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動攪拌器使用講解
導語:電動攪拌機能夠在很多領域應用,是一種用於液體混合的實驗裝備,電動攪拌機的製作工藝比較先進運行速度可控性強,是目前市場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設備,電動攪拌機是依靠電機的高速運轉來工作的。由於其卸裝簡單廣泛地被科研機構、大專學校、醫學單位和一些產品開發單位使用。下面就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電動攪拌機。
一、攪拌器設計
1、確定攪拌目的:如進行液液混合、固液懸浮、氣液或液液分散,是否需要實現傳熱、吸收、萃取、溶解、結晶等工藝目的。根據工藝特點選擇攪拌槳形式。
2、計算攪拌作業功率:即攪拌過程進行時需要的動力。
參考公式:功率=功率准數*液體密度*轉數的3次方*漿徑的5次方。
功率准數的計算復雜,與罐徑、漿徑、槳葉寬度、角度、層數、粘度、擋板數、擋板尺寸有關。
3、選擇電機功率:考慮到效率後的計算值應大於或等於1.5倍的攪拌作業功率即可。
4、有關最低臨街攪拌轉數的確定:這個轉數是滿足攪拌目的的最低轉數而不是攪拌軸的臨界轉數。
5、根據功率選擇及校核攪拌軸、槳的剛度和強度。
6、配用減速裝置時還要考慮減速機的使用系數及減速機的承載能力。
7、對於細長軸還要考慮增加支撐,中間或底部支撐。
8、還要考慮安裝方式(頂入或底入還是旁入),這條是先確定的。
9、設計支座
10、選用密封形式(填料或是機封)
二、電動攪拌機的使用
1、使用時一定要接地線。
2、工作時如發現攪拌棒不同心,攪拌不穩的現象,請關閉電源調整支緊夾頭,使攪拌棒同心。
3、中速攪拌能減小振動,延長使用壽命。
4、儀器應保持乾燥。
5、環境溫度:0-50℃,無腐蝕氣體。
6、相對濕度:35%-85%(無冷凝)。
7.請勿過載使用。
8、為保證安全使用請務接地線。
9、保險管Φ5×2015A。
10、長期不用時,請放在乾燥無腐蝕氣體處保存。
攪拌機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玻璃杯形狀的可以用來打食物比如水果、蔬菜等,這一種的好處就是將果肉和果汁混在一起擔憂不會破壞其中的營養元素。這一種也就是我們經常在街面上經常看到的。另一種就是大型的攪拌機一般用於工業上。市場上還有啟動裝置的攪拌機它們各有優點,有心的朋友朋友們可以留意一下,在使用攪拌機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注意事項,以免產生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
『貳』 生物分離工程可分為幾大部分,分別包括哪些單元操作
全書共十章,包括發酵液的預處理、細胞的分離、沉澱、萃取、膜技術、吸附與離子交換、色譜技術、離心、生物產品的濃縮結晶與乾燥等生物產品分離純化過程所涉及的全部技術內容。本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可讀性較強。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生物分離工程工作及研究的有關人員參考。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物分離工程的性質、內容與分類
一、生物分離工程的性質
二、生物分離工程的研究內容
三、生物分離過程的分類
第二節 生物分離工程的一般流程
一、發酵液的預處理
二、產物的提取
三、產物的精製
四、成品的加工處理
五、生物分離純化工藝過程的選擇依據
第三節 生物分離過程的特點
一、生物分離過程的體系特殊
二、生物分離過程的工藝流程特殊
三、生物分離過程的成本特殊
第四節 生物分離工程的發展趨勢
一、生物分離工程的發展趨勢
二、生物分離工程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思考題
