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光譜分析儀器設備有那些
光譜儀的簡單分類
1可見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度計(UV)即利用不同物質在吸收紫外光能量的情況不同,從而可根據吸收光譜上的某些特徵波長處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別或測定該物質的含量此外,朗伯-比耳定律(Lambert-Beer)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組成:輻射源(光源)、色散系統、檢測系統、吸收池、數據處理機、自動記錄器及顯示器等部件。
用途:主要用於研究物質的成分、結構和物質間相互作用,在食品和環境以及醫葯等行業廣泛用於定性定量檢測。
品牌:美譜達、上海元析、島津、珀金埃爾默、上分、賽默飛、棱光技術、舜宇恆平
由高壓汞燈或氙燈發出的紫外光和藍紫光經濾光片照射到樣品池中,激發樣品中的熒光物質發出熒光,熒光經過濾過和反射後,被光電倍增管所接受,然後以圖或數字的形式顯示出來。
組成:光源、激發單色器:發射單色器、 樣品室、 檢測器
用途:對經光源激發後產生熒光的物質或經化學處理後產生熒光的物質成份分析,可應用於生物化學、生物醫學、環境化工等部門。
品牌:賽默飛、上海棱光、天津港東、天津拓普、上海三科
型號:F96系列、F97系列;F-380型、F-320型、F-280型;WFY-28型;970CRT型
3原子吸收光譜儀(AAS)儀器從光源輻射出具有待測元素特徵譜線的光,通過試樣蒸氣時被蒸氣中待測元素基態原子所吸收,由輻射特徵譜線光被減弱的程度來測定試樣中待測元素的含量。
組成: 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統、檢測系統
用途:因原子吸收光譜儀的靈敏、准確、簡便等特點,現已廣泛用於冶金、地質、采礦、石油、輕工、農業、醫葯、衛生、食品及環境監測等方面的常量及微痕量元素分析。
品牌:珀金埃爾默、島津、東西分析
4原子熒光光譜儀(AFS)5紅外光譜儀(IR)
FTIR-680傅里葉變換型6近紅外光譜儀(NIR)7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8光電直讀光譜儀(OES)9激光拉曼光譜儀(RAMAN)10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11火焰光度計12光柵光譜儀13光纖光譜儀
2熒光分光光度計(FLUORO)
❷ 關於物理的問題(高分)
核物理發展史http://www.qfsky.com/down/view_37439.html
原子物理發展史http://210.41.245.5/blog/u/0604050101/archives/2005/2347.html
http://..com/question/330218.html?si=3
以上都很全了
我再補充一些
牛頓: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環。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質能方程。
卡文迪許:扭稱,測出萬有引力常量。
胡克:胡克定律F=kx 。
哥白尼:日心說。
哈雷:哈雷彗星
開普勒:三定律。揭示天體運動規律。
麥克思韋:電磁理論。
法拉第:場概念的提出。
居里夫婦:發現物質的放射性,發現新元素。
惠更斯:單擺的周期公式。
托里拆利:大氣壓強
帕斯卡:液體壓強
這些人的年代我實在不記得了,請涼解……
❸ 請問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用的是哪些教材 哪個出版社的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用的部分課程教材及出版社信息具體如下:
1、C語言結構化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譚浩強 張基溫 唐永炎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工程制圖:①《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 鞏永齡主編 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 2003年;②《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習題集》 鞏永齡主編 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 2003年。
3、電路:①《電路》第四版 邱關源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數字電子電路及實驗:《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部分)》 康華光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 第一版 王兆安 黃俊 西安交大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年 。
6、自動控制原理:《自動控制原理》吳麒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7、信號分析與處理:《信號分析與處理》 姜常珍主編 天津大學出版社。
8、電機學:《電機學》 湯蘊璆 史乃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03年。
9、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 :《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 陳伯時主編 上海工業大學。
10、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計算機硬體技術教程——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 賈智平等編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9年。
11、電氣CAD:《電氣工程CAD》 劉增良主編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4年。
12、專業英語:《電氣自動化專業英語》李久勝主編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3年。
13、工廠供電:《供電工程》 翁雙安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14、Matlab語言與系統模擬 :《MATLAB語言與自動控制系統設計》 魏克心等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15、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分析》(上、下冊) 何仰贊等編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3)12年微弱信號檢測裝置擴展閱讀:
電氣類專業一直在高院工科專業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之一。對於理科生來說,這個專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每年全國畢業生規模在6萬人左右。那麼,這個專業將來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它的發展空間又如何呢?
