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軟土地震響應的振動台模型試驗
上海軟土地震響應的振動台模型試驗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中達咨詢招投標老師為你解答以供參考。
近十多年來,隨著地下工程數量的增多和地下結構震害的頻繁出現,尤其是受到神戶地震的啟示, 人們對地下結構的抗震能力有了新的認識,並加強了對地下結構建立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①。
歷史上發生的大震表明,軟土會放大地震的破壞作用,故對於軟土地層厚達250~300m的上海地區開展建立地下鐵道抗震設計的分析理論和設計方法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張雄[1]等在時間域內研究了土-地下結構相互作用體系的三維地震響應;AKIRA[2]等採用靜態有限元法研究了地下結構的的地震響應。國內學者也加強了對地下結構的抗震性能的研究。馬險峰[3]等在國內較早、也較詳細的對地下結構的震害進了調查和研究,為建立地下結構的抗震計算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基礎;陳國興[4]等採用子結構法分析了地鐵車站結構的地震;張鴻[5]等分析了地鐵隧道的非線性地震響應。
楊林德教授進行了上海軟土地區典型地鐵車站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①。該模型試驗包括兩部分:自由場振動台模型試驗和典型地鐵車站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前者主要用於模擬自由場地土層的地震反應,以及確定模型箱的工作性能,為進行典型地鐵車站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提供前提條件;後者則主要用於了解地鐵車站與土共同作用時地震動響應的規律與特徵。根據模型試驗結果,楊超[6]和劉齊建[7]在平面應變假設的基礎上研究了上海軟土地區地鐵車站結構地震響應的計算方法。本文擬對自由場振動台模型試驗建立三維計算模型,對其進行三維數值擬合分析,為建立上海軟土三維地震響應的數值計算方法奠定基礎。
1 自由場振動台模型試驗
1.1 試驗概況
自由場振鎮遲春動台模型試驗[8]模型箱裝置如圖1所示,為由美國MTS公司生產的三向電液伺服驅動地震模擬振動台。檯面尺寸為4.0m×4.0m;最大承載為15t;振動方式為X、Y、Z三向六自由度;頻率范圍為0.1~50Hz;檯面最大加速度為:X向1.2g、Y向0.8g、Z向0.7g。模型箱為高1.2m的中空長方體,沿振動方向凈長3.0m,垂直於振動方向凈寬2.5m,箱中土體高度1m。
在模型土表面和中部設置了16個加速度感測器,用A表示(圖2);並在模型土與箱壁的接觸面上布設了4個動土壓力感測器,以P表示。試驗採集到的信息為模型土和模型箱的加速度值以及模型土與模型箱之間的接觸壓力值。御耐
1.2 模型土的選擇與配製
模型土的性能難於在各個方面都與原狀土相似,故試驗中力求在最大動剪切模量值和動剪切模量與動應變間關系曲線的變化規律兩方面使模型土與原狀土盡量相似。
本次試驗用來製作模型土的材料選取為褐黃色粉質粘土,原因主要有:(1)這類粘土在上海市區的地表淺層內普遍存在,獲取方便,(2)這類粘土乾燥時強度較高,遇水後可迅速軟化,易於通過調整含水率及密實度使其特性滿足對模型土配製的要求。
2 計算模型
2.1 計算區范圍的確定
計算區范圍與模型箱尺寸一致。模型土長3.35m(激振方向,含兩側泡沫塑料板厚各175mm),寬2.5m,深1.0m,採用實體單元對模型土和塑料板劃分三維有限差分網格,如圖3所示。
2.2 材料本構模型的選取
對重塑土進行動力試驗[9]表明上海軟土的動應力應變關系遵循「應變軟化」規律:動剪切模量隨動剪應變的增加而降低,阻尼比則隨動剪應變的增加而增加,其關系可用Davidenkov模型描述為
其中:A、B和γr為擬合常數;γr亦為參考剪應變,γd為瞬時動剪應變;Gd和λ為瞬時的動剪切模量和阻尼比;Gmax和λmax為最大動剪切模量和最大阻尼比。
本次試驗選取褐黃色粉質粘土作為製作模型土的原料。Davidenkov模型參數由試驗確定[8],見表1。其泊松比為0.4,密度為1760kg/m3;試驗[8]測得泡沫塑料板的動彈性模量為4.13MPa,密度15kg/m3,泊松比0.4,泡沫塑料板選用彈性模型。
2.3 邊界條件
由於在激振過程中模型箱的剛度較大,其變形可忽略不計,可認為側向和底部邊界在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始終與檯面輸入的試驗波一致。因而計算時所採取的動力邊界條件為:沿激振方向在模旦坦型四個側面與底面同時施加與振動台檯面輸入加速度一致的加速度邊界;模型底面為豎向固定的邊界;頂面為自由變形的邊界。
2.4 荷載輸入
試驗選取三種地震波作為振動台檯面輸入波,試驗載入制度見表2。試驗採用單向輸入激勵,在模型底部輸入檯面波。
3 計算結果與分析
鑒於自由場振動台模型試驗中,用於接受激振響應信息的感測器主要是加速度感測器,因此本文僅分析加速度響應規律。
3.1 加速度放大系數
將測點加速度反應的峰值與振動台檯面輸入的峰值之比定義為加速度反應的放大系數。各載入工況下,土體表面測點A3和一半深度處測點A25的二維[6]、三維數值模擬計算結果列於表3和表4,測點布置圖見圖2。
從表3、4可以看出:大部分工況下三維計算結果與二維計算結果以及試驗結果均吻合較好,相對誤差均在10%之內,表明提出的計算方法能較好的模擬模型土的動力響應規律。僅在El-9和SH-10兩種工況時二維和三維的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有一定的誤差,原因可能是地震動輸入峰值過大,土的剪切模量衰減較大,從而使得試驗過程中土實際的應力應變關系曲線偏離所採用的Davidenkov模型曲線較大。此外還可看出三維的計算結果大於二維,二維的計算結果大於試驗。
3.2 加速度反應時程與富氏譜
圖4、5分別為SH-3工況下測點A25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及其富氏譜的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由圖可見計算結果的波形、幅值與試驗結果均基本吻合,兩者在各頻段的頻率組成也基本一致,也表明文中的計算方法能較好的模擬模型土的加速度響應規律。
4 結語
本文對在同濟大學進行的上海軟土地區地鐵車站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的自由場振動台試驗建立了三維計算模型,分自由場振動台模型試驗進行了三維數值擬合分析,得到了模型土的加速度響應規律及模型土與模型箱之間的動土壓力,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以及按二維模型計算的結果吻合較好,表明本文建立的三維計算模型能較好的模擬模型土的動力特性,為建立計算上海軟土三維地震響應的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對三維計算方法的研究將另文介紹。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B. 鄭州輕工業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 還有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哪個好點
