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獎名單
你可以到復官網上制查啊 現在好像都出來了,http://jnjp.ustb.e.cn/newsdetail.asp?id=53
Ⅱ 未來的海洋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
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1/3。預計在本世紀,海底油氣開發將從淺海大陸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區。
世界海洋石油的絕大部分存在與大陸架上。據測算,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面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
半坐底式平台(用於深水開采)
波斯灣大陸架石油產量較早進入大規模開采,連同附近陸地上的海洋石油產量,供應了戰後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在海洋進行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工作要比陸地上困難多。必須具備一些與陸地不同的特殊技術,如平台技術、鑽井技術和油氣輸送技術等。
工作平台有固定式平台和移動式鑽井平台,移動式鑽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禾不能重復使用的缺點,並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動式海洋石油鑽井設備擁有自己的浮力結構,可以有拖船拖著移動。有的還擁有自己的動力設備,可以自航。移動式海洋鑽井設備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鑽井船。其中半潛式平台是目前適合於較深水域作業的先進平台,它既能克服鑽井船的不穩定性又能在較深水域中作業。
為向深水石油開發進軍,研究穩定有廉價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張力推平台用綳緊的鋼索系留,工作水深刻達600--900米。後兩種平台都是從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點主要是採用縮小橫斷面等技術,降低造價,其工作深度可達500--600米。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中國海域的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已有描述記錄的物種達2萬多種。海產魚類1500種以上,產量較大的有200多種。漁場面積280萬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達2800多萬噸,居世界首位。
我國海洋生物的物種較淡水多得多,有記錄的3802種魚類,海洋就佔3014種。此外,我國還擁有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灣、海島等各種海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對各類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極為有利。
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藍色革命計劃」和「海水農業」構成未來海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就是通過人為干涉,改造海洋環境,以創造經濟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對生物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們的質量和產量。具體就是建立育苗廠、養殖場、增殖站,進行人工育苗、養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為魚、蝦、貝、藻的農牧場。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養殖大國。隨著海洋生物技術在育種、育苗、病害防治和產品開發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海水養殖業在21世紀將向高技術產業轉化。
藍色革命計劃
是著眼於大洋深處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處,深層水溫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層海水的200倍和15倍,極富營養。將深層水抽上來,遇到充足的陽光,就會形成一個產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溫差可以用來發電或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美國和日本已經在進行這種人工上升流試驗,認為將引發一場海水養殖的革命,所以稱為「藍色革命」。
海水農業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農作物,開發沿岸帶的鹽鹼地、沙漠和荒地。「藍色革命計劃」是把海水養殖業由近海向大洋擴展。「海水農業」則是要迫使陸地植物「下海」,這是與以淡水和土壤為基礎的陸地農業的根本區別。人類為了獲得耐海水的植物正在進行艱苦的探索,除了採用篩選、雜交育種外,還採用了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種。這些研究仍在繼續,目前採用品種篩選和雜交等傳統方法已經獲得了可以用海水灌溉的小麥、大麥和西紅柿等。
海水資源開發
沿海工業用海水在發達國家已達90%以上,如果我國也能大力推廣海水利用,是可以大大緩解濱海城市缺水問題的。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緩解沿海城市缺水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海水冷卻廣泛用在沿海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紡織、船舶、食品、醫葯等工業領域。日本和歐洲每年都約3000億立方米,目前,我國僅100多億立方米。如果積極把海水在工業中作冷卻水、沖洗水、稀釋水等以及居民的沖廁用水(約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發展起來,對緩解沿海城市缺水問題,將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術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80年應用史,是目前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我國尚處研究階段;海水沖洗等技術等。與海水直接利用的有關重要技術,還包括耐腐蝕材料,防腐塗層,陰極保護,防生物附著,防漏滲,殺菌,冷卻塔技術等。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術,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技術已經成熟。主要的淡化方法有:
