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申請壓力容器生產資質要准備哪些條件
申請壓力容器生產資質要准備條件:建個質保手冊,取壓力容器質保師證(化工裝備協會),質保師人員確定,焊工,設備,預生產的過程資料。
壓力容器屬於特種設備,需要辦理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到質量監督局辦理。A、B、C級到國家質檢總局申報。
具有企業法人資格或已取得所在地合法注冊;具備與製造產品相適應的生產場地、加工設備、技術力量、檢測手段等條件;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並能有效運轉;保證產品安全性能符合國家安全技術規范的基本要求。
申請
(一)申請A、B、C級鍋爐和A、B、C級壓力容器以及安全閥、爆破片、氣瓶閥門等安全附件製造許可的境內製造企業須向總局安全監察機構提交申請。申請資料應先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安全監察機構(以下簡稱省級安全監察機構)審核並簽署意見。
(二)申請D級鍋爐、D級壓力容器製造許可的境內製造企業應向企業所在地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安全監察機構提交申請。
(三)申請鍋爐、壓力容器或安全閥、爆破片、氣瓶閥門等安全附件製造許可的境外製造企業應向總局安全監察機構提交申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壓力容器製造許可證
㈡ 閥門試驗裝置有哪幾種類型,試驗標準是什麼
一、盲板式試壓台,用於大型閥門,試壓時閥門的一側法蘭用螺栓在試壓台下回壓緊,從下側打壓答,上側觀察密封,或上側用盲板密封,下側打壓檢查強度。由於試驗時閥體兩端直接承受壓緊力而容易引起密封變形,以致影響試驗的准確性。因此,壓緊力不宜過大,在保證閥門端面不滲漏的前提下,壓緊力愈小愈好。
二、翻轉試壓台和吊掛盲板式:閥門側法蘭用三個油壓的鉤形壓板,在試壓台上拉緊,另一側法蘭由吊持油缸頂緊盲板密封,進行閥門的強度試驗。由於閥門兩端不受軸向力,閥門密封面不會產生變形,因此試驗比較准確。
三、標准
GB/T 13927-2008 工業閥門 壓力試驗
JB/T 9092-1999 閥門的檢驗與試驗
SH 3518-2000 閥門檢驗與管理規程
㈢ 閥門如何進行強度試驗和嚴密性試驗
自己去查閱:網上有很多免費下載。
GB/T 13927-2008 工業閥門 壓力試驗
標准簡介
本標准規定了工業用金屬閥門的壓力試驗的術語、壓力試驗相關情形、壓力試驗要求、試驗方法和步驟以及試驗結果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工業用金屬閥門。本標准應與閥門的產品標准配套使用。
本標准經供需雙方同意後也可適用於其他類型的閥門。
本標準是對GB/T 13927-1992《通用閥門 壓力試驗》的修訂。本標准與GB/T 13927-1992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標准名稱修改為《工業閥門 壓力試驗》(按國際標準的名稱);
———增加「允許工作壓差、雙關雙斷閥門」等術語解釋;
———增加「試驗相關規定」章節,規定買方的許可權;
———修改「試驗要求」章節中的「試驗項目、試驗持續時間」等要求;
———修改「試驗方法和步驟」章節中的「泄漏率要求」等內容,增加了泄漏量等級;
———修改附錄的內容。
目錄
前言Ⅲ
1 范圍1
2 術語1
3 壓力試驗相關情形2
3.1 買方的檢查2
3.2 密封試驗的選擇項目2
4 壓力試驗要求2
4.1 安全提示2
4.2 試驗地點2
4.3 試驗設備2
4.4 壓力測量裝置2
4.5 閥門殼體表面2
4.6 試驗介質2
4.7 試驗壓力2
4.8 壓力試驗項目3
4.9 試驗持續時間3
5 試驗方法和步驟4
5.1 殼體試驗4
5.2 上密封試驗4
5.3 密封試驗方法4
6 試驗結果要求5
6.1 殼體試驗5
6.2 上密封試驗5
6.3 密封試驗5
6.4 合格證明書5
附錄A(規范性附錄)等同的規格6
附錄B(資料性附錄)本標准章條編號與ISO/DIS5208:2007章條編號對照7
㈣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的專業介紹
壓力容器專業始建於1957年,是我院最早設置的專業研究室,也是壓力容器行業技術歸口單位。主要從事壓力容器、超高壓容器的設計和結構強度的試驗研究,壓力容器安全評定和斷裂力學應用研究等,先後與有關單位合作研製成功繞帶式、多層包紮式、多層繞板式、多層熱套式等高壓容器,發明了鑲絲雙錐密封結構,解決了合成氨廠高壓合成塔泄漏問題,榮獲國家科委頒發的創造發明四等獎。近年來,壓力容器專業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項,省部級獎勵20多項。
根據市場的變化,1996年組建了壓力容器與化工裝備研究工程部(簡稱容器部或一部),主要從事壓力容器與管道安全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現有各類工程技術人員80餘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3人,高級工程師14人,工程師21人;博士5人,碩士8人。該部是國家壓力容器與管道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業務范圍:1、球罐與大型裝備工程;2、石化設備成套;3、燃油燃氣工程;4、特種材料化工設備;5、節能環保成套設備;6、壓力管道;7、膨脹節;8、密封結構;9、應力分析與結構強度;10、計算機輔助設計。
