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課件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課件

發布時間:2023-03-13 13:52:09

A. 二氧化碳的製取裝置

試管、錐形瓶(或廣口瓶)、集氣瓶、燒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單孔和雙孔)、導氣管(玻璃和橡膠)、玻璃片、鑷子、火柴、大理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

實驗步驟:

(1)按圖安裝好製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

(2)錐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塊狀大理石,塞緊帶有長頸漏斗和導管的橡皮塞。

(3)氣體導出管放入集氣瓶中,導管口應處在集氣瓶的瓶底處。

(4)通過長頸漏斗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錐形瓶中立刻有氣體產生。

(5)片刻後,劃一根火柴,把燃著的火柴放到集氣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滅說明集氣瓶中已經受集滿二氧化碳氣體,蓋好毛玻璃片,將集氣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備用。

要點:

(1)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如選用大理石為原料,則不能選用稀硫酸。因為生成的碳酸鈣是微溶性物質,它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液不能與大理石接觸,從而使反應中止。

(2)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可用啟普發生器,以便隨制隨用。

(3)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也可用排水法,但水槽中的液體最好選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它不會使二氧化碳損失

1.注意氣密性(第二步),這樣防止外界的氣體進去,導致制出二氧化碳不純!

2.導管口要在瓶底處,因為二氧化碳的空氣比重不一樣,所以要在地步!!!!

B. 製取二氧化碳時的裝置圖形

有幾個圖,都可以用差不多就是大小不一樣: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FE%D1%F5%BB%AF%CC%BC%D6%C6%C8%A1%D7%B0%D6%C3&in=24074&cl=2&cm=1&sc=0&lm=-1&pn=18&rn=1&di=2040658884&ln=2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FE%D1%F5%BB%AF%CC%BC%D6%C6%C8%A1%D7%B0%D6%C3&in=17130&cl=2&cm=1&sc=0&lm=-1&pn=19&rn=1&di=891809048&ln=2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6%FE%D1%F5%BB%AF%CC%BC%D6%C6%C8%A1%D7%B0%D6%C3&z=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2&tn=imagedetail&word=%B6%FE%D1%F5%BB%AF%CC%BC%D6%C6%C8%A1%D7%B0%D6%C3&in=25639&cl=2&cm=1&sc=0&lm=-1&pn=3&rn=1&di=1067081140&ln=1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2&tn=imagedetail&word=%B6%FE%D1%F5%BB%AF%CC%BC%D6%C6%C8%A1%D7%B0%D6%C3&in=30292&cl=2&cm=1&sc=0&lm=-1&pn=2&rn=1&di=1017268100&ln=14
用石灰石(就是大理石,主要成分為CaCO3)和稀鹽酸(HCl)反應

易生成CaCl2+H2O+CO2.

實驗器材為:1發生裝置:長頸漏斗,錐形瓶,導管 2收集裝置:集氣瓶

實驗步驟為:

1檢查氣密性

2把石灰石放入錐形瓶中

3在長頸漏鬥倒入稀鹽酸

4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5整理裝置

如何驗證集氣瓶內已經有二氧化碳:

用燃著的木條放入集氣瓶內,若木條熄滅,則其中含有二氧化碳``

如何驗證集氣瓶內二氧化碳已滿:

用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熄滅,則二氧化碳已滿.

這種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石灰石主要由CaCO3組成,那麼,為什麼不用CaCO3粉末呢?

原來,用CaCO3粉末來進行反應,速度會太快,不易看清實驗的現象

為什麼不用濃鹽酸來製取二氧化碳呢?

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制出的氣體易與二氧化碳一起進入集氣瓶內,制出的二氧化碳會不純.

為什麼不用稀硫酸呢?

因為稀硫酸(H2SO4)與石灰石反應生成微溶於水的硫酸鈣(CaSO4)在石灰石表面而形成緻密的保護膜,使反應不能進行.
78
|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haohao1984

C. 下圖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圖,請根據圖來回答.該實驗選用的固體試劑是,液體試劑是.

(1)該實驗選用的固體試劑是 CACO3 ,液體試劑是 HCL 。
(2)實驗開始之前應先 檢查氣密性 ,然後再加葯品。先加 CACO3 ,
再加 HCL 。
(3)容器B中的導管口的位置在 C 處(填c或d)
(4)可將分液漏斗改為 漏斗 ,此時加入A容器中的液體液面應
到 A 處(填a或b)。
(5)裝置還可用於製取 CO2 ,反應原理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用文字表達式表示)。
(6)分液漏斗的優點是 方便控制反應 。

