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的企業

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的企業

發布時間:2023-05-02 07:31:38

① 地表形變InSAR調查與監測技術

一、內容概述

地表形變監測是地質災害防治與預警的基礎工作。我國當前頻發的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對汪蔽人居環境的威脅逐步增大。傳統地面測量手段受制於監測范圍小、點位密度低和施測周期長等不足,對地質災害宏觀特徵及時空演化過程的監測能力有限。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在多類型地表形變監測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具有快速、准確、精度高、覆蓋范圍廣等優點,改變了以往測量手段點位密度低、工作周期長、施測要求高的不足。

InSAR技術的核心是利用相位觀測值獲取目標的幾何特徵及變化信息。由於干涉相位對微小形變極其敏感,毫米級的形變在干涉相位中都會有所反映,因而利用重復軌觀測獲取的干涉相位,通過差分干涉處理可獲得高精度的形變信息。

自2000年起,在國土資源部、科技部等部門的支持下,航遙中心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基金、863計劃等項目,開展InSAR技術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形成了趨於完善的多尺度、多類型的災害性地表形變InSAR調查與監測技術體系。通過InSAR關鍵技術研究、應用示範、結果驗證和工程化應用等環節的攻關研究,系統解決了低相干、有限數據量條件下InSAR地面沉降信息提取和跨軌道、多圖幅大范圍地面沉降InSAR監測制圖等一系列地表形變InSAR監測工程化應用的核心技術,建立了一套解決大區域性地面沉降同步監測的InSAR方法技術體系。在我國首次系統利用InSAR技術開展了大范圍區域性地面沉降工程化監測,獲得了當前華北平原、長三角、汾渭谷地等地區全覆蓋、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監測數據,填補了地面沉降基礎調查數據的空白。工程化應用表明相干目標InSAR時序技術測量成果的精度優於±3~5 mm,在區域性監測中整體方差優於±1 cm,滿足地面沉降監測的需要。InSAR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升了我國地表形變,特別是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的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研究成果先後應用於地面沉降、滑坡、高鐵沉降、油田地表變形和礦山開采沉陷等多類型地表形變監測。從2004年至今,先後開展了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地區、汾渭谷地全覆蓋InSAR工程化監測,突破了以往獨立行政區劃對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的局限,實現了區域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一張圖」,填補了我國地面沉降防治與風險管理工作基礎數據的空白。

同時,針對重大工程對地面穩定性的要求,開展了京津、京滬等高速鐵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西氣東輸工程長三角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區地面沉降InSAR調查和監測,為重大工數陵雹程區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服務。先後開展了三峽庫區滑坡(新灘、樹坪等)、礦山開采沉陷(唐山、兗州等)、油田地表形變(大港、東營等)、城市地裂縫(西安)、地震形變場等多尺度、多類型地表形變監測應用,全面提升了InSAR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

圖1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區InSAR監測沉降速率圖(2008~2010年)

1.實現我國三大地面沉降區監測全薯帆覆蓋

利用InSAR技術開展華北平原、長三角、汾渭谷地大范圍、區域性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累計范圍超過20×104 km2,首次實現了我國三大沉降區的InSAR監測全覆蓋。

(1)華北平原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

監測范圍14×104 km2,覆蓋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鄭州等城市以及黃河三角洲地區(圖1)。監測成果顯示:華北平原以往地面沉降嚴重的主要城市(天津、北京(圖2,圖3)、滄州等),自2004年開始市區沉降速率均有所減緩,普遍小於30mm;主要沉降中心多集中於這些城市的周邊,以各種開發區為主。沉降中心的年沉降速率普遍大於40~50mm,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各省級行政區交界地帶沉降區呈現連片發展趨勢,沉降速率大、范圍廣;沉降中心與大型基礎設施(鐵路、公路)分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圖2 北京地區2007~2010年累積沉降量

圖3 北京來廣營累積沉降量

(2)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

監測面積約6×104km2,覆蓋上海(圖4、圖5)、江蘇蘇錫常與揚泰通、浙江杭嘉湖地區,查明了各地區2006年至今地面沉降的分布狀況,獲取了上海、蘇錫常、杭嘉湖地區的連續監測數據,發現了上海市與浙江交界地帶金山 平湖等多個快速大范圍沉降區,年最大沉降速率達到40~50mm。監測表明:長三角地區整體沉降幅度和范圍小於華北平原地區,地面沉降速率總體趨緩,快速沉降區仍多集中在各地的主要開發區。

