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藝術專業的就業狀況如何
作為北京服裝學院畢業的學生,我來為大傢具體分析一下公共藝術專業的就業狀況。
公共藝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就業路上的難易程度需要根據自身實力而定。公共藝術設計是介於藝術和設計之間的一個專業。畢業後的學生也可以不一定從事和公共藝術相關的職業,可以把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其他行業中。
但是,作為一個畢業兩年的學生,我不得不說,這個專業,如果你想要有一個好的就業條件,你一定要去好的學校,如果你的學校只是一個普通的一本院校,那麼,我認為,你的就業情況很不樂觀,現在的社會,更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能力,可能理科生更好找工作一些。而作為藝術生,想要有一個好的工作,需要你很多的努力以及你很強的能力。
近年來,學校秉承「求是創新、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辦學,建立了「藝術教育與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結合,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服裝教學體系。
不僅如此,畢業生可到各級市政規劃局、交通部門、建築和規劃部門、各類設計院所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研究、教學及管理等工作。
② 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藝術的多維發展
公共藝術的概念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廣義上是指發生於公共領域的激做悶藝術,它不僅包括我們慣常所說的城市雕塑和壁畫,還包括具有設計性和審美價值的公共建築,具有群眾參與性的行為表演和大型裝置,以及宣傳畫、招貼、海報,甚至塗鴉。公共藝術不是一種藝術風格或者流派,而是相對於「私有藝術」而言的藝術形式。不同於架上藝術的私密性和精英性,公共藝術代表著一種開放的、交流的、自由的態度,它要為人們喜聞樂見,並且完全融入大眾生活。公共藝術不是單純的個人靈感的迸發,它更是市民社會、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的產物,它體現的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天賦和觀念,更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所以,公共藝術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多彩。
城市雕塑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公共藝術形式,它是20世紀60年代之後興起的,是高度城市化的結果。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不僅能夠起到美化城市環境,陶冶市民情操的作用,更能喚醒市民對於自己城市的公共事務的熱心和關注,甚至可以成為一座城市有別於其他現代化城市的標志和象徵。例如美國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1969年為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市所創作的雕塑《大急流》(La Grand Vitesse),華裔設計師林瓔1981年設計的華盛頓越站紀念碑,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為德國勃蘭登堡設計的「大屠殺紀念碑」(2005)等等,無不體現了特定城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點。
考爾德的《大急流》是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的「藝術在公共空間」項目的第一件公共雕塑。考爾德在創作這件作品時考慮到了建築規劃、比例和材料等諸多因素,使作品的顏色、大小、形狀與其所在的廣場和建築環境交相呼應。雖然作品本身有54英尺長,43英尺高,30英尺寬,並且重達42噸,但是整體看來它仍顯得極為輕巧通透,富有流動性。這件作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它不僅是考爾德成熟期的巔峰之作,而且成為了大急流市的象徵,它的形象頻頻出現在這個城市路牌的裝飾帶上、信箋的封皮上和公交車的車身上,它的名字「大急流」不僅僅代表了激情澎湃地邁向未來的大急流市,更體現了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激進主義浪潮之下,城市的急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變革。所以,一件城市雕塑的成功,不僅在於它的藝術價值,更在於它的社會學意義。
此外,由於公共空間是一種介於私人空間與國家機構之間的領域,公共藝術必然要承擔起連接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生活的橋梁。如果說考爾德的《大急流》是60年代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徵,那麼美國波普藝術家克萊茲・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一系列公共雕塑作品則是以貼近普通民眾生活的親和力取勝。他選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品如衣裳夾子、自行車等等作為母題進行創作,將其放大到紀念碑的體量,然後放置於公園草坪、廣場、校園等公共場所。這些雕塑沒有底座,人們可以隨意觸摸、依靠它們,孩子們常常在其間穿梭攀爬玩耍,這種隨意性徹底打破了傳統公共雕塑的崇高感和嚴肅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休閑生活,將公共藝術所應具備的公眾互動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以往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築已經令人們極度的審美疲勞,缺乏個性的建築往往無法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風貌和建設理念,於是城市建築越來越追求功能之外的設計性和藝術性。