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裝置藝術
以燈光裝置藝術為例,它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哪局殲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李沖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臘虧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⑵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是什麼,或者補充一下燈光裝置藝術是什麼?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⑶ 如何理解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裝飾作品的文化性表達
裝飾藝術是一種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與其公眾、環境、文化有著密切聯系,並在其中發揮著特殊功能和作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應強調城市公共環境的特色,在藝術裝飾的造型、色彩、材料等的運用中,將大眾的審美心理、文化需求作為基點考慮,使設計的裝飾藝術景觀雅俗共享,與公眾產生親和性。藝術裝飾品造型風格力求靈活多樣,在裝飾公共空間環境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並充分地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現代裝飾藝術設計應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環境特色和歷史文化,是一個時代精神和文化狀態的體現標志。 1. 裝飾藝術的功能 裝飾,顧名思義即裝點、修飾、打扮之意。古語雲:「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 就「裝飾」而言,裝飾本身就是藝術。裝飾藝術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對美的追求,它必須適應環境並與之協調統一,與裝飾對象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起到美化的作用。裝飾藝術由來已久,其裝飾手法、裝飾表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時代。彩陶紋樣一般被認為是「裝飾的萌芽」和「原始藝術」。陶面上的意象紋樣等裝飾紋樣,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給於我們的啟示是「簡潔即是美」的辯證思想和審美取向。 1.1審美功能。裝飾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人們的生活環境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裝飾要素,通過藝術裝飾效果會使環境空間更加充滿活力和趣味,從而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激情。 我認為,裝飾藝術是藝術家基於藝術美學純粹審美的目的,在特定的環境空間中用藝術形體組織裝飾起來富於精神性的空間系列藝術品。 1.2美化環境。裝飾藝術在公共環境中具有裝飾美化空間環境的作用。公共空間環境中的任何適用設施、實用裝置以及裝飾藝術品,都必定以一定的形態呈現在公眾面前,影響著周圍的環境裝飾美化空間環境的義務。每一個時代的人們總是運用著裝飾藝術形成著自己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以致力於精神的表達和環境的改造,從一個側面體現著所處時代、所處地域的文化內容。?例如公共空間環境中各種藝術裝飾品的設置和擺放,都會以美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周圍環境裝飾的一道亮點,這些藝術裝飾品確實能引人注目及愉悅心靈。簡單一點我們以路燈為例,路燈的主要實用功能是照明,只要達到一定的照明度,它的功能目的就算實現了,至於不同的燈光效果以及不同路段的路燈的外觀造型設計則屬於裝飾的范疇,路燈的外觀造型設計或復雜或簡潔、或古典或現代,但它們的功能目的卻一個就是照亮路面,所以同一功能目的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不同造型的路燈對環境有著不同的裝飾效果。 2.公共空間的裝飾藝術風格 隨著時代和高科技發展,現代的各種裝飾材料,為城市環境藝術裝飾創作在材料上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令設計師在創作時在形式的處理上,在材質的利用和對比上、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需求,設計適合於特定空間環境的裝飾造型,在視覺上、心理上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要求。不同的材料形態蘊含著不同的信息和情感,在環境裝飾中要根據環境裝飾效果和功能的需要進行選擇。每一種裝飾材料都有著自身的個性特色,不同的裝飾材質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澤、不同的材料質感、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及不同材料特性,裝飾藝術造型設計則會依據城市環境空間的價值和材質自身的美感價值,來選擇和設計藝術品,以富於裝飾藝術作品更加豐富的精神與審美的內涵。藝術裝飾品造型風格力求靈活多樣,在裝飾公共空間環境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並充分地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2.1人為形態的藝術造型設計。 