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歷史上的計時劃分和計時器發明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太陽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桿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春秋戰國(公元前7~2世紀)時儒家陸續補訂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66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干支記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隋書天文志」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3~519年)祖(祖沖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訂時間。但1965年江蘇儀征東漢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銅鑄的圭表,這說明圭表的創制和使用要早於記載幾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都有詳盡的記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正統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的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中國太陽鍾的歷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計時最准確的。後經阿拉件人或猶太人將其傳入西方,十七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它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總之,太陽鍾橫跨人類歷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准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日晷所測的是真太陽時或視太陽時,因為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陽測時的方法成為事實,而且更為重要。歐洲在十四世紀早期,機械鍾出現以前,主要靠日晷計時,而中國對水鍾或刻漏則十分重視,並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機械鍾表的誕生作了科學和技術上的准備。
2.1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從公元二世紀張衡的時代,到公元六世紀耿詢的時代,使表演用的渾天儀和天球儀轉動起來的水鍾技術孕育了早期機械鍾的出現。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擒縱機構,這種裝置實質上就是早期的機械時鍾,早於歐洲六個世紀。中國的渾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觀測儀器,而本質上是時鍾裝置,因為從張衡的時代起,天文技術人員一直想做一種緩慢放置的齒輪,以便達到與天上的周日視運動步調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瓚實質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皇室對設在宮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興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蘇頌和他的同事們在開封建立的水運儀像台是機械時鍾和觀測用渾儀的完美結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2.2香篆鍾
水鍾盡管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廣泛的領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其他較水鍾更為准確的計時方法,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十二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2.3沙漏
『貳』 老式的掛鍾整點是怎麼敲鍾的
這種機械式掛鍾打點與實際時間不對的調整方法是:一、先用手順時針撥動分針到12,此時時針應到整點並聽到打點數;二、按聽到的打點數為准強行撥動時針到相應的點數上(針套是圓筒狀套在時輪管上的),例如此時聽到的是打5下,即將時針人為撥到5;三、再用手順時針撥動分針,會見到撥動半圈(即從12到6),時針相應走半點,此時打一次(報半點,也有鍾不報半點的),繼續撥動分針到12又是整點,如此繼續直到與實際時間一致即可.以上過程中注意區別1點的打一次與半點的也打一次,防止誤調(即在12點半、1點、1點半連續有三次都只打一次的位置).
『叄』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1、圭表
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肆』 那種老式的,站在地上的鍾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求解求解
擰動卷璜獲得動力帶動齒輪轉動
『伍』 老式座鍾打點間隔時間長什麼原因
老式座鍾打點間隔時間長的原因是:
1、機芯缺油,因為機芯缺油導致齒輪轉動緩慢,所以打點間隔時間長。
2、灰塵太多,因為灰塵太多粗枝導致齒輪轉動緩慢,所以打點間隔時間長。老式座鍾,閉孫是老鍾表的一種類型。一般產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前,廣泛應用於80年代,是一種機岩態敏械上弦鍾表。老座鍾的款式有非常多種。從顏色來說,普遍為明黃色,桔紅色,軍綠色,孔雀藍,湖藍色,深卡布其色,深棕色等。
『陸』 世界上第一塊表是怎樣製成的
手錶是盡人皆知的日用品,人類第一塊手錶問世至今已200周年。手錶的原創者既不是瑞士的鍾表匠,也不是鍾表商,據考證,其原創者竟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1806年,拿破崙為了討皇後約瑟芬的歡心,命令工匠製造了一隻可以像手鐲那樣戴在手腕上的小「鍾」,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手錶。此後一段時期,懷表依然是男人身分地位的象徵,手錶則被視作女性的飾物
人類究竟從何時開始,有了「時間」的概念?