D.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

你好,用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的那套反應裝置和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收內集裝置組合在一容起就行了,你去課本上找一下就行了,如果需要畫草圖,請說明
親,我是誠心的想幫你,若滿意請給予好評,此題有問題請追問,互相探討,答題不易,互相理解,請不要隨意給差評,謝謝,

E. 如圖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圖,請根據圖來回答.(1)該實驗選用的固體試劑是______,液體試劑

(1)實驗室製取二抄氧化碳時,選襲用的固體試劑是大理石或石灰石,液體試劑是稀鹽酸.
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
(2)為了防止裝置漏氣影響二氧化碳的收集,實驗前應該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如果裝置不漏氣,接著向錐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再向長頸漏斗中注入稀鹽酸.
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
(3)容器B中的導管口應該盡量接近集氣瓶底部,即在c處.
故填:c.
(4)可將分液漏斗改為長頸漏斗,此時加入A容器中的液體液面應到b處,把長頸漏斗末端浸沒,這樣可以防止二氧化碳從長頸漏斗逸出.
故填:長頸漏斗;b.
(5)實驗室用過氧化氫製取氧氣時不需要加熱,可以利用該裝置製取;
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的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

二氧化錳

F. 如圖裝置(Ⅰ)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圖,請你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儀器

(1)依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解答此題,①長頸漏斗,②分液漏斗;
(2)實驗室常用稀鹽酸和大理石反應製取二氧化碳氣體,不用碳酸鈉代替大理石作反應原料的原因:反應速率太快,不利氣體收集;
(3)裝置Ⅰ氣密性檢查的方法是:關閉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若存在上下固定液面差,說明氣密性好.
(4)根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原理,裝置Ⅱ與裝置Ⅰ比較,Ⅱ更好一些,理由是:可控制酸液的滴加量及滴加速度;
(5)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時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有白色沉澱生成,繼續通入氣體卻發現白色沉澱又消失了,推測原因可能是:繼續通入的CO2與沉澱發生了反應產生可溶性的新物質了.
故答案為:
(1)①長頸漏斗,②分液漏斗;
(2)稀鹽酸,反應速率太快,不利氣體收集;
(3)關閉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若存在上下固定液面差,說明氣密性好;
(4)Ⅱ,可控制酸液的滴加量及滴加速度;
(5)繼續通入的CO2與沉澱發生了反應產生可溶性的新物質

G. 製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如下圖:

二、葯品選用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不能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因為濃鹽酸也有揮發性,會使製得的二氧化碳不純,還有氯化氫氣體雜質。

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因為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於水,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行。

3、不能用碳酸鈉代替大理石或者石灰石,因為反應速率太快,不容易收集。

三、除雜乾燥

經常會出現說製取一瓶純凈和乾燥的二氧化碳,是提示你需要除雜和乾燥,先除雜後乾燥。製取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氣體雜質一般是氯化氫,常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除去,然後用濃硫酸乾燥。

H. 製取乾燥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求圖

上圖最後吸收的那個有點問題就是導管太短了,應該伸到瓶底,CO2的密度與空氣差不多,想圖中很容易瓶下部的空氣排不凈

而且濃硫酸的導管也要插到液面下

與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鑫峰達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51
一加工具箱怎樣改4g網 瀏覽:833
軸承的卡簧怎麼量 瀏覽:487
scy是什麼儀器 瀏覽:646
外徑28mm內徑12mm是什麼軸承 瀏覽:566
鍋爐水位表上用的什麼閥門 瀏覽:139
紛彩通訊設備速定是什麼 瀏覽:639
水管開關前閥門怎麼開 瀏覽:498
超聲波檢測怎麼區分底部缺陷 瀏覽:649
win81pe工具箱啟動 瀏覽:111
供暖換閥門起什麼作用 瀏覽:430
加熱和製冷有什麼區別 瀏覽:400
製冷管道系統的閥門實驗 瀏覽:205
數控機床車角度60度怎麼計算 瀏覽:454
閥門圖紙不加工怎麼表示 瀏覽:606
門頭溝區機械包裝設備哪個好 瀏覽:517
球閥門開關方向標識怎麼做 瀏覽:718
暖氣閥門滴答水 瀏覽:16
熱力管道進戶的閥門怎麼開關 瀏覽:890
廚房裡的化學實驗電解裝置 瀏覽:446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