1、專業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潘再平教授說,這個專業簡單說起來,是培養電氣工程師的專業,從事的行業基本上和電有關,比如電子設備設計製造、電力工程等。
潘教授說,浙大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每年大約招收160位學生,再加上竺可楨學院來的同學及特長生,每年大概有180多位學生。
近三年,畢業生中讀研、出國的佔一半以上,就業的同學多數去了電力系統等大型國有企業,還有去西門子、上海電氣等電氣設備製造公司的,剩下的小部分同學去了研究所、政府部門等單位。
潘教授說,這個專業對數學基礎要求較高,課程學習負擔較重。有些課程比較抽象,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想像能力和邏輯思維。電機學、工程電磁場和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有一定的難度。其實,在掌握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電路原理等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學好這些課程並不難。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很牛,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單中,僅次於清華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輔導員陳老師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確實是學校的王牌專業,每年的錄取分數線也很高,在全校所有專業中僅次於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
陳老師說:「在我們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有個『兩百』的說法,每年針對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有一百多場招聘會,來的企業都是電力行業的龍頭企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很不錯;還有就是每年有一百萬獎學金,用來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
「不過,目前讀這個專業的女生比較少,但從我們學院的情況來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女生都很優秀,我們也歡迎更多的女生報考我們專業。」
教育部公布的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顯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在60000-65000人,近三年全國就業率區間在85%-95%之間。
2、畢業後大部分從事和「電」有關的工作
小王本科是浙大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後直升浙大研究生,現在在某電力設計院工作,主要工作是給電廠或者變電站做一些電力設計的工作,工作還算輕松,加班也不多。
小劉說:「當年選這個專業,也是聽大家說就業比較好,而且我對這方面也感興趣,本科階段經常會有一些動手實驗,比如焊接電路板,還蠻有意思的。」
「大家都覺得我們這一行待遇好,以前還可以,但這幾年也一般了。不過相對其它專業,我們找工作還是相對容易的,工作也穩定,這也是這個專業比較吸引人的地方。
我們同學畢業後,主要就業方向有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電力設計等單位,還有少部分去了電力設備製造企業,比如通用電氣、西門子集團,能進這些外企,非常不容易,收入也很好,但壓力相對較大。」
小劉本科畢業後,在東部城市的一所電力局工作,工作三年,現在的工作主要是電網調度。小王說:「我們日常的工作就是計劃檢修,事故情況下就需要隔離故障並且快速恢復送電。這些操作都是需要我們發令,現場人員再去執行。
我們的工作有時候壓力挺大的,負責監控電網運行,要是漏監一個信號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小劉說,這幾年,單位新進的大學生都是要求211、985學校畢業的,要求比較高。
對高考志願填報,一位在電力系統工作了多年的員工也給了一些建議:成績特別好的同學,可以報考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熱點地區的綜合類高校,將來畢業後不管是找工作讀研,選擇都非常多。
成績不夠拔尖的同學,如果畢業以後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可考慮東北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上海電力學院等學校,這些學校競爭不會那麼激烈。
❹ 儀器儀表工程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成為推動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技術。儀器儀表在學科分類上屬於「信息獲取」技術的范疇,它與信息傳輸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共同構成當代信息科學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如何獲得自然界的信息,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信息獲取」是「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工作的重要基礎,而儀器儀表則是人類獲得自然界信息的工具,是對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測量與控制的基礎手段和設備,因此儀器儀表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組成部分。高度發展的儀器儀表科學技術,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
(1)發展儀器科學已成為國家的一項戰略措施
現代儀器儀表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儀器儀表製造水平反映出國家的文明程度。為此,世界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和支持儀器儀表的發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並鎖定目標,有專門的投入,以加速原創性儀器的發明、發展、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發達國家中的科學儀器的發展,已從自發狀態轉入到有意識、有目標的政府行為上來。