多級閃蒸(MSF)。單機容量可達4.5-5.7萬m3/d。運行溫度、造水比和級數分別在120℃、10和40級。多級閃蒸除了消耗一定的加熱蒸汽外,要消耗電能4~5kWh/m3淡水,用於海水的循環和流體的輸送。
低溫多效(LT-MDE)技術是在多效基礎上,於1975年發展起來的,近10年有較大發展。單台裝置每天可產淡水20000立方米。蒸發溫度低於800度,效數一般在12效左右。造水比大於10。低溫多效除了要消耗的加熱蒸汽外,要耗電能1.8kWh/m3用於流體輸送。
反滲透(SWRO)RO角膜和組件技術已相當成熟,組件脫鹽率可達99.5%,能耗在3~4kWh/m3淡水。SWRO技術設備投資少、能耗低、效益高、工藝成熟,已有30年的經驗積累,競爭力最強。
最近,日本辛德萊拉依特公司開發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水淡化新裝置。其外表是一個不銹鋼制多孔圓筒,裡面裝有一個由1000枚外徑156毫米、內徑136毫米不銹鋼片摞成的管。這支管經緩慢擰曲,內外會因不銹鋼片位移而形成凸凹不平的層次,層次間出現納米級空隙。使用時,首先將海水放入結晶裝置中,再施加高頻電壓進行「加工」。幾十秒鍾後,海水中鈉離子和氯離子會發生化合而形成細微食鹽晶體,並逐漸增長為1微米左右的粒子。這些粒子凝聚後,可形成直徑為幾微米、容易被過濾掉的鹽粒。然後,把這種海水放進上述不銹鋼圓筒的容器中,施加一定壓強,鹽粒就會被擋在管外,其餘受壓而浸入擰曲管內的水便是要得到的淡水,其鹽分濃度為0.067%左右,氯化鎂等礦物質含量是正常海水的一半,成為理想的飲用水。
新型裝置效率是浸透膜方法的3倍,海水利用程度高達95%,所需電費和維修費都很低。該公司已經製造出每分鍾可生產200升淡水的大型裝置。
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並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目前海水淡化的國際市場容量已經達到20多億美元,主要由美、日等強國瓜分,未來20年有近700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在多次國際海水淡化會議上,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中國的海水淡化技術能夠進入國際市場,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
與核能等新能源結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趨勢。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已經掌握了低品位核燃料的高效利用新技術。據測算如果把世界上廢棄的低品位核燃料全部利用,可建立300餘座20萬千瓦的低溫核供熱堆(中國現有廢料可建10座)。這些熱量全部用於海水淡化,每天可生產2400萬立方米的優質淡化水,供養的人口超過2億。核能技術與海水淡化的結合除了要求核技術本身是成熟的之外,還需要成熟的先進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與之配套,更能顯示其技術經濟優勢。海水淡化技術與中國的核工業捆綁進入國際市場,形成核能海水淡化產業,可實現和平利用核能為人類造福。如果中國能佔領1/5的核能淡化市場,可實現核供熱設備銷售產值150億元,海水淡化設備銷售產值480億元,形成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能力的優勢產業。
海水淡化在推進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業利用淡化海水雖然量少,但是性質重要,目前全國的海水淡化,每年就能節省約400萬立方米陸地水,對保證沿海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如果熱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把濃縮海水用來提取化學元素,其淡化成本還要降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為島嶼用淡水和沿海發電廠用淡水和純水所接受。
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
海水中化學物質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面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產品質量與國際有一定差距,急需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我國是世界海鹽第一生產大國,年產量近2000萬噸;目前,我國還處在鹽鹼工業向海洋化工工業的過渡階段,經過「八五」、「九五」技術攻關,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的產業正在我國逐步形成。全球數量巨大的海水,其體積為13.7億立方公里,約137億億噸。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資源寶庫,海水中溶解有80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通常把海水中的元素分為兩類:每升海水中含有1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含量在1毫克以下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種,如鋰(Li)有2500億噸,它是熱核反應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製造特種合金的原料;銣(Rb)有1800億噸,它可以製造光電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億噸,它可以用於醫葯,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製成的。
綜合開發海水技術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綜合提取利用技術差距較大,但是自90年代以來有很大發展,從傳統的苦鹵化工「老四樣」(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鈉和溴),已經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個品種。
還可以加大力度發展的項目有:發展提溴新技術,以提高現有地上鹵水資源的溴利用率,提高溴質量,減少能耗,降低成本,積極發展高效溴化劑和新型阻燃劑等;積極發展「無機離子交換法海水、鹵水提鉀技術」,這項技術的成功,可以改造老鹽化工企業,並能彌補我國陸地鉀資源的不足;積極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鎂新產品;加強海水提鈾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強直接從海水提取其他化學物質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水、電、熱聯產與海水綜合利用的結合。
海洋能源