第二章 發酵液的預處理
第一節 發酵液預處理的方法
一、發酵液的一般特徵
二、發酵液預處理的目的和要求
三、發酵液預處理的方法
第二節 發酵液的過濾,
一、發酵液過濾的目的
二、影響發酵液過濾的因素
三、發酵液過濾的方法
四、提高過濾性能的方法
五、過濾介質的選擇
六、過濾操作條件優化
七、過濾設備
思考題
第三章 細胞分離技術
第一節 細胞分離
一、過濾
二、離心沉降
第二節 細胞破碎
一、細胞壁的結構
二、細胞破碎動力學
三、細胞破碎的方法
第三節 胞內產物的溶解及復性
一、包含體及其形成
二、包含體的分離和溶解
三、蛋白質復性
思考題
第四章 沉澱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蛋白質表面性質
一、蛋白質表面的親水性和疏水性
二、蛋白質表面的電荷
三、蛋白質膠體的穩定性
第三節 蛋白質沉澱方法
一、鹽析法
二、有機溶劑沉澱法
三、等電點沉澱法
四、非離子多聚物沉澱法
五、變性沉澱
六、生成鹽類復合物的沉澱
七、親和沉澱
八、SIS聚合物與親和沉澱
第四節 沉澱技術應用
一、蛋白質
二、多糖
三、茶皂甙純化工藝研究
四、杜仲水提液中氯原酸的提取
思考題
第五章 萃取技術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萃取的概念、特點及分類
二、分配定律
三、分配系數、相比、分離系數
第二節 液液萃取的基本理論與過程
一、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液液萃取類型及工藝計算
第三節 有機溶劑萃取
一、有機溶劑萃取分配平衡
二、影響有機溶劑萃取的因素
三、有機溶劑萃取的設備及工藝過程
第四節 雙水相萃取
一、雙水相體系的形成
二、相圖
三、雙水相中的分配平衡
四、影響雙水相分配系數的主要因素
五、雙水相萃取的設備及工藝過程
第五節 液膜萃取
一、液膜及其分類
二、液膜萃取機理
三、液膜分離操作
四、乳化液膜分離技術的工藝流程
五、液膜分離過程潛在問題
六、液膜分離技術的應用
第六節 反膠團萃取
一、膠團與反膠團
二、反膠團萃取
三、反膠團制備
四、反膠團萃取的應用
第七節 液固萃取
一、液固萃取過程
二、液固萃取類型
三、浸取的影響因素
四、浸取的其他問題
五、浸取的工業應用
第八節 超臨界流體萃取
一、超臨界流體
二、超臨界流體萃取
三、超臨界萃取的實驗裝置與萃取方式
四、超臨界流體萃取條件的選擇
五、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基本過程
六、超臨界流體萃取的應用實例
第九節 萃取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一、雙水相萃取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二、液膜萃取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三、反膠團萃取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四、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思考題
第六章 膜分離過程
第一節 概述
一、膜分離過程的概念和特徵
二、膜過程分類
三、分離膜
第二節 壓力驅動膜過程
一、反滲透和納濾
二、超濾和微濾
第三節 電推動膜過程——電滲析
一、電滲析的基本原理
二、電滲析傳遞過程及影響因素
三、電滲析膜
四、應用
第四節 膜接觸器——膜萃取
一、膜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膜萃取的傳質過程
三、膜萃取過程影響因素
四、應用
第五節 其他膜分離過程
一、濃差推動膜過程——滲透蒸發
二、溫差推動膜過程——膜蒸餾
第六節 膜分離過程裝置