例如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在1985年左右為盧浮宮設計的玻璃金字塔,這座玻璃鋼架結構的建築從設計之初就遭到無數巴黎市民的反對,然而如今它卻成為了巴黎的象徵,與埃菲爾鐵塔平分秋色。貝聿銘在談到他以金字塔的形式來設計盧浮宮入口的初衷時說:「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而已,如果將建築簡化到如此就太膚淺了。建築必須融入人胡尺類活動,並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這是我對建築的看法。我期望人們能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我的作品。」通體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為館內提供寶貴的光線,也能夠反射周圍的老建築,讓它們互相呼應,使盧浮宮這座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築重獲生機;而且,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們不必繞道而可以直接進入自己喜歡的展廳,並且「金字塔」的存在還大大簡化了盧浮宮服務設施所佔據的面積。更重要的是,玻璃金字塔以其大膽開闊簡約的現代主義風格展現了一個開放的巴黎,它不僅呼應了當時以密特朗總統為代表的政府激進派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和「新文藝復興」政策,而且喚醒了作為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的創新精神。
具有文化意義的建築本身可以作為一件成功的公共藝術品,而且隨著公共藝術的多樣化發展,公共建築的外觀如今也常被作為公共藝術實施的場所。例如克里斯托(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的「包裹」系列,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在古建築表面所做的氖燈裝置,克日什托夫?沃迪奇科(Krzysztof Wodiczko)對阿斯特大廈實施的「夜間方案」等等都是這方面的典例。克里斯托和他的妻子珍妮・克勞德(Jeanne-Claude)自1961年開始就合作創作「包裹」系列作品,最為著名的當數包裹德國的柏林國會大廈。這件作品從1971年開始著手直至1995年完成,其間經歷了長達24年的艱辛努力,克里斯托夫婦花費一千多萬美元,採用銀白色的化纖織物和深藍的粗繩,將國會大廈包裹成通體閃爍著銀色光芒的極為壯觀的大地雕塑。創作這件作品的初衷是藝術家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戰的感受,柏林是東西歐相遇之處,國會大廈又是美、蘇、英、法、兩德的管轄的交集之地,在蘇聯控制東德時期,這座建築曾經成為當地最為孤獨的建築。身為保加利亞人的克里斯托對於國會大廈的包裹不僅表達了他對蘇聯「鐵幕」政策的切身感受,而且包裹凸顯了建築本身的在場,使觀眾意識到物體本身所具有的強大沖擊力。雖然這件作品僅存在了兩周,但是它顯示了柏林作為德國政治文化中心所承載的歷史以及它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並且它那令人嘆為觀止的體量和視覺效果也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為柏林旅遊業帶來了高達10億馬克的收入。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大批早年從事公共雕塑創作的藝術家紛紛轉向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和大地藝術,公共藝術隨之融入了新的藝術形式之中。在諸多新型公共藝術中,行為藝術最大程度地繼承了公共藝術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日益在公共領域活躍起來。例如米謝麗?尤克麗絲(Mierle Laderman Ukeles)在她的《接觸衛生系統》(Touch Sanitation,1977~80)中,同8500名紐約衛生系統的工作人員一一握手並向他們表示感謝,這使我們想起托馬斯?克勞所描述的沙龍的身體層面。傳統的公共藝術都將觀眾建構為一個消極的接受者,他們接受藝術家所事先安排好的審美體驗,而新型公共藝術則暗示觀者直接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來,並且在這一過程中提供一個全新的集體互動模式。同時,這種互動的親密性賦予新型公共藝術以獨一無二的更加寬容的政治形式,因為它最大限度地與最普通的民眾發生了互動和交流。
此外廣告招貼、牆壁海報、室外塗鴉等等都逐漸成為公共藝術所能採用的形式,它們在表達藝術家個體經驗的同時,也往往提醒公眾去注意諸如生態環境、種族性別、城市規劃等社會問題,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例如美國藝術家基斯・哈林(Keith Haring)在地鐵中的塗鴉作品,反映了80年代美國的同性戀身份問題,復仇女神小組(Gran Fury)則採用路牌和招貼的形式來號召人們關注社會邊緣和弱勢群體,中國藝術家趙半狄則採用與玩具熊貓拍攝公益廣告的形式來影響公眾的日常生活,我們最為熟悉的作品莫過於他的禁煙廣告,這幅廣告上只有兩句簡單的對話:趙半狄問「我抽煙你介意嗎?」熊貓反問:「我殺死你你介意嗎?」詼諧的形式,具有親和力的形象,簡單明了的表達方式,即刻便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
中國對於公共藝術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它是改革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和思想解放的結果。中國的公共藝術起步晚,發展慢,資金不足、缺乏理論建設和完善的公共管理體制都是導致其未能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但是,在某些城市仍不乏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問世,1998至2000年在深圳市實施的大型公共藝術項目《深圳人的一天》可以算作一個成功的範例。它的策劃者與組織者在1999年11月29日的深圳街頭隨機采訪了18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然後經過他們的同意,通過翻制手法,製成完全真實的等大青銅人像,人物保持著被采訪時的衣著、動作和表情,之後這些雕像被放在園嶺街心公園。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反映了深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極具親和力;同時也體現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人口集散地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狀態,具有時代感。這些雕塑展出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90%的觀眾表示贊賞,並且它們還帶動了園嶺社區的旅遊經濟,改善了這塊「老深圳人」居住區的環境。此外,應著2008年奧運會的開辦而建設的國家體育中心鳥巢、水立方也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奧林匹克公園中的環境雕塑也展示了中國當代公共雕塑的優良水準,深受觀眾喜愛。
