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仿章魚機械裝置

仿章魚機械裝置

發布時間:2023-12-24 20:56:26

A. 美得驚人的背透機械表的機芯有哪些

太多無法一一列舉。 上千個品牌。每個品牌幾乎都有非常漂亮的背透,而且是好多款。

如果進水了,時間長機芯生銹會影響走時和壽命,損壞零件。

潛水級的防水,可以用水洗,內部不會進水

非潛水級的防水,只能超聲波清洗,水洗有極大的進水風險

花了點時間整理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表款,在這個領域,國表相對比較差,是因為國表在打磨和機芯材質上實在是差得太遠,下面這些表有些一塊表可以買一集裝箱的海鷗M222或者北京北海了。國表的典藏級產品表盤和表殼做得不錯的,復雜工藝也說得過去,掐絲景泰藍,微雕和琺琅面都不錯,下面這三張都是北表典藏級產品,就不多介紹了。

基本款里,獨愛朗格1815小三針,四分之三夾板,鵝頸微調

它的小兄弟格拉蘇蒂 雙鵝頸

然後是朗格1815 RATTRAPANTE PERPETUAL CALENDAR 雙追針計時

格拉蘇蒂炫技之作Julius Assmann 4 懸浮陀飛輪

然後大愛寶珀八日鏈陀飛輪,擁有三個發條盒

人類AV電影的精華:寶珀春宮三問

JLC登峰造極的球狀陀飛輪:

還有全球最薄的飛行陀飛輪,同樣出自JLC

大朗格陀飛輪芝麻鏈,請仔細觀察:

說到芝麻鏈,再來一張機構特寫和真力時芝麻鏈機芯

B. 軟體機器人進化論:溫柔又害怕

30多年前,剪刀手愛德華那句「如果我沒有刀,我就不能保護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擁抱你。」感動無數人。幾十年後,「我長成這毀敏樣,是為了讓人看起來更想擁抱。」的大白又騙走了我們一票眼淚。

縱觀機器人發展史,影視作品裡機器人的溫情滿滿總離不開現實世界機器人發展格局的變化,從自動機械裝置到軟體機器人, 科技 的背後多了份溫柔,機器人開始走向「柔軟」。

從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壁虎高明的爬行能力「大惑不解」後,其高超的攀爬能力便成為科研人員的重點研究對象。

而後通過實驗發現,壁虎每隻腳上都有數百萬根細毛,這些腳毛除了能夠插入最平整表面中以外,其大小和頂尖的形狀也強有力的增大了壁虎攀爬時的粘附力。正是這種超強粘附力,讓壁虎能夠在一塊垂直豎立的拋光玻璃表面以每秒一米的速度向上高速攀爬,並且「只靠一個指頭」就能夠把整個身體穩當地懸在牆壁或者倒掛在天花板上。

壁虎的「絕技」加上蚯蚓、章魚、水母等軟體動物身體的靈活性為科學家們製造更敏捷、危險性小、多功能的軟體機器人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一場 科技 源於生活,而服務於生活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1989年,日本岡山大學軟體機器人實驗室完成了早期的部分軟體機器人製造,即小型柔性機械手。該機械手採用白色硅膠材料澆築而成,利用氣體壓縮原理進行機械驅動,具有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環轉7個自由活動度,與人手相似指余顫,它也能夠通過控制抓取力度完成易碎物品的基本抓持動作。柔性機械手的成功也代表著採用硅膠材料和氣動驅動模式的局部軟體機器人的首次「變現」。

2007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綜合應用化學、材料學與機器人科學,研製出了化學機器人ChemBot。其超彈性外表皮膚由許多細胞形狀的小室構成。平常狀態下,可以通過對其皮膚的各細胞小室進行氣體填充,引起ChemBot膨脹,改變ChemBot的整體外形。

必要時刻,就可以應用「變形」特點將ChemBot擠入人類唯敗無法進入的各種狹小空間,替代人類完成各項作業。ChemBot的出現成功開辟了軟體機器人在勘探領域的運用,但是它離傳統概念上能隨意運動的機器人還相差甚遠。

