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自動送料沖壓裝置課程設計

自動送料沖壓裝置課程設計

發布時間:2023-04-29 01:49:19

⑴ 沖床自動送料裝置結構圖和工作原理

給你介紹下抄NCF系列滾輪送料機的工作原襲理吧

送料機與沖床聯機時,需要至少2個信號:送料、放鬆(2個信號來自沖床凸輪)

送料機PLC根據設定的送料長度,在收到送料信號後,輸出信號到伺服放大器,伺服放大器控制電機運轉,電機運轉的度數由編碼器反饋回伺服放大器,二者配合完成設定的送料長度傳送。

當沖床到達下死點時,送料機PLC接收到放鬆信號,此時PLC輸出1個信號驅動電磁閥動作,此電磁閥控制送料機氣缸,氣缸活塞動作,使送料機構上滾輪松開。

這就是送料機的主要工作過程,如此循環動作,完成沖壓過程。

⑵ 沖壓機構及送料機構設計

第一節 沖床沖壓機構、送料機構及傳動系統的設計
一、 設計題目
設計沖制薄壁零件沖床的沖壓機構、送料機構及其傳動系統。沖床的工藝動作如圖5—1a)所示,上模先以比較大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後以勻速進行拉延成型工作,此後上模繼續下行將成品推出型腔,最後快速返回。上模退出下模以後,送料機構從側面將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a) (b) (c)
圖5—1 沖床工藝動作與上模運動、受力情況
要求設計能使上模按上述運動要求加工零件的沖壓機構和從側面將坯料推送至下模上方的送料機構,以及沖床的傳動系統,並繪制減速器裝配圖。
二、 原始數據與設計要求
1.動力源是電動機,下模固定,上模作上下往復直線運動,其大致運動規律如圖b)所示,具有快速下沉、等速工作進給和快速返回的特性;
2.機構應具有較好的傳力性能,特別是工作段的壓力角應盡可能小;傳動角γ大於或等於許用傳動角[γ]=40o;
3.上模到達工作段之前,送料機構已將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4.生產率約每分鍾70件;
5.上模的工作段長度l=30~100mm,對應曲柄轉角0=(1/3~1/2)π;上模總行程長度必須大於工作段長度的兩倍以上;
6.上模在一個運動循環內的受力如圖c)所示,在工作段所受的阻力F0=5000N,在其他階段所受的阻力F1=50N;
7.行程速比系數K≥1.5;
8.送料距離H=60~250mm;
9.機器運轉不均勻系數δ不超過0.05。
若對機構進行運動和動力分析,為方便起見,其所需參數值建議如下選取:
1)設連桿機構中各構件均為等截面均質桿,其質心在桿長的中點,而曲柄的質心則與回轉軸線重合;
2)設各構件的質量按每米40kg計算,繞質心的轉動慣量按每米2kg·m2計算;
3)轉動滑塊的質量和轉動慣量忽略不計,移動滑塊的質量設為36kg;
6)傳動裝置的等效轉動慣量(以曲柄為等效構件)設為30kg·m2;
7) 機器運轉不均勻系數δ不超過0.05。
三、 傳動系統方案設計
沖床傳動系統如圖5-2所示。電動機轉速經帶傳動、齒輪傳動降低後驅動機器主軸運轉。原動機為三相交流非同步電動機,其同步轉速選為1500r/min,可選用如下型號:
電機型號 額定功率(kw) 額定轉速(r/min)
Y100L2—4 3.0 1420
Y112M—4 4.0 1440
Y132S—4 5.5 1440
由生產率可知主軸轉速約為70r/min,若電動機暫選為Y112M—4,則傳動系統總傳動比約為。取帶傳動的傳動比ib=2,則齒輪減速器的傳動比ig=10.285,故可選用兩級齒輪減速器。圖5—2 沖床傳動系統
四、 執行機構運動方案設計及討論
該沖壓機械包含兩個執行機構,即沖壓機構和送料機構。沖壓機構的主動件是曲柄,從動件(執行構件)為滑塊(上模),行程中有等速運動段(稱工作段),並具有急回特性;機構還應有較好的動力特性。要滿足這些要求,用單一的基本機構如偏置曲柄滑塊機構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需要將幾個基本機構恰當地組合在一起來滿足上述要求。送料機構要求作間歇送進,比較簡單。實現上述要求的機構組合方案可以有許多種。下面介紹幾個較為合理的方案。
1.齒輪—連桿沖壓機構和凸輪—連桿送料機構
如圖5—3所示,沖壓機構採用了有兩個自由度的雙曲柄七桿機構,用齒輪副將其封閉為一個自由度。恰當地選擇點C的軌跡和確定構件尺寸,可保證機構具有急回運動和工作段近於勻速的特性,並使壓力角盡可能小。
送料機構是由凸輪機構和連桿機構串聯組成的,按機構運動循環圖可確定凸輪推程運動角和從動件的運動規律,使其能在預定時間將工件推送至待加工位置。設計時,若使lOG<lOH ,可減小凸輪尺寸。

圖5—3 沖床機構方案之一 圖5—4沖床機構方案之二
2.導桿—搖桿滑塊沖壓機構和凸輪送料機構
如圖5—4所示,沖壓機構是在導桿機構的基礎上,串聯一個搖桿滑塊機構組合而成的。導桿機構按給定的行程速比系數設計,它和搖桿滑塊機構組合可達到工作段近於勻速的要求。適當選擇導路位置,可使工作段壓力角較小。
送料機構的凸輪軸通過齒輪機構與曲柄軸相連。按機構運動循環圖可確定凸輪推程運動角和從動件的運動規律,則機構可在預定時間將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
3.六連桿沖壓機構和凸輪—連桿送料機構
如圖5—5所示,沖壓機構是由鉸鏈四桿機構和搖桿滑塊機構串聯組合而成的。四桿機構可按行程速比系數用圖解法設計,然後選擇連桿長lEF及導路位置,按工作段近於勻速的要求確定鉸鏈點E的位置。若尺寸選擇適當,可使執行構件在工作段中運動時機構的傳動角γ滿足要求,壓力角較小。
凸輪送料機構的凸輪軸通過齒輪機構與曲柄軸相連,若按機構運動循環圖確定凸輪轉角及其從動件的運動規律,則機構可在預定時間將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設計時,使lIH<lIR,則可減小凸輪尺寸。

圖5—5沖床機構方案之三 圖5—6沖床機構方案之四
4.凸輪—連桿沖壓機構和齒輪—連桿送料機構
如圖5—6所示,沖壓機構是由凸輪—連桿機構組合,依據滑塊D的運動要求,確定固定凸輪的輪廓曲線。
送料機構是由曲柄搖桿扇形齒輪與齒條機構串聯而成,若按機構運動循環圖確定曲柄搖桿機構的尺寸,則機構可在預定時間將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
選擇方案時,應著重考慮下述幾個方面:
1)所選方案是否能滿足要求的性能指標;
2)結構是否簡單、緊湊;
3)製造是否方便,成本可否降低。
經過分析論證,方案1是四個方案中最為合理的方案,下面就對其進行設計。
五、 沖壓機構設計
由方案1圖5—3可知,沖壓機構是由七桿機構和齒輪機構組合而成。由組合機構的設計可知,為了使曲柄AB回轉一周,C點完成一個循環,兩齒輪齒數比Z1/Z2應等於1。這樣,沖壓機構設計就分解為七桿機構和齒輪機構的設計。
1.七桿機構的設計
設計七桿機構可用解析法。首先根據對執行構件(滑塊F)提出的運動特性和動力特性要求選定與滑塊相連的連桿長度CF,並選定能實現上述要求的點C的軌跡,然後按導向兩桿組法設計五連桿機構ABCDE的尺寸。
設計此七桿機構也可用實驗法,現說明如下。
如圖5—7所示,要求AB、DE均為曲柄,兩者轉速相同,轉向相反,而且曲柄在角度的范圍內轉動時,從動件滑塊在l=60mm范圍內等速移動,且其行程H=150mm。圖5—7 七桿機構的設計

