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裝載機的工作裝置有哪些部分
�0�2�0�2�0�2 裝載機是一種作業效率很高的鏟裝機械,它不僅能對鬆散物料進行裝、運、卸作業,還能對爆破後的礦石以及土壤作輕度的鏟掘丁作。如果交換相應的工作裝置後,還可以完成挖土、推土、起重及裝卸等丁作。因此,裝載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施工中。裝載機主要由工作裝置、行走裝置、發動機、傳動系統、轉向制動系統、液J系統、操作系統和輔助系統組成。 �0�2�0�2�0�2 裝載機的工作裝置主要由動臂、搖臂、鏟斗、連桿等部件組成。動臂和動臂油缸鉸接在前車架上,動臂油缸的伸或縮使丁作裝置舉升或下降,從而使鏟斗舉起或放下。轉斗油缸的伸或縮使搖臂前或後擺動,再通過連桿控制鏟斗的上翻收斗或下翻卸料,由於作業的要求,在裝載機的工作裝置設計中,應保證鏟斗的舉昇平移和下降放平,這是裝載機工作裝置的一個重要特性。這樣就可減少操作程序,提高生產率。
『貳』 裝載機的工作裝置
裝載機的鏟掘和裝卸物料作業是通過其工作裝置的運動來實現的。裝載機工作裝置由鏟斗1、動臂2、連桿3、搖臂4和轉斗油缸5、動臂油缸6等組成。整個工作裝置鉸接在車架7上。鏟斗通過連桿和搖臂與轉斗油缸鉸接,用以裝卸物料。動臂與車架、動臂油缸鉸接,用以升降鏟斗。鏟斗的翻轉和動臂的升降採用液壓操縱。
裝載機作業時工作裝置應能保證:當轉斗油缸閉鎖、動臂油缸舉升或降落時,連桿機構使鏟鬥上下平動或接近平動,以免鏟斗傾斜而撒落物料;當動臂處於任何位置、鏟斗繞動臂鉸點轉動進行卸料時,鏟斗傾斜角不小於45°,卸料後動臂下降時又能使鏟斗自動放平。
綜合國內外裝載機工作裝置的結構型式,主要有七種類型,即按連桿機構的構件數不同,分為三桿式、四桿式、五桿式、六桿式和八桿式等;按輸入和輸出桿的轉向是否相同又分為正轉和反轉連桿機構等。
土方工程用裝載機鏟斗結構,其斗體常用低碳、耐磨、高強度鋼板焊接製成,切削刃採用耐磨的中錳合金鋼材料,側切削刃和加強角板都用高強度耐磨鋼材料製成。
鏟斗切削刀的形狀分為四種。齒形的選擇應考慮插入阻力、耐磨性和易於更換等因素。齒形分尖齒和鈍齒,輪胎式裝載機多採用尖形齒,而履帶式裝開機多採用鈍形齒。斗齒數目視斗寬而定,斗齒距一般為150-300mm。斗齒結構分整體式和分體式兩種,中小型裝載機多採用整體式,而大型裝載機由於作業條件差、斗齒磨損嚴重,常採用分體式。分體式斗齒分為基本齒2和齒尖1兩部分,磨損後只需要更換齒尖。
裝載機特殊工作裝置
1. 加大斗
在標准機型配置的基礎上,加大鏟斗容量,以提高工作效率,以滿足比重較輕物料的鏟裝,如:煤炭等。
2. 岩石王
主要針對裝卸岩石工況,鏟斗的斗臂板、支撐板斗進行了加強,並配備了高耐磨的副刀板、高耐磨精鑄斗齒,從而提高了整個鏟斗的使用壽命。
3. 高卸黑金王
滿足貨車日益增高的圍欄高度,對於煤炭等比重較低的物料,即可滿足高卸載,又可滿足大裝載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 側卸斗
針對場地狹小特別是隧道作業工況的工作裝置,鏟斗可單向側翻,在隧道作業中可有效降低駕駛員的勞動強度。
5. 夾木叉
主要用於林場及港口進行物料的搬運和裝卸。
6. 快換裝置
主要針對工作場地中存在多種物料需要裝卸的工作環境,駕駛員坐在駕駛室內即可對工作裝置進行快速更換,使用方便、作業效率高,可更換的工作裝置有:鏟斗、夾木叉等。
7. 抓草斗
主要應用於植物秸稈等抓取,具有開口大、壓實緊、抓草效率高等特點。
8. 全自動濾清器排塵機
1. 防止「風槍」吹濾清器導致粉塵迴流,而進入發動機,成為缸體早期磨損的隱患。
2. 省發動機維修費;因清理頻繁,保證了濾清器的通透性,可以縮小濾清器的過濾孔徑,擋住了更多粉塵,提高了發動機的進氣純度,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可達20%以上。
3. 省濾芯更換費;因工作頻繁,粉塵總量保有率下降,可延長濾清器的使用壽命,節省濾清器80%,延長濾清器保養時間2-3倍,節省濾清器維護費用80%。
4. 省燃油費;有效降低進氣阻力,保證發動機在高轉速時的混合比,增加發動機輸出功率,節省燃油3%-5%。