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這些能量是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屬新能源范疇。所謂「可再生」是指它們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永不會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儲量有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人們可以把這些海洋能以各種手段轉換成電能、機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類使用。海洋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較小部分來源於天體(主要是月球、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中的萬有引力。蘊藏於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論儲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國每年耗能量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
法國郎斯潮汐電站示意圖
花環式海流發電站示意圖
海洋能具有一些特點。第一,它在海洋總水體中的蘊藏量巨大,而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這就是說,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從大量的海水中獲得。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要太陽、月球等天體與地球共存,這種能源就會再生,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三,海洋能有較穩定與不穩定能源之分。較穩定的為溫度差能、鹽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穩定能源分為變化有規律與變化無規律兩種。屬於不穩定但變化有規律的有潮汐能與潮流能。人們根據潮汐潮流變化規律,編制出各地逐日逐時的潮汐與潮流預報,預測未來各個時間的潮汐大小與潮流強弱。潮汐電站與潮流電站可根據預報表安排發電運行。既不穩定又無規律的是波浪能。第四,海洋能屬於清潔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開發後,其本身對環境污染影響很小。
各種海洋能的蘊藏量是巨大的,據估計有750多億千瓦,其中波浪能700億千瓦,溫度差能20億千瓦,海流能10億千瓦,鹽度差能10億千瓦。從各國的情況看,潮汐發電技術比較成熟。利用波能、鹽度差能、溫度差能等海洋能進行發電還不成熟,目前正處於研究試驗階段。這些海洋能至今沒被利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經濟效益差,成本高。第二,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過關。
核能 能夠發生裂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鈾,能夠發生聚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氘。這兩種物質的絕大部分賦存在海水裡。
鈾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鈾可供利用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然而陸地上鈾礦的分布極不均勻,並非所有國家都擁有鈾礦,全世界的鈾礦總儲量也不過2×10 6噸左右。但是,在巨大的海水水體中,含有豐富的鈾礦資源,總量超過4×109噸,約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
吸附法海水提鈾示意圖
海水提鈾的方法很多,目前最為有效的是吸附法。氫氧化鈦有吸附鈾的性能。利用這一類吸附劑做成吸附器就能夠進行海水提鈾。現在海水提鈾已從基礎研究轉向開發應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產10千克鈾的中試工廠,一些沿海國家亦計劃建造百噸級或千噸級鈾工業規模的海水提鈾廠。如果將來海水中的鈾能全部提取出來,所含的裂變能相當於l×1016噸優質煤,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儲量還多1000倍。
重水也是原子能反應堆的減速劑和傳熱介質,也是製造氫彈的原料,海水中含有2×1014噸重水,氘是氫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除包含一個質子外,比氫多了一個中子。氘的化學性質與氫一樣,但是一個氘原子比一個氫原子重一倍,所以叫做「重氫」。氫二氧一化合成水,重氫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重水」。如果人類一直致力的受控熱核聚變的研究得以解決,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重水一旦實現,海洋就能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蘊藏在海水中的氘有50億噸,足夠人類用上千萬億年。實際上就是說,人類持續發展的能源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
Ⅲ 何謂多孔介質在油氣層中,分哪幾類
多孔介質是由多相物質所佔據的共同空間,也是多相物質共存的一種組合體,沒有固體骨架的那部分空間叫做孔隙,由液體或氣體或氣液兩相共同佔有,相對於其中一相來說,其他相都彌散在其中,並以固相為固體骨架,構成空隙空間的某些空洞相互連通。
多孔介質有多種類型。按成因劃分,可分為天然多孔介質和人造多孔介質。天然多孔介質又分為地下多孔介質和生物多孔介質,前者如岩石和土壤;後者如人體和動物體內的微細血管網路和組織間隙以及植物體的根、莖、枝、葉等。人造多孔介質種類繁多,如過濾設備內的濾器,鑄造砂型,陶瓷、磚瓦、木材等建築材料,活性炭、催化劑、鞍形填料和玻璃纖維等的堆積體等。按微小空隙的形態和結構劃分,大體可分為孔隙性多孔介質、裂縫性多孔介質和多重性多孔介質。孔隙性多孔介質可再分為二類:孔隙之間在各個方向相互連通,沒有明顯的隸屬層次關系,如砂岩、土壤、人造顆粒狀材料的堆積體等;孔隙似樹枝狀分布,有明顯的隸屬層次關系,如一般的微細血管網路。裂縫性多孔介質內的空隙主要是微小裂縫,如裂縫性的石灰岩和白雲岩等。當多孔介質內兼有多種形態的微小空隙時,稱多重性多孔介質,如裂縫-孔隙系統的碳酸鹽岩層即是雙重性多孔介質或簡稱雙重介質。
Ⅳ (不平)上下結構這個是什麼字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
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1/3。預計在本世紀,海底油氣開發將從淺海大陸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區。
世界海洋石油的絕大部分存在與大陸架上。據測算,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面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
半坐底式平台(用於深水開采)
波斯灣大陸架石油產量較早進入大規模開采,連同附近陸地上的海洋石油產量,供應了戰後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在海洋進行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工作要比陸地上困難多。必須具備一些與陸地不同的特殊技術,如平台技術、鑽井技術和油氣輸送技術等。
