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別按圖中甲、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圖中兩個燒杯里的溶液為同濃度的稀硫酸,乙中G為電流計.請回答下列
(1)A.沒有形成閉合迴路,不能形成原電池,故A錯誤;
B.銅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H元素之後的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甲燒杯中銅片表面沒有氣泡產生,故B錯誤
C.兩燒杯中硫酸都參加反應,氫離子濃度減小,溶液的pH均增大,故C正確;
D.乙能形成原電池反應,較一般化學反應速率更大,所以產生氣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確;
E.原電池電子由負極經外電路流向正極,乙形成原電池,Zn為負極,Cu為正極,則電流方向Cu→Zn,故E錯誤.
故答案為:C、D;
(2)甲沒有形成閉合迴路,不能形成原電池,反應放熱,將化學能轉變為熱能,乙形成閉合迴路,形成原電池,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故答案為: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3)在乙實驗中,某同學發現不僅在銅片上有氣泡產生,而且在鋅片上也產生了氣體,是由於鋅片不純,在鋅片上形成原電池導致,
故答案為:鋅片不純,在鋅片上形成原電池;
(4)在乙實驗中,如果把硫酸換成硫酸銅溶液,Cu2+在正極上得電子被還原產生Cu,電極反應式為Cu2++2e-=Cu,
故答案為:Cu2++2e-=Cu;
(5)甲中鋅與硫酸反應,而銅不反應,說明鋅比銅活潑,乙中鋅為負極,則鋅比銅活潑,
故答案為:鋅比銅活潑.
㈡ 分別按圖甲、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圖中兩個燒杯里的溶液為同濃度的稀硫酸,乙中G為電流計.請回答下列問
(1)乙裝置符合原電池構成條件,能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所以為原電池,故答案為: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2)A.乙的外電路中電流方向正極流向負極,鋅是負極、Cu作正極,所以電流從Cu流向鋅,故A錯誤;
B.甲中銅和稀硫酸不反應,所以甲中銅片上沒有氣體產生,故B錯誤;
C.兩燒杯中都是鋅和氫離子發生置換反應,所以氫離子濃度都減小,則溶液的pH都增大,故C正確;
D.原電池加快反應速率,所以乙的反應速率大於甲,故D正確;
故選CD;
(3)①a極是陰極,氯離子向陽極移動,所以向b電極移動;b電極上氯離子放電,電極反應式 2Cl--2e-=Cl2↑,故答案為:陰極;b電極;2Cl--2e-=Cl2↑;
②電解一段時間a極質量增加9.6g,根據轉移電子相等得,b極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標況下)=
| ||
2 |
9.6g |
64g/mol |
0.2mol |
2 |
㈢ 草酸的化學式為H 2 C 2 O 4 ,甲乙兩同學對草酸受熱分解及其產物的檢驗做了探究:(1)猜想與假設:第一
(3)在乙圖中硫酸銅變藍,說明產物中有水,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中有一氧化碳,故選CO 2 、CO、H 2 O. (4)由於草酸晶體分解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故答案為:二、H 2 C 2 O 4
(5)由題中提供的資料:由於試管口向下傾斜,而且草酸晶體熔點較低,加熱到182℃便開始熔化,而乙同學的實驗正好避免了這一點,甲同學的實驗只能證明產物中有二氧化碳,而乙同學的實驗三種產物都可以證明,而且在證明一氧化碳的同時也正好避免了空氣污染,故答案為:第一點:底部彎曲的試管避免了熔化的草酸晶體流進導管 第二點:乙同學設計的裝置可同時證明CO 2 、CO、H 2 O的存在或:第三點:乙同學的設計在驗證了CO存在的同時又解決了CO的污染問題 由於氫氣也具有可燃性,而且生成物是水,故答案為:在乾燥管的尖嘴處點燃乾燥後導出的氣體、並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小燒杯,燒杯內壁無水霧 |
㈣ 課堂上,同學們利用甲圖裝置做H2O2分解實驗時,帶火星木條很難復燃,於是老師加了一個「U」形管,如乙圖
(1)實驗室製取氧氣常用過氧化氫溶液與催化劑(二氧化錳),反應原理為2H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