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械計時器原理
機械計時器原理內部結構主要由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動力部件,由發條、上專發條的單向機構,使人屬工擰轉時,只能上緊,不會松。擰緊發條就提供了整個系統的動力。
第二部分是釋放部件。由一系列的齒輪變速,使發條鬆弛時的旋轉周數增加,在齒輪系的末端有擒縱輪、擒縱爪和游絲,保證齒輪系在發條的驅動下旋轉的速度恆定。游絲上有調整游絲長度的裝置,以調整擒縱爪擺動的頻率,保證齒輪按設定的轉速旋轉,不會將已擰緊的發條一下子就松完,也不受發條松緊的影響而導致轉速的變化。
第三部分是定時觸發裝置,使齒輪系中某個齒輪轉到一定角度後發出一個電信號或機械信號,停止供電或發出鈴聲。
三個部分一起工作是,擰動定時器到某個刻度,實際做了二件事,一是擰緊發條,提供動力,使定時器開始工作,另一件事就是擰的刻度就是設定了觸發機構的觸發位置。
然後整個結構在擒縱輪的控制下,慢慢釋放發條的動力,各級齒輪開始按恆定的轉速旋轉,直到觸發機構動作。
⑵ 現代計時工具有哪些
現代計時工具有手錶、秒錶、電子鍾、智能手機、沙漏等。手錶臘昌:手錶又稱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和顯示時間的儀器。秒錶:秒錶是一種常用的測時儀器,又稱機械停表。由暫停按鈕、發條柄頭、分針等組成,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指針轉動而計時。電子鍾:電子鍾是利用數字電路來顯示秒、分、時的計時裝置,其具有走時准確、顯示直觀、無機械傳動裝置等優點。
現代計時工具有手錶、秒錶、電子鍾、智能手機、沙漏等。
1、手錶:手錶又稱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和顯示時間的儀器。
2、秒錶:秒錶是一種常用的測時儀器,又稱機械停表。由暫停按鈕、發條柄頭、分針等組成,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指針轉動而計時。
3、電子鍾:電子鍾是利用數字電路來顯示秒、分、時的計時裝置,其具有走時准確、顯示直觀、無機械傳動裝置等優點,因而得到廣泛應用。
4、智能手機衡局卜:智能手機性能強大、咐穗操作性強、娛樂優秀,將計時功能完美融合在交流功能及娛樂功能當中。因此智能手機也是最受歡迎的計時器。
5、沙漏: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通過充滿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
⑶ 體積小巧的機械鍾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發明鍾的是中國人。早在1090年,北宋丞相蘇頌創制發明了世界上第版一台裝置有操縱機構的」機權械計時器」:「水運儀像台」。而外國人使用操縱器記時,那是在300年以後的事了。但中國最早發明鍾表的人之一是元代的郭守敬,西元1267年,他在大明殿製作了專門計時用的機械鍾,能「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錢,初正皆如是」。世界上改進用擺來控制的時鍾的是荷蘭科學家惠更斯(1629一1695),郭守敬製作機械鍾比惠更斯早80年。所以說,鍾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士兵為了看錶方便,把表綁扎固定在手腕上,舉起手腕便可看清時間,比原來方便多了。1918年,瑞士一個名叫扎納·沙奴的鍾表匠,聽了那個士兵把表綁在手腕上的故事,從中受到啟發。經過認真思考,他開始製造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以裝皮製或金屬表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錶就誕生了。
⑷ 關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⑸ 古代的記時器有哪些(說出5種以上)
中國古代計時器大致有表、漏兩類。
明代的圭表於慶伏巧公元1 4 3 7 —1 4 4 2 年,建在北
京古觀象台,清乾隆九年重修。古代圭表的重要功用是
判斷方向、測定節氣譽鍵、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中國古代
以農業為本,測定節氣,不誤農時,圭表這種古老的計
時儀器,在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日晷、晷儀
也是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它是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
時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
。
漏,又稱刻漏、漏壺、水鍾等。是以壺盛水,利用
水均衡滴漏方法,觀測壺中「刻箭」的晝夜計時器。據
《初學記》引梁《刻漏經》說:「製作刻漏,開始於黃
帝時,傳播在夏商時。」說明刻漏的出現是很早的。
元、明、清各朝也繼續在使用日晷、刻漏廳祥計算時間
。而在明代後期,隨著計時器的發展,刻漏的使用就比
較少了。然而,使用日晷、刻漏計時正是中華民族文明
古國的見證之一。
中國古代機械計時器的發明,始於東漢。遠在漢安
帝時期的張衡,應用漏壺的原理,用水做為動力系統來
運轉天文儀器渾天儀,並附有計時裝置,使水鍾逐漸走
上機械時鍾的階段。「水運渾天儀」是世界上最早也是
完美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儀器,而其中的機械計時部分也
要比歐洲最早出現的機械時鍾早1 0 個世紀。
在唐宋兩代,機械鍾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表
現在天文儀器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張遂,又稱一行和
尚,是唐朝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樂陽),僅活了4 0 歲