工作平台有固定式平台和移動式鑽井平台,移動式鑽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禾不能重復使用的缺點,並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動式海洋石油鑽井設備擁有自己的浮力結構,可以有拖船拖著移動。有的還擁有自己的動力設備,可以自航。移動式海洋鑽井設備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鑽井船。其中半潛式平台是目前適合於較深水域作業的先進平台,它既能克服鑽井船的不穩定性又能在較深水域中作業。
為向深水石油開發進軍,研究穩定有廉價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張力推平台用綳緊的鋼索系留,工作水深刻達600--900米。後兩種平台都是從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點主要是採用縮小橫斷面等技術,降低造價,其工作深度可達500--600米。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中國海域的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已有描述記錄的物種達2萬多種。海產魚類1500種以上,產量較大的有200多種。漁場面積280萬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達2800多萬噸,居世界首位。
我國海洋生物的物種較淡水多得多,有記錄的3802種魚類,海洋就佔3014種。此外,我國還擁有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灣、海島等各種海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對各類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極為有利。
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藍色革命計劃」和「海水農業」構成未來海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就是通過人為干涉,改造海洋環境,以創造經濟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對生物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們的質量和產量。具體就是建立育苗廠、養殖場、增殖站,進行人工育苗、養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為魚、蝦、貝、藻的農牧場。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養殖大國。隨著海洋生物技術在育種、育苗、病害防治和產品開發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海水養殖業在21世紀將向高技術產業轉化。
藍色革命計劃
是著眼於大洋深處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處,深層水溫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層海水的200倍和15倍,極富營養。將深層水抽上來,遇到充足的陽光,就會形成一個產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溫差可以用來發電或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美國和日本已經在進行這種人工上升流試驗,認為將引發一場海水養殖的革命,所以稱為「藍色革命」。
海水農業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農作物,開發沿岸帶的鹽鹼地、沙漠和荒地。「藍色革命計劃」是把海水養殖業由近海向大洋擴展。「海水農業」則是要迫使陸地植物「下海」,這是與以淡水和土壤為基礎的陸地農業的根本區別。人類為了獲得耐海水的植物正在進行艱苦的探索,除了採用篩選、雜交育種外,還採用了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種。這些研究仍在繼續,目前採用品種篩選和雜交等傳統方法已經獲得了可以用海水灌溉的小麥、大麥和西紅柿等。
海水資源開發
沿海工業用海水在發達國家已達90%以上,如果我國也能大力推廣海水利用,是可以大大緩解濱海城市缺水問題的。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緩解沿海城市缺水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海水冷卻廣泛用在沿海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紡織、船舶、食品、醫葯等工業領域。日本和歐洲每年都約3000億立方米,目前,我國僅100多億立方米。如果積極把海水在工業中作冷卻水、沖洗水、稀釋水等以及居民的沖廁用水(約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發展起來,對緩解沿海城市缺水問題,將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術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80年應用史,是目前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我國尚處研究階段;海水沖洗等技術等。與海水直接利用的有關重要技術,還包括耐腐蝕材料,防腐塗層,陰極保護,防生物附著,防漏滲,殺菌,冷卻塔技術等。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術,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技術已經成熟。主要的淡化方法有:
多級閃蒸(MSF)。單機容量可達4.5-5.7萬m3/d。運行溫度、造水比和級數分別在120℃、10和40級。多級閃蒸除了消耗一定的加熱蒸汽外,要消耗電能4~5kWh/m3淡水,用於海水的循環和流體的輸送。
低溫多效(LT-MDE)技術是在多效基礎上,於1975年發展起來的,近10年有較大發展。單台裝置每天可產淡水20000立方米。蒸發溫度低於800度,效數一般在12效左右。造水比大於10。低溫多效除了要消耗的加熱蒸汽外,要耗電能1.8kWh/m3用於流體輸送。
反滲透(SWRO)RO角膜和組件技術已相當成熟,組件脫鹽率可達99.5%,能耗在3~4kWh/m3淡水。SWRO技術設備投資少、能耗低、效益高、工藝成熟,已有30年的經驗積累,競爭力最強。
最近,日本辛德萊拉依特公司開發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水淡化新裝置。其外表是一個不銹鋼制多孔圓筒,裡面裝有一個由1000枚外徑156毫米、內徑136毫米不銹鋼片摞成的管。這支管經緩慢擰曲,內外會因不銹鋼片位移而形成凸凹不平的層次,層次間出現納米級空隙。使用時,首先將海水放入結晶裝置中,再施加高頻電壓進行「加工」。幾十秒鍾後,海水中鈉離子和氯離子會發生化合而形成細微食鹽晶體,並逐漸增長為1微米左右的粒子。這些粒子凝聚後,可形成直徑為幾微米、容易被過濾掉的鹽粒。然後,把這種海水放進上述不銹鋼圓筒的容器中,施加一定壓強,鹽粒就會被擋在管外,其餘受壓而浸入擰曲管內的水便是要得到的淡水,其鹽分濃度為0.067%左右,氯化鎂等礦物質含量是正常海水的一半,成為理想的飲用水。