圖4 上海地區InSAR 監測累積地面沉降量圖(2003年9 月—2010年9 月)

圖5 華漕鎮累積沉降量圖(2003年9月—2010年9月)

(3)汾渭地區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

圖6 太原盆地地面沉降速率圖(2007~2010年)

以大同-太原-臨汾地區(圖6)、西安市為主要工作區,查明了覆蓋汾渭地區近4×104 km2 范圍的地面沉降發展分布狀況,新發現了榆次、清徐、臨汾等快速沉降區,最大年沉降速率達50~70mm。完成了太原市區(圖7)自2005年以來地面沉降變化過程的連續監測,詳細查明了各主要沉降中心的時空變化特徵。

圖7 太原市主城區主要沉降中心分布圖

2.有效服務高速鐵路沿線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服務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應用InSAR技術開展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監測與調查。在國內首次應用歐空局ENVISAT衛星SAR數據(解析度20m)開展了京津高速鐵路全線地面沉降狀況InSAR調查與監測,獲取了沿線5 km范圍內2004年至今各年度的地面沉降監測成果,發現了京津高鐵沿線位於北京和天津地區的2 處主要沉降漏斗(圖8,圖9)。同時,首次利用德國TerraSAR-X高解析度SAR數據(解析度3m)開展了京津高鐵沿線重點沉降區精細監測,獲取了2009年2~10月間連續監測數據,有效服務於鐵道部門對京津高鐵基礎的穩定性評價和對策研究工作。

3.積極開展多類型地質災害監測與工程實踐

在實現區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監測的基礎上,開展了礦山開采沉陷調查、油田地表變形監測、滑坡活動監測、城市地裂縫探測、地震形變場提取等多尺度、多形式的災害性地表形變場探測與監測,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唐山開灤礦區為研究區(圖10 和圖11),開展了煤礦區開采沉陷和礦業城市地面穩定性InSAR監測,證實InSAR技術可及時發現礦山開採的范圍和強度,能夠滿足礦山開采沉陷動態監測需要。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大同、兗州、淮南、徐州、皖北等主要煤礦區。連續監測三峽地區新灘滑坡、鏈子崖滑坡自2002年至今的活動變化,結果顯示新灘滑坡已趨於穩定。開展石油開采誘發地表變形的InSAR監測,查明了大慶、東營等油田地面沉降和抬升狀況。

圖8 京津高鐵全線地面沉降速率圖(2007~2009年)

圖9 京津高鐵沿線2007~2009年地面沉降剖面圖

圖10 開灤礦區開采沉陷InSAR干涉圖(2009年10月07日至2009年10月31日)

InSAR技術在我國主要地面沉降區以及多類型地表形變災害監測工作中的應用實踐顯示了在地質災害監測領域的獨特優勢。「十二五」期間,InSAR技術將在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重要經濟區(城市群)建設、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區監測、地下水主要開發利用區監測以及重大工程區等領域內緩慢地表形變監測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立足全國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工作,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依託InSAR技術開展大區域地表形變監測,提供地面穩定性監測與風險評價,服務於工程規劃、建設和運營。在礦山、石油、水利等領域的應用,特別是煤礦區開采沉陷和工礦城市地面沉降監測方面的應用需求明顯,將促進InSAR技術成為日常監測手段。

圖11 唐山市老采空區緩慢沉降速率圖(2004~2009)

高分辨雷達衛星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地質災害InSAR精細化監測。新一代高分辨雷達衛星,如TerraSAR-X、Cosmo-skymed等將為InSAR技術精細化應用提供豐富的數據源。應用高分辨SAR數據開展高速鐵路、公路、大壩以及大型單體建築等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的精細監測將成為現實。將在國土資源、礦山、交通運輸、水利工程等諸多領域的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研究成果已先後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的《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監測與風險管理》、《全國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等計劃項目中得以推廣應用,並於2011年啟動了《全國地表形變遙感地質調查》工作,旨在應用InSAR技術開展我國中東部的平原、盆地、三角洲地區和海岸帶地區地面沉降、礦山開采沉陷調查與監測,詳細查明目前我國地面沉降的發生狀況,為全國地下水管理、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等提供基礎資料。

