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九年級化學實驗題知識點
主要是製取氧氣、二氧化碳實驗
①發生裝置的選告稿悶擇:依據反應物的狀態和條件不同進行選擇(固固加熱、固液加熱、固液不加熱型);
②收集裝置:生成物的性質(密度和溶解性)
a. 密度與空氣相比:密度比空氣小,採用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採用向上排空氣法;
b. 若氣體不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則可採用排水法。
不論排水法還是排空氣法,均可採用多功能瓶來實現收集目的,首先排空氣法
若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H2),則氣體由短導管進長導管出;
若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如O2),則長進短出。
排水法使用多功能瓶時,不論氣體密度,均採用短進長出。
③實驗操作:
所有的之氣體裝置在使用之前均需要進行氣密性檢驗,切記切記!
氣密性檢敬兆驗的常規方法以及變式方法均是利用氣體膨脹導致內部氣壓增大,使產生一些現象(如,短管末端產生氣泡、U型管兩端液面有高度差等等)。
除了氣密性檢驗,同學們最容易忘記的是有害氣體制備後要進行尾氣處理!尾氣處理根據各氣體性質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式。
現我們以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氧氣為例來回顧制備氣體的基本實驗步驟:
①檢查裝置氣密性②裝葯品③將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 ④點燃酒精燈,預熱後加熱試管⑤收集氣體(當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時開始)⑥收集完畢,先將導管移出水面⑦熄滅酒精燈(註:防止水倒吸,擊破試管)
1、基礎實驗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注意原理、誤差分析和結論)
原理: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占空氣的五分之一,且僅氧氣可以進行助燃。
結論: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其中氣體的體積比為N2佔78%、氧氣佔21%。
誤差分析:
①反應前檢查氣密性,若氣密性不好,則測定結果小於1/5.
②反應時P足量,否則測定結果小於1/5.
③反應前關閉止水夾,反之則測定結果大於1/5.
④待反應結束,集氣瓶冷卻到室溫後,再打開止水夾,否則會至測定結果小於1/5.
(2)粗鹽提純:(注意實驗步驟、操作注意事項、誤差分析等)
溶解(玻璃棒的作用:加快溶解速度)
過濾(一貼: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二低;三靠)
蒸發(玻璃棒不斷的攪拌目的:使其受熱均勻,防止液體飛濺)
(3)電解水(注意實驗現象、正負極判斷、產物鑒別等)
產物鑒別:正極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襪彎;負極產生的氣體能夠燃燒。
並且兩者的體積比為1:2。
(4)溶液的配置(注意實驗步驟、操作注意事項、誤差分析等)
(5)氣體的制備及注意事項(注意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備原理、裝置選擇及氣密性檢查、檢驗和驗滿、注意事項等。)
(6)還原性物質(C\CO\H2)還原氧化銅(注意原理、裝置、現象、尾氣處理等)
如:CO還原氧化銅現象:黑色的粉末變紅;
實驗注意點:CO\H2還原氧化銅時需要等到還原產物冷卻到室溫後再停止通氣(即酒精燈遲到早退。)
尾氣處理:點燃(CO具有可燃性)。
2、探究性實驗
探究性實驗,具有一定綜合性和創新性,但考查的知識點還是大家學過的(或遷移類比),所以大家掌握和理解好基礎知識點是根本。
(1)燃燒條件探究(注意燃燒條件及其關系,裝置的比較等)
(2)混合氣體成分探究(全面掌握以水蒸氣、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混合氣體的探究)
『貳』 九年級化學製取氧氣三個反應原理及實驗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和注意實驗步驟
用高錳酸鉀、氯酸鉀制氧氣,都有第一個裝置
用雙氧水制氧氣,用第二個裝置
收集氧氣,可能用第三個或第四個
『叄』 化學實驗中 怎樣判斷實驗的發生裝置或實驗裝置應選哪一套裝置(初三化學,請說的簡略點,通俗易懂點)
發生裝置:(初中的兩種類型)
1、如果題目是: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
則回答:發生裝置選用固固加熱型。
理由: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
2、如果目是: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且不需要加熱
則回答:發生裝置選用固液不加熱型。
理由: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且不需要加熱。
初中就兩種愛考
收集裝置:(只給出氣體)
1、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2、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3、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略小