人類的遠祖最早從天明天暗知道時間的流逝。大約六千年前,「時鍾」第一次登上人類歷史的舞台:日晷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古人使用日晷,根據太陽影子的長短和方位變化掌握時間。距今四千年前,漏刻問宏羨敗世,使人們不分晝夜均可知道時間。而鍾表的出現,則是十三世紀中葉以後的事。
一二七O年前後在義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帶出現的早期機械式時鍾,以秤錘作動力,每一小時鳴響附帶的鍾,自動報時。一蔽顫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時鍾被安裝於米蘭一教堂內,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時鍾傳至歐洲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教堂紛紛建起鍾塔。
不久,發條技術發明了,時鍾的體積大為縮小。一五一O年,德國的鎖匠首次制出了懷表。當年,鍾表的製作似乎僅限於鎖匠的副業,直到後來,對鍾表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鍾表技藝也日益復雜,才出現了專業的鍾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為王妃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鳳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
一八八五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
本世紀初。ROLEX(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銀制紳士表和淑女表,大獲成功,帶動了各家鍾表廠商競相研製開發手錶。當年就以懷表技藝聞名世界的瑞士,在手錶製作方面也一馬當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開發出完全防水型的手錶「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將自動上發條的手錶「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場。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製的精密航空鍾與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飛渡大西洋,名聲大振。一派滲九二九年,推出帶秒錶功能的手錶「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飛行用精密手錶「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機械手錶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錶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錶,日誤差縮小到零點二秒以內。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數字顯示手錶,馬達和齒輪從手錶中消失了。
手錶製造業新技術層出不窮,機械手錶卻並未壽終正寢,產量雖然大減,製造技藝卻得以保存。特別是瑞士的鍾表廠家,在石英手錶獨占鰲頭的今日,仍對機械手錶情有獨鍾,堅持生產高檔機械手錶,並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柒』 如何讓老鍾表只走不響
老鍾,都有兩個發條,一個管走針,一個管打點。為了不響,可以不給打點的發條上弦即可。
『捌』 從古代到現在的鍾表的發展史
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
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8)老機械鍾打點裝置擴展閱讀:
一、字源
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於13世紀在歐洲出現。
在漢語上,「鍾」與「鍾」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鍾」原本是指一種酒器,「鍾」是一種樂器。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簡化字表中,「鍾」與「鍾」合並成「鍾」,另外「鍾」字在有歧義時方能使用,以作區別。
「鍾」古作樂器,至少唐代具時計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鍾,故鍾生時計之意,屬於衍生字義。日本使用時計作鍾的漢字載體。於漢字文化圈中時計皆具有鍾的意義。
二、類型
手錶亦可以算是鍾的一種,但一般的鍾都是指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隨身攜帶的。
1按計時原理:
水鍾:利用水的流動計時。
沙漏:利用沙的流動計時。
日晷:利用一物體影子的變化計時。
擺鍾:利用單擺的簡諧運動計時。
日晷沙漏
漏壺:利用水漏出後,水面的高低來計時。
火鍾:靠燃燒某物,觀看剩餘量得知時間。
原子鍾: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准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准確
石英鍾:利用石英晶體電壓特性的精確時鍾。
電波鍾:是指可以通過接收授時無線電波進行即時時間校準的時鍾。
2、按外觀:
二進制時鍾:以二進制方式顯示的時鍾。
老爺鍾:長型,有鍾擺的的時鍾。
布穀鳥鍾:在特定時刻會出現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叫聲,19世紀後半葉起,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志。
投影鍾:其鍾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時鍾。
3、按功用:
鬧鍾:可設定在指定時間響鬧的時鍾。
天文鍾:能同時顯示天文信息的時鍾。
世界鍾:能顯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時間的時鍾。
棋鍾:兩組對應的時鍾,比別計算如國際象棋比賽二位對手使用的時間。
足球賽鍾(45分鍾):計算足球賽進行的時間。
三、時間標准
有些科學研究需要非常准確的時間,在校正時鍾時也需要一個時間的標准。像原子中在能階之間的電子躍遷之類的過程,其發生周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計算這類過程的周期,即可得到准確的時間,這就是原子鍾。
這類的時鍾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且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運作,不過精確度會遠高於一般的需求,一般會在計量學的標准實驗室中才會有這類設備。
『玖』 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有日晷、漏、圭表等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國古代計時儀器吧。
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圭表
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
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
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
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
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
古希臘約早60年
太陽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桿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春秋戰國(公元前7~2世紀)時儒家陸續補訂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66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干支記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隋書天文志”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3~519年)祖(祖沖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訂時間。但1965年江蘇儀征東漢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銅鑄的圭表,這說明圭表的創制和使用要早於記載幾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都有詳盡的記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正統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的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中國太陽鍾的歷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計時最准確的。後經阿拉件人或猶太人將其傳入西方,十七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它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總之,太陽鍾橫跨人類歷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准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日晷所測的是真太陽時或視太陽時,因為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陽測時的方法成為事實,而且更為重要。歐洲在十四世紀早期,機械鍾出現以前,主要靠日晷計時,而中國對水鍾或刻漏則十分重視,並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機械鍾表的誕生作了科學和技術上的准備。
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從公元二世紀張衡的時代,到公元六世紀耿詢的時代,使表演用的渾天儀和天球儀轉動起來的水鍾技術孕育了早期機械鍾的出現。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擒縱機構,這種裝置實質上就是早期的機械時鍾,早於歐洲六個世紀。中國的渾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觀測儀器,而本質上是時鍾裝置,因為從張衡的時代起,天文技術人員一直想做一種緩慢放置的齒輪,以便達到與天上的周日視運動步調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瓚實質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皇室對設在宮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興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蘇頌和他的同事們在開封建立的水運儀像台是機械時鍾和觀測用渾儀的完美結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香篆鍾
水鍾盡管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廣泛的領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其他較水鍾更為准確的計時方法,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十二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分鍾。
古代計時單位是什麼
西方古代計時器:
1.地平式日晷計時器(早期出現在古代希臘)
2.傅科擺計時器(早期出現在歐洲)
西方古代的計時方法:1.沙漏計時
古代計時單位有:
剎那、念、瞬、彈指、羅預、須臾。
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據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時計的話,有480萬個“剎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600個“羅預”,30個“須臾”。一晝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須臾”等於48分鍾=2880秒,一“羅預”等於2.4分鍾=144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剎那”為0.018秒。
『拾』 第一個發明鍾表的人是怎麼知道幾點的
因為在鍾表發明之前人類已經對時間有了概念。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