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改變空間的美國裝置藝術家——Robert Irwin
Robert Irwin(生於1928年9月12日)是一位美國裝置藝術家,他經常通過特定場地的建築干預來探索感知和藝術條件,改變空間的物理,感官和時間體驗。
Robert Irwin in the studio working on an early line painting, 1962 (© Marvin Silver, courtesy of Marvin Silver and Craig Krull Gallery) (click to enlarge)
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他作為畫家的職業生涯,但在20世紀60年代轉向安裝工作,成為先鋒,他的工作有助於定義西海岸光與太空運動的美學和概念問題。他的早期作品經常使用光和紗布來改造畫廊和博物館空間,但自1975年以來,他還將景觀項目納入了他的實踐。Irwin在蓋特中心(1992-98),Dia:Beacon(1999-2003)以及德克薩斯州Marfa的Chinati基金會(2001-16)等機構構思了超過五十五個特定場地項目。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於1993年首次回顧了他的作品; 2008年,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另一個,他的職業生涯長達五十年。Irwin於1976年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1984年3月獲得麥克阿瑟獎學金,並於200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成員。他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生活和工作。
Robert Irwin, 「Untitled」 (1969), acrylic paint on shaped acrylic, 53 1/4 in. diam., installation view,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 DC (artwork © 2016 Robert Irwi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by Cathy Carver)
起點
Robert Irwin於1928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長灘,Robert Irwin和Goldie Anderberg Irwin。從1946年到1947年在美國陸軍服役後,他參加了幾個藝術機構:1948年至1950年在洛杉磯的奧的斯藝術學院,1951年在傑普森藝術學院,以及1952年至1954年在洛杉磯的Chouinard藝術學院。他花了未來兩年生活在歐洲和北非。1957年至1958年間,他在Chouinard藝術學院任教。
Installation view of 「Band in Boston」 (1962), 「Bed of Roses」 (partial) (1962), and 「Untitled」 (partial) (1962), in 『Robert Irwin: All the Rules Will Change』 at the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artworks © 2016 Robert Irwi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by Cathy Carver)
工作
1977年,羅伯特·歐文(Robert Irwin)寫下了關於他自己的一些信息:「我開始作為一名畫家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幾乎沒有問題......我的第一個真正的問題涉及我畫作的任意性......我用我的畫作作為一步一步的過程,每一系列新作品都直接回應了前一系列提出的問題。我首先質疑商標作為意義然後作為焦點;然後我將框架作為遏制質疑,邊緣作為我看到的開始和結束...考慮到沒有任何東西真正超越其直接環境的可能性......我試圖直接回應我所處的每種情況的質量,而不是將其批量轉變為新的或理想的環境,而是直接參與其如何的性質當它充滿真實和觸覺事件時,一個空間怎麼可能被認為是空的呢?」(Robert Irwin,1977)Robert Irwin的藝術概念源於一系列經驗感知。作為一個抽象的,思想開明的思想家,他首先將經驗作為感知或感覺呈現。他的結論是,一種認識感或識別能力有助於澄清感知。例如,「我們知道天空的藍色,甚至在我們知道它是「藍色」之前,更不用說「天空」了。
Installation view of 「Untitled (Acrylic Column)」 (1969–2011) and 「Untitled (Acrylic Column)」 (1969–2011), in 『Robert Irwin: All the Rules Will Change』 (artwork © 2016 Robert Irwi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by Cathy Carver) (click to enlarge)
他後來解釋說,抽象思想的概念是通過自我的概念在思想中發生的。然後,識別物理形式,將形式傳達給社區。然後,客觀化合物發生,描繪行為規范和藝術規范,變得可識別。然後邊界和公理引入邏輯和推理,並且可以做出決定:歸納法或演繹法。形式主義隨之而來,證明並說服了關於被感知對象的決定。Irwin所做的研究表明:「所有的想法和價值都源於經驗,它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分開,並在功能和使用的基礎上直接發展,這兩者實際上都與條件保持相關,我們的主觀和客觀存在。」Robert Irwin的哲學將他的藝術觀念定義為一系列美學探究,文化創新的機會,與社會的交流互動,以及復雜的歷史發展。
勞倫斯·韋斯勒勒 ( Lawrence Weschler)在他的著作「 看見忘記了一件事的名字」中記錄了歐文作為南加州年輕人的早期過程,以及他作為後抽象藝術世界的領導者的出現。Weschler在他的書的封面說明中描述了這些作品的迷人和常常令人著迷的品質:
Larry Bell's "6 x 6 An Improvisation", 2014
1980年5月,羅伯特·歐文回到加利福尼亞威尼斯的市場街,到那裡他一直保留著一個工作室,直到1970年,他完全放棄了工作室的工作。Melinda Wyatt在他以前的工作空間隔壁的大樓里開了一家畫廊,並邀請Irwin創建一個裝置。
Robert Irwin』s Excursus: Homage to the Square³ at Dia: Beacon, Dia Art Foundation, June 1, 2015 – May 2017
他清理了大的長方形房間,調整了天窗,將牆壁漆成了白色,然後將面向街道的牆面敲了一下,用一塊透明的半透明白色平紋棉布代替。房間似乎改變了它的方面與過去的一天:人們來了,坐在對面的路邊,看著,有時幾個小時。
由於他作品的短暫性或微妙性,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而且對於許多藝術家和藝術學生來說,羅伯特·歐文的作品經歷的主要方式。2007年,他告訴「紐約時報」的 Jori Finkel,人們仍然會在他的講座上找他簽名。在那篇文章中,曾任命歐文「設計我們的Dia:Beacon體驗」的LACMA主任邁克爾·戈萬表示,他相信這本書「已經說服了更多的年輕人成為藝術家而不是天鵝絨地下樂隊創造了搖滾樂手」。
Similar to what Gabriel Dawe』s work, but no way related, here』s another series of colored string suspended to look like movement and reflection. Absolutely stunning and labor intensive, I would imagine.
繪畫
歐文的早期作品始於繪畫。1959年,他畫了一系列手持物品,並作為個人參展商第二次在洛杉磯的Ferus畫廊展出。次年,1960年,他被要求再次在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展出。到那時他開始了一系列連續的實驗。1962年,他開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學,並再次在Ferus畫廊展出。那一年,他開始了他的線條畫。他於1964年在Ferus畫廊展出並展示了他的點畫作。
Robert Irwin. Installation view, Sprüth Magers, Los Angeles, January 23 - April 21,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rüth Magers. Photograph: Robert Wedemeyer.
在1966年至1967年間,他開始畫鋁盤。他被邀請作為紐約佩斯畫廊的個人參展商。1968年,他開始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任教。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開始了他的工作,採用透明的亞克力圓盤,白色凸起結構固定在牆上,並用燈照亮。1970年,他開始研究「柱子」,這是一系列透明的丙烯酸柱。1972年,他開始研究西南地區的「視線」和「地方」。
Robert Irwin. Installation view, Sprüth Magers, Los Angeles, January 23 - April 21,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rüth Magers. Photograph: Robert Wedemeyer.
光作品
歐文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使用熒光燈。他的場地條件裝置Excursus:對Square3的敬意,對畫家Josef Albers的冥想以及他對色彩關系的探索,於1998年至2000年間在Dia:Chelsea展出。它由18個小房間組成,被綳緊的紗布牆壁分開; 每個房間的燈光,其值取決於與窗戶的距離,通過四個白色和彩色雙熒光燈泡增強,每個燈泡垂直懸掛在每個牆壁的中心。 2015年,它在Dia:Beacon重新安裝,並將在2017年繼續展出。 2015年在紐約佩斯畫廊舉辦的展覽中,他安裝了多排柱狀燈,用彩色凝膠塗抹不同的燈管,改變光的傳播。
Robert Irwin. Installation view, Sprüth Magers, Los Angeles, January 23 - April 21,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rüth Magers. Photograph: Robert Wedemeyer.
