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份關於 「動力工程中的若乾熱點問題」的論文或報告~
一、 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迅鄭檔目的意義
1.能源及環境是目前世叢巧界各國頭等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現有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存在著很多問題。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要選擇。如何培養適應上述21世紀社會需要的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是每個大學相關專業以及每位從事能源類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2。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使能源資源和環境面臨著重大壓力。使能源消耗和冶金技術進步相協調,是在發展中首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因此適用於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高質量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尤為重要。本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涉及到傳統工業,同時使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相融合,相交叉,相滲透,揭示了專業交叉的優勢,也突出了特色和創新。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轉化,利用水平和應用技術與本專業發展息息相關。建設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4.在我省高校中,除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外,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具有較長辦學歷史。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得到熱能院、東大、北科大及鞍鋼等企業的支持和協助。本專業的發展迅速,在省內有很好的學術聲譽。本專業具有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具有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與低溫技術及熱工測量及自動化4個專業方向,面向能源資源和環境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建設。
5.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遼寧科大重點建設專業之一。該專業在教育部下發的教字(2000)10號文件的「關於公布國家管理的專業點名單的通知」中,被列入國家管理專業。在專業基礎上,現有2個碩士點,研究方向不斷拓寬,現有的冶金熱工技術、系統節能、熱工過程自動化、能源及環保工程、低溫技術等方向引入本專業,使研究方向突出特色。
6.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特點:(1)專業與環境問題的密切相關性;(2)不同學科間的高度交叉性。(3)對國家政策法規及發展計劃的依賴性。(4)基礎知識的廣泛適用性。(5)專業方向的對口性。示範性專業的理論和實踐,對指導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的不斷深入和擴展,越加顯示出本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不僅涉及到傳統工業,同時使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相融合,相交叉,相滲透,揭示了專業交叉的優勢,也突出了特色和創新,具有重要畝亂意義。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及人類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轉化,利用水平和應用技術與本專業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發展水平不均,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和建設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我校地處全國工業大省的鋼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研究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基地和服務對象。面對遼寧重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大中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發展建設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本科涉及到冶金、機械、化工、輕工、航空、電子、能源、交通等各行業,在這些行業中。本專業的方向和領域對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我省高校學科布局中,除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之外,在普通高校中,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具有較長辦學歷史的專業。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得到中鋼集團鞍山熱能研究院、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及鞍鋼等企業的支持和協助。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迅速,在省內得到了很好的學術聲譽,並取得較大的成就。本學科具有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形成以老帶新,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學術梯隊隊伍。本專業具有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與低溫技術及熱工測量及自動化4個專業方向,面向能源資源和環境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建設。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鞍山科大重點建設和新興的特色專業之一。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教育部下發的教字(2000)10號文件的「關於公布國家管理的專業點名單的通知」中,被列入國家管理專業。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上,現有2個能源動力類碩士點,研究方向不斷拓寬,現在除保留原有的冶金熱工技術和熱工數值模擬的研究方向外,還將系統節能、熱工過程自動化、能源及環保工程、低溫技術等方向引入本學科,使研究方向具有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熱能與動力工程的專業建設。近年來專業方向調整及招生規模的擴大,教學和科技水平也相應進一步提高。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遼寧省地區和冶金行業具有較高的聲譽,本學科專業的發展能極大的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及企業的科技進步。從促進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專業的建設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它的建設具有創新性和地域特色,能為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專業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新型國家的需求,能反映出專業的先進教育理念。
二、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目解決的關鍵問題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建設項目的提出和實踐過程,針對專業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專業方向、專業定位、專業特色、專業師資隊伍和教學基本建設等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現行的示範性專業標准和建設實踐,旨在理清思路明確方向,處理好各種矛盾,做好評建工作,切實落實專業建設。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建設項目的提出和實踐過程,擬解決和協調下述關系:
1.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與環境問題間的密切相關性。 常規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動力學科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常規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常規化石能源主要直接應用於火力發電,這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水污染和熱污染等。因此,對能源動力生產過程中的這些環境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處理和控制,實現其環境友好化,才能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不同學科間的高度交叉性。能源動力學科的技術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涉及到多學科領域的知識,熱能動力工程專業涉及到熱學學科、力學學科、機械製造學科、自動控制及計算機學科和化學學科。為適應21世紀初我國能源學科發展的需要,應當在各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適當安排各個有關學科的知識。
3.基礎知識的廣泛適用性。節能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節能的知識不僅能源動力學科的學生應當掌握,也是幾乎所有工科學生應當掌握的內容。這就要求不僅要做好本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且也應當承擔起向所有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節能技術教學的任務。
4.專業方向的對口性。目前,我國的能源動力學科的不同專業方向服務於不同的工程技術領域,還多少帶有產品專業的烙印。不僅在冷的方向與熱的方向中,主導專業的工作機械與系統差別巨大(例如製冷機與發電廠),就是在同一個專業方向,例如熱方向中,鍋爐與氣輪機就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對於旨在以零距離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與學校,密切關注當前經濟發展以及行業發展的需要,使得學生能到對口的專業單位工作,及時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具有重要意義。急需解決以能源動力類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與目前我國能源動力類大部分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強調專門化要求之間的矛盾。
三、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目的特色與創新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的特色是基於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教學改革實踐,將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培養模式的理論相結合,通過調查研究、比較研究、綜合研究和解析研究的方法,構造適合專業培養環境的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新的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體系和框架結構,找出專業建設的差距。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注重厚基礎和寬口徑結合重實踐重創新。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分工對本專業人才有著不同的需求,國家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具體情況形成我校集中冶金領域特色輻射全國各個行業領域。專業培養規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應用型」兩大類。我校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學時分配適當向傳授專門應用技術的專業課傾斜,實踐教育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考慮學生在寬厚基礎上的專業發展,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分成以冶金等工業生產為重點,以熱能轉換與利用系統為主的熱能動力工程及控制方向;以制氧動力機械和空調系統為主的製冷與低溫技術方向;以電能轉換機械工程為主的鍋爐動力與流體機械方向;以熱工測試調節和自動化控制為主的熱工測試及自動化工程方向。這些專業方向突出了我校專業特色。按照專業規范要求在培養學生的素質方面要求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協調發展;在能力方面要求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齊備;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具有較好的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經濟管理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學科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Ⅱ 有關電力系統遠動論文
電力系統遠動裝置能夠為電廠提供實時數據,對於加強電力系統信息傳遞、管理和應用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力系統遠動論文,供大家參考。
電力系統遠動論文 範文 一:電力系統遠動裝置的發展及應用
摘要:電力系統遠動裝置能夠為電廠提供實時數據,對於加強電力系統信息傳遞、管理和應用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 對電力系統裝置進行了整體性的概述以及對遠動裝置通道運作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了電力系統遠動裝置中的軟體化遠動裝置以及計算機化遠動裝置,並對其應用前景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電力系統;遠動裝置;電力監測
中圖分類號:TD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9-0042-02
1 電力系統遠動裝置的概述
電力系統的發電組基礎設施、變電站的數量分布以及輸電線的組成情況愈加變得復雜,其運行時就需要掌握更多的安全性知識,需要對其可靠性做出必要的保障,為了獲得更多經濟性、安全性的電能質量,電力調度所需要准確而及時地掌握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況,因而就會採取一定的信息監測 措施 ,以便對電力系統運行中的數據、參數、主電機工作狀況以及斷路器的投入狀況等進行操作和調節,而適用於調度所和變電所相距較遠的遠動技術――電力系統遠動裝置就能夠解決這一難題,它可以及時掌握調度所、發電廠以及變電所之間的系統信息,來完成遠動操控。
遠動裝置能夠完成遙信、遙測、遙控和遙調等事項,利用遠動通道對信息進行傳輸,電力系統中的遠動通道的主要類型有復用電力線高頻載波通道以及復用和(專用)有線通道。遠動裝置的通道通常分為頻分制和時分制兩種,而多次復用的 方法 能夠在更大程度發揮通道的作用。
在我國早期的電力系統遠動裝置中大都裝有遙測量的數據轉換器以及標度變換顯示設備,通過使用純硬體邏輯布線式設備對發送端時序系統進行監控,提供有效時間數值,保證電力系統正常工作。而隨著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水平的不斷升級以及計算機軟體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力系統遠程式控制制技術也得到了提高,遠動裝置更加體現出了自動化、整體化和信息化。
2 軟體化遠動裝置
軟體化遠動裝置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以及適應性,不僅能夠實現電力運行系統中相關數據的遙測和遙信,還能夠對系統信息數值進行交換、再分配和實時計算。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硬體邏輯布線裝置,這種裝置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而軟體化遠動裝置可以發揮出類似於計算機軟體的功效,通過軟體操作來實現通道信息的傳遞。
但它和計算機軟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軟體中的指令系統,通過強化的邏輯判斷指令能夠將遠動裝置中的重要信息及時處理掉,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軟體化遠動裝置在使用過程中具有以下明顯特徵:想要使得電力運行指令更加有效,必須對內存設置一些特殊的標志,才能使裝置更加准確地進行存取、處理。遠動裝置在處理的電力系統信息時,要和諸多外設進行信息的交換和處理,諸如A/D轉換器、數據機以及顯示列印設備等,因而在指令設置上要充分考慮系統的方便性和操作上的有效性。
軟體化遠動裝置以其本身具有的遠動性、自動性以及電力系統通信控制等功能對近代電力系統工程的開發利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創新性的設計理念具有更強的實用價值,尤其是在以下諸多方面得到了十分廣泛的發展與應用:使用軟體化遠動裝置可以將硬體和不同程序的軟體結合使用,從而進行模擬遠動裝置,將各種工作模式簡單化;有效而准確地進行實時計算;實現電力系統廠站端自動化功能相結合;實現1∶N遠動裝置介面功能;通過使用多種類型的通信控制器對電力系統進行模擬遠動,實現遠程數據通信。
3 計算機化遠動裝置
計算機化遠動裝置主要是通過監控和採集電力系統運行中的相關數據來完成遠程操作,其系統通常被稱為SCADA。計算機化遠程監控系統在變電所的終端裝有實時監控設備,並在調度端裝有以計算機為主的監控機,RTU是電力系統中遠方監控的終端設備,主要由微機處理機和信息介面電路組成。
RTU在遠動裝置實際工作環境中具有體積小、可靠性強等特點,能夠對電力電路中的變壓器和無功率電源進行遙控監測,並且能對母線的電壓以及相關功率的電能進行遙測;對報警電路和斷路器進行監視;對斷路器的合閘情況進行遙控;對變壓器的換接或者斷開情況進行遙控監測。由此可知,遠方監視和數據採集系統(SCADA)具有信息採集、傳送和處理等多種系統功能,對於遠程操控電力系統自動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計算機化遠動裝置具有以下顯著功能:(1)信息採集功能:RTU能夠將電力運行系統中的電流電壓模擬量以及開關工作量、脈沖量進行數據採集和監測,然後由廠、站端經過專有的信息通道送至調度端;(2)採集功能的擴展:SCADA裝置可以對電力系統中的相關數據以及電量值進行採集,並將事件的順序記錄下來;(3)信息傳送功能:通過使用新型1∶N的接發模式將更多的電力系統信息進行多次轉發;(4)信息處理功能:能夠對通信范圍內的信息進行壓縮、循環傳送和不同信息格式的轉變;(5)使計算機和電廠的連接埠實現自動化;(6)實現自動診斷功能。
通過使用計算機化遠動裝置能夠對電力系統相關數據的採集以及實現遠程操控起到重要作用,還能夠將電力系統發電廠站當地的常規控制系統和遠程操控系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現代電力系統大都設有多層次的控制系統,因而不同信息環節上的遠動裝置在其分層控制系統中就擁有不同的顯示地位以及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而其對應的顯示功能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計算機化遠動控制裝置以其本身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能夠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的遠動裝置進行監控。
計算機化遠動裝置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夠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對各個階段的自動化水平進行調度、監測,並建立一定的功能劃分模塊和匯流排方式的連接方案,而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使其符合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安裝場所,從而提高計算機化遠動裝置的適應性。遠動裝置的一大發展趨勢就是將多功能性質的計算機模塊化合在一起,實行多樣化 操作系統 。
4 電力系統遠動裝置的應用前景分析
隨著電力系統的不斷擴展以及電能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也只有科技含量更高的電力遠動裝置才能使電力系統更加穩定。電力系統遠動裝置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電力系統中主要實時信息數據的傳遞與交換,而計算機科學尤其是微型計算機的迅速發展給遠動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只有將電力系統和計算機科學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更多有用的數據信息資源。
計算機調度監測遠程操控系統在電力企業方面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比如在一些煤炭電力系統中,很多坑口電廠形成了獨特的發配電系統,通過使用計算機聯網式的統一管理模式提高了電力調度的整體水平,為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有很多類型的企業已經將計算機化調度系統應用到了各個生產部門,並對其進行了統一式的管理,因此在實際遠程化生產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常情況下,生產現場離調度中心比較遠,而積極採用遠動技術能夠將信息更加准確地傳輸、控制,通過使用遠方監控和數據採集系統(SCADA)可以加快自動化管理進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電力系統遠動裝置技術不斷更新的過程中,通過和相關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結合,一定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遠程式控制制水平。
參考文獻
[1] 林淑娜,林若波.遠動控制技術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9,(9).