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和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業集團委託的科研課題,開發高性能壓力容器與管道材料,研製重大技術裝備,滿足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西氣東輸、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求。在高性能壓力容器用鋼在球形儲罐上的應用,高耐蝕材料制化工設備開發及應用,電工行業真空乾燥設備開發及推廣應用,燃油燃氣工程承壓設備開發及在燃氣、冶金企業的應用,大型低溫液體(液化天然氣、乙烯等)儲運設備開發國家戰略石油儲備10萬m、12.5萬m、15萬m大型油罐開發等方面取得突出技術成果。 原水泵專業建於1958年,是全國往復泵、船用泵(包括離心泵、螺桿泵)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技術、標准和科技情報的歸口單位,曾為化工、石油、軍工、造船等部門提供了多種高技術產品。承擔過國家和行業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行業檢測及行業標準的起草、修訂工作。目前,是全國泵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容積泵分技術委員會的掛靠單位。
先後研製生產有屏蔽泵、旋渦泵、高粘度計量泵、高粘度轉子泵、磁力泵、高速泵、化工高壓往復泵、軸向柱塞泵、滑片泵、高精度計量泵、小流量高揚程離心泵、化工流程泵、艦船用泵、成套加葯裝置等。四十多年來,經過幾代技術人員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獲得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科普裝備專業形成於1998年,主要從事科普場館及流動科普的展示教育裝備研究工作。2003年成為安徽省科技館協會的副理事長單位,2004年加入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委員會,2006年又被吸納為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團體會員單位。
科普裝備專業先後承擔了中宣部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下達、以及中國科協委託的多項科研課題,開發了一系列專題展示教育裝備,研製我國首輛專用流動科普大篷車,編撰專業技術手冊與資料庫,制定行業標准與發展規劃,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為我國的科普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製冷空調專業成立於1957年,是全國製冷空調行業的技術歸口所,是國家壓縮機製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所在地,是全國製冷空調設備生產許可證審查部和全國冷凍空調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掛靠單位。主要從事製冷空調技術、特種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以及產品測試技術設備研究。技術領域涉及製冷、空調、流體機械、自動控制、儀器儀表及檢測和軟體開發等。現有長期從事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80餘人,其中教授級高工、研究員5名,中高級職稱40名。
先後研製成功中小型活塞式單級製冷壓縮機,螺桿和離心式製冷壓縮機,單、雙效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半封閉製冷壓縮機等,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近十幾年來,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加強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的力度,通過與日本橫河、小野測器、OMROM、美國Honywell等國際著名設備儀器成套商的密切合作,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機電一體化技術,開發出製冷空調產品檢測裝置6大類14個品種,在64家企業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共獲得十多項省部級,獲國家和省級新產品2項。 密封專業建立於1964年,主要研究機械密封和非金屬材料密封技術。是全國機械密封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是國家機械密封件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掛靠單位;是機械密封件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機械密封及填料靜密封的秘書單位;是流體工程學會密封專業委員會的秘書單位,機械工業機械密封及柔性石墨密封件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國家技術監督局授權的壓力管道元件製造許可的評審單位和型式試驗單位,是國家船檢局,海軍裝備部認可的艦船用密封件產品型式試驗單位。美國潤滑工程學會(ASLE)會員。