安裝
自1968年以來,Irwin通過在房間,花園,公園,博物館和各種城市場所創建裝置,專注於場地本身。尤其受約翰·麥克勞林,歐文和其他光與空間藝術家的繪畫影響,對於推動藝術和感知的界限變得充滿好奇,在20世紀70年代,羅伯特·歐文離開工作室去追求直接涉及光的裝置藝術和空間:視覺感知的基礎,在室外和改良的室內場所。這些裝置允許對藝術家和觀眾進行開放式探索,通過操縱環境的環境而不是保留個別藝術作品的范圍來創造改變的體驗。參與光與空間運動的其他藝術家包括John McCracken,James Turrell,Peter Alexander,Larry Bell,Craig Kauffman,Doug Wheeler,Maria Nordman等。
Light and Space, 2007
115 fluorescent lights
271 1/4 × 620 in
689 × 1574.8 cm
1970年,現代藝術博物館邀請歐文創作裝置。使用整個項目空間,Irwin懸掛了一塊距離地面10英尺的白色平紋棉布,並在牆上貼上閃閃發光的不銹鋼絲。1971年,沃克藝術中心委託藝術家為愛德華拉臘比巴恩斯設計的建築的首次展覽創作無題(傾斜/光/卷)。對於1974年在紐約佩斯畫廊安裝的軟牆,歐文只需清潔並塗上一個長方形的畫廊,並在其中一個長牆前面懸掛一個薄薄的,半透明的白色劇院十八分之一的網格,創造出一種效果。空盪盪的房間,一面牆似乎永遠失焦。在艾倫紀念藝術博物館入口走廊的永久性牆壁裝置,無題 (1980)的尺寸恰好重復了對面的深層窗戶。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歐文被邀請作為合作藝術家參與設計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復興和改善。1997年,他在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拉霍亞分館改造了一個俯瞰太平洋的房間。為慶祝其成立125周年,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委託歐文創作「光與空間III」(2008),從而成為第一個永久性室內裝置藝術家的美國博物館。對於這件作品,歐文在自動扶梯周圍的牆壁上布置了不規則網格圖案的熒光燈泡,兩側各有一層稀鬆布框架; 隨著博物館參觀者在樓層之間上下移動,他們穿過這件作品。Trifecta(Joe's Bar&Grill)是位於印第安納州Fort Wayne的 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的三層永久燈具,於2012年落成。
1º 2 º 3 º 4º, 1997
Apertures cut into existing windows
115 × 320 × 221 in
292.1 × 812.8 × 561.3 cm
2013年底,歐文的一個33英尺高的丙烯酸柱在聖地亞哥聯邦法院大樓揭幕,藝術家在法院的戶外廣場上與他的長期朋友和合作者,建築師Martin Poirer和景觀設計師Andrew Spurlock合作。這座三層樓高的丙烯酸立柱建於幾十年前,但由於一系列不可預見的情況而從未給出適當的住所,當太陽穿過大廳時會折射光線和鑄造顏色。柱子的製作和與材料有關的技術問題都由傑克布羅根執行,他是光與空間運動技術演變的核心人物。Brogan發明了將柱子拋光到所需透明度的挑戰和技術,並且仍然是該領域的高水位標記。
Prism, 1971
Acrylic
143 7/10 × 5 9/10 × 5 9/10 in
365 × 15 × 15 cm
對於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歐文創建了一個原始棕櫚樹的戶外裝置(Primal Palm Garden ,2008-2010)以及一個室內36英尺長的熒光燈雕塑,Miracle Mile (2013),它每天24小時在它們後面發光。
Untitled, 1969
Acrylic lacquer on cast acrylic
53 × 24 1/2 in
134.6 × 62.2 cm
自從21世紀初開始工作並重新設計他的想法為Chinati基金會創建一個巨大的裝置後,Irwin在Marfa的裝置-一個約10,000平方英尺的U形建築-將於2015年初開始,並在公眾面前完成並向公眾開放。該裝置位於原軍營軍營醫院的建築物內,將成為自2004年以來第一個加入Chinati基金會的主要裝置,以及第一個由Irwin專門致力於他的工作。
Yellow Jacket, 2015
6 ft. single pin-14 tubes and 6 ft. double pin-1 tubes, fluorescent light, colored gels
72 × 95 1/5 × 3 1/2 in
182.9 × 241.9 × 8.9 cm
其他裝置包括:碎裂光-部分平紋棉麻織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眼睛水平(1970-1971); 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的黑線室部門+擴展表格(1977年); 華盛頓特區舊郵政局的48架影子飛機(1983年);升入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e d'Art Moderne de Ville)(1994年);和雙鑽石在法國里昂的當代藝術博物館(1997-1998)。
Sculpture/Configuration 2T 3L, 2018
Acrylic
119 × 36 × 32 in
302.3 × 91.4 × 81.3 cm
景觀項目
Irwin在開發了一個體驗空間的風格之後轉向了景觀項目,將他所學到的線條,顏色以及最重要的光線投射到建築環境中。自1975年以來,Irwin已經構思了五十五個網站項目。9空間9樹(1980-3)最初由西雅圖藝術委員會於1980年委託為公共安全大樓的屋頂; 它於2007年重新設想,並位於華盛頓大學的校園內。Irwin的Filigreed Line(1979)為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製作,由一條不銹鋼線組成,沿著湖邊的草脊延伸,在其中切割出一些葉狀的圖案。他的1983年作品「 Two Running Violet V Forms」 ,兩個穿越藍色紫羅蘭色的塑料塗層鐵絲網,用高桿固定,是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校園內Stuart系列公共藝術品的一部分。對於位於帕薩迪納市政中心區的 Sentinel Plaza(1990),Irwin選擇了小型沙漠植物和仙人掌。他後來咨詢了Dia:Beacon的總體規劃,特別是創造了室外空間的設計和景觀,以及入口建築和窗戶設計。
#4 x 8FT. FOUR FOLD, 2012
Light+shadow+reflection+color
96 × 17 1/4 × 4 1/4 in
243.8 × 43.8 × 10.8 cm
後來他在洛杉磯蓋蒂中心設計並開發了中央花園,建於1997年。在中央花園,歐文將體驗關系與建築環境融為一體的概念非常清晰。那些經驗元素填補了空間。該項目因其設計和流程而受到廣泛贊譽。134,000平方英尺(12,400平方米)的設計擁有天然的峽谷和綠樹成蔭的走道,引導遊客體驗景點,聲音和氣味。他選擇了花園里的所有東西來突出光線,色彩和反射的相互作用。規劃始於1992年,是蓋蒂中心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該中心於1997年開業以來,中央花園隨著植物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歐文的聲明,「永遠改變,永遠不會兩次相同」,刻在廣場樓層,提醒遊客這種生活藝術的不斷變化的本質。令藝術家感到沮喪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FernandLéger雕塑被放置在花園的廣場上。
Swiss Made, 2015
Fluorescent light, colored gels
72 × 95 3/10 × 3 1/2 in
183 × 242 × 9 cm
Irwin最近完成了2007年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安裝原始棕櫚園的第二階段。棕櫚園以「T」形排列,東西軸線介於兩者之間。周圍,廣泛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和Resnick亭。南北軸線以日期手掌網格終止,作為藝術家Chris Burden的Urban Light裝置的對位。歐文長期以來一直對棕櫚樹如何捕捉和反映南加州的光線感興趣; 設計棕櫚園為Irwin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同時掌握手掌的現象和文化觀念。個別種類的棕櫚樹種植在Cor-Ten箱子中,現代和正式的普通木質育苗箱。雕塑容器參考傳統上表示藝術品的基座。Irwin對棕櫚樹的使用考慮了棕櫚樹和洛杉磯圖像之間無處不在的標志性連接。
⑵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論文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門尚在發展中的學科。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環境藝術設計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一、概述
“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范疇,綜合性很強,大致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採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現代風格是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格,追求時尚與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間的布局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這種技術美學的思想是本世紀室內裝飾最大的革命。現代主義也稱功能主義,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起源於1919年包豪斯學派,提倡突破傳統,創造革新,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重發揮結構構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餘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特性,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強調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系。
二、環境藝術設計之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包括居家環境和非居家環境,非居家環境設計又被分為商業環境、辦公環境、零售、展覽、飯店、酒店及文教衛生等,每一個方面又都包括人體工程學、特殊環境設計、設計處理過程(設計任務策劃、設計構思、設計評估、空間組織、傢具布置及選擇、特殊用途設計、細節設計(色彩、材料、燈光、傢具設備及紡織品)。從構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會這三個坐標體系出發,現代設計已從產品設計拓展到環境設計,由“生存意識”進展到“環境意識”,正如加拿大建築師阿瑟・埃利克森所說的:“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西方國家建築師們認為:21世紀重要發展並不是這個主義或者那個運動,而是對環境設計和景觀設計的普遍認同。
記者在采訪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綺曼教授,請她對室內設計的發展新趨勢進行分析。張教授認為現代室內設計大致可歸納為;環境藝術設計,它包括了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園林設計、園林廣場設計、雕塑與壁畫等環境藝術品設計以及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工作的物質要求和精神要求所進行的理想的內容環境設計,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以至於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十分實用的新興邊緣科學。
三、環境藝術的內涵
設計師們認為藝術設計是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的創造性活動。正因為這一特性,使設計師在長期的設計工作中,培養了對技術發展前沿的關注,以及對探索和創造的興趣。無論是建築設計師、工程師、雕塑家、畫家、音樂家、燈光師、園藝家、工藝匠師等,都可把環境藝術視為己任,並且基於各自的專長,從不同角度理解“環境藝術”。
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築及其建築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水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
“環境藝術”中的“藝術”,是以美術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是環境藝術的基本語匯。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也須綜合考慮。因而所謂“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
三、 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