隨著經濟的進步,思想的開放,城市設施的完善,以及公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公共藝術必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以滿足社會文化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公共藝術開放多樣的形式意味著公共藝術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藝術與群眾互動的過程,是全體國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是一座城市乃至國家走向自由、民主、開放的過程。所以公共藝術代表著人類社會與文明的進步,它的日益繁榮是一種必然趨勢,而中國的公共藝術立足於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強大的國家經濟基礎上,也必將迎來其輝煌的未來。
馬小勇:四川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
特約策劃:何桂彥
責任編輯:傅琳
③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它的社會意義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公共抄領域是近年來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以上論述可引申為一種關於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判斷標准:從文化層面來看,公共藝術尊重自然原生態及重視其產生的異質性生態文化經驗就是對文化脈絡的一種最根本的延續,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廣義上的延伸。當我們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從業者還在樂此不疲地挑揀秦皇漢武留下的文化符號、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宮別苑時,是否應著眼於更廣闊的層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
④ 環境中生態雕塑的設計
環境中生態雕塑的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環境生態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不斷認識,雕塑的設計越來越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雕塑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從生態雕塑中我們看到了人們更加尊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雕塑的設計不僅從觀念還是從選材以及製作等方面都有別於以往雕塑。
一、生態雕塑不同於以往雕塑的表現
樹立生態觀念的雕塑我們可稱為“生態雕塑”,生態雕塑同傳統的雕塑設計思維和價值觀念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雕塑突破以往單一的思維設計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維的、復合的思維方法,生態雕塑具有多元綜合的雕塑理念。生態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義,它不斷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不斷滿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無論是在雕塑觀念還是在雕塑材料和雕塑技術方面都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多維性。生態雕塑從觀念、材料到製作都具有更加明顯的多元性,它的創作者也從個人行為轉變為群體行為。生態雕塑在審美觀念上注重不同地區、民族的獨特文化審美差別,強調不同文化、設計觀念應交流和互動。
第二,生態雕塑強族則調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雕塑家和創作對象之間不再是對抗性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式關系。生態雕塑家把雕塑不再看作是個人的創作行為,而是作為實施生態行為的一個載體,生態雕塑設計的任務就是為生態的改善服務。生態雕塑應從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角度為出發點,從根本上降低資源和能量消耗,防止和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在材料的選用上和對資源材料合理運用的態度上,充分體現生態觀念,和諧發展,運用環保的、無污染的材料,旨在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生態環境。生態觀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和切入點。
第三,在評價生態雕塑方面也改變了以往傳統純粹的形式問題和自律性問題,而是看這個生態雕塑與它周圍的環境或者情境的相適應,生態雕塑好壞的判斷標准在於生態文化觀念和他律性上。換句話說,生態雕塑放在公共環境當中,它必須要和周圍的建築、環境和地域文化等相互協調彼此共生。
第四,生態雕塑不再是以往單純的雕塑創作和雕塑藝術,它突破了傳統規范的禁錮,不斷地與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建築藝術等相互滲透和共融。
