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風的形成實驗裝置特點

風的形成實驗裝置特點

發布時間:2023-03-12 14:34:06

㈠ 科學實驗題目風的形成分別有材料怎麼設計什麼實驗方法現象

實驗材料:1.5升的飲料瓶、吸管、蠟燭、蚊香、膠帶、紙條、火柴、刀子
實驗回過程:
1.用答刀子將1.5升飲料瓶裁成兩部分,從瓶子底部向上約7.5cm留上下兩部分備用。
2.在距離瓶子底5cm的地方燙一個圓孔,將吸管插入圓孔並密封好。
3.在瓶子的開口處用膠帶粘上兩個小紙條,小紙條可以用有一定硬度的紙做,要折疊幾下,保證風從那裡過的時候,小紙條能上下晃動。
4.將蠟燭固定在瓶底中央,點燃蠟燭套上剪下的瓶體上部。
實驗現象:
一:看燭焰的偏移。讓吸管口對好蠟燭火焰,可以看到燭焰的偏移,說明有從外向里的風。堵住管口,沒有風進去,蠟燭火焰方向朝上。
二:看紙條的飄動。觀察瓶子上方開口處的小紙條,看到微微飄動。也說明有風。
三:看煙霧的流動。點燃一段蚊香放在吸管口,不點燃瓶子里的蠟燭煙徐徐上升;點燃蠟燭,可以看到淡淡的煙從外面往裡跑。實驗結論:空氣受熱後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

㈡ 一個實驗:驗證風是由空氣流動形成的。需要什麼實驗器

說出風的形成實驗所用的實驗材料,再說出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目的:探究風形成的原因。內
實驗材料:大塑料容瓶、小塑料瓶、蠟燭、蚊香、火柴。
實驗步驟:
1、用一個大塑料瓶,去底去口,再在一側壁面用小刀挖一個與小塑料瓶口大小相同的孔,將一個小塑料瓶去底,瓶口卡進側壁洞口,並用橡皮泥將洞口周圍封嚴。
2、在桌子上點燃一支蠟燭,火苗向上沒有飄動,說明周圍沒有形成溫差,既沒有風。
3、將做好的裝置罩在燃燒的蠟燭上,使小瓶的口正對著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飄動。
4、在小瓶底口處點燃蚊香。
5、轉動大瓶。
6.觀察記錄所發現的現象,並進行分析。
實驗現象;
1. 小瓶的口正對著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飄動。
2. 小瓶底口處點燃蚊香,也可以看到煙流向大瓶內。
3. 轉動大瓶,火苗也隨著改動飄動方向。
實驗結論:
風形成的原因: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體積減少,壓力變小,別處的冷空氣流入補充,這樣不斷循環流動就形成了風。

㈢ 說出風的形成實驗所用的實驗材料在風中,風就怎樣形成的

說出風的形成實驗所用的實驗材料,再說出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目的:探究風形成的原因。
實驗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蠟燭、蚊香、火柴。
實驗步驟:
1、用一個大塑料瓶,去底去口,再在一側壁面用小刀挖一個與小塑料瓶口大小相同的孔,將一個小塑料瓶去底,瓶口卡進側壁洞口,並用橡皮泥將洞口周圍封嚴。
2、在桌子上點燃一支蠟燭,火苗向上沒有飄動,說明周圍沒有形成溫差,既沒有風。
3、將做好的裝置罩在燃燒的蠟燭上,使小瓶的口正對著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飄動。
4、在小瓶底口處點燃蚊香。
5、轉動大瓶。
6.觀察記錄所發現的現象,並進行分析。
實驗現象;
1. 小瓶的口正對著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飄動。
2. 小瓶底口處點燃蚊香,也可以看到煙流向大瓶內。
3. 轉動大瓶,火苗也隨著改動飄動方向。
實驗結論:
風形成的原因: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體積減少,壓力變小,別處的冷空氣流入補充,這樣不斷循環流動就形成了風。

㈣ 風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方案

①用剪刀剪一個紙螺旋圈,並在圈的中心扎一個小孔,穿過一根細線,線端打結。
②將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點燃蠟燭,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觀察有什麼現象。
④移走蠟燭,過一會再放回原位,觀察螺旋圈會怎樣。