鄭州輕工業學院經國務院批准創建於1977年,1979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先後隸屬國家輕工業部、輕工總會、國家經貿委,1998年轉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理、文、經、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 學校位於鄭州市東風路5號,地理位置優越,校園環境優美,建築錯落有致,辦學條件優良,是河南省文明學校。設有計算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網路中心、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體育場、體育館、標准游泳池等良好的體育設施;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91萬冊,電子圖書30萬冊,現有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人大報刊資料資料庫、萬文資料庫、EBSCO外文期刊資料庫等15個資料庫,配備有電子閱覽、語音聽力等現代化設備;建成、開通了連接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宿舍的高速寬頻信息網,並於2002年實現了河南省高校首家校園內無線上網,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示範工程單位」。 學校現設有藝術設計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9個二級學院,設有外語系、技術物理系、信息與計算科學 系、法政系等4個系和體育教學部、藝術教育中心, 46個本科專業,2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具有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有教職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400餘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5人,有省級創新人才、省管優秀專家、省級和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省級和校級學科帶頭人近100人。 近年來,學校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了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1997年5月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先後加強、拓寬了電機與電器、應用化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食品科學等學科的建設。其中電機與電器、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應用化學等4個學科為河南省省級重點學科。 學校設有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河南省製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加入了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近年 來,學校先後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66項,其中40餘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州掘術論文16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76部。香精香料研究、模糊控制技術研究、電鍍不銹鋼的應用研究等項目,在實現產業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長年為前鏈新飛集團、海爾集團、長城電器集團等著名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 學校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相協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科學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實行主輔修制、導師制等,加強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畢業生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畢業生面向全國擇業,多年來一次就業率均超過85%,總體就業率95%以上。建校以來,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輸送了近30000名高素質人才。他們中有成績斐然的專家學者,有政績卓著的黨政工作者,也有卓有建樹的企業家。學校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學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範校」、「河南省高校『五好』黨組織」、「全國高校軍訓先進單位」 「鄭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兩度被評為「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 學校在利用國際和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合作冊悔核辦學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近兩年,先後與美國、英國、俄羅斯、烏克蘭、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的十餘所院校建立了校際聯系和友好協作關系,互派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學校還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英國龍比亞大學、南岸大學等開展了合作辦學,與韓國漢城市立大學開展合作辦學,並互派留學生。學校設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試中心。 