5. 省人工費;不必拆裝,即可對濾清器進行自動清理,從而減輕了使用者的勞動強度。
『叄』 裝載機工作裝置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鏟斗收斗不到位”現象是指裝載機工作裝置工作一段時間後,鏟鬥上的收斗限位塊無法與動臂接觸,收斗角達不到規定值。
該現象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工作裝置中結構件強度不夠,發生塑性變形引起的。我們在設計工作裝置時,驗算工作裝置的強度往往是在裝載機全負荷進行插入物料掘起時進行受力分析的,我們往往認為在此種工況下,工作裝置受力是最大的。
第一種情況
我們在設計工作裝置時,為了防止裝載機在運輸物料時撒料,通過調整翻斗缸與前車架連接的鉸點位置,使工作裝置從地面收斗位置到規定運輸位置的最高點這一段圓弧運動,鏟斗的收斗限位塊始終是緊緊靠在動臂上的。
這樣可以保護工作裝置免受沖擊,防止物料撒落,而且可以簡化駕駛員的操作,不用地面收斗後,到運輸位置時,再操作一下收斗動作。這種功能就是我們常說的“靠擋塊功能”。
通過運動軌跡,我們仔細分析發現,具有該功能的工作裝置如果沒有收斗限位塊的限制,工作裝置從地面收斗位置到規定運輸位置的最高點這一段圓弧運動中,鏟斗與動臂的相對夾角是逐漸減小的。
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收斗限位塊的限制,鏟斗迫使拉桿去拉動搖臂,將翻斗缸活塞桿壓回去。翻斗缸活塞桿被壓回去是通過翻斗缸前腔補油閥進油,後腔泄荷閥回油實現的。一般來說,後腔泄荷閥的開啟壓力是工作液壓系統的系統壓力的1.25倍。
所以,工作裝置從地面收斗位置到規定運輸位置的最高點這一段圓弧運動中,有可能有一點拉桿所收的拉力、搖臂所受的彎矩比地面掘起工況所受的相應力還大。
第二種情況
工作裝置在最高點卸料時,用戶往往為了卸料干凈,首和操縱翻斗油缸,用鏟斗限位塊與動臂進行猛烈碰撞,時間長了,鏟斗限位塊與動臂上都會出現一個凹坑,鏟斗的卸載角已經遠遠超過了設計值,此時的工作裝置連桿機構接近一個死點。
即A、B、C三點幾乎成為一條直線,這時工作裝置再收斗,拉桿和搖臂將會受到無窮大的'拉力。當出現這種現象發生,最有效的辦法可以在搖臂與動臂之間焊接卸載限位塊,避免鏟斗與動臂間產生過大的沖擊。
顧名思義,拉桿在工作過程中是受拉力的,只會出現被拉長或鉸接孔失圓的現象,不會出現彎曲現象。因此拉桿在設計中我們只考慮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考慮其它力,因而拉桿成為工作裝置中最薄弱的部件者脊盯。實際工作中,如果工作裝置設計不合理或操作不當,將使拉桿承受比拉力還大的其它力。
第一種情況
工作裝置在處於最高位置以下的任意位置卸料後,如果用戶接下來的動作不是下降動臂或收斗,而是直接提升動臂,這時,拉桿受的力就不是拉力野冊,而是壓力。
卸料後,如果立即提升動臂,由於卸載限位塊與動臂接觸,鏟斗與動臂的相對夾角不能再減小,這時拉桿受到鏟斗的推力,該推力通過搖臂作用到翻斗油缸上,將活塞桿往外拉。
而此時的翻斗油缸前後腔都處於封死狀態,必須通過翻斗油缸的前腔泄油、後腔補油才能使工作裝置繼續向上運動,如果拉桿產生的最大推力不能使翻斗油缸活塞桿向外拔出,最後只能使拉桿彎曲。因此,這種情況下拉桿所受的最大壓力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閥的壓力決定的。
第二種情況
當工作裝置進行挖掘作業時,這時裝載機的整個重量都落在鏟斗和後輪上,前輪不承受力。鏟斗對地面的切入力是由拉桿對鏟斗的推力提供的,所以這時的拉桿承受的是壓力,其壓力的大小是根據整機的重量和翻斗缸前腔泄荷閥的壓力共同決定的,兩者取其最小者。
第三種情況
當工作裝置在卸料作業時,用戶往往為了卸料干凈,操縱翻斗油缸,用鏟斗限位塊與動臂進行猛烈碰撞,這時搖臂會對拉桿產生一個沖擊壓力,如果不考慮運動慣性力的大小,拉桿所受壓力的大小也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閥的壓力決定的,與第一種情況相似,所不同的是這種工況翻斗缸是主動的,而第一種情況翻斗缸是被動的。
