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請寫出裝置b在本實驗的三個作用

請寫出裝置b在本實驗的三個作用

發布時間:2023-12-03 21:28:53

❶ 如圖是某課外學習小組設計的製取一氧化碳並驗證一氧化碳性質的實驗裝置,其中裝置B的作用是乾燥二氧化碳

(1)從題中圖可知a是錐形瓶;
(2)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
(4)檢驗二氧化碳選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水;
(5)一氧化碳有毒,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6)鎂帶燃燒需要坩堝鉗、酒精燈、砂紙.
故答案:(1)錐形瓶;(2)CaCO3+2HCl═CaCl2+CO2↑+H2O;(3)3CO+Fe2O3

高溫
.

❷ 希望中學的生物小組的同學用大豆種子做了如下實驗,請幫他們分析一下結果.(一)實驗過程:(1)取三個

生物探究實驗一般是對照實驗,對照實驗是唯一變數實驗,變數就是所要探究的問題.在本實驗中,裝置A是條件正常的可以正常萌發,起到對照作用,其餘組為實驗組.裝置A與裝置B唯一的變數是光照、裝置A與C唯一的變數空氣,裝置B與C有兩個變數光照、空氣.
(1)如果生物小組同學的設計思路是把A、C作為對照實驗,,變數是空氣,由此可以推斷他們最初所做的假設是:「大豆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或大豆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該對照實驗的變數是空氣,從實驗結果分析,這組對照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大豆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
(2)裝置A與裝置B唯一的變數是光照、裝置A與C唯一的變數空氣,裝置B與C有兩個變數光照、空氣.A、B、C中,因此,除了A與C外,能夠作為對照實驗的還有A與B,變數是光照,A、B大豆種子都萌發,故大豆種子的萌發與光照無關.
(3)A.觀察如圖乙中大豆種子萌發後的結構示意圖,大豆種子萌發時,②子葉主要起提供營養物質作用.B.圖中標號①是葉由胚芽發育而來的,③是根由胚根發育而來的.C.大豆種子與玉米、水稻種子的結構相比,大豆種子中沒有胚乳,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中.水稻種子營養物質儲存在胚乳中.D.種子是器官、孢子是生殖細胞,種子的生命力更強,因此同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相比,像大豆這樣的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因此錯誤的是選項B.
故答案為:
(1)大豆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空氣;大豆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
(2)A與B;大豆種子的萌發與光照無關;
(3)B.

❸ 請根據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a:______,b:______.(2)若用裝置B

(1)據圖可知,a是酒精燈,b是集氣瓶,故填:酒精燈,集氣瓶;
(2)高錳酸鉀受熱能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在此裝置中,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小顆粒進行入導管,用手握試管,則試管內溫度升高,氣體向外逸出,
裝置氣密性良好,則會出現氣泡現象,故填:2KMnO4

.

❹ 化學問題......請分析一下裝置

各裝置的作用如下:
左側裝置:A試管用於Fe和H2O反應生成H2,B中裝水加熱提供水蒸氣,水蒸氣經由導管進入A中與普通Fe反應,生成的H2從上面的長導管到處到C,再到D收集。
右側裝置:I中加鹽酸與鋅用來製取H2,G用來除去H2中混有的HCl,E中H2與Fe3O4反應生成H2O與引火鐵。

具體分析:
首先做這道題之前必須要知道書上給的一個典型反應:3Fe+4H2O=(高溫)=Fe3O4+4H2,根據題干第一句話所給的條件可以確定本實驗包含這一主要反應。又根據它給出的本實驗中的另一個要求,即製取「引火鐵」推測書上介紹的反應的可逆反應,即Fe3O4和H2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水和引火鐵。
然後.仔細觀察兩套實驗裝置,可發現左邊裝置有用排水法收集反應生成氣體的D試管,而這兩個反應中明顯是第一個反應會生成氫氣,由此確認左邊裝置為製取鐵的氧化物和氫氣,而右邊裝置用於製取「引火鐵」,這是本題解題的突破口。最後讀題時要注意到鹽酸比較濃,肯定需要除HCL
接下來是逐個分析裝置,先看左邊的,左邊裝置發生的反應所需要的條件是高溫,反應物是固-氣,根據這兩個條件推測左邊的容器中反應容器為A試管。因為這里能加熱的儀器只有兩個燒瓶與試管,如果是B做反應容器,內裝鐵粉,那麼無法供應水蒸氣,因為如果在C中加水,那麼加熱C讓水蒸氣溢出要經過A試管,多此一舉,而且B中生成的H2也要經過A試管,又與水蒸氣混合了,這很明顯不合理;而A試管中裝水供應水蒸氣就更不可能了,試管是向下傾斜的。如果是C做反應容器,B中裝水供應水蒸氣,那麼同理水蒸氣又要經過A試管,不合理。所以正確的反應容器只可能是A,接下來是確定B和C哪個容器中裝水供應水蒸氣,很明顯這里是B,因為C和收集裝置直接相連,如果C用來提供水蒸氣,那麼氫氣無法收集。
對於右面的裝置要簡單很多,因為第二個反應需要氫氣,題中又給了鹽酸,很明顯H是固液反應製取氫氣用的,很自然G就是用來除去HCl氣體的,E試管就是用來做反應容器的了。