2011年,美國哈佛大學以化學家喬治·懷特塞茲(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為主的研究小組從烏賊、海星以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獲得啟發,研製了一種有四隻「腳」的小型軟體機器人,通過對「腳」的應用,可以讓這種機器人像蠕蟲一樣在非常狹窄的空間里進行活動。

這種機器人,結合了前幾代軟體機器人的特點,不僅可以准確地抓取形態各異的水果,篩選食物,還可以持握含刺的仙人球。成功做到了降低人類作業危險性的同時完全不損害所抓握的物體。

而後的幾年,軟體機器人的外表形態趨於穩定。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又自主研製了一款仿海星的軟體機器人,此機器人由高彈性硅膠材料構成,並使用電動空氣壓縮機提供動力。通過材料和動力的升級,海星軟體機器人可以完成長達兩小時的自主運行,能夠承受高強度沖擊、碾壓等作用,甚至具備在嚴寒氣候、大風、水坑、火焰炙烤等惡劣條件下工作的能力。

無獨有偶,同年,我國科學家對軟體機器人的思考也開始「奔現」。SRT軟體機器人CEO高少龍,在其之前任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仿生軟體機器人實驗室」,中國在這場機器人變革中牢牢地跟上了軟體機器人發展的快車。

2015年,義大利BioRobotics研究所設計出了一款仿生章魚,該軟體機器人在成型材料及驅動方式上進行突破,利用硅膠包裹網狀的SMA結構進行耦合變形,獲得觸手抓取的動力,而機器人觸手的爬行、游動則由曲柄搖桿機構帶動。成型材料及驅動方式的近一步突破為全軟體機器人的產生帶來了催化劑。

僅隔1年,中國的「章魚妖精」出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田苗、文力團隊與德國自動化技術商Festo合作完成了OctopusGripper的研製,這是中國軟體機器人領域發展的又一次突破。

2018年,美國哈佛Connor Walsh教授所研發出可穿戴的康復軟體機器人,研發該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人康復或是作為輔助設備長期穿戴。康復軟體機器人的出現也成功表明了軟體機器人涉足的領域在逐漸擴大。

同年,中國CCTV10頻道播出了《創新一線——中國軟體機器人》專題,報道中對「仿生䲟魚軟體吸盤機器人」、「折紙結構」、「柔性夾爪軟體機器人」、「水凝膠」和「章魚手軟體機器人」進行了系統介紹,這檔節目堪稱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深入淺出的軟體機器人綜合介紹。

而後軟體機器人產業成爆發式增長,全球主要軟體機器人製造商有Cyberdyne、Soft Robotics、RightHand Robotics、Parker Hannifin、SRT北京軟體機器人、Myomo、Bionik Laboratories和Panasonic等。

據相關報道顯示,2019年全球前十大軟體機器人廠商占據了49%的機器人市場份額,其中Cyberdyne是全球最大的軟體機器人廠商,市場佔比為9.61%。不同類型的軟體機器人中,外骨骼收入市場份額佔比最高,在2019年達到了60.35%,軟抓手機器人其次,佔比為39.65%。

全球軟體機器人的生產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個地區2019年的全球收入份額依次為45.80%、24.33%和21.80%。而消費則以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主,2019年,中國軟體機器人銷售額的全球佔比達到31.84%,排名第一。 

巨大市場的催生下,2020年,軟體機器人進入了百花齊放模式,可運動的、能變形的、會變色的,科研人員們孜孜不倦地研製出了屬於各行各業的多功能微型軟體機器人。

今年3月4日,不枉我們國家的大力投入和多年鑽研,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李鐵風教授團隊聯合之江實驗室,成功研製出一款仿生軟體智能機器人,並首次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實現了軟體機器人深海自主游動。其相關論文更是刊登於世界知名學術刊物《Nature》雜志上。

