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纖維藝術的審美淺析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選擇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創造出來的,它既作為藝術家審美的結果,又成為藝術接受者的審美對象。如果離開了藝術家所採取的獨特的藝術表現途徑與藝術造型語言去評價藝術作品,就難以把握藝術審美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即指構成藝術內在諸元素的高度有機的聯系。
纖維藝術
現代纖維藝術以其特有的材質肌理與極富個性的表現魅力,構成了其他藝術無以倫比的審美特徵。這種美的特徵即由纖維藝術的材料、肌理、形態、色彩等要素在空間形成的完整性,經視覺傳達由人的審美心理感應來完成的。它們之間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特色又是相互滲透、交融統一的審美整體。 物體的形狀是由它的基本空間特徵所構成的,而區別不同基本空間特徵的物體,首先取決於使用材料的不同,其次才是表現方法的不同。材料間物理性的差異在表現中能產生各不相同的美感:金屬材料構成的環境給人冷漠的潔凈感;木石材料營造的環境顯得質朴無華;而柔軟的織物綳成的空間則洋溢著溫馨隨和的氣氛。
纖維藝術的材料由動植物纖維材料、人造纖維材料和實物材料三大類組成。每一類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屬性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感應,如:動植物纖維材料一般具有朴實天然的美;人造纖維材料一般具有彈性光亮的美;而實物材料則有實物特具的內函信息的美。它們除了共同具有的柔韌的共性美以外,又具有不同質感的個性美。
不同自然屬性的材料美,在藝術家的視覺中轉化成美的心理感應,經過恰當的藝術表現,賦予材料一種特定意義的審美價值,產生了極其豐富的心理效應。如藝術大師米羅,擅長運用麻
、毛、紗線的材料來表達他的藝術符號,不管要表現的形象有多復雜他總能恰到好處地用簡潔的編織語言去突出色澤鮮明、質地柔和、淳樸天然的材料美。克里斯托,則熱衷於選用尼龍織物去包裹自然景觀中的物體,表現人造材料閃爍、縹緲的空間美,以此創造新的人文景觀。波譜藝術家勞審堡更新奇,他直接把被子掛到展覽的牆上命題為《床》,藝術家沒有改變實物材料的物理性質,只是從觀念與空間上改變了實物的實用功能,實物材料特有的信息使作品產生了特定意義的審美價值。可以意料,現代纖維藝術在日益進步的社會與人的審美需求中,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科學的作用下,會涌現更多更新的材料。材料的美將永遠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纖維藝術審美特徵之一。 不同質感的纖維材料因為柔軟,才可以人為地自由地加工處理,由此產生了一種千變萬化的美的視覺狀態——肌理。正是這種肌理美造就了纖維藝術獨特的空間美。
首先,肌理美是一種視覺形態。它具有的物理傾向性的張力在不同組織結構中的穿行延伸是創造肌理美的表現因素,並同時影響著人的心理感受。比如稀疏與密集的肌理,因為張力的強弱變化而產生了鬆弛與緊張的心理感受;凹凸與起伏的肌理,因張力的變化沖突而誘導了退縮與擴展的心理感受;條理與節奏的肌理,因張力的規則有序給人以整齊舒展的心理感受;細膩與粗獷的肌理,則是張力在結構的隱與露中形成了含蓄明快的心理感受。
視覺形態的肌理感受與不同質感的材料密切相關。同一種色彩同一種形態的肌理在兩種不同質地材料的組合中,因為色線反光的差別產生不同肌理效果;同時視覺形態的肌理感受又與藝術家賦予材質的特殊表現密切相關。比如作品《蘑菇》,是美國藝術家查利·邁爾斯選擇高級棉花與蕉麻纖維經真空鑄造而成的一種特殊紋理紙,經丙烯顏料上色後,紙質的作品已成為牆上極具厚重感的浮雕。這是由於藝術家對材質的獨特處理,使其表層肌理產生了一種超脫於材料本身質地之外的新的視覺感受。
其次,肌理美又具有不同的質量感,一種材質肌理的體量感。它們與光影、色澤、形態相融;與人的心理感應交匯混合為一種美的質量感,一種不同於物理性能的質量感。色澤暗淡、反光微弱、表面粗糙的形態肌理,能產生厚重收縮的心理效應。比如美國藝術家羅伯.W.亞歷山大選用彩色的人造纖維包纏金屬軟管的肌理造型語言,經層層交錯掛疊在大空間形成厚實、垂重、注目的藝術形象。色澤明亮,反光強烈,表面光滑的形態肌理則產生輕靈擴張的心理效應,因而在較小的空間選用淺色光滑、具有虛實透漏、肌理細膩的壁掛作點綴能使人的心理空間產生空靈與寬暢,就是相同材質經不同體量感的表層肌理處理,也會形成截然不同的肌理美感。由此,纖維藝術的創作需要作者把握好材質肌理的表現,使單純的材料美升華為豐富多變的具有一定質量感的肌理美。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論述藝術「最優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能夠表現運動。」因此,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是構成纖維藝術形態美的靈魂。