以下是標准答案和解析:
[答案] (1)普通鐵粉;作為水蒸氣發生器;防止水倒吸;氫氣。
(2)固體NaOH(或鹼石灰、CaO等鹼性固體乾燥劑;6mol•L-1HCl)
(3)A、B、E
(4)加快氫氣產生的速度
(5)
(6)檢驗氫氣的純度;點燃氫氣

(1)A中應加入普通鐵粉,B是作為水蒸氣發生器,因反應產生的H2可能不連續,C瓶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而作緩沖瓶(較難),D中收集到的是H2。
(2)右邊的裝置氣流是從右到左,燒瓶I和分液漏斗H的組合一定是H2發生裝置,所用試劑自然是普通鐵粉和6mol、L-1 鹽酸,所以製得的H2中含有HCl氣體和H2O(氣),在製取「引火鐵」之前必須凈化、乾燥,由此U形管G中應加入固體鹼性乾燥劑NaOH或鹼石灰。
(3)根據題給兩個反應的條件都是「高溫」和要製取水蒸氣的要求,可知實驗時需要加熱的儀器為A、B、E。
.(4)聯想到課本習題(《化學選修第三冊》P62第4題),在Zn和稀H2SO4反應製取H2時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使製取H2的反應加快,可知,在I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其目的是加快H2的生成速度,原因是形成了無數微小的Fe-Cu原電池,加快了反應(析氫腐蝕)的進行。
(5) 試管E中的反應自然是製取「引火鐵」的反應。其關鍵在於反應物是Fe3O4而不是鐵的其它氧化物。
(6)結合初中H2還原CuO的實驗可知,H2在加熱或點燃前一定要先驗純,所不同的是,本實驗還要盡可能避免空氣進入試管E,使製取的高活性的「引火鐵」受熱燃燒、所以要加帶導管F的橡皮塞。此外E管反應後,為了防止F出口處的水蒸氣凝結,堵塞出氣口或迴流到試管E將其炸裂,因此E管反應後,F出口處應點燃H2。

如有不明之處請指出

❺ 海南高考題中,實驗室制備1.2二溴乙烷題中,裝置B的作用是什麼啊

一、首先製取乙烯,實驗室制乙烯用酒精在 有濃硫酸、170°C 的條件下 反應生成乙烯:內
CH3CH2OH→CH2CH2+H2O
二、容然後將乙烯通入液溴,乙烯與溴單質發生加成反應,生成1,2——二溴乙烷(無色液體)
CH2CH2+Br2→CH2Br-CH2Br
這里的加成反應是指CH2CH2的碳碳雙鍵斷裂,跟溴結合。
三、冷水的作用:防止液溴揮發(液溴易揮發,熔點:-7.2°C;沸點:58.78°C)
四、通入乙烯量遠遠大於理論所需要的量主要是因為乙烯通過液溴的速度過快,乙烯未能完全與液溴反應就逸出了。
五、第一個NaOH溶液是為了吸收副反應生成的酸性氣體(CO2、SO2)
副反應:碳化反應
六、第二個NaOH溶液是為了吸收揮發的溴單質,進行尾氣處理。
七、液溴上覆蓋少量的水:1,2-二溴乙烷微溶於水,且易揮發,加入少量的水能防止1,2-二溴乙烷揮發。

❻ b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有三個

①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及二氧化碳,則A中會看到試管內壁有無色液專滴,
故答案為:屬試管內壁有無色液滴;
②濃硫酸有吸水性,所以能作乾燥劑,二氧化碳和濃硫酸不反應,所以能用濃硫酸乾燥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乾燥氣體(吸收H 2 O);
③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故答案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未與過氧化鈉反應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變渾濁,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故答案為:石灰水變渾濁;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⑤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的水蒸汽被濃硫酸吸收,未與過氧化鈉反應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所以E中收集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的O 2
故答案為:O 2

與請寫出裝置b在本實驗的三個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碳刷木雕電動工具 瀏覽:724
天然氣閥門漏氣怎麼修理 瀏覽:648
水箱排水用什麼閥門比較好 瀏覽:931
太原五金建材批發市場 瀏覽:948
噴塑層用什麼儀器測量 瀏覽:659
大眾尚酷儀表怎麼換成中文 瀏覽:694
醫院的小型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214
設備到場如何開箱驗收 瀏覽:390
16款寶來儀表台怎麼拆除 瀏覽:690
福建加工岩板設備哪裡有 瀏覽:520
已安裝好的儀表需只接線調試如何取費 瀏覽:215
暖氣磁卡鎖閉閥門 瀏覽:229
高壓線路保護裝置實驗 瀏覽:208
常熟五金市場銅材門市部 瀏覽:13
圖1是實驗室製取氣體裝置 瀏覽:932
機械加工軟體有哪些 瀏覽:312
智能養殖包含哪些設備 瀏覽:797
冠心病需要做什麼儀器 瀏覽:757
晶合設備工程師哪個部門 瀏覽:587
機械回填管溝土套什麼定額 瀏覽:722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