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加熱爐爐尾進料裝置的設計要求
設計加熱爐爐尾進料裝置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 安全性要求:進料裝置需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性能,避免因為操作不當或者設備故障等原因導致事故的發生。
2. 穩定性要求:進料裝置需要具備穩定的進料能力敏配,能夠保證爐內物料的連續加熱,避免因為進料不穩定導致爐內溫度波動。
3. 精度要求:進料裝置需要具備較高的進料精度,能夠准確地控制進料量,避免因為進料量不足或者過多導致爐內溫度不穩定。
4. 耐高溫要求:進料裝置需要具備較高的耐高溫能力,能夠在高溫環境下長時皮裂間運行,避免因為設備故障導致生產中斷。
5. 維護保養要求:進料裝置需要具備較好的維護保養性能,易於清洗和維修,避免因為設備故障導致生產停滯。
總之,設計加熱爐爐尾進料裝置需要考慮多個方面的要求,包括安全性、穩定性、精度、耐高溫性和維護保養性等。只有在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位,才橋握指能保證進料裝置的正常運行,從而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
❷ 設計35/10kv供配電系統主接線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工廠供電設計的一般原則 按照國家標准GB50052-95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3-94 《10kv及以下設計規范》、GB50054-95 《低壓配電設計規范》等的規定,進行工廠供電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 遵守規程、執行政策; 必須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及標准,執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包括節約能源,節約有色金屬等技術經濟政策。 (2) 安全可靠、先進合理; 應做到保障人身和設備的安全,供電可靠,電能質量合格,技術先進和經濟合理,採用效率高、能耗低和性能先進的電氣產品。 (3) 近期為主、考慮發展; 應根據工作特點、規模和發展規劃,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關系,做到遠近結合,適當考慮擴建的可能性。 (4) 全局出發、統籌兼顧。 按負荷性質、用電容量、工程特點和地區供電條件等,合理確定設計方案。工廠供電設計是整個工廠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廠供電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工廠的生產及發展。作為從事工廠供電工作的人員,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工廠供電設計的有關知識,以便適應設計工作的需要。 設計內容及步驟 全廠總降壓變電所及配電系統設計,是根據各個車間的負荷數量和性質,生產工藝對負荷的要求,以及負荷布局,結合國家供電情況。解決對各部門的安全可靠,經濟的分配電能問題。其基本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負荷計算 全廠總降壓變電所的負荷計算,是在車間負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車間變電所變壓器的功率損耗,從而求出全廠總降壓變電所高壓側計算負荷及總功率因數。列出負荷計算表、表達計算成果。 2、工廠總降壓變電所的位置和主變壓器的台數及容量選擇 參考電源進線方向,綜合考慮設置總降壓變電所的有關因素,結合全廠計算負荷以及擴建和備用的需要,確定變壓器的台數和容量。 3、工廠總降壓變電所主結線設計 根據變電所配電迴路數,負荷要求的可靠性級別和計算負荷數綜合主變壓器台數,確定變電所高、低接線方式。對它的基本要求,即要安全可靠有要靈活經濟,安裝容易維修方便。 4、廠區高壓配電系統設計 根據廠內負荷情況,從技術和經濟合理性確定廠區配電電壓。參考負荷布局及總降壓變電所位置,比較幾種可行的高壓配電網布置放案,計算出導線截面及電壓損失,由不同放案的可靠性,電壓損失,基建投資,年運行費用,有色金屬消耗量等綜合技術經濟條件列表比值,擇優選用。按選定配電系統作線路結構與敷設方式設計。用廠區高壓線路平面布置圖,敷設要求和架空線路桿位明細表以及工程預算書表達設計成果。 5、工廠供、配電系統短路電流計算 工廠用電,通常為國家電網的末端負荷,其容量運行小於電網容量,皆可按無限容量系統供電進行短路計算。由系統不同運行方式下的短 路參數,求出不同運行方式下各點的三相及兩相短路電流。 6、改善功率因數裝置設計 按負荷計算求出總降壓變電所的功率因數,通過查表或計算求出達到供電部門要求數值所需補償的無功率。由手冊或廠品樣本選用所需 移相 電容器的規格和數量,並選用合適的電容器櫃或放電裝置。如工廠有大型同步電動機還可以採用控制電機勵磁電流方式提供無功功率,改善功率因數。 7、變電所高、低壓側設備選擇 參照短路電流計算數據和各迴路計算負荷以及對應的額定值,選擇變電所高、低壓側電器設備,如隔離開關、斷路器、母線、電纜、絕緣子、避雷器、互感器、開關櫃等設備。並根據需要進行熱穩定和力穩定檢驗。用總降壓變電所主結線圖,設備材料表和投資概算表達設計成果。 8、繼電保護及二次結線設計 為了監視,控制和保證安全可靠運行,變壓器、高壓配電線路移相電容器、高壓電動機、母線分段斷路器及聯絡線斷路器,皆需要設置相應的控制、信號、檢測和繼電器保護裝置。並對保護裝置做出整定計算和檢驗其靈敏系數。 設計包括繼電器保護裝置、監視及測量儀表,控制和信號裝置,操作電源和控制電纜組成的變電所二次結線系統,用二次迴路原理接線圖或二次迴路圖以及元件材料表達設計成果。35kv及以上系統尚需給出二次迴路的保護屏和控制屏屏面布置圖。 9、變電所防雷裝置設計 參考本地區氣象地質材料,設計防雷裝置。進行防直擊的避雷針保護范圍計算,避免產生反擊現象的空間距離計算,按避雷器的基本參數選擇防雷電沖擊波的避雷器的規格型號,並確定其接線部位。進行避雷滅弧電壓,頻放電電壓和最大允許安裝距離檢驗以及沖擊接地 電阻計算。 10、專題設計 11、總降壓變電所變、配電裝置總體布置設計綜合前述設計計算結果,參照國家有關規程規定,進行內外的變、配電裝置的總體布置和施工設計。