一、濾筒式膜組件
二、板框式膜組件
三、螺旋卷式膜組件
四、管式膜組件
五、毛細管式膜組件
六、中空纖維式膜組件
思考題
第七章 吸附與離子交換
第一節 概述
一、吸附過程
二、吸附與離子交換的特點
第二節 吸附分離介質
一、吸附劑
二、離子交換劑
第三節 吸附與離子交換的基本理論
一、吸附平衡理論
二、影響吸附的主要因素
三、離子交換平衡理論
第四節 基本設備與操作
一、固定床吸附操作
二、移動床吸附器
三、膨脹床吸附操作
四、流化床吸附操作
五、吸附器凈化效率的計算與選擇
思考題
第八章 色譜分離技術
第一節 色譜分離技術概述
一、色譜技術的基本概念
二、色譜法的分類
三、色譜系統的操作方法
第二節 吸附色譜法
一、吸附色譜基本原理
二、吸附薄層色譜法
三、吸附柱色譜法
第三節 分配色譜法
一、基本原理
二、分配色譜條件
三、分配色譜基本操作
四、分配色譜法的應用
第四節 離子交換色譜法
一、離子交換色譜技術的基本原理
二、離子交換劑的類型與結構
三、離子交換劑的理化性能
四、離子交換色譜基本操作
五、離子交換色譜的應用
第五節 親和色譜
一、親和色譜概述
二、親和色譜原理
三、親和色譜介質
四、親和色譜介質的制備
五、親和色譜的操作過程
六、影響親和色譜的因素
第六節 色譜分離技術的應用
一、親和色譜的應用
二、離子交換色譜的應用
三、吸附色譜的應用
四、分配色譜的應用
五、多種色譜技術的組合應用
思考題
第九章 離心技術
第一節 離心分離原理
一、離心沉降原理
二、離心過濾原理
第二節 離心分離設備
一、離心分離設備概述
二、離心沉降設備
三、離心過濾設備
四、離心分離設備的放大
第三節 超離心技術
一、超速離心技術原理
二、超速離心技術分類
三、超速離心設備
第四節 離心技術在生物分離中的應用
一、離心技術在生物分離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二、離心分離的優缺點
三、離心機的選擇
四、離心在生物分離中的應用
思考題
第十章 濃縮、結晶與乾燥
第一節 蒸發濃縮工藝原理與設備
一、蒸發濃縮工藝
二、蒸發濃縮設備
第二節 結晶工藝原理和設備
一、結晶操作工藝原理
二、結晶設備
第三節 乾燥工藝原理與設備
一、乾燥工藝原理
二、乾燥設備
思考題
『叄』 葯廠生產的單元操作有哪些
這個要看情況的,推薦你一本書,很詳細。可以網上搜,也可以去買。化工單元操作(供製葯、精細化工專業用)出版:化學工業出版社它的目錄如下:全文目錄化工單元操作
緒論
第一章 流體流動
第一節 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
1—1流體的密度、比容和相對密度
1—2流體的壓力(壓強)
1—3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
1—4靜壓力的測量
第二節 流體流動的基本方程
1—5流量與流速
1—6穩定流動與不穩定流動
1—7流體穩定流動的物料衡算——連續性方程
1—8流體穩定流動的能量衡算——柏努利方程
1—9柏努利方程應用舉例
第三節 流體在管內的流動阻力
1—10流動阻力的表現——壓力降
1—11產生流動阻力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1—12粘度
1—13流體流動的類型
1—14阻力計算的通式
1—15流體在直管中作層流流動時的阻力
1—16流體力學相似
1—17流體在圓形直管中流動時的阻力關系曲線
1—18局部阻力的計算
1—19管路計算
第四節 流速與流量的測量
1—20測速管(畢託管)
1—21孔板流量計
1—22轉子流量計
第二章 流體輸送機械
第一節 離心泵
2—1離心泵的結構和作用原理
2—2離心泵的主要性能參數
2—3離心泵的特性曲線
2—4離心泵的安裝高度
2—5離心泵的操作、組合及安裝
2—6葯廠常用離心泵的類型和選用
第二節 其它類型泵
2—7正位移泵
2—8旋渦泵
2—9流體作用泵
第三節 各類泵的比較
第四節 氣體輸送與壓縮機械
2—10通風機