新世紀,新跨越,鄭州輕工業學院將按照學校發展戰略規劃確定的目標,發揚優良校風,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利於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科研體系,把鄭州輕院建設成為在省內高校位居前列,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專業特色突出,學科優勢明顯,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達到相當規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主要培養面向經濟建設第一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及應用研究型人才,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型大學。 學校校訓編輯本段 為之則易,不為則難。 校訓「為之則易,不為則難」出自清代學者彭端淑一篇文章《為學》,原文是:「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校訓體現出我校在改革發展中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的精神風貌,時刻警示、導向我們在謀求更大的發展過程中要敢為、勇為、善為,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校訓也激勵廣大同學不畏困難,勇於進取,不斷完善自己,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8年的建校歷史,我校堅持「以人為本,崇尚學術,注重質量,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實現了充實內涵與拓展外延、凸現特色與均衡發展的有機結合,牢固堅持本科教育的主體地位,穩定擴大本科辦學規模,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輕工特色和優勢的格局,目前,擁有15個教學單位,33個本科專業,14個碩士學位點,2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各類在校生近16000人;擁有4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河南省製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等近30個科研機構;先後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數十所高等學校和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並保持穩定的合作關系。成為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型普通高等學校。 立足輕工,拓寬面向,瞄準人才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了近30000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大中型企業的領導和技術骨幹,畢業生中涌現出了如安陽玻殼集團副總裁趙文明,金星啤酒集團總經理王智、黃河旋風集團董事長喬秋生、深圳喜德勝自行車集團公司董事長譚偉龍、海南金廈裝飾工程公司董事長姜岱雲等一批企業家;涌現了以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文峰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以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寧飛華為代表的一批社會精英;還有數不可數的中層管理幹部、技術骨乾和工程專家。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校將繼續秉承「為之則易,不為則難」的傳統,圍繞教學工作中心地位,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形成專業特色明顯、學科優勢突出的發展格局;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引進學校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建設高質量的人才隊伍;以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為主,積極開展基礎研究,提升科研、學術水平;加快新校區建設步伐,完善辦學條件,團結奮進,銳意創新,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專業特色突出、學科優勢明顯,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型大學。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 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簡介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是一所以工學和教育學為主,兼有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的多科性大學,是我國首批建立的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之一,主要為全國高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培訓師資、管理幹部和高等技術應用人才。 學院成立於1979年,原直屬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領導,2000年3月轉制為中央與天津市共建,以天津市管理為主的新體制。近年來,學院先後被國家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天津市確定為12個國家級、市級教育和培訓基地,其中3個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國家級職業培訓教師培訓基地)成為全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設的牽頭單位。 學院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區柳林東,現佔地近千畝,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2000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8%。學院擁有1.9億元的先進實驗、實習設備,生均設備值居全國高校前列。擁有天津高校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數字化圖書館,藏書80萬冊,中外文期刊1000餘種。2000年,學院順利通過了國家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經過20多年的建設,學院已成為一所在國內同類院校中領先,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等技術師范學院。 學院是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目前設有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職業教育學等十個碩士點,2個天津市重點建設學科,33個本科專業和11個專科專業,涵蓋了理、工、文、經濟、教育、管理等多個學科。