則回答:不能採用「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略大/略小。
4、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可/能/易溶於水
則回答:不能採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可/能/易溶於水。
5、如果題目是:該氣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則回答:可以採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總結:綜合回答,記住字眼:「只能」「或」
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且可/能/易溶於水
則回答:只能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且可/能/易溶於水。
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小,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不懂的可以繼續問
『肆』 九年級化學應用題
例析實驗探究題潛在的順序問題
隨著把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首要目標的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實施,中考實驗探究題的命題趨勢是在具體的實驗情景中,把化學實驗原理與實驗設計、安全操作、思維方法結合起來,有一定的綜合性,思維容量較大,在對科學的思維方法的考查中,隱含著反應順序的問題是有效考查思維的有序性、嚴密性的一個途徑。現結合幾例具體分析,希望對同學們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一、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中和反應優先的順序
例1.(2010年河北中考試題)某班同學做驗證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實驗,用到的葯品有鐵絲、銅絲、銀絲、稀硫酸和硫酸銅溶液。實驗結束後,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欲對該實驗的廢液進行探究,請你一起參與。
【提出問題】廢液中含有什麼物質?
【交流表達】
(1)小明通過觀察,認為廢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銅。他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小紅通過分析,認為廢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亞鐵,她的依據是: 。
【作出猜想】小華認為廢液中還可能含有硫酸。
【實驗驗證】(1)小華測得廢液的pH小於7,證明廢液中含有硫酸。用pH試紙測定溶液pH的方法: 。
(2)小明取少量廢液,向其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小明的實驗現象是 。
通過分析與實驗,同學們得出廢液中含有硫酸亞鐵、硫酸銅和硫酸。
解析:從整體上審題可知,廢液中溶質含有三種成分──反應生成的硫酸亞鐵、剩餘的硫酸銅和硫酸。(1)小明通過觀察現象判斷出了硫酸銅的存在,這是在考查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基礎知識;(2)小紅通過理論分析判斷出硫酸亞鐵的存在,這是在考查金屬活動性知識的應用;小華的猜想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的。而試題中選擇了兩種方法進行驗證,一種是用pH試紙測定廢液的pH,另一種是向廢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我們需要考慮到有硫酸存在的情況下,氫氧化鈉若要與硫酸銅、硫酸亞鐵反應生成沉澱,必須先消耗掉所有的硫酸,即在酸與鹽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鹼溶液時中和反應優先的順序,具體到這個題小明的實驗現象是滴加一定量氫氧化鈉溶液後才有沉澱生成,這是本題最具有區分度的地方。
答案:【交流表達】(1)溶液顯藍色(2)鐵絲與稀硫酸(或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 (或反應生成的硫酸亞鐵不與其他物質反應) 【實驗驗證】(1)將待測液滴到試紙上,把試紙呈現的顏色與標准比色卡比較,確定 pH (2)滴加一定量氫氧化鈉溶液後才有沉澱生成
二、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硫酸鹽、鹽酸鹽(或氯化物)鑒別的順序
例2.(2010年青島中考試題)某金屬製品廠清洗金屬後產生一種黃色廢液,小剛和小強欲對其成分進行探究。請你參與探究,填寫空格:
【查閱資料】工業上通常使用__________清洗金屬表面的銹跡。
【猜想與假設】小剛認為廢液中只含有硫酸鐵;小強認為廢液中可能還含有氯化鐵。
【進行實驗】小剛的實驗報告如下: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解釋與結論
①取少量澄清廢液於試管中,逐滴加入足量氫氧化鉀溶液
剛開始沒有明顯現象,過一段時間後產生紅褐色沉澱
生成的紅褐色沉澱是______________
②過濾,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
產生_____________