第五,生態雕塑不同以往的雕塑,它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生態雕塑作為一種公共空間的形式而存在。這種公共性在於強調藝術的共享,它和藝術的大眾化緊密相連。生態雕塑的公共性不同以往的雕塑,它不是一種藝術風格、派別,而是一種社會公眾意識和理念在雕塑領域的反映。
它具有社會公益理念和公共理念它關注大眾文化和大眾的審美情趣的演變。生態雕塑的設計、製作和欣賞都體現了大眾的參與性,它也正型穗帆是由大眾的參與才完成的。人們的參與欣賞、討論、交流對生態雕塑非常重要,大眾的認可與關注是生態雕塑公共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它由傳統的以個人創作為中心轉變為以大眾的認可反映為中心,這是雕塑藝術的一次重大變革。
二、生態雕塑的注重點
生態雕塑它改變創作思考的程序,雕塑家的思考重點從雕塑的體量、色彩、空間、尺度及與背景的適應性轉到建成後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入手,考慮材料的廢棄、重復利用和再生使用,考慮製作使用時如何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對人體、環境的侵害等。這些新的生態審美價值取向為雕塑家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領域。如今出現一種“垃圾雕塑”,把生產、生活的廢棄物經過藝術家的構思、整理和組合創作為現代雕塑,既創造了美,同時又用環境觀念警示公眾,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生態雕塑它著重研究雕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它不同於以往傳統的雕塑的風格論,強調雕塑的生態功能。生態雕塑的美學思想是集生態學、美學、雕塑學為一體的,多學科交叉的美學研究體系。“它卜雹以審美生態思維為理論支點,以生態雕塑為研究對象,以生態平衡、生態和諧與生態雕塑、環境設計和生態美學的關系為研究內容,是一門以功利性美學客體為研究對象的新型美學,也是一門融合了藝術美學、技術美學、環境美學等諸種分類美學的多維美學綜合體系。”
三、生態雕塑對人心靈的關懷
生態雕塑作為一門公共藝術、生態行為和社會行為,它不僅要不斷滿足生態雕塑審美主體的物質生活方面,還要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說,物質方面生態雕塑要與自然環境生態成為共生關系;而精神方面生態雕塑要注重分析現代人的生理心理感受,重視信息適度和適應性原則,緩解不良環境給人的精神造成的生態失衡。生態雕塑應從人體工程學考慮,考慮人的生理特點,充分體現人性化特徵,使雕塑欣賞符合人的生態特徵,深入細微地考慮公共環境中人的欣賞活動和欣賞方式,這要求生態雕塑家要充分認識、理解和尊重公共環境的生態雕塑的空間環境,關照人的觀賞角度和對雕塑的觀賞尺度適應。
尤其是細部的處理,更要體現出對人生理、心理的關懷,體現雕塑與人的溝通,這是物質與生命之間關系的超越。非凡的細節體現出的正是雕塑家對藝術人性化的特殊感悟力和對人的細微關照。同時,雕塑家不能忽視人心理上的生態健康。許多城市中現代主義建築泛濫,其單調死板的外觀造成人的視覺飢渴和心情煩躁;建築的彼此相似,街道模式的重復,封閉無窗的建築內部空間,令人厭煩、單調和缺乏刺激的環境,造成人們無聊和尋求刺激的心態。
這些需要雕塑家不能只表現個人的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而要重視生態知覺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加強雕塑造型與環境形成的軼序感和韻律感,符合了人的視覺需求,有利於安撫調適都市人的心理緊張。再者,生態雕塑的創作主題和藝術造型的核心之一是接近自然。自然是藝術永恆的主題之一,因此好的雕塑家會善於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把握創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識和自然氣息進行創作,尤其在嘈雜的現代都市,使人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恆,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予疲勞的都市人以心靈關懷。
四、生態雕塑的實例
生態雕塑在內容和理念上以生態和諧為目標,它更像是一次生態倡導行為,它一方面具備一定的審美形式,給人以審美享受和審美愉悅,另一方面它又要具有生態效應,對環境和生態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有益於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下面針對國內外的生態雕塑實例來說明一下生態雕塑所體現的環保觀念和生態保護思想。生態“社會雕塑”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1921~1986)他在1982年第七屆卡塞爾根據當代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7000棵橡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波伊斯在6月19日畫展開幕那天,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館前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上種下了第一棵橡樹,5年後他要在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的第一天親手種下7000棵橡樹的最後一課。
波伊斯當時的計劃就是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生態活動,在卡塞爾市區種植7000棵橡樹,並且在每棵杏樹旁邊放置一個高1.2米的玄武岩石柱。1987年7月12日,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開幕時,波伊斯的兒子索恩·文策爾在波伊斯的夫人愛娃·波伊斯在場的情況下,種下了第7000棵橡樹。從此,卡塞爾有了一座可以生長的雕塑。卡塞爾希望這次植樹行為體現一些根本思想——生態思想。《7000棵橡樹》是卡塞爾實現他“社會雕塑”思想的一大成就,他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喚起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