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連環弩的原理
連弩的原理弩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圖1戰國弩復原示意圖)。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制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圖2弩機結構原理示意圖)。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尺首早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東漢時出現了腰引弩,它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陵雀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芹數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❷ 探墓的工具,機關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說的是盜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工具洛陽鏟.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只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陽鏟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將地下的土層沒有改變的提出樣本,從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層年代以及結構來判斷地下情況,在考古發掘時,很大因素靠的是個人經驗,也有傳說老洛陽鏟可以用嘴嘗出土壤情況里判斷地下的墓葬分布。由於破壞小,對環境沒有什麼要求,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要好於一些電氣化的勘查設備。
機關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梁轎亮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帆塌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中華遺產》2009年第4期特別策劃《機關大法》將帶大家一起揭開機關大法的神秘面紗。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里,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後古人的心思。《機關奇術:心動,機動》將帶您走進古代機關之洋洋大關,一探其妙。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將細說古墓機關。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幾種簡單機械中,大部分用於軍事,最典型的體現是城池防禦。這種防禦精神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與大家從「術」的角度,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重新認識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
以下文位元組選自《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一文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弩出現於春秋時期,能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
弓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弓弩的殺傷力強大,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橡寬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傳詣七十餘萬人,穿三皋,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乾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當然,若盜墓者曉得內情,只要小心謹慎,想法「斷其機」,便萬事皆休,任意盜掘,大發橫財了。晚清學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鈔》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閑居錄》中所寫的一個故事就再現了這一情景:「陳州古墓,俗雲高柴墓,為馮馬兒所發。初得石刻,曰『馮馬兒破』,遂發之不疑。毒煙飛箭,皆隨輪機而出,因斷其機,得金鑄禽鳥及玉甲片若龍鱗狀,其他異物不可數記。」
鑒於弩弓發射有它的局限性,歷代的墓主們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系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翻轉,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臟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謂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內的刀錐之上。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干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後,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綳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只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冢,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干,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嘆。
❸ 連環弩工作原理
連環弩是一種以機械裝置把弩箭連環發射的新式武器. (詳情請參閱北斗之
拳內那些"二打六"拿的武器)這是一種六連發式的弩箭, 能夠在同一個回合
內對同一目標連續發射.
連環弩一次最多可以上六支弩箭, 而每次發射之後, 都需要一個回合的時
間遲缺櫻重新上箭. 上箭的數量不一碼叢定要六支, 可以是一至六支, 但發射時必須
將所有已上的箭一起發射.
連環發射的命中計算方式是, 先擲一次扮歲命中, 如果擊中敵人的話, 就可以
替第二支箭擲命...
❹ 中國科技館新館的五個物理實驗。要介紹一下原理,急
一層大廳里最引人注目的裝置就是這面巨大的「機械牆」。
通過「血管牆」,參觀者可以了解到人體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
參觀者還可以親身體驗工業生產的技術細節。