❸ 安全防護裝置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通用設計要求
4.1 結構設計要求
4.1.1 機床的外形布局應確保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使用機床時,不應存在意外翻倒、跌落或移動的危險。由於機床的原因不能確保足夠穩定時,應採取固定措施。
4.1.2 應通過將維護、潤滑和調整點設置在危險區外面,最大程度地減少進入危險區的需要。
4.1.3 除某些必須位於危險區的,如急停裝置或示教盒等,手動控制裝置應配置於危險區區域之外。
4.1.4 可接觸的外露部分不應有可能導致人員傷害的銳邊、尖角和開口。不可消除的,低於1.8米的設備尖銳易磕碰部分要加軟防護。
4.1.5 易墜落的部件要有防墜落保護裝置。
4.1.6 作業環境導致容易滑倒的作業地點,地面或腳踏板應採取防滑倒措施。
4.1.7 腳踏操作件應採取防護措施,以防止誤操作。
4.1.8 機床的限位裝置應盡量安裝到無振動、不受影響的合適位置上,動作應可靠。
4.1.9 出現危害將造成不可承受影響的結構,應考慮設計雙重保護。
4.1.10 運動中有可能松脫的零件、部件應設置防松裝置。
4.2 控制設計要求
4.2.1 自動生產線、輸送線等安全隱患不容易監控的設備,應採用安全繼電器、安全PLC等專用安全器件進行安全防護設計。
4.2.2 除主電櫃上主電源以外的區域電源必須使用鑰匙電源開關鎖,且帶有掛牌後防止送電的連鎖機構。
4.2.3 被保護裝置觸發功能引起停機後,機器的工作循環應該只有通過主控制櫃啟動方能再啟動,而不應在危險消失後自動啟動或在危險源附近就地啟動。
4.2.4 所有具有相反動作不允許同時執行的,應具備互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同時發生動作。
4.2.5 不同的結構動作一旦同時發生,將造成設備或人員傷害的,應具備互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同時發生。
4.2.6 不同的結構動作必須遵循固定順序,一旦紊亂將造成設備或人員傷害的,應具備連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紊亂發生。
4.2.7 所有涉及安全的連鎖、互鎖控制點,應保留硬體觸點連鎖、互鎖控制,而不應只使用軟體實現。
4.2.8 出現過載、欠電壓、欠電流、過壓力、欠壓力、過流量等情況,將導致設備或人身安全隱患的結構,應利用敏感元件進行檢測,並在接近危害時進行工作保護。
4.2.9 保護系統動作時,應具備可以同步啟動的聲光報警裝置,提示作業人員採取措施。
4.2.10 安全保護電路引發的停止和報警應通過復位操作才能恢復。
4.2.11 220VAC電源的零線必須取自電力系統火線和中性線,或隔離變壓器副邊,不應利用有接零保護的機床外殼做零線。
4.2.12 設備停電、停氣等能源供應中斷時,應不發生任何可以預測的危險動作。如設備下沉、滑行、動作紊亂等,必要時應採取保護性設計,防止危險發生。
4.2.13 恢復供電、供氣等動能供應時時,設備不能產生自行起動等非操作才發生的動作。
4.3 其它
4.3.1 設備必須考慮可預見的誤用、誤操作造成的危險,並設計防護措施。
4.3.2 安全裝置設計採用的零部件、材料必須充分考慮其可靠性和壽命不低於設備主結構的可靠性和壽命,以保證其在設備壽命周期內一直有效。
4.3.3 電氣控制系統元件必須考慮防火、防爆、防潮等特殊環境的要求,並按相關國家法規進行設計和製造。
4.3.4 有焊接、切削飛濺的場所裸露電纜要求使用防飛濺、阻燃銅芯軟電纜。
4.3.5所有用做臨時電源的插座,必須設置漏電保護器。
❹ 工業裝置設計平面布置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平面布置圖里包括地面材質、傢具布置、牆體改造後等。 而施工圖分為平面施版工圖及立面施工權圖。平面施工圖包括:原始建築結構圖、建築尺寸圖、拆牆建牆改造圖、平面布置圖、插座開關布置圖、天花吊頂布置圖、電路開關控制路、水路布置圖(一般水路現場交底,很少畫) 立面施工圖:所有需要製作的傢具立面圖,裡麵包括正立面圖、剖面圖、所畫部分頂視圖、節點圖、大樣圖 我所述的為我所在城市的基本要求,僅供參考
❺ 自選一個裝置或場所,思考設計時應考慮哪些人機問題
一、人機研究發展較晚,各種人機測試和實驗還不完善,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浮於表面。 現在越來越多的廠家「以人為本」、「人體工學設計」作為新出產品的賣點來進行銷售宣傳,特別是ID行業、家電和傢具等與人體接觸較多的產品更為突出。