華北平原和長三角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有效地指導了各地區地面監測網路的布設和建設。通過與北京、天津、上海等各省市地質環境總站聯合,針對各地區關心的重點沉降區開展詳細調查和監測,直接服務於地方需要。此外,為鐵道部第三設計院、煤炭科學研究院唐山分院、山東省魯北工程勘查院、河北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4隊等單位和組織提供了技術資料和成果。

2010年6月,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地質調查要情專報的形式刊發了「InSAR技術在我國地面沉降調查監測工作中應用效果顯著」的通報,介紹InSAR技術研發取得的成果和先進經驗。2011年初,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辦,航遙中心承辦,召開了迄今以來全國最大規模的「地表形變InSAR監測技術培訓及研討會」,全國各地質環境監測部門、高校、研究所等機構共計120餘人參加了本次培訓,邀請了來自義大利、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機構專門從事InSAR技術研發的專家授課,全面介紹InSAR技術及其應用情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主要推廣轉換方式包括會議交流、技術培訓與技術咨詢。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聯系人:葛曉立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1號航遙中心遙感方法技術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83

聯系電話:010-6206005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②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

3.2004年,按照省政府要求,會同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建立了由40眼自記水位儀組成的地下水自動監測網,實現了對基地重要地段地下水位的實時監測,建成了水資源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這一成果為陝西省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4.在全面完成了全省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結合監測資料綜合分析研究,編輯製作了10個市的《地質災害圖冊》,印發各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使用,對指導各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5.在旬陽縣正在建設全省首個自動化監測示範區,圍繞旬陽縣商貿街滑坡,進行地表變形、雨量點、深部變形、地下水位監測等工作。在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建立信息採集自動化數據傳輸系統;在省總站設終端站,進行信息接收、分析處理。該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建成,將對提高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起到積極地示範作用。

六、法制建設

1.2001年,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制訂了《陝西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和《陝西省地質災害安全防治管理規定(試行)》,並經省政府審議通過,分別以陝西省人民政府第71號令和陝政發〔2001〕48號文下發各地執行,對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責任主體、監測網路建設、資金安排、成果發布、防災方案編制等內容加以明確規定,為全省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2.2005年,省廳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15年)》,經省政府審定後,印發各市(縣)人民政府實施;2006年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省政府辦公廳以陝政辦發〔2006〕88號下發市(縣)政府執行。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又組織編制了《陝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在省廳統一安排和指導下,各市及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縣也分別編制完成了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目標任務、重點防治分區、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施保障措施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按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編制完成了《汶川地震陝西省重災縣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汶川地震陝西省受災縣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同時組織受災地區漢中、寶雞、咸陽、安康和西安5市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地方政府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據。

③ 華測 hcmonitor 怎麼樣

華測 hcmonitor是上海華測為滿足自動化變形監測應用的需求,充分利用GNSS(GPS/BDS/GLONASS)發展而研發的第二代自動化變形監測軟體,主要作用是為客戶提供高凱爛沒精度的位置服務,主要應用於滑坡監測、橋梁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礦山安全監測等項目。
華測北斗自動化監測軟體HCMonitor曾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盯納獎。應該很不錯吧。歷山具體你可以去華測官網找客服了解。