廢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鐵
【反思與改進】
⑴小強通過改進小剛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小強的實驗操作要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過分析小剛的實驗現象,簡要說明他們探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黃色廢液是清洗金屬表面的銹跡後得到的,工業上通常使用稀鹽酸或稀硫酸清洗金屬表面的銹跡;由①實驗結論可知廢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鐵,取少量澄清廢液於試管中,逐滴加入足量氫氧化鉀溶液,剛開始沒有明顯現象,過一段時間後產生紅褐色沉澱,生成的紅褐色沉澱一定是氫氧化鐵,「剛開始沒有明顯現象」,說明先發生酸與鹼的反應,再發生鹽與鹼的反應,為【反思與改進】⑵中評價探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未考慮廢液中含有酸埋下伏筆;實驗②中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產生硫酸鋇白色沉澱;
【反思與改進】⑴中小強通過改進小剛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又隱含了硫酸鹽、鹽酸鹽(或氯化物)鑒別的順序問題,由於鑒別鹽酸鹽(或氯化物)要用硝酸銀溶液,氯化銀是白色沉澱,而硫酸銀微溶,能形成干擾,所以要取少量澄清廢液,先加入足量硝酸鋇溶液,把硫酸鐵反應完全後,過濾,再向濾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澱,證明廢液中還含有氯化鐵。此題在探究中涉及到了兩個反應順序,其中先鑒別並反應完硫酸鹽後鑒別鹽酸鹽(或氯化物)的順序比中和反應優先的順序隱藏地更深些,使題目的精彩度增強。
答案:稀鹽酸或稀硫酸 氫氧化鐵 白色沉澱 ⑴取少量澄清廢液,先加入足量硝酸鋇溶液,過濾,向濾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澱 ⑵未考慮廢液中含有酸
三、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金屬單質與鹽溶液反應的順序
例3.(2010年貴港中考試題)為了回收硝酸亞鐵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的銀,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
(1)若溶液乙為無色溶液,則固體甲一定有的物質是________,可能有的物質是________,步驟②中肯定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溶液乙為淺綠色溶液,則溶液乙中溶質的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填物質的名稱或化學式)。
解析:在金屬單質與幾種鹽的混合溶液反應時,除了遵循「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前面的金屬(鉀、鈣、鈉除外)能把後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這一規律,還有一個順序問題,即金屬元素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距離越遠越先反應,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實力差距越大越易征服。硝酸亞鐵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鋅,鋅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銀和硝酸鋅,待硝酸銀反應完,鋅才和硝酸亞鐵反應生成鐵和硝酸鋅。(1)若溶液乙為無色溶液,說明硝酸亞鐵已經反應完全,硝酸銀更已經反應完全,固體甲一定有生成的銀和鐵,若鋅有剩餘,則固體甲中還有鋅,若鋅沒有剩餘,則固體甲中沒有鋅;步驟②中肯定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稀硫酸的反應;(2)若溶液乙為淺綠色溶液,說明硝酸亞鐵還存在,硝酸亞鐵的反應情況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硝酸亞鐵根本就沒有參加反應,另一種可能是硝酸亞鐵有一部分參加了反應;硝酸銀與鋅的反應是優先發生的,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硝酸銀全部參加反應,另一種可能是硝酸亞銀只有一部分參加了反應。故溶液乙中溶質的組成可能是Zn(NO3)2、Fe(NO3)2或Zn(NO3)2、Fe(NO3)2、AgNO3。
答案:(1)Ag、Fe Zn Fe+H2SO4=FeSO4+H2↑
(2)Zn(NO3)2、Fe(NO3)2 Zn(NO3)2、Fe(NO3)2、AgNO3
四、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除雜的先後順序
例4.(2010年鞍山中考試題)氯化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鹽除含NaCl外,還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雜質。以下是粗鹽提純的操作流程。
提供的試劑:Na2CO3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飽和NaCl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MgCl2、CaCl2、Na2SO4,從提供的試劑中選出a所代表的試劑,按滴加順序依次為:過量的NaOH溶液、 、 ;