而實際上,我國的人機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人機設計也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滑鼠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彎曲度,如何讓機器及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設計更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使人們能夠在更舒適和便捷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業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的研究重點,一切人機學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真正的人機工程學研究是20世紀初期在美國和日本開始發展和應用的,中國人機工程學研究則是20世紀30年代末才開始有少量和零星的開展,到改革開放,中國工業興起,人機工程學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業設計領域中得到應用,所以各種人機工程學數據測試和試驗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權威,人機系統和較深入研究的開展則在近幾年才開始,而目前大多數學院派的理論研究也是浮於表面數據,濫加引用而無真實體驗和試驗,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機實驗室,人機研究又從何談起?而企業則多重造型、創新和成本研究,人機的真正應用還遠未能如人們所願。雖然現代的人機工程學和消費心理學為工業設計提供了似乎比較科學的依據,它們對於實驗、調查和數據表述,是較為可信的,但是人機學畢竟在對於人體研究大多局限於人體測量數據,對於人類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則進展甚微。同樣對設計藝術而言,進行人機設計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學、心理學、文化習俗、地域歷史、生物學、各種技術科學為基礎。從理論上來說,它要直接建立在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基礎之上。相對於機械、電子設計和人機設計,以往的人機設計只把握了技術科學的認識和手段,忽視了人文科學觀念與思想,人機設計也只存在於局部的思考范圍內,只能作為工業設計的一個研究階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變,一味盲從,欠缺靈活性。 我們現在的人機研究多數局限在利用過去20年的測試數據和研究成果,對於設計對象(產品和環境)的變化很難適應,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們舉一個關於人機應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車座椅,或者老闆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來的凸包。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個凸包常常是頂在後腦勺,使得當身體後靠在椅背時,不得不稍稍低頭。從設計上來說,這道凸包本來是用來墊靠頸部的凹處,使人的頭頸更舒服的。問題的出現是由於這些座椅的設計和生產直接從國外引進,而生產者又沒有有關的常識,尺寸上完全照搬。由於中國人的身材較西方人小,結果西方人墊頸的凸包就頂住了我們的後腦勺。 所以人機不是唯一標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也不能一味盲從。當然有人以功能來評判設計。"以功能決定形態"曾經是20世紀上半葉的設計格言,這樣的觀點也是片面的。這是因為:第一,功能不是單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審美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功能等。 "過分追求單一的功能會導致將許多重要內容(裝飾性、民族性、中間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內容並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況物質和精神的內容也並不是時時處處等質等量的融洽在一個統一體中,隨產品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它們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隨之變化"。在現今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情感因素越來越成為設計的主要方面。物質意義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礎地位的情況下,卻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訴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態服從功能"而設計的產品,對於不熟悉它的使用者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產品要為人們所理解,必須要藉助公認的信碼,即符號系統;第三,滿足同一功能的產品形態本來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車等成熟的產品,年度換型計劃等措施成為商品經濟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現象。