[2] 羅廣孝.電力遠動通信規約模擬系統的實現[J].河北電力技術,2010,(5).
[3] 林雪輝.論電力遠動技術[J].水利電力機械,2009,(11).
電力系統遠動論文範文二:電力系統自動化遠動控制研究【摘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電能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這就需要不斷提高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技術。遠動控制技術是實現電力系統自動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對遠動控制技術的了解和研究,是對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加強與提高的必要步驟。本文對遠動控制技術及原理稍作介紹後,闡述了遠動控制技術在電力系統自動化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電力系統,自動化,遠動控制
電力系統自動化運行主要是通過融合通信技術以及遠動控制技術等進行,其中,遠動控制技術的應用,並不僅僅是對故障位置進行准確的判斷,並且還可以進行有效的分析電能的消耗與質量以及負荷等,所以,可以說遠動控制技術是實現電力系統自動化運行的重要部分。
一、遠動控制技術
遠動控制技術主要是由調度、控制端和執行終端組成的,以完成遙控、遙測等技術,以保證電力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首先,從終端根據調度需求採集系統的相關數據和參數,通過對所獲取系統的運行狀況進行分析判斷之後,反饋命令給執行終端,從而操作設備以及進行相關參數的調整,實時的完成測控任務。由此可見,變電站與調度、執行終端直接信息的傳遞都是由遠動控制設備來實現的。其主要模塊有兩部分,一是集中監視模塊,是用於正常情況下監視系統運行的合理性,如果系統出現故障,則會及時處理;另一個模塊是集中控制模塊,是工作人員利用遠動設備實現電力系統的遙控和遙調,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了系統運行的效率,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遠動系統的基本功能有遙測、遙信、遙控和遙調。遙測是遠程測量的簡稱,是指應用通信技術傳送被測變數的測量值。遙信,又稱為遠程信號,應用通信技術完成對設備狀態信息的監視。遙控是應用通信技術完成改變運行設備狀態的命令,又稱為遠程命令。遙調是指對遠程的設備進行遠程調試。遠動系統的功能根據電力系統的實際需要仍在不斷地發展擴大,在保證遠方設備正常運行的同時要便於維護。
二、遠動控制技術的原理
一般的遠動控制過程主要是由遠動信息的產生、傳送以及接受三個方面的命令組成,由發送端設備通過遠動控制信道進行信息的傳送從而產生遠動信息命令,接收端設備執行命令。遠動控制系統與自動化系統之間在結構上的主要差別是信道,所以,信道中傳輸的命令必須要通過特殊的設備進行轉換。由於這方面結構的因素,遠動控制系統易收到外界的干擾,其運行的可靠性會收到影響。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就必須建立一套自身運行可靠的遠動控制系統,主要實現“四遙”功能,通過遙測和遙信來採集運行參數和狀態量信息,並根據特定的通訊協議傳給調度中心,調度中心通過遙控和遙調把更改運行狀態和調整運行參數的命令下發給遠動執行的終端。
三、電力系統自動化中遠動控制技術的應用
1、數據採集技術的應用
在電力系統中運行的設備都是屬於高電壓和大功率的設備,所以,要利用變送器來對這些高電壓、大功率的設備的運行參數進行轉換,從而遠動控制裝置才能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將其轉化成TTL電平信號,模擬信號利用A/D技術轉化成數字信號,從而實現遙信信息的編碼以及遙測信息的採集。要利用光電隔離設備對遙信量的傳送進行採集,並且在遙信數據幀中將對象狀態中的二進制編碼寫進去,利用數字多路開關輸出到介面電路。將電壓電流信號用CT、CP和感測器獲取後,由濾波放大環節將高次諧波去除,送入取樣保持環節同步採集,用A/D轉換所獲得的與信號源同步的信號,送入高級環節中,從而實現數據的採集。
2、信道編碼技術的應用
電力系統自動化中,遠動控制信道編碼技術主要涉及信道的編碼和解碼,以及信息傳輸協議等內容。必須要通過信道傳輸到調度控制中心,才能使所採集到的信息被使用,受信道易受干擾的局限,為了保證信息的抗干擾性,必須對信道進行編碼和解碼。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所採用的編碼和解碼主要是線性分組碼,線性分組碼中多採用循環碼。
3、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
調制和解調是電力系統自動化中遠動控制通信傳輸技術主要涉及的兩種技術,電力系統利用自身電力通訊的網路資源,可以通過衛星、微波、光纜以及載波等多種通信方式來構建電力通訊的專用網。目前電力系統自動化系統中,主要是利用電力線的載波和光纖通訊形式來進行通信傳輸,電力線載波的數據通信的實現主要是在信號發射端中進行編碼後形成基帶信號,利用電力線上的高頻諧波信號作為載波信號,通過多種調制技術把基帶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之後以電流和電壓的形式,隨著電力線進行通信傳輸;同時,在接收端上,利用解調技術把轉換後的模擬信號還原成數字信號。電力系統自動化正是利用數據機的調制-解調技術來實現遠動系統的數據通信。
隨著光纖傳輸技術的不斷升級,其可靠性也隨之提高,光通道設備造價也隨著降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光纖傳輸網路,這種新型的通信傳輸網路會很快取代傳統技術,成為主流。電力系統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控制技術相結合,利用了電力系統自身的設備,通過遠動控制技術成功的實現了調度自動化,完善了電力系統的建設,從而實現了電力系統調度的自動化。
結語: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電力系統的規模不斷的擴大,自動化系統的應用更加廣泛,在融合了計算機和通信以及控制等技術之後,電力系統自動化通過遠動控制技術在完成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的同時也提升了系統的智能化以及交互性。並且,由於計算機、通信以及控制等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自動化除了包含運行和管理方面以為,還涉及到了系統先進性和經濟性等方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遠動控制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後必會成為電力系統自動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凱.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中遠動控制技術的應用[J]. 科技風. 2010(24)
[2]祁宏. 110kV綜合自動化系統調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村電氣化. 2009(06)
[3]陳學利,李宏毅. 現場匯流排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綜述[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25)
[4]梁運華,張穎,羅志平. IEC TC57通信規約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J]. 電力系統通信. 2005(07)
Ⅲ plc論文範文
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plc論文範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PLC概述及維護
摘要:針對在信號系統與外部介面設計中廣泛使用的PLC,本文介紹了PLC的概況和使用中的常見問題處理。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gnaling system with exterior connection design in widespread used PLC, this article introced PLC’s survey and frequently malfunctions.
關鍵詞:PLC, 介面,故障,維修,地鐵,信號
Key words: PLC, Interface, Malfunction,Maintenance, Subway,Signaling
中圖分類號: U2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背景及基本概念
1.1 背景
在信號系統中的設計中,越來越多的使用PLC作為內部及外部介面的元器件,而介面的問題一直是設備調試、維護中比較難於掌握的。所以作為工程人員就需要對PLC的工作原理,及常見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
1.2 基本概念
1.2.1 定義
PLC即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的簡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頒布了對PLC的規定: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貯器,用來在其內部存貯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式控制器及其有關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PLC具有通用性強、使用方便、適應面廣、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編程簡單等特點。
1.2.2 PLC的結構及基本配置
一般講,PLC分為箱體式和模塊式兩種。但它們的組成是相同的,對箱體式PLC,有一塊CPU板、I/O板、顯示面板、內存塊、電源等,當然按CPU性能分成若干型號,並按I/O點數又有若干規格。對模塊式PLC,有CPU模塊、I/O模塊、內存、電源模塊、底板或機架。無任哪種結構類型的PLC,都屬於匯流排式開放型結構,其I/O能力可按用戶需要進行擴展與組合。PLC的基本結構框圖如下:
圖1
一、CPU:
PLC中的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經中樞的作用,每台PLC至少有一個CPU,它按PLC的系統程序賦予的功能接收並存貯用戶程序和數據,用掃描的方式採集由現場輸入裝置送來的狀態或數據,並存入規定的寄存器中,同時,診斷電源和PLC內部電路的工作狀態和編程過程中的語法錯誤等。進入運行後,從用戶程序存貯器中逐條讀取指令,經分析後再按指令規定的任務產生相應的控制信號,去指揮有關的控制電路,
與通用計算機一樣,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匯流排構成,還有外圍晶元、匯流排介面及有關電路。它確定了進行控制的規模、工作速度、內存容量等。內存主要用於存儲程序及數據,是PLC不可缺少的組成單元。
CPU模塊的外部表現就是它的工作狀態的種種顯示、種種介面及設定或控制開關。一般講,CPU模塊總要有相應的狀態指示燈,如電源顯示、運行顯示、故障顯示等。箱體式PLC的主箱體也有這些顯示。它的匯流排介面,用於接I/O範本或底板,有內存介面,用於安裝內存,有外設口,用於接外部設備,有的還有通訊口,用於進行通訊。CPU模塊上還有許多設定開關,用以對PLC作設定,如設定起始工作方式、內存區等。
二、I/O模塊:
PLC的對外功能,主要是通過各種I/O介面模塊與外界聯系的,按I/O點數確定模塊規格及數量,I/O模塊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數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機架槽數限制。I/O模塊集成了PLC的I/O電路,其輸入緩存器反映輸入信號狀態,輸出點反映輸出鎖存器狀態。
三、電源模塊:
有些PLC中的電源,是與CPU模塊合二為一的,有些是分開的,其主要用途是為PLC各模塊的集成電路提供工作電源。同時,有的還為輸入電路提供24V的工作電源。電源以其輸入類型有:交流電源,加的為交流220VAC或110VAC,直流電源,加的為直流電壓,常用的為24V。
四、底板或機架:
大多數模塊式PLC使用底板或機架,其作用是:電氣上,實現各模塊間的聯系,使CPU能訪問底板上的所有模塊,機械上,實現各模塊間的連接,使各模塊構成一個整體。
1.2.3 PLC的通信及編程
PLC具有通信聯網的功能,它使PLC與PLC 之間、PLC與上位計算機以及其它智能設備之間能夠交換信息,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實現分散集中控制。現在幾乎所有的PLC新產品都有通信聯網功能,它和計算機一樣具有RS-232介面,通過雙絞線、同軸電纜或光纜,可以在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范圍內交換信息。