,但他卻對我國的天文學、歷算學有巨大的貢獻。他與
儀器製造家梁令瓚共同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就是一例。而
其中計時報時部分和近代時鍾的機械原理非常一致。
元代的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殿燈漏」比舊有
儀器有很大改進,具有精製、靈巧、簡便、准確等優點
。明初詹希元創制了獨立的計時器。他們都在中國古代
近代科技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李豫文
⑹ 計時碼表怎麼用
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一般都是入手基本的三針或小三針表款。由於價格的高昂,對於更為復雜的計時碼表款式很少有親自體驗。因此等入手一款計時碼表時,不少人會問計時碼表怎麼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陀飛輪」與計時碼表(機械式秒錶)難度不相上下。機械秒錶是真正意義上的復雜表,在普通機械手錶的基礎上增加一套計時裝置,在需要的情況時,可以測量時段。其實它的用法很簡單,按下啟動按鈕計時,而再次按下按鈕,則能讓計時秒針暫停,用以讀數;如果再次按按鈕,則可以繼續計時。可以反復進行若干次;而復位歸零按鈕,但是必須在計時秒針暫停的情況下進行。
⑺ 設計一簡易的數字計時裝置。能顯示0~23時,0~59分和0~59秒。小時、分、秒的十位的零均不予以顯示
電子表都行啊。。。。
⑻ 日晷是如何計時的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最常見的設計是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跟著變動。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針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因此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真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平太陽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宏枯穗,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蔽卜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原一晝敗高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鍾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於現代的24分鍾。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鍾。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⑼ 從簡單到復雜,人類「計時系統」的演變進化史!
通過觀察古代太陽、月亮、星星和季節的變化,時間概念逐漸形成。對時間概念的理解和 探索 ,伴隨著整個人類 歷史 的發展。同樣長度的時間也是客觀量,但時間是無形的。隨著人類 社會 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計時方法也在不斷改進。
就時間的許多性質而言,人類首先掌握的是計算時間的方法。由於時間是一個連續有序的運動過程,我們可以用測量物體運動的過程來表示測量早慎稿時間的標准。這樣一個標準的運動過程需要盡可能統一和連續。例如,測量時間的標准運動可以用來測量水滴、緩慢燃燒的香、原子振盪等。
測量物體陰影在一天內的變化是人們最早掌握的計時方法。太陽作為地球自轉的反射,日復一日地在東西方升起和落下,產生地球上物體的陰影運動。在人類早期,時間的概念是通過觀察這一自然現象而產生的,並逐漸學會了計算時間。用物體眼影的變化和運動過程作為測量時間的標准運動。簡而言之,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陰影的長度或運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光影計時的原理。這個原理比較簡單,量具也不復雜,所以是人類首先掌握的。
根據這一原理設計出的計時工具一般通稱為太陽鍾,具體包括圭表和日晷等計時工具。 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通過「表」在「圭」上投影的長短來確定時間。
在成書於周代的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 歷史 相當久遠。我國現存最早的圭表實物是1965年在江蘇儀征一座東漢中葉墓葬中出土的一件袖珍銅制圭表,它由19.2厘米的表和34.39厘米長的圭構成,圭表之間有樞軸相連,可將表平放於匣內,圭表合裝一體,啟合自如,攜帶方便。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間。
我國 歷史 典籍中關於日晷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書》當中。從出土文物來看,我國現存最早的日晷是1897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玉盤日晷」。此晷呈正方形,邊長27.4厘米,厚度3.5厘米,晷面上刻有輻射條紋和1至69的數字,按順時針方向排列,數字以小隸書寫。
圭表與日晷的主要區別在於:圭表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來指定當日的孝銀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圭表、目晷等太陽鍾操作簡易,原理也不復雜,但是其最大弱點就是在陰雨天氣或者沒有太陽的黑夜是無法使用的,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其他的計時方法。計時水鍾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據梁代《漏刻經》記載:「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這說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用漏刻這種滴水的器具來計時了。
