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便於確定像的位置,確定出像的位置,才能測量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物像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2)蠟燭A和B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B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說明像與物的大小相同;平面鏡成虛像,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個光屏.則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完全重合;相同;不能;虛;(3)2.
② 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
問題一:如圖所示裝置,有洗氣、儲氣等用途.醫院給病人輸氧氣時,也利用了類似的裝置辯閉宏.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這個地方水的作用有二:一是便於觀察流速,二是增加氧氣的濕度(先前為液態的,轉化為氣態時乾燥而冷,所以要加濕).A、B導管連接供氧鋼瓶,則A端為氣體輸出端,這樣會首先把水排出,顯然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故A錯.B、A導管為氣體流入端,使氧氣從B端流出,連接病人吸氧導氣管.故B正確.C、氣體從A流入,會產生氣泡從而判斷有無氣體.故C正確.D、因進氣管通入到了蒸餾水中,氣泡越明顯,氣體的流入速度就越快,因此,可判斷輸出氧氣的速度,D正確.故答案選A.
問題二:(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是,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2)蠟燭A 和B 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B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平面鏡成虛像,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個光屏.則光屏不能承接到像.(3)若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的白紙換成方格紙進行實驗,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重合;相等;不能;虛;(3)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問題三:(2006?濟寧)李明利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電磁感應現象,他把裝置中的直銅線ab通過導線接在量程為3A的 A、題中實驗只有一根導體在切割磁感線運動,很少,電流表也不是靈敏電流表,實驗的過程是正確的,所以產生的電流很小,使電流表指針偏轉幅度很少,故A正確;B、感應電流大小是不受切割導體的粗細影響的,故B不正確;C、題中向右運動可以切割磁感線,但電流表指針未明顯偏轉,改為向左運動,只是改變了感應電流的方向,而不改電流大小,所以仍然偏轉不明顯,故C錯誤;D、導體改為上下運動,是不切割磁感線的,不會產生感應電流,故D錯誤.故選A.
問題四: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電極均為惰性電極)可吸收SO 2 ,並用陰極排出的溶液吸收NO 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試題分析:A、從反應物和產物化合價判斷,左態叢邊硫的化合價從+4價到+6價,化合價升高失去電子為陽極,a為正極,錯誤;B、電子數目不對,電極反應式為2HSO 3 - +2H + +2e - =S 2 O 4 2- +2H 2 O,錯誤;C、正確;D、電解時陽離子向陰極移動,陰離子向陽極移動,錯誤。
問題五: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可以進行金屬性質的探究.(1)裝置A中的溶液不同時,可觀察到不同的實驗現象.①若將鐵 (1)①由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可知,當鐵與可溶性的銅鹽反應時有紫紅色固攜冊體析出,所以溶液中的溶質可能是硫酸銅;②由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可知,當鐵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時有氣體生成,所以溶液中的溶質可能是硫酸;③鐵和水、氧氣作用,會生銹,所以將燒懷中的溶液換成蒸餾水,將裝置A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後,觀察到鐵片表面出現紅色物質;(2)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大小,常用「三取中」的方法,即根據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大小,取中間金屬的鹽溶液與兩邊的金屬反應,所以溶液可以取硫酸銅的溶液,金屬片分別取鐵片和銀片.故答案為:(1)①硫酸銅;②硫酸;③鐵片表面出現紅色物質;(2)硫酸銅的溶液,鐵片和銀片.
問題六:(2014?台州)利用如圖裝置進行「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用兩根細繩將小球懸掛起來,拉起小球, (1)若用一根細繩,小球的擺動方向會不穩定,利用如圖兩根細繩懸掛小球,便於控制小球的撞擊方向,便於碰准木塊;(2)實驗中小球一定,小球擺動的角度不同,撞擊木塊時的速度不同,所以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物體的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3)細繩與豎直方向成的θ角不同,則下落的高度不同,通過對木塊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斷小球重力勢能的大小,所以該實驗可以探究重力勢能與高度的關系.故答案為:(1)便於控制小球的撞擊方向(或便於撞准木塊等);(2)速度;(3)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高度有什麼關系?或重力勢能大小與高度的關系.
③ 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表面狀況 阻力大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
(1)讓小來車從同一個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是為了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由實驗現象發現:平面越光滑,說明小車受到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實驗結果證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可以證明C;
(3)若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速度;(2)小;遠;C;(3)做勻速直線運動.
④ (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是,在物體一側能看版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權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蠟燭A和B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B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平面鏡成虛像,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個光屏.則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若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的白紙換成方格紙進行實驗,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重合;相等;不能;虛;(3)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⑤ 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勇選擇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1)除圖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實驗還需要的
(1)實驗中抄需要測量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進行比較,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選擇的兩支蠟燭應滿足的條件是大小相同,要求兩個蠟燭完全一樣,是便於利用等效替代法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若要檢驗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動後面的蠟燭看與前面蠟燭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則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則,不符合要求.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支蠟燭的像,從而確定像的位置.
(4)當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時,才能測量像距,由圖可知,蠟燭B沒有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沒有完全重合就測量像距,
這樣導致像距的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所以應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
(6)會發現兩蠟燭位置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兩個蠟燭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即像與物相對於鏡面對稱.
故答案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過;(4)大;(5)蠟燭A的位置;(6)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