(2)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明確指出:「發展高新技術,信息技術是關鍵,信息技術包括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測量技術是關鍵和基礎。」而測量技術則是儀器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說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
(3)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中的源頭技術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三部分內容。其中,信息獲取是靠儀器來實現的。儀器中的感測器、信號採集系統就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具體器件。如果不能獲取信息,或信息獲取不準確,那麼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都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信息獲取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是信息處理、信息傳輸的前提。儀器是獲取信息的工具,起著不可或缺的信息源的作用,沒有儀器是不可能進人信息時代的。因而,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中「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的源頭技術,也是信息技術中的關鍵技術。
(4)儀器技術是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代測試儀器是以電磁感應基本定律為基礎的模擬指針式儀表。當50年代出現了電子管、60年代出現晶體管時,便產生了以電子管或晶體管為基礎的第二代測試儀器——分立元件式儀表。70年代出現了集成電路,產生了以集成電路晶元為基礎的第三代儀器——數字式儀表。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微處理器的普及,80年代以微處理器為中心的第四代儀器——智能式儀表迅速普及。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測試技術與計算機深層次的結合正引起測試儀器領域里一場新的革命,一種全新的儀器結構概念導致新一代儀器——虛擬儀器的出現,進而產生集成儀器,再由單台儀器子系統向多台儀器組成的大的測試系統方向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如航天、遙感、生物工程、醫療、環保、新材料等的研究發展以及各類基礎科學實驗工作,無一不直接依靠儀器來完成。現代儀器技術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電子顯微鏡、質譜技術、CT斷層掃描儀、J射線物質結構分析儀、光學相襯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先進儀器的誕生對人類的科學研究產生了劃時代的作用。縱觀人類科技發展史不難看出,科技重大成就的獲得和科學新領域的開辟往往是以測試儀器和測試技術方法上的突破為先導的。
儀器科學與技術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最初作為測量器具的儀器在促進科技和生產發展的同時,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推動下,已成為完整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測量和測試技術集中體現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科學研究的「先行官」、軍事上的「戰鬥力」、國民活動中的「物化法官」已廣為人們所理解。
實際上,隨著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規模不斷向高、大、精、尖發展,人類活動的規模和深度不斷擴大和深入,人類已不可能通過自己的感覺、思維和體能器官直接觀測和操作工具使之達到既定的目標,儀器科學與技術的內涵就是專門研究、開發、製造、應用各類儀器以使人的感覺、思維和體能器官得以延伸的科學技術學科,從而使人類具有更強的感知和操作工具的能力來面對客觀物質世界,能以最佳或接近最佳的方式發展生產力、進行科學研究、預防和診療疾病及從事社會活動。 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工程性學科,有關儀器運行、應用的理論研究、新技術、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和應用集中體現出新型儀器儀表及相關的感測器、元器件和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中,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日前,根據國際發展潮流和我國現狀,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主要組成包括:工業自動化測控技術及工業自動化儀表與系統;科學測試、分析技術及科學儀器;人體診療技術及醫療儀器;信息計測技術及電測儀器(主要是電子測量儀器和電工測量儀器,包括儀表校驗裝置和計量基準);專用檢測技木及各類專用測量儀器,相關感測器、元器件、材料及技術。
根據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內涵和組成,儀器儀表工程領域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產品種類多樣化
據不完全的統計,我國儀器科技產品如: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控制系統、科學儀器、電工測量儀器及其他各類測量儀器儀表已發展到13大類,145小類,800多個系列,16000多個產品品種;屬信息技術電測儀器有20大類,2000多個產品品種;屬醫療儀器也有23大類,2000多個產品品種;相關感測器、元器件及材料的產品品種更是不勝枚舉。
(2)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要求高
信息技術的要素包括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和利用,而各行各業的信息獲取正是靠儀器科技裝備來實現的。如果獲取的信息不準確、不穩定、不可靠,都會使隨後的存儲、處理、傳輸毫無意義,甚至產生錯誤,造成巨大損失。加上很多部門對儀器科技裝備獲取信息是要求24小時連續,長年不懈,這就對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提出特別高的要求。此外,儀器科技裝備幾乎運行於地球及其外層空間的任何地點,很多時候是需在有毒、強腐蝕、有爆炸危險或失重、高速的狀態下進行監測、監控任務,因此對產品的環境適應性要求很高。
