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化學實驗什麼裝置可以控制反應速率速度
器材一:錐形瓶與分液漏斗
器材二:錐形瓶與注射器
② 如圖是利用DIS實驗測定小車瞬時速度的裝置,小車上固定檔光片,軌道的側面固定光電門感測器,墊高軌道的
(1)由於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極短,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時速度. 所以該DIS實驗測得的速度實質是檔光片擋光時間間隔內的平均速度. (2)遮光板越小,通過光電門的時間越短,遮光板的平均速度越趨悉鎮近越趨近於車頭的速度. 從實驗數據分析,表中四個瞬時速度中最接近小車經過擋光片所在位置的瞬時速度值為0.342m/s (3)實驗第三小組所用的器材及實驗操作步驟與實驗第一小組完全相同,但他們獲得的四次數據如表二,對應檔光片寬度越窄速度值越大, 第三小組出現這種實驗結果的原因是檔光片裝反了, (4)此時最接近小車經過擋光片所在位置的瞬時速度值為 0.570m/s 故答案為:(1)檔光片擋光時間間睜察粗隔內的平均速度沒謹(2)0.342 (3)檔光片裝反了(4)0.570 |
③ 初中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Ⅰ.這些裝置都有其優點,其中發生裝置的圖1,可以控制反應速率
Ⅰ、可根據裝置的特點分析解答,如:發生裝置操作是否簡單,能否控制反應速率,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節約葯品等;
(1)圖2可通過分液漏斗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2)圖3中打開活塞,固液接觸生成氣體,關閉活塞,容器內壓強增大,將液體壓入漏斗,反應停止;
(3)圖4的優點是通過彈簧夾的開閉控制試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且可以節約葯品,操作方便;
(4)圖5的優點是可通過將試管拿出和放入液體里,使反應發生和停止;
(5)圖6的優點是打開活塞,固液接觸生成氣體,關閉活塞,U型管內壓強增大,U型管左側液面上升,右邊的下降,與固體分離,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Ⅱ、尾氣處理處置可從是否吸收充分和是否防倒吸進行分析;
(6)圖7中氣體通入液體,可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被充分吸收;
(7)圖8有漏斗,氣體溶於液體後液面不會上升太多,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8)圖9氣體可充分與液體接觸被充分吸收,尾氣被吸收,引起裝置壓強減小,液體最多進入小球,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不會引起倒吸;
(9)圖10氣體可充分與液體接觸被充分吸收,尾氣被吸收,引起裝置壓強減小,液體最多進入長頸漏斗,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不會引起倒吸;
故答案為:Ⅰ、(1)可以控制反應速率;通過控制液滴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2)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通過活塞的開閉控制容器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3)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合理均可);通過彈簧夾的開閉控制試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4)操作簡單,可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通過將試管拿出和放入液體里,隨時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
(5)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通過活塞的開閉控制U型管內壓強,從而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
Ⅱ、(6)使氣體充分吸收;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
(7)防止液體倒吸;有漏斗,氣體溶於液體後壓強減小,液面不會上升太多,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8)既能使氣體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且液體最多進入小球,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9)既能使氣體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從而使氣體充分吸收,且液體最多進入長頸漏斗,壓強變化,又會流回燒杯,從而可防止液體倒吸.
④ 「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1)如圖2為某次實驗得到的紙帶.計時
(穗埋1)由逗沖題意可知:△x=aT2,
a=
△x |
T2 |
3.68?3.52 |
(5×0.02)2 |
⑤ 如何做一做測量紙片下落速度的實驗
一、實驗名稱:測量紙片下落的速度
二、實驗設計思路:
實驗「測量紙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實驗器材有捲尺、秒錶、紙片,但是採用這些實驗器材總是發現紙片在下落的過程中忽左忽右戚慶清的飄,下落的路線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課桌或其它的物體而改變路線。我就想找一種東西來代替它,起初想用氣球,但發現更難控制路線,而且氣球太大,放在實驗桌上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後來想這種東西應該還是用紙來做,因為如果採用鐵球等密度較大的東西做實驗的話,由於下落的時間太短無法測量下落時間,或者是測量出來的時間誤差太大。最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想到用小時候玩過的三個紙條組成的「紙錐」來替代原來的紙片。而且下落的時間可以通過秒錶測出(由於實驗室沒有足夠多的捲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這個已知條件,此時下落的時間大約是1.2秒)。
三、實驗目的:
學會測量運動物體的速度。
四、實驗所涉及的科學道理:
測量紙片(改成「紙錐」)下落的速度這個實驗利用的實驗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紙片改成「紙錐」,主要考慮它在下落時由於下部的形狀不同,空氣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據「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伯努利原理),會產生壓力差,導致「紙錐」下落時會順時針差數或者逆時針旋轉(具體旋轉的方向是由安裝時的順序決定的)。
五、實驗操作步驟:
(1)實驗前要測量出同學的身高,作為「紙錐」下落的高度s,記錄在實驗表格。
(2)一位同學把30~50厘米長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頭頂,另一個同學按照這樣的高度自由釋放「紙錐」,同時開始記時,記下「紙錐」落地時所用的時間t,記錄在實驗表格。
(3)重復上述步驟兩次。
(4)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出「紙錐」三次下落的速度,並計算出平均值。
六、實驗裝置或照片:
學生可以自製「紙錐」(剪三個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紙條,把每個紙條對折一次,然後連環套在一起,如圖1所示,把三個「腳」向外抽緊,如圖2所示)
七、實驗所用器材:
「紙錐」一個,30~50厘米長的刻度尺一把,秒錶一隻。
八、實驗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實驗效果:2005年12月14日前後在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初二十二個班級中施教效果很好,解決了原來所用紙片下落不穩、路線不是直線,路程無法測量的缺點,而且實驗器材製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簡單、學生感興趣。後來在鼓樓區其他學校高前初二物理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的檢驗,各位同行一致反應較好。具有較大的推廣使用價值。
⑥ 如圖所示,這是小明設計的「測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利用這個裝置測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
(1)本實驗依據的原理是v=
(2)小車運動距離s 1 =60cm=0.6m,t=5s, 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 v=
(3)前半程:s 2 =0.3m,t 2 =3s, 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v 2 =
後半程s 3 =0.3m,t 3 =t-t 2 =5s-3s=2s, v 3 =
∴小車通過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於小車通過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為:v=
|
⑦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可以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小車上固定一個盒子,盒子內盛有沙子。沙
(1)小車的總質量(或:小車的質量)小車所受外力(或:外力、合外力)1.98m/s 2 ①在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②C ⑧ 伽利略的加速度實驗的應用實例有哪些
伽利略的加速度實驗是物理學中最著名的經典實驗之一,它對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和工程中有許多應用實例,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應用實例: ⑨ (9分)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物體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①電磁打點計時器接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