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實驗室用下圖裝置進行碳酸鈉

實驗室用下圖裝置進行碳酸鈉

發布時間:2023-10-10 10:19:38

A. 欲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穩定性的相對強弱,兩同學分別設計了以下兩組裝置:

乙圖裝置3、4號試管里分別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同時加熱保證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所受的溫度相同。使實驗的無關變數相同。 而只有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才會產生沉澱,才能直觀的對比二氧化碳的產生量,沉澱越多表示二氧化碳越多,就表示相應的物質越容易分解。

B. 我們在學習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時候,做過如圖裝置的實驗.向盛有0.5g碳酸鈉的試管里加入2mL鹽酸,迅速用

(1)碳酸氫鈉比碳酸鈉的反應速度快,產生的二氧化碳多,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水,故本題答案為:

碳酸鈉+鹽酸碳酸氫鈉+鹽酸
實驗現象反應迅速,產生大量的氣體反應更迅速,生成氣體更多
實驗結論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比碳酸鈉更快
CO2+Ca(OH)2=CaCO3↓+H2O
(2)設0.53g碳酸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44
0.53gx
106
0.53g
44
x

解得 x=0.22g
設生成0.22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氫鈉質量為y,則:
NaHCO3+HCl═NaCl+H2O+CO2
8444
y0.22g
84
y
44
0.22g

解得:y=0.42g
經計算可知,生成等質量的二氧化碳需碳酸氫鈉的質量為0.42g,為了比較反應速度的快慢,證明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樣多,用氣球脹大的快慢作為依據.
故本題答案為:①0.42②比較 ③氣球脹大的快慢

C. 碳酸鈉俗稱純鹼、蘇打,是一種常用的日用化學品.在實驗室里,可用如圖所示裝置,以氯化鈉、二氧化碳、氨

(1)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
3

.

Na
2
CO
3
+H
2
O+CO
2
↑;
A裝置是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利用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氫進入C影響晶體析出,先通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氯化氫;反應過程中氨氣是污染氣體,不能排放到大氣中,需要進行尾氣吸收;
故答案為:2NaHCO
3

.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稀硫酸;
(2)實驗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現能數得清的連續氣泡為好)和水浴的溫度.實驗中不能過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熱的優點是:利於控制反應體系的溫度和使其受熱均勻;依據圖表數據分析,水浴溫度不能超過40°C,因為溫度再高碳酸氫銨分解,碳酸氫鈉晶體不利於析出;將反應混合液冷卻到15℃左右,碳酸氫鈉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體應主要含有NaHCO
3

故答案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於控制反應體系的溫度和使其受熱均勻;40; NaHCO
3

(3)電解飽和食鹽水,陰極氫離子得到電子生成氫氣,電極附近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氫原子氫氧化鈉在陰極附近生成;
故答案為:陰; 該極區氫離子放電,產生出氫氧根離子;

D. 實驗室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實驗方案

利用它們熱穩定性的差異,可以鑒別這兩種物質。

[用品]試管、小燒杯、酒回精燈、鐵架台和答附件、導管、橡皮塞。

無水碳酸鈉、碳酸氫鈉、澄清石灰水。

[操作]

1.在兩支乾燥試管中各放入少量被鑒別的白色粉末,按圖所示裝置兩套儀器,並往燒杯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2.加熱試管,不久可看出其中一支試管的管口處有水珠出現,導管口有連續的氣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該試管內盛放的是碳酸氫鈉。

3.另一支試管剛加熱時因空氣受熱而從導管口逸出幾個氣泡外,沒有別的變化,石灰水也不變渾濁。該試管內盛放的是碳酸鈉。

方程式:2NaHCO3 =(加熱)Na2CO3+H2O+CO2↑

E. 某課外小組為了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兩種白色固體,採用了不同的實驗方法.(裝置如圖所示) (1)根據

(1)Ⅰ裝置反應現象相同;Ⅱ裝置,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先沒有氣體生成,隨著鹽酸的不斷滴加,後產生氣泡,向碳酸氫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立即產生氣泡,所以能夠達到實驗目的是Ⅱ,
故答案為:Ⅱ;
(2)III中碳酸氫鈉在加熱條件下能分解生成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碳酸鈉不能,反應為2NaHCO 3
.
Na 2 CO 3 +CO 2 ↑+H 2 O,
故答案為:2NaHCO 3
.
Na 2 CO 3 +CO 2 ↑+H 2 O;
(3)碳酸鈉直接加熱不產生氣體,而碳酸氫鈉不直接加熱就產生氣體,就更說明碳酸氫鈉不穩定,所以試管B中裝入的固體最好是碳酸氫鈉,觀察到現象為a中石灰水變渾濁,b中石灰水不變渾濁,
故答案為:碳酸氫鈉;a中石灰水變渾濁,b中石灰水不變渾濁.