④ 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的研究領域

實驗室圍繞盾構的地質適應性及盾構掘進的快速、安全、文明的目標開展相關技術研究。通過對盾構技術領域發展趨勢和狀況的分析,結合本實驗室已有工作基礎,並根據2010年9月21日的專家論證意見,從構建盾構及掘進技術研究的有機整體和發展國產盾構急需的前沿技術、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出發,針對行業所需,對研究方向進行了進一步凝煉,將原來初定的「刀盤刀具地質適應性技術、施工控制技術、渣土改良與環流技術、主驅動與傳動技術、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等5個研究方向凝煉為以下3個研究方向:
1、刀盤刀具技術
刀盤刀具技術是盾構的核心技術之一,我國地域廣闊,地質差異大,且長大隧道多,需要針對不同的地層地質狀況和工程環境條件,對刀盤結構型式和刀具的結構及布置,進行「量體裁衣」的設計。
在該方向上建立刀盤刀具自動建模系統,研製出相應的實驗平台和數字動態模擬系統;建立刀盤、刀具設計理論;建立刀具檢測試驗中心;制定刀盤、刀具設計與製造的國家或行業標准。
刀盤刀具技術研究的重點是:①刀具與岩體相互作用的理論;②刀盤刀具受力特徵、負載模型以及刀盤結構設計理論與數字化模擬。
2、盾構施工控制技術
盾構施工控制技術能夠集中反映盾構裝備技術的先進性,它既是盾構裝備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又是盾構裝備技術推廣應用的催化劑;目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化發展高速階段,基本建設正處於方興未艾時期,如何在這一社會發展階段,既能搞好基本建設,又能很好地保護好環境至關重要。比如在的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設中,如何確保市政基礎設施和地面建築的安全凸顯重要,如何減少隧道施工對土體擾動及控制地表變形已成為盾構施工的關鍵。
該方向上,實驗室將充分發揮中鐵隧道集團盾構施工現場優勢,通過盾構施工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反復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針對國內具體地質條件的盾構裝備設計理論、模擬試驗方法和系統的經驗數據,為盾構裝備的技術創新提供基礎。通過實際掘進,積累經驗數據,以促進盾構地質適應性設計理論的建立並盡快形成較科學較合理的與真實掘進最接近的模擬掘進試驗方法。
該方向上,要重點研究盾構掘進模擬試驗平台(註:本試驗平台研究工作量較大,預計需3~5年才能完成),建立盾構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統,為重點盾構工程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
盾構施工控制技術研究重點是:①盾構施工力學行為分析與隧道結構設計理論;②地層變形自動監測與預測及其自動反饋盾構聯動控制;③盾構工程資料庫的建立與應用系統。
3、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
盾構裝備的各子系統如何優化及如何良好地管理和控制子系統,並集成為協調的整體和高效率運轉的整機非常關鍵。
該研究方向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集成與控制的設計理論;研發出盾構故障遠程在線自動診斷系統。
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是:①整機集成與控制技術;②遠程診斷技術;③原有盾構控制系統檢測試驗平台的功能完善。

⑤ 理工環科股票股吧

理工環科(002322.sz)13.51,0.61,4.73%,成交量:391234(手),成交額:53371(萬元),流通市值:49.17(億),換手:10.75%,振幅:12.33%,市盈(動):21.31
拓展資料:
1、寧波理工環境能源缺簡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322,簡稱理工環科)是一家專業從事智慧能源、智慧環保及智慧水利三大領域在線監測與信息化業務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成立於2000年咐消12月,2009年在中國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002322)。現有員工2200餘人,其中研發人員佔比30%以上,並在中國的寧波、北京、西安、杭州、江西等地設有23家分子公司。
2、公司是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體企業、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骨幹企業,國家電網變電設備在線監測標准起草單位、架空輸電線路狀態檢修相關行業標准起草單位、地表水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系統標准參與者。公司擁有行業齊全的運營資質,包括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軟體成熟度CMMI5級認證、建築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資質與電子工程專業承包資質。
公司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理工環境技術院士工作站、寧波理工監測與診斷技術省級企業研究院,遠程監控中心、水質監測實驗室、高壓實驗室、電磁兼容實驗室等一系列科研試驗環境,並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布魯克拜爾可持續發展系統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展開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在環保領域開展多項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公司已承擔國家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信息產業部電子發展基金等國家項目及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50餘項,累計獲得專利120餘項,軟體著作權200餘項。
3、公司主要產品有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空氣質量監測系統、變壓器油中溶解氣體在線監測系統、智能變電站在線監測系統、雙通道圖像監控裝置、電力工程造價工具軟體等。公司可承攬場地污染綜合治理、農田土壤修復綜合治理、礦山廢渣尾砂綜合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各類環保項目,為客戶提供場地調查、技術咨詢、方案設計、工程施工、系統運行、後伏則期維護等環境修復服務。
4、秉承著「以科技改變環境,讓天更藍,水更清,家園更美」的願景,公司目標投資建設1萬個以上的各類環境數據監測站,結合地面監測站和遙感技術打造天地一體化、規模大、覆蓋面廣、數據全面的生態環境感知網,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的環境數據服務平台。屆時理工環科將成為海量環境數據的服務商、運營商、分析商,我們會在污染溯源,環境生態容量補償、環境污染預警、環境執法支持方面提供更深度的服務。