現代纖維藝術常運用力的重疊獲得深度,產生比物理距離還要強烈的空間形態美;運用力的漸變獲得序列,創造具有節奏韻律的形態美;運用透視的抽象變形獲得張力,形成具有動感的形態美;更由於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間、不定動靜、不定虛實的形態特徵。時而粗獷渾厚、時而細膩逼真、時而飄逸朦朧,可以說纖維藝術的形態美構成了纖維藝術的空間美。
形態美是因為形態的各部分力的和諧。形態包括外部形態與內部形態,外部形態是指單純的空間特徵,一般指形態的外部輪廓;內部形態則表示形態中各部分之間界限的形態,即結構形態。外部形態與內部形態是局部與整體、背景與前景的層次關系,它們間的張力在相互輝映中達到平衡。有時外部形態的輪廓可以襯托內部形態結構的輪廓,比如阿德姆斯的纖維藝術作品,簡潔的長方形輪廓有力地對比了明亮柔和的色澤與如流水般捲曲的內部形態結構輪廓;有時內部形態的結構輪廓也可以限定製約外部形態的輪廓,比如藝術家庫艾瑪琳的作品,作者選用粗糙的亞麻線和柔和的紗線,在壁掛的上部塑造了一個結實的圓的內聚張力結構,它不僅規定了圓的外部形態輪廓,而且自然形成了下部拖掛、垂盪的外部形態輪廓,壁掛那一松一緊的張力得到整體的平衡,造就了和諧統一的視覺美感。有時內外結構的張力是相互影響的、形態輪廓模糊不定,比如萬曼的一些作品就是著重表現形態內外結構的張力與周圍空間交融美的典範。
不同材料的質地能改變外部與內部結構輪廓線的質感,從而更豐富了形態的視覺美感。比如硬質的竹、藤、金屬等纖維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彈性張力在外形與內形的結構組合中,形成比較明確的結構輪廓繼而產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態美;軟質的棉、麻、絲、毛等纖維材料,其共同的柔軟屬性在不同編織的交織中形成了模糊的隨意的張力結構輪廓,從而表現了柔美和諧的形態美;軟硬材料的組合,其對比的張力在各部分形態間的表現則是一種曲直剛柔的形態美。因此,在纖維藝術的創作中作者對材料的選擇與對結構形態的把握,是決定作品在空間造就視覺美的成敗所在。 色彩美的創造應該以人為本,把營造整體空間色彩的審美心理為最終目的。纖維藝術的色彩美是通過纖維藝術自身的色彩表現和纖維藝術的色彩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兩方面關系的協調對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纖維藝術中,是經過經緯色線的組合配置、在交織形成的點線面肌理的層次中體現的。纖
維藝術的色彩不同於繪畫對色光的追求,它強調的是空間混合的色彩交織效果。因此在經緯交織中,色彩不但是形態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態結構中它又是最顯要、最直觀的部分。可以說色彩是一種重要的構成語言,它在材與質的交融匯合,形與色的相得益彰中創造了纖維藝術的空間美。傳統纖維藝術的色彩表現是在逼真地再現繪畫的效果中達到的,完全是一種符和的被動的表現因素。現代纖維藝術的色彩在包豪斯藝術家的探索實踐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強調材質、肌理、色彩在組織結構中相對獨立性與統一性。至此,把色彩從上萬種「色線的繪畫」中抽離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構成語言來研究。色彩在纖維藝術的組織結構中被藝術家簡練准確地表達在一種抽象裝飾的形式中,而這種裝飾性的纖維藝術色彩表現恰恰與現代建築空間講究簡潔、整體的環境基調十分協調。
現代纖維藝術的色彩表現是在追求整體空間美的關系中體現的,一般具有兩大類的特點。一類是運用材料的本色或鄰近色彩的構成語言,這種色彩構成適宜表達凹凸明顯、肌理厚實、抽象風格的纖維藝術,微妙的色彩在肌理層層疊疊的變化中升華得更為單純更為整體;一類是運用材料對比色彩的構成語言,這種色彩構成適宜表達裝飾風格濃郁的纖維壁掛,注重編織結構的肌理變化,追求面與面、面與線、線面結合的色彩對比效果,如日本藝術家潮隆雄創作的大型壁掛《清新交流》,即運用了黃藍對比兩色通過圓與曲線的搭配,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吸引。