現代城市居民生活在人造形態的包圍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人類用一定的材料。利用工具或機械做出來的。在現代環境裝飾設計中我們時常可以見到,各種人為形態都是用不同的裝飾材料製作,如人們日常用品的:桌子、凳子、休息椅、鉗子、扳手、足球等形態的裝飾物用放大或變形的造型手法加工放大安置在特定場所。諸如美國費城的一件著名裝飾雕塑「大衣夾」,設計者將日常用品衣夾巨大化,展現在高樓大廈之中,把四周的環境一下給凝聚和聚焦了,人們看到這令人新奇的藝術作品,倍感親切而更加喜愛,看到了一種新的眼界和快感,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這種人為形態的造型風格裝飾環境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往往是會給人以新奇的視覺效果,增添城市的親和力。反映出濃郁的生活氣
⑷ 環境中生態雕塑的設計
環境中生態雕塑的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環境生態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不斷認識,雕塑的設計越來越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雕塑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從生態雕塑中我們看到了人們更加尊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雕塑的設計不僅從觀念還是從選材以及製作等方面都有別於以往雕塑。
一、生態雕塑不同於以往雕塑的表現
樹立生態觀念的雕塑我們可稱為“生態雕塑”,生態雕塑同傳統的雕塑設計思維和價值觀念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雕塑突破以往單一的思維設計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維的、復合的思維方法,生態雕塑具有多元綜合的雕塑理念。生態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義,它不斷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不斷滿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無論是在雕塑觀念還是在雕塑材料和雕塑技術方面都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多維性。生態雕塑從觀念、材料到製作都具有更加明顯的多元性,它的創作者也從個人行為轉變為群體行為。生態雕塑在審美觀念上注重不同地區、民族的獨特文化審美差別,強調不同文化、設計觀念應交流和互動。
第二,生態雕塑強族則調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雕塑家和創作對象之間不再是對抗性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式關系。生態雕塑家把雕塑不再看作是個人的創作行為,而是作為實施生態行為的一個載體,生態雕塑設計的任務就是為生態的改善服務。生態雕塑應從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角度為出發點,從根本上降低資源和能量消耗,防止和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在材料的選用上和對資源材料合理運用的態度上,充分體現生態觀念,和諧發展,運用環保的、無污染的材料,旨在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生態環境。生態觀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和切入點。
第三,在評價生態雕塑方面也改變了以往傳統純粹的形式問題和自律性問題,而是看這個生態雕塑與它周圍的環境或者情境的相適應,生態雕塑好壞的判斷標准在於生態文化觀念和他律性上。換句話說,生態雕塑放在公共環境當中,它必須要和周圍的建築、環境和地域文化等相互協調彼此共生。
第四,生態雕塑不再是以往單純的雕塑創作和雕塑藝術,它突破了傳統規范的禁錮,不斷地與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建築藝術等相互滲透和共融。
第五,生態雕塑不同以往的雕塑,它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生態雕塑作為一種公共空間的形式而存在。這種公共性在於強調藝術的共享,它和藝術的大眾化緊密相連。生態雕塑的公共性不同以往的雕塑,它不是一種藝術風格、派別,而是一種社會公眾意識和理念在雕塑領域的反映。
它具有社會公益理念和公共理念它關注大眾文化和大眾的審美情趣的演變。生態雕塑的設計、製作和欣賞都體現了大眾的參與性,它也正型穗帆是由大眾的參與才完成的。人們的參與欣賞、討論、交流對生態雕塑非常重要,大眾的認可與關注是生態雕塑公共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它由傳統的以個人創作為中心轉變為以大眾的認可反映為中心,這是雕塑藝術的一次重大變革。
二、生態雕塑的注重點
生態雕塑它改變創作思考的程序,雕塑家的思考重點從雕塑的體量、色彩、空間、尺度及與背景的適應性轉到建成後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入手,考慮材料的廢棄、重復利用和再生使用,考慮製作使用時如何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對人體、環境的侵害等。這些新的生態審美價值取向為雕塑家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領域。如今出現一種“垃圾雕塑”,把生產、生活的廢棄物經過藝術家的構思、整理和組合創作為現代雕塑,既創造了美,同時又用環境觀念警示公眾,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生態雕塑它著重研究雕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它不同於以往傳統的雕塑的風格論,強調雕塑的生態功能。生態雕塑的美學思想是集生態學、美學、雕塑學為一體的,多學科交叉的美學研究體系。“它卜雹以審美生態思維為理論支點,以生態雕塑為研究對象,以生態平衡、生態和諧與生態雕塑、環境設計和生態美學的關系為研究內容,是一門以功利性美學客體為研究對象的新型美學,也是一門融合了藝術美學、技術美學、環境美學等諸種分類美學的多維美學綜合體系。”