漏刻的發明是古人受到容器漏水現象啟發的結果。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我國先民已能製作陶器。陶器在使用時難免會有破損裂縫,某些盛水的陶器可能因破損而漏水,而水的流失與時間的流逝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在長期的 社會 生活中,這種現象多次地出現,使古人逐漸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久而久之,古人就產生用這種方法計量時間的概念。
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也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簡單的說,漏刻計時的原理是通過水慢慢地從小孔漏出,利用容器內水面的升降來計算時間。
最早的漏刻是簡單的單只泄水型漏壺。它就是一隻壺,在靠近底部的一側有一個出水孔。將刻箭置於壺中,隨著水面的下降,刻箭緩緩下沉從而顯示時間的變化。因此這種漏刻也稱為「沉箭漏」,最初是陶制的,以後逐漸用銅製作陸孝。目前我國尚未發現秦朝以前的漏刻實物,但從文獻來看,先秦時期漏刻已廣泛使用。先秦漏刻大都與軍事活動有關,軍事調度需要有統一的時間,這無疑會促進漏刻的發展。用於軍事上的漏刻必須便於攜帶,故其尺寸不會很大。最常用的漏刻就是「一刻之漏」,即每漏完一壺水的時間為一刻(古刻,一晝夜為100刻,一古刻合今14.4分鍾。現代的一刻等於15分鍾,一晝夜為96刻)。如果要計量較長的時間,可以再灌滿漏壺,重復下去。
沉箭漏受環境溫濕度、大氣壓力的因素影響較大,是漏刻發展的初級階段。之後,漏刻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浮箭漏」出現了。浮箭漏是由兩只漏壺組成,~只是播水壺(亦稱供水壺或泄水壺),另一隻是受水壺。受水壺內裝有指示時刻的箭尺,故通常稱為「箭壺」。箭壺承接由播水壺流下的水,隨著壺內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隨之上浮,所以稱作浮箭漏。由於箭尺不直接放在播水壺中,故可以採取措施來保持播水壺內水位的穩定,從而保證流量的穩定,提高計時精度。此後沿著穩定水位、提高精度這一思路,又逐漸發展出了使用數只補給水壺的「多級漏壺」。所謂多級漏壺就是用兩個以上漏壺,自上而下放置,使最上面一個壺中的水流入第二壺,再由第二壺流入第三壺,以此類推,逐一補給直至最後一壺(泄水壺)流入箭壺。箭壺中的水連同浮舟慢慢升起。由於得到上面幾級漏壺的補給,最後一級壺中的水位可大體保持穩定不變,從而大大提高了計時精度。從這以後,經過歷代的研究、改良,浮箭漏成為我國古代漏刻的主流。
機械鍾表的發明和應用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伴隨著人類 社會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提高。簡而言之,機械鍾是以彈簧(彈簧)變形恢復所釋放的能量或下落重物的重力為能量,以機械振動系統為時間基準來測量時間和周期的機械機構。
在現代歐洲,隨著古典物理學的發展,人們發現物體的機械振動有一個固定的周期。時間是通過測量和計算物體的機械振動固有周期來測量的,這就是機械時鍾計時的原理。伽利略發現鍾擺的等時性後,建議研製利用單擺作為核心守時裝置的計時器,這一提議在惠更斯手中得到實現。就這樣,惠更斯鍾擺誕生於1656年,由重錘驅動,以單擺為基礎。這也是人類 歷史 上第一個鍾擺鍾。
此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製造水平的提高,機械中的動力裝置、傳動系統和計時機構不斷優化和創新。1918年,瑞士一位名叫Zana sanu的鍾表製造商經過精心設計,製作了一款小型機械表,並在表的兩側設計了針孔,以適合皮革或金屬表帶,從而將手錶固定在手腕上——手錶誕生了。手錶是人類發明的最小、最強、最精確的機器之一。
機械鍾最早於公元1601年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將自鍾(機械鍾)奉為明朝萬曆皇帝的貢品,揭開了中國人使用機械鍾的序幕。清康熙年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鍾表進口國。來自西方的琺琅鍾、玩具鍾和各種打簧表湧入中國。康熙皇帝本人對西方鍾表也有濃厚的興趣。為此,他特地下令在英國內政部製造局設立鍾表製造辦公室。中國第一次設立了鍾表製造辦公室,開始生產自己的機械鍾。19世紀末,中國鍾表製造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1875年,上海美利華作坊生產的南京鍾,是一種鍍金面、刻有花紋的絲網鍾。它以造型簡潔典雅、民族風格鮮明、計時明快、行程時間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1903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特別獎。
1955年初,在中國著名的港口城市天津,原天津華北鍾表廠組建了一支隊伍,試圖自己製作手錶。1955年3月24日下午5時45分,經過三個多月的研發,兩塊15顆鑽石手錶成功製造組裝。在140多塊手錶中,除了發條、彈簧、等配件外,大部分手錶都是由工廠師傅用智能的手加工而成。從那一刻起,中國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 歷史 就結束了,中國造表的滴答聲也從未停止過。
計時工具的演變是人類 社會 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直到今天,人們還可以測量原子的周期來計時。但是任何先進的計時工具都只是記錄時間的流逝,所以年輕的朋友沒有時間等待,讓我們珍惜時間,珍惜我們度過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