廣州番禺祈福英語實驗小學 孫宏 教材說明: 「風是怎樣形成的?」是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刮風了」一課中活動3的內容,此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探究風的形成過程.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風就是流動的空氣.那麼自然界的風是怎麼形成的呢?很多四年級的學生都答不上來,因為在學生原由的知識和經驗中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學生對風的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界中風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空氣受熱上升,至於為什麼空氣受熱就會上升,由於超出小學的知識范圍,所以不宜做研究.因此課文直接給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知識概念.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要探究應該是另外兩個內容:一是知道空氣變熱是形成風的關鍵因素,二是理解熱空氣上升後,周圍的空氣是怎麼流過來補充的.對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學生是有知識基礎的,一方面在前一單元「熱」的學習中,學生知道熱是可以傳遞的;另一方面,學生知道空氣是可以流動的.但有了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基礎,並不代表學生知道空氣受熱上升後就會馬上建構起空氣循環流動形成風的新知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空氣變熱是形成風的關鍵,然後通過分析和實驗探究熱空氣上升引起的周圍空氣流動變化的情況,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風的形成過程,建構對風形成的科學概念.教材在實驗後安排了一個拓展內容,主要是通過判斷海風的方向,讓學生對掌握知識進行簡單的運用.教材中指出在海濱的白天,陸地上的空氣溫度高於和海面上空氣的溫度,要求判斷在這樣的條件下會產生風嗎?如果有風,風的方向是怎樣?這個問題是從比較低的層次上讓學生對所學進行簡單運用,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實驗說明】: 教材中的實驗中是使用很大的一個黑色紙筒在陽光進行,選用此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讓實驗和自然界中風的形成更具可比性(都是以陽光為熱源).但由於此實驗要求的條件較嚴格(陽光猛烈並且室外無風),因此在室內教學中可以使用玻璃鍾罩代替紙筒,鍾罩內點燃蠟燭做熱源.。
教學目的:
1、 知道空氣受熱上升是產生風的關鍵因素;
2、 通過探究發現實驗中空氣流動的路線;
3、 能想出驗證自己猜測(空氣流動的路線)的實驗方法,並且能根據選定方法制定可行的實驗方案;
4、 認識到自然界風的形成是有科學規律的,並不神秘;
教學重點:
1、 分析實驗現象,認識產生風的關鍵因素;
2、 通過實驗探究,發現空氣流動的路線. 教學准備:蠟燭、鍾罩(經過改造)、風車、火柴、香、「熱氣球」(塑料袋)、吹風機、課件 教學過程:導入: 出示課題「風是怎樣形成的」,請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學生回答.教師注意抓住學生的回答,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一、探究讓風車轉動的原因
1、 蠟燭「吹」風車實驗:a、要求學生觀察鍾罩上的風車有無轉動,說明什麼?學生簡單回答.b、介紹實驗步驟和要求:把點燃的蠟燭放到鍾罩里,觀察現象.學生分組實驗.待各組都觀察到風車轉動後,要求學生停止實驗.c、問:讓風車轉動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認識到是流動的空氣推動了風車轉動,而實驗中流動的空氣是被蠟燭加熱了的熱空氣,因此是熱空氣推動了風車轉動.至此,就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 說明:由於學生回答此類問題往往很主觀,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種多樣.教師不應直接否定學生的錯誤的答案,應該先將學生的答案歸類,再引導學生一起來分析哪個答案有道理.比如:學生如果回答:「是蠟燭的煙推動風車轉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日常的經驗思考:是煙隨風動,還是風隨煙動,搞清主動與被動關系,學生就容易抓住問題的核心。
二、熱空氣會上升實驗:a、說明因為熱空氣會上升所以能推動風車轉動,然後做「熱氣球」的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理解。
三、探究空氣的流動路線:a、問:我們知道蠟燭火焰上方的熱空氣是上升的,那麼火焰周圍(鍾罩內外)的空氣會不會流動呢?怎樣流動呢?要求學生討論並畫出自己的猜測.小組討論,繪制空氣流動圖.教師展示學生的圖畫,並歸類.b、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證明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呢?學生回答.教師將學生提出的方法歸類,然後和學生一起分析各種方法,從中篩選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個實驗小組,選取一個實驗方法(篩選後的),研究討論實施實驗的具體方案.小組匯報自己的實驗方案,其他小組(特別是選用同樣方法的小組)可以提出補充或意見.經過交流使每個小組都能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實驗目的、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d、分發實驗材料、分組實驗.實驗畢,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要求學生對照實驗前的猜測,明確空氣流動的路線.小結(展示動畫):熱空氣上升,周圍的冷空氣就會留過來形成風. 說明: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是根據教師(或課本)設計好的實驗來學習「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就流過來補充」的知識.所以實驗中為什麼要用煙和煙為什麼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學生並不一定理解.因此學生即便是看到實驗的現象,也不能保證其真正理解風的產生過程.而上面的教學設計先要學生提出假設,再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學生對為什麼要這樣做實驗就搞清楚了.實踐證明,學生對火焰周圍(鍾罩內外)的空氣流動路線的猜測是有分歧的.另外學生提出驗證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當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確或難以操作的.但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實驗方法.接下來要求學生把實驗方法具體化為實驗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學生在一開始就能提出完善詳細的實驗方案.所以學生討論制定實驗方案的過程不僅可以提高自己設計實驗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明確實驗的目的,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 四、知識的運用,判斷海風的方向:a、教師說明自然界風形成也是和空氣冷、熱有關,比如在海邊常刮的風——海陸風.