當然,PLC之間的通訊網路是各廠家專用的,PLC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一些生產廠家採用工業標准匯流排,並向標准通訊協議靠近,這將使不同機型的PLC之間、PLC與計算機之間可以方便地進行通訊與聯網。
1.2.4 PLC編程
PLC的編程語言與一般計算機語言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它既不同於高級語言,也不同與一般的匯編語言,它既要滿足易於編寫,又要滿足易於調試的要求。目前,還沒有一種對各廠家產品都能兼容的編程語言。如三菱公司的產品有它自己的編程語言,OMRON公司的產品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但不管什麼型號的PLC,其編程語言都具有以下特點:
1. 圖形式指令結構:程序由圖形方式表達,指令由不同的圖形符號組成,易於理解和記憶。系統的軟體開發者已把工業控制中所需的獨立運算功能編製成象徵性圖形,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把這些圖形進行組合,並填入適當的參數。在邏輯運算部分,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採用類似於繼電器控制電路的梯形圖,很容易接受。如西門子公司還採用控制系統流程圖來表示,它沿用二進制邏輯組件圖形符號來表達控制關系,很直觀易懂。較復雜的算術運算、定時計數等,一般也參照梯形圖或邏輯組件圖給予表示,雖然象徵性不如邏輯運算部分,也受用戶歡迎
2. 明確的變數常數:圖形符相當於操作碼,規定了運算功能,操作數由用戶填人,如:K400,T120等。PLC中的變數和常數以及其取值范圍有明確規定,由產品型號決定,可查閱產品目錄手冊。
3. 簡化的程序結構:PLC的程序結構通常很簡單,典型的為塊式結構,不同塊完成不同的功能,使程序的調試者對整個程序的控制功能和控制順序有清晰的概念。
4. 簡化應用軟體生成過程:使用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編寫程序,要完成編輯、編譯和連接三個過程,而使用編程語言,只需要編輯一個過程,其餘由系統軟體自動完成,整個編輯過程都在人機對話下進行的,不要求用戶有高深的軟體設計能力。
5. 強化調試手段:無論是匯編程序,還是高級語言程序調試,都是令編輯人員頭疼的事,而PLC的程序調試提供了完備的條件,使用編程器,利用PLC和編程器上的按鍵、顯示和內部編輯、調試、監控等,並在軟體支持下,診斷和調試操作都很簡單。
二、PLC維護
2.1 維護概述
一般各型PLC均設計成長期不間斷的工作制。對於地鐵維護人員來講,是不需要更改PLC內部程序的。但是在調試期間就需要對相應動作進行修改。
2.2 查找故障的設備
PLC的指示燈及機內設備,有益於對PLC整個控制系統查找故障。編程器是主要的診斷工具,他能方便地連到PLC上面可以觀察整個控制系統的狀態。根據PLC廠家的不同編程器也有區別,有的是運行在PC上的軟體,有的是一個專用的設備。
2.3 查找故障順序
根據下列問題,並根據發現的合理動作逐個否定。一步一步地更換PLC中的各種模塊,直到故障全部排除。所有主要的修正動作能通過更換模塊來完成, 除了一把螺絲刀和一個萬用電表外,並不需要特殊的工具。
1、PWR(電源)燈亮否?如果不亮,在採用交流電源的框架的電壓輸入端(98-162VAC或195-252VAC)檢查電源電壓;對於需要直流電壓的 框架,測量+24VDC和0VDC端之間的直流電壓,如果不是合適的AC或DC電源,則問題發生在PLC之外。如AC或DC電源電壓正常,但PWR燈不亮,檢查保險絲,如必要的話,就更換CPU框架。
2、PWR(電源)燈亮否?如果亮,檢查顯示出錯的代碼,對照出錯代碼表的代碼定義,做相應的修正。
3、RUN(運行)燈亮否?如果不亮,檢查編程器是不是處於PRG或LOAD位置,或者是不是程序出錯。如RUN燈不亮,而編程器並沒插上,或者編程器處於RUN方式 且沒有顯示出錯的代碼,則需要更換CPU模塊。
4、BATT(電池)燈亮否?如果亮,則需要更換鋰電池。由於BATT燈只是報警信號,即使電池電壓過低,程序也可能尚沒改變。更換電池以後, 檢查程序或讓PLC試運行。如果程序已有錯,在完成系統編程初始化後,將錄在磁帶上的程序重新裝入PLC。
在日常的維修活動中,可以根據故障統計來准備備品備件,並不需要准備整個PLC。掌握了故障判斷方法後,可以進行針對性地更換,這樣可以減少維修成本,增加維修效率。
三、總結
了解PLC的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可以更加准確的對PLC進行故障判斷,在系統設計和生產使用中要對該系統的設備消耗、元器件設備故障發生點有清楚的估計,可以減少安裝調試、維修成本,延長PLC控制系統的壽命。
在信號設計過程中有過把系統改復雜的現象,如採用復雜的控制方式和設備來實現,本可以用簡單裝置來實現的控制,違背了經濟、簡單、實用的原則,並可能會增加故障率。另外我們在信號系統中大多使用PLC處理介面信息,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要盡量將介面信息容易識別,這樣在出現故障時,能夠盡快判斷故障的歸屬方,便於地鐵的運營管理。
分析故障或處理故障時也要注意系統性,要綜合的考慮系統的各個輸入輸出才能能准確地判斷故障點。
淺析PLC控制技術
[摘要]PLC是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縮寫,即可編程邏輯控制器。IEC對PLC的定義是: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貯器,用來在其內部存貯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
[關鍵詞]PLC技術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064-01
一、PLC技術的概念
PLC即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工業控制裝置。在1987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頒布的PLC標准草案中對PLC做了如下定義:“PLC是一種專門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它採用可以編製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運算、計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能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該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展其功能的原則而設計。”
二、PLC技術的發展歷史
1968年,通用汽車對外公開招標,尋求新的電氣控制裝置,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製成的首台plc,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PLC技術加以消化,由日本公司研製成功了日本的第一台PLC。從70年代初開始,不到三十年時間里,PLC生產發展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生產PLC及其網路的廠家有二百多家,生產大約有400多個品種的PLC產品。其中在美國注冊的廠超過100家,生產大約二百個品種;日本有60~70家PLC廠商,也生產200多個品種的PLC產品;在歐洲注冊的也有幾十家,生產幾十個品種的PLC產品PLC產品的產量、銷量及用量在所有工業控制裝置中居首位,市場對其需求仍在穩步上升。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世界PLC年銷售額以達百億美元而且一直保持15%的年增長的勢頭。
三、我國PLC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研究PLC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自1997年開始研究PLC技術,主要考慮PLC技術用於低壓抄表系統,傳輸速率較低。1998年開發出樣機,並通過了試驗室功能測試,1999年在現場進行試運行,獲得了產品登記許可。1999年5月開始進行PLC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主要對我國低壓配電網路的傳輸特性進行了測試,並對測試結果進行了數據處理和分析,基本取得了我國低壓配電網傳輸特性和參數,為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開發提供依據。2000年開始引進國外的PLC晶元,研製了2Mbps的樣機,2001年下半年在沈陽供電公司進行了小規模現場試驗,實驗效果良好,並於6月20日在沈陽通過驗收。驗收委員會通過現場檢測認為,該實驗從中國配電網的實際傳播特性出發,對電力線通信技術的理論、實際應用和工程技術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2Mbps和14Mbps高速電力線通信系統,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電力線寬頻接入實驗網路;實現了自家庭至配電開關櫃的高速電力線數據通信,並將辦公自動化系統延伸至家庭。該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高速電力線通信的核心技術,具備了研製生產這種技術實用化設備的能力。據悉,今年年底以前將建成200戶的試驗網路。
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的發展道路,大多是在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然後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目前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產業和應用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工業計算機系統行業已經形成。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正在向智能化、網路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四、PLC的未來發展趨勢
1.功能向增強化和專業化地方向發展,針對不同行業的應用特點,開發出專業化的PLC產品,以此來提高產品的性能和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和專業化水平。
2.規模向小型化和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小型化是指提高系統可靠性基礎上,產品的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大型化是指應用在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較大的應用市場,應用的規模從幾十點擴展到上千點,應用功能從單一的邏輯運算擴展幾乎能滿足所有的用戶要求。
3.系統向標准化和開放化方向發展,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在Windows平台上開發符合全新一體化開放體系結構的PLC。通過提供標准化和開放化的介面,可以很方便地將PLC接入其它系統。
五、PLC技術的特點
1.配套齊全,功能完善,適用性強:PLC發展到今天,可以用於各種規模的工業控制場合。除了邏輯處理功能以外,現代PLC多具有完善的數據運算能力,可用於各種數字控制領域。近年來PLC的功能單元大量涌現,使PLC滲透到了位置控制、溫度控制,CNC等各種工業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強及人機界面技術的發展,使用PLC組成各種控制系統變得非常容易。
2.系統的設計、建造工作量小,維護方便,容易改造:PLC用存儲邏輯代替接線邏輯,大大減少了控制設備外部的接線,使控制系統設計及建造周期大為縮短,同時維護變得容易起來。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一設備經過改變程序改變生產過程。
3.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以超小型PLC為例,新近出產的品種底部尺寸小於100mm,重量小於150g,功耗僅數瓦。由於體積小很容易裝入機械內部,是實現機電一體化的理想控制設備。
六、PLC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PLC是專門為工業生產服務的控制裝置,通常不需要採取什麼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業環境中使用。但是,當生產環境過於惡劣時,就不能保證plc的正常運行,因此在使用中應注意以下環境問題。
1.溫度:PLC要求環境溫度在0-55℃,安裝時不能放在發熱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風散熱的空間應足夠大,基本單元和擴展單元之間要有30mm以上間隔;開關櫃上、下部應有通風的百葉窗,防止太陽光直接照射;如果周圍環境超過55℃,要安裝電風扇強迫通風。