F. 兩組同學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與酸的反應進行探究.Ⅰ.一組同學用下圖裝置來測定混合物中碳酸鈉的

Ⅰ.實驗原理為:一定量的碳酸鈉、碳酸氫鈉與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利用B中濃硫酸乾燥、吸收二氧化碳中水蒸氣,用C中鹼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根據C裝置增重確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列方程計算出各自的質量,進而確定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C裝置會影響實驗結果,D裝置防止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C裝置,
(1)B裝置中濃硫酸乾燥、吸收二氧化碳中水蒸氣,若沒有B裝置,導致C中測定的二氧化碳質量偏大,反應中碳酸鈉、碳酸氫鈉中碳元素都轉化到二氧化碳中,碳酸鈉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小於碳酸氫鈉,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越大,碳酸鈉的質量越小,會導致碳酸鈉質量分數偏小,
故答案為:偏小;
(2)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C裝置會影響實驗結果,D裝置防止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C裝置,
故答案為:防止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C裝置;
(3)由於A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會殘留在A、B裝置中,不能被C中的鹼石灰吸收吸收,導致C裝置中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小,反應中碳酸鈉、碳酸氫鈉中碳元素都轉化到二氧化碳中,碳酸鈉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小於碳酸氫鈉,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越小,碳酸鈉的質量越小,導致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偏高,
故答案為:A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無法完全排出被C中的鹼石灰吸收;
(4)測得反應後乾燥管C的總質量為85.60g,則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85.60g-83.40g=2.2g,其物質的量=

2.2g
44g/mol
=0.05mol,令Na2CO3、NaHCO3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則:

G. 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Na 2 CO 3 和NaHCO 3 熱穩定性對比實驗.請回答:(1)加熱一段時間後,兩試

(1)如果直接加熱的物質不分解,而間接加熱的物質分解,就能專證明物質的穩定性,碳酸屬氫鈉易分解,所以小試管中盛放的是碳酸氫鈉,大試管中盛放的是碳酸鈉,碳酸氫鈉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碳酸鈉不分解,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看到的現象是試管2澄清,試管1變渾濁.
故選C.
(2)該實驗中,直接加熱的碳酸鈉不分解,但間接加熱的碳酸氫鈉分解,所以說明二者中熱穩定性強的物質是Na 2 CO 3 ,碳酸氫鈉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為:2NaHCO 3
.
Na 2 CO 3 +CO 2 ↑+H 2 O.
故答案為:Na 2 CO 3 ;2NaHCO 3
.
Na 2 CO 3 +CO 2 ↑+H 2 O.

H. 如圖所示裝置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的比較試驗,回答下列問題(1)A 和B中所盛的試劑是______;

(1)試管A和B中盛放的是澄清石灰水,用於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故答案為:澄清石灰水;
(專2)碳酸氫鈉在小試屬管D,Na2CO3在大使管C,大試管直接加熱,穩定較高,如溫度較高的不分解,而加熱溫度較低的物質分解,可判斷穩定強弱,
故答案為:Na2CO3
(3)碳酸氫鈉能和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故可以用作治療胃酸的葯物(或用作發酵粉),
故答案為:治療胃酸的葯物(或用作發酵粉).

I. 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問題:(1)寫出有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2

(1)①是鐵架台,常用於固定、支持實驗裝置;②是長頸漏斗,通過長頸漏斗可以向反應容器中注入液體葯品.
故填:鐵架台;長頸漏斗.
(2)若用B裝置製取氧氣,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2O2

MnO2
.

與實驗室用下圖裝置進行碳酸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打井用什麼水泵 瀏覽:66
電力線路設備線夾正常是多少度 瀏覽:822
機械產品設計需要看什麼書 瀏覽:827
寧波慈溪群松煤氣閥門 瀏覽:512
打開了中美之間友好往來的閥門是什麼 瀏覽:487
考前超聲波能檢測出什麼病 瀏覽:512
自助轉轉火鍋設備多少錢 瀏覽:94
前輪軸承全稱叫什麼 瀏覽:55
電動車儀表膜劃花了怎麼處理 瀏覽:180
什麼是水表前閥門鑰匙 瀏覽:699
不關按鈕直接關煤氣閥門 瀏覽:743
機械硬碟的轉速是講的什麼意思 瀏覽:603
車速儀表盤最高多少 瀏覽:754
測大氣壓的值需要哪些器材 瀏覽:225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實驗裝置說明書 瀏覽:758
東城維修租賃電動工具怎麼樣 瀏覽:805
車儀表盤是100時實際是多少呢 瀏覽:644
如何把機械鍵盤的鍵帽摳下來 瀏覽:257
五金件噴丸處理單價 瀏覽:97
起重機儀表OM是代表什麼 瀏覽:116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