2—11鼓風機
2—12壓縮機
2—13真空泵
第三章 非均一系的分離
第一節 氣相非均一系的分離
3—1沉降分離
3—2氣體的過濾凈制
3—3濕法除塵
3—4電除塵器
第二節 液相非均一系的分離
3—5過濾機理
3—6過濾設備
3—7離心分離設備
3—8離心沉降設備
第四章 液體攪拌
第一節 攪拌設備
4—1攪拌設備的組成
4—2攪拌器的作用原理
4—3攪拌器的分類
第二節 攪拌器的性能
4—4旋槳式攪拌器
4—5渦輪式攪拌器
4—6槳式攪拌器
4—7攪拌器的強化措施
4—8攪拌器的選型
第三節 攪拌功率
4—9功率關聯式
4—10功率曲線
第四節 攪拌器的放大
4—11攪拌器放大的概念
4—12攪拌器的放大
第五章 傳熱
第一節 傳熱的基本概念
5—1傳熱的基本方式
5—2常用的傳熱設備
5—3穩定傳熱和不穩定傳熱
第二節 熱傳導
5—4熱傳導的基本概念和傅立葉定律
5—5導熱系數
5—6平壁的熱傳導
5—7圓筒壁的熱傳導
第三節 對流傳熱
5—8對流傳熱的分析
5—9對流傳熱速率方程(牛頓冷卻定律)
5—10影響對流傳熱系數的因素
5—11熱相似
第四節 對流傳熱系數關聯式
5—12流體無相變化時的對流傳熱系數
5—13流體有相變化時的對流傳熱系數
第五節 熱輻射
5—14熱輻射的基本概念
5—15熱輻射的基本定律
5—16兩固體間的相互輻射
5—17對流和輻射的聯合傳熱
第六節 傳熱計算
5—18能量衡算
5—19總傳熱速率方程
5—20傳熱溫度差與流體流向的選擇
5—21流體流向的選擇
5—22總傳熱系數
第七節 換熱器
5—23常用換熱器
5—24高效換熱器
5—25強化傳熱過程的途徑
第八節 列管換熱器的設計
5—26列管換熱器設計的基本原則
5—27列管換熱器設計的基本步驟和舉例
第九節 常用的加熱、冷卻與冷凝的方法
5—28加熱方法
5—29冷卻與冷凝方法
第六章 蒸發與結晶
第一節 蒸發
6—1蒸發過程的基本概念
6—2蒸發器
6—3蒸發器的輔助設備
6—4單效蒸發的計算
6—5蒸汽的利用率、蒸發器的生產強度及多效蒸發
6—6蒸發過程常用的節能措施
第二節 結晶
6—7結晶原理
6—8結晶的工業方法及常用的結晶設備
6—9結晶的工藝計算
第七章 冷凍
第一節 冷凍過程的基本原理
7—1理想冷凍循環
7—2冷凍系數與冷凍能力
7—3溫熵圖(T——S圖)
7—4實際冷凍循環
第二節 冷凍劑與載冷體
7—5冷凍劑
7—6載冷體
第三節 壓縮蒸氣冷凍裝置及選用
7—7壓縮蒸氣冷凍裝置
7—8冷凍機的功率消耗與選用
第四節 其它型式冷凍裝置
7—9蒸汽噴射式汽化冷凍裝置
7—10吸收冷凍裝置
第八章 氣體吸收
第一節 吸收操作的基本原理
8—1吸收中的相平衡
8—2擴散原理
8—3吸收速率
第二節 填料吸收塔的結構
8—4填料的類型及特性
8—5填料塔的附屬結構
第三節 填料吸收塔的工藝設計
8—6吸收操作的流程
8—7物料衡算及吸收操作線方程
8—8吸收劑的選擇及用量
8—9填料塔的直徑
8—10填料層的阻力
8—11填料層高度
8—12傳質系數及傳質單元高度的計算
第四節 解吸及其它類型吸收簡介
8—13解吸
8—14其它類型吸收
第五節 其它吸收設備
8—15吸收操作的強化
8—16其它吸收設備
第九章 液體蒸餾
第一節 蒸餾中的氣液平衡關系
9—1氣液平衡與蒸餾操作
9—2雙組分理想溶液的相圖
9—3雙組分非理想溶液的相圖
9—4揮發度與相對揮發度
第二節 蒸餾方法和總物料衡算
9—5簡單蒸餾和平衡蒸餾
9—6精餾的原理
9—7精餾的流程
9—8蒸餾操作的物料衡算
第三節 雙組分混合液連續精餾的計算
9—9恆摩爾流量假定
9—10精餾塔的操作線方程
9—11進料熱狀況對操作線的影響
9—12理論板數的圖解法
9—13迴流比的選擇
9—14理論板數的簡捷演算法
9—15塔板效率與實際塔板數
9—16填料精餾塔的填料層高度
9—17影響精餾分離效果的因素
第四節 微分蒸餾和間歇精餾的計算
9—18微分蒸餾的計算
9—19間歇精餾的計算
第五節 多組分精餾的計算
9—20多組分精餾計算的概念
9—21相平衡常數和相平衡計算
