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儀器儀表工程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成為推動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技術。儀器儀表在學科分類上屬於「信息獲取」技術的范疇,它與信息傳輸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共同構成當代信息科學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如何獲得自然界的信息,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信息獲取」是「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工作的重要基礎,而儀器儀表則是人類獲得自然界信息的工具,是對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測量與控制的基礎手段和設備,因此儀器儀表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組成部分。高度發展的儀器儀表科學技術,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
(1)發展儀器科學已成為國家的一項戰略措施
現代儀器儀表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儀器儀表製造水平反映出國家的文明程度。為此,世界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和支持儀器儀表的發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並鎖定目標,有專門的投入,以加速原創性儀器的發明、發展、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發達國家中的科學儀器的發展,已從自發狀態轉入到有意識、有目標的政府行為上來。
(2)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明確指出:「發展高新技術,信息技術是關鍵,信息技術包括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測量技術是關鍵和基礎。」而測量技術則是儀器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說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
(3)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中的源頭技術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三部分內容。其中,信息獲取是靠儀器來實現的。儀器中的感測器、信號採集系統就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具體器件。如果不能獲取信息,或信息獲取不準確,那麼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都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信息獲取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是信息處理、信息傳輸的前提。儀器是獲取信息的工具,起著不可或缺的信息源的作用,沒有儀器是不可能進人信息時代的。因而,儀器技術是信息技術中「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的源頭技術,也是信息技術中的關鍵技術。
(4)儀器技術是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代測試儀器是以電磁感應基本定律為基礎的模擬指針式儀表。當50年代出現了電子管、60年代出現晶體管時,便產生了以電子管或晶體管為基礎的第二代測試儀器——分立元件式儀表。70年代出現了集成電路,產生了以集成電路晶元為基礎的第三代儀器——數字式儀表。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微處理器的普及,80年代以微處理器為中心的第四代儀器——智能式儀表迅速普及。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測試技術與計算機深層次的結合正引起測試儀器領域里一場新的革命,一種全新的儀器結構概念導致新一代儀器——虛擬儀器的出現,進而產生集成儀器,再由單台儀器子系統向多台儀器組成的大的測試系統方向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如航天、遙感、生物工程、醫療、環保、新材料等的研究發展以及各類基礎科學實驗工作,無一不直接依靠儀器來完成。現代儀器技術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電子顯微鏡、質譜技術、CT斷層掃描儀、J射線物質結構分析儀、光學相襯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先進儀器的誕生對人類的科學研究產生了劃時代的作用。縱觀人類科技發展史不難看出,科技重大成就的獲得和科學新領域的開辟往往是以測試儀器和測試技術方法上的突破為先導的。
儀器科學與技術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最初作為測量器具的儀器在促進科技和生產發展的同時,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推動下,已成為完整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測量和測試技術集中體現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科學研究的「先行官」、軍事上的「戰鬥力」、國民活動中的「物化法官」已廣為人們所理解。