該研究成果率先提出機電系統軟硬共融的壓力適應原理,成功研製了無需耐壓外殼的仿生軟體智能機器人,首次實現了在萬米深海自帶能源軟體人工肌肉驅控和軟體機器人深海自主游動。這種環境自動適應和智能系統不僅為軟體機器人開啟了新篇章,更將為深海 探索 科考、環境監測與資源勘探提供解決方案,直接為復雜環境與任務下機器人及智能系統設計提供新思路。

其實相比於傳統剛性機器人,軟體機器人柔軟的機體使其可以更高效、安全地與人類和自然界進行交互。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抑或遇到懸崖、岩洞、海底等復雜未知環境下,軟體機器人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柔軟、彎曲程度高、自由度大等優勢很好地適應不同的復雜環境,承擔起勘探、救援、偵查等工作。

在醫療和手術應用方面,軟機器人更是天生具有與生物體的自然組織兼容的優勢。哈佛大學的軟體機器人手套利用軟體致動器組成的模壓彈性腔與纖維增強,誘導特定的彎曲,能夠使肌肉或者神經受損的患者獨立把握物體。步態協助軟機器人可以覆蓋全身,它可以像正常的衣服一樣佩戴,最大限度減少與穿著者的相互干涉,對穿戴者起到輔助作用。

微創外科手術軟體機器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優勢特性,有效地輔助外科醫生的實際操作,使得手術更加精確、傷口更小、流血更少,術後恢復所需時間更短。

所以從「愛德華」到「大白」,軟體機器人還能走向何方?軟體機器人的到來到底是機器人時代的新開局,還是人類研發機器人史的新轉折?值得我們思考與期待。

文:達尼亞 / 數據猿

C. 人類模仿動物發明了什麼

比如說醫院裡面的注射器,當時就是根據蚊子的嘴巴而發明出來的,還有相機,同樣也是參考了蒼蠅的復眼特徵,還有在大海上面航行的船隻以及潛水艇,一個是參考了魚類的運動方式和形狀,另一個是模仿了鯨魚在海洋當中的活動特徵,可以說動物的種種生活方式,都給人類的科學研發帶來了啟蒙。

而注射器是通過蚊子的特徵而出現的,雖然大家很討厭蚊子,但是科學家通過研究蚊子的注射方式,在顯微鏡之下了解到了蚊子的嘴巴,於是就發明出來了注射器,因為注射器和蚊子的嘴巴一樣,都是非常尖銳而又細長的,刺入皮膚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一般的人感覺不到有多大疼痛感,還有我們家裡的照相機,當時也是借鑒模仿了蒼蠅的復眼,因為蒼蠅的復眼裡面還有很多隻小眼睛,所以看出來的圖像也是很清晰的,因此現在人們發明的照相機一次能照出很多種照片,同樣也是用了蒼蠅復眼透鏡的原理。