⑥ 環境第三方檢測公司(第三方檢測推動高增長)

一、水質監測領域龍頭,設備+運營雙輪驅動成長

(一)水質監測系統市場地位突出,設備+運營同步驅動

深耕環境監測設備領域,產品面向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監測。 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 2002年1月開始進入環境監測設備領域,並於2019年成功上市。公司深耕環境監測 技術近20年,在水質監測設備市場領域具有突出的競爭優勢。目前公司是國內先進 的環境監測儀器製造商以及監測系統和運營服務提供商,公司產品主要運用於兩大 方面:具有環境監測需求的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以及受環保部門重點監管的污染 源企業。

監測系統+運營服務同步驅動,毛利率維持高位。 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環境監測系統、 運營服務、軟體開發和其他主營業務,其中含激環境監測系統和運營服務近三年占總營 收比都超過90%,是公司收入的主要驅動力。2020年環境監測系統業務實現營業收 入4.60億元(占總營收59.4%),毛利率達54.3%。運營服務業務2020年實現營業 收入2.64億元(占總營收34.1%),毛利率44.0%。

國內水質監測系統市場龍頭,行業競爭優勢顯著。 公司環境監測業務以水質監測為 主,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我國環境監測設備市場的統計, 以監測系統的銷量計算,2012017年公司在水質監測系統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11.50%/8.26%。同時,公司依託先進的水質監測技術和多年經驗積累,在污染源在 線監測設備領域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

(二)股權激勵綁定核心員工,營收增速考核彰顯企業發展信心

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為張廣勝先生,截至9月末,張廣勝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39.26%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廣勝具備技術背景,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張廣勝畢業 於中南大學地質勘查專業,於1997年創辦湖南力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歷任公司董 事長、總經理。現兼任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和湖南省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 並因「填埋場地下水污染系統防控與強化修復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於2017年榮獲 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積極推進股權激勵,釋放公司內生動力。公司於2021年9月24日審議通過限制性股 權激勵計劃,授予公司中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和忠實員工(共計135 人)限制性股票320萬股,占授予前股本總額的1.34%,授予價格為11元/股。同時, 激勵計劃將2021和2022年設定為考核年,以2020年營業收入7.74億元為基數,分別 以營收增長率不低於15%和32%為考核目標,分兩年解除限售股。公司股權激勵綁 定核心員工利益,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激發員工內生動力。

(三)訂單釋放驅動業績增長,充裕貨幣資金疊加低負債擴張可期

訂單驅動業績增長,2016-2020年營收/業績復合增速達30%/49%。受益於國家對生 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強,環境監測市場需求持續旺盛,2016-2020年公司營收和 業績復合增速分別達30%和49%。其中2018年中標2.82億「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系 統建設及運行維護項目」大幅增厚當期收入,而監測行業訂單釋放規律又與五年一 周期的考核節點掛鉤,預期伴隨著十四五訂單的釋放,公司有望恢復高速成長。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1.34%、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04%,營收增速已 經逐步回暖,業績增速較低主要系2021年新簽訂單毛利率下滑及疫情減免取消所致。

公司現金流狀況良好,支撐項目能力深厚。公司近五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質量優, 總體呈現增長趨勢,2019年受上一年項目回款因素所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大幅上 漲至2.57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均為負主要系購買商品、勞務等現 金增加所致,但訂單造血能力強,且下半年回款集中,凈現比總體穩定。此外,公 司現金收現與營業收入匹配良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持續增加,2020年 達7.96億元,現金收現比維持大於1水平。

貨幣資金充裕保障後續擴張,IPO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率水平。公司資產結構以首老中貨幣 資金為主,2020年在手貨幣資金達5.43億元,占總資產的23.4%,貨幣資金充裕有 利保障公司後續產能擴張。負債結構以應付賬款和預收款項為主,同時,公司維持 短期/長者山期借款為零的狀態,彰顯公司穩健的資金安排措施和高效的管理制度。受益 於公司良好的負債結構以及IPO募集資金,2019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大幅下降,截至 2021年三季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僅為13%。