2.濕度:為了保證PLC的絕緣性能,空氣的相對濕度應小於85%(無凝露)。
3.震動:應使PLC遠離強烈的震動源,防止振動頻率為10-55hz的頻繁或連續振動。當使用環境不可避免震動時,必須採取減震措施,如採用減震膠等。
4.空氣:避免有腐蝕和易燃的氣體,例如氯化氫、硫化氫等。對於空氣中有較多粉塵或腐蝕性氣體的環境,可將PLC安裝在封閉性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櫃中,並安裝空氣凈化裝置。
參考文獻:
[1]鍾肇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與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儲雲峰,施耐德電氣可編程序控制器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高勤,電器及PLC控制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Ⅳ 動力輸送操作原理
輸送帶呈氏帶悔現在許多的搬運場景中,如碼頭貨物搬運、大型倉儲的貨物進出倉、生產企業的流水線等等,它有著極其廣闊的使用范圍,能夠對貨物有著很好的承載和運輸效果,它與傳輸裝置一些組成了傳輸系統,在生產生活中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
傳輸系統有個動力裝置,其運輸貨物的動力來自於發動機,當發動機啟動後,會帶動轉軸的運行,而轉軸帶動了滾輪的運行,滾輪又通過摩擦力帶動了輸送帶的循環轉動,因而達到了運輸的效果。
輸送帶是依靠了摩擦動力而運行的,從這點可以看出,無論怎麼保養,它的摩擦肯定會有的,但有正確的操行塵作方式與保養技巧,可以減少摩擦的磨損。在日常使用中,不僅要注意安裝輸送帶的准確性與松緊度,在所加的貨物也要殲正注意,不可以超過了輸送帶的承載范圍,這樣容易拉傷輸送帶,也加大了摩擦力,讓其受磨損得更加嚴重。
因為輸送帶是靠摩擦力而運行,那麼為了減少摩擦的損失,定期上潤滑油是很有必要的,同時還要在使用中,經常對輸送帶表面進行清理,保持不受污垢的影響,這樣才能使得它的使用壽命更長。
Ⅳ 電工技師技術論文範文(2)
電工技師技術論文範文篇二
電工技術實驗裝置常見故障維修
摘 要
文章總結了電工技術實驗裝置常見的故障現象、故障原因及維修方法,包括可調直流穩壓電源、三相電源、IGBT元器件等常見故障,總結了診斷故障和處理故障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並分析了設備維護的若干原則,對日常電工設備的日常維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故障分析 維修方法
1 常用的故障排除方法
1.1 常見故障
在進行電工技術實驗時,經常會碰到一些故障情況。如果對這些故障形式及原因不熟悉,就無法判定故障原因順利解決故障,從而影響實驗的進行和實驗結果的准確性。通過對大量的電工技術實驗中出現的故障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我們發現了以下一些常見的、典型的故障形式:①電源故障。這主要表現為電源給電工技術實驗裝置提供的電壓不穩定,偏高或偏低,同時交流電源電流相位不符合要求。②線路故障。在電工技術實驗中線路故障比較常見,主要表現在導線連接錯誤造成的短路和線路接觸點接觸高笑帶不良造成的斷路。此外,線路故障還有可能形成局部漏電等不良影響。③元器件故障。元器件本身的故障也是造成電工技術實驗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有些比較敏感、對實驗條件要求比較嚴格的元器件,一旦其試驗方式不符合要求或實驗環境達不到標准,就有可能造成元器件出現故障,影響實驗進程。
1.2 故障的排除步驟
通過長期對實驗故障形式的分析和研究,並結合實際故障維修中的經驗,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分析、判斷和處理電工技術實驗中常見故障的方式和步驟:
1.2.1 調查研究
當我們在電工技術實驗中遇到故障時,首先就是要仔細觀察出現故障的部位、故障的形式及相應的異常現象狀況。例如,如實驗裝置出現發熱、散發刺鼻氣味、振動異常劇烈、噪音較大等異常現象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對故障現象、位置及性質做個大致的分析判定,為後續的分析處理提供參考。
戚蘆1.2.2 故障分析判斷
在以上對實驗故障的情況做了初步判斷後,我們就要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故障原因、位置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為此,我們可以運用故障排除法來進行。例如在切斷或短接故障電路的某一迴路或元器件時,測量該迴路或元器件的電流、電壓值是否符合理論值,進而一步步分析確定迴路故障位置。同時,為了判定某一元器件是否出現故障或異常,可以將其用正常元件代替檢測,比較前後迴路電壓、電流參數是否一致來判斷。
1.2.3 故障維修
通過上述步驟探明故障原因及位置後,就要對故障進行維修處理。如果是由於實驗元器件出現故障,必要時就要更換正常元件代替實驗。如果是迴路短路或斷路故障,就要重新連接電路並測試正常後才能繼續實驗。為了不影響實驗的進程和結果,在對實驗故障進行維修時要盡量採取直接有效、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必要時要重新設計電路結構和使用可靠度高的元器件,並在排除的所有故障後才可以重新開始實驗。
2 直流穩壓電源
電工技術實驗裝置包含兩種可調電源,可調電流源和可調電壓源,前者能夠向電路輸出穩定電流信號,後者可以給外負載兩端加上穩定電壓。以直流穩壓電源為例,常發生的故障包括以下幾種:
(1)直流電流源無法輸出電流,或者提供的電流數值很小,趨近於零。究其原因,一般是電流源開關在打開狀態,但是外部負載未接入,導致電流源過載,內部保護裝置啟升敗動,不再輸出電流,防止電路過熱燒毀。
解決方法是先切斷總電源,讓系統冷卻一段時間,使得內存器的記憶全部消失,再重新打開電源,仔細檢查外電路,保證外部負載順利接入,最後打開電流源開關,即可排除故障。
(2)直流穩壓電源不輸出電壓信號。一般出現這種情況時,很有可能使連接電路時將電壓源兩個端子短接,造成過大電流,內部保護機制起作用,電壓信號中斷。與(1)類似,先要切斷總電源,冷卻後重新打開電源,調整外部電路配置,再打開電壓源,可恢復正常工作。
(3)電壓源輸出電壓的調整比減小。按照一般情況,電壓源輸出電壓可在0V~30V之間順利調節,在出故障的情況下,電源調整范圍會大幅減小。經過仔細排查,上面一路電壓源一切正常,只是下面的電路有故障。第一,檢測上下兩路電壓對應的電路板,先確認電路板無故障,再檢測電位器與電路板的連接線,確認沒有短路、斷線等故障後,最後檢查電位器,發現電位器電阻值異常。判定故障原因後,更換電位器,故障得以排除。
3 可調電阻
實驗裝置公共基座上分布有大量可調電阻,阻值范圍在0~900歐姆,這些部位也比較容易發生故障。
3.1 常見故障
一般情況下都是兩個接線端子間的電阻無限大,有可能是電流過大,可調電阻保險管燒毀,只要更換新型保險管即可;還一種原因是,可調電阻的電阻絲長期磨損,電阻絲的某一部分斷裂,致使電路斷開,這需要更換整個可調電阻配件。
3.2 解決方案
檢修故障時,先將可調電阻保險管取出,檢查是否開路,若開路,更換即可;如果排除了開路故障,則檢查可調電阻本身的通斷情況,如果確認可調電阻配件已經斷路,則需要更換新型配件。
4 故障維修注意事項
在對故障進行檢測分析和維修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實驗者的人身安全及檢測維修的合理有效性,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檢測維護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實驗操作流程和步驟。同時要確保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條件和使用方式滿足要求。二是在電工技術實驗故障的維修過程中,要始終高度重視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不僅要注重維修技能的提高,還要注重對安全操作意識的教育。三是要注重對故障維修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擴展自己的維修技能,並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只有加強學習、積極實踐,才能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的故障維修中從容不迫,游刃有餘。
參考文獻
[1]藍曉威.論電氣設備維修檢查的原則與方法[J].民營科技,2010(04).
[2]胡龍濱.電氣設備常用維修方法與實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4).
[3]張健.電氣設備的常見維修方法及實踐細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
[4]徐鵬.電氣設備常見故障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1).
看了“電工技師技術論文範文”的人還看:
1. 電工技師自我鑒定範文6篇
2. 電工技師職稱論文
3. 電工職稱論文範文
4. 維修電工高級技師職稱論文
5. 電力電氣職稱論文
Ⅵ 有誰能有關於內燃機車的論文啊!急需字數在15000~16000之間!
樓主的要求不太現實呵~~15000到16000之間?
網路里回答的字數是9999個。怎麼可能答的完?
這樣,我倒是找到了一點:
內燃機車介紹及其發展史
內燃機車(diesel locomotive)以內燃機作為原動力,通過傳動裝置驅動車輪的機車。根據機車上內燃機的種類,可分為柴油機車和燃氣輪機車。由於燃氣輪機車的效率低於柴油機車以及耐高溫材料成本高、雜訊大等原因,所以其發展落後於柴油機車。在中國,內燃機車的概念習慣上指的是柴油機。
發展
20世紀初,國外開始探索試制內燃機車。1924年,蘇聯製成一台電力傳動內燃機車,並交付鐵路便用。同年,德國用柴油機和空壓縮機配接,利用柴油機排氣余熱加熱壓縮空氣代替蒸汽,將蒸汽機車改裝成為空氣傳動內燃機車。1925年,美國將一台220 kW電傳動內燃機車投入運用,從事調車作業。30年代,內燃機車進入試用階段,直流電力傳動液力變扭器等廣泛採用,並開始在內燃機車上採用液力耦合器和液力變扭器等熱力傳動裝置的元件,但內燃機車仍以調車機車為主。3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些由功率為900~1 000 kW單節機車多節連掛的干線客運內燃機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柴油機的性能和製造技術迅速提高,內燃機車多數配裝了廢氣渦輪增壓系統,功率比戰前提高約50%,配置直流電力傳動裝置和液力傳動裝置的內燃機車的發展加快了,到了20世紀50年代,內燃機車數量急驟增長。60年代期,大功率硅整流器研製成功,並應用於機車制進,出現了交—直流電力傳動的2 940 kw內燃機車。在70年代,單柴油機內燃機車功率已達到4 410kW。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聯邦德國在1971年試制出1 840 kW的交一直一交電力傳動內燃機車,從而為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內燃機車隨後的發展,表現為在提高機車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經濟性,以及防止污染、降低雜訊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中國從1958年開始製造內燃機車,先後有東風型等3 種型號機車最早投入批量生產。1969年後相繼批量生產了東風4等15種新機型,同第一代內燃機車相比較,在功率、結構、柴油機熱效率和傳動裝置效率上,都有顯著提高;而且還分別增設了電阻制或液力制動和液力換向、機車各系統保護和故障診斷顯示、微機控制的功能;採用了承載式車體、靜液壓驅動等一系列新技術;機車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方面,性能有很大提高。東風11客運機車的速度達到了160 km/h。在生產內燃機車的同時,中國還先後從羅馬尼亞、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進口了不同數量的內燃機車,隨著鐵路高速化和重載化進程的加快,正在進一步研究設計、開發與之相適應的內燃機車。
分類
按用途可分客運、貨運、調車內燃機車。接走行部形式分為車架式和轉向架式內燃車。 按傳動方式分為機械傳動、液力傳動、電力傳動內燃機車。現代機車多採用電力和液力傳動。電力傳動又可分為直流電力傳動和交—直流電力傳動和交—直—交電力傳動內燃機車。
基本結構
內燃機車由柴油機、傳動裝置、輔助裝置、車體走行部(包括車架、車體、轉向架等)、制動裝置和控制設備等組成。
柴油機
