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探究Fe 3+ 和Cu 2+ 對H 2 O 2 分解反應的催化效果,某同學分別設計了圖1、圖2所示的實驗.下列敘述中不
A.由圖可知,圖2中的A為分液漏斗,故A正確; B.圖2中可利用相同體積需要的時間不同來比較反應速率,也可利用相同時間體積的不同比較反伏御應速率,故B正確; C.圖1實驗中反應速率為①>②,與溫度、催化劑等因素都有關,沒有指明相同溫度,則Fe 3+ 對H 2 O 2 分解的催化效果可能比Cu 2+ 好,故C錯誤; D.氣泡的快慢說明反應的快慢,則圖1實驗可通過觀察產生氣兆廳老泡的快慢來比較反應速率,故D正確; 故選C.族升 |
B. 下列四套實驗裝置圖分別用於二氧化碳的製取、乾燥、收集和性質檢驗,其中不正確的是()A.B.C.D
A、圖中裝置中長頸漏斗猜寬未伸入液面以下,氣體從長頸漏斗逸出,故選項正確.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但導氣管應該是長進短出,否則無法乾燥氣體,故選項正確.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應採取向核悉上排空氣法進行收集,圖中為向上排空氣法,故選項錯誤.
D、圖穗氏亮示為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故選項錯誤.
故選:AB.
C. 下列圖象與對應實驗不相符合的是()A.向一定溫度下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不斷加入氧化鈣固體B.向鹽
A、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一方面反應消耗了溶劑水,另一方面生成了氫氧化鈣,由於原溶液是飽和的,減少溶劑後原溶液中的溶質氫氧化鈣還會析出,而溶液中溶解的氫氧化鈣才是溶質,故溶液中溶質的質量隨氧化鈣的加入而減少,直到變為0,所以錯誤.
B、向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先與鹽飢尺爛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開始沒有沉澱生成,當鹽酸完全反應後,爛漏氫氧化鈉再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澱和氯化鈉,只到氯化銅完全反應後,沉澱質量不再變化,所以正確.
C、向pH=12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水稀釋,溶液的鹼性減弱,溶液的pH減小,但溶液始終呈鹼性,pH不會等於或小於7,所以錯誤.
D、鋁的金屬活動性大於鐵的金屬活動性,反應時鋁與酸反應速度快,困豎但是本題採取的是向金屬中加入酸,所以酸一直是質量相等,所以產生的氣體也應該相等,直到某一相對原子質量大的完全反應,由於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大,所以產生的氫氣少於鋁對應的氫氣.所以正確.
故選AC.
D. 下列圖象與對應的實驗內容不相符的是()A.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氣體至過量B.在NaAlO2溶液中逐滴
A.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先生成沉澱,後沉澱消失,發生的反應為Ca(OH)2+CO2═CaCO3↓+H2O,CO2+CaCO3+H2O=2Ca(HCO3)2,根據方程式知,完全轉化為沉澱和沉澱完全消失需要汪毀的二氧化碳的體積相等,所以不符合圖象,故A錯誤;
B.偏鋁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先生成程度後沉澱消失,發生的反應為NaAlO2+HCl+H2O=Al(OH)3↓+NaCl、困配備Al(OH)3+3HCl=AlCl3+3H2O,根據完全轉化為沉澱和沉澱完全消失需要鹽酸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3,所以符合圖象,故B正確;
C.氫氧化鋁賣基不溶於氨水,發生的反應為Al3++3NH3.H2O═Al(OH)3↓+3NH4+,所以符合圖象,故C正確;
D.氯化鋁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先生成沉澱後沉澱消失,發生的反應為Al3++3OH-═Al(OH)3↓、Al(OH)3+NaOH═NaAlO2+2H2O,根據方程式知,完全轉化為沉澱和沉澱完全消失需要氫氧化鈉體積之比為3:1,所以符合圖象,故D正確;
故選A.
E. (2010綿陽模擬)如圖是恆溫下某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隨反應時間變化的示意圖.下列敘述與示意圖不相符合
A.由平衡的特徵可知,反應達平衡時,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故A正確;
B.該反應達到平衡態Ⅰ後,增大反應物濃度,一瞬間正反應速率增大氏高,逆反應速率不變,平衡正向移動,達到平衡態Ⅱ,故B正確;
C.該反應達到平衡態後,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應逆向移動,逆反應速率大於正反應速率,與圖象矛盾,故C錯誤;
D.該反應達到平衡態Ⅰ洞核粗後,改變條件使反應繼續正向移動達到平衡態Ⅱ,所以同一種反應物在平衡態Ⅰ和平衡Ⅱ時納鎮濃度不相等,故D正確;
故選C.
F. 下列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現象與對應的圖形不相符的是()A.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B.SO2氣體通入氫硫
A、將氯化鋁溶液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譽散,開始階段發生的反應為:Al3++4OH-═AlO2-+2H2O,開始不會產生沉澱,故A錯誤.
B、SO2氣體通入氫硫酸中,發生的反應為:和2H2S+SO2═3S↓+2H2O,酸的量開始減少,所以酸性減弱,當硫化氫消耗完畢時,溶液的酸性是由二氧化硫溶於水形成的亞硫酸所導致的,所以酸性又會增強,故B正確;
C、H2S氣體通入NaOH溶液中,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為:H2S+2NaOH=Na2S+2H2O,溶液中的溶質隨反應的進行由氫氧化鈉轉化為硫化鈉,由方程式看以看出,2molNaOH的質量大於1molNa2S的質判散量,所以開始階段溶質的質量減小,當全部生成Na2S後,繼續通入硫化氫生成硫氫化鈉,然後溶質質量逐漸增大,當Na2S消耗完畢時,溶質質量不再改變,故C正確;
D、把CO2氣體通入飽和Na2CO3溶液中,CO2+Na2CO3+H2O=2NaHCO3,會有碳酸氫鈉晶體析掘虛氏出,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了,所以溶液的導電能力也減小,故D錯誤.
故選AD.
G. 下列敘述與圖中的實驗裝置不相符合的是()A.甲--收集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B.乙--驗證蒸騰作用散失水
萌發的種子進行呼吸作用不斷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液耐放慧埋此出的能量,一部分以熱量散失出來.前迅丙裝置是驗證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氧氣有助燃的作用,如果熄滅證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