②在濾液中加鹽酸的作用是 ;
解析:除雜質的原則:在不引進新雜質的基礎上,除去原有雜質。此題中除去多種雜質,需要選用多種試劑,而且為了將雜質全部除去,題目中選用的試劑是「過量的」,為了不引進新的雜質,就有一個試劑的滴加順序問題。先明確各種加入的試劑的作用:NaOH溶液用於除MgCl2,BaCl2溶液用於除Na2SO4,Na2CO3溶液用於除CaCl2,生成物除了是沉澱就是氯化鈉,此題隱含的順序問題在於加入的多餘的試劑怎樣除,所以後加入的Na2CO3溶液不僅用於除CaCl2,還用於除多餘的BaCl2,鹽酸用於除多餘的NaOH和Na2CO3,故滴加順序必須是先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後加入 Na2CO3溶液。
答案:(1)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 ②除去過量的NaOH和Na2CO3
五、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檢驗氣體物質的先後順序
例5.(2010年眉山中考試題)實驗表明濃硫酸與焦炭在加熱的條件下能發生反應。經查閱資料得知:
①S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SO2可使品紅溶液的紅色褪去,而CO2不能;
③SO2可與酸性的KMnO4溶液反應使其褪色,而CO2不能;
④CuSO4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膽礬。
在對該反應的產物的探究中需用下列A、B、C裝置:
請根據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濃硫酸與焦炭在加熱的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
C + 2H2SO4(濃) X↑+ 2SO2↑ + 2H2O 則生成物X的化學式為 。
(2)若要證明產物中有水,則要用 裝置(填裝置的編號)。
(3)若按B、A、C的順序組裝,不能證明產物 。
(4)若按C、B、A的順序組裝,則能證明產物 。
(5)若要證明這三種產物,正確的組裝順序是 ,裝置B中的品紅Ⅰ的作用是 ,品紅Ⅱ的作用是 。
解析:根據已知的化學方程式,濃硫酸與焦炭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H2O、CO2 和SO2。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搞清楚隱含的三種物質的檢驗順序。因為檢驗CO2 和SO2都要通過溶液,會帶出水蒸氣,對生成的H2O的檢驗構成干擾,所以把水的檢驗放在最前面;CO2 和SO2都可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要想用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實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必須在檢驗了二氧化硫並且用將二氧化硫除盡之後,再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故要證明這三種產物,正確的組裝順序是A、B、C。
答案:(1)CO2 (2)A (3)H2O (4)SO2
(5)A、B、C 證明產物中的SO2 檢驗SO2是否完全反應
六、在實驗探究中隱含著吸收物質的先後順序
例6.(2010年金華地區中考試題)由於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某科學研究小組的同學欲對某種塑料的組成進行分析探究(資料顯示該塑料只含C、H兩種元素),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目的是通過測量有關數據,推算塑料組成元素的含量。
圖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裝置編號。請根據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由於發生裝置A製取的氧氣中混有CO2和水蒸氣,為使D裝置中塑料試樣在純氧中燃燒,裝置C中盛放的試劑應該是 ;
(2)E、F裝置是氣體的吸收裝置,該處的設計有不正確的地方,如何改進 .理由是 ;
(3)鹼石灰的成分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則裝置連接正確時G裝置的作用是 。
解析:此題中探究實驗的設計思路是應用質量守恆定律,塑料中的碳元素的質量等於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塑料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於燃燒生成的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根據化學式分別計算出塑料中C、H兩種元素的質量。所以必須保證F中濃硫酸吸收的水必須只是燃燒生成的水,E中氫氧化鈉溶液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必須只是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由於發生裝置A製取的氧氣中混有CO2和水蒸氣,而塑料試樣要在純氧中燃燒,所以先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吸收氧氣中的二氧化碳,後用濃硫酸中吸收氧氣中的水。反應後,若按E、F的順序排放裝置,會從氫氧化鈉溶液中帶出水蒸氣,使濃硫酸中吸收的水不只是燃燒生成的水,故應按F、E的順序排放裝置,G裝置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空氣中的CO2進入吸收裝置。