二、研發、訂單驅動成長,開拓第三方檢測新市場

(一)監測盈利模式為訂單驅動型,下遊客戶以政府為主回款風險小

產品及服務覆蓋范圍廣,設備+運營多維鞏固盈利點 。公司主要產品和服務可以分為 水質監測系統、空氣/煙氣監測系統、軟體開發和運營服務。水質監測領域以水質在 線監測系統為主,由水質在線分析儀、系統控制基站、采水及水樣預處理單元以及 其他相應配套設備組成;氣體監測領域中,公司自製的監測儀器可對大氣/煙氣中多 種監測因子進行實時監控。公司環境監測業務除了銷售監測儀器之外,工程團隊需 在站點進行系統集成、安裝調試。此外,運營服務是指公司接受環保、水利和市政 等部門或污染源企業的委託,對環境在線監測系統進行專業化的維護和運營管理, 並在此過程中收取運營服務費。

公司主要通過招投標和商務談判方式獲取業務,招投標比例約佔60%。根據招股說 明書披露,公司2019年上半年招投標項目業務收入為2.4億元,占總營收的66.2%。 公司通過招投標方式進行產品銷售的客戶主要是環保、市政和水利等政府部門或事 業單位。另外,對於污染源企業客戶,由於其環境監測設備采購安裝後需接受當地 環保部門的驗收,因此公司一般需要通過當地環保部門組織的招標選型或資質審查 後,再與污染源企業客戶進行商務談判並簽訂合同。

應收賬款賬齡以兩年內為主,客戶結構保障回款穩定。由於公司產品的銷售方式和 業務擴張,應收賬款規模增大。環境監測設備需經過安裝調試、驗收和質保期等環 節,產品銷售合同周期較長,使部分合同款項回款周期亦較長。從賬齡結構上看, 公司應收賬款賬齡以兩年內為主。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 主要為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客戶信用級別較高,銷售回款有保障。

(二)研發優勢打造護城河,產能提升助力訂單成長

公司研發投入穩步增長,水質監測技術研究成果豐碩。受益於公司完善的技術創新 和人才培養機制,公司研發投入不斷增多,近五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穩定在7%附近, 2020年研發費用達0.5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6.69%。公司研發人員規模也不斷擴 張,除2018年因公司規模擴張總員工人數大幅增長影響外,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比例 連續三年保持增長,2020年公司研發人員佔比為13.2%。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 擁有專利共240項,其中發明專利77項、實用新型149項和外觀設計14項,擁有軟體 著作權57項。此外,公司不斷重視技術科研建設,積極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 研項目,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作為承擔單位參與的項目共有16項。

2018年中標國家地表水大單,彰顯公司水質監測領域出眾競爭力。公司在環境監測 領域的持續深耕和研發投入贏得行業認可,2018年5月,公司成功中標中國環境監 測總站「國家地表水自動系統建設及運行維護項目」下的第5包、第9包和第19包三 個包件,中標金額共計2.82億元,占總包中標金額的17.85%。此外,公司通過了中 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技術測試,被選擇作為項目設備供應商,為廈門隆力德、上海科 澤和長江科學院提供設備采購,合同金額為1.70億元。本次項目公司直接及間接中 標訂單4.52億元,彰顯公司競爭力。

(三)拓展第三方檢測服務市場,商業模式優化增厚盈利空間

依託研發優勢啟動商業模式變革,開拓第三方檢測服務市場。根據2021年三季報披 露,公司依託技術創新,在上一代檢測模式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智能管控終端、無 接觸實驗室智能水質檢測成套裝備的優化、定製工作,突破多項自動監測技術,率 先實現100餘項水質指標的自動監測,在北京、武漢兩地子公司布設無接觸實驗室 智能水質檢測線,單條檢測線日分析樣品能力超過500個,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水質 自動監測系統也在2021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評選中獲評一等獎。依託本套智能水質 檢測系統,公司給政府、公司提供日常水質檢測服務,並給予檢測數量收費,打開 第三方檢測服務市場需求。