學院還設有職業教育研究所、高級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和供學生生產實習和技能訓練的大學生實習廠、供學生教育實習的附屬高級技術學校。 學院積極探索辦學特色,走出一條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的特色之路。「雙證書」制即為畢業生不僅取得大學學歷證書,而且取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一體化」職教師資指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的新型職教師資。1996年,學院培養了首批具有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高級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雙高」人才,成為我國高校培養「雙高」人才第一校;1997年,學院「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教學成果榮獲國家和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摘取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領域的第一塊國家級金牌。2003年,學院教學改革取得新成果,進行了「本科+技師」教學改革實踐,培養出了我國首批獲得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天津日報》、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十餘家全國新聞媒體認為此項教學改革成果,體現了世界同類教育發展趨勢,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借鑒經驗,為全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樹立了一面旗幟。2005年,我院《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新模式—「本科+技師」》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7年以來,學院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競賽連續四次榮獲天津賽區一等獎,兩次榮獲全國二等獎,2003年獲兩項全國一等獎。1999年以來,參加「挑戰杯」競賽,學生作品三次榮獲天津賽區一等獎,2003年獲一項天津賽區特等獎。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三項國家一等獎,一項國家二等獎,四項天津市一等獎;2004年參加「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獲天津賽區一等獎一項。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中,我院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 20多年來,學院為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了一萬余名全日制畢業生,短期培訓2萬餘人。近年來,學院不斷發展辦學特色,努力提高畢業生質量,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學院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近年來,學院科研工作有了較快發展,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國家科技部項目、教育部重點科學研究項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科技、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許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內高水平期刊上,有的被收錄於SCI、 EI、美國數學文摘上。學院出版的刊物有《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研究》。 建院以來,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和地區間交流與合作,同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 、德國、澳大利亞、越南、烏克蘭、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或同類院校進行了友好往來或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為越南、葉門、埃及、衣索比亞等國家培訓職教師資,接收烏克蘭留學生來院學習,並派專家到國外進行技術轉讓。2003年,學院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家教育援外基地。 新時期,學院正在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步伐,進一步探索辦學特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路,為把學院建成高水平、示範性的培養職教師資和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多科性大學而努力奮斗。 系改院名單: 電子工程系:電子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系:機械工程學院 計算機系:信息技術工程學院 汽車工程系:汽車與交通學院 商貿管理系:經濟與管理學院 數理與信息科學系:理學院 外語系:外國語學院 藝術系:藝術學院 職業教育管理系:職業教育學院 自動化工程系: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坐落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濱的鄭州市,是水利部與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點支持建設的骨幹高校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水利電力為特色,工科為主幹,理、工、農、社、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 學院創建於1951年,前身是北京水利水電學院,1969-1989年,曾先後搬遷到河北省磁縣岳城水庫和邯鄲市 辦學,1990年遷到鄭州市現址。學院目前位於鄭州市北環路,佔地面積2340畝,建築面積40多萬平方米。現有研 究生、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12000餘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著名水利專家、國務院首屆學部委員汪胡楨曾於 1960~1978年在任院長18年。