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設計的專業需求,而這時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已能滿足,簡單地以物質性功能來決定設計是不恰當的,而另一方面,設計師自身對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也要進行深入的認識與考察,對設計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認識:是否符合人們的消費預期?是否能感受到人們的審美知覺?而不是掛著人機的名頭認為一切服從人機,人機設計的產品是經典的唯一標准,人機才是美。 三、人機與各種人類心理和社會行為相沖突的時候,以是否符合人機為標准。 現代設計的風格已經從功能主義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費者紛紛要求表現自我意識、個人風格和審美情趣,反映在設計上亦使產品越來越豐富、細化,體現一種人情味和個性。一方面要求產品功能齊全、高效,適於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和認知精神需要。 舉個例子:在寒冷的冬天,愛美的女士依然喜愛單薄飄逸的裙子,在炎熱的夏天,男士們著裝依然西裝革履,包得嚴嚴實實,從人機角度來說,應該是冬天衣著保暖皮衣,皮褲長靴,手戴手套,而夏天應該是上身體恤,下身短褲,腳穿涼鞋,工作方便,活動靈活而散熱好,而實際上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機分析,衣著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機法則,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美和紳士風度是不分季節的,是不以人機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經推出一款新產品:電動轉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種信物,之前是用手動旋轉的,轉數越多表示對神明越有誠意,而電動轉陀則改變了這一習俗,使用電動裝置來代替人工,企圖使用人機分析來解釋產品的使用,而忽略了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層次的內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褻瀆的,所以該產品上市後,反響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體現信仰者的虔誠,同樣任何一件產品或作品只有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才能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體現著人類的感情寄託,也體現著設計作品的魅力所在,人類文明中出現的經典設計無一不是如此。 人機是一門自然科學,而不是技術科學,人機研究的是變化中的人,那麼用純粹的人機數據來套用顯然是行不通的,人類心理的變化和社會行為甚至風俗習慣是人機學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條件下,人機則顯得多麼無助,那麼我們就應該從人的需求出發,以人類的心理需求為重點,把人機作為輔助參考和研究。 四、人體活動和心理活動千變萬化,過多考慮人體因素,會使得產品復雜化。 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年齡和性別都具有不同的身體尺寸,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體參數、生活習慣、文化教育、素質審美和社會行為都不盡相同,人在生活學習和勞動中又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態下工作,全身的骨頭、關節和肌肉處於不同的相對位置,全身的肌肉又處於不同的緊張狀態,心臟負荷不同,疲勞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頻率也要採用不同的動作方式,那麼如何適應這么多變的人體需求啊?萬能的產品恐怕不現實,而功能簡化又會有種種缺陷和種種人機問題,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過多考慮人機關系,也會使人們陷於人機研究的困境中,從而設計出來的產品過於復雜,成本高,缺少美感。我們追求簡約、實用、美觀、易用的產品,而結構、操作、造型過於復雜的產品不是人們所喜歡和樂於使用的。 〔摘要〕人機工程「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已經有著多年的應用歷史,在信息飛速擴展的時代,文化信息的傳播已經是爆炸式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更新、產品的涌現、生活節奏的加快,過去照本宣科、照搬數據的人機設計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時代變遷,材料更新、技術創新、人類生活方式、人類心裡變化等的人類新需要使得人機工程學與工業設計的相互作用日益復雜化,同時也體現了人機工程學與工業設計的潮流與趨勢,順應潮流人機工程學也在變化,這是一種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樣才能實現人與機器和諧完美的結合。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 應用 工業設計 趨勢 誤區 目前人機工程學的應用已經逐漸深入工業設計領域,解決了不少人與機器,人與環境,機器與環境日益突現的矛盾,出現了不少綠色環保,方便易用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機產品,這正是人機工程學所帶來的工業設計影響,在學術研究和企業產品開發的時候,人機設計成為一個評價產品優良的重要標准。