(3)技術指標和功能不斷提高
就如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一樣,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及其相關儀器的技術指標和功能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測控技術及其相關儀器的技術指標水平是一個國家儀器科學與技術水平的量化標志。以擴大檢測范圍指標來說,如電壓從納伏至百萬伏;電阻從超導至1014Ω;諧波測量到51次,加速度為10-4-104g;頻率測量至1012 Hz;壓力測量至108Pa等;溫度測量從接近絕對零度至108C等。以提高測量精度指標來說,工業參數測量提高至0.02%以上,航空航天參數測量達到0.05 %以上,計量精度和科學儀器達到的精度更是與時俱進。以提高測量的靈敏度來說更是向單個粒子、分子、原子級發展。提高測量速度(響應速度),靜態0.1-0.02 ms,動態為1μs。提高可靠性,一般要求為(2-5)×104h,高可靠要求2.5×105 h。穩定性(年變化)<±0.05%(高精度儀器)或 <±0.1%(一般儀器)。提高產品環境適應性,根據不同用戶的要求,有高溫、高濕、高塵、腐蝕、振動、沖擊、電磁場、輻射、深水、雨淋、高電壓、低氣壓等條件下的適應性。
(4)大量採用高新技術
儀器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手工具,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的最基本工具。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研究、開發、製造、應用儀器的學科,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發現(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微觀和宏觀世界研究成果)及大量高新技術(如微弱信號提取技術、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網路技術,激光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等)均成為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儀器不僅本身已成為高技術的新產品,而且利用集成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技成果的儀器裝置和系統層出不窮。
(5)儀器及測控單元微小型化、智能化,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聯網使用
儀器及測控單元大量採用新的感測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及專家系統等信息技術產品,不斷向微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從出現的「晶元式儀器儀表」、「晶元實驗室」、「晶元系統」等等,儀器和測控單元的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將是長期發展特點。從應用技術看,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儀器及測控單元的嵌入式連接和聯網應用技術得到重視。
(6)儀器測控范圍向立體化、全球化擴展,測控功能向系統化、網路化發展
隨著儀器所測控的既定區域不斷向立體化、全球化甚至星球化發展,儀器和測控裝置已不再呈單個裝置形式,它必然向測控裝置系統化、網路化方向發展。例如,一個大型水電站的測控系統,僅檢測大壩安全性的感測器就達數千個,此外各個發電機組狀態及水位情況的檢測控制點(I/O測控點)將超過萬點,要達到大型水電站的正常發電和送電,必須將各個測控點的測控裝置形成網路化結構,形成一個有機的測控網路系統。又例如衛星測控系統,人造衛星上配置的各種感測器就達到數千,它首先要將衛星上各種測控裝置構成一個完整的自動測控子系統,然後和多個地面站的測控系統構成一個廣域測控系統。
(7)攜帶型、手持式及個性化儀器大量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日益關注,檢測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商品、食品質量的儀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各種醫療儀器是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科學儀器的現場化、實時在線化,特別是家庭和個人使用的健康狀況和疾病警示儀器將有較大發展。 (1)學科領域科技發展趨勢
學科領域科技發展的趨勢是利用各學科最新科技成果,特別是結合材料、微電子、光電子、生物化學、信息處理等各學科及大規模集成電路、微納加工、網路等各種新技術,開發新的微弱信號敏感、感測、檢測、融合技術,物質原子、分子級檢測技術,復雜組成樣品的聯用分析技術,生命科學的原位、在體、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通量、高選擇性檢測技術,工業自動化測控的在線分析、原位分析、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適用性技術,醫療診治的健康狀況監測、早期診治、無損診斷、無創和低創直視診療、精確定位治療技術,新學科領域的計量技術,各類應用領域的專用、快速、自動化檢測和計量技術。這些科技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下列一些方面。
1)與微電子技術、MEMS技術結合,實現敏感單元與信號調理電路集成,有利於敏感單元微弱信號檢測、放大及處理,大大減小了感測器體積,有效提高了感測器的抗干擾能力。
2)與納米技術結合,基於感測器實現的新方法,採用納米結構或納米材料的某些典型特徵,設計極高靈敏度的痕量檢測微系統。
3)與生物技術結合,開發微型生物、化學感測系統,用於疾病檢測、生化分析、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等領域。
4)與網路、通信技術結合,開發網路化感測技術和微弱信號融合技術,用於有用信號增強及原位、在體、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通量、高選擇性檢測等。
5)與太赫茲輻射技術結合,開發太赫茲光譜檢測、太赫茲成像分析和太赫茲遙測技術,用於國防、安全檢查、材料識別與診斷、生產監測、生物醫學應用等領域。太赫茲輻射(T-射線,波長為30-3000μm范圍內的電磁波)可以像X-射線那樣穿過某些材料「看」到其背後的物質,T-射線光子能量極低,不會對人體和其他材料造成電離,大多數包裝材料如紙張、碳素板、塑料等對T-射線都是透明的,而金屬和含有水分的材料不能透過T-射線。可以利用T-射線進行成像,透視出包裝物品內部物體的T-射線圖像來,從而可以應用於機場的安全檢查和人體內有損傷或破裂器官的檢查。