內燃機車的動力裝置,又稱壓燃式內燃機。主要結構特點包括汽缸數、汽缸排列形式、汽缸直徑、活塞沖程、增壓與否等。現代機車用的柴油機都配裝廢氣渦輪增壓器,以利用柴油機廢氣推動渦輪壓氣機,把提高了壓力的空氣經中間冷卻器冷卻後送入柴油機進氣管,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柴油機功率和熱效率。柴油機工作有四沖程和二沖程兩種方式,同等轉速的四沖程機的熱效率一般高於二沖程,所以大部分採用四沖程。從轉速來看,分為高速機(1 500 r/min左右)、中速機(1 000 r/min)和低速機(中速機轉速以下)。為滿足各種功率的需要,生產有相同汽缸直徑和活塞的各種缸數的產品。功率較小用6缸、8缸直列或8缸V型,功率較大用12、16、18和20缸V型,其中以12、16缸的最為常用。
傳動裝置
為使柴油機的功率傳到動軸上能符合機車牽引要求而在兩者之間設置的媒介裝置。柴油機扭矩—轉速特性和機車牽引力—速度特性完全不同,不能用柴油機來直接驅動機車動輪:柴油機有一個最低轉速,低於這個轉速就不能工作,柴油機因此無法啟動機車;柴油機功率基本上與轉速成正比,只有在最高轉速下才能達到最大功率值,而機車運行的速度經常變化,使柴油機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柴油機不能逆轉,機車也就無法換向。所以,內燃機車必須加裝傳動裝置來滿足機車牽引要求。常用的傳動方式有機械傳動、液力傳動和電力傳動。①機械傳動裝置是由離合器、齒輪變速箱、軸減速箱等組成的。因其功率受到限制,在鐵路內燃機車中不再採用。②液力傳動裝置主要由液力傳動箱、車軸齒輪箱、萬向軸等組成。液力變扭器(又稱變矩器)是液力傳動機車最重要的傳動元件,由泵輪、渦輪、導向輪組成。泵輪和柴油機曲軸相連,泵輪葉片帶動工作液體使其獲得能量,並在渦輪葉片流道內流動中將能量傳給渦輪葉片,由渦輪軸輸出機械能做功,通過萬向軸、車軸齒輪箱將柴油機功率傳給機車動輪;工作液體從渦輪葉片流出後,經導向輪葉片的引導,又重新返回泵輪。液力傳動機車(圖2)操縱簡單、可靠,特別適用於多風沙和多雨的地帶。③電力傳動分為三種:(a)直流電力傳動裝置。牽引發電機和電動機均為直流電機,發動機帶動直流牽引發電機,將直流電直接供各牽引直流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b)交—直流電力傳動裝置。發動機帶動三相交流同步發電機,發出的三相交流電經過大功率半導體整流裝置變為直流電,供給直流牽引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c)變—直—交流電力傳動裝置。發動機帶動三相同步交流牽引發電機,發出的直流通過整流器到達直流中間迴路,中間迴路中恆定的直流電壓通過逆變器調節其振幅和頻率,再將直流電逆變成三相變頻調壓交流電壓,並供給三相非同步牽引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電力傳動機車的應用最為廣泛。
車體走行部
包括車架、車體、轉向架等基礎部件。①車架是機車的骨幹,安裝動力機、車體、彈簧裝置的基礎。車架為一矩形鋼結構,由中梁、側梁、枕梁、橫梁等主要部分組成,上面安裝有柴油機、傳動裝置、輔助裝置和車體(包括司機室),下面由兩個轉向架支撐並與車架相連,車架中梁前後兩端的中下部裝設車鉤、緩沖裝置。車架承受荷載最大,並傳遞牽引力使列車運行,因此,車架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②車體是車架上部的外殼,起保護機車上的人員和機器設備不受風、沙、雨雪的侵襲和防寒作用。按其承受載荷情況,分為整體承載式和非整體承車體;按其外形分為罩式和棚式車體。③轉向架是機車的走行裝置,又稱台車。由構架、旁承、軸箱、輪對、車軸齒輪箱(電力傳動時包括牽引電機)、彈簧、減振器、均衡梁,以及同車架的連結裝置、基礎制動裝置等主要部件組成。其作用是承載車架及其上面裝置的重量,傳遞牽引力,幫助機車平衡運行和順利通過曲線。內燃機車一般為具有兩個2 軸或3 軸的轉向架。
輔助裝置
用來保證柴油機、傳動裝置、走行部、制動裝置和控制調節設備等正常工作的裝置。主要設備包括:燃油系統——保證給柴油機供應燃油的設備及管路系統;冷卻系統——保證柴油機和液力傳動裝置能夠正常工作的冷卻設備和管路系統;機油管路系統——給柴油機正常潤滑的設備及管路系統;空氣濾清器——過濾空氣中灰塵等贓物的裝置;壓縮空氣系統——供給列車的空氣制動裝置、砂箱、空氣笛及其他設備壓縮空氣的系統;輔助電氣設備——蓄電池組、直流輔助發電機、柴油機起動電機等。
制動設備
內燃機車都裝有一套空氣制動機和手制動機。此外,多數電力傳動機車增設電阻制動裝選,液力傳動機車裝有液力制動裝置。
控制設備
控制機車速度、行駛方向和停車的的設備。主要有機車速度控制器、換向控制器、自動控制閥和輔助制動閥。操縱台上的監視表和警告信號裝置有:空氣、水、油等壓力表,主要部位溫度表,電流表、電壓表,主要部位超溫、超壓或壓力不足等音響和顯示警告信號。為了保證安全,便於操作,內燃機車上還裝設有機車信號和自動停車裝置。
工作原理
燃料在汽缸內燃燒,所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在汽缸內膨脹,推動活塞往復運動,連桿帶動曲軸旋轉對外做功,燃料的熱能轉化為機械功。柴油機發出的動力傳輸給傳動裝置,通過對柴油機、傳動裝置的控制和調節,將適應機車運行工況的輸出轉速和轉矩送到每個車軸齒輪箱驅動動輪,動輪產生的輪周牽引力傳遞到車架,由車架端部的車鉤變為挽鉤牽引力來拖動或推送車輛。
據報載,從1992年6月1日起,北京鐵路分局結束了使用蒸汽機車牽引客車的歷史,改用內
燃機車,以提高列車的速度和正點率。 人們在使用蒸汽機車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機車的一個致
命弱點是它的鍋爐既大又重,嚴重影響了它的發展前途。在鍋爐里,用煤將水加熱成蒸汽,再通入汽
缸里,從而推動機車前進。有人設想,如果將這種笨重的鍋爐去掉,使燃料直接在汽缸內燃燒,用所
產生的氣體來推動車輪旋轉,就可以克服蒸汽機車的主要缺點。於是,一些科學家便開始進行研究試
驗。 1866年,德國人奧托首先製成了一種燃燒煤氣的新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和蒸汽機在汽缸
外面的鍋爐里燃燒燃料不同,它是在汽缸內點燃煤氣的,然後利用氣體的壓力推動活塞,從而使曲軸
旋轉。因此,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叫做「內燃機」。內燃機的出現,為火車的進一步發展帶來
了生機。 後來到了1894年,德國就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內燃機車。這種沒有大鍋爐的新機車,
既不燒煤,也不燒煤氣,而是用柴油作燃料。它所用的柴油機是德國人魯道夫·狄塞爾發明的。從此
,內燃機車就成了火車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員,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內燃機車雖然出世較晚
,但它後來居上,比火車家族中的大哥哥蒸汽機車的本領高強,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的突出優點是:
1.速度快。內燃機車起動迅速,加速又快。通常,蒸汽機車的最大時速為110公里,而內燃機車
的最大時速可達180公里,使鐵路通過能力提高25%以上。 2.馬力大。蒸汽機車的功率一般為
3000馬力左右,而內燃機車可以達到4000~5000馬力,因而運載量就多。 3.能較好地利用燃料
的熱能。蒸汽機車的熱效率一般僅為7%左右,而內燃機車可達到28%左右,提高了4倍,從而節省了大
量的燃料。 4.適合缺水地區使用。蒸汽機車是個用水「大王」,一列火車平均每行駛10公里,
就得消耗水3~4噸。通過乾旱的缺水地區,火車就需要自帶用水。據統計,在缺水地區運行一列火車
,如果有10節車廂,其中有3節車廂是用來裝水的。而內燃機車用來冷卻的水僅需要幾百公斤,供循
環使用,內燃機車上一次水,可連續行駛1000公里,因而它被人們譽為「鐵駱駝」。 5.司機駕
駛操作方便。內燃機的司機不需要像蒸汽機車那樣加煤加水,而且駕駛室內明亮寬敞,司機操作時視
野開闊,既方便又安全。 有的人可能認為內燃機車和汽車都是使用的內燃機,兩者的結構原理
應是相同的。其實,它們是不完全一樣的。汽車是利用內燃機產生的動力直接推動車輪轉動,而內燃
機車則是先通過內燃機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再用電能使電動機旋轉,從而驅動機車前進。所以,通
常也將內燃機車稱做「電傳動內燃機車」。 內燃機車出世後,以其明顯的優勢很快就壓倒了蒸
汽機車。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內燃機車所用的燃料——石油價格較低,能大量供應,
因而有力地促進了內燃機車的發展。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都用繼製成了內燃機
車,並且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了鐵路機車內燃化,使內燃機車得到了較廣泛的使用。 我國
於1958年研製成了第一台內燃機車。到1969年,已製造出4000馬力的大功率內燃機車,如「東風型」
、「東方紅型」和「北京型」內燃機車等。現在,我國在許多鐵路線上已有各種類型的內燃機車牽引
著長長的列車在馳騁著,一些主要干線的直達客車基本上實現了內燃機車牽引。 內燃機車除了
通常使用的電傳動內燃機車外,還有液力傳動內燃機車和適用於寒冷缺水地區的燃氣輪機車。
液力傳動內燃機車是將內燃機產生的動力,通過液力變速箱、萬向軸、車軸齒輪箱等設備,使車輪轉
動,從而帶動車輛前進。早期的液力傳動內燃機車,採用類似於蒸汽機車的連桿驅動。 燃氣輪
機車是現代化內燃機車的一種。這種機車的內燃機與噴氣式飛機的原理相同。它比一般內燃機車的馬
力大,振動小,結構簡單,行駛安全可靠,而且容易製造。世界上第一台燃氣輪機車是1941年在瑞士
製成的。由於它特別適用於高寒、缺水地區使用,近年來發展很快。法國已研製成並投人使用第二代
和第三代燃氣輪機車,其中第二代燃氣輪機車的最高時速就已達到260公里。目前,燃氣輪機車已成
為引人注目的現代化機車的一個
Ⅶ 汽車底盤電控新技術論文範文
汽車的底盤作為車輛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底盤的電控技術是汽車底盤安全的技術保障。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汽車底盤電控技術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汽車底盤電控技術論文篇一:《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技術》
摘要:底盤作為車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汽車正常、安全行駛的有力保障。它包括了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這四大部分,每―音B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在當前汽車越來越普及同時頻頻因車輛維修不及時、不到位而出現安全事故的情況下,為了保障駕駛的安全順利,車主們有必要了解汽車底盤的構造並掌握必要的維修技術。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普及率已經越來越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起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但很多車主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卻缺乏相應的汽車構造和維修的知識和技能,這導致了一方面很多車主容易出現使用不當而使汽車出現各種故障,一方面卻沒法進行必要的、力所能及的維修。另外,雖然有部分車主具有一定的維修技能和 經驗 ,但主要側重於汽車的發動機和車本身,對於底盤的維修則知之甚少,連基本的構造也並不清楚。隨著應車輛底盤故障而導致道路事故越來越頻繁情況的出現,有必要對汽車底盤的構造及相關的維修技術進行必要的介紹和 總結 ,以便為廣大車主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1 汽車底盤的構造
汽車底盤的構造可分為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這四大部分,下面對它們鉛指罩進行逐一的詳細介紹。
1.1 傳動系
汽車傳動系指的是從發動機到驅動車輪之間所有的動力傳遞裝置。其種類有機械傳動、液壓傳統等多種,能滿足不同種類、不同功能定位的汽車的需要。傳動系的結構包括用於切斷或傳遞發動逗碧機向變速器輸入動力的離合器、改變運轉速度和牽引力的變速器以及改變傳輸力方向的主減速器等多個部分。其基本作用是將發動機的轉矩傳遞給驅動車輪,同時還必須適應形勢條件的需要,改變轉矩的大小。以普通的機械式傳動系統為例,發動機產生的動力依次經過離合器、變速器和由萬向節與傳動軸組成的萬向傳動裝置,以及安裝在驅動橋中的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最後傳到驅動車輪。傳動系在汽車行駛中的功能很多,包括最常用到的減速、變速、倒車、中斷動力等。同時它還可以有效配合發動機進行各項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汽車的行駛安全。
1.2 行駛系
行駛系主要由汽車的車架、車橋、車輪和懸架這四大部分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傳動系傳過來的動力,然後再通過驅動輪與路面產生的作用來形成對車輛的牽引力,使汽車有正常行駛的動力。除此之外,行駛系還有承受汽車總重量和地面的反力的作用[2];在路面行駛時,它還可以起到有效緩和路面對車身造成的沖擊,減少汽車的震動,保持行駛平穩以及保證汽車操縱穩定等作用。