1)任作一直線,作為滑塊導路,在其上取長為l的線段,並將其等分,得分點F1、F2、…、Fn(取n=5)。
2)選取lCF為半徑,以Fi各點為圓心作弧得K1、K2、…、K5。
3)選取lDE為半徑,在適當位置上作圓,在圓上取圓心角為的弧長,將其與l對應等分,得分點D1、D2、…、D5。
4)選取lDC為半徑,以Di為圓心作弧,與K1、K2、…、K5對應交於C1、C2、…、C5。
5)取lBC為半徑,以Ci為圓心作弧,得L1、L2、…、L5。
6)在透明白紙上作適量同心圓弧。由圓心引5條射線等分(射線間夾角為)。
7)將作好圖的透明紙覆在Li曲線族上移動,找出對應交點B1、B2、…、B5,便得曲柄長lAB及鉸鏈中心A的位置。
8)檢查是否存在曲柄及兩曲柄轉向是否相反。同樣,可以先選定lAB長度,確定lDE和鉸鏈中心E的位置。也可以先選定lAB、lDE和A、E點位置,其方法與上述相同。
用上述方法設計得機構尺寸如下:
lAB=lDE=100mm, lAE=200mm, lBC= lDC=283mm, lCF=430mm,A點與導路的垂直距離為162mm,E點與導路的垂直距離為223mm。
2.齒輪機構設計
此齒輪機構的中心距a=200mm,模數m=5mm,採用標準直齒圓柱齒輪傳動,Z1=Z2=40,ha*=1.0。
六、 七桿機構的運動和動力分析
用圖解法對此機構進行運動和動力分析。將曲柄AB的運動一周360o分為12等份,得分點B1、B2、…、B12,針對曲柄每一位置,求得C點的位置,從而得C點的軌跡,然後逐個位置分析滑塊F的速度和加速度,並畫出速度線圖,以分析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圖5—8是沖壓機構執行構件速度與C點軌跡的對應關系圖,顯然,滑塊在F4~F8這段近似等速,而這個速度值約為工作行程最大速度的40%。該機構的行程速比系數為

故此機構滿足運動要求。圖5-8 七桿機構的運動和動力分析
在進行機構動力分析時,先依據在工作段所受的阻力F0=5000N,並認為在工作段內為常數,然後求得加於曲柄AB的平衡力矩Mb,並與曲柄角速度相乘,獲得工作段的功率;計入各傳動的效率,求得所需電動機的功率為5.3KW,故所確定的電動機型號Y132S—4(額定功率為5.5KW)滿足要求。(動力分析具體過程及結果略)。
七、 機構運動循環圖
依據沖壓機構分析結果以及對送料機構的要求,可繪制機構運動循環圖(如圖5—9所示)。當主動件AB由初始位置(沖頭位於上極限點)轉過角(=90o)時,沖頭快速接近坯料;又當曲柄由轉到(=210o)時,沖頭近似等速向下沖壓坯料;當曲柄由轉到(=240o)時,沖頭繼續向下運動,將工件推出型腔;當曲柄由轉到(=285o)時,沖頭恰好退出下模,最後回到初始位置,完成一個循環。送料機構的送料動作,只能在沖頭退出下模到沖頭又一次接觸工件的范圍內進行。故送料凸輪在曲柄AB由300o轉到390o完成升程,而曲柄AB由390o轉到480o完成回程。

圖5-9 機構運動循環圖
七、送料機構設計
送料機構是由擺動從動件盤形凸輪機構與搖桿滑塊機構串聯而成,設計時,應先確定搖桿滑塊機構的尺寸,然後再設計凸輪機構。
1.四桿機構設計
依據滑塊的行程要求以及沖壓機構的尺寸限制,選取此機構尺寸如下:
LRH=100mm,LOH=240mm,O點到滑塊RK導路的垂直距離=300mm,送料距離取為250mm時,搖桿擺角應為45.24o。
2.凸輪機構設計
為了縮小凸輪尺寸,擺桿的行程應小AB,故取,最大擺角為22.62o。因凸輪速度不高,故升程和回程皆選等速運動規律。因凸輪與齒輪2固聯,故其等速轉動。用作圖法設計凸輪輪廓,取基圓半徑r0=50mm,滾子半徑rT=15mm。
八、調速飛輪設計
等效驅動力矩Md、等效阻力矩Mr和等效轉動慣量皆為曲柄轉角的函數,畫出三者的變化曲線,然後用圖解法求出飛輪轉動慣量JF。
九、帶傳動設計
採用普通V帶傳動。已知:動力機為Y132S-4非同步電動機,電動機額定功率P=5.5KW ,滿載轉速n1=1440rpm ,傳動比i=2, 兩班制工作。
(1)計算設計功率Pd
由[6]中的表6-6查得工作情況系數KA =1.4

(2)選擇帶型 由[6]中的圖6-10初步選用A型帶
(3)選取帶輪基準直徑 由[6]中的表6-7選取小帶輪基準直徑
由[6]中的表6-8取直徑系列值取大帶輪基準直徑:
(4)驗算帶速V
在(5~25m/s) 范圍內,帶速合適。
(5)確定中心a和帶的基準長度
在 范圍內初選中心距
初定帶長
查[6]中的表6-2 選取A型帶的標准基準長度
求實際中心距
取中心距為500mm。
(6)驗算小帶輪包角
包角合適
(7)確定帶的根數Z
查表得
取Z=3根
(8)確定初拉力
單根普通V帶的初拉力
(9)計算帶輪軸所受壓力


(10)帶傳動的結構設計(略)
十、齒輪傳動設計
齒輪減速器的傳動比為ig=10.285,採用標准得雙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其代號為
ZLY-112-10-1。


第二節 棒料校直機執行機構與傳動系統設計
一、設計題目
棒料校直是機械零件加工前的一道准備工序。若棒料彎曲,就要用大棒料才能加工出一個小零件,如圖5-10所示,材料利用率不高,經濟性差。故在加工零件前需將棒料校直。現要求設計一短棒料校直機。確定機構運動方案並進行執行機構與傳動系統的設計。

圖5-10 待校直的彎曲棒料
二、設計數據與要求
需校直的棒料材料為45鋼,棒料校直機其他原始設計數據如表5-1所示。
表5-1 棒料校直機原始設計數據
參數

分組 直徑d2
(mm) 長度L
(mm) 校直前最大麴率半徑ρ
(mm) 最大校直力
(KN) 棒料在校直時轉數
(轉) 生產率
(根/分)
1 15 100 500 1.0 5 150
2 18 100 400 1.2 4 120
3 22 100 300 1.4 3 100
4 25 100 200 1.5 2 80
註:室內工作,希望沖擊振動小;原動機為三相交流電動機,使用期限為10年,每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16小時,每半年作一次保養,大修期為3年。

三、工作原理的確定
1) 用平面壓板搓滾棒料校直(圖5-11)。此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因材料的回彈,材料校得不很直。
2) 用槽壓板搓滾棒料校直。考慮到「糾枉必須過正」,故將靜搓板作成帶槽的形狀,動、靜搓板的橫截面作成圖5-12所示形狀。用這種方法既可能將彎的棒料校直,但也可能將直的棒料弄彎了,不很理想。
3) 用壓桿校直。設計一個類似於圖5-13所示的機械裝置,通過一電動機,一方面讓棒料回轉,另一方面通過凸輪使壓桿的壓下量逐漸減小,以達到校直的目的。其優點是可將棒料校得很直;缺點是生產率低,裝卸棒料需停車。
4) 用斜槽壓板搓滾校直。靜搓板的縱截面形狀如圖5-14所示,其槽深是由深變淺而最後消失。其工作原理與上一方案使壓下量逐漸減小是相同的,故也能將棒料校得很直。其缺點是動搓板作往復運動,有空程,生產效率不夠高。雖可利用如圖所示的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的急回作用,來減少空程損失,但因動搓板質量大,又作往復運動,其所產生的慣性力不易平衡,限制了機器運轉速度的提高,故生產率仍不理想。
5) 行星式搓滾校直。如圖5-15所示,其動搓板變成了滾子1,作連續回轉運動,靜搓板變成弧形構件3,其上開的槽也是由深變淺而最後消失。這種方案不僅能將棒料校得很直,而且自動化程度和生產率高,所以最後確定採用此工作原理。圖5-11平面壓板搓滾棒料校直 圖5-12 槽壓板搓滾棒料校直

圖5-13 壓桿校直

圖5-14 斜槽壓板搓滾校直 圖5-15 行星式搓滾校直

四、執行機構運動方案的擬定
行星式棒料校直機有兩個執行構件,即動搓板滾子和送料滑塊。動搓板滾子的運動為單方向等速連續轉動,可將其直接裝在機器主軸上。送料滑塊的運動為往復移動。圖5-16給出了兩種送料機構方案,其中圖a)為曲柄搖桿機構與齒輪、齒條機構組合,圖b)為擺動推桿盤形凸輪機構與導桿滑塊機構的組合,曲柄(或凸輪)每轉一周送出一根棒料。由於凸輪機構能使送料機構的動作和搓板滾子的運動能更好的協調,故圖b)的執行機構運動方案優於圖a),下面設計計算針對圖b)方案進行。


a) b)
圖5-16 行星式棒料校直機執行機構運動方案

五、傳動系統運動方案的擬定
初步擬定的傳動方案如圖5-17所示。驅使動搓板滾子1轉動的為主傳動鏈,為提高其傳動效率,主傳動鏈應盡可能簡短,而且還要求沖擊振動小,故圖中採用了一級帶傳動和一級齒輪傳動。傳動鏈的第一級採用帶傳動有下列優點:電動機的布置較自由,電動機的安裝精度要求較低,帶傳動有緩沖減振和過載保安作用。
圖5-17 行星式棒料校直機傳動方案