四十多年來,先後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參加了《機械工程手冊》的編寫工作,參與起草制訂了30多項機械密封、填料密封有關測試方法和產品的標准。取得一大批水平較高的科研成果,先後獲得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閥門專業成立於1961年,主要從事閥門行業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閥門驅動裝置的研究、基礎件攻關、各種基礎性研究以及標准化、學會和產品檢測工作。先後組織了高壓氮肥閥、低壓閥和中壓閥等新產品聯合設計、組織了全國閥門產品的統一設計以及鑄鋼閥、鍛鋼閥和低壓閥門產品的更新設計;進行了閥門密封面材料配對和擦傷性能的試驗研究以及閥門填料技術攻關、密封面比壓、流體阻力、靜壓壽命等基礎科學的試驗研究;組織制訂了170多個閥門標准,編寫有《閥門設計》、《球閥設計與選用》等大型設計手冊。並取得了多項省部級的科研成果。
我院是全國閥門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和測試中心,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工程學會管道閥門專業委員會秘書單位,全國閥門標准化技術委員掛靠單位。負責我國閥門產品標准制訂、產品設計、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科研攻關、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道與閥門專業委員會等技術工作;是國家技術監督局中國機械閥門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單位和船用閥門質量檢測站單位,「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評審和型式試驗單位。負責進行各類產品的質量檢測、安全閥和疏水閥生產許可證發證檢查等。
閥門專業擁有多套試驗裝置,具有較先進的測試手段。主要有閥門耐火試驗裝置、安全閥試驗裝置、流阻試驗裝置、閥門壽命試驗裝置等。可以進行:PN≤32MPa、DN200的閘閥、截止閥、球閥、蝶閥等靜壓壽命試驗;PN≤32MPa、DN300的各類閥門強度、密封試驗;DN≤300的各類閥門流阻系數和流量特性試驗;安全閥(≤19MPa)冷態全性能試驗;PN≤42MPa、DN400的閥門耐火試驗;閥門電動裝置性能及壽命試驗;管件爆破試驗;彈簧拉壓試驗;各類閥門的型式試驗,並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各種閥門的委託試驗。 壓縮機專業成立於1956年,隸屬二室(壓縮機、泵、風機),60年代初成立壓縮機研究室,1991年成立壓縮機分所,2005年更名為壓縮機研究所。主要從事各種容積式壓縮機的新產品設計和研製、新技術開發、壓縮機零部件的研究和基礎技術攻關、壓縮機行業標准化以及全國壓縮機產品的質量監督和性能檢測工作。
五十年代末與行業廠合作自行設計製造我國第一台動力用L型空氣壓縮機。六十年代組織壓縮機行業聯合設計固定空氣壓縮機系列產品。自主開發活塞空氣壓縮機,方缸空氣壓縮機,小型和微型空氣壓縮機系列,固定式和移動式螺桿空氣壓縮機及化工石油等流程用壓縮機。
九十年代以來,積極開發新型螺桿-活塞串聯高壓壓縮機機組、高壓純凈壓縮空氣充氣機、車載高壓空氣凈化系統、化工用噴水內冷螺桿壓縮機、高壓空氣乾燥過濾、艦船用高壓空氣壓縮機組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並成功應用到石油、化工、原子能、航空、艦船以及國防尖端技術領域。先後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勵。 包裝機械專業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通用所一室的機器組,最初主要從事化工行業中非標機器設備的設計、研究。1980年我院組建包裝機械研究室。包裝機械研究室在承接科研項目的同時,還協助機械部包裝司組建發展這一新的行業,編制行業發展規劃、國內外現狀調查、科研計劃指南和企業投資建議,參與組織首屆全國包裝展覽會等工作。在此期間,包裝機械研究室也獲得上級的有力支持,六五期間,機械部投資建設包裝機械試驗室,建立和初步完善試驗手段。
1985年,機械工業部批准成立包裝機械分所,明確為包裝機械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負責行業的技術開發、標准制修訂、產品質量檢測和行業信息等,國家專項投資建設包裝機械研究大樓和增添試驗設備。1986年,機械部和國家質檢局又批准在我所成立部級包裝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1985年編輯出版全國首份包裝機械技術刊物——《包裝與食品機械》。1997年通用所批准成立第四裝備工程部。2005年更名為包裝機械研究所。同年,經省教育廳批准備案,成為與安徽農業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碩士學位聯合培養授予點。