實際上,隨著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規模不斷向高、大、精、尖發展,人類活動的規模和深度不斷擴大和深入,人類已不可能通過自己的感覺、思維和體能器官直接觀測和操作工具使之達到既定的目標,儀器科學與技術的內涵就是專門研究、開發、製造、應用各類儀器以使人的感覺、思維和體能器官得以延伸的科學技術學科,從而使人類具有更強的感知和操作工具的能力來面對客觀物質世界,能以最佳或接近最佳的方式發展生產力、進行科學研究、預防和診療疾病及從事社會活動。 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工程性學科,有關儀器運行、應用的理論研究、新技術、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和應用集中體現出新型儀器儀表及相關的感測器、元器件和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中,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日前,根據國際發展潮流和我國現狀,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主要組成包括:工業自動化測控技術及工業自動化儀表與系統;科學測試、分析技術及科學儀器;人體診療技術及醫療儀器;信息計測技術及電測儀器(主要是電子測量儀器和電工測量儀器,包括儀表校驗裝置和計量基準);專用檢測技木及各類專用測量儀器,相關感測器、元器件、材料及技術。
根據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內涵和組成,儀器儀表工程領域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產品種類多樣化
據不完全的統計,我國儀器科技產品如: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控制系統、科學儀器、電工測量儀器及其他各類測量儀器儀表已發展到13大類,145小類,800多個系列,16000多個產品品種;屬信息技術電測儀器有20大類,2000多個產品品種;屬醫療儀器也有23大類,2000多個產品品種;相關感測器、元器件及材料的產品品種更是不勝枚舉。
(2)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要求高
信息技術的要素包括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和利用,而各行各業的信息獲取正是靠儀器科技裝備來實現的。如果獲取的信息不準確、不穩定、不可靠,都會使隨後的存儲、處理、傳輸毫無意義,甚至產生錯誤,造成巨大損失。加上很多部門對儀器科技裝備獲取信息是要求24小時連續,長年不懈,這就對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提出特別高的要求。此外,儀器科技裝備幾乎運行於地球及其外層空間的任何地點,很多時候是需在有毒、強腐蝕、有爆炸危險或失重、高速的狀態下進行監測、監控任務,因此對產品的環境適應性要求很高。
(3)技術指標和功能不斷提高
就如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一樣,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及其相關儀器的技術指標和功能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測控技術及其相關儀器的技術指標水平是一個國家儀器科學與技術水平的量化標志。以擴大檢測范圍指標來說,如電壓從納伏至百萬伏;電阻從超導至1014Ω;諧波測量到51次,加速度為10-4-104g;頻率測量至1012 Hz;壓力測量至108Pa等;溫度測量從接近絕對零度至108C等。以提高測量精度指標來說,工業參數測量提高至0.02%以上,航空航天參數測量達到0.05 %以上,計量精度和科學儀器達到的精度更是與時俱進。以提高測量的靈敏度來說更是向單個粒子、分子、原子級發展。提高測量速度(響應速度),靜態0.1-0.02 ms,動態為1μs。提高可靠性,一般要求為(2-5)×104h,高可靠要求2.5×105 h。穩定性(年變化)<±0.05%(高精度儀器)或 <±0.1%(一般儀器)。提高產品環境適應性,根據不同用戶的要求,有高溫、高濕、高塵、腐蝕、振動、沖擊、電磁場、輻射、深水、雨淋、高電壓、低氣壓等條件下的適應性。
(4)大量採用高新技術
儀器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手工具,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的最基本工具。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作為研究、開發、製造、應用儀器的學科,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發現(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微觀和宏觀世界研究成果)及大量高新技術(如微弱信號提取技術、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網路技術,激光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等)均成為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儀器不僅本身已成為高技術的新產品,而且利用集成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技成果的儀器裝置和系統層出不窮。
(5)儀器及測控單元微小型化、智能化,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聯網使用