9—22產品組成的計算
9—23最小迴流比和實際迴流比下的塔板數
第六節 蒸餾設備
9—24塔板的類型
9—25塔板的主要尺寸與負荷性能
9—26板式塔塔徑和其他尺寸的計算
9—27填料精餾塔
9—28蒸餾釜和其他傳熱設備
第七節 添加組分的蒸餾
9—29水蒸汽蒸餾
9—30恆沸精餾
9—31萃取精餾
第十章 溶劑萃取
第一節 基本概念
10—1萃取過程
10—2液——液相平衡
10—3液——液萃取中常見的物系和萃取流程
10—4溶劑(萃取劑)的選擇
第二節 液——液萃取的計算
10—5萃取劑與原溶劑不互溶物系萃取過程的計算
10—6一對部分互溶三元系萃取過程的計算
10—7復雜物系連續逆流萃取實驗
10—8萃取過程的速度
第三節 液——液萃取設備
10—9液——液萃取設備概述
10—10萃取設備的主要類型
10—11液——液萃取設備的選擇
10—12萃取塔計算簡述
第四節 固——液萃取
10—13固——液萃取概述
10—14影響固——液萃取的諸因素
10—15固——液萃取方法及設備
第十一章 固體乾燥
第一節 濕空氣的性質及焓濕圖
11—1濕空氣的性質
11—2濕空氣的焓濕圖及其應用
第二節 乾燥器的物料和熱量衡算
11—3物料衡算
11—4熱量衡算
11—5乾燥器出口空氣狀態的確定
11—6乾燥器的熱效率
第三節 乾燥速率和乾燥時間
11—7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質
11—8乾燥速率及影響因素
11—9恆定乾燥條件下乾燥時間的計算
第四節 乾燥器
11—10氣流乾燥器
11—11流化床乾燥器
11—12噴霧乾燥器
11—13廂式乾燥器
11—14耙式真空乾燥器
11—15雙錐回轉真空乾燥器
11—16滾筒乾燥器
11—17冷凍乾燥器
11—18紅外乾燥器
11—19微波乾燥
11—20乾燥器的選型
第五節 乾燥器的計算
11—21氣流乾燥器的計算
11—22卧式多室流化床乾燥器的計算
11—23乾燥器的設計程序
附錄
附錄一單位換算表
1.長度
2.面積
3.容積,體積
4.質量
5.力
6.溫度
7.密度
8.體積流量
9.壓力
10.能量,熱,功
11.功率
12.動力粘度
13.運動粘度,擴散系數
14.導熱系數
15.總傳熱系數,對流傳熱系數
16.比熱容
17.表面張力
18.傳質系數
19.重力加速度
20.通用氣體常數
附錄二各種重要數據
1.某些液體的重要物理性質
2.干空氣的重要物理性質
3.某些氣體的重要物理性質
4.水的重要物理性質
5.水在不同溫度下的粘度
6.水的飽和蒸汽壓(-20~100℃)
7.飽和水蒸汽的物理性質(以溫度為准)
8.飽和水蒸汽的物理性質(以壓力為准)
9.液體粘度共線圖
10.氣體粘度共線圖
11.液體比熱容共線圖
12.氣體比熱容共線圖(常壓下用)
13.液體汽化潛熱共線圖
14.某些液體的導熱系數λW/(m·K)
15.某些水溶液的導熱系數
16.某些液體的汽化潛熱kJ/kg
17.液體表面張力共線圖
18.某些水溶液的表面張力N/m×10〓
19.有機高溫載熱體的物理性質
20.(T0=273K、P0=101.3kPa)下氣體與蒸氣在空氣中的擴散系數
21.298K,101.3kPa下氣體與蒸氣在空氣中的擴散系數
22.293K時,擴散入液體中的擴散系數
23.管內各種流體常用流速
24.有縫鋼管(即水、煤氣管)規格(摘自YB23463)
25.標准篩目
『肆』 苯酚的液液萃取實驗原理
苯酚萃取的原理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操作
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目前印染廢水處理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澱法、吸附法、萃取法、膜分離法、高級氧化法和生化法等。在經過大量數據研究得出,使用萃取法進行印染廢水處理效果較好。針對印染廢水的處理,天一萃取採用離心萃取機,結合復合式萃取劑進行實驗,詳細介紹離心萃取機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萃取過程:
首先將兩相溶液按一定比例分別從兩個進料管口進入轉鼓和殼體之間形成的混合區內,藉助轉鼓的旋轉,通過渦輪.盤和葉輪使兩相快速混合和分散,兩相溶液得到充分的傳質,完成混合傳質過程。經過混合的兩相液體在渦流盤的作用下進入轉鼓,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完成兩相分離過程。
萃取後的負載有機相需要進行反萃取,以鹼液溶液為反萃劑對負載有機相進行反萃,反萃後的再生萃取劑可反復利用多次而不影響萃取效果。
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N,N-二甲基甲醯胺,簡稱DMF,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極性較強,可於水、醚、酮、脂、不飽和烴芳香烴等混溶,有「萬有溶劑」之稱,被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有機合成、無機化工、農.葯、制.葯等領域。DMF可以通過呼吸、皮膚接觸損壞人體健康,幾次損害眼睛,人體長期接觸或吸.入會阻礙血機並造成肝.臟阻礙。在水中會導致生物化學耗氧量和氮含量增加。廢水pH值調至0.5左右,萃取後廢水COD值降至1000mg/L以下,H酸含量低於0.1%,處理後的廢水顏色近無色,可以直接進入下一工段的處理。採用10%的鹼液(NaOH溶液)進行反萃,反萃後有機相中H酸殘留低於0.5%,可以循環使用。寧夏某化.工廠生產的H酸廢水。
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應用舉例:含酚廢水處理工藝流程設計:萃取階段:含酚廢水進入離心萃取機,同時,萃取劑也按比例進入離心萃取機,經過2-3萃取脫酚後,廢水排出排出離心萃取機。反萃階段:含苯酚萃取劑(負載有機相)進入反萃取機,同時,液鹼按比例進入反萃取機對含酚萃取劑進行2-3台反萃取、鹼洗,進過鹼洗後的萃取劑可循環使用。反萃後產生的酚鈉液排出反萃取機進行酚鈉回收再利用。
離心萃取機工作原理在福板形成的隔艙區內,混合液很快與轉鼓同步回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比重大的重相液在向上流動過程中逐步遠離轉鼓中心而靠向轉鼓壁;比重小的輕相液體逐步遠離轉鼓壁而靠向中心,澄清後的兩相液體終分別通過各自堰板進入收集室並由引管分別引出機外,完成兩相分離過程。隨著化工行業的不斷發展,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量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焦化廠生產時會產生大量含酚廢水,此類廢水具有毒性,生化性差,且成分比較復雜,如果直接進行排放,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因此針對焦化廠含酚廢水處理是目前廢水處理的重點之一。目前含酚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用生物法、化學法、物理法等,而常用的方法是溶劑萃取法。溶劑萃取法處理含酚廢水具有回收率高、溶劑可重復利用、成本低等優點。
『伍』 攪拌裝置的設計選型步驟方法有哪些
具體步驟方法如下:
1、按照工藝條件、攪拌目的和要求,選擇攪拌器型式,選擇攪拌器型式時應充分掌握攪拌器的動力特性和攪拌器在攪拌過程中所產生的流動狀態與各種攪拌目的的因果關系。
2、按照所確定的攪拌器型式及攪拌器在攪拌過程中所產生的流動狀態,工藝對攪拌混合時間、沉降速度、分散度的控制要求,通過實驗手段和計算機模擬設計,確定電動機功率、攪拌速度、攪拌器直徑。
3、按照電動機功率、攪拌轉速及工藝條件,從減速機選型表中選擇,確定減速機機型。如果按照實際工作扭矩來選擇減速機,則實際工作扭矩應小於減速機許用扭矩。