目前教職工中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350餘人,講師、工程師等中 級職稱人員近400餘人,青年教師中碩士、博士500餘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滿足國家對水利建設人才的需求,在政務院的直接關懷下,由當時的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於1951年主持創建了學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學校。1958年,北京水力發電函授學院、北京水力發電學校並入,成立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隸屬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汪胡楨先生擔任學校校長。1969年學校遷至河北省,先後在岳城水庫和邯鄲市辦學,1978年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並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同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學校遷至河南省鄭州市辦學,2000年起,實行水利部與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 學校佔地2300多畝,建築面積46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億元,館藏圖書150萬余冊。學校現有水利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土木與交通學院、機械學院、電力學院、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建築學院、管理與經濟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信息工程系、外國語言系、法學系、社科部、體育部、研究生處、人文藝術教育中心、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8個教學單位;設有48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農、社、管、文等6大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000餘人。學校1981年獲得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共有水利水電工程、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地質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農業水土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設計與理論、流體機械與工程、應用數學等28個碩士點,其中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學校具有碩士研究生單考權資格,具有推薦並接受免試研究生資格、開展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資格和工程碩士招生培養資格。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學校擁有專任教師近9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者440餘人,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5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者近600餘人。兩院院士潘家錚為該校高級顧問,倪維斗 王浩 周豐峻 顧金才 院士為我校雙聘教授,學校還聘請了劉光鼎、王思敬、林皋、趙國藩、厲以寧等國內外知名學者、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學校設有6個省級特聘教授崗位。近年來,先後有60餘人次獲得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省級教學名師、省管優秀專家、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經過多年的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發展趨勢好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我校先後與90多個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研究或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作關系。學校現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院士實驗室,11個研究所。近年來,學校先後承擔了3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學校是水利部監理工程師定點培訓基地,培訓點遍布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每年為國家培養監理工程師6000餘名。學校工程監理中心是全國高校惟一的甲級建設監理資質單位,承擔了東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萬家寨引黃工程等多項大型工程的監理任務。學校參與科研和參加監理的「東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被中紀委譽為「廉潔工程」。學校注重產學研相結合,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國家大型水利工程,先後參與了三門峽、萬家寨、葛洲壩、小浪底、長江三峽、南水北調、東深港 (東莞—深圳—香港)供水、珠江入海口疏浚等國家重大水電建設項目的科研、設計、監理、模型試驗等工作。學院勘察設計研究院具有乙級資質,曾成功承接設計了海南國際會展中心「美麗之冠」、鄭州市雜技館等省市重點、亮點工程,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學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工作歷史悠久,從1958年起就先後接受越南、尼泊爾、印度尼西亞、喀麥隆等國留學生。1960年學校受水利電力部委託負責援建越 南水利水電學院。學校還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先後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進修、考察或開展合作研究。