對環境而言,建築側重處理自身 與第一環境的關系。(切不可理解為藝術只是建築完成後的添加和補綴)這一特性決定了建築師和藝術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築師側重的功能和藝術家側重的審美完整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環境藝術人才,應具有綜合才智,避免建築師多注重單體,規劃師不顧及細節,藝術家漠視實用與技術的通病。
環境藝術的精神是“景”與“情”的統一。“景”是指自然景觀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使環境融入風物,成為民族傳統的縮影或現代文明的集錦。鑒於環境藝術的巨大體量,包涵的豐富信息,存在時限的相對長久性,它不啻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表徵。在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創造中,設計師們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的風格,抑或也體現設計者的個性。
環境藝術的最高原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融處。“人是自然之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另方面,一切建築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人為主、物以人用”。建築造址更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型、色、聲、光、氣的處理均為使人愉悅;道路、樓梯、門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傢具、商場、車庫、垃圾站等配套設施,也得考慮人的行為習慣。
結語
對室內設計發展前景的展望縱上所述,我們認識到,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室內設計面臨的課題越來越多因素化與復雜化,現代的室內設計給予未來的室內設計師是一種能力;一種創造精神;一種把握環境空間的觀念和方法。
我們看到,對室內環境本質的研究就是室內環境如何體現人對環境的把握,如何創造人性化的空間。如何處理好人與環境的最佳關系。室內環境氛圍的完善程度決定了人們生存空間的理想化程度。這也是21世紀賦予我們設計師的責任。為了創造人們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內環境,需要室內設計師與人們心靈的溝通;需要室內設計師的艱苦創造。設計以人為本,21世紀的環境設計、環境氛圍必將更有詩意。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指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對室內外環境進行規劃、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環境藝術不像其他的藝術形式,並不僅僅提供藝術欣賞,而且更是一種集生活、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是一門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設計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類創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環境藝術 設計
引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需求越來越豐富,這也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實用上,在使用的基礎上,還用更加重視環境藝術的藝術性、科學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顧這方面的要求,才能為創造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環境藝術設計提供可能。
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人在生活世界中構造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設計實踐,它與人類其它的主動創造性行為一樣,它不是單純某個設計師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的共同體的行為。設計是規劃未來,是規劃未來的生活方式,規劃人性的發展變化。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就是要將科技與人文恰當的融合,設計規劃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環境與方式。 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應當吸收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新成果,積極致力於將新技術、新成果運用於將低碳環保生活理念轉入現實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轉變原有的發展方式和思維方式,構建集約永續的資源利用體系。以人和自然共贏為本,構建生態友好的宜居環境體系。如在景觀設計中加強雨水的收集與綜合利用,採用滲水路面技術,利用雨水涵養地表水源;結合建築、綠化和沿河濕地建設雨水收集凈化設施,作為綠化用水和景觀補充用水。這些都結合了環境景觀建設和節水的要求,選擇本地適生植物類型,使得規劃綠地系統建成後,除滿足城市景觀、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滯塵帶,調溫當地小氣候環境,並結合各項生態環保管理措施的實施,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水平。
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
現代社會及人類對客觀環境設計行為的理性認識和感性思維意識的一種觀念。同時也是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決策性引導和科學認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觀念和設計的認識具有著漸變性的升華。古代社會,設計活動主要為神而存在。在漫長的中世紀,設計則是以為宗教和帝王皇族們服務為其主要目的。到了近代以來,人類經歷了工業革命和發展工業化大生產的歷程實踐。由現代文明所造成的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索取,大量有害物質的排放,人口惡性增長,城市社區的極限擴張,生活垃圾污染等,給綠色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為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構建符合社會健康發展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才能不斷改善現狀提高生存質量,創造出物質和精神充實亦具有文化品味價值的社會生活環境。可以說這是現代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人類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和使命。後現代工業化電子信息時代的今天,人類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真正使命和作用寄託希望和期盼。環境藝術設計作為連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的重要紐帶,在改善和創造人類生活空間環境,科學處理可持續發展的難解問題,建設理想的生存環境將肩負歷史的重託。因而,設計與需求、價值與觀念、物質與文明、現代與未來等因素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毋庸置疑,合理設計規劃空間環境、再造設計文明,提升人類生存質量和品位,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社會文化活動的重點。
三、色彩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一個成功的色彩設計,可以很好地體現建築的功能,凸顯設計的個性和特色,並能成功地被人們識別和記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獨特而優美的建築造型運用了潔白的色彩,在藍天和碧水的映襯下,酷似乘風破浪的帆影矗立著,以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讓所有見過的人都過目不忘,充分體現了環境設計中的色彩之美。
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徵作用,特別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色彩。人們通常通過色彩來象徵一個民族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風俗習慣。在現代環境設計中,色彩通常用來裝飾,通過色彩的變換和應用對空間起到調節的作用、表達審美感受,甚至達到改善建築物功能的目的。
色彩能夠表達一定的情感,這是眾所周知的。人們在看到色彩的時候,除了能夠直接受到色彩的視覺沖擊外,也可能在思維方面產生對環境事物和生活經驗的聯想,從而影響人們的心理情緒,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是色彩的情感性。在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可以巧妙地運用色彩的情感性來改變環境空間的氣氛
四、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因地域的不同,會展示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山東給予世人的是溫文儒雅,魯文化的發源地,那麼在城市建設和規劃的過程中,環境藝術設計給予對自身文化的展現,運用現代的技術,把對地域文化的展示注入了城市的每個角落,作為省會城市,濟南依託泉水的自然條件,結合自身所處的盆地的地理位置,在環境設計中,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在每個景觀處都可以看到具有現代氣息的發電設備和衛生設施,但是在從建築和整體的風格上,不論是原來的建築的修復上,還是現在植入的各種商店和名人畫仿,都有著傳統的氣息,最為顯著的是名人故居的修復和重現,形象生動的展現了名人的生活現狀,在喧鬧和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寧。將中國的傳統元素融合貫通,同時運用現代的藝術設計思路,互相結合,使得中國館呈獻給世界的是中國人的品質是熱情而不張揚,沉穩而不狂野,讓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國,接受一個正在強大的中國與世界的友好的理念,中國與世界共謀發展與和平。
五、水體景觀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灰色混凝土建築感到疲倦,對現代景觀越來越多的關注。現代景觀設計的水景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人們觀看,所以它必須能帶來美麗,供人們美觀,使所有旨在滿足審美價值。景觀水設計增加了人們的親水性和休閑性。
在休閑的成人和兒童的喜悅是相同的享受。世界水濺水形式的人民公園的不同部分,是作為一個社會建設,人民充分享受沖廁,沖浪,滑水,游泳及所有水上運動。在城市中心的一條小溪,銀像水柱,舞蹈和音樂噴泉,使城市人民幸福心理和精神的飛越自由。
六、自然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現在的環境設計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而自然中最原始最神秘的美學存在卻需要我們去深究和利用。當我在眾多書籍中尋找有關大自然創造的精髓時,我發現大自然最原始最純粹的美是曲線。自然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曲線形式是自然規律作用下的結果,也是美的最原始形態。
自然中的曲線不僅僅是為視覺享受而存在的,它涉及到數學、植物學、動物學、天文學、建築學、藝術諸多學科。從某種角度來說,曲線作為自然之美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總結美的規律是遵循事物的客觀性,而我們的設計也是客觀的反應出人和社會,更多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客觀存在,其中的"美”必然有共同之處。
總結: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改變並重構著人類的活動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環境藝術設計是對人類的生活空間進行設計。其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等多方面的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
參考文獻
[1] 鄔琦姝. 談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和發展. 寧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4) G4.