包裝機械專業為我國的包裝機械發展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先後共完成重大科研課題數十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及其他各類獎項。2001年獲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和中國包裝總公司聯合頒發的「全國優秀包裝企業技術創新獎」。
研究領域涉及包裝機械的絕大多數門類,尤其是中袋的立式袋成型自動計量充填封口機、灌裝設備、大袋包裝機和裹包機等。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在立足於包裝機械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同時,致力於市場急需的各種非標設備的設計、研製和生產線的成套供貨。近年來,發揮機電儀一體化的優勢,成功開發研製出十多種滿足企業特種需求和用途的專用非標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以及各種生產線,並在積極推廣應用。 換熱器專業成立於1964年,原為第一研究室的換熱器組。1978年和1988年先後兩次以換熱器研究室建制。1998年換熱器專業主體進入儲運與換熱石化裝備工程部,2005年以全院換熱器專業人員為主成立特種設備設計生產部。
換熱器專業取得了顯著的科研和應用成果。我國第一台波紋管換熱器、第一台防腐塗層換熱器都是從換熱器試驗室插上騰飛的翅膀。完成的《固定管板換熱器型式與基本參數》、《立式熱虹吸式重沸器型式與基本參數》和《管殼式換熱器製造技術條件》三項標准對我國早期石化裝置設備的選型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還先後完成「風冷水冷冷凝器系列更新」、「固定管板換熱器薄管板試驗研究」、「大型可拆式螺旋板式換熱器的研製」、「針翅式油冷卻器」等部級課題。完成了國家「十五」重大技術裝備研製攻關計劃專題「大型多股流纏繞管式換熱器的研製」、中國石化「高壓加氫裂化裝置大型纏繞管換熱器的攻關」 等科研攻關項目。從1985年到2005年,換熱器專業共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五項。
㈤ 氣瓶水壓試驗方法有哪些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氣瓶水壓試驗方法、試驗裝置的基本要求及試驗操作要點。
本標准適用於試驗壓力為1.5~45MPa的氣瓶水壓試驗。
本標准不適用於已填充固體填料的氣瓶。
2 術語
本標准採用下列定義
2.1 瓶體異常
水壓試驗中發生下列任一現象時,稱為瓶體異常:
——瓶體泄漏;
——由於瓶體本身的原因導致了保壓期間壓力下降;
——在試驗壓力的作用下瓶體上發生了可見變形;
——瓶體上發生明顯響聲。
2.2 待試瓶
准備進行水壓試驗的氣瓶。
2.3 受試瓶
正在進行水壓試驗的氣瓶。
3 可供採用的試驗方法
本標准規定下列三種可供採用的試驗方法:
a)耐壓試驗;
b)外測法氣瓶容積變形試驗(簡稱外測法試驗);
c)內測法氣瓶容積變形試驗(簡稱內測法試驗)。
在需要測量容積殘余變形率的情況下,本標准推薦採用帶有活動量管的試驗裝置進行外測法試驗。
4 對試驗裝置的要求
4.1 試驗裝置必須具備有效的控制試驗壓力的設施。
4.2 除試驗壓力和受試瓶瓶口部位因密封而需受力以及實施外測法時水套中的水對氣瓶施加的液體靜壓力外,試驗裝置不得對受試瓶施加能影響瓶體變形的其他外力。
4.3 試驗裝置的內部必須保證清潔。禁油與非禁油氣瓶的試驗裝置不得混用。
4.4 水壓泵必須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為使受試瓶緩慢而平穩地升壓,水壓泵的流量不宜過大。對於仲裁試驗,受試瓶升壓時其瓶體環向應力的增長速率不得大於10N·mm-2·s-1。
4.5 試驗裝置連同受試瓶內的空氣應能完全排出。
4.6 試驗裝置、受試瓶及待試瓶必須置於同一室內,且應避免日光直射和其他熱源的影響。
4.7 外測法試驗裝置應對溫度變化有較好的適應性,其水套及水套蓋必須有足夠的剛性以免在裝置運行時產生附加變形;試驗裝置上設有活動量管時,量管支架上的水準線必須相對固定;試驗裝置必須按附錄A(標準的附錄)進行校驗。
4.8 內測法試驗裝置全部承壓管道必須採用金屬管裝設,承壓管道在受試瓶試驗壓力下的壓入水量B值(不含管道容積)的測量周期不得超過三個月,且在試驗裝置檢修後必須重新測量,B值的測量方法見附錄B(標準的附錄)。試驗裝置的水壓泵是單缸單作用泵時,泵在停止狀態下應能從泵的外部判明和調整柱塞的行程位置。
4.9 試驗裝置中的承壓管道必須固定。新試驗裝置或檢修後的試驗裝置必須進行水壓試驗,以確保承壓管道有足夠的強度與良好的密封,試驗壓力應等於試驗裝置最高工作壓力的2倍。
4.10 試驗裝置上應採用時間繼電器控制保壓時間。
4.11 試驗裝置連同受試瓶必須具備可靠的安全防護設施。
5 檢測儀表及稱量衡器
5.1 壓力測量儀表
5.1.1 試驗裝置上至少應在兩點各安裝一隻能同時正確顯示試驗壓力的電接點壓力測量儀表,其量程宜是受試瓶試驗壓力的2~3倍,用於讀取試驗壓力的壓力測量儀表之精度級別必須不低於1.5級。該壓力測量儀表的定期檢驗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