六、執行機構設計
由於動搓板滾子1直接裝在機器主軸上,只有執行構件,沒有執行機構,故只需對送料機構進行設計。對於圖5-16b)所示得運動方案,送料機構的設計,實際上就是擺動推桿盤狀凸輪機構的設計。
凸輪軸的轉動是由滾子軸(傳動主軸)的轉動經過齒輪機構傳動減速而得到的。下面來討論滾子軸與凸輪軸間的傳動比應如何確定。
應注意在校直棒料時,不允許兩根棒料同時進入校直區,否則將因兩根棒料的相互干擾,可能一根棒料也未被校直。所以一定要待前一根棒料退出落下後,後一根棒料才能進入校直區。
設滾子1的直徑,棒料的直徑為,校直區的工作角為,從棒料進入到退出工作區,滾子1的轉角為。因在棒料校直時的運動狀態跟行星輪系傳動一樣,弧形搓板相當於固定的內齒輪,其內經為,角相當於行星架的轉角,根據周轉輪系的計算式,即可求得滾子1的相應轉角,即


設已確定為了校直棒料,棒料需在校直區轉過的轉數為,校直區的工作角為,則滾子1的直徑,可由下式確定:

為了保證不出現兩根棒料同時在校直區的現象,應在滾子1轉過角度時,送料凸輪4才轉一轉,由此可定出齒輪的傳動比為

圖中採用了一級齒輪減速(輪為過輪,用它主要是為了協調中心距)。若一級齒輪減速不能滿足要求時,可考慮用二級或三級齒輪減速。
對於第一組數據,並設校直區的工作角為=1200,則由上面公式可求得滾子1的直徑=240mm,滾子1的轉角為=2550,故取1=2600,從而求得齒輪的傳動比為ig=0.722。故取Zc=26,Za=36。
送料滑塊應將棒料推送到A點,設推送距離對應的圓心角為300,則可求得滑塊行程約為120mm,若取擺桿長lCF=400mm,則其擺角為17.25o。
確定推桿運動規律,設計凸輪輪廓曲線(略)。
七、傳動系統設計
原動機選為Y100L2-4非同步電動機,電動機額定功率P=3KW ,滿載轉速n=1420rpm,則傳動系統的總傳動比為i=n/n1,其中n1為滾子1的轉速。對於第一組數據,n1=2600×150/3600 =108.3,總傳動比為i=13.11,若取帶傳動的傳動比為ib=3.0,則齒輪減速器的傳動比為ig=13.11/3.0=4.3,故採用單級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
帶傳動和單級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略)。

⑶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

對於機械工程設計專業的同學們來說,設計總結對專業要求很高,那該怎麼寫相關的優秀的工作總結呢?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一)

接觸機械原理這門課程一學期了,而這學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學習機械的樂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機械器件、機件組合而成的機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車、機器人、太空梭等機械技術所震撼,感慨機械工作者的偉大,。然而這種激動就在接近本學期結束之時,終於實現了,我們迎來了第一堂機械課程設計。

由於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脫離老師的管束,和同學們分組探討自動送料沖床的結構設計,把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設計之前,指導老師把設計過程中的所有要求與條件講解清楚後,腦子里已經構思出機構的兩部分,即送料機構和沖壓機構,把每一部分分開設計,最後宴歷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體設計了嗎?這過程似乎有點簡單,可是萬事開頭難,沒預料到這個「難」字幾乎讓我無法逾越,如槽輪間歇機構,要滿足送料間歇條件,就必須按照規定的運動規律即參數,設計一個滿足運動條件的槽輪機構,這是機械原理課堂上沒有講過的,因為這部分只是課本了解內容,但涉及這個槽輪機構對整個課程設計來說又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鄭光順跑到圖書館,恨恨地找了一番,終於借到與這次課程設計有關的六本參考資料書,拿回來後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輪有關的內容一一瀏覽,結果,令我們欣喜的是這槽輪機構的各種參數都被羅列出來了,而且還有一道例題,按照例題的思路很快地設計出了槽輪機構,即送料機構設計完成。

做成了槽輪送料機構,我們的沖壓機構有存在很大的難題談局,將凸輪機構和連桿機構組合完成一個特定的運動,這是沒有學過的,凸輪機構倒是很容易地算出來了,但是連桿機構既要滿足角度條件又要滿足高度條件,解析法是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弄懂的,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只能選擇圖解法了,組長張瑞朋和鄭光順大晚上的坐在電腦旁邊,用CAD作圖,用QQ語音進行交流,高科技顯然被引進了我們的課程設計,兩位「工程師」邊做圖邊把存在的問題說出來,最後在他們二位加夜班的情況下,與第二天早上突破了這個難題。與此同時我們另外五人也拿出了兩套備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參數。一周後方案基本完成,進入作圖階段。但在作圖之前經過七人反復討論決定採取第三套凸輪連桿組合方案,因為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滿足急回這一特性,而其他兩套方案都在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選擇就這樣塵埃落定了。

作圖可以說是學機械的家常便飯,不過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時、最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從本周一起2張2號圖紙必須在周三完成,將我們設計機構完全呈現出來。由於我們組合含祥讓機構比較復雜,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結構件圖外還得完成結構件圖的側視圖,以便答辯時老師能夠讀懂我們的作業,這一任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點鍾到工作室後,為了在晚上離開前完成圖紙,一直作圖到晚上九點鍾,下午五點那時肚子實在餓得不行了,就乾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幾個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頓特殊的作圖晚餐,這樣的事情在畢業後也許將成為同學之間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了。

周三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完善圖紙。准備好一切後,等待周四的答辯到來。只希望我們組能夠在答辯中取得好成績,即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完美,當然這是本次課程設計的最完美的結局。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二)

經過兩周的奮戰我們的課程設計終於完成了,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學到得不僅是專業的知識,還有的是如何進行團隊的合作,因為任何一個作品都不可能由單獨某一個人來完成,它必然是團隊成員的細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後在將所有的部分緊密的結合起來,並認真調試它們之間的運動關系之後形成一個完美的作品。

這次課程設計,由於理論知識的不足,再加上平時沒有什麼設計經驗,一開始的時候有些手忙腳亂,不知從何入手。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查閱大量有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經驗和自學,並向老師請教等方式,使自己學到了不少知識,也經歷了不少艱辛,但收獲同樣巨大。在整個設計中我懂得了許多東西,樹立了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會對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大大提高了動手的能力,使我充分體會到了在創造過程中探索的艱難和成功時的喜悅。雖然這個設計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設計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是這次課程設計的最大收獲和財富,使我終身受益。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也使我們的同學關系更進一步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有什麼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聽聽不同的看法對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在這里非常感謝幫助我的同學。在這種相互協調合作的過程中,口角的斗爭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如何的處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計較和埋怨.這不僅僅是在類似於這樣的協調當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有這樣的處理能力,面對分歧大家要消除誤解,相互理解,增進了解,達到諒解…..也許很多問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復雜,關鍵還是看我們的心態,那種處理和解決分歧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

經過這次課程設計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次的課程設計不僅僅有汗水和艱辛,更的.是苦後的甘甜。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三)

機械課程設計接近尾聲,經過兩周的奮戰我們的課程設計終於完成了,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義。我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為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實話,課程設計真的有點累。然而,當我一著手整理自己的設計成果,漫漫回味這兩周的心路歷程,一種少有的成功喜悅即刻使倦意頓消。

或許很多人認為課程設計兩周時間很長,可我們卻絲毫未感覺到時間的充裕,這些天我們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在寢室休息食堂吃飯其他時間就窩在基地做課設。這兩周的時間大致的安排是第一周做選定題目、背景調查、需求分析和概念設計,這個過程中我們在網上收集資料,選定方向,提出初步的方案,經過幾次不斷地反復修改和討論,我們基本確定了題目和實現原理。

第二周的任務就著重在詳細設計。這個階段我們分工明確,有條不紊,我和xx由於有一些建模基礎,負責建模和動畫,xx負責文檔、圖片的整理和說明書。我想這是我最充實的幾天,經過概念設計後我們對方案都認為有深刻的了解,可是真正落實到細節,我們低估了它的困難性,每一個零件的尺寸、定位都需要確定,一個螺釘、一個軸承、一個卡簧都要裝配,從來沒有體會到裝配原來也這么的有技術含量,經過四天的努力,我和xxx還是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這期間我想最痛苦的並非我,而是我的筆記本,幾乎每次都是以死機而告終,最後裝配體里一百多個零件,三百多個裝配約束,只要修改一個尺寸,就要驅動很多零件的位置,最後做動畫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刪掉了如圓角、推刀槽、筋等一些結構特徵,甚至一些不影響約束的螺釘螺帽和卡簧,即便是這樣動畫也渲染了近八個小時。

