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粒子散射實驗裝置有哪些

粒子散射實驗裝置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9-29 20:17:09

⑴ 如圖所示為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R為被鉛塊包圍的______(填「α」、「β」或「γ」)粒子源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的顯微鏡版可在圓周軌道上轉動權,通過顯微鏡前相連的熒光屏可觀察α粒子在各個角度的散射情況.
其中R為被鉛塊包圍的 α粒子源,F為金箔.
因為多數射線基本不偏折,少數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個別的粒子幾乎被反射回來.所以減小角度θ,從M中觀察到的單位時間內的閃光次數 增大.
故答案為:α;金箔;增大.

⑵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的顯微鏡可在圓周軌道上轉動,通過顯微鏡前相連的熒光

(1)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部很空曠.故A錯誤;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錯誤;
C、選用不同金屬箔片作為α粒子散射的靶,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基本相似.故C正確;
D、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擊到金原子後,因庫侖力作用,且質量較大,從而出現的反彈.故D錯誤.
故選:AD
(2)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示意圖,此實驗否定了湯姆遜的棗糕模型,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故答案為:(1)C;(2)原子的核式結構.

⑶ 1911年,盧瑟福做的α粒子試驗

結果:大多數散射角很小,約1/8000散射大於90°;
極個別的散射角等於180°。
結論:正電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盧瑟福從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證實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正確性,實驗結果卻成了否定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有力證據。在此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為了要考察原子內部的結構,必須尋找一種能射到原子內部的試探粒子,這種粒子就是從天然放射性物質中放射出的α粒子。盧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轟擊金箔來進行實驗,圖14-1是這個實驗裝置的示意圖。
在一個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釙(Po),它發出的α射線從鉛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細的射線射到金箔上。當α粒子穿過金箔後,射到熒光屏上產生一個個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可用顯微鏡來觀察。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氣中的原子碰撞而影響實驗結果,整個裝置放在一個抽成真空的容器內,帶有熒光屏的顯微鏡能夠圍繞金箔在一個圓周上移動。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並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而被反彈回來,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現象。
發生極少數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轉現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據湯姆孫模型的計算,α粒子穿過金箔後偏離原來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為電子的質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飛行著的子彈碰到一粒塵埃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正電荷又是均勻分布的,α粒子穿過原子時,它受到原子內部兩側正電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轉的力就不會很大[圖14-2(a)]。然而事實卻出現了極少數α粒子大角度偏轉的現象。盧瑟福後來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中從未有的最難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對一張紙發射出一發炮彈,結果被反彈回來而打到自己身上……」盧瑟福對實驗的結果進行了分析,認為只有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的區域,才有可能出現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
按照這一模型,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電子對α粒子運動的影響很小,影響α粒子運動的主要是帶正電的原子核。而絕大多數的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離核較遠,受到的庫侖斥力很小,運動方向幾乎沒有改變,如圖14-2(b)中的1、3、4、6、7、9,只有極少數α粒子可能與核十分接近,受到較大的庫侖斥力,才會發生大角度的偏轉,如圖14-2(b)中的2,5,8。
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徑約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徑大約是10-10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原子核的體積只相當於原子體積的萬億分之一。

⑷ (1)如圖是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______實驗裝置示意圖,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

(1)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示意圖,此實驗否定了湯姆遜的棗糕模型,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在實驗中,發現只有少數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其原因是原子的正電荷及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上.
(2)根據玻爾原子理論,能級越高的電子離核距離越大,故電子處在n=2軌道上比處在n=4軌道上離氫核的距離近,
躍遷發出的譜線特條數為N=
C 2n
=
n(n-1)
2
,代入n=4,解得6條譜線,
因為 E 4 =
E 1
16
,當氫原子由第4能級躍遷到基態時,發出光子能量hν 1 =E 4 -E 1 = -
15 E 1
16

因為 E 2 =
E 1
4
,當氫原子由第2能級躍遷到基態時,發出的光子能量hν 2 =E 2 -E 1 = -
3
4
E 1
解得
ν 1
ν 2
=
5
4

故答案為:(1)α粒子散射;核式;絕大部分質量;(2)近;6;
5
4

⑸ 發現電子的裝置是什麼

A、圖是陰極射線抄偏轉襲,從而確定陰極射線是電子流,該裝置是發現電子的實驗裝置.故A正確.
B、電子束衍射的實驗,說明粒子具有波動性.故B錯誤.
C、圖α粒子的散射實驗,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錯誤.
D、圖是光電效應現象的實驗,該裝置是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的實驗裝置.故D錯誤.
故選:A.