儀器及測控單元大量採用新的感測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及專家系統等信息技術產品,不斷向微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從出現的「晶元式儀器儀表」、「晶元實驗室」、「晶元系統」等等,儀器和測控單元的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將是長期發展特點。從應用技術看,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儀器及測控單元的嵌入式連接和聯網應用技術得到重視。
(6)儀器測控范圍向立體化、全球化擴展,測控功能向系統化、網路化發展
隨著儀器所測控的既定區域不斷向立體化、全球化甚至星球化發展,儀器和測控裝置已不再呈單個裝置形式,它必然向測控裝置系統化、網路化方向發展。例如,一個大型水電站的測控系統,僅檢測大壩安全性的感測器就達數千個,此外各個發電機組狀態及水位情況的檢測控制點(I/O測控點)將超過萬點,要達到大型水電站的正常發電和送電,必須將各個測控點的測控裝置形成網路化結構,形成一個有機的測控網路系統。又例如衛星測控系統,人造衛星上配置的各種感測器就達到數千,它首先要將衛星上各種測控裝置構成一個完整的自動測控子系統,然後和多個地面站的測控系統構成一個廣域測控系統。
(7)攜帶型、手持式及個性化儀器大量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日益關注,檢測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商品、食品質量的儀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各種醫療儀器是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科學儀器的現場化、實時在線化,特別是家庭和個人使用的健康狀況和疾病警示儀器將有較大發展。 (1)學科領域科技發展趨勢
學科領域科技發展的趨勢是利用各學科最新科技成果,特別是結合材料、微電子、光電子、生物化學、信息處理等各學科及大規模集成電路、微納加工、網路等各種新技術,開發新的微弱信號敏感、感測、檢測、融合技術,物質原子、分子級檢測技術,復雜組成樣品的聯用分析技術,生命科學的原位、在體、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通量、高選擇性檢測技術,工業自動化測控的在線分析、原位分析、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適用性技術,醫療診治的健康狀況監測、早期診治、無損診斷、無創和低創直視診療、精確定位治療技術,新學科領域的計量技術,各類應用領域的專用、快速、自動化檢測和計量技術。這些科技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下列一些方面。
1)與微電子技術、MEMS技術結合,實現敏感單元與信號調理電路集成,有利於敏感單元微弱信號檢測、放大及處理,大大減小了感測器體積,有效提高了感測器的抗干擾能力。
2)與納米技術結合,基於感測器實現的新方法,採用納米結構或納米材料的某些典型特徵,設計極高靈敏度的痕量檢測微系統。
3)與生物技術結合,開發微型生物、化學感測系統,用於疾病檢測、生化分析、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等領域。
4)與網路、通信技術結合,開發網路化感測技術和微弱信號融合技術,用於有用信號增強及原位、在體、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通量、高選擇性檢測等。
5)與太赫茲輻射技術結合,開發太赫茲光譜檢測、太赫茲成像分析和太赫茲遙測技術,用於國防、安全檢查、材料識別與診斷、生產監測、生物醫學應用等領域。太赫茲輻射(T-射線,波長為30-3000μm范圍內的電磁波)可以像X-射線那樣穿過某些材料「看」到其背後的物質,T-射線光子能量極低,不會對人體和其他材料造成電離,大多數包裝材料如紙張、碳素板、塑料等對T-射線都是透明的,而金屬和含有水分的材料不能透過T-射線。可以利用T-射線進行成像,透視出包裝物品內部物體的T-射線圖像來,從而可以應用於機場的安全檢查和人體內有損傷或破裂器官的檢查。
6)結合分子影像學,開發活體內可見光成像分析、小動物光學分子成像分析技術,可實現無創傷、實時、活體、特異、精細(分子水平)的顯像分析。
7)結合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開發針尖增強拉曼顯微分析、生物晶元SERS分析技術,具有靈敏度高、干擾小的特點,適合於研究界面效應,可以解決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學中的許多檢測難題,有望解決超高靈敏度分析問題,甚至進行單細胞和單分子分析。
8)結合核磁共振技術,開發新的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技術,以提高靈敏度、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其中高時空分辨成像技術,還直接導致形成了腦功能成像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9)結合像差校正技術,開發電子、粒子束微區分析技術,利用電子、粒子束探索和分析樣品表面形貌、原子和分子結構、元素組成、化學狀態。電子、粒子束微區分析技術在材料科學、微電子學、化學與催化、環保、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應用很廣,其分辨本領有日益提高的趨勢,點分辨已突破1A的限制,能量解析度達到0.1eV水平。
10)結合生命科學技術,開發基因測序和基因轉錄檢測技術、蛋白質鑒定和大規模蛋白質間相互作用檢測技術、蛋白質組生物信息檢測和代謝組學分析技術。