這期間痛苦過糾結過,郁悶過猶豫過,可是也只有經歷過才能學到知識,我們使用的機構類型比較多,這促使我對機械原理的理論知識有了新的理解,槽輪中槽數的選擇和撥盤圓銷的選擇、凸輪的輪廓設計和運動性能分析及其優化、齒輪的模數齒數的選擇和變位系數的計算、曲柄滑塊中急回特性的應用和桿長的設計,這每一點都要用理論來指導,例如,我以前從來真正不明白為什麼變位齒輪的重要性,中心矩不是設計好的嗎?為什麼還要湊呢?只有自己親手設計東西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所以也真正認識到學好機械原理的重要性。

我收獲的另外一點或許是我對設計方法的認識,對CAD的認識,之前學過一些CAD軟體,也跟老師做過一些建模和軟體測試的項目,而真正這么完整的自己用CAD軟體細致的表達出自己的設計思想還是第一次,CAD畫圖,最重要的是什麼?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可能理解不同,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記住自己使用CAD畫圖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進行機械設計,不管是什麼專業、什麼階段,三維的或者二維的實際上都是要將某些設計思想或者是設計內容,表達、反映到設計文件上。而圖,就是一種直觀、准確、醒目、易於交流的表達形式。所以我們完成的東西(不管是最終完成的設計文件,還是作為條件提交給其他專業的過程文件,一定需要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設計內容。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就應該明白,好的計算機建模應該具有以下兩個特徵:清晰、准確。

由於以前的一些經驗,這次我沒有按照傳統的從零件設計,然後裝配、檢驗、運動模擬,而是嘗試了一種耳熟能詳但是沒有實踐過的設計方法:自頂向下設計。這是一種逐步求精的設計的過程和方法。對要方案進行分解,定義出各個模塊和機構,而將其中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子任務放到下一層次中去解決。

這樣逐層、逐個地進行定義、設計和調試。按自頂向下的方法設計時,我們首先要對所設計的系統要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然後從頂層開始,也就是從裝配體開始連續地逐層向下分解,分解到到子裝配,最終到每一個零件的參數和定位以及標准件的選擇。這樣設計速度明顯會加快(這也是我們能這么短時間內完成建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獨立,耦合性低,最終也不回出現各個模塊之間運動矛盾或者干涉等問題出現。

雖然這是我剛學會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點小小的勝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許多,另我有了一種春眠不知曉的感悟。通過課程設計,使我深深體會到,干任何事都必須耐心,細致。也讓我體會到了合作與雙贏的快樂。

我的總結也就這么多了,總之,不管學會的還是學不會的的確覺得困難比較多,真是萬事開頭難,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後終於做完了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此外,還得出一個結論:知識必須通過應用才能實現其價值!有些東西以為學會了,但真正到用的時候才發現是兩回事,所以我認為只有到真正會用的時候才是真的學會了!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總結範文(四)

經過緊張而辛苦的四周的課程設計結束了,看著自己的設計。即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自己的設計終於完成啦,擔憂的是自己的設計存在很多的不足。

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著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義.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為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課程設計題目是:設計膠帶輸送機的傳動裝置,工作年限是10年工作環境多飛塵滾筒圓周力F是1500牛帶速v是1.6米每秒滾筒直徑D是250毫米滾筒長度L是600毫米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們共分為了8個階段:1、設計准備工作2、總體設計3、傳動件的設計計算4、裝配圖草圖的繪制5、裝配圖的繪制6、零件工作圖的繪制7、編寫設計說明書8、答辯

在前幾周的計算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首先是在電機的選擇過程中,在把一些該算的數據算完後,在選擇什麼電機類型時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雖然課本後面附帶有表格及各種電機的一些參數我還是選錯了,不得不重新選擇。在電機的選擇中我們應該考慮電機的價格、功率及在設計時所要用到的傳動比來進行選擇,特別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經濟成本。

在傳動比分配的過程中,我一開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最後導致在計算齒輪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分配。我們再分配傳動比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後的齒輪計算,使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合理。

在把電機的選擇、傳動比選定後就開始進入我們這次課程設計的重點了:傳動設計計算。在一開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在xx老師和xx老師的熱心講解和指導下,明白了傳動設計中齒輪的演算法和選擇。在選定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時,我們一定得按照書上的計算思路逐步細心地完成,特別一些數據的選擇和計算一定要合理。當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選擇完成時,在分別按齒面接觸強度設計和按齒根彎曲強度計算,最後通過這兩個計算的對比確定分度圓直徑、齒輪齒數。

這次設計中最後一個難點就是軸的設計了,在兩位老師的細心指導下,我採取了邊畫邊算的方法,確定了低速和高速軸後又分別進行了校核,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軸的校核是個難點,由於材料力學沒怎麼學好導致計算遇到了麻煩,這也充分的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會給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計算結束後就開始了畫圖工作,由於大一的時候就把制圖學了,又學了電腦制圖導致很自己手工畫起來很吃力,許多的畫圖知識都忘記啦,自己還得拿著制圖書復習回顧,導致耽誤了許多時間,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我更加明白我們所學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學好學的學硬。在畫圖過程中,我們應該心細,特別注意不要多線少線同時也要注意圖紙的整潔,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圖。

說實話,課程設計真的有點累.然而,當我一著手清理自己的設計成果,漫漫回味這3周的心路歷程,一種少有的成功喜悅即刻使倦意頓消.雖然這是我剛學會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點小小的勝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許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曉」的感悟.通過課程設計,使我深深體會到,干任何事都必須耐心,細致.課程設計過程中,許多計算有時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煩意亂:有2次因為不小心我計算出錯,只能毫不情意地重來.但一想起周偉平教授,黃焊偉總檢平時對我們耐心的教導,想到今後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想到世界上因為某些細小失誤而出現的令世人無比震驚的事故,我不禁時刻提示自己,一定呀養成一種高度負責,認真對待的良好習慣.這次課程設計使我在工作作風上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磨練.短短三周是課程設計,使我發現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幾年來的學習了那麼多的課程,今天才知道自己並不會用.想到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師卻對我說,這說明課程設計確實使我你有收獲了.老師的親切鼓勵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們,是您嚴厲批評喚醒了我,是您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我,是您的教誨啟發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勵了我,我感謝老師您今天又為我增添了一幅堅硬的翅膀。今天我為你們而驕傲,明天你們為我而自豪。

⑷ 步進送料機課程設計

設計某自動生產線的一部分——步進送料機。如圖10.1所示,加工過程要求若干個相同的被輸送的工件間隔相等的距離a,在導軌上向左依次間歇移動,即每個零件耗時 移動距離a後間歇時間 。考慮到動停時間之比K= 之值較特殊,以及耐用性、成本、維修方便等同素,不宜採用槽輪、凸輪等高副機構,而應設計平面連桿機構。
具體設計要求為:
(1)電機驅動,即必須有曲柄。
(2)輸送架平動,其上任一點的運動軌跡近似為虛線所示閉合曲線(以下將該曲線簡稱為軌跡出線)。
(3)軌跡曲線的 AB段為近似的水平直線段,其長度為 a,允許誤差 c(這段對應於工件的移動);軌跡曲線的CDE段的最高點低於直線段AB的距離至少為b,以免零件停歇時受到輸送架的不應有的回碰,有關數據見表10.1。
(4)在設計圖中繪出機構的四個位置,AB段和CDE段各繪出兩個位置,需註明機構的全部幾何尺寸。

圖10.1 步進送料機

表10.2設計數據

10.2 設計任務
(1)步進送料機一般至少包括連桿機構和齒輪機構二種常用機構。
(2)設計傳動系統並確定其傳動比分配。
(3)繪制步進送料機的機構運動方案簡圖和運動循環圖。
(4)對平面連桿機構進行尺度綜合,並進行運動分析。驗證輸出構件的軌跡是否滿足設計
要求。求出機構中輸出件的速度、加速度,繪制機構運動線圖。
(5)編寫設則計算說明書。
(6)完成步進送料機的模型實驗驗證。
10.3 設計提示
(1)由於設計要求構件實現軌跡復雜並且封閉的曲線,所以輸出構件採用連桿機構中的連
桿比較合適,
(2)由於對輸出構件的運動時間有嚴格的要求,可以在電機輸出端先採用齒輪機構進行減
速。如果再加一級蝸懺蝸輪減速,會使機構更加緊湊。
(3)由於輸出構件尺寸較大,為提高整個機構的剛度和運動的平穩性,可以考慮採用對稱結構(虛約束)。

⑸ 沖壓自動送料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自動化送料方式有很多,常見的主要有
普通機械手,高速機械手如GUDEL、橫桿式 feed bar 、cross bar 、speed bar,swigm以及機器人,還有一些專門設計的自動化送料裝置。

⑹ 課程設計總結範文精選

心得體會 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的所思所感,其實它也是一種很好的 學習 總結 經驗 的方式,它有助於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與工作方式,從而讓自己的內在得以提升。下面是我給大家精心挑選的 工作總結 ,希望大家喜歡!