新型裝置效率是浸透膜方法的3倍,海水利用程度高達95%,所需電費和維修費都很低。該公司已經製造出每分鍾可生產200升淡水的大型裝置。
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並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目前海水淡化的國際市場容量已經達到20多億美元,主要由美、日等強國瓜分,未來20年有近700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在多次國際海水淡化會議上,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中國的海水淡化技術能夠進入國際市場,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
與核能等新能源結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趨勢。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已經掌握了低品位核燃料的高效利用新技術。據測算如果把世界上廢棄的低品位核燃料全部利用,可建立300餘座20萬千瓦的低溫核供熱堆(中國現有廢料可建10座)。這些熱量全部用於海水淡化,每天可生產2400萬立方米的優質淡化水,供養的人口超過2億。核能技術與海水淡化的結合除了要求核技術本身是成熟的之外,還需要成熟的先進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與之配套,更能顯示其技術經濟優勢。海水淡化技術與中國的核工業捆綁進入國際市場,形成核能海水淡化產業,可實現和平利用核能為人類造福。如果中國能佔領1/5的核能淡化市場,可實現核供熱設備銷售產值150億元,海水淡化設備銷售產值480億元,形成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能力的優勢產業。
海水淡化在推進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業利用淡化海水雖然量少,但是性質重要,目前全國的海水淡化,每年就能節省約400萬立方米陸地水,對保證沿海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如果熱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把濃縮海水用來提取化學元素,其淡化成本還要降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為島嶼用淡水和沿海發電廠用淡水和純水所接受。
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
海水中化學物質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面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產品質量與國際有一定差距,急需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我國是世界海鹽第一生產大國,年產量近2000萬噸;目前,我國還處在鹽鹼工業向海洋化工工業的過渡階段,經過「八五」、「九五」技術攻關,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的產業正在我國逐步形成。全球數量巨大的海水,其體積為13.7億立方公里,約137億億噸。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資源寶庫,海水中溶解有80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通常把海水中的元素分為兩類:每升海水中含有1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含量在1毫克以下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種,如鋰(Li)有2500億噸,它是熱核反應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製造特種合金的原料;銣(Rb)有1800億噸,它可以製造光電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億噸,它可以用於醫葯,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製成的。
綜合開發海水技術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綜合提取利用技術差距較大,但是自90年代以來有很大發展,從傳統的苦鹵化工「老四樣」(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鈉和溴),已經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個品種。
還可以加大力度發展的項目有:發展提溴新技術,以提高現有地上鹵水資源的溴利用率,提高溴質量,減少能耗,降低成本,積極發展高效溴化劑和新型阻燃劑等;積極發展「無機離子交換法海水、鹵水提鉀技術」,這項技術的成功,可以改造老鹽化工企業,並能彌補我國陸地鉀資源的不足;積極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鎂新產品;加強海水提鈾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強直接從海水提取其他化學物質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水、電、熱聯產與海水綜合利用的結合。
海洋能源
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這些能量是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屬新能源范疇。所謂「可再生」是指它們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永不會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儲量有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人們可以把這些海洋能以各種手段轉換成電能、機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類使用。海洋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較小部分來源於天體(主要是月球、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中的萬有引力。蘊藏於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論儲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國每年耗能量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
法國郎斯潮汐電站示意圖
花環式海流發電站示意圖