[2] 吳國盛.《讓科學回歸人文》.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6(3):278.
[3] 李樂山.《設計調查》.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8.
⑶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美的表現主要有哪些
環境設計中美的表現可以分為3類,一種是自然保存下的生態形式,自然生長狀態下植物表現出來的美;第二種是純人工創造下的構造形式,非自然的存在,較有很強的意識表現;第三種是自然與人為構造或意識影響下的結合形式,它即可以直接是綠色植物人為組合的存在方式,也可以是提取自然元素後的構造形式。景觀設計中採用哪類完全在於場地特點和設計者的意識需求。我們要在努力與探索中也要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式,從而設計更多可持續的和更長久的景觀作品,讓人們生活在「美」的環境中。
關鍵詞:自然美;未來;美的價值
一.美來源於自然
現在的環境設計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而自然中最原始最神秘的美學存在卻需要我們去深究和利用。當我在眾多書籍中尋找有關大自然創造的精髓時,我發現大自然最原始最純粹的美是曲線。自然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曲線形式是自然規律作用下的結果,也是美的最原始形態。
自然中的曲線不僅僅是為視覺享受而存在的,它涉及到數學、植物學、動物學、天文學、建築學、藝術諸多學科。從某種角度來說,曲線作為自然之美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總結美的規律是遵循事物的客觀性,而我們的設計也是客觀的反應出人和社會,更多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客觀存在,其中的"美」必然有共同之處。
英國的特奧多·安德列·庫克在《生命的曲線》中揭示來了自然界和美學的本質。本書屬於科學的范疇,其中還介紹了許多學科研究的方法。通過學習本書對螺旋曲線在宇宙發生,生命起源以及美學藝術諸多領域的重要性加深認識。螺旋曲線存在於我們的DNA,存在我們的身體組織,存在於植物生長,存在於大氣流向,地球自轉,存在於星系形態等等。一切都在證明它的美的聯系。我完全贊同他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這種自然形式和機械系統一樣,能量是按照一定的途徑平均分配的,該途徑可以用幾何結構的方法進行研究。自然中的螺線曲線按照自然能量的規律形成,其幾何結構正因其中蘊含的自然能量而感到美的存在。這一點在力學要求最高的橋梁設計領域最為明顯,單純的力學結構,無需多餘的裝飾結構就能讓它魅力無限。
實際上有許多的偉人很早就對科學和藝術擁有廣博的知識,他們迫切的研究世界顯示的一切。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廣見博識的人也越來越少。達·芬奇與丟勒在他們的繪畫中都對自然中的螺旋形式有非常細致的研究,並在其他的領域中運用。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精神,也許繪制的藝術作品中就缺少一份「美」的感受。
二.美在未來設計的發展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未來的「美」在設計中必須的完全數字化的。以後的設計是在電腦操作下的量化信息設計,所有的分析數據會因為電腦的強大和實際的需要而更加繁瑣,數據也會更精確,這是人腦不能完成的。以往和現在,徒手繪制設計草圖是一位設計師的表現風格,或者說是藝術表現,但在不久得將來,我們已經無法考繪制方式來表現更復雜和准確的結構。比如設計建築中曲線變化的力學結構。這種數字化到來時設計體驗會反映在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中。表現的載體會是二維成像,也會是三維成像,甚至是四維的。它是新的美的形式。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未來的「美」在設計中會是曲線中求變化(也可以說是變化中求曲線)。隨著動畫的發展和影響,客觀存在的景觀實體可能也會變得能動起來,到時候就會完全顛覆景觀多樣性的概念,一處環境就能「包羅萬象」。
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讓我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產生了更多的靈感。螺旋曲線的利用能在對自然、生命、生長、回歸自然等設計中散發出洗染規律的魅力,因為螺旋曲線本身就是一種變化,適應的象徵,是美學和自然力量的代表。比如設計師設計了泰國芭提雅
-
希爾頓酒店的一樓大廳,17樓大堂,酒吧,餐廳以及建築內的主要交通空間。在這里先介紹17樓大堂與酒吧部分。在室內吊頂的設計中加入了流線感的破浪紋理,在室內中體現了如潮水般的自然體驗。吊頂的設計必然是需要電腦3維的輔助,起伏的紋理變化而不重復,並每一處銜接得當。如類似的復雜結構,需及時出曲線的每一個部件並預制所有的特殊組件。這樣在現場是實施中才不會有差錯。
扎哈哈迪德是炙手可熱的普利策獎建築大師,最近她剛剛完成了位於倫敦切爾西海港區英皇道的新
樂家展廊。建築外觀清晰地展示了樂家致力於設計和創新的承諾,其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建築正面成為樂家
倫敦展廳獨有的身份特徵。參數化設計工具和發展的技術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空間自然,沒有垂直投影的地方。建築師享受這樣的天份性和復雜性設計。
未來的設計知識構想,但它並不遠。到那時環境中「美」將是變化多端,也會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在未來,景觀設計師應該意識到,建築正在變成一個更加明確的信息傳遞媒介,而依附於它的外環境也應該起到同樣的作用。他們都應該在視覺文化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鮮艷或者灰暗的顏色,交錯或者開闊的空間,特異或者統一的元素將成為景觀和建築的語言。當然,這個前提是已充分考慮到主體的功能化、人性化還有技術層面。
三.結語
環境中有設計,設計中有環境,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多種多樣,本文雖側重於自然中曲線美的形式,但並不表示其它的形式就差,只是在理解自然有關的設計時,可能曲線的形式更優於其他的選擇。我們應在以後的設計和學習中多積累相關的知識來發覺「美」的價值,美化我們所熱愛的生活環境,實現我們對環境藝術事業的理想與期望。
⑷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⑸ 中外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中外傳統建築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研究建築群落關系、建築物的形態、建築景觀、建築的區域性構造、建築小品以及建築物的裝飾各方面,它涵蓋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多種藝術。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世冊考。
範文一:中外環境藝術教育比較內容 摘要:本文著重從中外 環境 藝術 教育 方面作了比較,對國內外環境藝術教育現狀作了例項比較,在景觀設計和教育方面作了較深的對比,對 現代 和未來的環境藝術教育 發展 趨勢有了明確論述,相信此文對從事這方面 工作的同志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 鍵 詞:環境藝術 中外設計 教育比較
一、中外環境藝術設計教育
1.中外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相融合例項現象
20世紀初, 中國 的室內設計主要由 建築師來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國建築師以自強的民族性格設計出一批富有民族傳統的優秀建築和室內設計作品,如呂彥直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經樓等建築,室內採用傳統八角形藻井裝飾和梁枋彩畫裝飾,中山堂內裝飾也是用傳統民族色調構成色彩鮮明、富麗。當時在西方建築和裝飾風潮的 影響 下,也出現了兼合中西的折中主義的設計風格,在現代建築結構和空間中,適當運用中國民族裝飾元素如木構造型、彩畫、紋樣等。如1936年陸謙設計的上海中國銀行的室內設計運用了中國碧返虛傳統處理手法和裝飾元素 語言,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20世紀上半葉大量現代建築的室內設計吸收了西方環境藝術的表現手法和裝修風格,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
隨著國家建設的大規模開展,不僅高檔賓館、飯店、寫字樓建設裝修形成熱潮,大型商場、一般商店也開始步入裝修大潮中。隨著住宅建設的加快,民用住宅的室內裝修逐漸成為裝修的主要領域。因此,室內設計從公共場所走向民眾日常生活領域,不僅極大地擴充套件了設計范圍,更使一般民眾從室內設計中體驗到了藝術設計的價值與審美情趣。可以說,室內設計是整個藝術設計中涉及面最廣、涉及人群最多的一個專業領域。環境藝術教育也成為根本改變生活環境、迅速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
中國的現代室內設計專業教育開始於1957年。首先中央工藝 美術學院成立了室內裝飾系,1988年因專業的拓寬而易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同年在同濟大學建築系和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設立室內設計專業。至今已有100多所院校設立了本專業,室內設計的專業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畢業生呈供不應求的趨勢。
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有兩大特點:一是發展空間很大;二是 歷史 不長,基礎不厚。在近2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雖然有一批優秀的設計師,但在 經濟 利益驅使下,大量非專業人員從事這一行業致使其悔燃領域魚龍混雜,許多設計處於抄襲模仿階段,尤其是照搬港台地區及日本和歐美的設計,甚至不顧功能、不分場合地照搬。有的設計人員一味地迎合甲方低俗的要求,為求取個人的經濟利益,以次充好,偷工減料;有的堆砌材料追求所謂豪華高檔,而缺少真正的設計。如果與國際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相比,我們還是處於初級階段,優先發展環境藝術教育,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設計人才和進一步提高已有設計人員的素質是當務之急。
當代環境藝術教育就是以現代需求改造舊的城區為中心,使之滿足現代人的新需求,但要保持舊城市的尺度,舊的面貌,包括舊建築的面貌和舊建築之間的關系,保留舊城市的完整的面貌,賦予它新的功能,滿足新的功能需求。將歐美環境藝術教育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設計,探索一條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發展商業潛力的環境藝術教育模式,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2.環境藝術教育層面
在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領域中,不論是在 實踐層面還是在 理論 層面,關於「新」與「舊」的命題,總是被人們特別關注,追「新」本身就是設計思維的「賣點」。在絕大多數的設計領域中,幾乎都是以追「新」為原動力的。其陳腐應歸咎於傳統 文化,欲求中國之新昌盛,必要求「新」意,要「現代化」,其深層的意思其實就是要「國際化」。
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西邊認為舊的,東邊則以為新,只因中部隔著一條河。而在這條河上,缺的僅僅就是一座橋。於是,結論就大相徑庭,其嚴重性不亞於瞎子摸象。在我們的生活經歷裡面,世界上的事物及其變化 規律 之本質,難道不是更多地呈現出這樣的情況嗎?