課程設計總結篇一

本學期我們開設了《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課,這兩門學科都屬於電子電路范疇,與我們的專業也都有聯系,且都是理論方面的指示。正所謂「紙上談兵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學習任何知識,僅從理論上去求知,而不去實踐、探索是不夠的,所以在本學期暨模電、數電剛學完之際,緊接著來一次電子電路課程設計是很及時、很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加深我們對電子電路的任職,而且還及時、真正的做到了學以致用。

這兩周的課程設計,先不說其他,就天氣而言,確實很艱苦。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大部這兩周都被高溫籠罩著。人在高溫下的反應是很遲鈍的,簡言之,就是很難靜坐下來動腦子做事。天氣本身炎熱,加之機房裡又沒有電扇、空調,故在上機模擬時,真是艱熬,坐下來才一會會,就全身濕透,但是炎炎烈日擋不住我們求知、探索的慾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與切實追求,終於做完了課程設計。

在這次課程兼職設計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轉換成正弦波時,我就弄了很長時間,先是遠離不清晰,這直接導致了我無法很順利地連接電路,然後翻閱了大量書籍,查資料,終於在書中查到了有關章節,並參考,並設計出了三角波、方波轉換成正弦波的電路圖。但在設計數字頻率計時就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了。我同樣是查閱資料,雖找到了原理框圖,但電路圖卻始終設計不出來,最後實在沒辦法,只能用數字是中來代替。在此,我深表遺憾!

這次課程設計讓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是鞏固了先前學的模電、數電的理論知識,而且也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更令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拓展。希望今後類似這樣課程設計、類似這樣的鍛煉機會能更多些!

課程設計總結篇二

兩周的單片機課程設計最後順利完成了,其中包含著快樂,也有辛酸。我們選的設計題目是「數字溫度計」,大家都覺得這個題目是比較簡單的。其實不然,做了之後,發現設計電路雖然簡單,但我們認為它真正困難的地方是程序設計,但是在我們同心努力下最終完成了。

我們剛選該題目時,真的是一頭霧水,硬體電路不知如何下手,更何談解決程序那塊,因為我們所學的都是單片機方面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還比較少。但是,我們三人也沒偷下懶,迅速分工去查閱和收集資料。我們去了圖書館借一些參考書,上網找一些相關資料,並且請教指導老師。透過不斷努力,最後把數字溫度計的思路和模型定了下來並開始分一個人去焊接硬體電路,剩下的去整理和修改程序。

透過一番整理和修改後,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模擬成功後准備焊接電路板。在焊接電路板中,我們首先對硬體電路進行布局,然後確認無誤後,在電路板上進行焊接,這個過程我們覺得是做得比較快的,以至於後面出現了虛焊的錯誤。

焊接電路板完工,細心檢查後,進行通電測試。結果液晶LCD沒有顯示,透過檢查,原先是LCD壞了,在換了塊新的後,能顯示顯示值。但還有個問題是,當報警電路不會報警,在請教老師後,發現走動蜂鳴器的電壓太低了,是因為串接了一個太大的電阻。然後,我們換了一個小電阻,但這時蜂鳴器卻一向在叫,停不下來,但是,在我們三人的的細心檢查下,原先是在放大電路的一端虛焊了,這說明我們焊接電路的技術還不夠好。在重新焊接那端後,數字溫度電路最後成功實現功能,當時我們的情緒都是無比興奮和快樂的,因為我們兩周的辛苦沒有白費。

在完成單片機課程設計後,我們發現我們還有許多不足,所學到的知識還遠遠不夠,以至於還有一些功能不能被動完成。但透過學習這一次實踐,增強了我們的動手潛力,提高和鞏固了單片機方面的知識,個性是軟體方面。從中增強了我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並讓我們認識到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是多麼重要。

課程設計總結篇三

接觸機械原理這門課程一學期了,而這學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學習機械的樂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機械器件、機件組合而成的機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車、機器人、太空梭等機械技術所震撼,感慨機械工作者的偉大,。然而這種激動就在接近本學期結束之時,終於實現了,我們迎來了第一堂機械課程設計。

由於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脫離老師的管束,和同學們分組探討自動送料沖床的結構設計,把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設計之前,指導老師把設計過程中的所有要求與條件講解清楚後,腦子里已經構思出機構的兩部分,即送料機構和沖壓機構,把每一部分分開設計,最後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體設計了嗎?這過程似乎有點簡單,可是萬事開頭難,沒預料到這個「難」字幾乎讓我無法逾越,如槽輪間歇機構,要滿足送料間歇條件,就必須按照規定的運動規律即參數,設計一個滿足運動條件的槽輪機構,這是機械原理課堂上沒有講過的,因為這部分只是課本了解內容,但涉及這個槽輪機構對整個課程設計來說又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鄭光順跑到圖書館,恨恨地找了一番,終於借到與這次課程設計有關的六本參考資料書,拿回來後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輪有關的內容一一瀏覽,結果,令我們欣喜的是這槽輪機構的各種參數都被羅列出來了,而且還有一道例題,按照例題的思路很快地設計出了槽輪機構,即送料機構設計完成。

做成了槽輪送料機構,我們的沖壓機構有存在很大的難題,將凸輪機構和連桿機構組合完成一個特定的運動,這是沒有學過的,凸輪機構倒是很容易地算出來了,但是連桿機構既要滿足角度條件又要滿足高度條件,解析法是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弄懂的,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只能選擇圖解法了,組長張瑞朋和鄭光順大晚上的坐在電腦旁邊,用CAD作圖,用QQ語音進行交流,高科技顯然被引進了我們的課程設計,兩位「工程師」邊做圖邊把存在的問題說出來,最後在他們二位加夜班的情況下,與第二天早上突破了這個難題。與此同時我們另外五人也拿出了兩套備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參數。一周後方案基本完成,進入作圖階段。但在作圖之前經過七人反復討論決定採取第三套凸輪連桿組合方案,因為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滿足急回這一特性,而其他兩套方案都在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選擇就這樣塵埃落定了。

作圖可以說是學機械的家常便飯,不過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時、最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從本周一起2張2號圖紙必須在周三完成,將我們設計機構完全呈現出來。由於我們組合機構比較復雜,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結構件圖外還得完成結構件圖的側視圖,以便答辯時老師能夠讀懂我們的作業,這一任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點鍾到工作室後,為了在晚上離開前完成圖紙,一直作圖到晚上九點鍾,下午五點那時肚子實在餓得不行了,就乾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幾個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頓特殊的作圖晚餐,這樣的事情在 畢業 後也許將成為同學之間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了,周三完成課程設計 報告 ,完善圖紙。准備好一切後,等待周四的答辯到來。只希望我們組能夠在答辯中取得好成績,即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完美,當然這是本次課程設計的最完美的結局。

課程設計總結篇四

經過緊張而辛苦的四周的課程設計結束了,看著自己的設計。即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自己的設計終於完成啦,擔憂的是自己的設計存在很多的不足。

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著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 名言 的真正含義.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為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課程設計題目是:設計膠帶輸送機的傳動

裝置(如右圖所示)工作年限是10年工作環境多飛塵滾筒圓周力F是1500牛帶速v是1.6米每秒滾筒直徑D是250毫米滾筒長度L是600毫米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們共分為了8個階段:

1、設計准備工作2、總體設計3、傳動件的設計計算4、裝配圖草圖的繪制5、裝配圖的繪制6、零件工作圖的繪制7、編寫設計 說明書 8、答辯

在前幾周的計算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首先是在電機的選擇過程中,在把一些該算的數據算完後,在選擇什麼電機類型時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雖然課本後面附帶有表格及各種電機的一些參數我還是選錯了,不得不重新選擇。在電機的選擇中我們應該考慮電機的價格、功率及在設計時所要用到的傳動比來進行選擇,特別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經濟成本。在傳動比分配的過程中,我一開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減速機的傳動比分成了4,最後導致在計算齒輪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分配。我們再分配傳動比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後的齒輪計算,使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合理。