4、按照減速機的輸出軸頭d和攪拌軸系支承方式選擇與d相同型號規格的機架、聯軸器
5、按照機架攪拌軸頭do尺寸、安裝容納空間及工作壓力、工作溫度選擇軸封型式
6、按照安裝形式和結構要求,設計選擇攪拌軸結構型式,並校檢其強度、剛度。如按剛性軸設計,在滿足強度條件下n/nk≤0.7。如按柔性軸設計,在滿足強度條件下n/nk>=1.3
7.按照機架的公稱心寸DN、攪拌軸的擱軸型式及壓力等級、選擇安裝底蓋、凸緣底座或凸緣法蘭。
8.按照支承和抗振條件,確定是否配置輔助支承。
『陸』 機械攪拌器是什麼工作原理是什麼
鹽城奇聯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利用攪拌器攪拌介質,可以加速介質的傳熱和傳質,可以加速化工反應的進行,因而攪拌器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設備中。奇聯攪拌器種類型號頗多,攪拌介質的種類也很廣泛,根據攪拌介質物理學性質可以分為液體、固體和氣體,其中以液體居多。水是最常見的液體之一,它的粘度很低,攪拌阻力也較小。液體攪拌介質粘度高的也有,如黃油,在室溫下可達1 000 000 cP(粘度,1 cP=10-3Pa•s,下同)。攪拌液體中氣體過多會起沫,最簡單的攪拌就是混合兩種互溶的液體。一般而言,攪拌裝置由電機(馬達),攪拌軸,葉輪組成,有時為方便使用會配給支架、減速機等。我們奇聯在設計攪拌器的時候,追求的目標是攪拌器工藝、機械與成本三者間的平衡。我們的設計師會充分考慮攪拌器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攪拌器的應用范圍,設計出性價比最高的攪拌器,讓客戶不為攪拌器的品質、維護等操心。
參考資料:鹽城奇聯電力有限公司
『柒』 設計攪拌槳的基本參考是什麼
在觀察反應時發現反應後期液面根本不動,反應效果
很差,
收率僅有
60
多一點,
我提出將攪拌形式改成開
式渦輪,
速度提高到
125
轉,
收
率馬上提高到
75
(該
產品的總收率,不僅這一步,前面也是),成本降低
很大。所以我認為對於非均相反應,攪拌的影響是非
常大的,
不同的攪拌不同轉數,
甚至
能決定反應的成
敗!!!!
攪拌器的選擇與使用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目前國內
有關這方面的設計資料都
比較簡單,
大部分計算公司
都來自國外
50-70
年代,在應用中發現,理論與實際
的差別非常大,因此,目前攪拌器的設計採用的是理
論與實踐相結合。現有攪拌
器的形式大致分飛槳式、
推進式、錨框式、螺帶式以及復合式,出錨框、螺帶
往往應用在高粘度介質的攪拌外,大部分工況都採用
槳式與推進式的混合型攪拌器,一
般情況下轉數在
30--300
轉范圍內,
攪拌槳線速度在
5
米
/
每秒以下為
宜,攪拌器的直徑一般選用
1/3
罐徑左右,建議安裝
擋板。從混合效果看,對於勻相液液混合,在攪拌功
率一定時是,盡量選擇大漿徑,低轉速。而對以非勻
相及防止底部沉積的固液混合在攪拌功率一定的情況
下,盡量提高轉數,在選用功率時注意,一般情況下
電機功率達到
1.5
倍攪拌作業功率即可,過大隻會曾
加電力消耗和運行成本,目前,考核攪拌效率的難度
很大,
用戶對於攪拌器的研究做注重混合的均勻程度,
而忽略了單位時間內電力的消耗及單元操
作時間,
因
為,往往工藝給出的操作時間遠遠大於攪拌混合所需
的時間,這是因為,很多化工單元是液液反應,反應
時間和攪拌作業時間差距很大。
在容器的設計中
往往
忽略了擋板的作用,實際上,增加擋板後,可以顯著
增加液體的軸向流和徑向流,而且還可以產生湍流效
果,因此,擋板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增加擋板後,攪
拌
功率明顯提高,但是單位作業時間也會顯著下降,