以上是拉桿彎曲的三種典型工況,用機械原理中力矩平衡的方法,我們可以找出拉桿受壓力最大的一種工況,對拉桿進行穩定性驗算。對於第三種工況,我們可以在動臂座梁處焊接一個限位塊,可以防止翻斗缸將太多的沖擊壓力傳遞到拉桿上。
對於第一、第二種工況,我們可以調節翻斗缸前腔的泄荷閥壓力不能太高,保證拉桿不被壓彎。
根據經驗,判斷翻斗缸前腔壓力是否太高,我們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第一種工況下,讓發動機處於怠速狀況下提升動臂,如果動臂不能被提升起來或感覺到發動機轉速明顯下降甚至熄火,這時是翻斗油缸前腔泄荷閥壓力太高,應該用壓力表測試並調整到規定值。
但不能為了保護拉桿而將該閥的壓力調得太低。如果壓力調得太低,當裝載機工作裝置處於滿斗高位時,由於鏟斗與物料的合重心相對於鏟斗下支點的力臂幾乎為零,鏟斗容易向後翻轉,物料會從鏟斗的斗沿掉落下來,容易砸壞駕駛室,對駕駛員造成人身傷害。
『肆』 國內裝載機工作裝置研究現狀
工作裝置研究不充分。
1、傳統的裝載機工作裝置設計思路比較單一,以提高工作效率為主要目標,而忽略了運用先進技術和材料,提高工作安全、降低能耗、減少噪音等方面的考慮。
2、國內裝載機廠家大多數缺少科研投入,很少伍襲有橡敬針對工作裝置的研發項目,這導致腔如兄了國內裝載機工作裝置研究的缺乏和不充分。
3、與國外裝載機廠家相比,國內裝載機廠家的技術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這也是導致國內裝載機工作裝置研究不足的一個原因。
『伍』 裝載機工作裝置液壓系統故障分析
水平液壓缸是汽車起重朵進行吊載作業前,後完成支腿水平伸縮的執行元件,在使用中因其承受載荷不大且不經常動作,故出現漏油現象時不易被引起重視。
1漏油部位的確定
液壓缸的外泄隱擾孝漏一般有3種情況:一是沿活塞桿與導向套內密封間的漏油;二是沿缸筒與導向套外密封間的漏油;三是鑄造的導向套有李攔鑄造氣孔、砂眼和縮松等缺陷引起的漏油。
拆檢QY8B型和QY8E型汽車起重機水平液壓缸時發現,出現漏油的情況幾乎會都和上述第二種漏油現象相同。
2漏油原因的分析
缸筒與導向套間的密封是靜密封,可能造成漏油的原因有;密封圈質量不好:密封圈壓縮量不足;密封圈被刮傷或損壞;缸筒質量和導向套密封槽的表面加工粗糙。
拆檢有外泄漏的水平液壓缸時發現,O形圈4有的已刮傷,這是由於在裝配導向套時其外密封O形圈經過不圓滑的倒角所致。
裝配時,先用適當的厚度的橡膠墊或專用填充環將缸筒的內卡鍵環槽填平(以防刮傷活塞和導向套的外密封圈),再把裝好密封圈及活塞桿的導向套從缸筒右端裝至所示位置,這時取出橡膠墊或專用填充環,裝入內卡鍵環,然後用油壓將導向套推出至內卡鍵環擋住為止,裝上擋環和彈簧擋圈即是圖1狀態。在此過程中,當導向套外O形圈(上半部分)劃過缸筒油口退也槽處不圓滑的倒角A(以下稱不圓滑的倒角A)時,就有可能被其刮傷。劃過不圓滑倒角有兩種情況:如果L1<L2時(上半部分),O形圈若劃過不圓滑的倒角A,則屬於裝配不當所致。校對原設計圖紙知:L1=31mm,L2=39mm,L1<L2,因而屬設計不佳。
另外,拆檢時還發現:缸筒內卡鍵環槽的倒角應為2×15o,但加工時常被疏忽面變成了6×10o,因裝配就位後內卡鍵環槽距離O形圈密封槽很近(只有5mm),超差的倒角使兩槽串通,導致O形圈被擠壓時縫隙中受損南昌漏油。
3排除漏油的方法
(1)從設計上應保證缸筒尺寸L1與與導向套尺寸L2的的關系為L1<L2。改進後,L1=39mm,L2=35mm。)。
(2)裝配前或加工後,對缸筒不圓滑的1動臂舉升緩慢,無力或無動作
ZL50型裝載機工作裝置液壓系統的調灶稿定壓力為15.7MPa,動臂提升時間小於8.5s,鏟斗前傾時間小於2.28s。造成動臂動作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油壓偏低。在測壓點接表,系統憋壓,可直接測出其實際工作壓力。如果系統壓力偏低,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總安全閥的調定壓力偏低如果總壓力閥的調定壓力偏低,正確的調整方法是在分配閥測壓點外接壓力表,使發動機轉速在1800r/min左右,鏟斗閥桿處於中位,動臂缸升至極限,使系統憋壓。此時調整總安全閥的調整螺釘,當壓力表顯示為15.7MPa時,調壓完畢。