海洋能具有一些特點。第一,它在海洋總水體中的蘊藏量巨大,而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這就是說,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從大量的海水中獲得。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要太陽、月球等天體與地球共存,這種能源就會再生,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三,海洋能有較穩定與不穩定能源之分。較穩定的為溫度差能、鹽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穩定能源分為變化有規律與變化無規律兩種。屬於不穩定但變化有規律的有潮汐能與潮流能。人們根據潮汐潮流變化規律,編制出各地逐日逐時的潮汐與潮流預報,預測未來各個時間的潮汐大小與潮流強弱。潮汐電站與潮流電站可根據預報表安排發電運行。既不穩定又無規律的是波浪能。第四,海洋能屬於清潔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開發後,其本身對環境污染影響很小。
各種海洋能的蘊藏量是巨大的,據估計有750多億千瓦,其中波浪能700億千瓦,溫度差能20億千瓦,海流能10億千瓦,鹽度差能10億千瓦。從各國的情況看,潮汐發電技術比較成熟。利用波能、鹽度差能、溫度差能等海洋能進行發電還不成熟,目前正處於研究試驗階段。這些海洋能至今沒被利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經濟效益差,成本高。第二,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過關。
核能 能夠發生裂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鈾,能夠發生聚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氘。這兩種物質的絕大部分賦存在海水裡。
鈾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鈾可供利用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然而陸地上鈾礦的分布極不均勻,並非所有國家都擁有鈾礦,全世界的鈾礦總儲量也不過2×10 6噸左右。但是,在巨大的海水水體中,含有豐富的鈾礦資源,總量超過4×109噸,約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
吸附法海水提鈾示意圖
海水提鈾的方法很多,目前最為有效的是吸附法。氫氧化鈦有吸附鈾的性能。利用這一類吸附劑做成吸附器就能夠進行海水提鈾。現在海水提鈾已從基礎研究轉向開發應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產10千克鈾的中試工廠,一些沿海國家亦計劃建造百噸級或千噸級鈾工業規模的海水提鈾廠。如果將來海水中的鈾能全部提取出來,所含的裂變能相當於l×1016噸優質煤,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儲量還多1000倍。
重水也是原子能反應堆的減速劑和傳熱介質,也是製造氫彈的原料,海水中含有2×1014噸重水,氘是氫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除包含一個質子外,比氫多了一個中子。氘的化學性質與氫一樣,但是一個氘原子比一個氫原子重一倍,所以叫做「重氫」。氫二氧一化合成水,重氫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重水」。如果人類一直致力的受控熱核聚變的研究得以解決,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重水一旦實現,海洋就能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蘊藏在海水中的氘有50億噸,足夠人類用上千萬億年。實際上就是說,人類持續發展的能源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Ⅳ 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的獲獎名單
序號 編號 作品名稱 學校 最終獎
001 A-Ⅰ-05 高效節能開水壺 北京科技大學 特等獎
002 A-Ⅳ-04 高效節能型一體化船舶污水處理裝置 哈爾濱工程大學 特等獎
003 A-Ⅱ-16 上下行一體化變頻節能自動扶梯 華中科技大學 特等獎
004 A-Ⅲ-17 石油套管伴生氣回收系統 重慶科技學院 特等獎
005 A-Ⅴ-15 微型太陽能光熱蒸汽利用系統 浙江大學 特等獎
006 A-Ⅱ-15 氣壓混合動力概念車的設計與試驗研究 北京工業大學 特等獎
007 A-Ⅲ-11 節能型踏步發電照明裝置 大連大學 特等獎
008 A-Ⅴ-21 搖擺帆式風力發電系統 華中科技大學 特等獎
001 A-Ⅰ-02 不耗水的冷卻塔—鹽水冷卻塔節水原理與應用前景研究 浙江大學 一等獎
002 A-Ⅳ-11 井下電源 華中科技大學 一等獎
003 A-Ⅴ-01 按照主人活動范圍自動調整房間溫度的節能型自採暖裝置 華北電力大學 一等獎
004 B-Ⅲ-01 城市居民區多層建築立體綠化潛力及DIY成本評估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一等獎
005 B-Ⅰ-01 大學生節水心理意識調研及解決方案——設計心理學原理節水水龍頭 北京科技大學 一等獎
006 B-Ⅲ-02 大學生碳足跡調查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一等獎
007 A-Ⅱ-03 低能耗低成本深井泵的研究與開發 江蘇大學 一等獎
008 A-Ⅲ-02 低濃度抽放瓦斯燃燒利用裝置 中國礦業大學 一等獎
009 A-Ⅴ-03 電鍍清洗廢水減排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 一等獎
010 B-Ⅱ-02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現狀調查及綠色回收路線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一等獎
011 A-Ⅳ-05 功能性太陽能服裝 德州學院 一等獎
012 A-Ⅴ-06 供暖終端用光溫雙敏節能控制器 北京科技大學 一等獎
013 A-Ⅲ-06 基於多孔介質強化換熱的半導體溫差發電系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等獎
014 A-Ⅰ-11 基於蒸騰作用的太陽能取水裝置及其綜合利用系統設計 山東大學 一等獎
015 A-Ⅲ-10 節能爐灶 西南交通大學 一等獎
016 A-Ⅴ-09 節能型倒流防止閥 長沙理工大學 一等獎
017 A-Ⅱ-12 垃圾變身記——利用餐廚垃圾發酵生產Bt生物農葯 北京科技大學 一等獎
018 A-Ⅱ-13 利用汽車引擎廢熱驅動的金屬氫化物空調 西安交通大學 一等獎
019 A-Ⅳ-14 燃氣熱水器節能煙囪 上海理工大學 一等獎
020 A-Ⅱ-17 生物質暗光發酵耦合產氫和CO2綜合利用系統 浙江大學 一等獎
021 A-Ⅴ-16 稀土-多孔介質輻射器余熱利用型熱光伏系統 浙江大學 一等獎
022 A-Ⅴ-20 新型微水力發電裝置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一等獎
023 A-Ⅰ-18 遙控電器零功耗待機技術 華北電力大學 一等獎
024 A-Ⅰ-19 一種無耗能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浙江工商大學 一等獎
