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測定細胞膜透性能解決什麼理論和實踐問題
測定細胞膜透性能解決什麼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下:
細胞的生理活動與細胞膜的稿攔通透性息息相關,細胞膜的通透性也能反映細胞處於何種生理狀態。一般來說,細胞膜的通透性的改變(增大或者減小)是細胞病變的先兆。通過研究細胞膜的通透性的各項性質,我們能更好的研究生命體的各種生理過程,研究某些疾病的致病機理,生產更好的葯物來治療疾病。
細胞膜選擇透過性的一組實驗
細胞膜的選擇通過性是「細胞結構與功能」一節的難點內容之一,也是第2章「滲透作用原理」,「根對礦質離子選擇吸收」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學生帶進實驗室,使用直觀手段教學,不但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引起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濃厚興趣。
二、演示紅細胞的滲透反應裝簡高置
取3支試管,第1支試管加入2mL 0.9%的生理鹽水、第2支試管加入2mL蒸餾水,第3支試管加入2mL10%的氯化鈉溶液,然後各滴加2滴哺乳動物紅細胞懸浮液,震盪混勻,放在試管架上。引導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後,3支試管中將分別出現何種結果,其原因是什麼?在學攔敬尺生思維活動
展開並形成一致性結論後即板畫出紅細胞的3種不同形態(圖2),說明紅細胞對水是自由滲透的,水能夠借濃度梯度被動地透過細胞膜,從而引起紅細胞吸水膨脹破裂(溶血)或失水皺縮。
那麼正常細胞在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時,能否也遵循高濃度低濃度的擴散原理,被動地吸收各種不同分子量的物質呢?
給學生分發實驗材料、用具及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2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自己的設想。最後教師用啟發誘導的方式歸納出一個正確的設想,提出合理的實驗方案來加以驗證。
三、學生實驗——細胞膜被動吸收的驗證
1.實驗原理 紅細胞對水是自由滲透的,但對大多數物質具有選擇透過性,在等滲條件下,稀釋的紅細胞懸浮液呈渾濁狀且透光性差。但當紅細胞溶血後,其懸浮液就變得透明且光線容易透過。本實驗用稀釋的紅細胞懸浮液在不同溶質中是否出現溶血現象,來驗證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2.材料、用具 量筒、試管和試管架、秒錶、紅細胞懸浮液、蒸餾水、乙二醇、甘油、10%葡萄糖、1%澱粉液。
3.方法步驟 取5支試管編號,並在試管底部背面襯1張印有印刷字體的小紙片,按下表加入下列各種物質,振動混勻後,置於試管架上。當通過試管看到其背面清晰的印刷字體時,此時間即是該溶劑或溶質分子透過紅細胞膜所需的時間,用秒錶記錄,結果記錄在下表中。
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透性
試管
編號
試劑(mL) 細胞懸浮液(滴) 結果及原因
1 蒸餾水2mL 2
2 乙二醇2mL 2
3 甘油2mL 2
4 10%葡萄糖2mL 2
5 1%澱粉液2mL 2
註:①取新鮮哺乳動物血液適量,按4:1加入5%的檸檬酸鈉溶液,震盪混勻,靜置數小時,待血液分層後,倒去血漿及部分血細胞,再按1:5的比例加入0.9%的生理鹽水靜置,分層後,倒去上清液即成。
②1g澱粉加0.9%的生理鹽水至100mL,煮開後冷卻。
4.實驗結論 實驗表明小分子物質(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能夠藉助簡單的擴散作用,透過細胞膜,而大分子物質(如澱粉、蛋白質)則不能通過。然後教師依據實驗結論講述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原理。
四、細胞膜生動吸收是生活細胞的特徵
細胞膜具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能選擇性地透過一些物質,一些離子、小分子可以以自由擴散、協助擴散的方式順利通過,另一些「禁止通行」。如果細胞死亡,則細胞膜將失去選擇透性,也就失去了主動吸收的功能。
1.教師演示實驗 取2支試管,分別放入1朵蒲公英(或其他有色花瓣)並注入適量清水,將其中1支試管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結果。
2.學生實驗——小麥種子發芽率的快速測定:提供浸泡5h的小麥種子,10%的紅墨水(染色劑)、刀片、培養皿、載玻片。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分析實驗結果。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實驗結束後,教師對比前一個煮花瓣的實驗,進一步講清主動吸收的原理。
2. a圖所示裝置是演示液體的擴散
A、圖a所示的是演示的是液體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即擴散.故A不符合題意.