(2)分配閥有內漏分配閥內泄漏主要原因有:總安全閥的主閥芯被卡死,閥桿與閥體的配合間隙太大,調壓彈簧損壞,閥內密封件損壞或閥體有砂眼等。拆檢總安全閥的錐閥是否被卡住並清洗:檢查閥桿和閥體的配合間隙,正常的配合間隙應在0.005~0.012mm之間,覆蓋間隙超差,應鍍鉻配磨;檢查壓力彈簧,看閥內密封件是否有損壞;檢查閥體是否有砂眼等鑄造缺陷。
(3)動臂液壓缸活塞密封環損壞造成內漏當動臂缸活塞收到底後,拆下無桿腔油管,使動臂缸有桿腔繼續充油。若無桿腔油口有大量工作油泄出,則說明活塞密封環已損壞,應立即更換(正常泄漏量 <30mL/min)。
(4)齒輪泵內部磨損嚴重,造成內漏分別拆檢齒輪泵端面間隙,齒輪嚙合間隙,齒輪與泵體的徑向間隙及齒輪泵內部密封件是否正常。液壓油內有雜質,是造成齒輪泵側板研損的主要原因。
(5)工作裝置系統的液壓油粘度適宜粘度為(20~40)*10-6m2/s。粘度太大直接影響齒輪泵工作效率和泵、閥的內部潤滑,使動臂的動作遲緩。吸油管路和濾油器堵塞,同樣會使系統壓力下降,造成動臂舉升緩慢、無力。
2鏟斗翻轉無力或無動作
(1)如果總安全閥調定壓力偏低、分配閥有內泄或齒輪泵內部磨損嚴重,那麽動臂和鏟斗都存在動作遲緩等情況,應檢查各部件,並分析產生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時,可參考動臂故障的(1)~(5)條排除方法。
(2)如果動臂工作情況正常,只有鏟斗工作時存在異常情況,那麼應先檢查翻斗缸的兩個過載閥的調定壓力是否正常(翻斗缸無桿腔過載閥的調定壓力是17.5MPa,有桿腔過載閥的調定壓力是10MPa)。
正確的檢測方法是:在測壓點接表,將翻斗操縱閥桿置於中位,使動臂舉升或下降,當連桿過死點時,翻斗缸的有桿腔或無桿腔建立壓力。翻斗缸的活塞產生動作時壓力表顯示的壓力即是過載閥的調定壓力(過載閥的調定壓力出廠時已調好)。
如果過載閥顯示的壓力偏低,用戶應按下述(3)、(4)條找原因。
(3)翻斗缸過載閥的主閥芯有可能被雜質卡死,造成過載閥處於開啟狀態,應檢查並清洗。同時應檢查密封件、彈簧是否損壞,檢查閥桿與閥體配合間隙是否正常(正常的配合間隙為0.005~0.012mm)。
(4)翻斗缸活塞的密封環可能損壞,檢查時可參考動臂缸活塞密封的檢查方法。
水平液壓缸是汽車起重朵進行吊載作業前,後完成支腿水平伸縮的執行元件,在使用中因其承受載荷不大且不經常動作,故出現漏油現象時不易被引起重視。
『陸』 裝載機詳細資料大全
裝載機是一種廣泛用於公路、鐵路、建築、水電、港口、礦山等建設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機械,它主要用於鏟裝土壤、砂石、石灰、煤炭等散狀物料,也可對礦石、硬土等作輕度鏟挖作業。換裝不同的輔助工作裝置還可進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裝卸作業。
在道路、特別是在高等級公路施工中,裝載機用於路基工程的填挖、瀝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料場的集料與裝料等作業。此外還可進行推運土壤、刮平地面和牽引其他機械等作業。由於裝載機具有作業速度快、效率高、機動性好、操作輕便等優點,因此它成為工程建設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機種之一。
『柒』 裝載機液壓系統工作原理
原發布者:韓晨
裝載機液壓系統
1裝載機整機液壓系統的應用裝載機整機液壓系統實驗測試的工程背景及意義裝載機是工程機械中重要的機種,是一種集鏟、運、裝、卸作業於一體的自行式機械。今後輪式裝載機仍將是工程機械中最重要的機種之一。一個液壓系統是由多個元件相互連接而成的,每個元件的工作性能往往不能代表整個液壓系統的性能。因此有必要對整機液壓系統進行較全面的分析研究。實驗准備及實驗過程實驗在實驗室、試驗沙場、野外原生土實驗現場等場地進行。具體如下,針對產品特點設計了實驗方案。對裝載機液壓系統如下參數進行了分工況測量,測量參數為:工作泵出口壓力;動臂油缸無桿腔壓力『動臂油缸有桿腔壓力;轉斗油缸無桿腔壓力;轉斗油缸有桿腔壓力I轉向泵出口壓力;轉向器人口壓力;轉向油缸壓力;先導控制減壓閥控制壓力;動臂的角位移。分別在如下工況下進行測試空載工況;①標准載荷工況;②沙場實時裝載工況;③野外原生土實時裝載工況。2裝載機工作裝置液壓系統的實驗分析概述如圖1所示為裝載機工作裝置液壓系統。它由四個部分組成;1轉斗液壓缸;2動臂液壓缸;3動臂液壓缸換向閥;4轉斗液壓缸換向閥;5單向閥;6液壓泵;7濾油器;8溢流閥;9緩沖補油閥;10油箱