三、生態雕塑對人心靈的關懷
生態雕塑作為一門公共藝術、生態行為和社會行為,它不僅要不斷滿足生態雕塑審美主體的物質生活方面,還要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說,物質方面生態雕塑要與自然環境生態成為共生關系;而精神方面生態雕塑要注重分析現代人的生理心理感受,重視信息適度和適應性原則,緩解不良環境給人的精神造成的生態失衡。生態雕塑應從人體工程學考慮,考慮人的生理特點,充分體現人性化特徵,使雕塑欣賞符合人的生態特徵,深入細微地考慮公共環境中人的欣賞活動和欣賞方式,這要求生態雕塑家要充分認識、理解和尊重公共環境的生態雕塑的空間環境,關照人的觀賞角度和對雕塑的觀賞尺度適應。
尤其是細部的處理,更要體現出對人生理、心理的關懷,體現雕塑與人的溝通,這是物質與生命之間關系的超越。非凡的細節體現出的正是雕塑家對藝術人性化的特殊感悟力和對人的細微關照。同時,雕塑家不能忽視人心理上的生態健康。許多城市中現代主義建築泛濫,其單調死板的外觀造成人的視覺飢渴和心情煩躁;建築的彼此相似,街道模式的重復,封閉無窗的建築內部空間,令人厭煩、單調和缺乏刺激的環境,造成人們無聊和尋求刺激的心態。
這些需要雕塑家不能只表現個人的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而要重視生態知覺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加強雕塑造型與環境形成的軼序感和韻律感,符合了人的視覺需求,有利於安撫調適都市人的心理緊張。再者,生態雕塑的創作主題和藝術造型的核心之一是接近自然。自然是藝術永恆的主題之一,因此好的雕塑家會善於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把握創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識和自然氣息進行創作,尤其在嘈雜的現代都市,使人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恆,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予疲勞的都市人以心靈關懷。
四、生態雕塑的實例
生態雕塑在內容和理念上以生態和諧為目標,它更像是一次生態倡導行為,它一方面具備一定的審美形式,給人以審美享受和審美愉悅,另一方面它又要具有生態效應,對環境和生態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有益於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下面針對國內外的生態雕塑實例來說明一下生態雕塑所體現的環保觀念和生態保護思想。生態“社會雕塑”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1921~1986)他在1982年第七屆卡塞爾根據當代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7000棵橡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波伊斯在6月19日畫展開幕那天,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館前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上種下了第一棵橡樹,5年後他要在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的第一天親手種下7000棵橡樹的最後一課。
波伊斯當時的計劃就是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生態活動,在卡塞爾市區種植7000棵橡樹,並且在每棵杏樹旁邊放置一個高1.2米的玄武岩石柱。1987年7月12日,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開幕時,波伊斯的兒子索恩·文策爾在波伊斯的夫人愛娃·波伊斯在場的情況下,種下了第7000棵橡樹。從此,卡塞爾有了一座可以生長的雕塑。卡塞爾希望這次植樹行為體現一些根本思想——生態思想。《7000棵橡樹》是卡塞爾實現他“社會雕塑”思想的一大成就,他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喚起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
;⑸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獨特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架下的創意組合與放大。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它作為雕塑的一種嶄新的形式,橫空出世。
裝置藝術源自於雕塑,但是卻也有著不同的地方。裝置藝術在誕生時就使用了與雕塑相同的物質材料和多維度空間。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現成物象置換後互為動因文化意義,這是與雕塑相區別的地方。
在環境藝術設計范疇里,室內裝飾與裝置藝術有一定的區別。室內環境的設計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內裝飾,對室內牆壁、天花、門、窗、傢具等的修飾,而裝置更注重的是對空間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裝置藝術的主題性