025 A-Ⅳ-20 緻密陶瓷蜂窩自對流取暖器 北京科技大學 一等獎
026 A-Ⅳ-22 自凈化、無動力、水回用的節水型洗衣洗漱台 東北電力大學 一等獎
027 A-Ⅰ-01 「煙氣加熱與水蒸氣吹掃復合」的脫硫活性焦再生方法研究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一等獎
028 A-Ⅲ-20 新型高效無間斷產氣無需攪拌沼氣罐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 一等獎
029 A-Ⅳ-18 液化天然氣冷能驅動的海水淡化方法及裝置 浙江大學 一等獎
030 A-Ⅳ-17 小型聚光式太陽能淡水提取裝置 華北電力大學 一等獎
031 A-Ⅱ-10 基於多重感測技術的廚房綜合參數自動控制節能系統 山東大學 一等獎
032 A-Ⅰ-13 旅遊風景區節能減排設計及綠色能源利用——以南京大石湖風之谷景區為例 東南大學 一等獎
001 A-Ⅱ-08 關於飲水機節能設計方案的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 二等獎
002 B-Ⅳ-01 「節能減排」推進中的公眾參與研究——以全國「兩型社會」改革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為例 中南大學 二等獎
003 B-Ⅴ-01 保定市太陽能進小區的發展現狀與可行性分析 河北農業大學 二等獎
004 B-Ⅴ-02 北京地區純電動車充電網路建設與規劃 北京工業大學 二等獎
005 B-Ⅱ-01 北京市居民用電階梯式定價研究 華北電力大學 二等獎
006 A-Ⅴ-02 玻璃熔化爐煙氣深度回收系統的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汽車學院 二等獎
007 A-Ⅱ-02 城市路燈節能控制系統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二等獎
008 B-Ⅳ-02 城鄉居民「環境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天津理工大學 二等獎
009 B-Ⅴ-03 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機制研究----基於上海松江區的實證分析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二等獎
010 A-Ⅲ-01 磁力耦合海流發電裝置的研製 東北師范大學 二等獎
011 A-Ⅳ-01 磁種絮凝-高梯度磁分離裝置處理綜合廢水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 二等獎
012 B-Ⅳ-03 大學校園冬季供暖中的節能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 北京師范大學 二等獎
013 A-Ⅰ-03 低溫煙氣余熱自用式空氣除濕機組 安徽工業大學 二等獎
014 A-Ⅰ-04 地鐵閘機發電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 二等獎
015 A-Ⅲ-03 電子智能節能系統 北京交通大學 二等獎
016 A-Ⅱ-04 對心型低脈動率脈動式無級變速器 福州大學 二等獎
017 B-Ⅳ-04 廢舊電池回收系統規劃與設計 武漢理工大學 二等獎
018 A-Ⅱ-05 廢棄印刷線路板資源化新工藝 浙江大學 二等獎
019 A-Ⅳ-02 廢水再用節水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二等獎
020 A-Ⅴ-04 風能磁製熱熱水器的設計 廣西大學 二等獎
021 A-Ⅲ-04 封閉海水預熱一蓋板冷卻的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 大連理工大學 二等獎
022 A-Ⅴ-05 蜂巢強化換熱多燃料取暖器 北京科技大學 二等獎
023 A-Ⅳ-03 鋼鐵企業余熱余能整體梯級利用方案 浙江大學 二等獎
024 A-Ⅱ-06 高光效大功率感應耦合等離子光源 河海大學 二等獎
025 A-Ⅲ-05 高碳灰和造紙黑液的綜合利用 浙江大學 二等獎
026 A-Ⅰ-06 固體廢棄物燒結新型多孔節能環保砌塊 溫州大學 二等獎
027 A-Ⅱ-07 固體吸附獨立除濕裝置 南京工業大學 二等獎
028 B-Ⅰ-02 關於太陽能熱水器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以南京地區為例 南京師范大學 二等獎
029 A-Ⅳ-06 焊接擺動器節能控制系統 南京師范大學 二等獎
030 A-Ⅰ-07 戶式空氣能量回收裝置 北京工業大學 二等獎
031 A-Ⅳ-07 環保型全封閉病理組織脫水機 安徽理工大學 二等獎
032 A-Ⅴ-07 環抱式氣升生活污水凈化罐(科技作品) 天津科技大學 二等獎
033 A-Ⅴ-08 火電廠廠級實時負荷優化分配系統設計與開發 武漢大學 二等獎
034 A-Ⅱ-09 基於被動人體紅外探測感測器主動掃描的教室節能系統 鄭州大學 二等獎
035 A-Ⅰ-08 基於廚房煙氣余熱利用的半導體式小廚寶 南京工業大學 二等獎
036 A-Ⅳ-08 基於低品位熱源的小型海水淡化裝置 清華大學 二等獎
037 A-Ⅰ-09 基於低碳照明娛樂的新型健身器材的設計與實現 華東交通大學 二等獎
038 A-Ⅲ-07 基於廢渣利用及廢水處理的全新制氫技術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二等獎
039 A-Ⅰ-10 基於環路熱管的低溫余熱海水淡化系統 武漢大學 二等獎
040 B-Ⅴ-04 濟南市快速公交的節能減排效益調查與分析 山東大學 二等獎
041 A-Ⅲ-08 家用復合熱源多功能熱泵 江蘇科技大學 二等獎
042 B-Ⅴ-05 江蘇大學用水及節水現狀調查與對策 江蘇大學 二等獎
043 B-Ⅲ-03 江浙地區村鎮居民低碳化用能方式研究 同濟大學 二等獎
044 A-Ⅳ-09 教室節能系統模型 北京交通大學 二等獎
045 A-Ⅲ-09 秸稈煤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二等獎
046 B-Ⅱ-03 節能,讓城市更美好——從節能減排視角看南京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建設項目 南京師范大學 二等獎
047 A-Ⅳ-10 節能環保空調系統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二等獎
048 A-Ⅲ-12 具有發電功能的煙氣除塵裝置 北京科技大學 二等獎
049 A-Ⅱ-11 聚焦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效率的研究 天津大學 二等獎
050 A-Ⅰ-12 空心聚苯乙烯夾芯板 大連海洋大學 二等獎
051 A-Ⅲ-13 綠色發電環保鞋 德州學院 二等獎
052 A-Ⅲ-14 煤礦低濃度瓦斯回收利用系統 安徽理工大學 二等獎
053 A-Ⅱ-14 納米鹽差發電技術 武漢大學 二等獎
054 A-Ⅲ-15 南方高校教室照明系統節能減排改造方案 華南理工大學 二等獎
055 B-Ⅰ-03 內蒙古工業大學教學樓、學生公寓用電情況調查及節能線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內蒙古工業大學 二等獎
056 B-Ⅲ-04 農村烤煙烤房能源利用現狀調查及節能評估 中南大學 二等獎
057 A-Ⅳ-12 暖氣管道溫差發電驅動熱量表 山東大學 二等獎
058 A-Ⅴ-10 配套馬桶的方便節水器 鄭州輕工業學院 二等獎
