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制備溴苯的實驗裝置
制備溴苯的實驗裝睜困哪置:圓底燒瓶,蒸餾瓶,長頸漏斗。
氣體除雜的原則∶
(1)不引入新的雜質
(2)不減少被凈化氣體的量注意的問題︰
①需凈化的氣體中含有多種雜質時,除雜順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氣體,如︰氯化氫氣體,
co2、SOz等,水蒸氣要在最後除去。
分析由制備實驗裝置可知,三頸瓶內苯與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溴苯,冷凝管可使苯、溴冷凝、迴流,使反應物盡可能反應,錐形瓶內導管在液面上,可防止生成物溶於水倒吸,最後鹼石灰可吸收溴,減少尾氣的排放,以此來解答.
由制備實驗裝置可知,三尺散頸瓶內苯與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溴苯,冷凝管可使苯、溴冷凝、迴流,使反應物盡可能反應,錐形瓶內導管在液面上,可防止HBr溶於水倒吸,最後鹼石灰可吸收溴,減少尾氣的排放,
B. 為了驗證凱庫勒有關苯環結構的觀點 進行了如下方案
解析本題考查苯的有關性質實驗和基本操作。如果苯分子中,碳碳間以單、雙鍵交替結合而成環狀,就應有烯烴的性質,如與溴發生加成反應等,而不會與溴發生取代反應生成HBr。而在甲同學的實驗中,通過在圓底燒瓶C內觀察到噴泉現象,說明了苯與溴發生了取代反應,有HBr生成,從而證明凱庫勒的觀點是錯誤的。燒瓶C中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37.9×2=75.8,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空氣與HBr氣體的體積之比為1∶9,即HBr的體積為500 mL×=450 mL。
答案(1)取代反應C中產生「噴泉」現象
(2)除去未反應的苯蒸氣和溴蒸氣(3)450
(4)關閉K2,打開K3,將裝置C中導管b下端插入水中,雙手握住燒瓶,若觀察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則說明裝置C的氣密性良好
C. 苯與液溴反應裝置的實驗原理是什麼
1、AgNO3中產生淺黃色的來沉澱自。苯變為橙色。2、③和④3、使混合液分為三層,最下層為溴苯,從而可以提取溴苯。反應結束後關閉K2,打開K1,使水進入②中。
實驗原理如下:溴與苯在鐵絲催化下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熱,此時由於K2打開,溴蒸汽和反應得到的HBr到了③,溴溶於苯,HBr與硝酸銀反應得到沉澱。剩餘的HBr和溴被NaOH吸收。完成後由於溫度下降,氣壓負差,此時打開K1會使水被吸入②。水的密度大於苯而小於溴苯,所以三種液體分為三層,便於提純。
D. 苯與溴的取代反應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實驗裝置有哪些、
實驗用品.
儀器:鐵架台(帶鐵夾、鐵圈),圓底燒瓶2個(必須乾燥),抽濾瓶1個,尖咀彎管一根,玻璃導管、橡皮導管若干,長滴管1支,雙孔橡皮塞1個,單孔橡皮塞2個(其中一個帶一折狀鐵絲,絲上塗有凡士林,使氣密性、潤滑性良好,頂端繞有一團光亮細鐵絲),氣球1個.
葯品:苯5-6ml,溴2ml,5%的Na2SO3 400mL,稀鹽酸少量.
.實驗步驟.
1)用鹽酸浸泡細鐵絲團,除去表面氧化物.
2)按圖裝好儀器,檢查氣密性,向抽濾瓶中加入約300ml 5%的Na2SO3溶液.
3)拆下下端燒瓶,加苯5-6ml,後用長滴管取溴2ml伸到苯液面以下擠出,迅速塞上橡皮塞,用鐵夾固定好燒瓶,滴管放入裝有Na2SO3溶液的小燒杯.
4)將細鐵絲團伸到液面以下,不久可見有氣泡產生.
5)待抽濾瓶液面上出現大量白霧後,將細鐵絲團抽離反應物液面,反應停止.這時擠壓已脹大的氣球,使少量Na2SO3溶液進入倒置燒瓶1中,片刻,可看到在燒瓶1中有噴泉產生,Na2SO3溶液沿著冷凝導管被吸入下端燒瓶2,當進水至燒瓶2容積的2/3時,關閉止水夾3、4.從止水夾4處取下橡皮導管,分離出燒瓶2及止水夾4以下導管,展示,請學生觀察沉於瓶底產物的色態.
五.實驗注意事項.
1)氣密性要好.
2)氣球用橡皮管緊扎在抽濾瓶支管口上,防止脫落而泄氣.
3)葯品裝好後,打開止水夾3、4,方伸鐵絲於液面下,引發反應.要停止反應,只需將鐵絲提出反應液.
4)待抽濾瓶液面出現濃厚白霧後,才抽鐵絲離混合液,停止反應,待抽濾瓶氣泡消失後擠壓氣球引發噴泉.擠壓氣球不可急燥.
E. 實驗室製取苯
試管(附橡皮塞、導管)、錐形瓶(收集器)酒精燈(加熱裝置),最好再有冷凝裝置與尾氣處理裝置。(苯有一定毒性)
F. 下圖為苯和溴的取代反應的實驗裝置圖
這個實驗的抄苯可能有剩餘,剩餘的苯在C試管中被苯吸收。
如果C中的苯揮發,與溴化氫氣體一起分別進入D、E試管中,由於苯不與石蕊試液、硝酸銀溶液反應,所以不需要除去揮發的苯。
由於揮發出來的溴化氫氣體易溶於水,如果D、E中的長導管插入溶液中,溴化氫溶於水容器內壓強減小,所以會被倒吸,而此實驗因為沒有插入溶液中,因此具有防倒吸功能。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G. 苯與溴反應的實驗裝置圖是直行冷凝管還是球形冷凝管
用直形冷凝管或導管皆可。球形冷凝管液體會卡在裡面。
裝置中跟燒瓶口垂直的一段導管,起導氣兼冷凝作用,以防止溴和苯的蒸氣揮發出來,減少苯和溴的消耗以及它們對環境的污染,所以它應有一定的長度,一般不小於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