檢測行業商業模式:實驗室運營期產生充沛現金流反哺投資支出,抗周期性下盈利 能力更加突出。與設備銷售及服務商相比,檢測企業對上下游議價能力強、具備高 經營杠桿及規模效應,實驗室在進入運營期後能夠產生充沛的現金流回報(凈現比 在1.5以上),在此基礎上疊加部分杠桿(行業杠桿率在30%以下)就可以滿足企業 高速擴張期的投資需求。此外,由於不同行業實驗室之間可以共用部分自主研發生 產的儀器設備,因此設備研發與實驗室檢測服務之間可發揮協同效應,實現整體效 率最大化。以水質檢測為例,根據《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指南 總則》及各行業標准細 則,政策強要求下重點排放企業需強制日頻檢測,其他企業根據標准要求進行每周、 每月檢測申報,相較於設備的采買需求更加具有抗周期性。

三、十四五政策東風已至,第三方檢測打開成長天花板

(一)十四五環境監測建設加速,事權上收與排污稅催生板塊持續受益

環境監測建設不斷提速,相應市場需求持續催生。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生態環 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奠定了智慧監測加速發展的基調,強調完善監測網路布局 和數據質量的提高。「十三五」時期環境監測建設不斷加速,根據《生態環境監測 規劃綱要(2020-2035)》,到2019年,全國共建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5000 余個、地表水監測斷面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以及輻射環境監測點 位1500餘個。環境質量監測方面,國控和省控點位擴容與原設備更新換代帶來市場 需求;污染源監測方面,環保稅的開征有望催動企業端自動監測設備化率提高;垂 改上收地方事權,加強監察力度和保障監測數據質量,加速監測板塊受益。

存量設備面臨更新換代,「十四五」期間環境監測點位數持續擴容。根據《2019年 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顯示,全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8688個,地表水水質監測斷 面11310個,環境雜訊監測點位79079個,開展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的重點企業40272 家;根據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環境質量監測設備的使用年限一般不超過8年,原各點 位設備在「十四五」期間將陸續面臨更新換代。此外,2020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十 四五」國家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檢測網路設置方案》,大氣點位在原有1436個基 礎上新增313個,撤銷15個;水質點位在原有2050個基礎上新增1642個,刪除46個。 再加上省控點位加密,相應的設備更新與點位擴容將有利於監測板塊設備銷售。

(二)環境監測設備市場整體空間達 457 億,對應運維空間 136 億/年

按照監測對象分類,環境監測行業可以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市場空間 分設備銷售與運營空間兩類。基於分類對環境監測行業進行空間測算。根據測算結 果,我國「十四五」期間環境監測設備銷售市場空間達456.57億元,對應運維市場 規模為136.32億/年。 環境質量監測空間測算核心假設:

(2)平均價格假設:參考國控招標文件和政府招標網信息,假設環境質量監測點位 的設備單價按150萬元/國、省、市控點位(空氣)、80萬元/其他點位(空氣)、70 萬元/國控點位(水質)、50萬元/非國控點位(水質)估算;

(3)環境質量設備更新率假設:國控點招標工作於2018年完成,根據招股說明書 披露,環境監測系統的使用壽命為5-8年,考慮到地表水監測系統損耗率更高,假設 「十四五」期間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更新率均為60%,地表水水質監測點更新率 均為80%;

(4)單位點位年運維成本:參考國控點招標文件顯示的價格,假設大氣國、省、市 控點位為25萬元/個,其他(鄉鎮)點位運營成本為15萬元/個。地表水國、省、市 控點位運營成本20萬元/個,其他(鄉鎮)點位為10萬元/個。

污染源監測空間測算核心假設:

(1)污染源監測數估算:分為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和非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根據統計 局數據,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377815家,重點監控企業數按10%估算;根據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已實施自動監控的重點監控企業23818家,開 展污染源自動監控的企業共40272家;

(2)污染源設備上新率假設:考慮設備使用壽命為5-8年,假設除尚未實施自動監 控非國家重點監控的污染源上新率為15%外,其他點位設備上新率為60%;

(3)平均價格假設: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污染源設備采購單價約10萬元/套進行 估算,假設每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配備5套、非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配備3套;運維費 用:國家重點和非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分別按年均10萬元/企業和8萬/企業進行估算。