D. 有哪些儀器,機械運用了仿生學原理

仿生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和性質以及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學例子: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0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在自然界中,水母,早在5億多年前,它們就以經在海水裡生活了。「但是,水母跟順風耳又有什麼關系呢?」人們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就會成群結隊地游向大海,就預示風暴既將來臨.但是,這又與「順風耳」有什麼關系呢?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頻率為8~13赫),是風暴來臨之前的預告.這種次聲波,人耳是聽不到的,而對水母來說卻是易如反掌.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水母的耳朵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
科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技能訓練長頸鹿與宇航員失重現象
長頸鹿之所以能將血液通過長長的頸輸送到頭部,是由於長頸鹿的血壓很高。據測定,長頸鹿的血壓比人的正常血壓高出2倍。這樣高的血壓為什麼不會使長頸鹿患腦溢血而死亡呢?這與長頸鹿身體的結構有關。首先,長頸鹿血管周圍的肌肉非常發達,能壓縮血管,控制血流量;同時長頸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膚和筋膜綳得很緊,利於下肢的血液向上迴流。科學家由此受到啟示,在訓練宇航員對,設置一種特殊器械,讓宇航員利用這種器械每天鍛煉幾小時,以防止宇航員血管周圍肌肉退化;在宇宙飛船升空時,科學家根據長頸鹿利用緊綳的皮膚可控制血管壓力的原理,研製了飛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氣裝置,隨著飛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氣體,從而對血管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宇航員的血壓保持正常。同時,宇航員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氣的密封裝置中的,這樣可以減小宇航員腿部的血壓,利於身體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輸送。
蛋殼與薄殼建築
蛋殼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許多力學原理。雖然它只有2 mm的厚度,但使用鐵錘敲砸也很難破壞它。建築學家模仿它進行了薄殼建築設計。這類建築有許多優點: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薄殼建築也並非都是拱形,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則像一組泊港的群帆。
-- 結構構件
對於構件,在截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把材料盡可能放到遠離中和軸的位置上,是有效的截面形狀。有趣的是,在自然界許多動植物的組織中也體現了這個結論。例如:「疾風知勁草」,許多能承受狂風的植物的莖部是維管狀結構,其截面是空心的。支持人承重和運動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實的骨質分布在四周,而柔軟的骨髓充滿內腔。在建築結構中常被採用的空心樓板、箱形大梁、工形截面鈑梁以及折板結構、空間薄壁結構等都是根據這條結論得來的。
-- 斑馬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麼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禦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昆蟲與仿生
昆蟲個體小,種類和數量龐大,占現存動物的75%以上,遍布全世界。它們有各自的生存絕技,有些技能連人類也自嘆不如。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仿生學方面的任何成就,都來自生物的某種特性,本文簡要介紹昆蟲與仿生學。(右為家蠅的眼睛)
蝴蝶與仿生五彩的蝴蝶錦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翅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 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蘇聯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根據當時 人們對偽裝缺乏認識的情況,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但列寧格勒的軍事 基地仍安然無惹,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 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網路,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 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製成了葉片正反兩面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 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恆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甲蟲與仿生屁步甲炮蟲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 「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 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目前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為了戰爭的需要,據此機理製造出了一種功 率極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發動機,安裝在飛航式導彈上,使之飛行速度加快,安全穩定,命中率提高,英國倫敦在受其轟炸時損失慘重。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 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兩種毒劑中間體在彈體飛 行的8—10秒內混合並發生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致命的毒劑以殺傷敵人。它們易於生產、儲存、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 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另外,根據甲 蟲的視動反應機制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
蜻蜓與仿生
蜻蜒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井 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蜒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km/小時。此外,蜻蜒的 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 事。蜻蜒依靠加重的翅痣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仿效蜻蜒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蒼蠅與仿生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蒼蠅的後翅退化成一對平衡棒。當它飛行時,平衡棒以一定的頻率進行機械振動,可以調節翅膀的運動方向,是保持蒼蠅身體平 衡的導航儀。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一代新型導航儀——振動陀螺儀,大大改進了飛機的飛行性能LlJ,可使飛機自動停止危險的滾翻飛行,在機體強烈傾斜時還 能自動恢復平衡,即使是飛機在最復雜的急轉彎時也萬無一失。蒼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 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像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並能對 數十種氣味進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應。科學家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把各種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脈沖的方式,製成了十分靈敏的小型氣體分析儀,目前已廣 泛應用於宇宙飛船、潛艇和礦井等場所來檢測氣體成分,使科研、生產的安全系數更為准確、可靠。
蜂類與仿生蜂巢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六稜柱形小 蜂房組成,每個小蜂房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這些結構與近代數學家精確計算出來的——菱形鈍角109。28』,銳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節省 材料的結構,且容量大、極堅固,令許多專家贊嘆不止。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製成蜂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築及製造航天飛 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蜜蜂復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著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准確定位。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功了偏 振光導航儀,早已廣泛用於航海事業中。
其它昆蟲與仿生
跳蚤的跳躍本領十分高強,航空專家對此進行了
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製造出高級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白蟻不僅使用膠粘劑建築它們的土堆,還可以通過頭部的小管向敵人噴射膠粘劑。於是人們按照同樣的原理製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塊干膠炮彈。
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
我國紡織科技人員利用仿生學原理,借鑒陸地動物的皮毛結構,設計出一種KEG保溫面料,並具有防風和導濕的功能。
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仿生學是人類一直使用的方法,如模仿海豚皮而構造的"海豚皮游泳衣"、科學家研究鯨魚的皮膚時,發現其上有溝漕的結構,於是有個科學家就依照鯨魚皮構造,造成一個薄膜蒙在飛機的表面,據實驗可節約能源3%,若全國的飛機都蒙上這樣的表面,每年可節約幾十億。又如有科學家研究蜘蛛,發現蜘蛛的腿上沒有肌肉,有腳的動物會走,主要是靠肌肉的收縮,現在蜘蛛沒有肌肉為什麼會走路?經研究蜘蛛不是靠肌肉的收縮進行走路的,而是靠其中的"液壓"的結構進行走路,據此人們發明了液壓步行機……總之,從自然界得到啟迪,模仿其結構進行發明創造.這就是仿生學. 這是我們向自然界學習的一個方面。
附(仿生學現象簡表):
1。從令人討厭的蒼蠅身上,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鴨的蹼。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16.樹葉的排列和悉尼大劇院的建設。
17.潛水艇和魚的沉浮。
18.響尾蛇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19.人們根據章魚發明煙霧彈。
20.根據蛋殼發現拱形的承受力量。
21.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劇烈抖動是根據蜻蜓改善的。
22.變色衣服是學習蝴蝶上的鱗片。
23.防水衣服是仿荷葉造的。
24.滑鼠是仿老鼠的。
都是網路搜的 希望可以幫你解決。。