設計的技術化傾向的教育思維已經成為設計開展的阻礙,經濟的高速發展不斷 *** 著 社會 的新的消費模式的產生,設計師疲於奔命或僅僅滿足於客戶的一般要求,中國的現代設計長時間內在低水平上重復。與之相應,現代設計教育也以培養市場需要的設計專業為目標。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離市場太近,缺乏理想,缺乏創意,已經使原本最有活力的中國設計停滯不前。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思考與人類對於「設計」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思考的主題結合起來,將廣闊的人 文學科的內容帶入設計教育學科,讓環境藝術教育者成為具有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創作出對人類的今天及未來有益的設計。
二、中外現代環境藝術教育趨勢
教育應主動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機制,從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全方位實施新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工程。抓住機遇,必須實現產業鏈上的突破,提高藝術設計和生產的總體水平。產業提升的關鍵是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它為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穩步邁向國際舞台搭建了持續不息的能源再生基地。
促進學科發展和教育發展,給學生創造一個走向社會、宣傳自我和提高社會影響的平台。通過學術論壇、大型比賽、大師展示等一系列活動,讓世界了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成果,同時也將世界上最好的環藝設計成果和教育成果引進中國。
通過展覽、比賽促使學生努力適應市場,融匯東西方文化和 時尚 ,促進我國環境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競爭意識,發掘人才和推薦人才,出版各個專業方向的作品集,向家長、學校、 企業 和社會各界展示自己的才華,在壓力與動力的共同作用下,學生 學習 和創造的 *** 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在 教育 機制方面實行學分制。學生將在選專業、選課程、選教師等方面真正成為「上帝」,使學生讀自己想讀的專業,學自己想學的知識變成可能。這一舉措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實惠,但也給傳統的教育觀念模式和辦學條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學科淘汰機制的實施,對學生和教師都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同時對各專業的建設起到了「警示」和促進作用。
實行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由學生對每一門課程的任教老師進行教學態度、教學質量的評估打分,對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兩年內緩升 職稱,情況嚴重的須限期調離。這種評價體系使教學質量的 管理不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起到了推動作用。基本形成科研與 科學 緊密結合,立足為學科服務的宗旨,把教師按照功能 研究 、人體 工學、博物館建設、市場營銷等進行規劃,每一個團隊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合並的團員形式組成科研小組。科學意味著創新,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深化的環藝設計教育改革精神。
以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動傳統教育機制的創新,以科學 文化的進步提升教育文化品質,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紀元,樹立 中國 環境 藝術 教育的新形象。走國際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為中國環境藝術走品牌之路構築了持續不息的人力再生資源的開發基地。
1.現在和將來的設計需要徹底轉變對 自然 環境的態度,轉變與使用者以及內在 科技 的關系。盡管有不斷的嘗試,但箭鏃環境上生態與科技的落後狀況總體上不應該成為保持箭鏃環境藝術方式的連續性或者採用傳統表現形式的借口。需要在真正合適經歷過考驗或者說從更長的時間概念上可以算作「正確」的方式與常常伴隨「正確」出現,又通常不會受到質疑的其他現象和方式之間做出明確區分。
2.在找尋適合當代和未來的環境藝術設計 語言方面,打破傳統定型的設計概念,代之以對與「工程」全面的詮釋。需要設計師與工程師理念一致及多區域的知識,如紡織工藝、仿生學、時裝和飛機製造等。用比盤的思維、細致和付出成就了很多設計,記錄我們至今的成果。
三、中外環境藝術教育新理念
中外環境藝術教學思想、形式、結果的比較,並非是中國的學生與外國學生的比較,而是中國教師與外國教師在環境藝術教學中所產生的現象,是環境藝術教育的觀念、思想、教育 方法 和形式的差異的比較。對學生年齡、 心理等特點的不理解,對學生的形象思維、想像、創造等的壓制,是一種由非藝術技法訓練***中國傳統臨摹***和非藝術設計 理論 體系所組成的非藝術設計的環境藝術教育是不能適應 社會 發展 對於人才素質的需要的。因此,學生只有被動地、盲目地再現可能,卻很少有自由發揮的餘地,更重要的是剝奪了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創造與審美的餘地。
課堂教學不應是黑板***范畫***——學生的眼睛——學生用手把樣板設計下來,盡管這種拷貝、克隆的技術不斷提高,這種沒有心的參與而只是簡單地從眼到手的過程,不能表達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流於形式。新世紀的環境藝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為核心,創與造兩方面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
環境藝術教師必須尊重不同尋常的提問和不同尋常的想法,教師要向學生表明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教師要為學生自發地提供機會並給予肯定。教師要給學生 實踐或 學習 提供一個寬松的、一般不被外界的評價左右自由想法的環境。
教師要認真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弄清環境藝術自主發展的模式與灌注式、放任式、參與式本質的區別。教師應搞清在指導學生怎樣學的 問題 上,關鍵是弄清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清醒自覺與盲目糊塗、立學高校與低產嘗試之間的區別。在「怎樣指導著學生自主地學」的問題上,關鍵是教師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站准位置就是教師要站在「側位」,從旁指導學生自主發展,不要站到前位,「以講代學,以問代學,以牽代學」,那是「越位」,也不要站在「後位」跟著學生跑,那是「不到位」。做到「守位,及時補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導的「度」。教師要有善於培養學生敢於堅持自己的自發性與原創性的意識和能力,不能只去喂學生或讓學生形成等你喂灌的意識。不能用「統一標准」培養學生,要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的想像力、個性品質、藝術創造力,民主性、人文關懷精神,應增長學生的自信心去適應社會變遷能力。
1.應給環藝設計學生一些寬松的學習氛圍。課程設計和評價標准應是多樣化,而不是單一制。
2.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實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強與人文、科技課程的整合作用,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和關聯,與 現代 新學科、文化、地域、 歷史 、生活溝通起來。強化環境藝術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創造思維能力。
3.中國環境藝術教育若要與世界環境藝術教育同步發展,應從加強環境藝術教育研究入手,促進校際間、地域間、國際間環境藝術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達到加快我國環境藝術教育研究發展步伐的目的。
4.重視工藝 美術設計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擴充套件環境藝術教育的 內容 和表現手段,制定與終身學習、資訊化社會相對應的多元化的環境藝術教育目標。
5.重視跨文化的人文素質教育。由於每個人出生以後所受文化薰陶對他有決定性的 影響 ,因此每個人都是其母文化的產物。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應逐漸開闊視野心胸,培養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態度,能用文化的觀點把世界上所有大小新舊文化都平等看待。
6.開放式辦學。在高科技產業區域內建立環境藝術設計中心。這個設計中心主要負責舉辦展覽,設立設計獎,安排設計 報告, 組織召開設計學術研討會,出版設計專著、雜志等,並且聘請有關 企業 作為技術專業教學力量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保持領先的地位。環境藝術設計中心還應與周邊 建築規劃、房地產等部門保持緊密 聯絡,這樣可以直接掌握 時代 的脈搏,培養出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鼓勵學生到企事業長期 實習,讓學生有目的選做課題,並由環藝專業的學生與管理工程專業的學生共同完成課題。在互相協作中,了解企事業具體運作中的消費者的調整、市場 分析 、產品定位、產品開發設計、市場營銷中的每一個過程,在市場商業競爭中獲取最大的成功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日益廣泛和基礎學科的深入探索,嶄新學科不斷被發現……這一切,都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問題,知識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教師只能樹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觀點,不斷地學習,同時又要不斷去傳授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為下一代當好「二傳手」。
教師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是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啟發者和培養者。應該激發學生對環境藝術愛好和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想像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他們的審美水平。