059 A-Ⅳ-13 汽車發動機降噪儲能裝置 華南農業大學 二等獎
060 A-Ⅰ-14 牆體相變材料的遴選與制備及其傳熱特性分析 西南交通大學 二等獎
061 A-Ⅰ-15 輕型低成本太陽能汽車 華中科技大學 二等獎
062 A-Ⅴ-11 熱管式新型濕蒸汽消毒櫃 南京工業大學 二等獎
063 A-Ⅲ-16 熱水箱自動節水龍頭 南京師范大學 二等獎
064 A-Ⅴ-12 三面角形光伏電板遮陽幕牆系統 湖南大學 二等獎
065 B-Ⅳ-05 生活中的節能減排——鋰離子電池的回收、利用與展望 廈門大學 二等獎
066 A-Ⅰ-16 生物質秸稈能源化利用產生的廢棄物資源化技術 南京農業大學 二等獎
067 B-Ⅱ-04 市域污染企業退出與補償機制研究——以湘江流域湘潭市為例 湖南科技大學 二等獎
068 A-Ⅲ-18 隧道風力發電系統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二等獎
069 B-Ⅰ-04 塔里木大學校園節能減排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塔里木大學 二等獎
070 A-Ⅱ-18 太陽能光伏發電在新疆噴灌灌溉中的應用 塔里木大學 二等獎
071 A-Ⅱ-19 太陽能光伏及溫差發電聯合驅動新型冰箱的設計 上海電力學院 二等獎
072 A-Ⅴ-13 太陽能全自動水體治理瀑布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 二等獎
073 A-Ⅲ-19 太陽能熱泵聯合驅動的低溫吸附乾燥系統 中山大學 二等獎
074 A-Ⅴ-14 外燃機動力代步車 哈爾濱工程大學 二等獎
075 A-Ⅳ-15 渦輪式初雨棄流系統 大連理工大學 二等獎
076 B-Ⅰ-05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居民節能燈使用狀況 新疆農業大學 二等獎
077 A-Ⅱ-20 廂式貨車減阻節能裝置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二等獎
078 A-Ⅳ-16 小戶型連續式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酵裝置 貴州大學 二等獎
079 A-Ⅰ-17 小區燈桿節能控制系統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 二等獎
080 A-Ⅴ-17 小型低風速風力發電機樣機設計 武漢理工大學 二等獎
081 A-Ⅴ-18 小型節能廢紙打包機 西安理工大學 二等獎
082 A-Ⅴ-19 新型節能電化學反應器 東北大學 二等獎
083 A-Ⅱ-21 新型氣體-粉料直接熱交換裝置 北京科技大學 二等獎
084 A-Ⅰ-20 一種新型攜帶型煙氣分析儀 山西大學工程學院 二等獎
085 A-Ⅰ-21 一種新型液冷式家用空調 浙江大學 二等獎
086 A-Ⅴ-22 一株高效稠油降粘菌開發及利用設計說明書 北京化工大學 二等獎
087 A-Ⅳ-19 用於燃煤鍋爐的小型低溫余熱發電裝置的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二等獎
088 A-Ⅰ-22 用於污水處理及產電的MSBR/MFC集成系統 四川大學 二等獎
089 B-Ⅱ-05 長株潭「兩型實踐類」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火電廠節能減排現狀的調研與思考 長沙理工大學 二等獎
090 A-Ⅲ-21 制動能量(電動車)高效安全回收系統 河北科技大學 二等獎
091 A-Ⅳ-21 智能光控白光LED路燈 中國計量學院 二等獎
092 A-Ⅲ-22 重慶大學分布式新能源系統 重慶大學 二等獎
093 A-Ⅱ-22 軸承套圈鍛後智能控冷工藝及設備 大連交通大學 二等獎
094 A-Ⅲ-23 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層氣採收率實驗設計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二等獎
095 A-Ⅱ-01 自製SBBR垃圾滲濾液反應器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 二等獎
Ⅵ 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哪些
當前人們已掌握了幾種海水淡化方法。
一種是蒸餾法,即把海水加熱,變成蒸汽內,然後使蒸汽冷卻變成淡水容。一次蒸餾不行,還可以蒸餾多次。
再一種是反滲透法。利用一種薄薄的具有多孔結構的「反滲透膜」作為核心部件,在加壓條件下,薄膜只能讓水通過,把鹽類物質拒絕於薄膜外,這樣淡水和鹽類就分開了。
世界上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切的問題,也影響了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1997年3月,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在摩洛哥舉行的世界水資源論壇准備的文件中,發出了「到21世紀,水有可能成為一種稀罕之物」的驚呼。當然,這里所述的水是指淡水。淡水在地球上本來就十分有限,它只佔地球總水量的3%還不到,而且,其中約2/3囤積在高山和極地的厚厚冰雪中,近1/3深埋在地層里,而真正能被我們利用的淡水,只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左右。就是這佔有極小份額的淡水資源,今天還正面臨著來自人類的嚴重污染,致使其更加捉襟見肘,日見匱缺。因此,節約用水,保護珍貴的淡水資源,已成為世人的當務之急。
除了以上2種海水淡化方法以外,人們還在探索其他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海水淡化技術。
Ⅶ 人類如何利用海洋資源呢
海洋資源可以再生,我們要好好利用!
Ⅷ 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餾法:蒸餾淡化進程的實質就是水蒸氣的構成進程,其原理好像海水受熱蒸騰構成雲,雲在必定條件下遇冷構成雨,而雨是不帶鹹味的.根據所用動力、設備、流程不一樣首要可分設備蒸餾法、蒸汽緊縮蒸餾法、多級閃急蒸餾法等.
冷凍法:冷凍法,即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淡水成為固態冰的一起鹽被別離出去.冷凍法與蒸餾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壞處,其間蒸餾法會耗費很多的動力並在儀器里發生很多的鍋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卻並不多;而冷凍法一樣要耗費很多動力。
太陽能法:人類前期運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首要是運用太陽能進行蒸餾,所以前期的太陽能海水淡化設備通常都稱為太陽能蒸餾器.餾體系被動式太陽能蒸餾體系的比如就是盤式太陽能蒸餾器,太陽能具有安全、環保等利益,將太陽能收集與脫鹽技能兩個體系聯系是一種可繼續打開的海水淡化技能。
電滲析淡化法是使用一種特別製造的薄膜實現的。在電力作用下,海水中鹽類的正離子穿過陽膜跑向陰極方向,不能穿過陰膜而留下來;負離子穿過陰膜跑向陽極方向,不能穿過陽膜而留下來。這樣,鹽類離子被交換走的管道中的海水就成了淡水,而鹽類離子留下來的管道里的海水就成了被濃縮了的鹵水。 反滲透淡化法更加絕妙。它使用的薄膜叫「半透膜」。半透膜的性能是只讓淡水通過,不讓鹽分通過。
網路--海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