答案:(1)濃硫酸 (2)對調裝置E、F的位置
水蒸氣的吸收應在通溶液之前(或「若按原裝置,前者會把水蒸氣帶給後者」)
(3)防止空氣中的CO2進入吸收裝置(或「保護裝置」)。 參考資料:河北省河間市第六中學張春霞
『伍』 九年級化學對比實驗
一、實驗條件、環境或操作過程的對比性。
實驗條件、環境或實驗操作過程的改變有利於知識結論的得出,便於比較,更有利於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比單一的條件限製得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比如:在說明SO2的漂白性能時,課本中的實驗是將SO2氣體通入裝有品紅溶液的試管里,通過紅色褪色,來說明SO2具有漂白性。為了進一步說明SO2的漂白特點以及與Cl2等物質漂白性能的差異,書本上繼續將實驗延伸,注重了環境、條件及操作過程的對比性,對已經變紅的試管又重新加熱,結果溶液又恢復至原來的紅色(見圖1)。通過這一操作現象的產生,可以讓學生清楚認識SO2的漂白具有不穩定性,它的漂白可恢復至原狀,從而與Cl2等物質的永久漂白作鮮明的對比。這樣操作對比,更有利於將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識進行區分,使學生在今後的練習生活應用中會更加自如。諸如上述實驗的對比性,課本上還有象鑒定Na、K元素存在時,考慮使用藍色鈷玻璃的特定作用,以及證明鹵素單質氧化性強弱(Cl2>Br2>I2)實驗時,充分利用CCl4萃取分層分層得出結論,都是此類對比性實驗的妙用。
二、實驗現象的對比性。
化學實驗教學一個關鍵的基礎就是得出准確的現象問題,只有現象准確,結論方可正確,它是關繫到我們學生在學習化學學科中是否得心應手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以實驗對比,通過現象的不同(在同一環境條件下)有利於形成准確的化學概念,鞏固所學的化學知識點,搞清物質性質的實質,達到全面掌握和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例如:為說明Cl2能夠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且生成的HClO具有很強的漂白性能時,課本上安排了一套對比性實驗裝置(見下圖2)。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不同,(即a裝置乾燥有色布條不褪色,b裝置濕潤有色布條褪色)稍作分析,就不難得出:Cl2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的真正原因在於 Cl2與水反應生成了HClO,它的氧化漂白使之褪色,而不是Cl2本身的氧化漂白褪色。這樣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Cl2能與水發生反應的化學性質(Cl2+H2O=HCl+HClO)。通過上述實驗現象的對比,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物質的化學性質有了更准確的掌握和深層次的理解,完全起到了意料之中的雙重效果。諸如上述現象不同的對比實驗,在高中教材中還有不少:如為凳桐說明NaHCO3與Na2CO3不僅都能與HCl反應,而且同質量的NaHCO3產生的CO2量多且快的實驗結論,課本上安排了如下圖所示(圖3)裝置,通過觀察到兩氣吵襪球膨大的快慢及體積的大小,就很快會得出相應的結論。象這樣的現象對比,非常有利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從而理清知識實質、原因,最終找出問題根本之所在,把NaHCO3、Na2CO3的性質差別分清並落到實處,以備知識的靈活運用。
三、實驗裝置的對比性
初中階段對O2、H2、CO2三種常見氣體的製取,課本上都作了詳細的講述,讓學生明確了實驗裝置在氣體實驗室製法的內容中占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一個內容之一。在初中階段教師為了讓學生全面掌握三種氣體的實驗室製法,採取了多種手段和有效辦法:如學生分組組裝展示、試題選擇搭配對比、多媒體投影展示、實驗能手競賽等。教師有意識的通過上述系列活動,把三種氣體製法裝置有意放在一起,通過對比、觀察、展示、區別,達到了學生熟練應用三種氣體的裝置目的。如果在高中階段同樣採取類似的對比方法,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CH4的制備與O2對比,H2S的制備與H2、CO2的類比,Cl2的制備與上述兩類裝置對比,教師若在此方面恰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認真研究,便不難得出氣體製取的實驗裝置,要從①試劑反應物狀態特點②反應進行的條件③氣體產物的性質三方面綜合考慮,這樣的實驗教學定會帶來比較大的教學價值。象上述實驗裝置的對比實際非常有利於關鍵知識,易混升粗激知識的區分,如電解池與原電池裝置的有效對比,會使學生運用此類知識顯得並常輕松,得心應手。
四、正誤操作的對比性