E. 日本「尾巴」機器人為什麼可以幫助人身體保持平衡

三位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媒體設計研究科的碩士生近日再次抓住「尾巴」大開腦洞,設計了一款名為Arque的模擬生物尾巴的可穿戴式「擬人尾巴」,他們希望通過尾巴擴展身體功能,幫助平衡困難的老年人和殘疾人保持身體平衡。

每個關節由四個保護板和一個可調節重量的椎骨組成。在每一個關節,使用彈性繩將板塊連接在一起,脊椎通過彈簧裝置與這些板塊相連。這能模擬海馬骨架對橫斷面變形和壓縮的抵抗力,同時也能產生支持尾巴運動的切向力和剪切力。同時,Arque 的長度和重量可以根據佩戴者的身體進行調整。Luke Dormehl 在雜志 Digital Trends 中評論說,Arque 的機械尾巴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正經的工作工具。「這在概念上有點像 LG 公司設計的可穿戴外套,我認為這可以用來幫助人們舉起和搬運重物,給他們一個平衡力量。」目前 Arque 機械尾巴還處在原型階段,暫未上市。最後開個腦洞,一次裝四條尾巴是不是可以變身章魚博士?

與仿章魚機械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箱裡面那個球叫什麼閥門 瀏覽:352
蒸發裝置蒸發皿的作用 瀏覽:231
軸承壁厚差指什麼 瀏覽:60
儀表盤液晶屏受潮如何修復 瀏覽:701
水減壓閥要上中基閥門廠 瀏覽:842
鹼石灰在裝置最後的作用 瀏覽:150
比亞迪速銳機械鑰匙怎麼啟動 瀏覽:432
生死狙擊鑄造石怎麼得 瀏覽:291
客廳的風管機不製冷了怎麼辦 瀏覽:255
汽車儀表盤出現trip什麼意思 瀏覽:568
汽車燈開了儀表上如何顯示 瀏覽:476
綜放設備有哪些 瀏覽:581
電能檢定裝置有什麼作用 瀏覽:275
機械廠毛刺工是做什麼的 瀏覽:137
軸承加牙刷有什麼用 瀏覽:392
海龍工具箱更改圖層 瀏覽:694
軸承檢測設備怎麼樣 瀏覽:827
連續重整裝置汽提塔的作用 瀏覽:96
寶來用的什麼製冷劑 瀏覽:948
大型拖拉機前橋軸承怎麼拆卸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