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

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4-01-21 04:29:22

『壹』 江西再次轟動世界,「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我國科研發展到底有多硬核

我國自主研製的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反應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中控大屏顯示等離子體發出藍色的光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標志著這台先進核聚變關鍵裝置正式投運。

核能的產生主要有核聚變和核裂變兩種方式,目前核電站里普遍應用的就是核裂變反應,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較小的原子,釋放能量。而核聚變,可以理解為兩個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太陽的能量也是源於此,是人類未來的理想能源。

中核集團董事長 余劍鋒:像氘這樣的(核聚變)材料在海水裡面就很多,一般來講一公升的海水就相當於三百公升汽油的能量,你想一想這樣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我們地球資源,如果我們用聚變能,那人類的能源就可以說(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貳』 中國環流器一號拜託了各位 謝謝

1984年9月21日,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一座受控熱核聚變研究實驗裝置 ──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在四川省樂山市郊的核工業部西南物理研究所 建成和順利啟動,並通過驗收。 受控熱核聚變是當時世界重大科研課題之一。它的任務是根據太陽和其他恆星 釋放能量的原理,設法將氫彈爆炸這一瞬間完成的核聚變現象變成可以控制的過程, 從而使它的能量能充分被人類所利用。 早在50年代後期,中國已開始受控熱核聚變研究。60年代初,因國民經濟 暫時困難,研究幾乎停止了。60年代後期,國際上出現了「托卡馬克」(環形電 流器)研究熱,中國也積極地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核工業部西南物理研究所的科 技人員在沒有這方面的圖紙和技術資料的條件下,經歷8年的苦苦攻關,終於研製 成功中國環流器一號。 中國環流器一號是一台中型「托卡馬克」裝置,大環半徑1.02米,有乾式 長脈沖變壓器、環向磁場線圈、內外垂直磁場線圈、內外真空室、超高真空機組和 高真空機組,以及主機支架及其驅動機構等六大部件。這套裝置順利啟動後,產生 了等離子體,取得了預期的調度數據。 中國環流器一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科研領域的裝置建造 和實驗手段有了新發展,為今後的物理試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採納哦

『叄』 中國的人造太陽

中國的人造太陽即「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

據了解,EAST裝置是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

記者在實驗控制室看到,這個近似圓柱形的大型物體由特種無磁不銹鋼建成,高約12米、直徑約5米,據介紹其總重量達400噸。

李建剛研究員說,與國際同類實驗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運行後獲得等離子放電最快的先進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意味著人類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領域取得重大進步,也標志著中國在這一領域進入國際先進水平」,李建剛說。

人們認識熱核聚變是從氫彈爆炸開始的。氫彈爆炸時釋放出極大的能量,給人類帶來的是災難。而科學家們卻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以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短缺危機。

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了耗資46億歐元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量。這一過程與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類似,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俗稱為「人造太陽」。

中國於2003年加入ITER計劃。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是這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國內主要承擔單位,其研究建設的EAST裝置穩定放電能力為創記錄的1000秒,超過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設的同類裝置。

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元熙教授說,與ITER相比,EAST在規模上小很多,但兩者都是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即兩者的等離子體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術基礎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至15年。因此,無論從人才培養和奠定工程技術及物理基礎的角度上說,EAST都將為ITER計劃做出重要的、實質性的貢獻,並進而為人類開發和最終使用核聚變能做出重要貢獻。

不過,萬元熙研究員說,雖然「人造太陽」的奇觀在實驗室中初現,但離真正的商業運行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它所發出的電能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進入人們的家中。但他預測,根據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狀況,這一夢想最快有可能在30-50年後實現。