參考 文獻 :
[1]舒爾曼《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東方出版社 1995
[2]讓·拉特利爾《科學和技術對文化的挑戰》 商務印書館 1997
範文二:中外地鐵環境視覺設計比較研究【摘 要】世界最早的地鐵標志在1918年的倫敦被正式使用並沿用至今,地鐵尋路系統伴隨著地鐵的成長不斷發展,有著悠久地鐵歷史的國家在多年的設計積累中使地鐵環境視覺設計更加合理。現如今,地鐵環境視覺設計不僅具有導向與指示功能,同時它還成為了城市文化景觀的一部分。本文選取了倫敦、墨西哥、北京、南京四個城市,從城市文化這一視角對各城市的地鐵環境視覺設計進行比較研究。
【關鍵詞】地鐵 環境視覺設計 城市文化 比較
環境視覺設計,被美國SEGD***環境圖形設計協會***稱為為環境圖形設計是一門復雜性和融合性很強的設計門類,與許多設計學科相關包括平面、建築、室內、景觀、工業設計等所有與導向、資訊與特徵傳遞、環境塑造相關的視覺形式。由於這一設計門類以視覺為主要傳達媒介,所以也被很多人稱為環境視覺設計。地鐵環境視覺設計主要涉及地鐵站內、站與站之間的尋路系統,指示牌、標識圖形、動態環境、形象設計、站內壁畫、主題環境等。
1.地鐵環境視覺設計的起源
地鐵環境視覺設計起源於地鐵初創時期。19世紀60年代,為了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地鐵在倫敦誕生,並一直是世界最發達的地鐵網路之一,倫敦也被稱作「建在地鐵上的城市」。為了幫助乘客辨識地鐵站的方位,地鐵標志成為很多城市地鐵環境視覺設計的起點。本文介紹的四座城市,他們的地鐵標志各具特色,採用了不同的符號元素,墨西哥與南京地鐵的標志由「Metro」中的字母M結合城市特色設計而成,北京地鐵標志則由「北京」、「地鐵」、「軌道」三個詞的開頭拼音字母組成,而倫敦地鐵標志由於設計最早也最有故事。20世紀初的英國受現代主義運動的影響,具有大工業生產特色的幾何圖形成為很多設計師運用的元素。倫敦地鐵運營總監弗蘭克·畢克***Frank Pick***從交通工具的特徵出發,結合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組織規劃了以簡潔的小圓盤***Roundel***為主要元素的倫敦地鐵標志,屆時又聘請了著名字型設計師愛德華·瓊斯頓***Edward Johnson***將其設計的「地鐵體」融入到小圓盤標志,設計出了全新的倫敦地鐵標志,並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正式使用,成為全球第一枚地鐵標志。倫敦地鐵標志的紅色圓環即像車輪,又像地鐵的圓形隧道,很好的突出了倫敦地鐵的特徵。隨後,小圓盤標志通過改變藍色橫條內的文字,成為乘客快速辨識的站名牌;通過改變色彩成為倫敦不同交通工具的標志。如今,小圓盤標志完全成為了倫敦,甚至英國的象徵。
倫敦地鐵開創的另一個地鐵環境視覺設計的先河是倫敦地鐵地圖。1933年電子工程師亨利·貝克***Henry C. Beck***突破了實際空間位置的束縛,設計了舉世聞名的倫敦地鐵地圖。他不僅將蜿蜒的線路簡化為規范、均衡的水平線、垂直線和45度折線,而且還利用不同的鮮艷色彩來區別每一條線路,結合「地鐵體」的站名標注,幫助乘客快速識別每一個站點與線路,形成較為准確的倫敦地鐵站點分布認知。倫敦地鐵圖標准化的視覺識別設計開創了現代地圖設計的新模式,也成為環境視覺設計最早的典範。
2.地鐵環境視覺設計的文化特色比較
2.1倫敦地鐵文化特色
倫敦地鐵不僅是倫敦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文化與藝術的殿堂,從1908年首次推出地鐵海報專案以來,倫敦地鐵一直吸引著眾多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為其創作。從精美的口袋版的地鐵地圖封面、活動海報、站點海報、壁畫,到別具特色的文化紀念品,倫敦地鐵被稱為視覺傳達設計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和路易絲·菲利***Louise Fili***在他們的著作《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一書中評價,英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開始於倫敦地鐵系統,並由此向外擴充套件***Modern English graphic design began underground and surger upward***。[1]倫敦地鐵由於建設年代跨度大,所以即便是在車站的建築形象與裝飾上也體現出不同時期的不同設計風格,這為乘客辨識站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早期的磚石拱形結構,後期的純鋼鐵架構,現在鋼化玻璃站台,相互之間看似缺乏統一性,但卻很好的展現了倫敦地鐵15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每條線路的環境視覺設計中不僅可以看到倫敦文化與歷史的蹤跡,同時也是英國視覺傳達設計發展的歷史。
2.2墨西哥地鐵文化特色
墨西哥城的第一條地鐵線建成於1969年,在對地鐵環境視覺設計中,墨西哥城對城市文化採用了獨特的設計構想。由美國著名的空間導視系統設計師蘭斯·威曼***Lance Wyman***設計的墨西哥地鐵站名符號,開創了地下交通空間導視符號運用的一個先河。每個車站根據站點特殊的歷史文化或者外觀形態進行圖形化設計,形成獨特的站名符號,並將其編入地鐵地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理工學院站的標識是不遠處國家理工學院的校徽,而薩帕塔站的標識則是1910年墨西哥農民運動領袖薩帕塔的頭像。
圖3 墨西哥城地鐵獨特的車站標識
墨西哥城地鐵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濃郁的文化氛圍。1984年墨西哥 *** 啟動了「地鐵文化空間」計劃,定期在地鐵站內舉辦不同主題與形式的展覽,以及文化活動,使車站成為反映墨西哥各種文化的重要視窗。2004年開始的「地鐵讀書計劃」也成為墨西哥地鐵別具一格的地鐵文化特色。地鐵在營運的高峰時段向乘客免費提供書籍,不僅幫助乘客打發無聊的乘車時間,也有利於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3北京地鐵文化特色
北京地鐵作為中國最早開通的地鐵,對我國地鐵環境視覺設計有一定的表率作用。首都城市大氣磅礴的文化特色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其地鐵環境視覺設計中。現在的北京地鐵除了有精美的壁畫、完善的尋路系統、指示牌之外,在環境視覺設計方面非常注重車站建築設計與主題環境的塑造,從細節到整體格調與文化氣息的營造都有了很多的思考。如,雍和宮站,在地鐵出***建築的設計上能結合站點文化特徵採用仿古建築形式朱牆青瓦,站廳與站台紅色立柱、漢白玉欄桿都體現出雍容華貴的皇家氣派。2008年建成的地鐵奧運支線採用「一站一主題」進行設計,演繹了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風格的完美結合。森林公園站的「白色森林」, 奧林匹克公園站的「水世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等都是以主題環境設計的方式進行環境視覺設計,展現站點文化特色。 2.4南京地鐵文化特色
南京地鐵在建設之初就提出了「人文地鐵」的概念,在地鐵二號線及一號線南延線打造了風格各異的、富有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牆。站內的文化牆與周圍環境呼應,起到文化導視的作用,乘客通過直觀的視覺印象可以了解站點所處的區域環境。如,夫子廟附近三山街站的壁畫以夫子廟燈會為主題,以傳統年畫的表現手法,展現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場景,點名了站點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區域文化。南京地鐵二號線文化牆的創作則打破了以往地鐵環境視覺設計「一站一景」,主題與所在站點歷史文脈、環境特點或重大事件相連的創作方法,將中國傳統節日作為設計主題。通過將傳統節日與車站站名組合產生諧音寓意,或節日與地域特點結合的方式對整條線路的壁畫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如,興隆大街站對應「國慶節」設計了以載歌載舞的56個民族人物為元素的巨幅壁畫;苜蓿園站講述的是牛郎織女「七夕」的故事;莫愁湖站是「端午節」賽龍舟。
3.總結
由於我國很多城市的地鐵建設相對較晚,所以不如像倫敦這樣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地鐵,具有濃厚的地鐵環境視覺文化積淀,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地鐵環境視覺設計在借鑒了很多城市的優秀案例後,擁有了較高的設計起點,從而發展迅速。隨著時代的轉變,設計師們也開始意識到城市文化對地鐵環境視覺設計的重要性,所以,對於地鐵環境視覺設計在追求尋路與資訊傳達功能有效實現的基礎上,各個城市開始思考更加人性化,並具有一定城市文化特色的地鐵環境塑造。很多城市在地鐵線路建設之初就提出了「文化」這一命題,從車站建築設計、主題環境、公共藝術、尋路系統、指示牌、APP等多個角度對城市地鐵進行環境視覺設計。
事實上,地鐵環境視覺設計成為了地鐵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它不僅自然的將城市文化引入地鐵空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一個城市與國家的標志。
參考文獻:
[1]Steven Heller, Louise Fili. 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M].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1998:58
[2]馬伶伶,李得偉. 墨西哥城地鐵的特點及其對北京地鐵的啟示[J]. 都市快軌交通,2012,2***5***:139-142
[3] 奚協. 倫敦與南京地鐵的視覺傳達設計比較研究[J]. 藝術百家,2008,105***06***:140-150
⑹ 中國著名的裝置藝術家
徐冰 蔡國強
前段時間我們還有這門功課
裝置與藝術
老師就是要我們查這兩個人
⑺ 專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
Ⅰ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這么樣的專業在大專裡面,它裡麵包含哪些要學的課程這門課適合女孩子嗎
涉及范圍很廣的專業,環境藝術說白了就是美化生活環境,例如建築布局,園林設計,居室設計等等。學的課程也很多,主要的有美術,基本設計軟體的應用,這兩門是最實用的課程,通常也是難度最大的。其他的理論方面的課程相對容易。這是門靠藝術吃飯的職業,沒有這方面意願和愛好的人最好還是選擇其他專業。這個專業隨著社會進步肯定會越來越熱,但想靠這個專業有所作為絕非易事。畢竟藝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就的。
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環境藝術所涉及的學科很廣泛,包括建築學、城市規劃學、人類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設計美學、社會學、文學、史學、考古學、宗教學、環境生態學、環境行為學等學科。