1.3 轉向系
汽車轉向系是指汽車上用來調整行駛方向的專設機構。主要由轉向操縱機構、轉向器、轉向傳動機構組成。汽車轉向一般是由駕駛人通過操縱轉向系統的機件改變轉向車輪的偏轉角來實現的,其功能是保證槐鬧汽車能夠按照駕駛人選定的方向行駛和保持汽車穩定的直線行駛。汽車轉向系統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完全依靠駕駛員操作的轉向系統,即機械轉向系統;另一類是藉助動力來操縱轉向的系統,即動力轉向系統,當前越來越多的汽車開始採用動力轉向系統了。而其中動力轉向系統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液壓動力轉向系統和電動助力動力轉向系統和氣壓動力轉向系統這三類。
1.4 制動系
制動系統是汽車上用來使路面在汽車車輪上面施加一定的壓力,從而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制制動的專門裝置。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使汽車在以不同的速度行駛時能按照駕駛員的需要進行強制減速以及停車、使己停駛的汽車在包括坡道在內的各種道路條件下能穩定駐車以及使在下坡路段行駛的汽車的速度保持穩定等。對汽車起制動作用的只能是作用在汽車上且方向與汽車行駛方向相反的外力,由於這些外力的大小和出現的時機都是隨機的,不是駕駛員可以控制的,因此要想實現上面的功能,車輛就得加裝一些專門的裝置。現在很多車主都意識到了制動系統對行車安全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他們車輛的行車制動系一般都安裝有制動防抱死系統(ABS),它可以有效控制滑移率,始終使車輪處於轉動狀態而又有最大的制動力矩,從而為車輛制動時的操縱性和穩定性提供強大的保障。
2 汽車底盤的維修
2.1 離合器踏板的檢查與調整
首先是測量離合器踏板自由行程。用手輕壓離合器踏板,並在感到有阻力時用直板尺測量踏板的下降距離。其次是調整離合器踏板自由行程。松開鎖止螺母並轉動推桿,調整後緊固鎖止螺母。再次是測量離合器踏板行程。將離合器踏板踩到底,用直板尺測量起止位置之間的距離。最後是調整離合器踏板的行程。松開鎖止螺母並轉動螺栓。離合器踏板行程調整好後緊固鎖止螺母。
2.2 轉向橫拉桿球節的更換(建議左右同時更換)
首先是轉向橫拉桿外球節的拆卸。拆卸車輪,標記轉向橫拉桿後拆卸外球螺母,並用球節拆卸工具KM-507-B從轉向節上斷開外球節。松開轉向橫拉桿調整螺母,通過扭動從轉向橫拉桿上拆下外球節。其次是轉向橫拉桿的安裝。對准轉向橫拉桿上的標記,將調整螺母重新定位。通過扭動將外球節安裝到轉向橫拉桿上,然後將外球節連接到轉向節上。接著是調整前輪前束,緊固轉向橫拉桿外球節調整螺母。再次是轉向橫拉桿內球節的拆卸。依次拆卸車輪、轉向橫拉桿外球節、防塵套固定夾、防塵套和轉向橫拉桿內球節。最後是轉向橫拉桿內球節的安裝。第一步是安裝轉向橫拉桿內球節並緊固。接著依次安裝轉向器防塵套、防塵套固定夾、轉向橫拉桿外球節和車輪。
2.3 空擋起動開關的檢查和調整
2.3.1 空擋起動開關的檢查
第一步是施加駐車制動並將點火開關置於ON位置。第二步是踩下制動踏板,檢查並確認換擋桿在N或P位置時發動機能起動看,而在其他位置時不能起動。最後是檢查並確認當換擋桿在R位置時倒車燈點亮,倒擋警告蜂鳴器鳴響,但在其他位置不起作用。如果發現故障,則應檢查空擋起動開關的導通性。
2.3.2 空擋起動開關的調整 第一步是松開空擋起動開關的螺栓,並將換擋桿置於N位置。然後將凹槽與空擋基準線對准,將開關固定到位後再擰緊兩個螺栓。力矩為5.4N-M。調整完成後進行開關工作情況檢查。
2.4 前減震器的更換
前減震器的更換分為四個部分。
2.4.1 前支柱總成的拆卸
拆卸支柱上蓋和螺母,舉升並妥善支承車輛後拆卸輪胎。在裝備防抱死制動系統(ABS)的車輛上從支柱總成上斷開ABS感測器線路;在從支柱總成的固定架上拆卸完制動油管後接著拆卸穩定連桿至支柱總成螺母並斷開穩定連桿接下去。拆卸轉向節至支柱總成螺母和螺栓,以便斷開轉向節。最後就可以拆卸支柱總成了。
2.4.2 前減震器的分解
拆卸支柱總成後將支柱總成固定到彈簧壓縮工具上,確保掛鉤正確支撐在支柱彈簧上。接著用彈簧壓縮工具壓縮前彈簧,並用開口扳手握住螺紋活塞桿,同時用雙環扳手拆卸活塞螺母和墊圈,拆卸時速度要快。接下去是拆卸上支柱座、座軸承、上彈簧座、上環減震墊和空心 保險 杠,拆完這些後就松開彈簧和拆卸彈簧及下環減震墊。
2.4.3 前減震器的組裝
安裝下環減震墊和彈簧。用彈簧壓縮工具KM-329-A壓縮彈簧。接著是安裝空心保險杠、上環減震墊、前彈簧定位器、上彈簧座、上支柱座和座軸承並確保上彈簧座卡在前彈簧定位器上。完成上述步驟後就開始安裝活塞桿螺母並緊固,最後是松開彈簧壓縮工具。
2.4.4 前支柱總成的安裝
第一步是安裝支柱總成,然後是安裝轉向節至支柱總成螺母和螺栓,將支柱總成連接到轉向節上。緊固轉向節至支柱總成螺母和螺栓。接著連接穩定連桿至支柱總成螺母,將穩定連桿連接到支柱總成並緊固穩定連桿至支柱螺母。完成這些後便將制動器油管安裝到支柱總成固定架上,如果車輛上安裝有ABS,要將ABS感測器的線路連接到支柱總成上。然後是安裝車輪並降下車輛。最後是安裝支柱總成至車身的固定螺母,緊固支柱總成至車身螺母。
3 結語
隨著汽車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汽車維修技術。尤其是號稱汽車第二心臟的底盤,更要加強對其構造結構的了解,並掌握一定的維修技術。
參考文獻:
[1]小樂.底盤支撐起一片移動的天空[J].汽車與安全,2012(07):13 15.
[2]林曉偉.探究汽車底盤的保養與維修[J].科技致富向導,2013(18):33 37.
[3]馬國宸.基於分層式結構汽車底盤系統集成控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33 39.
汽車底盤電控技術論文篇二:《試談汽車底盤新控制技術》
摘要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針對汽車不同的功能而設計的控制器,汽車底盤新控制的發展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從整體改善了車輛的性能,保證汽車的穩定性和耐耗性。本文通過對汽車底盤不斷發展的新控制技術的分析,指出了這些新控制技術對汽車的安全性、動力性、操作穩定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這些汽車底盤新控制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促進汽車性能的加強和提高。
關鍵詞: 汽車底盤;控制技術;線控技術;電子化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到了汽車上,汽車底盤控制技術不斷翻新,使汽車的使用性能不斷提高。目前汽車底盤的新技術主要包括線控制動系統、主動懸架控制系統等,這些最新的研究和發展趨勢是利用高速網路將各種控制系統連為一個整體,形成了總體的控制系統,大大提高了汽車的安全主動性、機動性和舒適感。
1 汽車底盤的電子化技術
1.1 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P)
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簡稱ESP)主要由轉向感測器、車輪感測器、側滑感測器、橫向加速度感測器、轉向盤、制動踏板感測器等組成。
ESP系統屬於汽車主動安全性控制系統,其中的各種感測器用來監控汽車的形式狀態和司機的操控動作,使電腦對汽車失穩的程度進行精確計算,並得到恢復穩定行駛的調節參數,當汽車由於路面附著力發生異常變化,出現失穩狀態,或者是由於司機操控不當,出現失穩狀態時,可以通過ESP系統進行調控,有效的抑制前後輪的側滑,解決由於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造成的失穩問題。ESP系統實際上使智能主動防滑穩定系統的最高形式,它可以使汽車始終在慣性力和行駛方向一致的狀態下進行操控和行駛,及時抑制汽車側滑失控,降低側向碰撞機率,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1.2 全電路制動系統(BBW)
BBW系統是一種全新的制動模式,它的系統結構包括電能制動器、控制單元、電子制動踏板、連接電線等等。全電路制動系統是一種新型的智能化制動系統,它採用嵌入式匯流排技術,可以與防抱死制動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等汽車主動安全系統進行協同工作,通過優化微處理器中的控制演算法,精確的調整制動系統的工作過程,從而提高車輛的制動效果,加強汽車的制動安全性能。BBW系統是一個新生事物,有著傳統制動系統無可比擬的諸多優勢,能夠較大幅度的提高汽車的安全形勢性能,雖然目前BBW系統的投入使用還很有限,但是,隨著汽車界對BBW系統的興趣日漸高漲,BBW系統必將迅速在汽車上推廣,最終取代中小型車輛上的傳統液壓制動系統。
1.3 汽車懸架控制系統
洗車懸架控制系統主要包括主動懸架阻尼器控制系統(ADC)和主動橫向穩定器(ARC)。ADC由電子控制單元、CAN、4個車輪垂直加速度感測器等組成,可以對阻尼器比例閥進行相應的調節,自動調節車高,抑制車輛的變化等,使汽車的懸架系統能更好的保證汽車的舒適性、安全性和穩定性。ARC主要是主動然穩定桿的左右兩端作垂直方向的相對位移,使車身的側傾角接近零,以提高汽車的舒適性,由於汽車前後的兩個主動穩定桿可以調節車聲的側傾力矩的分配比例,從而可以有效調節汽車的動力特性,提高了汽車的安全性和機動性。
2 汽車底盤線控技術
所謂線控就是指用電子信號的傳送取代過去由機械、液壓或氣動的系統連接的部分,如換檔連桿、轉向器傳動機構等,它不僅是取代連接,而且包括操縱機構和操縱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這種技術的應用,將改變汽車的傳統結構。線控技術的結構簡單,不僅減少了製造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底盤所需的空間,增加了乘坐空間,而且可以進行靈敏的控制。由於線控技術是通過電動機驅動的,在電動機反轉的時候則變成了發電機,那麼在制動過程中,就會有一部分能量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可以通過GPS的處理,由衛星直接提供控制信號,這樣,既為汽車的防盜提供了保障,又為實現無人駕駛提供了技術支持。當前,線控技術的應用還不是十分的廣泛,但是其發展空間卻是非常廣闊,隨著電子設備可靠性的提高和相應技術的發展,將來對線控技術的應用一定會更廣泛。
3 汽車底盤集成化技術
3.1 ABS/ASR/ESP的集成化
ABS/ASR裝置的集成成功的解決了汽車在制動和驅動時的方向穩定性問題,但是,對於汽車轉向行駛時的方向穩定性問題還是沒有保障。而ESP的感測器看可以用來監控汽車的形式狀態和駕駛者的操控動作,從而剎住車輪,為汽車校正行駛方向,保證率汽車轉向時可以維持穩定。所以ABS/ASR/ESP集成系統的應用,在制動、加速和轉向方面都極大的滿足了駕駛員的穩定性要求,對汽車的主動行駛安全有著較大的貢獻。
3.2 ABS/ASP/ACC的集成化
在ABS/ASR電子控制裝置硬體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增加接受車距感測器信號的電子電路和ACC常閉式及常開式進油電磁閥電子驅動電路,在已有的ABS控制模塊和ASR控制模塊的基礎上增加一個ACC控制模塊,與ABS/ASR電子控制模塊進行相應的融合,可以實時的處理、計算和確定汽車的形式狀態和車輪的轉動狀態。三者的集成化具有優先支持駕駛員操作的功能和優先工作的功能。
4 汽車底盤網路化技術
在目前的汽車發展過程中,幾乎每輛汽車上都是機械、電子和信息一體化裝置,而且在系統中電子和信息部分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隨著汽車電子裝置的不斷增加,減少線束是一個關鍵問題,線路的重量和所佔的空間都會降低效率,所以基於串列通信傳輸的網路結構必然成為一種趨勢選擇。目前汽車底盤的網路化找那個應用比較成熟的有CAN匯流排等,而無線區域網絡在汽車底盤上的應用也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藍牙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標准,在汽車底盤控制系統的應用中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又由於其相對低廉的成本和簡便的使用,得到了汽車業界的一致認可,在未來汽車業發展中的應用不可限量。
5 結束語
隨著汽車底盤新控制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汽車業的發展越來越繁榮,汽車的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安全性和穩定性更是得到了巨大的改進,汽車底盤新技術的應用,極大的促進了汽車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陳禎福.汽車底盤控制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汽車工程,2007,02.
[2]宗長富,劉凱.汽車線控驅動技術的發展[J].汽車技術,2007,03.
[3]邱官升,劉茜.汽車安全的底盤新技術[J].矽谷,2010,17.