在化學教學中,一般來講,一個錯誤的操作導致得不出應得的結論,有時甚至得出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所以教師通常要求學生盡量按照實驗規定的要求正確操作,追求完美的實驗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會出現操作出錯或失誤,導致一個錯誤的實驗結果產生。但是我個人認為少量的有意的或無意的錯誤操作會給化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真正原因分析,實際上是正反對照,從語文的角度來分析,實際上是「吃一塹長一智」的經驗所得。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初中H2還原CuO的實驗,正確操作是「先通氫,再點燈」,結束時「先熄燈,再停氫」。如果在實驗結束時,某學生選熄燈而未等試管冷卻就很快停止通H2,則會出現紅色固體又重新變成黑色。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分析失敗的原因並據此而大做文章,讓學生展開討論,找出問題的實質,象這樣的錯誤操作,有時甚至比正確操作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諸如初中的類似實驗操作在高中教材的教師演示、學生實驗中更是容易發生,如酸鹼中和滴定實驗,配製一定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溶液實驗,包括實驗誤差的有效分析,都有正誤操作的典型反映,在此類實驗中出現了類似情況,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正誤兩面對照分析,對知識進行矯正理解、深化,定會收到潛移默化實驗教學效果。至此,我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學生都不要怕實驗失敗,只要我們善於總結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及錯誤現象、結論產生的本質,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陸』 初三化學實驗題 圖中反應裝置的反應原理是什麼
長頸漏斗中的"稀硫酸"流到U型試管中,,與隔板上的「鋅粒」反應生成「回氫氣」。也可以用於稀鹽酸答與石灰石反應製取二氧化碳。
有孔隔板可以將塊狀反應物與液體隔離。
關閉彈簧夾後,反應產生的氣體不能排出,使管內右側氣壓增加,將酸液壓回長頸漏斗,固液分離反應停止
『柒』 如圖是初中化學部分重要的實驗或實驗裝置.請按要求填空:(1)A實驗檢驗玻璃管①中產生氣體的方法是___
(1)玻璃管①中產生的氣體是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2)裝置漏氣、銅不足、沒有冷卻到室溫等都可以導致實驗數據小於21%.
(3)C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蠟燭冊畝由下至上依次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是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4)用D裝置可以製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中的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5)①氫氣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州納森反應,所以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通入混合氣體,可收集到氫氣;
②二氧化碳與氫氧茄褲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在完成①之後,關閉活塞A,打開活塞B,這時B中的稀硫酸與步驟①中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此時可收集到二氧化碳;稀硫酸與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故填:(1)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2)裝置漏氣.
(3)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4)CaCO3+2HCl=CaCl2+H2O+CO2↑.
(5)①H2;②關閉活塞A,打開活塞B.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捌』 下面是九年級化學實驗常見的儀器,回答有關問題.(1)儀器①~⑨中能直接加熱的有______(填名稱).(2
(1)可直接用酒精燈加熱的儀器有:試管、坩堝、燃燒匙、蒸發皿.
(褲和2)溶液質量與溶質質量分數的乘積是溶質的質量,則需用硝酸鉀的質量為讓悔;50g×6%=3g;因為溶液的質量等於溶質與溶劑的質量之和,則需水的質量=200g-20g=180g.配製溶液時所需的儀器:托盤天平(砝碼)、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量筒、葯匙等儀器
(3)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常溫反應,用鋅和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都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胡滑盯生裝置Ⅱ;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4)裝置Ⅲ中發生裝置是固體加熱型,可見實驗室製取氨氣的葯品的狀態是固體,反應的條件是加熱,又由於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說明氨氣的密度小於空氣的密度;氨氣會污染空氣,可用水或硫酸吸收氨氣.
故答案為:(1)試管、燃燒匙(2)3;47;①③⑥(3)Ⅱ;CaCO3+2HCl=CaCl2+H2O+CO2↑(4)固體;加熱;<;水或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