在把電機的選擇、傳動比選定後就開始進入我們這次課程設計的重點了:傳動設計計算。在一開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在楊老師和張老師的熱心講解和指導下,明白了傳動設計中齒輪的演算法和選擇。在選定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時,我們一定得按照書上的計算思路逐步細心地完成,特別一些數據的選擇和計算一定要合理。當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選擇完成時,在分別按齒面接觸強度設計和按齒根彎曲強度計算,最後通過這兩個計算的對比確定分度圓直徑、齒輪齒數。

這次設計中最後一個難點就是軸的設計了,在兩位老師的細心指導下,我採取了邊畫邊算的 方法 ,確定了低速和高速軸後又分別進行了校核,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軸的校核是個難點,由於材料力學沒怎麼學好導致計算遇到了麻煩,這也充分的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會給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計算結束後就開始了畫圖工作,由於大一的時候就把制圖學了,又學了電腦制圖導致很自己手工畫起來很吃力,許多的畫圖知識都忘記啦,自己還得拿著制圖書復習回顧,導致耽誤了許多時間,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我更加明白我們所學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學好學的學硬。在畫圖過程中,我們應該心細,特別注意不要多線少線同時也要注意圖紙的整潔,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圖。

說實話,課程設計真的有點累.然而,當我一著手清理自己的設計成果,漫漫回味這3周的心路歷程,一種少有的成功喜悅即刻使倦意頓消.雖然這是我剛學會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點小小的勝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許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曉的感悟.通過課程設計,使我深深體會到,干任何事都必須耐心,細致.課程設計過程中,許多計算有時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煩意亂:有2次因為不小心我計算出錯,只能毫不情意地重來.但一想起周偉平教授,黃焊偉總檢平時對我們耐心的教導,想到今後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想到世界上因為某些細小失誤而出現的令世人無比震驚的事故,我不禁時刻提示自己,一定呀養成一種高度負責,認真對待的良好習慣.這次課程設計使我在工作作風上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磨練.短短三周是課程設計,使我發現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幾年來的學習了那麼多的課程,今天才知道自己並不會用.想到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師卻對我說,這說明課程設計確實使我你有收獲了.老師的親切鼓勵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們,是您嚴厲批評喚醒了我,是您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我,是您的教誨啟發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勵了我,我感謝老師您今天又為我增添了一幅堅硬的翅膀.今天我為你們而驕傲,明天你們為我而自豪

課程設計總結篇五

本學期我們開設了《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課,這兩門學科都屬於電子電路范疇,與我們的專業也都有聯系,且都是理論方面的指示。正所謂「紙上談兵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學習任何知識,僅從理論上去求知,而不去實踐、探索是不夠的,所以在本學期暨模電、數電剛學完之際,緊接著來一次電子電路課程設計是很及時、很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加深我們對電子電路的任職,而且還及時、真正的做到了學以致用。

這兩周的課程設計,先不說其他,就天氣而言,確實很艱苦。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大部這兩周都被高溫籠罩著。人在高溫下的反應是很遲鈍的,簡言之,就是很難靜坐下來動腦子做事。天氣本身炎熱,加之機房裡又沒有電扇、空調,故在上機模擬時,真是艱熬,坐下來才一會會,就全身濕透,但是炎炎烈日擋不住我們求知、探索的慾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與切實追求,終於做完了課程設計。

在這次課程兼職設計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轉換成正弦波時,我就弄了很長時間,先是遠離不清晰,這直接導致了我無法很順利地連接電路,然後翻閱了大量書籍,查資料,終於在書中查到了有關章節,並參考,並設計出了三角波、方波轉換成正弦波的電路圖。但在設計數字頻率計時就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了。我同樣是查閱資料,雖找到了原理框圖,但電路圖卻始終設計不出來,實在沒辦法,只能用數字是中來代替。在此,我深表遺憾!

這次課程設計讓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是鞏固了先前學的模電、數電的理論知識,而且也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更令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拓展。希望今後類似這樣課程設計、類似這樣的鍛煉機會能更多些!


課程設計總結 範文 精選相關 文章 :