5.1.2 為了便於校驗顯示試驗壓力用的壓力測量儀表,必須在試驗裝置上安裝精密壓力測量儀表,其精度級別不得低於0.4級,其量程不宜超過受試瓶試驗壓力的2倍。在每天開始試驗第一隻氣瓶時或發現壓力測量儀表的指示異常時,應用精密壓力測量儀表進行校驗。試驗裝置正常運行時,必須關嚴通往精密壓力測量儀表的閥門。精密壓力狽0量儀表本身的定期檢驗按有關規定執行。
5.2 溫度測量儀表
用於測量試驗用水溫度和環境溫度的溫度測量儀表,其最小刻度值應不大於1℃。溫度測量儀表的定期檢驗周期為二年。
5.3 量管
5.3.1 外測法試驗裝置中使用的量管,其測量受試瓶容積全變形值的量程段上刻度值的相對誤差或內測法試驗裝置中使用的量管,在其測量受試瓶總壓入水量的量程段上刻度值的相對誤差應不大於±1%,其最小刻度值應與這一誤差要求相適應。
5.3.2 量管在測量受試瓶容積殘余變形值的量程段上刻度值相對誤差應不大於±1%,其最小刻度值應不大於0.1mL;對大於100mL的氣瓶,其最大刻度值可適當增大。
5.4 稱量衡器
用於稱量受試瓶質量的衡器,其最大稱量應是常用稱量值的1.5~3.0倍,其允許誤差應符合JJGl4第17條「中准確度」的要求,校驗周期應不超過三個月。
6 試驗用水
6.1 水質
6.1.1 試驗用水必須是潔凈的淡水。
6.1.2 受試瓶是含鉻合金鋼氣瓶時,試驗用水中氯離子含量應不大於25×10-6。
6.1.3 受試瓶用於充裝氧或其他強氧化性介質時,注入或壓人受試瓶中的試驗用水嚴禁受到油脂的污染。
6.2 水溫
6.2.1 試驗用水的溫度不得低於5℃。
6.2.2 試驗用水的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不宜大於5℃。
6.2.3 對於外測法試驗,試驗前後受試瓶內水溫的變化及受試瓶內外水溫之差均應不大於2℃。
6.2.4 對於內測法試驗,待試瓶內的水溫與試驗時即將壓人到受試瓶內的水溫之差應不大於2℃。
6.3 供水方式
6.3.1 在設有試驗裝置的室內必須設置盛裝試驗用水的水槽,水槽的盛水量應與日檢氣瓶量相適應。水槽內充入新水後必須敞口放置24h,方可用於水壓試驗。
6.3.2 試驗用水應能穩定連續供給。
7 待試瓶
7.1 待試瓶必須是除水壓試驗外按有關標准檢驗合格的氣瓶。
7.2 待試瓶外表面應清潔,瓶內殘留物應除掉,瓶體上可拆附件必須拆卸掉。
7.3 對於定期檢驗的待試瓶,用水槽中的試驗用水將其注滿後應在試驗裝置的室內靜置8h以上。
7.4 對於內側法試驗和耐壓試驗,待試瓶的外表面應擦乾。
7.5 待試瓶試驗前宜用木槌輕擊待試瓶瓶體,排盡附著於瓶內壁的氣泡,並用水補滿。
8 試驗條件
8.1 試驗壓力
必須按待試瓶上標記的試驗壓力或按待試瓶上標記的公稱工作壓力依照有關標準的規定確定待試瓶的試驗壓力。
8.2 試驗溫度
必須在臨試驗前測出待試瓶內試驗用水的溫度,將其作為試驗溫度。
8.3 試驗壓力下的保壓時間
受試瓶在試驗壓力下的保壓時間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但不得小於30s。
9 試驗裝置流程、操作步驟和試驗結果的記錄
9.1 耐壓試驗
本方法僅對受試瓶進行耐壓試驗而不測量其容積變形。對於受試瓶,當其充裝介質相同且試驗壓力相同時,允許對多隻受試瓶同時進行試驗。
9.1.1 試驗裝置流程
試驗裝置流程見圖1。
9.1.2 操作步驟
9.1.2.1 記錄待試瓶的有關數據
將待試瓶上標記的出廠編號、公稱工作壓力、試驗壓力、氣瓶質量、氣瓶容積等記入記錄。對於定期檢驗的氣瓶,還應將待試瓶的製造國別、製造廠代號、出廠日期、氣瓶所屬單位名稱記入記錄。
測量並記錄試驗溫度。
9.1.2.2 安裝受試瓶
用專用接頭R1~Rn將受試瓶I1~In聯接到試驗裝置上。
9.1.2.3 排氣
在閥F0、ET關閉的狀態下開啟其餘閥門,使試驗用水注入試驗裝置並排放試驗裝置中的空氣,必要時開啟水壓泵J加速空氣的排放。當有水從閥E1′~En′流出能確認空氣已排盡時,依次關閥E1′~En′。
9.1.2.4 檢漏
啟動或繼續開動水壓泵J,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1~Kn的示值升到受試瓶的公稱工作壓力時,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後檢查是否有泄漏。
若發現某隻受試瓶瓶體泄漏,則關閉相應的進水閥和開啟相應的卸壓閥(例如受試瓶I2瓶體泄漏時,應關閉閥E2和開啟閥E2′),中止該受試瓶的試驗。在該瓶體上做出泄漏標記,將泄漏情況記入記錄。
9.1.2.5 升壓
在無泄漏的情況下開啟閥E,啟動水壓泵J,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1~Kn的示值升到受試瓶I1~In的試驗壓力時(已中止試驗的受試瓶除外),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和E1~En。
9.1.2.6 保壓
從關閉好閥E起開始保壓計時,仔細觀察壓力測量儀表K1~Kn的示值是否下降,若發現某隻受試瓶出現瓶體異常,則應記入記錄。
9.1.2.7 卸壓
達到規定的保壓時間後,開啟閥E1′~En′並卸掉壓力。
9.1.2.8 檢查受試瓶
檢查受試瓶I1~In(已中止試驗者除外)的瓶體是否有泄漏現象或發生了可見變形,若有則應記入記錄。
9.1.2.9 拆卸受試瓶
從試驗裝置上卸下受試瓶,從受試瓶上卸下專用接頭。
9.1.3 試驗結果的記錄
在試驗記錄中必須記載下列內容:
a)試驗日期;
b)實際試驗壓力;
c)實測試驗溫度;
d)實際保壓時間;
e)發生過何種瓶體異常現象;
f)試驗者簽字;
9.2外測法試驗
本方法是對受試瓶進行耐壓試驗的同時從受熱瓶外側測量其容積殘余變形率。為測量容積殘余變形率,所用的試驗裝置有活動量管型、固定量管型和稱量型三種類型。本條以典型的活動量管型試驗裝置為例,對外測法試驗的試驗裝置流程、操作步驟和試驗結果記錄的內容做出規定。