B、圖b演示版的是分子間有引權力,故B符合題意.
C、圖C所示裝置是演示空氣被壓縮時內能增大,溫度升高.故C不符合題意.
D、圖d所示裝置是演示內能轉化機械能.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 初中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Ⅰ.這些裝置都有其優點,其中發生裝置的圖1,可以控制反應速率
Ⅰ、可根據裝置的特點分析解答,如:發生裝置操作是否簡單,能否控制反應速率,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節約葯品等;
(1)圖2可通過分液漏斗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2)圖3中打開活塞,固液接觸生成氣體,關閉活塞,容器內壓強增大,將液體壓入漏斗,反應停止;
(3)圖4的優點是通過彈簧夾的開閉控制試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且可以節約葯品,操作方便;
(4)圖5的優點是可通過將試管拿出和放入液體里,使反應發生和停止;
(5)圖6的優點是打開活塞,固液接觸生成氣體,關閉活塞,U型管內壓強增大,U型管左側液面上升,右邊的下降,與固體分離,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Ⅱ、尾氣處理處置可從是否吸收充分和是否防倒吸進行分析;
(6)圖7中氣體通入液體,可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被充分吸收;
(7)圖8有漏斗,氣體溶於液體後液面不會上升太多,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8)圖9氣體可充分與液體接觸被充分吸收,尾氣被吸收,引起裝置壓強減小,液體最多進入小球,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不會引起倒吸;
(9)圖10氣體可充分與液體接觸被充分吸收,尾氣被吸收,引起裝置壓強減小,液體最多進入長頸漏斗,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不會引起倒吸;
故答案為:Ⅰ、(1)可以控制反應速率;通過控制液滴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2)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通過活塞的開閉控制容器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3)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合理均可);通過彈簧夾的開閉控制試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4)操作簡單,可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通過將試管拿出和放入液體里,隨時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
(5)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通過活塞的開閉控制U型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Ⅱ、(6)使氣體充分吸收;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
(7)防止液體倒吸;有漏斗,氣體溶於液體後壓強減小,液面不會上升太多,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8)既能使氣體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且液體最多進入小球,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9)既能使氣體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且液體最多進入長頸漏斗,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4. 甲、乙兩管的口徑相同,半透膜只允許葡萄糖分子通過,澱粉分子無法通過,擴散作用實驗裝置如下圖
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對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滲透壓越高,因為乙管葡萄糖含量高,所以滲透壓大,故水分是由甲管向乙管滲透,此時B不能確定。
5. 擴散實驗
德國科學家托馬斯·格拉漢姆於1828~1833年間對氣體擴散進行實驗研究,隨後1833年到年間,長期進行液體擴散現象研究。
圖8—1示意格拉漢姆進行液體擴散實驗時簡單而有效的實驗裝置,大水槽水的底部放置有裝滿食鹽水的小水杯,圖8—1a~c中的水杯僅口徑不同。
圖8—1 格拉漢姆液體擴散實驗裝置
a—小口杯;b—中口杯;c—大口杯
實驗結果表明兩個方面的定性結論。一方面,若一次實驗中小杯裝的食鹽水濃度相同,在相同擴散時間內食鹽進入大水槽的量的順序是圖8—1 c>b>a,說明食鹽的物質傳遞量與杯口面積成正比。
定義單位時間內物質因擴散通過擴散面積A傳遞的量為擴散流量,用JA表示,量綱為[M·T—1];定義單位時間內物質因擴散通過單位面積上的量為擴散通量,用符號J表示,量綱為[M·L—2·T—1]。擴散通量J是強度性質,對於確定的擴散系統J是空間坐標及時間的函數。擴散流量JA與擴散面積(A)和擴散通量的關系為JA=A·J。擴散流量與擴散通量的量綱不同,有些文獻中稱擴散流量JA為「擴散通量」,則「單位面積上的擴散通量J」可改稱為「擴散通量密度」。
另一方面,當小杯內裝的食鹽水濃度不同時,對擴散流量JA有圖8—1c>b>a,而對擴散通量J,圖8—1 c>b>a,即食鹽水濃度c大則擴散通量J 就大,J與c成正比。
擴散實驗中測量的擴散流量JA和擴散通量J都與測量的時間區段有關。格拉漢姆在擴散實驗研究中用通量等物理量描述擴散現象,卻沒有給出描述擴散過程的動力學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