11)結合生命科學、化學科學與信息科學的發展,在生物晶元技術基礎上開發生物晶元檢測分析技術、微流控檢測分析技術,這是當前正在急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和科技前沿領域之一,是未來生命科學、化學科學與信息科學發展的重要技術平台,能提供生命信息的微全分析系統;通過分析裝備微型化、晶元化、集成化,使分析效率成百倍、千倍地提高,試樣和試劑消耗大幅度下降,其最終目標是在晶元大小的空間實現化學實驗室的全部功能,即所謂「晶元實驗室」,受到科技界高度重視。
12)結合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技術、製造技術,開發高性能測控技術,從而使儀器科技產品具有高的測量精度和豐富的功能,使工業控制系統具備適應超大規模、快速響應、核級安全等各種復雜工況所需的功能,並且以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向控制優化、管理優化、工程集成方向發展,使大型控制系統具備大量工業自動化設備的協調應用和管理功能,能將不同廠家生產的各種儀器儀表產品無縫地集成為一個協調系統,以滿足用戶的要求。
13)結合糾檢錯理論和自校正、自適應、自診斷等技術,在應用新器件、新材料基礎上,開發高可靠性和高適用性測控技術及其產品,從而使儀器科技產品的可靠性呈數量級提高,並適合在高溫、高壓、高壓差、強沖刷、強輻射、強腐蝕、強毒性、多相流等復雜工況和惡劣環境中使用。現場儀器儀表復雜、易損、難以維修的狀況正在改變,出現了使用期不需調整維修的儀器科技產品。
14)結合納米科技的發展,開發納米測量技術,建立納米計量測試標准。
15)結合量子物理的發展,開展基於量子物理的計量基準的建立和完善。
(2)產業領域發展趨勢
國際上儀器科技產品的發展趨勢是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網路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並在產品性能上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環境適應性目標前進,在人機界面土更便於人的操作、使用,以及與人類生活、健康有關的各類儀器科技產品有望得到較大的發展並進入家庭。通過家庭、社區、醫院聯網將使保健、疾病診治從醫院向社區、家庭發展。
儀器科技產品的微型化發展趨勢,主要依託於微機電系統(MEMS)的微米/納米製造技術和微電子IC製造技術,使儀器科技產品集機械、感測、測控等部件於一個晶元上,並能按微電子IC批量加工工藝製造。
儀器科技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而進步,它使儀器科技產品與數字處理器,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PC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融合在一起。國際上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儀器儀表系統構成,以數字信號處理系統(DSPS)為代表,它以DSP為核心,配合先進的混合信號電路,專用系統集成電路、元件及開發工具等組成對整個應用系統的完整解決方案。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中,硬體和軟體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硬體是基礎,儀器使用新器件、新工藝,特別是超大規模集成的新器件,能使原來不能實現的指標成為可能,因此新器件的採用能成為產品競爭的重要籌碼。另一方面軟體在智能儀表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儀器儀表設計中軟體工作量已佔到70%-80%,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儀器的功能和性能。軟體能完成性能指標補償、自動測試,自檢、自診斷、數據採集、控制、傳輸、顯示等功能。有的如計算機、光碟等的評估測試,主要由軟體完成。軟體將成為今後智能儀表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10年,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應包括理解、推理、判斷與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是數值、邏輯與知識的結合分析結果,智能化的標志是知識的表達與應用。
儀器科技產品的集成化、網路化發展趨勢,以匯流排技術、儀表及其模塊開放式互聯標准及通信技術為基礎,包括測試軟體的規范化、標准化,使自動測試系統的構成向大生產領域和軍事工程領域擴展,並能提供所需測試的系統方案或系統的集成能力。
儀器技術始終以各種高新技術作為發展動力,利用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學技術集成新儀器、新裝置。取多種高新技術為儀器所用,使儀器儀表學科成為對高新技術最敏感學科,其多學科交叉而形成的邊緣學科屬性和多技術集成的特點越來越鮮明。
⑵ RTU是什麼意思
RTU(遠程終端單元),英文全稱RemoteTerminalUnit,中文全稱為遠程終端控制系統,負責對現場信號、工業設備的監測和控制。
RUT具有的特點是:
1、通訊距離較長 。
2、用於各種惡劣的工業現場。
2、模塊結構化設計,便於擴展。
4、在具有遙信、遙測、遙控領域的水利,電力調度,市政調度等行業廣泛使用。RTU 產品目前與無線設備,工業TCP/IP產品結合使用,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是核心擴展閱讀
RTU構成:
1、RTU的硬體主要包括CPU、存儲器、以及各種輸入輸出介面等功能模塊。
2、這些模塊被集成到電路板中,通過電路板布線完成RTU各功能模塊連接。
3、CPU是RTU控制器的中樞系統,負責處理各種輸入信號,經運算處理後,完成輸出。
4、存儲器是RTU記憶系統,用來存儲各種臨時或永久性數據。
⑶ 請問《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是不是核心期刊,是一類還是什麼別的啊