⑹ α粒子散射實驗詳細資料大全

α粒子散射實驗( 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 )又稱金箔實驗、Geiger-Marsden實驗或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是1909年 漢斯·蓋革和恩斯特·馬斯登(Jishi.Y)在歐內斯特·盧瑟福指導下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的一個著名物理實驗。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實驗內容,實驗理論,實驗目的,實驗結果,最終結論,

發展歷史

實驗用準直的α射線轟擊厚度為微米的金箔,發現絕大多數的α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角度比湯姆生模型所預言的大得多的偏轉,大約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轉角大於90°,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更無法用湯姆森模型說明。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稱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與正電荷聯系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 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這個實驗推翻了J.J.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系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范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實驗內容

實驗理論

直線運動的α 和β 粒子在碰到物質原子時,運動方向會發生偏轉。β 粒子的散射數目要比α 粒子更多,因為β 粒子的動量和能量要小得多。似乎已沒有疑問,如此迅速移動的粒子以其原來的路徑穿過了原子,而觀察到的偏轉是由於遍布於原子系統內強電場作用的結果。一般假設,一束α 或β 粒子射線在通過薄片物質時的散射,是物質原子來回多次小散射的結果。然而,Geiger 和 Marsden 對α射線散射的觀察顯示,某些α 粒子在單次碰撞時,一定會發生大於正常角度的偏轉。例如,他們發現,一小部分入射α 粒子,大約 20000 個中有1 個,在穿過厚度約為 0.00004cm的金箔時平均偏轉了 90°的角度,如此厚度的金箔阻止α 粒子的能力相當於1.6mm厚度的空氣。Geiger 接著指出,一束α 粒子穿過以上厚度金箔最可能偏轉的角度是 0.87°。基於機率理論的一個簡單計算表明,粒子偏轉 90°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此外,稍後可以看出,如果這種大角度偏轉是由許多小的偏轉組成,那麼,這種大角度偏轉的α 粒子對各種角度的分布並不遵守預期的機率定律。大角度偏轉是由於單次原子碰撞的構想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第二次同樣碰撞而產生大角度偏轉的機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很小的。一個簡單的計算顯示,原子必須具有強電場的核心,才能在單次碰撞中產生如此大的偏轉。 釙元素散射實驗 J. J. Thomson(湯姆森)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解釋帶電粒子在通過很薄的物質時產生的散射。他假設原子是由帶 N個負電荷的粒子構成,伴隨著相同數量的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球內。負電荷粒子(如β 粒子)在穿過原子時的偏轉歸結為兩個原因——(1)分布在原子內負電荷的斥力, (2)原子內正電荷的吸引力。粒子在經過原子時的偏轉假設是很小的,盡管在與一個很大質量m碰撞後的平均角度為 m θ ⋅ , 其中θ是對於單個原子的平均偏轉。這表明,原子內部的電子數N可以通過觀察帶電離子的散射推斷出來。這個混合散射理論的精確性在後來 Crowther 的一篇論文中做了實驗檢驗。 Crowther 的實驗結果明顯地確認了Thomson(湯姆森)理論的主要結論,而且 Crowther 基於正電荷的連續性假設推導出,原子中的電子數大約是原子重量的三倍。 約瑟夫約翰湯姆森 J. J. Thomson(湯姆森)理論是基於「單次原子碰撞產生的散射是很小的」這個假設。而且對原子特殊結構的假設也不允許α 粒子在穿過單個原子時有很大的偏轉,除非假設正電荷球的直徑與原子球的直徑相比是極小的。 由於α 和β 粒子穿過了原子,通過對偏轉本質的密切研究而形成關於原子結構的某些看法,從而產生觀察到的效應,這是很有可能的。事實上,高速帶電粒子被物質原子散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開發出為單個α 粒子計數的閃爍法就提供了獨特的研究優勢,而 H.Geiger 正是通過這種方法的研究,已經為我們增加了很多關於α射線被物質散射的知識。

實驗目的

盧瑟福從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證實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正確性,實驗結果卻成了否定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有力證據。在此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為了要考察原子內部的結構,必須尋找一種能射到原子內部的試探粒子,這種粒子就是從天然放射性物質中放射出的α粒子。盧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轟擊金箔來進行實驗,如圖是這個實驗裝置的示意圖。 α粒子散射實驗示意圖 在一個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釙(Po),它發出的α射線從鉛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細的射線射到金箔上。當α粒子穿過金箔後,射到螢光屏上產生一個個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可用顯微鏡來觀察。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氣中的原子碰撞而影響實驗結果,整個裝置放在一個抽成真空的容器內,帶有螢光屏的顯微鏡能夠圍繞金箔在一個圓周上移動。

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並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而被反彈回來,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現象。 發生極少數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轉現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據湯姆孫模型的計算,α粒子穿過金箔後偏離原來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為電子的質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飛行著的子彈碰到一粒塵埃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正電荷又是均勻分布的,α粒子穿過原子時,它受到原子內部兩側正電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轉的力就不會很大。然而事實卻出現了極少數α粒子大角度偏轉的現象。盧瑟福後來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中從未有的最難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對一張紙發射出一發炮彈,結果被反彈回來而打到自己身上……」盧瑟福對實驗的結果進行了分析,認為只有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的區域,才有可能出現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 銅原子結構 按照這一模型,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電子對α粒子運動的影響很小,影響α粒子運動的主要是帶正電的原子核。而絕大多數的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離核較遠,受到的庫侖斥力很小,運動方向幾乎沒有改變,只有極少數α粒子可能與核十分接近,受到較大的庫侖斥力,才會發生大角度的偏轉。 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徑約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徑大約是10-10皮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原子核的體積只相當於原子體積的萬億分之一。