現代纖維藝術有著諸多的表現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與環境的關系最為密切,最為直觀。藝術家必須首先考慮纖維藝術色彩與環境色彩兩方面關系的統一,方能營造整體空間的色彩美。如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他選擇紗線與工業纖維包纏金屬軟管為纖維藝術的肌理語言,在一公共大廳的牆上創作了大型壁掛。在燈光的映襯下,那垂直的蓬鬆的白色紗線和緊纏的紅色纖維,與大廳中呈曲線的紅色沙發交相呼應;又與單一整體的環境色調形成對比,造就了強烈的視覺中心。 纖維藝術作品無論是二維的壁面形態還是三維的空間形態只要一經掛起,它的形態、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與周圍空間的眾多因素發生關系,藝術家必須從中去平衡協調,並使人們在視覺心理中產生審美聯想,這樣才最終完成整體的空間美。
纖維藝術的形態與環境空間美的構造始終是藝術家關注的問題,如何去創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間更是藝術家為之追求的目的。空間與形態,形態與空間在相互制約中限定了纖維藝術「運動式樣」的形態;同時又在互相輝映中營造升華了整體空間的美,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首先是形態與背景。這里的形態指二維的纖維藝術形態,背景理解為牆,也就是壁掛與牆的關系。空間環境中大面積的牆是我們的視覺舞台,因此環境的牆不但限制了壁掛的形態而且最終壁掛將固定於牆與它的背景融為一體。這種限制性促使藝術家在處理牆面的寬窄高低與壁掛的比例尺寸間的關系必須適度;壁掛的肌理形態輪廓與背景牆的形態方向必須協調,在限定與適度、限定與協調中發揮藝術家的能動性,營造無限的空間美。其次是形態與空間。這里的形態指三維的纖維藝術形態,空間理解為周圍的環境,也就是立體的纖維構成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在我們的視覺中平面的壁掛被固定於牆,而立體的纖維藝術構成的視線則是多方位的,其營造的美的氛圍能彌漫在我們四周。比起牆上的壁掛雖然三維的纖維藝術形態似乎有更大的空間自由度,但卻受到室內空間、建築構件以及環境色調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求藝術家在纖維藝術的形態、肌理、色澤在整體環境中作多視角的把握。如美國藝術家特羅帕在開放式的公共大廳頂部,營造了一個用紅黃藍三色人造纖維纏繞金屬鋼管的組合裝置,在室內頂部天窗的映照下形成了一個挺拔亮麗而又彎曲柔和的空中形態,它與穩固的建築構件動靜相融十分協調,共同升華成明快、活潑的整體空間美。
此外,空間美的創造與纖維藝術作品特定的燈光照明分不開。幾乎所有優秀的室內壁掛都離不開特定的照明,它不僅能使作品的色彩鮮艷、肌理飽滿、層次豐滿,而且能使作品產生形態結構所不能起到的偶然的視覺效果。因為很多公共環境中的壁掛作品都有特定的燈光配置,所以燈光照明已經成為纖維藝術與環境創造空間美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見,藝術家對不同環境空間的積極能動的把握是創造纖維藝術空間美的關鍵。
綜上所述,纖維藝術美的特徵:材料美、肌理美、形態美、色彩美、空間美,是藝術家把握纖維藝術整體美時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只有當它們自身的美被恰到好處地成為整體藝術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時;也只有當它們成為了藝術接受者的審美情感共鳴時,才能最終體現纖維藝術完整的審美價值。
㈡ 纖維藝術的含義定性
目前「纖維藝術」的劃分在學術界雖沒有準確的界定,
但一般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狹義的,泛指編織藝術的延伸,側重欣賞型藝術;另一種是廣義的,既有欣賞型也有應用型,既有服飾型也有裝飾,既有織也有印、綉,只要由細小纖維構成的,都可以稱為纖維藝術。通過本次研究的總結,我們可以把纖維藝術初步定義為:纖維藝術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它使用天然纖維、人工纖維、化學纖維、有機合成纖維,通過編、結、纏、繞、貼、扎、縫、染等綜合技法構成軟體或綜合材料構成體,如編織品、裝置軟體等,通稱為現代纖維藝術,它具有堅硬或柔軟,沉靜或路動,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艷麗或暗淡,堅立和凹凸等不同的質感、肌理感、色彩感、狀態感。無論怎樣確立,纖維藝術終將為一門綜合性、多元性與邊緣性的藝術學科,在與現代人類生存環境親和中,內涵豐富,風格獨特,能烘托著人與環境的和諧氛圍,能顯示出視覺美和觸覺美的藝術魅力,還能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現代生活中同大量使用硬質材料製品所帶來得冷漠感,重新讓「人情味」回歸人間。