但是隨之而來的要求更高的工業設計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在人機的使用上的問題和誤區,是應該引起我們關注和探討的: 一、人機研究發展較晚,各種人機測試和實驗還不完善,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浮於表面。 現在越來越多的廠家「以人為本」、「人體工學設計」作為新出產品的賣點來進行銷售宣傳,特別是ID行業、家電和傢具等與人體接觸較多的產品更為突出。而實際上,我國的人機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人機設計也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滑鼠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彎曲度,如何讓機器及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設計更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使人們能夠在更舒適和便捷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業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的研究重點,一切人機學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真正的人機工程學研究是20世紀初期在美國和日本開始發展和應用的,中國人機工程學研究則是20世紀30年代末才開始有少量和零星的開展,到改革開放,中國工業興起,人機工程學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業設計領域中得到應用,所以各種人機工程學數據測試和試驗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權威,人機系統和較深入研究的開展則在近幾年才開始,而目前大多數學院派的理論研究也是浮於表面數據,濫加引用而無真實體驗和試驗,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機實驗室,人機研究又從何談起?而企業則多重造型、創新和成本研究,人機的真正應用還遠未能如人們所願。雖然現代的人機工程學和消費心理學為工業設計提供了似乎比較科學的依據,它們對於實驗、調查和數據表述,是較為可信的,但是人機學畢竟在對於人體研究大多局限於人體測量數據,對於人類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則進展甚微。同樣對設計藝術而言,進行人機設計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學、心理學、文化習俗、地域歷史、生物學、各種技術科學為基礎。從理論上來說,它要直接建立在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基礎之上。相對於機械、電子設計和人機設計,以往的人機設計只把握了技術科學的認識和手段,忽視了人文科學觀念與思想,人機設計也只存在於局部的思考范圍內,只能作為工業設計的一個研究階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變,一味盲從,欠缺靈活性。 我們現在的人機研究多數局限在利用過去20年的測試數據和研究成果,對於設計對象(產品和環境)的變化很難適應,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們舉一個關於人機應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車座椅,或者老闆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來的凸包。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個凸包常常是頂在後腦勺,使得當身體後靠在椅背時,不得不稍稍低頭。從設計上來說,這道凸包本來是用來墊靠頸部的凹處,使人的頭頸更舒服的。問題的出現是由於這些座椅的設計和生產直接從國外引進,而生產者又沒有有關的常識,尺寸上完全照搬。由於中國人的身材較西方人小,結果西方人墊頸的凸包就頂住了我們的後腦勺。 所以人機不是唯一標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也不能一味盲從。當然有人以功能來評判設計。"以功能決定形態"曾經是20世紀上半葉的設計格言,這樣的觀點也是片面的。這是因為:第一,功能不是單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審美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功能等。 "過分追求單一的功能會導致將許多重要內容(裝飾性、民族性、中間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內容並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況物質和精神的內容也並不是時時處處等質等量的融洽在一個統一體中,隨產品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它們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隨之變化"。在現今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情感因素越來越成為設計的主要方面。