汽車底盤電控技術論文篇三:《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控制策略》
摘 要:汽車底盤電控系統對於汽車運行安全和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實現集成控制有利於提高其性能。本文針對汽車底盤電控系統,從防抱死系統、電子穩定程序和主動懸架系統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介紹,然後從分布式集成控制、總判決機制和控制模型三個方面闡述了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控制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對相關研究工作起到一定參考。
關鍵詞: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控制
0 引言
近些年,屢屢見諸報端的汽車安全事故給社會造成了較大影響,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為因素導致,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汽車自身質量問題引起的。所以,必須對汽車自身質量予以提升,同時還需在底盤系統的設計上加強其集成化和智能化,以此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擾動。
1 汽車底盤電控系統
1.1 ABS防抱死系統
在汽車的運行過程中,對車輪傳動狀態的控制是非常關鍵的,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若是對車輪傳動無法形成及時控制,就可能導致安全問題產生。ABS防抱死系統可以在車輪傳動控制上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過在車輪上設置的感測器對車輪抱死信號進行及時傳遞,對應的控制器在收到信號之後就可以及時對車輪制動缸的油壓進行降低,以此實現制動力矩的減小。在一段時間之後,信號操作完成,制動力矩就可以逐漸恢復。利用這樣的方式對汽車車輪進行控制,能夠有效避免汽車出現無法控制或是側滑的問題,保證汽車的安全。
1.2 ESP電子穩定程序
就電子穩定程序的基本組成說來,主要是由加速防滑控制、制動輔助和防抱死制動這三個系統組成的,其表現出了明顯的綜合性特徵。該系統主要是通過感測器將各部分的信息進行傳遞分析,再憑借內部系統,計算並且發出正確的指令,實現對汽車狀態的調整,確保車輛能夠保持平衡的運動狀態。一般說來,車輪感測器、轉向感測器、橫向加速器以及側滑感測器等共同組成了ESP,對車輛各部分狀態可以實現全面監測,並且根據相應的信息對汽車實現控制。如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汽車的運行過程能夠保持穩定,不會出現側翻、甩尾或是跑偏的問題。
1.3 ASS主動懸架系統
懸架系統的存在,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減震,確保汽車運行的平穩。一般,主動懸架作為直接里發生器,能夠對輸入和輸出的信息形成有效反饋和控制,實現高質量的減震。其基本要求是將動作器形成的力與其他力的控制信號保持一致狀態,以便能夠實現更好的信息收集和跟蹤,為汽車平穩運行提供保障。ASS主動懸架系統存在一定的控制復雜性,需要綜合判斷多方面的情況,主要涉及到彈簧剛度、輪胎剛度、懸架動力、懸下質量以及路面平整度等。對這些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再得出合理的控制指令,根據計算結果,控制指令可以分為最優控制、預測控制以及自適應控制等多個部分。
2 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控制
2.1 分布式集成控制
分布式集成控制,通過情況下說來就是實現分層遞進控制,把高層先進 方法 和不精確的方法統一結合起來,形成一種遞進式的控制方式,可以對多個子系統實現分別控制和統一管理。一方面,分布式集成控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資源整合的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另一方面,分布式集成控制也可以實現不同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交流,避免不同子系統之間出現矛盾或是沖突,對汽車整體運行控製造成影響。對於汽車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控制而言,制動與轉向的集成控制是比較關鍵的,也是直接關繫到汽車操作的核心控制。通過對車輛制動和轉向的深入研究發現,通過最優控制技術實現控制,會導致系統的線形復雜度上升,不利於系統運行的穩定和高效率。對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預測模型控制手段,在MPC的基礎上設計對應的集成控制器,將AFS系統和ESC系統集成起來,實現集成控制的目的。預測模型控制能夠對不確定環境的干擾和模型自身誤差實現有效克服,並且能夠表現出非常良好的線性。
2.2 總判決機制
對於車輛本身而言,其存在多個不同的系統,而且各個系統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一差別的存在,就使得對不同子系統進行控制時,可能出現一定的控制矛盾,會對整個系統的控制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對總體控制構建總判決機制,以此對不同系統的控制關系進行理順,避免出現控制沖突的問題。在總判決機制的構建上,需要結合汽車各個控制系統的實際情況,對各個控制系統進行協調,使其能夠高效實現相互配合,確保汽車整體控制,實現穩定安全的運行控制。
2.3 構建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模型
要實現集成控制,首先需要設立集成控制模型。在進行模型設立的過程中,一般可以分為三步進行。第一,對模型參數進行合理選擇和設置。由於汽車系統存在比較大的復雜性,各個微小系統包含了諸多元件。要想集成控制模型發揮出切實高效的控製作用,就必須對各個子系統的參數進行合理設置,保證其合理可靠,以便集成控制模型能夠滿足控制需求。第二,依照確定的系統參數進行模型模擬,這可以通過對汽車系統不同部分的相關運行數據進行採集和傳遞,將其輸入到模型之中進行模擬。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對應的結果,然後對計算結果進行判定。如果結果超出允許范圍,就需要對控制 措施 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正常區間。若是結構處在允許范圍內,則說明控制措施合理,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優化。最後,需要對一些實際場景進行模擬。汽車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化就是要是汽車在遭遇實際情況時能夠表現出良好的控制性能。因此,可以預設一些實際場景,將其轉化為相關的參數,輸入到模型之中進行模擬,從而得出具體的結果,以此判斷集成系統的實際控制性能。
3 結束語
對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進行集成控制構建,需要在明確底盤電控系統的基礎上,針對性的通過分布式集成控制、設立總判決機制和模型模擬這些環節,逐一落實集成控制在底盤電控系統中的具體應用,以此實現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化,使其能夠確保汽車控制的穩定和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林,別玉娟.面向主動安全的汽車底盤集成控制策略研究[J].河北農機,2015(01):52-53.
[2]張進生.淺談汽車底盤電控系統集成控制策略研究[J].南方農機,2015(08):37-38.
猜你喜歡:
1. 汽車電子技術論文
2. 發動機電控技術論文
3. 電動汽車技術論文
4. 汽車can匯流排技術論文
5. 淺談汽車車載網路的應用論文
Ⅷ 機器人實驗教學論文
機器人實驗教學論文
1改革措施與實踐結果
1.1實驗平台的建設
為了強化學生在機器人方面的實踐環節,首先需要構建機器人實驗平台。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了解機器人的基本組成、工作原理等,而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鍛煉及提升。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機器人的基本組成、工作原理等,通過實踐鍛煉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託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的資源,將現有的實驗教學機器人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機器人實驗教學平台,包括:開放源代碼的固高等國產機器人;具有示教手持盒的日本生產的商業機器人MOTOMAN-SK16、川崎RS10N等工業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能夠組合使用的博時機器人。在機器人實驗教學中,為學生的實踐環節提供了足夠的教學資源。
1.2改革實驗教學體系,豐富實驗層次
目前的實驗教學體系多數為實驗教師針對某一點進行實驗教學。但是機器人本身具有實踐褲陵液性強、學科融合范圍廣的特點,機器人實驗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單獨的一個實驗進行支撐,需要與機械結構、軌跡規劃、系統控制、感測器等技術進行融合。目前開展的機器人實驗往往著重於某一方面,不同的教師由於個人研究方向不同,或者專業限制,往往開展實驗項目側重自己的方向。但在本科教學中,還需要注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學生應全面地了解各個方面,開拓學生的眼界,因此機器人實驗應增加「廣度」。系統級的機器人實驗是一種全新的實驗形式,它將機械結構分析、建模、感測器技術、機械控制等多學科融合。在實驗項目實施中,學生以團隊形式進行實驗,分工明確,為學生應用多種學科知識提供了平台,培養了學生創新和團隊協作能力。在結構部分,小型的博時串聯機器人拆裝與建模分析、慧魚模型搭建機器人;在機器人胡物結構實驗方面,以六自由度模塊化可拆裝串聯機器人為平台,學生可自由搭建2~6自由度五種組合方式機器人系統。該機器人各關節內部結構多樣化,採用了同步齒形帶傳動、諧波減速傳動、行星減速傳動、錐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等多種傳動方式。每一模塊均為透明封裝,可直觀看到內部傳動結構及運動形式,並可將其拆裝至螺釘級。通過機器人本體裝拆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機構中各種傳動原理的直觀認識,鍛煉學生的裝配能力,並以此了解零件加工工藝與特點,增強學生對機構運動形式實踐的動手操作能力。慧魚模型是一套由機械構件、感測器、控制部件組成的機電產品。在控制部分,現有的實驗儀器分為商業機器人及科教公司研發機器人。商業機器人技術成熟,使用可靠,但控制源代碼不開放;科教公司研發機器人源代碼開放,但設備使用可靠性較差,因此實驗內容需要對兩種實驗設備進行調整,克服兩類實驗設備各自的缺點,讓兩者互補,形成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學生在對已有的機械工業中常見機器人使用後,工業中的手持器可供學生直接操作,將教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並重,學生可以直接通過控制使用了解機器人的基本軌跡規劃等,將注意力集中到機器人實驗的主要問題中。科教公司研發的機器人源代碼開放,學生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能夠進行二次開發,將機器人控制技術與感測器技術等相結合,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3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興趣
機器人廣泛應用在各個工業領域,實驗教學與其中機械部件包括連桿、齒輪、馬達、渦輪等,一般工程機械製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在模型中都能找到,模型中的零件可以在短時間內插裝和拆卸,為學生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在對實際機器人拆裝後,組建屬於自己的機器人,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對於傳動知識的理解。工程應用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以實驗室中固高柔性製造系統為例,機器人在中間起到了倉儲、上下料作用,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控制,因此在機器人實驗的開發中應聯系工程背景,提高學生興趣。實驗體系包括常見的機器人運動學實驗、動力學分析實驗、軌跡規劃實驗,並且需要讓學生明白機器各個部分的組成,因此在實驗授課時,控制類教師與機械設計類教師應聯合開發機器人實驗,使學生將課程中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學生使用中,學汪襲生可以先從柔性製造系統進行認知機器人廣泛應用在各大工業領域,然後進行機器人的拆裝,了解機器人的各個組成部分,隨後進行自己控制機器人的運動軌跡,對運動軌跡進行規劃。在學生全面了解機器人知識後,在綜合實驗中,學生可以選擇偏結構方面的實驗,如用慧魚模型搭建機器人;也可選擇偏控制方面實驗,如機器人的視覺系統的開發;也可將二者結合,設計出新的機器人結構、系統等。這是一個從認知到實踐的過程,符合人的一般認知規律。機器人學科具有更新快的特點,作為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需要給學生技術指導,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對機器人技術發展趨勢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實驗的各個環節,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實驗問題的提出、實驗機器人的.確定、實驗程序(路線)的設計以及分析總結等。只有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團隊精神、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素質才能得到培養。
1.4考評方法的改革,突出培養學生能力
目前對學生的考核較為單一,僅是考核學生最終的實驗結果,不僅不能督促學生對實驗結果等進行合理分析,而且對於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也忽略了,這對於機器人實驗考評而言是不合理的,機器人實驗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沒有一個唯一確定的答案。機器人結構分析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空間想像的能力,關注細節的能力,機器人軌跡規劃則涉及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而軟體編程涉及規劃能力。它反映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和規劃能力,對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完成任務的執行力。因此改革學生的實驗考評體系非常必要。合理的考評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機器人的相關知識,而且能對學生在後期機器人研究中起到一個引導作用。目前機器人實驗教學的成績評定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即做為項目存在的機器人實驗在學生評價體系中不應該規定學生的研究范圍,而應該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察,這就需要一個多元化和標准化的考核方式。在機器人實驗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配合實驗,在考核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的過程考評應該佔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避免教師的主觀影響,學生應該進行互評,將學生互相之間的評價納入考核方法。
2結語
經過機器人實驗教學改革,學生普遍反應良好,增加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機器人實驗教學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不斷深化的過程,需要在不斷探索中提高總體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重視實踐性環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研究開發興趣和科學創新精神,激勵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Ⅸ 電力工技師論文範文
電力已成為現代化工業國家的基礎性產業。盡管中國經濟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之中,中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自建國以來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力工技師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力工技師論文範文篇1
淺談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具體措施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電力設備功能也趨於完善,因而我國電力企業的綜合實力也有顯著提升,電力事業正向成熟化發展,在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對國民經濟增長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電力企業在電力服務期間,應該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對電力物資進行科學管理,避免電能源的浪費。然而在傳統管理方法的影響下,電力物資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對電力企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電網實際運行期間,發電、輸送電和配電等環節都與電力物資管理息息相關,而電力物資管理水平與電網運行時資源的成本有直接關系,並關繫到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電力企業為節約成本,提升電力生產效率,應當加強物質管理力度,從而確保電力物資管理向集約化發展。
一、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內涵
集約化管理是當代企業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實現電力物資最優化調度的基礎保障。顧名思義,“集約”就是把所有能調配的人力、物力等進行統一的管理,然後在實施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節約為本的價值取向,從而實現電力物資的優化配置。依據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的走向,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已經逐步成為了我國節約企業集團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有效途徑。
現階段我國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還存在諸多的漏洞和不足,仍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電力工程建設的優質化。物力是指企業物力資源的意思,企業在活動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生產資料,物力資源包含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無論是設備、廠房還是燃料都屬於資源,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將物力集約化作為建設目標,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對成本加以控制,降低風險,從而提升企業物力應用的高效性。因此,電力企業要加強物力集約化管理,完善招標采購、合同管理,從而增強競爭力。
二、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優點
(一)降低了成本和費用
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以集約化模式管理電力物資,能夠有助於降低成本和費用,使得電力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在市場上,采購單個產品的價格要明顯高於批量采購的價格,那麼,電力企業在物資采購時,可以實行批量采購,取得產品價格的主動權,這樣不但能夠降低物資價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供應商的需求。此外,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效完成物資采購工作,因而電力企業可以縮短物資采購時間,並最大限度的減少交易費用。