1. 課程設計心得體會範文3篇

2. 關於課程設計心得體會範文

3. 有關課程設計心得體會範文

4. 電子課程設計總結範文2020

5. 課程設計個人心得體會範本

6. 課程設計心得體會教師範文

7. 課程設計學習心得總結

8. 軟體實訓報告範文精選5篇

9. 課程設計實習心得體會範文

10. 關於課程設計心得體會

⑺ 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的電工版2

書名: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書 代 號:G0135060
作 譯 者:宇海英
出版日期:2011-08 定價:¥32.0元
出 版 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 S B N:978715064叢 書 名:普通高等教育機械類「十二五」 規劃系列教材
責任編輯:李潔
適用對象:
研究生本科教育>工學>機械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書詳細介紹了金屬沖壓成形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重點講述了沖裁、彎曲、拉深的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方法,並對多工位模及自動模進行詳細講解,對幾種特種成形的加工方法加以簡單介紹,並針對汽車的迅猛發展,對汽車覆蓋件的常見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進行了介紹。
讀者對象: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材料工程類專業本科生教材,建議學時數為48學時。也可供從事模具設計與製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 冷沖壓基礎知識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冷沖壓的特點和應用 1
1.1.2 冷沖壓的基本工序 2
1.2 冷沖壓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6
1.3 常用冷沖壓模具的類型及材料 9
1.3.1 常用冷沖壓模具的類型 9
1.3.2 沖壓工藝對模具材料的
基本要求 10
1.3.3 常用沖壓模具材料與性能 11
1.4 冷沖壓變形的基本原理 13
1.4.1 影響金屬塑性和變形抗力
的因素 13
1.4.2 塑性變形體積不變條件 15
1.4.3 屈服准則 16
1.4.4 冷沖壓成形中的硬化現象 17
1.4.5 塑性拉深失穩及極限應變 18
1.5 冷沖壓材料及冷沖壓成形性能 22
1.5.1 常用冷沖壓材料 22
1.5.2 板料的沖壓成形性能 23
1.5.3 板料沖壓成形性能的測定 24
1.5.4 板料的基本性能與沖壓
成形性能的關系 29
1.5.5 成形極限圖及其應用 32
1.6 沖壓設備 34
1.6.1 沖壓設備的選用原則 34
1.6.2 常用冷沖壓設備 35
1.6.3 模具的安裝 36
習題 39
第2章 沖裁及沖裁模設計 40
2.1 沖裁變形過程分析及其斷面特徵 40
2.2 沖裁件的工藝性 41
2.3 沖裁間隙 43
2.3.1 沖裁間隙 43
2.3.2 間隙對沖裁的影響 43
2.3.3 間隙值確定 44
2.4 沖裁模刃口尺寸計算 46
2.4.1 凸、凹模尺寸計算原則 46
2.4.2 凸、凹模分開加工時,尺寸
與公差的計算 46
2.4.3 凸、凹模配合加工時,尺寸
與公差的計算 47
2.4.4 配合加工計算實例 48
2.5 沖裁力和壓力中心的確定 49
2.5.1 沖裁力F 49
2.5.2 減小沖裁力的方法 49
2.5.3 卸料力、推件力、頂件力計算 50
2.5.4 壓力機噸位選擇 51
2.5.5 模具壓力中心的確定 51
2.6 排樣 52
2.6.1 排樣 52
2.6.2 材料的利用率 54
2.6.3 搭邊和條、帶料寬度的確定 54
2.7 沖裁模主要零部件設計 56
2.7.1 凹模設計 56
2.7.2 凸模設計 60
2.7.3 模架與導向零件 65
2.7.4 固定板與固定凸、凹模及
其鑲件的板狀墊板 68
2.7.5 條料導向裝置 69
2.7.6 定位零件 69
2.7.7 卸料與頂件裝置 73
2.7.8 模具的閉合高度 75
2.8 沖裁模的典型結構 77
2.8.1 沖裁模分類 77
2.8.2 沖裁模的典型結構分析 77
2.8.3 沖裁模典型結構 77
習題 83
第3章 彎曲與模具設計 85
3.1 彎曲變形過程及變形特點 85
3.1.1 彎曲變形的過程 85
3.1.2 彎曲變形的特點 87
3.2 彎曲工藝性分析 89
3.2.1 最小彎曲半徑的概念及
影響因素 89
3.2.2 最小彎曲半徑的值及
提高彎曲極限變形程度方法 90
3.3 彎曲工藝方案的確定 92
3.3.1 彎曲件的工藝性 92
3.3.2 彎曲工藝方案的確定 96
3.4 彎曲模具的設計 97
3.4.1 模具結構設計要點 97
3.4.2 彎曲件的中性層位置及
毛坯長度計算 98
3.4.3 彎曲卸載後的回彈 99
3.4.4 彎曲模工作部分尺寸
的計算 103
3.4.5 彎曲力計算 106
3.5 彎曲成形中常見的問題及
解決措施 108
習題 112
第4章 拉深工藝與模具設計 113
4.1 拉深的基本原理 113
4.1.1 拉深變形過程、特點及
拉深分類 113
4.1.2 拉深過程中毛坯的應力
和應變狀態 115
4.2 拉深件的工藝性 116
4.3 旋轉體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確定方法 117
4.4 圓筒形件的拉深 119
4.4.1 圓筒形件的拉深系數 119
4.4.2 圓筒形件拉深次數確定 122
4.4.3 圓筒形件拉深的壓邊力
與拉深力 122
4.5 其他旋轉體拉深件的拉深 123
4.5.1 軸對稱曲面形狀零件的
拉深方法 123
4.5.2 半球形件的拉深尺寸
確定技巧 125
4.5.3 拋物線形件的拉深尺寸
確定技巧 125
4.5.4 錐形件的拉深 127
4.6 盒形件的拉深 130
4.7 拉深模典型結構 133
4.8 拉深成形中常見的問題及
解決措施 136
習題 138
第5章 其他沖壓成形 140
5.1 脹形 140
5.1.1 起伏成形 140
5.1.2 管形凸肚 141
5.1.3 脹形時產生裂紋的原因及
其預防措施 144
5.2 翻邊 145
5.2.1 內孔翻邊 146
5.2.2 外緣翻邊 149
5.2.3 特殊翻邊模結構 151
5.2.4 翻邊時邊緣產生裂紋的
原因及其預防措施 153
5.3 縮口與擴口 153
5.3.1 縮口變形特點與變形程度 154
5.3.2 縮口工藝計算 156
5.3.3 擴口 157
5.4 旋壓 159
5.5 校形 161
5.5.1 校平 161
5.5.2 整形 162
習題 164
第6章 汽車覆蓋件等非軸對稱曲面零件沖壓 165
6.1 概 述 165
6.1.1 覆蓋件的分類及特點 165
6.1.2 對覆蓋件的要求 167
6.1.3 覆蓋件模具的種類 168
6.2 覆蓋件拉深工藝與拉深模設計 168
6.2.1 覆蓋件拉深工藝設計 168
6.2.2 覆蓋件拉深模設計 171
6.3 覆蓋件修邊工藝與修邊模設計 178
6.3.1 覆蓋件修邊工藝設計 178
6.3.2 覆蓋件修邊模設計 180
6.4 覆蓋件翻邊工藝與翻邊模的設計 186
6.4.1 覆蓋件翻邊工藝設計 186
6.4.2 覆蓋件翻邊模的設計 187
習題 190
第7章 自動模與多工位級進模 192
7.1 沖壓生產的自動化與自動模 192
7.2 自動送料裝置 192
7.2.1 自動送料裝置 192
7.2.2 常用自動送料裝置 194
7.2.3 自動上件裝置 204
7.3 自動出件裝置 210
7.4 自動檢測與保護裝置 212
7.5 自動模設計要點 213
7.6 多工位級進模 215
7.6.1 多工位級進模的分類 215
7.6.2 多工位級進模設計步驟 216
7.6.3 多工位級進模的排樣圖設計 216
7.6.4 多工位級進模結構設計 224
習題 241
第8章 板料特種成形技術簡介 242
8.1 爆炸成形 242
8.2 電水成形 244
8.3 電磁成形 245
8.4 激光沖擊成形 246
8.5 超塑性成形 247
習題 249
第9章 沖壓工藝規程的制定 250
9.1 制定沖壓工藝過程的基礎 250
9.1.1 各種沖壓工序的力學
特點與分類 250
9.1.2 正確設計沖壓工藝過程及
控制毛坯的變形 253
9.2 沖壓工藝規程制定的步驟與內容 256
9.2.1 概述 256
9.2.2 零件圖的分析 256
9.2.3 確定沖壓件生產的
工藝方案 257
9.2.4 確定模具類型及結構形式 261
9.2.5 選用沖壓設備 262
9.2.6 編寫工藝文件 263
習題 265
參考文獻 266前言本書是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的需要,為適應日益廣泛應用的冷沖壓加工技術,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編寫的;是高等學校本科生材料成形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模具方向)的教學用書。
「冷沖模設計」是相關專業培養中的重要專業課程,《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是這門課程的常用書,為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爭理論與生產實踐相聯系,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吸收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難度適中,理論以夠用為度,內容豐富,文字簡明易懂。
全書共分9章。首先介紹了沖壓成形的基本知識,包括對沖壓加工和沖壓材料、沖壓設備的介紹;其次重點介紹了基本沖壓工藝和相應模具設計知識,包括沖裁、彎曲、拉深、局部成形等部分;在此基礎上還介紹了汽車覆蓋件模具和多工位級進模具的相關內容;最後介紹了特種成形技術和冷沖壓工藝規程的制定等內容。
第1、3、6、8、9章由金陵科技學院宇海英編寫,第4章由沈陽航空大學劉占軍編寫,第5、7章由南京工程學院王鑫編寫,第2章由佳木斯大學李小海編寫。
限於編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誠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編 者
2010年10月

⑻ 沖床自動送料裝置結構圖和工作原理

給你介紹下NCF系列滾輪送料機的工作原理吧
送料機與沖床聯機時,需要至少2個信版號:送料權、放鬆(2個信號來自沖床凸輪)
送料機PLC根據設定的送料長度,在收到送料信號後,輸出信號到伺服放大器,伺服放大器控制電機運轉,電機運轉的度數由編碼器反饋回伺服放大器,二者配合完成設定的送料長度傳送。
當沖床到達下死點時,送料機PLC接收到放鬆信號,此時PLC輸出1個信號驅動電磁閥動作,此電磁閥控制送料機氣缸,氣缸活塞動作,使送料機構上滾輪松開。
這就是送料機的主要工作過程,如此循環動作,完成沖壓過程。

⑼ 五金沖壓模具設計步驟流程詳解(2)

五金沖壓模具設計步驟流程詳解

(B).升料銷型(圓形,設有導料銷用孔),升料銷設有導料銷用孔可防止材料承受導引銷之變形及使導引銷確實發生作用。

(C).升料及導料銷型,兼俱好改導料功能,連續模具之導料最常使用此形式升料銷型。

(D).升料銷型(方形) 如有需求設有空氣吹孔。

(E).升料及導料銷型(方形)。

(2).頂料單元:自動沖壓加工時必須防止沖切製品或沖屑之跳於母模表面以避免模具損壞及不良沖壓件之產生。

(3).頂出單元:頂出單元之主要作用是每次沖壓加工時將製品或廢料自母模內頂出。頂出單元之裝設場所有二:

(A).逆配置型模具時裝設於上模部份,

(B).順配置型模具時裝設於下模部份。

8. 固定銷單元

固定銷單元之形狀及其尺寸依標准規格需要而設計,使用時之注意事項有:

(A).固定銷孔宜為貫穿孔,不能的場合,考慮容易使用螺絲卸除之設計方法。模具大師微信:1828765339(B).固定銷長度適度最好,不可大於必要的長度。

(C).固定銷孔宜有必要的逃離部。

(D).置於上模部份之場合,應設計防止落下之機構以防止其掉落。

(E).採用一方壓入配合一方滑動配合之場合,滑動側之固定銷孔稍微大於固定銷。

(F).固定銷之數量以兩只為原則,盡量選擇相同之尺寸。

9. 壓料板單元

“壓料板單元之特別重要點是壓料面與母模面有正確的平行度及緩沖壓力要求平衡。。

10. 失誤檢出單元

“以連續模具沖壓加工時,模具必須設計失誤檢出單元以檢出送料節距之變化量是否超過其基準而停止沖床之運轉。失誤檢出單元是裝設於模具內部,依其檢出方法有下列兩種裝設形式:(A).上模內裝設檢出銷之形式,當其偏離料條孔穴時,將與料條相接觸而檢知友芹判。(B).下模內裝設檢出銷之形式,當料條之一部與檢出銷接觸而檢知。。

“最近利用接觸方式之檢出方法將有所改變,使用近接開關之事例有增加趨勢。上模內裝設檢出銷是標準的檢出裝置,由於其於下死點附近檢出,檢出開始至沖床停止有時間偏差,要完全達到失誤防止效果是困難的。裝於下首芹模之檢出裝置,當材料送料動作完成後馬上直接進行檢出,此方法已受到重視。。