物質意義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礎地位的情況下,卻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訴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態服從功能"而設計的產品,對於不熟悉它的使用者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產品要為人們所理解,必須要藉助公認的信碼,即符號系統;第三,滿足同一功能的產品形態本來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車等成熟的產品,年度換型計劃等措施成為商品經濟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現象。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設計的專業需求,而這時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已能滿足,簡單地以物質性功能來決定設計是不恰當的,而另一方面,設計師自身對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也要進行深入的認識與考察,對設計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認識:是否符合人們的消費預期?是否能感受到人們的審美知覺?而不是掛著人機的名頭認為一切服從人機,人機設計的產品是經典的唯一標准,人機才是美。 三、人機與各種人類心理和社會行為相沖突的時候,以是否符合人機為標准。 現代設計的風格已經從功能主義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費者紛紛要求表現自我意識、個人風格和審美情趣,反映在設計上亦使產品越來越豐富、細化,體現一種人情味和個性。一方面要求產品功能齊全、高效,適於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和認知精神需要。 舉個例子:在寒冷的冬天,愛美的女士依然喜愛單薄飄逸的裙子,在炎熱的夏天,男士們著裝依然西裝革履,包得嚴嚴實實,從人機角度來說,應該是冬天衣著保暖皮衣,皮褲長靴,手戴手套,而夏天應該是上身體恤,下身短褲,腳穿涼鞋,工作方便,活動靈活而散熱好,而實際上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機分析,衣著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機法則,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美和紳士風度是不分季節的,是不以人機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經推出一款新產品:電動轉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種信物,之前是用手動旋轉的,轉數越多表示對神明越有誠意,而電動轉陀則改變了這一習俗,使用電動裝置來代替人工,企圖使用人機分析來解釋產品的使用,而忽略了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層次的內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褻瀆的,所以該產品上市後,反響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體現信仰者的虔誠,同樣任何一件產品或作品只有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才能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體現著人類的感情寄託,也體現著設計作品的魅力所在,人類文明中出現的經典設計無一不是如此。 人機是一門自然科學,而不是技術科學,人機研究的是變化中的人,那麼用純粹的人機數據來套用顯然是行不通的,人類心理的變化和社會行為甚至風俗習慣是人機學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條件下,人機則顯得多麼無助,那麼我們就應該從人的需求出發,以人類的心理需求為重點,把人機作為輔助參考和研究。 四、人體活動和心理活動千變萬化,過多考慮人體因素,會使得產品復雜化。 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年齡和性別都具有不同的身體尺寸,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體參數、生活習慣、文化教育、素質審美和社會行為都不盡相同,人在生活學習和勞動中又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態下工作,全身的骨頭、關節和肌肉處於不同的相對位置,全身的肌肉又處於不同的緊張狀態,心臟負荷不同,疲勞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頻率也要採用不同的動作方式,那麼如何適應這么多變的人體需求啊?萬能的產品恐怕不現實,而功能簡化又會有種種缺陷和種種人機問題,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過多考慮人機關系,也會使人們陷於人機研究的困境中,從而設計出來的產品過於復雜,成本高,缺少美感。我們追求簡約、實用、美觀、易用的產品,而結構、操作、造型過於復雜的產品不是人們所喜歡和樂於使用的。 人類設計的任何一個產品幾乎包括了我們整個商品社會中的全部信息。