6)結合分子影像學,開發活體內可見光成像分析、小動物光學分子成像分析技術,可實現無創傷、實時、活體、特異、精細(分子水平)的顯像分析。
7)結合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開發針尖增強拉曼顯微分析、生物晶元SERS分析技術,具有靈敏度高、干擾小的特點,適合於研究界面效應,可以解決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學中的許多檢測難題,有望解決超高靈敏度分析問題,甚至進行單細胞和單分子分析。
8)結合核磁共振技術,開發新的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技術,以提高靈敏度、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其中高時空分辨成像技術,還直接導致形成了腦功能成像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9)結合像差校正技術,開發電子、粒子束微區分析技術,利用電子、粒子束探索和分析樣品表面形貌、原子和分子結構、元素組成、化學狀態。電子、粒子束微區分析技術在材料科學、微電子學、化學與催化、環保、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應用很廣,其分辨本領有日益提高的趨勢,點分辨已突破1A的限制,能量解析度達到0.1eV水平。
10)結合生命科學技術,開發基因測序和基因轉錄檢測技術、蛋白質鑒定和大規模蛋白質間相互作用檢測技術、蛋白質組生物信息檢測和代謝組學分析技術。
11)結合生命科學、化學科學與信息科學的發展,在生物晶元技術基礎上開發生物晶元檢測分析技術、微流控檢測分析技術,這是當前正在急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和科技前沿領域之一,是未來生命科學、化學科學與信息科學發展的重要技術平台,能提供生命信息的微全分析系統;通過分析裝備微型化、晶元化、集成化,使分析效率成百倍、千倍地提高,試樣和試劑消耗大幅度下降,其最終目標是在晶元大小的空間實現化學實驗室的全部功能,即所謂「晶元實驗室」,受到科技界高度重視。
12)結合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技術、製造技術,開發高性能測控技術,從而使儀器科技產品具有高的測量精度和豐富的功能,使工業控制系統具備適應超大規模、快速響應、核級安全等各種復雜工況所需的功能,並且以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向控制優化、管理優化、工程集成方向發展,使大型控制系統具備大量工業自動化設備的協調應用和管理功能,能將不同廠家生產的各種儀器儀表產品無縫地集成為一個協調系統,以滿足用戶的要求。
13)結合糾檢錯理論和自校正、自適應、自診斷等技術,在應用新器件、新材料基礎上,開發高可靠性和高適用性測控技術及其產品,從而使儀器科技產品的可靠性呈數量級提高,並適合在高溫、高壓、高壓差、強沖刷、強輻射、強腐蝕、強毒性、多相流等復雜工況和惡劣環境中使用。現場儀器儀表復雜、易損、難以維修的狀況正在改變,出現了使用期不需調整維修的儀器科技產品。
14)結合納米科技的發展,開發納米測量技術,建立納米計量測試標准。
15)結合量子物理的發展,開展基於量子物理的計量基準的建立和完善。
(2)產業領域發展趨勢
國際上儀器科技產品的發展趨勢是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網路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並在產品性能上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環境適應性目標前進,在人機界面土更便於人的操作、使用,以及與人類生活、健康有關的各類儀器科技產品有望得到較大的發展並進入家庭。通過家庭、社區、醫院聯網將使保健、疾病診治從醫院向社區、家庭發展。
儀器科技產品的微型化發展趨勢,主要依託於微機電系統(MEMS)的微米/納米製造技術和微電子IC製造技術,使儀器科技產品集機械、感測、測控等部件於一個晶元上,並能按微電子IC批量加工工藝製造。
儀器科技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而進步,它使儀器科技產品與數字處理器,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PC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融合在一起。國際上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儀器儀表系統構成,以數字信號處理系統(DSPS)為代表,它以DSP為核心,配合先進的混合信號電路,專用系統集成電路、元件及開發工具等組成對整個應用系統的完整解決方案。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中,硬體和軟體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硬體是基礎,儀器使用新器件、新工藝,特別是超大規模集成的新器件,能使原來不能實現的指標成為可能,因此新器件的採用能成為產品競爭的重要籌碼。另一方面軟體在智能儀表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儀器儀表設計中軟體工作量已佔到70%-80%,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儀器的功能和性能。軟體能完成性能指標補償、自動測試,自檢、自診斷、數據採集、控制、傳輸、顯示等功能。有的如計算機、光碟等的評估測試,主要由軟體完成。軟體將成為今後智能儀表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10年,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應包括理解、推理、判斷與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是數值、邏輯與知識的結合分析結果,智能化的標志是知識的表達與應用。
儀器科技產品的集成化、網路化發展趨勢,以匯流排技術、儀表及其模塊開放式互聯標准及通信技術為基礎,包括測試軟體的規范化、標准化,使自動測試系統的構成向大生產領域和軍事工程領域擴展,並能提供所需測試的系統方案或系統的集成能力。
儀器技術始終以各種高新技術作為發展動力,利用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學技術集成新儀器、新裝置。取多種高新技術為儀器所用,使儀器儀表學科成為對高新技術最敏感學科,其多學科交叉而形成的邊緣學科屬性和多技術集成的特點越來越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