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象;A氣球逐漸縮小,B氣球逐漸脹大,原因:CO
2 氣體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被吸收,使亂塌錐形瓶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氣球B
(2)C1
2 +2NaOH=NaClO+NaCl+H
2 O
(3)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
E.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時按教材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甲、乙、丙三個燒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分析討論】
(1)通過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沒有變色進行對比說明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是氨分子運動的結果;
(2)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能到酚酞試液中說明了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酚酞試液中的,還能說明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運動速度慢;
(3)改進後的裝置氨分子在密閉容器中運動不到空氣中,不污染空氣,在試管中進行的實驗節約葯品.現象明顯.
故答案為:甲燒杯酚酞試液變紅;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溶液無色;
(1)進行對比;
(2)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3)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空氣,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F.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實驗葯品製取氣體量氣管中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與水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裝置Ⅰ中有空氣,一氧化氮會與裝置中的空氣反應,生成的二氧化氮溶於水並與水反應,使測得的一氧化氮體積不準,所以不可以通過實驗I收集並測量NO氣體的體積來探究銅樣品的純度;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2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3)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濃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
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外聯雙球狀導管內伸入到液體中,液體進入雙球內,防止進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確;
B、吸收裝置中的導管下聯漏斗,漏鬥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氣體,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確;
C、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F、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ACDF,不能防倒吸的是BE;
故答案為:C;BE;
(4)根據PV=nRT,為保證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在讀數時應注意:①將實驗裝置恢復到室溫,②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③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誤差;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與乾燥管兩端液面相平;
(5)鎂鋁合金中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偏鋁酸鈉和氫氣,反應方程式為:2Al+2NaOH+2H2O═2NaAlO2+3H2↑,離子方程式為:2Al+2H2O+2OH-=2AlO2-+3H2↑;
故答案為:2Al+2H2O+2OH-=2AlO2-+3H2↑;
(6)第2次測量數據誤差較大,可不用,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氣的體積=
=336.0mL=0.336L
設生成0.3323L氫氣,需鋁的質量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鋁的質量分數=
×100%=27.0%.
故答案為:27%.
G.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請回答下列問題.(1)A裝置的分液漏斗中盛裝濃鹽酸,燒瓶中固體為重鉻酸
(1)反應生成氯化鉻、氯氣、水,離子反應為Cr2O72-+14H++6Cl-=2Cr3++3Cl2↑+7H2O,故答案為: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濃鹽酸易揮發,B起除雜作用,且B的結構決定B能作安全瓶,防止實驗過程中因導管堵塞而發生事故;a導管利於液體流下,若撤去a,則濃鹽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故答案為:作安全瓶,防止實驗過程中因導管堵塞而發生事故;濃鹽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
(3)C中為固體乾燥劑乾燥氯氣,只有③符合,故答案為:③;
(4)證明非金屬性的反應為2I-+Br2=I2+2Br-,操作和現象為實驗完畢,打開活塞,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盪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
故答案為:實驗完畢,打開活塞,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盪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2I-+Br2=I2+2Br-;
(5)E裝置中進行的實驗存在明顯不足,它是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①④⑥能吸收氯氣等有毒氣體,
故答案為: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①④⑥.
H.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彈簧秤固定在一合適的木板上,桌面的右邊緣固定一支
(1)根據勻變抄速直線運動公式得襲: a= 為了減小測量加速度的偶然誤差可以採用的方法是保持F 1 不變,重復實驗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當F 1 >F 0 時,木板才產生加速度.隨著繼續向瓶中加水後,礦泉水瓶的質量不斷增加, 礦泉水瓶的質量不能遠小於木板的質量,那麼水的重力與繩子的拉力差值越來越大.故選C. (3)A、不可以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故A錯誤. B.緩慢向瓶中加水,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故B正確. C.緩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剛剛開始運動,可以比較精確地測出摩擦力的大小,故C正確. D.並沒有獲得很大的加速度,可以獲取多組實驗數據以提高實驗精度.故D錯誤. 故選BC. 故答案為:(1) ,保持F 1 不變,重復實驗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C, (3)BC. |
I. 為研究溫室效應與二氧化碳氣體的關系,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將中間有紅墨水的兩個分別裝有空氣和二
在陽光的照射下,瓶內的溫度升高,有二氧化碳的瓶內的溫度高於盛有空氣的瓶內的溫度,在氣體壓力的作用下紅色的墨水向左移動,所以二氧化碳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故答案為:向左移動;二氧化碳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J.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夾持裝置已略去),來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1)圓底燒瓶中發生反
解答:(1)①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Zn+2H+=Zn2++H2↑;專故答案為:Zn+2H+=Zn2++H2↑;
②屬t1>t2,說明實驗Ⅱ反應速率較大,二者濃度不同,說明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化學反應速率隨反應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對量氣管讀數時,要注意調整左右兩管的液面高度相平,且視線與液面相平;故答案為:其他條件不變時,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3)題目裝置中,裝有硫酸的分液漏斗,通過導管連接錐形瓶和分液漏鬥上方,即上下壓強相同,則實驗中向燒瓶中滴入的稀硫酸的體積對測定氣體體積無影響,故答案為:無影響;
(4)由反應速率大於上述實驗對應的數據可知所含雜質必能與鋅形成原電池,使反應速率增大,所含雜質可以是比鋅不活潑的:石墨、銀、銅等,故答案為:abc;
(5)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為:溫度、濃度、壓強、接觸面積和催化劑,因此加快該反應的反應速率還可以升高溫度、將鋅片換成鋅粒或鋅粉等,故答案為:升高溫度、將鋅片換成鋅粒或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