最終結論

結果:大多數散射角很小,約1/8000散射大於90°; 極個別的散射角等於180°。 結論:正電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內有較大空間,而且電子質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路徑:原子內部有一微粒,而且該微粒的體積很小,帶正電。 極少數的α粒子反彈:原子中的微粒體積較小,但質量相對較大。

⑺ 如圖所示是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在一個小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釙,它發出的α粒子從鉛盒的

A、α粒子散射實驗的內容是:絕大多數α粒子幾乎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偏轉角度超過
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被反彈回來),故A正確,D錯誤;
B、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假設,從而否定了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正確性,故B錯誤.
C、發生α粒子偏轉現象,主要是由於α粒子和原子核發生碰撞的結果,故C錯誤;
故選:A.

⑻ 求高中物理史實

你好,
一.力學中的物理學史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傑出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對待「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上,錯誤的認為「維持物體運動需要力」。
2、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勻加速直線運動」;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物理學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即維持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的結論;發明了空氣溫度計;理論上驗證了落體運動、拋體運動的規律;還製成了第一架觀察天體的望遠鏡;第一次把「實驗」引入對物理的研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打開了人們的新思路;發現了「擺的等時性」等。
3、1683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三大運動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頓還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創立了微積分、發明了二項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並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其最有影響的著作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4、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微小形變放大思想)。
5、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即「宏觀」、「低速」是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二.熱學中的物理學史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1661年英國物理學家玻意耳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即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國物理學家查理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它的壓強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 )即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國物理學家蓋·呂薩克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時,它的體積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 )即為蓋·呂薩克定律。
三.電、磁學中的物理學史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藉助卡文迪許扭秤裝置並類比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2、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成反比即歐姆定律。
3、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並從理論上得出光速等於電磁波的速度,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7、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萊頓瓶所做的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並率先發現「光電效應現象」。
四.光學、原子物理中的物理學史
1、歷史上關於光的本質有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
2、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謝爾發現紅外線。紅外線具有明顯的熱效應。應用:紅外遙感和紅外高空攝影。
3、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通過「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證實了光的波動性。
4、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紫外線具有明顯的化學作用、熒光效應。應用:殺菌、消毒、黑光燈滅害蟲。
5、1818年,法國科學家泊松: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圖1光電效應實驗
6、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比紫外線頻率還要高的電磁波——X射線(倫琴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本領,能使熒光物質發出熒光,還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電子流射到任何固體上都能產生這種射線。

7、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即原子核也是可分的。之後居里夫人於1898年7月發現放射性元素釙(Po)同年12月又發現了鐳(Ra)。
8、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時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圖2 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
9、1905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首先發現「光電效應」實驗(如圖1)的基礎上提出了「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

10、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圖3 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演示圖
11、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為了驗證湯姆生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如圖2)

實驗結果:(如圖3)①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跟原來的運動方向偏離不多(平均2°一3°)②少數α粒子產生較大的偏轉③極少數α粒子產生超過90°的大角度偏轉,個別α粒子被彈回。據此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顯微鏡
銀箔

氮氣
氮氣
圖4 粒子轟擊氮核裝置
12、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如圖4)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 。

13、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出元電荷的電量 ,即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實驗」。
14、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預言了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質子、和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15、1932年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的組成。 。其用中子轟擊石蠟打出了質子(如圖5)。
Po
粒子

石蠟
質子
圖5 粒子轟擊鈹實驗

中子
16、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 粒子轟擊鋁箔時觀察到正電子。反映方程 。可見,正電子是由磷30衰變發射出來的。像磷30這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稱之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機械探傷、消菌殺毒、作為示蹤原子等。

17、1971年國際計量大會規定的7個基本單位:長度:米(m ),質量:千克(Kg),時間:秒(s),電流:安[培](A),熱力學溫度:開[爾文](K),物質的量:摩[爾](mol),發光強度:坎[德拉](cd)。

閱讀全文

與粒子散射實驗裝置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威馳儀表盤油耗怎麼樣 瀏覽:953
學校打鈴設備哪裡有賣的 瀏覽:244
北京標准件五金批發市場 瀏覽:687
爐襯材料廠檢測設備有哪些 瀏覽:336
自貢有哪幾家閥門廠 瀏覽:398
閥門壓差指的是什麼 瀏覽:462
中尾段閥門排氣閥門工作原理 瀏覽:686
博世電動工具中國有限公司待遇 瀏覽:92
低速凹印機軸承怎麼選 瀏覽:351
冷凍機用什麼閥門 瀏覽:828
監控設備屬於什麼行業類別 瀏覽:730
電動工具防爆 瀏覽:454
武漢航空儀表干什麼的 瀏覽:316
怎麼確定設備是否在公司名下 瀏覽:124
寶馬車工具箱里有什麼 瀏覽:669
加熱空氣設備哪個最重要 瀏覽:323
閥門按在中尾段怎麼樣 瀏覽:814
威海新寶機械廠怎麼樣 瀏覽:429
溫州閥門廠的電話 瀏覽:880
一般機械加工公差為多少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