㈤ 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模擬風的形成,寫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步驟

模擬實驗:風的形成

實驗目的:理解風的成因,初步學會做空氣流動形成風的模擬實驗。

准備的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蠟燭、剪刀、油性筆、橡皮泥、蚊香片、火柴、鑷子。

實驗過程:

1、取一個大塑料瓶橫放在桌面,用刀把它的底部去掉,並利用剪刀把瓶底修理平整。

2、取一個小塑料瓶,把它的瓶口與大塑料瓶中間外壁相接觸,用油性筆在大塑料瓶身上按小塑料瓶瓶口的大小做個記號。

3、用剪刀沿油性筆的記號在大塑料瓶中間外壁開一個小洞,洞的大小比小塑料瓶口略大一點。

4、把小塑料瓶瓶口卡進大塑料瓶外壁的洞里,周圍用橡皮泥封緊。這樣一個空氣流動裝置就做好了。

5、選擇一支與大塑料瓶中間洞口高度差不多的蠟燭,點燃蠟燭放在平整的桌面,觀察蠟燭的火焰沒有飄動,說明現在沒有風。

6、把剛才做好的空氣流動裝置罩在燃燒的蠟燭上,火焰對著小塑料瓶口。這時發現蠟燭的火焰向另外一個方向飄動,說明現在形成了風。

原因分析:點燃蠟燭後,瓶內空氣受熱變輕上升,從瓶口流出,瓶內空氣因此稀薄,壓力減小。而同時,瓶外溫度沒有升高,空氣沒有變化,壓力較大。由於瓶外壓力大於瓶內壓力,瓶外的冷空氣就順著小塑料瓶口向大瓶內流動,瓶內的空氣受熱不斷上升流出,瓶外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流進瓶內。這樣,就形成了一股由瓶外向瓶內流動的空氣,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㈥ 風是怎麼形成的風的形成原理

風的形成原理:

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集結的水蒸氣(雲)結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前來補充,就形成風。地球上的風與水源有關系,風由水與水蒸氣的脹縮而產生。

風由大海吹向陸地,或陸地吹向 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溫度高空氣、水蒸氣膨脹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氣、水蒸氣補充地面空氣空間,海面溫度低空氣收縮。要由地面上溫度高空氣膨脹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海面空氣空間。在冬天海面溫度高海面空氣上升,地面溫度低空氣比重大沿地面補充海面空間。

(6)風的形成實驗裝置特點擴展閱讀:

自然界中其他現象的形成原因:

1、雨的形成

雨是從雲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它們在雲里互相碰撞,合並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

2、霧的形成

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3、雪的形成

冰雲是由微小的冰晶組成的。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時,冰晶表面會增熱而有些融化,並且會互相沾合又重新凍結起來。這樣重復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在混合雲里,當過冷卻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時候,就會凍結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當小冰晶增大到能夠克服空氣的阻力和浮力時,便落到地面,這就是雪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自然現象)

閱讀全文

與風的形成實驗裝置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鑫峰達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51
一加工具箱怎樣改4g網 瀏覽:833
軸承的卡簧怎麼量 瀏覽:487
scy是什麼儀器 瀏覽:646
外徑28mm內徑12mm是什麼軸承 瀏覽:566
鍋爐水位表上用的什麼閥門 瀏覽:139
紛彩通訊設備速定是什麼 瀏覽:639
水管開關前閥門怎麼開 瀏覽:498
超聲波檢測怎麼區分底部缺陷 瀏覽:649
win81pe工具箱啟動 瀏覽:111
供暖換閥門起什麼作用 瀏覽:430
加熱和製冷有什麼區別 瀏覽:400
製冷管道系統的閥門實驗 瀏覽:205
數控機床車角度60度怎麼計算 瀏覽:454
閥門圖紙不加工怎麼表示 瀏覽:606
門頭溝區機械包裝設備哪個好 瀏覽:517
球閥門開關方向標識怎麼做 瀏覽:718
暖氣閥門滴答水 瀏覽:16
熱力管道進戶的閥門怎麼開關 瀏覽:890
廚房裡的化學實驗電解裝置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