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有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基礎等;
公共文化基礎課程有 *** 思想概論、政治經濟學、 *** 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等。
適不適合主要看你喜不掘盯喜歡了
Ⅱ 江西師范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系是專科還是本科
江西師范大學[本科] 藝術設計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能適應社會需要和專業需求的藝術設計師、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以及在設計單位、文化領域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者。專業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與展示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是江西省本科教學品牌專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和審美能力。主要學習藝術設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期間學生將通過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本專業創新設計的基本素質。結合課堂教學與市場實踐,以平面視覺設計為主線,拓展到空間和媒體設計,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
環境藝術設計為江西省內首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無論是辦學規模、辦學層次、教學設施還是教學質量,均居於江西省同類專業前列。現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碩士教育為支撐的教學層次和多種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突出的專業優勢與鮮明的辦學特色。環境藝術設計系下轄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兩個教研室,教學組織以景觀設計學專業為基礎,兩個專業方向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和支持,共同構成完整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結構。
服裝設計為省內極具特色的服裝與服飾專業,設有成衣工藝實訓室、立體裁剪與紙樣製作實訓室、服裝CAD實訓室、服裝設計工作室、服裝材料和縫制工藝研究室。該專業具有良好的教學條件,能適應服裝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該專業長期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專業化素質和實踐能力,已培養出了數百名具有適應現代服裝產業的、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創新與科學素養協調發尺散或展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已有十幾名學生在國際、國內的各項服裝設計比賽榮獲多項大獎。
產品與展示設計專業是在原室內與傢具設計專業基礎上,擴展為以產品設計為核心、融展示設計、室內設計為一體的課程模式。採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注重激發學生的個性潛能與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及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對產品、展示、室內的形態、空間等要素的設計訓練,使學生掌握市場分析、設計程序、設計方法、繪制效陵伍果圖、繪制工程圖紙、製作實體模型、書寫設計報告書等整套設計流程,初步具備設計的能力。
Ⅲ 在大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設計與製作方向]專業的課程主要是什麼
課程太多了 都是室內設計的 【課程編號】16033
【課程名稱】動畫設計
The Animation Design
【學時學分】32學時; 2 學分 【實驗和上機學時】0/16
【課程類型】系選課 【開課模式】選修課
【先修課程】《視覺設計》
【開課單位】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教研室 【開課學期】第7學期
【授課對象】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方向四年制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課
一、本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
性質:系內選修課。
目的:對動畫的整體概念有一定的認識。
任務:主要通過一些經典的動畫作品、電影作品、建築漫遊動畫講解動態影像中的視聽語言的基礎知識、運動規律等等。
二、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和學時分配
1. 動畫設計的概念與含義。(6學時)
①動畫設計的概念。
②動畫的基本運動規律。
2. 鏡頭語言。(6學時)
① 鏡頭語言總論。
② 鏡頭語言應用。
3. 建築漫遊中的動畫。(4學時)
4. 建築漫遊動畫後期製作。(16學時)
①後期製作中的動畫應用。
②後期製作的非線性編輯。
三、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孫立軍、李捷 《現代動畫設計》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1.7
2、(英)哈羅得
Ⅳ 專科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學習哪些課程
其專業必修課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構成、世界 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圖形創意、圖案與裝飾基礎、字體與標志設計、版式設計、包裝設 計、書籍裝幀、環境藝術、展示設計、廣告設計與策劃、CI 企業形象策劃、商業插圖、電腦 美術基礎、影像藝術。
專業主幹課程的內容與要求如下:
(1)素描 通過造型能力訓練、成組物體寫生、風景速寫、人物造型常識與寫生、裝飾人物。了解 繪畫造型的基礎知識,並能運用線條在紙的平面上表現物體的空間關系,形成立體關系。
(2)色彩 通過學習色彩靜物寫生、水彩風景寫生、裝飾色彩靜物寫生、裝飾色彩風景創編、裝飾 人物色彩。了解運用條件色進行靜物寫生的知識、熟悉水粉工具的性能及水粉寫生的基本技 法。了解裝飾色彩靜物寫生和裝飾風景畫的特點與表現方法,運用在裝飾風景畫、靜物畫創 編中。
(3)圖案與裝飾基礎學習形式美的原理法則、幾何圖案、圖案色彩的基礎知識、具象圖案造型的途徑與方法、 圖案的組織形式、圖案的多種製作、招貼畫、環境設計、賀年卡設計等。通過造型、構成、 色彩和製作技法的構想、製作、設計應用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設計製作能力。使 學生能將圖案的造型、設色、構圖、製作的具體方法及所掌握的設計原則運用於實際。
(4)設計概論 設計概論作為藝術設計專業一、二年級學生的設計理論必修課,主要講述六方面的內容: 設計的學科性質;設計的概念與內涵;設計的分類與特徵;設計的思維;設計的形態;設計 師職業結構與設計師價值觀。 通過學習設計概論,掌握設計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學會運用非文字形式加深對理論知 識的理解,了解設計的基本概念、形成自己對設計的認識。
(5)圖形創意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讀圖的時代,二維畫面、三維畫面、靜的畫面、動的畫面都要求富有 創新概念,以此吸引人、感動人、達到傳播的目的。圖形創意正是為此而設立的一門課程, 它是設計專業的乃至影視、傳媒專業的軸心課程。圖形是區別於口語、文字語言的另一種特 殊語言,用圖形語言與人快速溝通正是此課程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1)從生活出發,關注生活、捕捉生活,提煉生活,表現生活,這 是對學生的第一要求。
(2)從民族文化角度審視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作品表現要有個性--創 新是生活的原動力。
(3)大量的練習作業,用手、用眼、用腦,三位一體。
(4)掌握創意圖形 的特點,學習圖形創意的兩種思維方式,掌握圖形創意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能 力。
(6)字體與標志設計 認識標志與企業的關系,學習標志的涵義及內容,字體在標志設計中的作用,了解中外 文字發展簡史,掌握字體結構,書寫方式,鼓勵學生改變觀念、大膽創新,把字體設計充分 融合到標志設計中,使學生具有獨立完成企業標志設計的實際能力。
(7)版式設計 通過學習版式設計的定義,了解版式設計的基本原則,掌握如何將有限的視覺元素在版 面上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並在傳達的信息的同時也能產生感官上的美感。使學生具有在涉 及到報紙、刊物、書籍(畫冊) 、產品樣本、掛歷、招貼畫、唱片封套和網頁頁面等設計領域 的實際能力。
(8)書籍裝幀 了解包裝的發展史,包裝與產品的關系。學習包裝設計中的材質運用及形式與美的表現
3法則,使學生具有在涉及企業產品,書籍裝幀等方面的設計能力。
(9)展示設計 主要學習內容為:展示概論、裝飾構造、人機工程學在展示中的應用、展示的視覺傳達 應用和展示專題等。 (10)廣告設計與策劃 本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 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是對藝術設計專業其它 各門課程的融會貫通, 以達到綜合性地運用的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廣告策劃的原理, 技巧,程序與具體運作應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並能熟練地結合企業廣告活動進行廣告策劃 與策劃書撰寫。本課程在教學中要盡力開拓學生的知識面,不僅講授與廣告專業相關的知識. 而且可涉及社會學、交際學、市場營銷學、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廣告策劃是主意、點子的運 用,因此還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謀略得到啟示。
(11)CI 企業形象策劃 通過本課程的講授與設計實踐,學生要理解標志設計的基本概念及其設計的基本性質與 特點,了解 VIS 設計的發展歷史及其一些主要的設計案例,以及 VIS 設計體系形成的原理, 能夠根據 VIS 設計的程序,進行市場調研與正確的設計定位,確定設計表達要素,具有從基 礎系統到應用系統,完整、系統地進行 VIS 設計與 VIS 手冊制定的能力。
(12)電腦美術 學習 Photoshop、Coreldraw、Flash 等平面及動畫設計軟體的操作和應用。要求學生綜 合運用所學的美術基礎知識,藉助電腦設計和製作出平面靜態美術作品、二維動畫作品。