混合效果明顯提高,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攪拌槳形式是
變截面攪拌槳並配合擋板使用。
攪拌器的選項要根據物料的特性和攪拌目的而定。對
於簡單的固液懸浮的物料,要求達到不沉低混合的目
的,
傳統選型法,
有選簡單的兩葉槳、
推進式槳和
3-4
葉的斜葉槳。這些槳不是循環量底,就是耗功率大。
經過更換高效節能的軸流槳。混合時間降低,所需功
率減少。
在
選攪拌之前,除了關注物料有幾相、體積、密度、
粘度、混合要求等等之外。還應該關注反應機理。有
的反應速度是由反應本身決定的,例如有的有機反應
本身就進
行的很慢,在這種條件下增強(或減弱)
攪拌效果對反應收率、反應時間的影響不大;而有的
反應,速度主要是由擴散控制的,反應本身進行的很
快,在這種情況下
增加攪拌效果則反應收率以及反
應時間都會有很好的改善。我見過改變攪拌效果後,
收率提高十幾個點的情況,也見過加強攪拌後幾乎對
反應沒什麼影響的情況。
有的時候攪拌太快也不是什麼好事,比如說在兩相分
層萃取過程中,攪拌的作用只要能保證兩相充分混合
即可。攪拌太快有可能產生乳化現象,有時會嚴重影
響正常操作以及收率。
在結晶過程中,攪拌太慢會影響傳熱傳質,太快可能
破快大的結晶使之變成難過濾難烘乾的細晶。選用何
種攪拌類型才能在保證軸向,徑向循環的前提下不破
壞結晶
過程,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晶型不好很大
程度上影響過濾烘乾,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質量。我
發現某些結晶過程中,錨式、框式攪拌表現很差(當
然也可能是反應
本身,或析晶溶劑,或析晶溶劑濃
度以及配比等原因)。我想把攪拌形式改成推進式或
者螺帶式,
請各位朋友說一下,
在一般條件下:
2000L
不銹鋼反應釜,裝
料系數
0.7
,常規溶劑(如乙醇,
乙酸乙酯等),常規冷卻結晶過程,假如要採用推進
式攪拌槳,那麼轉速一般為多少?要是採用雙螺帶攪
拌漿,一般轉速為多
少?
1
、確定攪拌目的:如進行液液混合、固液懸浮、氣液
或液液分散,是否需要實現傳熱、吸收、萃取、溶解、
結晶等工藝目的。根據工藝特點選擇攪拌槳形式。
2
、
計算攪拌作業功率:
即攪拌過程進行時需要的動力
參考公式:功率
=
功率准數
*
液體密度
*
轉數的
3
次方
*
漿徑的
5
次方。
功率准數的計算復雜,與罐徑、漿徑、槳葉寬度、角
度、層數、粘度、擋板數、擋板尺寸有關。
3
、選擇電機功率
:
考慮到效率後的計算值應大於或等
於
1.5
倍的攪拌作業功率即可。
4
、
有關最低臨街攪拌轉數的確定:
這個轉數是滿足攪
拌目的的最低轉數而不是攪拌軸的臨界轉數。
5
、根據功率選擇及校核攪拌軸、槳的剛度和強度。
6
、
配用減速裝臵時還要考慮減速機的使用系數及減速
機的承載能力。
7
、對於細長軸還要考慮增加支撐,中間或底部支撐。
8
、還要考慮安裝方式(頂入或底入還是旁入),這條
是先確定的。
9
、設計支座
10
、選用密封形式(填料或是機封)
在蒸餾過程中,
液體
逐漸減少,
固體結晶物逐漸增多,
這個過程是由高粘度的液液混合轉變正固液混合進而
演變成粉體混合,單一種類的攪拌器都無法適應這種
復雜的工況,
而且由於防
腐層是搪玻璃,
襯里的施工
工藝對攪拌器要求比較苛刻,另外,根據你的描述,
結晶物並非單一的顆粒狀,
而是蜂窩狀的整體,
因此,
攪拌器還要具有很強的剪切力
才行,
框式槳只適合高
粘度的液液混合,並不適用在這種工況。我的一建議
是,選用螺帶式攪拌器,加上變頻調速電機,蒸餾前
轉數高些,
隨著液體的減少,
結晶物
的增加,
可逐漸
降低轉數,
調速范圍可選在
60-10
轉
/
分之間,
電機功
率應在
5.5
千瓦左右,螺帶的材質直接選用鈦材或雙
相不銹鋼,
這樣不必進行防腐處
理,
這樣,
可以保證
螺帶截面為無圓角的矩形,有很強的剪切力,可以攪
碎粘接在一起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