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氧化碳於氧化鐵反應的實驗裝置,(1)實驗開始時,為什麼要先向玻璃管中通入
開始時,先向玻璃管中通入CO,目的是排盡試管內的空氣,以免加熱時發生爆炸事故。
實驗結束後,還要繼續通入CO,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熱的鐵與空氣接觸,又被氧化。
實驗過程中,要將尾氣點燃,以免CO污染空氣。
⑵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1)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裡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澱粉).如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為了確保實驗的科學性,該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圖甲中的葉片先進行了暗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
(2)圖甲中,A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A葉片的前端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因此,A葉片割斷處的前端和後端部分就形成以水為惟一變數的對照實驗組;B葉片和C葉片,唯一不同的變數是光,是以光為變數的對照實驗;C葉片和D葉片,唯一不同的變數是二氧化碳,是以二氧化碳為變數的對照實驗.因此,圖甲所示的實驗設計能探究水、光、二氧化碳等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3)D裝置中葉片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釋放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導致D裝置中氣體減少,氣壓降低.因此D裝置彎玻璃管中紅墨水的移動方向是向左(填寫向左、向右或者不動).
圖乙中,曲線Ⅰ主要在6~18點有光時進行,因此曲線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線Ⅱ在0~24點都能進行,因此曲線Ⅱ表示呼吸作用.D裝置內的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能進行呼吸作用.所以圖乙中的曲線Ⅱ與D裝置內葉片的生理活動相對應.
(4)B裝置中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因此「一段時間後,抽取B裝置中的氣體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現的現象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原因是呼吸作用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把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
(2)水;光;二氧化碳
(3)向左;Ⅱ
(4)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呼吸作用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⑶ 某興趣小組根據金屬鎂與C02的反應,推測金屬鈉也能與C02發生反應,因此他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鈉與C0
(1)製取氣體的裝置能「隨開隨用,隨關隨停」,是利用的啟普發生器原理分析選擇裝置;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雜質,通入金屬鈉的玻璃管前需要除去,B裝置先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氯化氫氣體,C裝置再用濃硫酸吸收水蒸氣得到純凈乾燥的二氧化碳氣體,
故答案為:Ⅲ;飽和NaHCO3;
(2)避免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影響探究二氧化碳和鈉反應的產物分析,需要先把裝置中空氣排出,打開Ⅲ的導氣管活塞,先通一會CO2氣,使裝置充滿二氧化碳氣體後再點燃酒精噴燈,
故答案為:打開Ⅲ的導氣管活塞,先通一會CO2氣;
(3)裝置D中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化鈉和碳,氧化鈉和繼續通入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生成產物可能為碳酸鈉,
故答案為:b;
(4)若D玻璃管中殘留的固體是純凈物,則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一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