(二)與供應商良好合作
在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模式下,電力企業在采購物資時,能夠與供應商進行良好的合作,確保供求關系更加穩定,使得雙方都獲得一定的利益。保持穩定的供應關系,電力企業可以對物資進行集約化管理,優化電力物資,充分發揮電力企業集約化物資管理的優勢。
三、電力企業物力集約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物力供應管理環節不健全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下,電力企業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由於市場化發展時間較晚,所以,電力企業物力管理系統不完善,物力供應管理環節不健全,對物力集約化管理產生不利影響。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將提升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作為主要發展目標,通過物力集約化管理,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對物力資源予以合理的調配和掌控。但是,從當前物力集約化管理現狀來看,未能形成有效的供應機制,而且在與供應商合作時,沒有進行科學和全面的考察,物力供應管理環節不健全,尤其是供應環節存在問題,因而對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產生不良影響。
(二)物力集約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當前,電力企業在物力集約化管理過程中,存在物力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現象,物資管理人員在制定物資需求計劃時,計劃不全面,不具有及時性和准確性。電力物力管理部門在編報物資需求計劃時,仍然採用傳統的管理模式,物力管理存在漏洞,因而制約了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的發展。
(三)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部分電力企業在物資集約化管理期間,仍然採用落後的管理方法,不能推陳出新,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因而造成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科學技術水平正處於不斷提高的狀態,但一些電力企業未能將信息技術與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有機結合在一起,因而電力集約化管理效率偏低,不利於電力企業的良好發展。
四、有效促進電力企業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供應環節
電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應該對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予以充分認識,當前在對電力物力進行集約化管理過程中,電力企業應該明確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的目標,並完善供應環節,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為了有效解決電力物力集約化管理存在的問題,電力企業應該完善供應環節,使得供應環節更加科學化,實現對物力集約化管理。
電力企業需要結合實際電力物資需求,制定物力集約化管理目標,採用三級物資供應運作模式,大力深化和實施集中采購,在選擇供應商時,要根據健全的供應商評價標准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全面掌握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和供應能力,與供應商建立良好溝通和合作關系。同時,在一流的物力集約化管理體系作用下,保證供應質量,對產品質量和業務進行集中控制,促進物力集約化管理的穩定發展。此外,電力企業還要做好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工作。
在全新的物資管理模式下,電力企業需要對物資招標采購、財務預算和綜合計劃等方面進行協同管理,實現與電力物資管理的對接,對電力物資管理的全過程加以控制[2]。此外,電力企業還需要建立統一的電力企業財務集約化成本標准。在采購物資過程中,應該將物資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並最大限度的減少中間環節,確保供貨狀態更加合理。同時,電力企業還要在市場上建立庫存,減少電力物資庫存積壓,使得資金能夠有效周轉,從而確保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進展。
(二)優化資源配置
電力企業在解決物資管理過程中,應該優化資源配置,使得電力物資管理質量有所提升,並促進企業的經濟效益有顯著的提高。在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期間,為了使其向集約化發展時能夠更加順利,電力企業需要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電力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對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要素進行分析,然後對物資管理要素予以優化配置[3]。此外,電力企業為了使得電力物資集約化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應該結合實際需求,對物資管理進行合理分工,將電力物資管理責任和職能分工到相應的部門,然後各個部門認真落實電力物資管理工作。總之,電力企業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能夠對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建立完善的電力物資信息系統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信息技術已經被應用在各行各業,為企業管理和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依據[4]。電力企業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轉變觀念,不僅加強對電力物資的管理,而且在物資管理過程中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將物資的生產日期和數量等信息都編輯在物資管理系統中,通過建立完善的電力物資信息系統,對電力物資信息加以整理,從而促進電力物資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高電力物資管理效率[5]。對於電力物資而言,其包含了電力企業中很多資源,而且物資有很多種類,所以電力物資管理系統具有復雜性。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下,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電力企業必須將信息技術應用在電力物資管理中,建立電力物資信息系統,從而使得企業電力物資管理水平有明顯的提高。並且實現物資管理向集約化、網路化和規范化發展。結合當前信息技術,電力企業可以將ECP和ERP作為主體,打造電子商務平台和應用,進而構建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信息系統,在電子商務平台的作用下,保證電子物資管理系統運行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6]。同時,電力企業還需要建立物資管理監督平台和電工采購平台,通過在線預警和在線監測,實現對電力物資供應鏈的有效管理,而且電力企業的裝備能否符合要求,相關人員藉助於完善的電力物資信息系統,對企業的物資進行科學和高效管理,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電力物資管理其中的問題也更加明顯。為了促使我國電力事業的蓬勃、高效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集約化電力物資管理。首先,電力事業是國家經濟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它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本文針對電力物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具體措施,通過列舉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具體措施,更好地驗證了電力物資集約化管理的必要性,同時減少電力發展過程中的成本消耗,提升生產效率。
電力工技師論文範文篇2
試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與維護策略
0 引言
現如今,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快速發展,電力企業為了提高供電的穩定性,從而設置了很多的繼電保護裝置。在我國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裝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目前我國繼電保護發展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電壓互感器二次迴路故障、電流互感器飽和問題、電源故障等等。這些故障的存在嚴重製約了電力系統的運行穩定性,因此,電力企業應該重視繼電保護的運行與維護,加強運行維護管理,定期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檢查,從而保證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繼電保護運行要求
1.1 靈敏性
在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裝置應該具有很強的靈敏性。當電力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遇到了運行故障問題,繼電保護就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以免發生安全事故。由此可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重要性。
1.2 可靠性
繼電保護裝置還應具有可靠性,當電力系統發生了故障,繼電保護裝置就能在一定的范圍內保證設備的可靠穩定運行。另外,當電力系統設備不能正常運行時,繼電保護應該禁止發生錯誤信號,以免干擾相關負責人的判斷。
1.3 選擇性
在電力系統實際運行的過程中,一旦發生了運行故障,繼電保護裝置就應該有選擇性的對電力系統故障做出判斷,准確切斷故障系統或者故障最近的開關設備,把運行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讓其繼續擴大,以此來減少電力事故的發生,保證其他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
1.4 快速性
為了提高電力系統的供電安全,一旦遇到電力系統的故障問題,繼電保護就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快速的反應,自動地進行重合閘,把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從而體現繼電保護裝置的快速性,最大限度的減少設備故障損失。
2 繼電保護運行中的常見故障分析
從目前我國電力系統發展的現狀來看,繼電保護裝置還存在很多的故障問題,如果不對這些故障做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繼續阻礙電力系統的穩定供應能力,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下繼電保護運行中的常見故障都有哪些:
2.1 電壓互感器二次迴路故障
在繼電保護運行中,經常會出現電壓互感器二次迴路故障,發生這樣的故障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通常情況下,二次迴路中性點存在著未接地和多點接地現象,當二次未接地時,就會導致線路中的電壓不穩定,從而嚴重影響了電能的傳輸效果。同時,由於目前我國的科技水平還不夠發達,很難對這一故障進行排查,因此,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要定期的對設備進行檢查。其次,在電力系統的運行中,PT開口三角電壓迴路斷線,使得設備中的零序保護出現拒動情況。最後,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故障那就是設備性能和二次迴路目前還不完善,有時會使得PT二次失壓。
2.2 電流互感器飽和問題
目前,在電力系統的電流互感器中,最常見的就是電磁式電流互感器,因此,飽和問題也是其中常見的故障。一旦電流互感器出現了飽和問題,就會誤導繼電保護裝置的准確判斷能力。同時,當發生了飽和問題,還會使得電流互感器一次電流轉化為勵磁電流,勵磁電流會嚴重影響二次電流的線型轉變,從而使得系統出現跳閘問題,從而影響電力系統的供電能力。
2.3 電源故障
在電力系統的運行過程中,電源非常的重要,它可以控制整個線路的運行。在繼電保護中,電源輸出功率如果變小,那麼就會直接造成輸出電壓減小,從而影響繼電保護的穩定運行,最終使得繼電保護無法做出准確的判斷。
2.4 干擾和絕緣問題
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檢查非常的重要,但是從目前我國繼電保護檢查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干擾和絕緣問題,比如,有的現代化通訊設備會對檢查進行相應的干擾。同時,在使用微機繼電系統時,它的線路密度程度非常高,所以會在使用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灰塵,嚴重干擾繼電微機系統檢測故障,給電力系統的運行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3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運行與維護的有效策略
3.1 定期檢查和檢驗
在電力系統中,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檢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具體的檢查過程中,主要檢查繼電保護裝置是否存在發熱冒煙、燒焦、異常聲響等問題,同時還要檢查設備的電源、指示燈是否都正常,設備是否存在脫軸、傾斜等問題。此外,還要認真檢查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狀態,一旦發現繼電保護不能正常運行,就要及時找出問題的所在,然後進行校驗,找出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在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安裝的時候,如果繼電保護裝置的一次迴路和二次迴路是同期改造的,當設備運行一段時間之後,就要對其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查,從而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如果發現了運行存在缺陷,那麼就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有重點的對其進行檢查,並制定科學合理的檢驗周期,從而保證繼電保護裝置的正常穩定運行。
3.2 加強運行維護管理
在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設備的運行維護管理工作。加強運行維護管理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電力系統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密切關注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狀態,一旦發現有任何的故障問題,就應該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並了解故障的原因和位置,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維護,在維護的過程中,首先要切掉故障附近的開關,保證維護人員的生命安全,避免發生觸電危險。第二,在對繼電保護裝置做維護時,如果遇到了跳閘問題,首先就要分析跳閘的原因,然後對掉牌信號進行復歸,在這個過程中,維護人員一定要規范自己的操作行為,要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操作,並結合繼電保護裝置的實際情況,從而排除故障。如果有違規或者異常情況發生,就要及時切掉設備開關,並按照《電氣安裝設計要求》進行分析,確保維護人員的安全,並保證設備的正常穩定性。
3.3 提高運行維護水平
3.3.1 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現如今,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各行各業的新技術在層次不窮的出現,繼電保護裝置也不例外。從目前我國的繼電保護裝置的發展現狀來看,技術還比較傳統,與國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比較落後,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投資力度,重視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工作,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來提高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速度和運行安全,比如把繼電保護裝置和電氣設備相互結合在一起,互相彌補,提高繼電保護的優勢,從而保證電力系統的供電安全性。
3.3.2 加強日常運行維護
在繼電保護裝置中,發生故障時都比較隨機,但是一旦繼電保護裝置發生故障,就會直接影響電力系統的運行穩定性,因此,為了提高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效率,就必須加強對其的日常維護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做好繼電保護裝置的監測工作,如果遇到了異常情況,可以根據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問題的所在,從而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維護,從而提高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維護水平。
3.3.3 做好維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
眾所周知,一切工作都離不開人,繼電保護的運行與維護也不例外。在進行繼電保護的運行與維護時,一定要重視對維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工作,讓維護人員積累更多實踐的經驗,當繼電保護裝置發生故障時,能清晰的分析出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此外,電力企業還要不斷的提高維護人員的安全意識,定期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的考核,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聘請一些資深專家來進行講座,讓維護人員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繼電保護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從而為繼電保護裝置的安全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運行與維護工作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因此,電力企業應該加強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運行與維護管理,定期對繼電保護裝置做檢查,一旦發現故障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保證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從而為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1. 電力技師論文
2. 電力工程技術論文範文
3. 電力技術論文範文
4. 電力工程師論文範例
5. 電力抄核收技師論文
Ⅹ 求鏈式輸送機傳動裝置設計 畢業論文 郵箱[email protected] 謝謝
這個屬於渦輪蝸桿減速器的課程設計,看一下這個帖子http://..com/question/215576511.html#here 有貼圖,如果需要請確認你的帖子,專我收到最佳答案的屬通知後按你的需求傳你郵箱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