9.2.1 試驗裝置流程
試驗裝置的流程見圖2。
9.2.2 操作步驟
9.2.2.1 記錄待試瓶的有關數據(同9.1.2.1)
測量並記錄試驗溫度。
9.2.2.2 安裝受試瓶
將與水套蓋L匹配的專用接頭只旋緊在受試瓶I上,吊起受試瓶並將其懸入水套U,將
水套蓋乙緊固在水套U上,利用活接頭S將受試瓶I與承壓管道緊密聯接。
9.2.2.3 排氣
開啟閥F′和FA使試驗用水注入水套U,當水套內的空氣排凈後關閉閥FA,待量管內的水面對准支架的「水準線」時關閉閥F′;開啟閥E和EA,啟動水壓泵J,排盡承壓管道內的空氣後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A。
9.2.2.4 靜置
讀取量管內水面處的刻度值。靜置30s後觀察量管內的水面高度是否有飄移,若水面高度無飄移則可轉入下步操作。否則重復本步操作。
9.2.2.5 量管零位調整
沿支架G調整量管位置,使量管H上的「0」刻度線對准支架G上的水準線,利用閥F′和FA的開啟或關閉調整量管內水面的高度,使水面對准「0」刻度線。
9.2.2.6 檢漏
啟動水壓泵J,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的示值升到受試瓶I的公稱工作壓力時,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後檢查是否有泄漏。
若發現量管內的水面不斷上升或壓力測量儀表K的示值下降,則表示有泄漏,應開啟閥EA,卸掉壓力,從水套U中取出受試瓶I。若判明受試瓶瓶體泄漏,則應記入記錄並中止該受試瓶的試驗。
9.2.2.7 升壓
在確認無泄漏的情況下開啟閥E,重新啟動水壓泵J。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的示值升到受試瓶I的試驗壓力時,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
9.2.2.8 保壓
從關閉好閥E起開始保壓計時。
達到規定的保壓時間後,沿支架下移量管H,使管內水面對准「水準線」,瀆取並記錄量管H內水面處的刻度值,此值即受試瓶I的容積全變形值△V。
保壓期間內若壓力測量儀表K的示值下降,則應記入記錄並中止該受試瓶的試驗。
9.2.2.9 卸壓
開啟閥EA緩慢卸壓,當壓力測量儀表的示值到達零後,沿支架G上移量管H,使量管內水面對准「水準線」,讀取並記錄量管H內水面處的刻度值,此值就是受試瓶I的容積殘余變形值△V′。
9.2.2.10 拆卸受試瓶
從試驗裝。置上卸下受試瓶I,從受試瓶I卸下專用接頭R。
9.2.3 計算
受試瓶的容積殘余變形率按式(1)計算:
………………………………………(1)
式中:——受試瓶的容積的殘余變形率,%;
△V′——受試瓶的容積殘余變形值,mL;
△V——受試瓶容積全變形值,mL。
9.2.4 試驗結果的記錄
在試驗記錄中必須記載下列內容:
a)試驗日期;
b)實際試驗壓力;
c)實測試驗溫度;
d)實際保壓時間;
e)容積全變形值;
f)容積殘余變形值;
g)容積殘余變形率;
h)發生過何種瓶體異常現象;
i)試驗者簽字。
9.3 內測法試驗
本方法是對受試瓶進行耐壓試驗的同時從受試瓶內側測量其容積殘余變形率。
9.3.1 試驗裝置流程
試驗裝置的流程見圖3。
9.3.2 操作步驟
9.3.2.1 記錄待試瓶的有關數據
測量待試瓶試前實際容積,其他記錄要求與9.1.2.1相同。
9.3.2.2 安裝受試瓶
用專用接頭R將受試瓶I聯接到試驗裝置上。
9.3.2.3 排氣
在閥ET和Fo關閉的狀態下,經閥F向量管H內注水。當有水由閥EA流出時,關閉F和Eo,開動水壓泵J,利用閥F控制量管內水面的高度。當有水從閥EA流出確認空氣已經排盡時,關閉閥EA。
9.3.2.4 檢漏
繼續開動水壓泵Jo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的示值升到受試瓶I的公稱工作壓力時,停止水壓泵,關閉閥E進行檢漏。
9.3.2.5 檢驗排氣效果
在確認無泄漏的情況下,開啟閥E,利用Eo緩慢卸壓直到壓力測量儀表K和Kc的示值到達「零」在卸壓過程中必須仔細觀察量管H內是否有氣泡浮出。若有氣泡浮出時,應按9.3.2.3重新排氣;若無氣泡浮出則可轉入下步操作。
9.3.2.6 升壓
使用單缸單作用水壓泵時,調整柱塞行位到「後止點」的位置。
關閉閥Eo,利用F和Fo的開啟或關閉調節量管內的水面對准量管H和「0」刻度線。開動水壓泵J,當壓力測量儀表Kc和K的示值達到受試瓶I的試驗壓力時,停止水壓泵J,關閉閥E。
9.3.2.7 保壓
從關閉好閥E時開始保壓、計時。
使用單缸單作用水壓泵時,調整柱塞行位到「後止點」的位置。
在保壓期間內應注意觀察壓力測量儀表K示值是否下降,若有示值下降現象應記入記錄。達到規定的保壓時間後讀取並記錄量管H水面處刻度值,此值即是受試瓶I的總壓入水量A。
9.3.2.8 卸壓
開啟閥E,利用閥Eo緩慢卸壓。當壓力測量儀表K的示值回到「零」後讀取並記錄量管H內水面處的刻度值,此值就是受試瓶I的容積殘余變形值△V′。在卸壓過程中應仔細觀察量管H中是否有氣泡浮出,若有氣泡浮出則本次試驗無效。記錄氣泡浮出現象並中止該受試瓶的試驗。
9.3.2.9 卸下受試瓶
從試驗裝置上卸下受試瓶I,從受試瓶上卸下專用接頭R。
9.3.3 計算
按9.2.3規定的方法計算受試瓶I的容積殘余變形率。但式(1)中的△V按式(2)計算:
………………………… (2)
式中:A——受試瓶在實際試驗壓力下的總壓入水量,mL;
B——承壓管道在受試瓶實際試驗壓力下的壓入水量,mL;
V——受試瓶試前的實際容積,mL;