第1層 進來被「震」了
中國科技館新館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之間。從東門看過去,整體建築讓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繪畫作品,不對稱的幾何切割具有律動感和秩序感,正符合科技館應當具有的視覺形象。而從奧林匹克公園一面看過去,巨大的玻璃幕牆和巨幕影院球形建築會在水面上留下色彩斑斕的倒影。
步入一層大廳,立刻映入眼簾的是一扇巨大的「機械牆」。這面牆極有形式感,看起來像一個機械主題的浮雕,但卻可以運動。仔細看,發現牆面的內容並不是隨意的堆砌,而是有意地選擇了幾種能夠轉換運動方式的機械結構,比如連桿-曲軸機構、快門機構、萬象聯軸節等等。機械牆就像具有「磁力」,讓人在把目光移走時會感到「黏滯感」,這更增加了看到大廳里巨大的「生命螺旋」時的驚奇感。這座玻璃鋼雕塑用手拉手的男女人體造型來表現DNA的雙螺旋結構,高達47米。
雖然橫在面前高高的扶梯讓人很想立刻沖上第二層,但是且慢!第一層還有三個大展廳等著你。「華夏之光」展廳專門表現我國的古代科技成果,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眾多復原的水力機械裝置在展廳里不停忙碌著,嘩嘩的水聲和「碌碌」的機械聲相映成趣。強調「參觀者自己動手」在這個廳里體現得很充分,「魯班鎖」、「九連環」、「魚洗」,各種中國古代益智玩具讓參觀者玩得不亦樂乎。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兩型「地動儀」,一個是我們熟悉的王振鐸先生「復原」的「倒立桿」模型,一個是馮銳先生「復原」的「懸垂擺」模型,一立一垂的兩個桿,讓觀眾可以自己參與到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思考當中。而同在一層的收費廳「科學樂園」用色彩斑斕的卡通形象引導兒童認識一些科學道理,這里有很多梯子可爬,很多水可玩,還有一個小舞台讓小朋友們唱歌跳舞。另外,還有一個臨時展廳,這回展示的是「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三十年」成就展。
第2層 和科學家一起探索
二層公共區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具恐龍化石。除了恐龍,氣泡成像和動態變形牆也是二層公共區域的亮點。氣泡成像靠機械電子裝置在適當的時候釋放氣泡,這樣氣泡在上升過程中就能形成各種圖案和文字;而動態變形牆利用一系列氣動結構讓一面牆像波浪一樣動起來,甚是驚人。
二層的展示廳是科技館傳統的「戲肉」———基本科學原理的展示和趣味小實驗。這里並不乏大型的視覺效果,A廳主要講述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知識,在展廳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晶體模型和天體模型,還可以看到很Q的可以動的科學家塑像。很多互動的展示品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旋轉的金蛋」,一個金屬蛋可以在一個圓盤上不停轉,就像著魔了似的。原來圓盤的下方有通電線圈,會在空間產生旋轉磁場,而金屬蛋是閉合的導體,線圈所形成的旋轉磁場會在金蛋中產生電流,並形成磁場,兩相作用,就讓金蛋著魔似的旋轉。而探索與發現B廳主要介紹數學、聲學和生物學的知識,裡面有大型的生物組織模型,包括神經元細胞、肌肉細胞和精卵結合模型等,效果很奇幻。
第3層 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中國科技館新館順應世界科技館發展潮流,不是呆板地按照學科劃分展示區,而是強調了科技和人類生活的關系。三層展示區的總標題就叫「科技與生活」,分別介紹了交通機械、農業、健康、居住和信息傳播中的科技。這一層是多媒體互動技術用得最多的區域。在A廳「健康之路」展示區有一個「血管牆」,巨大的可以走人的血管模型上有兩個瓶子,以不同的速度注入紅色液體,以演示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的區別。為了說明人體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有一個互動項目讓參觀者站在一台電子秤上,電腦計算出他身體里水分的大概重量,然後參觀者往另一台電子秤上放水桶,直到和自己身體里的水大體相當,參觀者會在氣喘吁吁地忙完一通之後驚訝自己「含水量」如此之高。
在B廳展示了吸塵器、抽油煙機、抽水馬桶等用品的拋面模型,其原理清晰呈現。C廳展示了信息技術的應用,這里有一個「數字水牆」,通過精確釋放水滴,可以讓落下的水幕在空中承現各種形狀或字樣。C廳另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項目是「打擊病毒」,孩子們可以用一個造型很誇張的玩具槍打擊屏幕上閃現的病毒、蠕蟲和木馬。D廳展示了交通和機械方面的科技,一進門就看見一個「候機樓」的模型,機場的全景畫非常精彩。滿廳的飛機、火車、潛艇模型會讓喜歡機械的孩子們歡呼鵲躍。
第4層 人類如何面對未來
看過三層的展廳,親身體會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巨大作用,參觀者來到四層「挑戰與未來」主題展廳。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基因技術、太空技術、海洋科學是會對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而地球環境的惡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涉及很多新概念,設計者想出各種辦法來增加易懂性和互動性。在A廳里,巨大的中國氣候變化沙盤模型讓人印象深刻,而核聚變原理的演示則非常巧妙,參觀者需要用相當大的力氣擠壓電腦屏幕上的一個「擋板」,屏幕上的卡通化的氘原子隨之越擠越近,等到一個臨界點時,氘原子會化成一團火光,形象地闡示了「高壓引發核聚變」的難度。而B廳的基因技術和航天技術的演示強調了中國人的貢獻。
中國科技館的新館展覽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舊館的2.5倍。在裡面走上一圈會讓人感到「腿軟」。讓人這樣「過癮」的大館真不多見。
看圖識新館
這座中國科技館新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館之一,佔地面積有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10.2萬平方米。在新館4層展館之中包括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5大主題展廳。此外,新館還設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共四個特效影院,在地下層則設有觀眾餐廳。
中國科技館的新館比舊館著實大了不少。想在短時間內走遍新館的每一個角落,欣賞、操作這里陳列的每一件展品、裝置,還真是有一些難度。藉助這里的新館平面圖,讓我們來看一看,這5大主題展廳究竟包括哪些具體的展覽,每一個展覽中又包括哪些可看、可玩的展品吧。
❺ 《小鬼當家》中的那種一連串的機關設計叫什麼名字
魯比高堡機關或叫魯布·戈德堡機械(英文叫回Rube Goldberg,只是翻譯答不同)
http://ke..com/view/2178381.htm
http://ke..com/view/3490032.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