《招魂》,作者呂勝中以人形剪紙為元素,“瘋狂地”復制再復制,運用裝置的手段,將自己的思想、個性以一個“招魂”作為主題,用裝置的手段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環境設計中,裝置藝術的主題性,給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它廣泛的主題選擇,涉及了當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種風俗、多種文化等等,這些使它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空間中,設計者都能根據各式各樣的主題變化來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裝置藝術的實用性
一般來說,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正因裝置藝術不是供收藏的藝術,它更具備實用價值,他繽紛的出現形式,同樣也具備了藝術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時,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設計者更能放開自己的創作思維,毫無保留的.實驗自己的創意,在藝術品和實用品之間來一個結合,通過實用的作品給於人們藝術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裝置藝術的迷惑性
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該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在《喪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裝置小把戲”,在宴會場地里,他大膽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蠟燭的裝置,與以往人們常見的喪場不同,這樣的裝置效果削弱了喪場內原本悲傷的氣氛,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緬懷親人的柔情。
在環境設計中,往往出現一些特定氛圍的場所,它特定的內容、涵義、氛圍,都要求設計者在創意上去突破、去創新。裝置藝術的迷惑性,讓它在這樣的一些環境場合中,得到運用。就像燈光、聲效等等這些普通的元素一樣,裝置藝術做為這些環境中的一員,可以在設計者的創意思維下,通過不規則的,刻意性的擺設、鋪裝和放置,改變原本環境物語。裝置藝術變成環境的魔術轉輪。
五、裝置藝術的感受性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
當裝置藝術成為設計,我們可以從作品中體味到不同的思想。一個作品的成與敗,要看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麼,這個作品是否與觀眾形成共鳴。“借實有以喻虛無,使現代象徵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觀眾參與的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而獲得了更奇偉的審美效果”。每個人對於某一事物的感受都會不同,設計者可以運用裝置藝術來引導觀眾在環境中“感同身受”,體會作品,體會作者。
六、裝置藝術的可參與性
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蘋果社區展廳,在展廳內外,設計者搬來數以萬計的蘋果,創作了建築裝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個大眾參與性極強的裝置作品,強調參與者與裝置的存在關系,蘋果作為材料在完成對空間的圍合後又成為信息的載體進入參與者的思想與身體,並且構成話題。在蘋果被吃掉的同時,裝置的視覺效果又回到虛的狀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強調了這一裝置作品的可參與性。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鼓勵參與,加大了人們與環境的互動,讓環境不僅僅是冰冷的環境,讓人們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增減或重新組合。正是因為裝置藝術具備了這樣的一種特徵,所以它在以商業為社會運轉和生存基礎的時代里,頻頻以商業行為的形式出現。在商業空間環境里,有的商家用裝置藝術作為嘩眾取寵的門面裝飾,有的在 商鋪里用激光製造任何形體和圖案,製造相應的室內氣氛,製造空間幻覺。大膽地運用了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總之,環境設計里的裝置藝術有著獨特性、主題性、感受性、可參與性和迷惑性,我們要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去認識它、研究它、運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環境設計的精神需要和物質載體需求,同時,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還承載了作品的靈魂 ,將環境設計作品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裝置藝術的種種特性,在標新立異,不斷變革的環境設計界里,被環境設計師們看中,在環境設計領域,設計師們紛紛拜倒在了裝置藝術的石榴裙下。愈來愈多的設計者用裝置的構置方式來充實和美化空間環境,他們把裝置藝術與環境空間氛圍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讓空間結構更為豐富,獨特,讓環境更富於個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