Ph——受試瓶的實際試驗壓力,MPa;
——在試驗溫度和受試瓶實際試驗壓力下水的平均壓縮系數[見附錄C(標準的附錄)],1/MPa。
9.3.4 試驗結果的記錄
在試驗記錄中必須記載下列內容:
a)試驗日期;
b)受試瓶試驗前的實際容積;
c)實測試驗溫度;
d)實際試驗壓力;
e)實際保壓時間;
f)受試瓶在試驗壓力下的總壓入水量;
g)承壓管道在受試瓶試驗壓力下的壓入水量;
h)容積全變形值;
i)容積殘余變形值;
j)容積殘余變形率;
k)發生過何種瓶體異常現象;
l)試驗者簽字。
10 計算數值修約規則
本標准中式(1)、式(2)及附錄A中式(A1)的計算結果按下述規則進行修約。
按四捨五入的規則修約到一位小數;但當第二位小數是「5」且其後的數字為「0」時,若「5」左面的小數為奇數,則進「1」,若為偶數時,則捨去。
例 12.34應修約成12.3;12.354應修約成12.4;
12.35應修約成12。4;12.45應修約成12.4。
11 試驗中的注意事項
11.1 安裝壓力測量儀表時,應注意排凈壓力測量儀表及其接管內的空氣。
11.2 水壓試驗前必須拆除防震圈,放鬆夾緊氣瓶用的夾具。
11.3 在升壓過程中若發現升壓速度明顯增快或減慢的現象時,應立即停止水壓泵,尋找升壓速度異常的原因並予以處置。
11.4 受試瓶內的壓力超過公稱工作壓力後,不得使受試瓶受到沖擊或碰撞。
11.5 壓力測量儀表的示值未降為「零」時,嚴禁拆卸承壓管道上的一切承壓件和拆裝受試瓶,嚴禁旋緊承壓管道上的接頭。
11.6 卸壓時必須使壓力緩慢下降。
11.7 一般情況下試驗裝置應按待試瓶的充裝介質分類使用或專用。如用同一試驗裝置試驗充裝介質不同的待試瓶時,應注意待試瓶內未除凈的殘留物可能彼此產生影響,必要時應更換試驗用水。
11.8 若發現試前准備或試驗過程中某一環節有失誤,而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的正確性時,則該次試驗無效。對於試驗無效的受試瓶若試驗中已將壓力升到受試瓶試驗壓力的90%以上時,應將試驗壓力提高0.7MPa,或提高至原試驗壓力的1.1倍(取兩者中的小值),重新進行試驗;如需計算容積全變形及容積殘余變形率,應按提高後的壓力進行計算。
附錄A
(標準的附錄)
外測法試驗裝置的校驗
本附錄適用於外測法試驗裝置的校驗。
A1 供校驗試驗裝置的標准瓶必須附有容積全變形值—壓力曲線或對照表。標准瓶的公稱容積應與受試瓶的公稱容積相等或接近。
A2 凡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時均應校驗試驗裝置:
a)試驗裝置的停用時間大於2h並欲重新使用時;
b)受試瓶的試驗壓力改變時;
c)受試瓶的公稱容積改變時;
d)對試驗裝置的運行狀態有疑問時;
e)試驗裝置檢修後准備投入使用時。
A3 用標准瓶校驗試驗裝置時的校驗壓力應等於待試瓶的試驗壓力,但不得高於標准瓶的最高工作壓力。
A4 校驗壓力下的保壓時間為30s。
A5 校驗試驗裝置時以標准瓶替代受試瓶,按9.2.2中規定的操作步驟進行試驗裝置的校驗。但在執行9.2.2.1時必須記錄標准瓶的代號或標准瓶的公稱容積。
A6 按式(A1)計算全變形容積相對誤差:
…………………………………(A1,
式中:——全變形容積相對誤差,%;
△V——在校驗壓力下標准瓶的實測容積全變形值,mL;
△VB——在校驗壓力下標准瓶的標准容積全變形值(由標准瓶所附容積全變形值—壓力曲線或對照表給出),mL。
計算的結果應按標准條文第10條款的規定舍人到小數點後第1位。將舍人後的值記入記錄。
A7 校驗結果應順次記錄在受試瓶的試驗記錄中。對試驗裝置的每次校驗,其結果在記錄表中均佔一行。校驗結果的記錄必須記載下列內容:
a)校驗日期(記入試驗日期欄內);
b)校驗溫度(記入試驗溫度欄內);
c)校驗壓力(記入試驗壓力欄內)。
d)容積全變形值;
e)容積殘余變形值;
f)全變形容積相對誤差(記入發生過何種瓶體異常現象欄內);
g)校驗者簽字(簽於試驗者簽字欄內)。
A8 同時符合下列要求的試驗裝置可以用於待試瓶的水壓試驗:
a)全變形容積相對誤差不大於±1%;
b)標准瓶在校驗壓力下實測容積殘余變形值為零。
A9 使用標准瓶校驗試驗裝置的注意事項如下:
a)標准瓶充水後必須注意防凍;
b)標准瓶充水放置時應注意防止腐蝕;
c)標准瓶長期不用時,應倒凈試驗用水並進行內腔乾燥處理後保存;
d)為避免標准瓶被磨損,宜將標准瓶放置在軟質地面上,搬運標准瓶時不得在硬質地面上拖行;
e)為保護標准瓶瓶口螺紋,與試驗裝置聯接的專用接頭不宜經常裝卸;
f)標准瓶外表面上的漆色和字樣要易於與待試瓶相區別;
g)應保護好標准瓶外表面的塗漆;
h)經反復校驗試驗裝置均達不到A8的要求而又找不到試驗裝置本身的缺陷時,應檢驗標准瓶是否合格或更換另一隻合格的標准瓶對試驗裝置進行校驗。
附錄B
(標準的附錄)
B值測定方法
B1 准備
B1.1 將內測法試驗裝置按圖B1聯接。
B1.2 將測定月值專用氣瓶I注滿水,在裝有試壓裝置的室內靜置8h以上。
B1.3 注滿水的氣瓶在靜置期間,每隔一段時間用木槌或膠槌自下而上輕擊瓶壁,使附於內壁的氣泡浮出。每次輕擊氣瓶後,如瓶內水面下降,則應從試壓裝置的供水槽取水補入氣瓶。
B2 排氣
B2.1 卸掉精密壓力表KT,開啟閥E、Eo、ET、EA,通過閥F向試驗系統注水,直至閥ET、EA及接閥EB的管頭有水流出時,關閉閥EA、ET和F。
B2.2 將閥EB裝到專用瓶I上並與試驗管頭連接,關閉閥Eo,向量管H內注水;然後按標准條文9.3.2.3的試驗程序反復置換全系統的氣泡,直至量管H回水無氣泡出現時為止。
B2.3 將量管內的水注至刻度「0」之後,按標准條文9.3.2.6中的程序升壓至受試瓶的試驗壓力,然後保壓;在保壓期間,如果壓力不下降,則關閉閥ER。