11. 廢料切斷單元

“連續沖壓加工時料條(廢料) 將陸續離開模具內,其處理方式有兩種:(A).利用卷料機卷取之,(B).利用模具切斷裝置將其細化。

又後者之方式有兩種:(A).利用專用廢料切斷機(設置於沖壓機械外部),(B).裝設於連續模具最後工程之切斷單元。。

12. 高度停止塊單元

“高度停止塊單元之主要作用是正確地決定上模之下死點位置,其形式有下列兩種:(A).沖壓加工時亦經常接觸之方式,(B).組裝時才接觸,沖壓加工時不接觸之方式。還有,當模搬運、保管時,為防止上模與下模之接觸,最好於上模與下模之間置入隔塊。當精度要求無必要時,其使用標准可採用螺絲調整型。

六. 主要模具元件之設計

1. 標准部品及規格

“模具用標准規格之選擇方法最好考量下列事項:(A).使用的規格內容不受限制時,最好採用最高層者。(B).原則上採用標准數。(C).模具標准部品無此尺寸時,採用最接近者再進行加工。。

2. 沖頭之設計

“沖頭依其功能可大致分為三大部份:(A).加工材料之刃部先端(切刃部,其形狀有不規則形、方形、圓形等)。(B).與沖頭固定板接觸部(固定部或柄部,其斷面形狀有不規則形、方形、圓形等)。(C).刃部與柄部之連結部份(中間部)。。

“沖頭各部份之設計基準分別從(A).切刃部長度,(B).切刃部之研磨方向,(C).沖頭之固定法及柄部之形狀等方面簡述之。。

“(1).切刃部長度:階段型沖頭之切刃部長度之設計宜考慮加工時不會產生側向彎曲、與壓料板運動部份之間隙應適當。壓料板與沖頭切刃部之關系有引導型及無引導型,切刃部直段長度將有所不同。。

“(2).切刃部之研磨方向:切刃部之研磨方向有與軸部平行(上削加工) 及與軸部垂直 (穿越加工) 等兩種方法,為提高沖頭的耐磨耗性及耐燒著性,宜採用前者。切刃部形狀是凸形狀時可採用穿越加工,凹凸形狀時採用上削加工或穿越加工並用方式。。“(3).沖頭之固定法及柄部之形狀:沖頭之柄部大致分為直段型與肩部型兩種,其固定方式之選用因素有製品及模具之精度、沖頭及沖頭固定板之加工機械與加工方法、維護保養之方法等。。

“(4).柄部之尺寸及精度:沖頭柄部之尺寸及精度將隨沖頭之固定方式而有不同要求。。

“(5).沖頭長度之調整方法:沖切沖頭之長度因再研磨加工而減短,為與其他工程如(彎曲、引伸等)之沖頭長度保持平衡及維持沖頭設計長度,有必要調整沖頭之長度。。“(6).配合沖壓加工之沖頭設計:為達到大量生產時沖壓製品之品質安全及無不良品之產生,模具方面有必要考慮下列事項:A.沖頭加工之研磨方向要同一性,表面宜施以拋光處理。B.為防止沖屑之浮上,沖頭內可裝設頂出銷或加工空氣孔。C.為減少沖切力,沖孔沖頭施以斜角加工,還有大沖頭附近的細小沖頭宜較短些以減少受到沖擊。。

“(7).配合加工法之沖頭設計:沖頭之形狀設計與加工困難度有絕對的關系,當其過份接近時沖頭固定板之加工變為困難,此時之沖頭宜加以分割處理(采組合方式)。

3. 沖頭固定板之設計

“沖頭固定板之厚度與模具及荷重之大小有關系性,一般上為沖頭長度之30~40%,還有沖頭引導部長度宜高於沖頭直徑之1.5倍。

4. 導引銷 (沖頭) 之設計

導引銷(沖頭) 之引導部直徑與材料導引孔之間隙,其尺寸及突出壓料板之量依材料之厚度而設計,導引銷之先端形狀大致分為兩種:A.炮彈形,B.圓錐形(推拔形)。

(1).炮彈形是最普通之形式,市面上亦有標准部品。

(2).圓錐形有一定的角度,很適合用於小件之高速沖壓,推拔角度之決定因素有沖壓行程、被加工件之材質、導引孔之大小,加工速度等。推拔角度大時較容易修正被加工材料之位置,但推拔部之長度將變長。推拔部與圓筒部連接處宜滑順之。

5. 母模之設計

(1).沖切母模之設計

沖切母模之形狀設計應考量之要項有:A.模具壽命及逃角之形狀,B.母模之剪角,C.母模之分割。(A).模具壽命及逃角之形狀:此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事項,如設計不正確將會造成沖頭之破損、沖屑之堵塞或浮上、毛邊之發生等沖壓加工不良現象。(B).母模之剪角:外形沖切時為減低其沖切力,母模可采剪角設計,剪角大時沖切力之減低亦大,但易造成製品之反曲及變形。(C).母模之分割:母模必須施以成形研磨等精加工,由於其是凹形狀,研磨工具不易進入,故必須加以分割。

(2).彎曲母模之設計

“彎曲加工用母模之設計,為防止回彈及過度彎曲等現象之發生,U形彎曲加工用母模之部形狀為雙R與直線部(斜度為30度)之組合,最好近似R形狀。R部形狀經成形研磨或NC放電加工後應施以拋光處理。。

(3).引伸母模之設計

“引伸母模角隅部形狀及逃角形狀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事項,有關角隅部及逃角之形狀及特徵如下:引伸母模R角值大時較易引伸加工,但亦產生引伸產品表面產生皺 摺 現象,引伸製品側壁厚度大於板厚。引伸厚板件及頂出困難之場合,母模R值要取小,約為板厚之1-2倍,一般上圓筒及方筒引伸母模之大多引伸部作成直段狀,為防止燒著發生、潤滑油油膜之破壞及減少頂出力等目的,直段部下方宜有逃部(階段形或推拔形)設計。特別是引縮加工之場合,此直段部有必要盡量少。。

6. 沖頭之側壓對策

沖壓加工時沖頭左右承受均等之荷重是最佳理想(即側壓為零) 狀態,沖頭承受側向壓力時將使上模與下模產生橫方向之偏移,造成模具間隙之部份變大或變小(間隙不均勻) 及無法得到良好精度的沖壓加工。有關沖頭之側壓對策有下列方法:(A).改變加工方向,(B).單側加工(沖切、彎曲、引伸等)之製品宜采兩排布列方式,(C).沖頭或母模裝設側壓擋塊,切刃之側面設有導引部(尤其是切斷及分斷加工)。

7. 壓料板之設計

“壓料板之功能有剝離付著於沖頭之材料及導引細小沖頭之作用,依功能不同其設計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壓料板之厚度及選用基準依製品設計有下列兩種:1.可動式壓料板,2.固定式壓料板。。“壓料板與沖頭之間隙值宜小於模具間隙之半(尤其是精密連續模具更應遵守此原則),當設計壓料板時依製品的不同而有所變動必須注意下列事項:

1.壓料板與沖頭之間隙值及沖頭導引部之長度,

2.輔助導柱與壓料板之裝設標准及壓料板之逃部設計,

3.可動式壓料板於沖壓加工時為防止傾斜發生之對策,

4.固定式導料板與壓料板導引銷孔之尺寸關系,

5.固定式壓料板之材料導引部與被加工材料寬度之關系。。

8. 背壓板之設計

“沖壓加工時主要作用件(沖頭、壓料板、母模)之後方將承受面壓,當沖壓力高於面壓力時宜採用背壓板(特別是沖頭及母模模套之背面)背壓板之使用方式有局部使用與全面使用兩種形式。。

閱讀全文

與自動送料沖壓裝置課程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沈陽電動工具展 瀏覽:202
蘋果搜狗工具箱在哪裡 瀏覽:202
攪拌車製冷效果怎麼樣 瀏覽:929
紡織廠都有什麼設備 瀏覽:830
碳鋼設備內襯不銹鋼如何防滲碳 瀏覽:48
女生在家用什麼器材練背 瀏覽:731
石材切割機軸承什麼號 瀏覽:247
和面機軸承壞了怎麼卸開H 瀏覽:683
越野摩托車沒有儀表怎麼做保養 瀏覽:688
加熱裝置有什麼作用 瀏覽:754
冰箱低壓管熱冰箱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943
液化氣閥門指針不動 瀏覽:969
軸承的型號是怎麼選擇的 瀏覽:501
手持式電動工具絕緣 瀏覽:260
機械制圖員什麼專業能考 瀏覽:522
馬桶漏水怎麼關閥門 瀏覽:721
視頻設備哪個好用 瀏覽:118
空調塵滿清洗後製冷不好怎麼辦 瀏覽:407
甩手工具箱官方 瀏覽:527
活接應該加在閥門的什麼地方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