『捌』 輪式裝載機工作原理
裝載機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公路、鐵路、港口、碼頭、煤炭、礦山、水利、國防等工程和城市建設等場所的鏟土運輸機械。它對於減輕勞動強度,加快工程建設速度,提高工程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裝載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呢?下面yjbys對其結構及工作原理做簡單介紹。
結構及工作原理:
上圖為輪式裝載機總體結構示意圖,裝載機一般由車架、動力傳動系統、行走裝置、工作裝置、轉向制動裝置、液壓系統和操縱系統等組成。發動機1的動力經變矩器2傳給變速箱14,再由變速箱把動力經傳動軸13及16分別傳到前後橋10,以驅動車輪轉動。內燃機動力還經過分動箱驅動液壓泵3工作。工作裝置由動臂6、搖臂7、連桿8、鏟斗9、動臂液壓缸12和搖臂液壓缸5組成。動臂一端鉸接在車架上,另一端安裝了鏟斗,動臂的升降由動臂液壓缸來帶動,鏟斗的翻轉由轉斗液壓缸通過搖臂和連桿來實現。車架11由前後兩部分組成,中間用鉸銷4連接,依靠轉向液壓缸可以使前後車架繞鉸銷相對轉動,以實現轉向。
功能: 其主要功能是對鬆散物料進行鏟裝及短距離運輸作業。它是工程機械中發展最快、產銷量及市場需求最大的機種之一。我們平時看到最多的是輪式裝載機,與它相對的是履帶式的裝載機。與履帶式的相比它具有機動性能好,不破壞路面,操作方便等優點。所以輪式裝載機得到廣泛的應用。本文的研究對象均為輪式裝載機。
從裝載機的總體結構圖可以看出,裝載機可分為:動力系統、機械繫統、液壓系統、控制系統。裝載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性能的優劣不僅與工作裝置機械零部件性能有關,還與液壓系統、控制系統性能有關。動力系統:裝載機原動力一般由柴油機提供,柴油機具有工作可靠、功率特性曲線硬、燃油經濟等特點,符合裝載機工作條件惡劣,負載多變的要求。機械繫統:主要包括行走裝置、轉向機構和工作裝置。液壓系統:該系統的功能是把發動機的機械能以燃油為介質,利用油泵轉變為液壓能,再傳送給油缸、油馬達等轉變為機械能。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是對發動機、液壓泵、多路換向閥和執行元件進行控制的系統。液壓控制驅動機構是在液壓控制系統中,將微小功率的電能或機械能轉換為強大功率的液壓能和機械能的裝置。它由液壓功率放大元件、液壓執行元件和負載組成,是液壓系統中進行靜態和動態分析的核心。
裝載機國內外發展狀況和存在的難題:
目前,國外多功能物流裝備及其相關技術正日益的完善,並朝著系列化、大型化、微型化、多用途等方向發展。國際知名廠商(如山貓,凱斯,卡特彼勒、小松、利渤海爾、沃爾沃等)一則廣泛應用微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完善計算機輔助駕駛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如應用電子監控和自動報警系統,用於物料精確裝、載、運作業的GPS定位與重量自動稱量裝置;二則採用特殊降噪材料、雜訊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裝載機工作時的機器雜訊;三則通過不斷改善電噴裝置,進一步降低柴油發動機的尾氣排放量,研究無污染、經濟型、環保型的動力裝置;四則優化工作裝置的結構設計,如由單一的“Z”型連桿機構演變出八桿平行機構、TP連桿機構和“ERASLINK”機構(單動臂鑄鋼結構),以及O&K公司專為小型多功能裝載機而設計的LEAR連桿機構等,為了提高裝載機的作業生產率,相繼研製出許多功能超強的系統,例如:動力電子控制/管理系統,自動調節發動機輸出功率;發動機自動控制系統,當裝載機處於非作業工況是,自動降低發動機轉速,減少燃料消耗及發動機噪音;關鍵信息顯示系統等。