B3 測定B值
向量程為50mL到100mL的滴定管H1中注水至刻度「50」mL處,然後緩慢開啟閥EA,將彎管中流出的水放入滴定管中,待彎管中無水流出時,關閉閥EA;開啟閥EB、Eo泄壓,並記錄滴定管H1中水平面處的刻度值,然後用「50」減該刻度值,其差數即為B值。
㈥ 閥門試壓標准和規范要求
1、一般情況下,閥門不作強度試驗,但修補過後閥體和閥蓋或腐蝕損傷的閥體和閥蓋應作強度試驗。對於安全閥,其定壓和回座壓力及其他試驗應符合其說明書和有關規程的規定。
2、閥門安裝之彰應作強度和密封性試驗。低壓閥門抽查20%,如不合格應100%的檢查;中、高壓閥門應100%的檢查。
3、試驗時,閥門安裝位置應在容易進行檢查的方向。
4、焊接連接形式的閥門,用肓板試壓不行時可採用錐形密封或O型圈密封進行試壓。
5、液壓試驗時就將閥門空氣盡量排除。
6、試驗時壓力要逐漸增高,不允許急劇、突然地增壓。
7、強度試驗和密封性式驗持續時間一般為2~3min,重要的和特殊的閥門應持續5min。小口徑閥門試驗時間可相應短一些,大口徑閥門試驗時間可相應長一些。在試驗過程中,如有疑問可延長試驗時間。強度試驗時,不允許閥體和閥蓋出現冒汗或滲漏現象。
8、節流閥不作關閉件密封性試驗,但應作強度試驗及填料和墊片處的密封性試驗。
9、試壓中,閥門關閉力只允許一個人的正常體力來關閉;不得藉助杠桿之類工具加力(除扭矩扳手外),當手輪的直徑大於等到於320mm時,允許兩人共同關閉。
10、具有上密封的閥門應取出填料作密封性試驗,上密封官合後,檢查是否滲漏。用氣體作試驗時,在填料函中盛水檢查。作填料密封性試驗時,不允許上密封處於密位置。
11、凡具有驅動裝置的閥門,試驗其密封性時應用驅動裝置關閉閥門拮進行密封性試驗。對手動驅動裝置,還應進行用動關閉閥門的密封試驗。
12、強度試驗和密封性試驗後裝在主閥上的旁通閥,在主閥進行強度和密封性試驗;主閥關閉件打開時,也應隨之開啟。
13、鑄鐵閥門強度試驗時,應用銅錘輕敲閥體和閥蓋,檢查有否滲漏。
14、閥門進行試驗時,除旋塞閥有規定允許密封面塗油外,其他閥門不允許在密封面上塗油試驗。
15、閥門試壓時,盲板對閥門的壓緊力不宜過大,以免閥門產生變形,影響試驗效果(鑄鐵閥門如果壓得過緊,還會破損)。16、閥門試壓完畢後,應及時排除閥內積水並擦乾凈,還應作好試驗記錄。
法律依據:根據《企業安全生產標准化基本規范GBT33000-2016》第一條標准適用於工礦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工作,有關行業制修訂安全生產標准化標准、評定標准,以及對標准化工作的咨詢、服務、評審、科研、管理和規劃等。其他企業和生產經營單位等可參照執行,企業通過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通過全員全過程參與,建立並保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全面管控生產經營活動各環節的安全生產與職業衛生工作,實現安全健康管理系統化、崗位操作行為規范化、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器具定置化,並持續改進。
㈦ 閥門試壓台是什麼是閥門試驗機嗎
閥門試壓台就是閥門試驗機,鉑鑒閥門試壓台對閥門進行殼體試驗,上密封試驗,高壓水密封試驗和在測試過程中可方便目測測試工件是否有泄露,左右工作盤可以翻轉90度。
㈧ 怎麼做閥門上密封試驗與殼體試驗有什麼區別嗎做法上
上密封試驗就是把閥門全開在倒密封位置,把填料壓板松開。打壓1.1倍的公稱壓力,看填料位置是否泄漏。殼體試驗是壓力打到1.5倍的公稱壓力,看是否有泄漏。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聯系我具體了解!
㈨ 閥門靈敏度如何試驗
閥門靈敏度如何試驗這個具體的你可以去操作一下,看看他是否,靈敏度夠不夠反應快?或者其他的
㈩ 閥門單作用氣動執行裝置(彈簧氣缸)拆卸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或者裝置,好奇廠家裝的時候怎麼裝的
閥門試驗裝置一般分壓力試驗、材質試驗、扭矩試驗等一下三種:
1. 閥門壓力試驗裝置:其中包含閥門密封壓力檢測和閥門強度壓力檢測,主要分水壓和氣壓,設備結構分立式和卧式還有抱緊式和頂壓式工作步驟和原理略有不同, 比如有通用型JWZ閥門檢測設備(法蘭連接的閘閥、球閥、截止閥、止回閥等)。
2.閥門材質測試裝置:目前主要用進口測試儀為主,派克、西門子、等等,該儀器以進口為主閥門生產企業在采購閥體時必須測試的最佳儀器。
3.閥門扭矩測試裝置:主要測試閥門傳動機構的扭矩測試,包括電動執行器、氣動執行器、手動等,主要閥門生產企業用該設備來測試閥門傳動裝置最好儀器。閥門是用來開閉管路、控制流向、調節和控制輸送介質的參數(溫度、壓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根據其功能,可分為關斷閥、止回閥、調節閥等。
閥門是流體輸送系統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調節、導流、防止逆流、穩壓、分流或溢流泄壓等功能。用於流體控制系統的閥門,從最簡單的截止閥到極為復雜的自控系統中所用的各種閥門,其品種和規格相當繁多。
閥門可用於控制空氣、水、蒸汽、各種腐蝕性介質、泥漿、油品、液態金屬和放射性介質等各種類型流體的流動。閥門根據材質還分為鑄鐵閥門,鑄鋼閥門,不銹鋼閥門(201、304、316等),鉻鉬鋼閥門,鉻鉬釩鋼閥門,雙相鋼閥門,塑料閥門,非標訂制閥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