(三)新需求:政策啟動水質強監管,第三方檢測需求加速釋放

2021年3月1日《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實施,打開固定排放源第三方檢測需求。條例 明確要求,排污單位應依規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 污染物。取得排污許可證的排污單位,必須按照規范開展自行監測或可委託其他檢 (監)測機構代其開展自行監測;其中實行排污許可重點管理的排污單位,應當依 法安裝、使用、維護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並與主管部門監控設備聯網。 一方 面重點管理的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匹配公司傳統業務需求,另一方面對於簡 化管理的排污單位而言,採用輕資產、靈活方便的第三方檢測服務更具有經濟性, 相關需求加速釋放。

第三方水質檢測空間廣闊,對應市場規模可達450~600億元/年。《生態環境監測規 劃綱要(2020-2035年)》提出,要研究建立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監測評價機制。 大量原本依靠人工監測的點位,只要條件允許,都將轉而使用自動監測。根據2020 年6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截至2017年末我國目前擁有固定排放 源358萬個,其中各類水污染排口超過120萬個,目前其中只有10%安裝了在線監測 設備。按照今年最新《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剩餘90%(約100萬個)需自行監測或 委託其他監測機構開展監控,目前第三方運維單價在150~200元/次左右,監測頻率 為日頻,對應第三方檢測年潛力需求可達450~600億元/年。

公司已率先啟動第三方檢測市場布局,「高收益+低負債」下更具「破局」潛質。公 司五年歷史復合增速達30.4%,凈利率水平逐年攀升,2020年上升至33.7%,盈利 能力不斷增厚;受IPO擴大資產影響ROE水平有所下降,但仍維持行業最優水平, 同時公司資產負債率下降趨勢明顯,2020年僅為19.0%。高收益能力伴隨著低負債水平,截至2021Q3,公司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達13.2億元,「彈葯」充足使 公司更具「破局」潛質。

四、水質監測龍頭,第三方檢測推動高增長

我們將公司業務分為環境監測系統、運營服務、軟體開發和其他業務,並分別對其 做出核心假設測算未來三年營收及成本規模:

環境監測系統:伴隨十四五新輪監測設備采購需求的持續釋放,我們預計公司儀器 儀表產品銷售量2021~2023年同比增速分別達20%、30%和30%,平均銷售單價為 10.00、10.20和10.40萬元/台;預測2021~2023年毛利率為50.0%、50.5%和51.0%, 2021~2023年環境監測系統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9.26%、32.60%和32.55%。 運營服務:預測伴隨監測設備銷量的鋪開,配套的運營有望實現同比增長,預測運 營服務2021至2023年營收增速為20%、20%和20%,毛利率水平為44%、44%和44%。 軟體開發:預計2021~2023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0%、10%、10%,根據歷史毛利率, 預測2021~2023年毛利率為50%、50%、50%。 其他業務:預計2021~2023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0%、10%、10%,根據歷史毛利率, 預測2021~2023年毛利率為20%、20%、20%。

盈利預測及投資分析 :依託「十四五」傳統設備及第三方檢測訂單釋放,公司有望 重回高增長賽道,預計2021至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63.49和4.54億元,對應 最新PE估值21.16.6和12.7倍。考慮到同業公司聚光科技等受益新興業務擴張、 估值水平波動較大不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基於PEG給予公司估值,預計公司2022 和2023年業績增速可達30%,長期仍有望保持高增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閱讀全文

與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的企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挖機帶風鎬是叫什麼機械 瀏覽:743
車床圍坐滾軸軸承怎麼調節 瀏覽:817
煤氣管道閥門防靜電跨接線 瀏覽:300
河南全自助釀酒設備哪裡好 瀏覽:292
空調設備及安裝工乘如何納稅 瀏覽:615
製取硫代硫酸鈉的實驗裝置 瀏覽:157
mv代表什麼閥門 瀏覽:277
建築物防雷裝置跟蹤檢測規范 瀏覽:393
做什麼設備的才會用上工控機 瀏覽:531
自動開關窗戶裝置PPT 瀏覽:886
幫德電動工具 瀏覽:283
什麼是起重機械安全管理人員 瀏覽:449
加葯裝置自動清洗器 瀏覽:502
靜音製冷是什麼意思 瀏覽:643
東風天錦自動熄火裝置怎麼拆除 瀏覽:832
什麼機械屬於重點耗能設備 瀏覽:820
轉軸承受什麼性質的力 瀏覽:885
浙江電動工具招聘 瀏覽:7
超聲波清洗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800
百花工具箱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