㈢ 纖維藝術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纖維藝術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學者稱它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應該說不管是從它的材料、工藝還是表現形式上,纖維藝術與紡織藝術設計都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在現代的發展中許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錯、相互影響的。因而,從技術層面上說,他們之間不存在決然劃分的界線。就某一個具體的作品而言,我們有時很難將它絕對地界定為是「纖維藝術」還是「紡織藝術設計」,這樣的窘境在國內外的許多展覽和著作中也是不鮮見的。
纖維藝術的無限開放性,為藝術家探索多元的纖維材料、開拓新穎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次參展的作品材料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可以說想像奇特,創意別裁,化腐朽為神奇。運用的材料包括羊毛、絲線、紙、棉線、紙漿、鐵絲、布、線繩、銀線、稻草、亞麻、銅絲、織物、樹脂、塑膠、手工紙、書的碎片、毛線、麻、絲網、錫紙、不銹鋼、塑料、布帶、絲、棉、混合材料、單絲纖維、多元酯紗、裝飾紗、女人頭發、蠶絲、人造絲、銀絲、聚酯絲、高麗紙、藍色牛仔、特製線、尼龍、棉布、絲綢蠟染、金屬絲、報紙、紗線蠟扎染、金屬軟管、矽樹脂、光纖、丙烯酸樹脂、鹵素燈、相片、丙烯酸纖維、紗、絲縫釘、手工染色蠶絲軟緞、薴麻、金屬網、有機玻璃、魚線、絲綢、領帶、衣領、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線、木、蠟染棉布、加熱粘合劑、藤、樹枝、玻璃絲、毛、黃麻、宣紙、金箔、蠟、仿亞麻薄紗、電影印刷品、碟子、琺琅、手套、竹、草蒲、麻繩、鳥籠、綃、鋁箔、棕絲、鋼網、尼龍繩、鉤針織物、包裝帶、方鐵管等等。這些材料因為作者的另類使用,給人以陌生化的視覺效果,構建了個性化的審美王國。
㈣ 什麼是纖維藝術國內的發展如何
纖維藝術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學者稱它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應該說不管是從它的材料、工藝還是表現形式上,纖維藝術與紡織藝術設計都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在現代的發展中許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錯、相互影響的。因而,從技術層面上說,他們之間不存在決然劃分的界線。就某一個具體的作品而言,我們有時很難將它絕對地界定為是「纖維藝術」還是「紡織藝術設計」,這樣的窘境在國內外的許多展覽和著作中也是不鮮見的。
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經歷 纖維藝術
著由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呈現出文化互動時代的繁榮景象。形態的多元化、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材料的綜合性等諸多因素,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徵。探索現代纖維藝術綜合材料的功能與價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纖維藝術家廣泛關注的課題。 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於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這樣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徵與現代、後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