不是北大核心。
⑷ 工業自動化儀表的處理裝置
執行器又稱執行機構,它根據來自調節儀表的調節信號和調節規律,直接調節工業生產過程的輸入、輸出量。集中控制裝置能對分散參數進行集中檢測和控制,按預定的程序進行控制或對被測量進行處理。集中控制裝置包括巡迴檢測裝置、順序控制器和數據處理裝置等。
隨著工業生產向綜合自動化、大規模方向發展,生產的工藝流程日趨復雜,用儀表檢測和控制的范圍也越來越擴大。工業儀表總的趨勢是向多功能方向發展。
儀表檢測方面的趨勢是研製新型的感測器,使感測器集成化、廣泛應用新技術,如核磁共振、激光和相關技術等。在儀表調節方面,除一般的比例、積分、微分調節規律外,人們正在研究前饋、大滯後、非線性、相關和計算值調節等技術,以適應多迴路自動化系統的需要。
此外數字、字元、圖象顯示技術的發展,使人與計算機的聯系更為方便。以微型計算機為核心的綜合控制裝置正在進一步發展。 中國持續20多年的快速發展,給幾乎全球所有產業鏈都帶來了新的機會,這其中也包括工控和自動化產業。目前,世界工業500強中的工業自動化公司都已進入中國市場,並在近幾年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騰飛。 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事實上,早在2000年,中國工控機市場規模為170億—207億元人民幣,如將傳動產品、流體控制產品、感測器、儀器儀表、自動化軟體產品及樓宇、環保等市場需求的迅速崛起統計在內,市場規模將遠遠超過這一數字,保守的估計應為1000億元。從目前中國的工控及自動化市場發展來看,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而工控業發展又相對滯後。
傳統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工廠自動化、企業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工業自動化系統。 目前的自動化領域包括IPC、DCS、PLC等主要產品競爭系統,美、日、歐以及本土供應商在不同級別的市場各展身手。這也是個極度復雜的市場,工控及自動化產業涉及電力、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通訊、機電等諸多領域,而中國各行業間應用極不平衡,在煙草、電力、冶金等壟斷的基建領域,國內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沿;汽車、制葯等產業的應用目前正在進一步深化中;而眾多傳統製造行業,則仍處於剛起步階段。 而且,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的轉變,也在給這個行業帶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 目前中國自動化市場供應商可以粗略分為三極,一極是美國、德國、法國、瑞士、英國、義大利等歐美供應商,主要特點是價格高、品質好,牢牢占據了高端自動化市場;第二極是日系供應商,其特點是追求價廉物美,品質較好,在中低端市場勢力強大;第三極則是日漸崛起的國內供應商,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地區,價格便宜,能夠切合用戶需求提供定製服務,多集中於低端市場。
除原有日系企業固守中端,原本處於高端的歐美系供應商和從低端做起的國內供應商,都正積極開拓著中端市場。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的投資拉動,為中國的自動化產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國內自動化企業隨之成長起來。
「但是,經過十年粗獷式的膨脹,目前政府正在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使經濟增長式向節約型轉變。」
浙大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金建祥說,「在此前提下,未來基建領域小投資小項目在環保和資源利用率的壓力下將越來越少。」
與此相應,此前本土自動化企業的主要市場正集中於這些中小型項目。和利時、新華及中控公司在主要的大型裝置(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控制,大型石油化工裝置等)業績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進入。
這些企業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以比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更快的速度向中端轉型,來迎合這次調整。 對於老牌歐美企業,雖然目前壟斷了國內高端市場,但靠投資拉動的基建大型項目增長也將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消費品生產企業自動化需求的高增長。 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大中國區市場和業務發展總監謝銳新向《工業界》指出:「隨著中國消費品行業的發展,中國自動化的市場結構將不再是低端最大的金字塔形,而是兩頭小中間大。」但他沒有用現成的紡錘形來形容,而是將之比喻為火鍋形——他在暗示中端市場的競爭也將越來越火熱嗎? 目前自動化的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用戶不再滿足於裝置的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而是把整個工廠(Plant)甚至整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可控、健康的有機體來運行,要求自動化系統像動物的神經系統一樣,具備系統性、全面性、實時性和准確性。