(13)影視藝術 掌握影視藝術、視聽語言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理論,掌握電影、電視在技術與藝術創作上 的技巧;領會導演意圖,把握劇本精髓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影視攝像技術和 影視導演技術。
(二) 選修課 選修課是本課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寬、提高,是發展學生專 業特長的重要途徑。選修課分為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兩大類。
1.專業選修課 本部分課程是提高學生某一專業方向學科素養的課程,共設有中國畫、書法、油畫、連 環畫、版畫、篆刻、手工製作、材料雕塑等 8 個課程。要求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要選修其中 4 個課程。每個課程為 32 學時,除以上課程外,學校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研究開設其他新 的課程。
Ⅳ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專科生主要課程有哪些
你是想自學還是想了解 大學裡面有什麼課?
大學裡面有什麼課,請自己問老師
每個學校都有教學大綱
一般可以免費發放或者復印的
按照道理,藝術類課程根本就是你知道也沒有辦法准備(計算機也一樣)
Ⅵ 藝術設計主修課程有哪些
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
主幹學科:藝術學、歷史學、哲學。
主要課程:藝術設計概論、藝術設計美學、中國藝術設計史、外國藝術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考古學、藝術設計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社會調研、藝術設計實踐、文化史跡考察等。
(6)專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擴展閱讀
藝術設計專業:包括平面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工業設計(藝術類)、動畫專業 服裝設計,展示設計等。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藝術設計專業(專科),要求考生以馬克思主義、 *** 思想、 *** 理論和「 *** 」重要思想為指導,較系統地掌握藝術設計的知識、技能,並具有藝術設計的能力,成為能較好承擔藝術設計的相關專門人才。
Ⅶ 自考環境藝術設計 要考些什麼科目
序號 課程代碼及名稱 學分 考試方式 備注 使用教材 作者 出版社 版本
1 370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4 筆試 必考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衛興華 趙永祥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2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 筆試 必考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王順生 李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 0504藝術概論 4 筆試 必考 藝術概論 丁 濤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3年版
4 0701人體工程學應用 5 筆試 必考 人體工程學 劉 峰 朱寧嘉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6年版
5 0708裝飾材料與構造 5 筆試 必考 室內及傢具材料學 鄭宏奎 中國林業出版社
6 5332藝術專業英語 12 筆試 必考 藝術英語 王玉華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
7 7338電腦三維設計 6 實踐 合格 3ds max9 從入門到精通 尖峰科技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7年版
8 5419室外景觀設計 8 實踐 合格 景觀設計 馬克辛等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7年版
9 0710傢具設計 6 實踐 合格 透視.制圖.傢具 李風崧 中國紡織出版社
10 2559園林設計 5 實踐 合格 環境空間設計基礎 劉學文等
11 0975工程概預算 5 實踐 合格 裝飾工程概預算與投標報價 高曉霞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2 5418商業空間設計 8 實踐 合格 室內設計 陳 忠等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7年版
13 7999畢業設計 實踐 通過
0674色彩 3 實踐 專科加試 水粉畫法 崔棟良 中國紡織出版社
0692計算機輔助圖形設計 4 實踐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培訓教程 高新技術教材編 希望電腦出版社
Ⅷ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課程有哪些
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光色構成、空間與材料構成、圖形表意、字體回與編排設計、平面設計軟答件基礎
■ 公共文化基礎課程
*** 思想概論;政治經濟學; *** 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律基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文化基礎。
■ 專業理論課程
外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建築力學、建築結構與選型、環境工程學、建築材料學、建築設備、建築設計規范、城市設計規范。
■ 專業設計課程
建築繪畫、電腦繪畫、傢具造型設計、材質應用、3D立體家居設計、建築學、賓館設計、文化空間設計、室內設計、室外園林、傢具設計、展示設計
■ 專業電腦課程
Photoshop、3d MAX、Auto CAD、Lightscape
■ 專業實踐
社會實踐與設計藝術實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端正辦學方向,培養合格的平面設計師的根本途徑。三年級學生進入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參加專業實踐。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樹立正確的設計觀,鍛煉實際的設計工作能力。確保了學生在環境藝術行業中的競爭實力。保障學生的就業質量。
Ⅸ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學哪些課程
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光色構成、空間與材料構成、圖形表意、字體與編排設計、版平面設計軟體基礎權
■ 公共文化基礎課程
*** 思想概論;政治經濟學; *** 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律基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文化基礎。
■ 專業理論課程
外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建築力學、建築結構與選型、環境工程學、建築材料學、建築設備、建築設計規范、城市設計規范。
■ 專業設計課程
建築繪畫、電腦繪畫、傢具造型設計、材質應用、3D立體家居設計、建築學、賓館設計、文化空間設計、室內設計、室外園林、傢具設計、展示設計
■ 專業電腦課程
Photoshop、3d MAX、Auto CAD、Lightscape
■ 專業實踐
社會實踐與設計藝術實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端正辦學方向,培養合格的平面設計師的根本途徑。三年級學生進入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參加專業實踐。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樹立正確的設計觀,鍛煉實際的設計工作能力。確保了學生在環境藝術行業中的競爭實力。保障學生的就業質量。
Ⅹ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比較好的專科有哪些
就拿本科和專科的設置區別來看吧,首先本科是更偏向於學習深造的,而專科是更偏向於技術就業的,只是在我們這里對專科存在偏見,分數線低等等。
⑻ 藝術設計專業分類主要有哪些
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具備藝術設計學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出版和文博等單位從事藝術設計學教學、研究、編輯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藝術設計類專業包括:
藝術設計、視覺傳播設計與製作、廣告設計與製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傢具藝術設計、皮具藝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室內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包裝藝術設計、陶瓷設計與工藝、刺綉設計與工藝、玉器設計與工藝、首飾設計與工藝、工藝美術品設計、動漫設計、游戲設計、人物形象設計、美容美體藝術、攝影與攝像藝術、美術等。
主幹課程是:
設計素描、設計表達技法、平面構成與設計、色彩構成與設計、立體構成與設計、工業設計導論、工業設計史、模型製作、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基礎;平面設計、產品形態設計、多媒體設計表達、技術美學;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計劃與價值分析、產品創新設計、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原理等。
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要求:具有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職業道德修養,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運用專業知識實際操作的能力。同時,根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特點,強調實用性,強調考生實際能力的培訓,注重考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養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