設計優良的產品,必然是人、文化、環境、經濟、技術、工藝等因素巧妙融合、平衡的產物,其中的人、環境與機器正是人機研究的核心問題,但因為產品包含了諸多因素,那麼人機問題的比重也要根據產品的不同而異了。產品設計的創新與改良動機來自多個方面,有的是為了改進功能,有的是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為了改變外觀,以吸引購買者,滿足人們追求時尚潮流,審美變化的需求。更多的情況是上述幾方面兼而有之。於是,對設計師的要求就可能來自功能、技術、成本、使用者的愛好等各種角度。不同的產品設計的重點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設計顯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設計考慮更多的人機問題;再以肇及設計所設計的電腦游戲遙感器為例,乍見此產品時,看似不符合人機工程學,但實際使用時卻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遙感器外型頗酷,用此搖桿玩空戰游戲,有操控戰斗機的味道。相比於市場上其他同類型的產品,即使售價比一般產品高出許多,也一樣大受歡迎,足見其魅力所在。但也有這樣一種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是因其外型討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點是產品輕,因此,在使用時本來一隻手操作很方便,卻不得不雙手並用才行,這就是該產品在人機工學上的不足之處;但在成本、售價及市場因素的考慮下,廠商還是推出此種產品。而對於專業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發師每天所使用的吹風機,除草機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機就絕對不能輕視人機工程學在生理層面上的考慮。 總而言之,隨著人類對自身生理特點的認識在逐步深化,任何的設計都要與環境因素相聯系,它包括社會、政治和文化等綜合領域。任何單一的標准和唯一的形式存在都是不現實的,人類處於各種外界環境之中,"是以整個社會群體而不是以單一個體為基礎的",所以多樣性因素與難以預見的變化狀態時刻存在,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處理了關於人機、人類文明、社會訴求三個方面的結晶。人機工程學也要與時具進,不斷完善,在使用中充分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分清主次。我們追求的人機要符合人體數據,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符合社會審美、公眾需求,符合人們的社會心理期望,這才是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應用中的最終目標。
❻ 3110kv屋外高壓配電裝置架構設計時,應考慮哪一項荷載的組合
一、計算用氣象條件應按當地的氣象資料確定。
二、架構宜根據實際受力條件(包括遠版景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權),分別按終端或中間架構設計。
架構設計不考慮斷線。
三、架構設計應考慮運行、安裝、檢修、地震情況時的四種荷載組合:
運行情況:取30年一遇的最大風(無冰、相應氣溫)、最低氣溫(無冰無風)及最嚴重覆冰(相應氣溫及風速)等三種情況及其相應的導線及避雷線張力、自重等。
安裝情況:指導線及避雷線的架設,此時應考慮樑上作用人和工具重2KN以及相應的風荷載、導線及避雷線張力、自重等。
檢修情況:根據實際檢修方式的需要,可考慮三相同時上人停電檢修(每相導線的絕緣子根部作用人和工具重為1KN)及單相跨中上人帶電檢修(人及工具重1.5KN)兩種情況的導線張力、相應的風荷載及自重等;對擋距內無引下線的情況可不考慮跨中上人。
地震情況:考慮水平地震作用及相應的風荷載(或相應的冰荷載)、導線及避雷線張力、自重等,地震情況下的結構抗力或設計強度均允許提高25%使用。
❼ 威藝的彈簧工藝裝置的設計方法和步驟是怎樣的
設計彈簧工藝裝置時首先要考慮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應結合本廠的情況,分別加工批量的大小,制訂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具體步驟如下:1、閱讀工件圖樣。分析圖樣所提出的技術要求,明確各尺寸間的相互關系,工件在所在機構中的安裝位置和作用。對於產品設計的不合理要求,要與主機廠協商解決,以避免裝置設計所產生的先天性不足。2、確定工藝流程。明確每道工序的加工要求和定位精度,做到工件的定位和測量基準與設計基準一致,所選擇的定位方式要有足夠的定位精度。3、確定合適的夾緊方法。夾緊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應符合夾緊原則,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採用卡緊式。4、繪制裝配圖。繪制總裝圖時應盡量採用1:1的比例,繪圖時先用雙點畫線畫出工件,並將它看作是一個假想的透明體,再依次畫出定位、夾緊、成形等部分,最後畫出夾具體,並在其適當部位畫一「」符號,裝配後在此位置標注裝備編號。總裝圖必須清楚地表示出裝置的工作原理和構造、元件間的相互關系,應標注山裝置的最大輪廓尺寸和各部分的主要尺寸、公差配合和技術要求。在標注零件編號時。標准件可直接標注標准代號,明細表要註明裝備的名稱、編號、序號、零件名稱及數量、材料和熱處理。5、拆繪零件圖。一般先繪制夾具體,再由件號依次繪制零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