與此同時,相關技術的發展為自動化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技術保證。 業內巨頭們則早已依靠其技術和產業優勢,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平台理念。 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推出的全集成自動化(TIA)理念,是近年來西門子A&D在自動化領域的一個核心理念和主要特色。在TIA為核心的解決方案中,西門子目前所提供的8萬多種產品涵蓋了整個過程自動化領域、製造自動化領域,輸配電、智能樓宇領域,TIA集高度的集成統一性和前所未有的開放性於一身,標准化的網路體系結構,統一的編程組態環境和高度一致的數據集成,成功地實現了整個自動化系統在生產過程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集成。
羅克韋爾、ABB、施耐德電氣、霍尼韋爾、艾默生等國際巨頭都在全球包括中國市場大力推廣自己的綜合解決方案。而原來的元器件供應商、DCS廠商都不得不推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便將自己的產品也一起打包進去。
「針對客戶的需求,大家都在打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包,但實際上這只是中國市場現階段的特點。」圖爾克中國運營總監李泓說,「在德國和美國市場,圖爾克能夠以專業的元件供應商身份活得很好。」
⑸ TPM的五大要素是什麼
TPM的五大要素分別為:事後維修、預防維護、改善維護、維護預防、生產維護
1、事後維修
最早期的維修方式,即出了故障再修,不壞不修。
2、預防維護
以檢查為基礎的維修,利用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對設備進行預測,有針對性地對故障隱患加以排除,從而避免和減少停機損失,分定期維修和預知維修兩種方式。
3、改善維護
不斷地利用先進的工藝方法和技術,改正設備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提高設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及維修性,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4、維護預防
可維修性設計,提倡在設計階段就認真考慮設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問題。 從設計、生產上提高設備品質,從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發生,減少和避免維修。
5、生產維護
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為生產服務的一種維修體制。它包含了以上四種維修方式的具體內容。對不重要的設備仍然實行事後維修,對重要設備則實行預防維修,同時在修理中對設備進行改善維修,設備選型或自行開發設備時則注重設備的維修性(維修預防)。
⑹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是核心期刊嗎
是的啊,是核心
⑺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雜志現在是不是核心期刊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雜志現在是核心期刊。系我國儀錶行業的科回技雙月刊。答以為過程式控制制工程設計及工程建設服務為主要宗旨,積極宣傳國內外自動化和儀器儀錶行業的科研設計、信息與動態、新技術和新工藝,交流在設計、操作、使用、維修等方面的經驗。及時報道國內外自動化和儀器儀錶行業的發展方向及最新技術的應用,包括儀器儀表、過程式控制制、工控機、通訊、現場匯流排、系統工程等。
⑻ 工業自動化的核心是什麼
工業自動化的核心是以機器大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自動化是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採用自動控制、自動調整裝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縱機器和機器體系進行加工生產的趨勢。在工業生產自動化條件下,人只是間接地照管和監督機器進行生產。工業自動化,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1) 半自動化。即部分採用自動控制和自動裝置,而另一部分則由人工操作機器進行生產。(2) 全自動化。指生產過程中全部工序,包括上料、下料、裝卸等,都不需要人直接進行生產操作 (人只是間接地看管和監督機器運轉),而由機器連續地、重復地自動生產出一個或一批產品。
⑼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科技核心期刊刊發內容有哪些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還是2016年中國科技術核心期刊。
主要報道控制理論、系統回理論、自動化技術、工業自動化儀答表、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動態、經驗交流。適合從事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計算機應用、機電儀一體化、自動控制等專業的科研、設計、銷售的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管理幹部、技術工人閱讀。評職快速發稿綠色通道:Q
Q:23
890
21841趙編輯,郵
箱:[email protected].合作400種期刊,合作透明,有公司保證。
主要欄目:
綜述與評論、現場匯流排技術、控制理論研究、應用技術、過程式控制制、計算機應用、檢測與控制裝置、儀器儀表與裝置、分析儀器、講座等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