學校分別與英國沃里克大學、莫斯科建築工程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系。學校與美國托伊州立大學和匹茲堡州立大學簽訂了《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2006年開始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合作辦學。 學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河南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連續9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連續12年獲得「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獲得2005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兩項並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連續三屆被評為「河南省藝術教育一類院校」。學校還連續榮獲「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和「河南省就業信息服務和網路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建校57年來,學校為國家水利電力建設事業培養了10萬余名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學校生源質量好,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質量好,學生素質高,獲得很高社會評價,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院的英文名字: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教師隊伍編輯本段 特聘院士 顧金才院士1939年2月生於河北省盧龍縣,1960年7月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1965年2月畢業於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地下建築專業。現為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員,1992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並享受國家政府津貼,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金才院士長期從事工程岩體加固技術理論及實驗技術研究工作,參加了國防和黃河小浪底、二灘、大朝山、龍灘等大型水利樞紐的研究工作,在地質力學模型實驗、預應力錨索加固機理、噴錨支護和岩質高邊坡加固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PDY-50三向載入地質力學實驗裝置的研製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 獎,「預應力錨索加固機理與設計計算方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另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聘請顧金才院士任教授。顧金才院士作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工結構、岩土工程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領導並參與學科建設,指導學科發展方向和實驗室建設,申報科研課題,進行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培養研究生。顧金才院士自2002年至2010年每年不定期在學院工作3個月左右。 顧金才院士的加盟,必將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學科建設上層次、上規模產生強大的推動力,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倪維斗院士受聘我校兼職教授 倪維斗院士為動力機械工程專家,1932出生於上海市,浙江省寧波市人。1962年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加里寧工學院獲副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專家顧問組成員。近年從事中國能源戰略的研究,推動以煤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能源系統、醇醚替代燃燒在國內的應用。曾獲得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電力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共60多人,於1993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40餘篇被SCI、EI檢索,出版著作5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豐峻院士歷任總參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河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周豐峻 院士是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軍隊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並多次擔任北京香山會議主席,負責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 周豐峻院士受聘為我校雙聘教授 周豐峻,男,1938年生,山東省黃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61年2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現任總參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防護工程學會名譽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周豐峻研究員長期從事和主持防護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對於爆炸效應試驗、爆炸理論計算以及防護工程抗沖擊爆炸作用模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開創性的研究,對防護工程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已經完成的重點項目和課題中,先後獲全國科技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對我國效應試驗和防護工程技術理論發展有突出貢獻。