我國裝載機行業的'主導產品,基本上都是以柳工70年代初開發的ZL50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屬國際60年代技術水平。進入80年代消化吸收美國Caterpillar、日本小松等先進技術,逐步開發成功了我國第二代裝載機產品。我國的第二代產品與國際先進產品相比,在機電一體化、操縱舒適度、作業效率等方面有較大差距,差距最大的是產品可靠性,國產多功能裝載機整機可靠性差(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不足400小時),缺乏核心技術、主要關鍵部件都依賴進口、產品單一,產品檔次低。雖然國內裝載機及相關技術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如多功能裝載機的銷售量已經占據了世界裝載機市場的半壁江山,我國已成為世界多功能裝載機第一產銷大國。
目前我國裝載機行業已經出現了第三代產品。第三代產品的整機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各主要性能指標基本上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但是在可靠性、舒適度、作業效率及製造水平等發面和國外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第四代產品在第三代的基礎上也已出現,進一步優化了整機的性能及配置,電控箱、濕式制動器等技術得到了應用,並形成了各企業的專有技術及專利技術,使產品以嶄新的面目推向市場。這些都將是進一步促進我國裝載機行業的技術進步。
裝載機的發展趨勢:
微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進一步完善計算機輔助駕駛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及故障診斷系統;採用單一吸聲材料、雜訊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機器雜訊;通過不斷改進電噴裝置,進一步降低柴油發動機的尾氣排放量。除了上述這些外,還有:多功能鏟斗、鬆土器、液村錘、掃雪器等多種工作裝置,體積小、功率大、輕巧靈活、燃油經濟性更好,增大駕駛室尺寸和玻璃窗面積,提高室內的氣壓以防塵,改善控制系統和操縱桿的位置,提高操作環境的舒適性,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以及美化外觀造型等。特別的由於我國挖掘裝載機起步晚,不論是產品品種、性能參數還是使用可靠性、售後服務等都和國外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它的發展趨勢是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開發出高質量、多功能、多品種、多規格的系列產品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強基礎元件、部件的生產和質量,尤其是提高液壓元件的質量,以達到滿足產品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售後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王國彪 《國外輪式裝載機技術的發展現狀》
宋占偉,聞邦椿 《裝載機電子控制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朱長亮 《我國輪式裝載機產品的發展》
王國彪,王岩松,馬鑄 《輪式裝載機的現狀與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