萬元熙說,未來的穩態運行的熱核聚堆用於商業運行後,所產生的能量夠人類用數億年乃至數十億年。從長遠來看,核能將是繼石油、煤和天然氣之後的主要能源,人類將從「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名詞解釋
核聚變反應: 核聚變反應主要藉助氫同位素。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污染環境。 氘-氚聚變 氫原子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其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氘和氚聚變後,2個原子核結合成1個氦原子核,並放出1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能量。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托卡馬克裝置: 托卡馬克是「磁線圈圓環室」的俄文縮寫,又稱環流器。這是一個由封閉磁場組成的「容器」,像一個中空的麵包圈,可用來約束電離子的等離子體。 EAST 又稱「實驗型先進超導托卡馬克」,是一台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實現穩態運行、具有全超導磁體和主動冷卻第一壁結構的托卡馬克。該裝置有真正意義的全超導和非圓截面特性,更有利科學家探索等離子體穩態先進運行模式。

『肆』 如果太陽熄滅,人造太陽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呢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國家點火裝置(NIF)建設地點,科學家正在向建全球首個可持續聚變反應堆----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目標邁進。

這位發言人說:「要想發生核聚變燃燒與增益,首先必須『點燃』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構成的特殊燃料。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利用強大的激光束進行試驗,壓縮和加熱氫的同位素,使其達到它們的熔點,這一技術被稱作慣性約束核聚變。利用激光束快速加熱,導致目標物的最外層發生爆炸。根據牛頓的第三定律,目標物的剩餘部分在強烈內爆的驅使下,內部的燃料受壓縮,形成一個沖擊波,這會進一步加熱中心區域的燃料,導致可持續性燃燒,即已知的點火。」

計算機自動控制集成系統所在地國家點火裝置控制室,是模仿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美國宇航局的任務控制中心建設的,它是有史以來為科學儀器設計的最復雜的自動控制系統之一。國家點火裝置的一位發言人說:「它的850台電腦使激光束的間隔不超過50微米。」

核裂變能是核電站採用的形式,迄今為止它已引發了眾多事故,例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然而核聚變能與前者不同,它不僅安全,而且相對還很環保。國家點火裝置的一位發言人說:「盡管核聚變是一種核子過程,但是它與裂變過程不同,因為核聚變反應不產生放射性副產品。核聚變能非常有希望成為一種長期的未來能源,因為核聚變所需的燃料在地球上比較豐富,而且它產生的能源比較安全和環保。」

這位發言人說:「氘是從海水裡萃取出來的,氚來自金屬鋰,這是土壤里的一種常見元素。一加侖海水可提供相當於300加侖汽油產生的能量,50杯海水產生的燃料所含的能量,相當於2噸煤。核聚變電站將不會產生碳,而且生成的放射性副產品也比當前的核電站更少,儲存方法也更簡單。核聚變電站的核反應堆失控或『坍塌』,也不會造成危險。因此,核聚變能將對環境和經濟都有利。國家點火裝置只是第一步,要達到這個目標,科研人員還要進行更多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

閱讀全文

與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廠毛刺工是做什麼的 瀏覽:137
軸承加牙刷有什麼用 瀏覽:392
海龍工具箱更改圖層 瀏覽:694
軸承檢測設備怎麼樣 瀏覽:827
連續重整裝置汽提塔的作用 瀏覽:96
寶來用的什麼製冷劑 瀏覽:948
大型拖拉機前橋軸承怎麼拆卸 瀏覽:674
朗逸儀表盤右邊的燈是什麼 瀏覽:669
使用手持電動工具必須絕緣可靠 瀏覽:53
供液閥叫什麼閥門 瀏覽:249
河科大機械什麼時候選專業 瀏覽:826
黑石鑄造廠怎麼擊殺爆裂熔爐 瀏覽:743
不可思議的機械裝置 瀏覽:428
五菱s1工具箱 瀏覽:357
九強生化儀器顯示加樣停止怎麼辦 瀏覽:274
圖示是皮帶傳動裝置 瀏覽:508
切除鑄件澆冒口用什麼設備 瀏覽:829
沒閥門的水管怎麼接 瀏覽:259
壓下裝置的作用和安裝 瀏覽:970
換機械瓣膜要注意什麼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