1996年以來根據面向21世紀防護科技總要求,主持開展了防護工程發展目標研究和防護工程技術專著編著工作,為防護工程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豐峻院士長期從事和主持防護工程和岩土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工作,是防護工程和岩土工程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在岩土爆炸效應試驗、爆炸理論計算以及防護工程抗沖擊爆炸作用模擬、岩土防護結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為國防工程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有10多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和譯著多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防護結構相關的爆炸現象評估」、「高精度球形裝葯爆炸沖擊波計算」、「面向21世紀的防護工程發展研究」、「反爆炸恐怖安全對策研究」、「地下工程與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發展規劃研究」、「岩土工程土釘支護與錨索加固應用研究」等。 華北水利水電好
C. 大斷面地下結構抗震模型試驗
長期以來,人們對地下結構抗震問題注意不夠,一直認為「地下結構是安全的」。然而1995年1月17日發生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使神戶市地鐵等各類地下結構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打破了「日本地鐵不可破壞」的神話,充分暴露了地下結構抗震的弱點。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地下結構地震時的響應規律,對其抗震能力重新進行評估。對地下結構抗震問題的研究,主要採用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途徑。分析影響地下結構地震響應的因素時,試驗研究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辦法。然而國內外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維線性地下結構,大斷面地下結構抗震試驗研究的工作開展得極少。
本文通過開展大斷面地下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揭示出地震情況下大斷面地下結構的一些動力響凱橋應分布規律。
1 試驗情況
本試驗以人防工程中常用的單層多跨無梁樓蓋結構為研究對象,用有機玻璃製作了9區格的結構模型。結構模型尺寸為60cm×60cm×24cm,其中中柱橫斷面尺寸為1.2cm×1.2cm,頂底板厚度為1.2cm,側牆厚度為5cm。以細干沙模擬場地土,沙層厚度為1m。裝沙箱體尺寸為2.8m×1.2m×1.2m。在MTS振動台上結構分別以36cm(工況1)和洞鄭10cm(工況2)兩種埋深進行了地下結構振動台模型試驗。在土和結構模型的關鍵部位布置了62個測點,其中加速度22個(結構上14個,土中6個,箱體上2個),應變30個(結構上),位移3個(結構上),土壓力7個(土中2個,結構上5個),分水平、豎直、水平與豎直耦合等3種方式輸入阪神(輸入量級0.1g~1.2g)和ELcentro(輸入量級0.1g~1.2g)兩類地震波,主要測得土-結構界面上的動土壓力、加速度、結構的動應變、位移等4種物理量。試驗輸入地震波波形見圖1~3,結構模型測點布置見圖4,試驗用材料參數見表1,各物理量的動力相似關系見表2。
2 試驗結果
2.1 加速度反應
隨著各測點位置的不同,加速度響應差異較大,總體趨勢是:土體和地下結構的加速度都是由低到高逐漸增大,而在同一高程處,土體中的加速度大於結構上的加速度(圖5)。結構頂板的加速度響應比底板大,可達到底板的2.3倍。淺埋時加速度響應值普遍比深埋時大,而且增加的幅度比較大。頂板和側牆上方的放大系數較大,放大作用較強,振動比較激烈。因此,地震時地下結構振動反應最激烈的部位是結構頂板及其兩側牆頂,這些部位需要承受的激振力最大,容易遭受破壞。
2.2 動應變反應
結構頂板的動應變峰值最大,受拉受壓循環變化,反應最小的位於結構底板,以受壓為最大。中柱和側牆都是上下兩端大,中間小,而中柱比側牆動應變大(圖6)。圖7反映的是兩種埋深情況下結構側牆動應變隨荷載輸入強度的變化。由此可見,深埋結構比淺埋結構動應變小得多。這說明地下結構頂部的覆土對結構的地震反應影響很大,埋深越大,覆土對地下結構的約束作用越大,結構對地震荷載的動力響應越小。圖8顯示的是兩種輸入情況下結構中柱的應變情況。由圖8可見,水平與豎直耦合輸入的地震荷載與同級別水平荷載相比,結構的動應變響應顯著增大,因此城市直下型地震對結構的破壞極大,應特別注意預防。
2.3 變形分析
由結構側牆上排列的3個位移計的測量結果可以發現,在地震荷載作用下,周圍場地土的運動會引起結構的變形和運動。由於周圍場地土的運動會發生放大作用,其上下位置變形不一致,使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形。結構的變形隨輸入荷載的增大而增大。結構上部的變形大,下部的變形小,結構由原來的矩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且結構中柱和側牆的上下端動應變和位移都比中間大,這說明地下結構的上下牆角和上下柱角最容易遭到地震的破壞。
2.4 應力分析
就結構各點應力大小來看,結構頂板的角隅處,支柱頂端和底端以及靠近底板的角隅處,應力較大,比較危險,需要在設計和施工時著重注意。
3 結 論
(1)由於地下結構的振動變形受周圍場地土的約束作用十分顯著,因此地下結構的振動特性受埋深的影響很大,淺埋結構比深埋結構的動力響應大(特別是動應變)。這說明淺埋結構比深埋結構在地震時更易遭到破壞。
(2)地震荷載的豎直分量對結構的動力響應,包括加速度、動應變都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對結構中柱動應變的影響很大。同時結構中柱的動力響應又比側牆大,由此可推斷阪神地震地鐵車站破壞的主要原因有:①阪神地納孫頌震波的主頻率比較低,低頻成分較多。②阪神地震中地震波的垂直分量比較大,這使得地鐵車站的重要構件———中柱內力大大增大,造成中柱破壞,最終導致結構的破壞。
(3)結構的動力響應與輸入加速度峰值近似成線性關系,而隨著激勵振幅的增加,土的共振頻率和振幅減小,場地土顯示出較強的非線性特性。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D. 天津 哪裡采購批發 實驗室耗材呀 有專門的批發市場么
天津的到不是很清楚,我們學校一直在上海 或者北京采購的
最近聽說我們是在 科學商城 scimart 商城訂購的, 以前需要的時候也是這買一點,這買一點旁歷蠢,後來發現了科學商城的耗材蠻全的,就一直在裡面采購。
做爛賣實驗室耗材的上海也蠻運陪多的,你好好的找找,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這個東西線下的批發市場沒吧! 實驗室耗材不像其他的電腦耗材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