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迪生的簡介資料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1931年10月18日凌晨3點24分,在美國新澤西西奧蘭治的家中,愛迪生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84歲。
(1)天津地下工程專用模型實驗裝置供應商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2、電燈
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後大量投產,並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2. 淺層地熱能的國內外研究利用現狀與發展
一、國外研究利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1.早期發展階段
淺層地熱能的研究與開發利用是隨著熱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而興起的。早在186年前(1824年)法國物理學家卡諾奠定了熱泵理論基礎。之後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論證了改變氣體的壓力引起溫度變化的原理。英國勛爵湯姆遜教授首先提出了「熱量倍增器」可以供暖的設想。1912年,瑞士蘇黎世已成功安裝了一套以河水作為低品位熱源的熱泵設備用於供暖,並以此申報專利,這就是早期的水源熱泵系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水源熱泵系統。
在此之後的幾十年,地源熱泵基本處於實驗研究階段,並先後有地表水源熱泵、地下水源熱泵及土壤源熱泵系統的問世與發展。20世紀30年代地表水源熱泵系統問世,是地源熱泵中最早使用的熱泵系統形式之一。歐洲第一台較大的熱泵裝置是1938~1939年間在瑞士蘇黎世市政大廳投入運行的,它以河水作為熱源,供熱能力175k W;20世紀40~50年代,瑞士、英國早期使用的地表水源熱泵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除了用於建築物採暖外,還用於游泳池加熱和人造絲廠工藝加熱和鞋廠空調等。隨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安裝地表水源熱泵系統,熱泵系統的供熱量不斷增大,性能系數也有很大提高。
地下水源熱泵也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1940年美國已安裝了15台大型商用熱泵,其中大部分是以井水為熱源。1937年,日本在大型辦公樓內安裝了2台194k W 壓縮機帶有蓄熱箱的地下水熱泵系統,其性能系數達4.4。至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應用的主要是地下水地源熱泵。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影響和中斷了空調供暖用熱泵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二戰結束後,熱泵技術研究及應用逐步恢復,至1950年美國已有20個廠商和10餘所大學研究單位從事熱泵開發研究,在當時擁有的600台熱泵中,50%用於房屋供暖。地埋管式地源熱泵技術初始於美國和英國。1950年前後,兩國開始使用地埋管吸收地熱作為熱源為家用房屋供暖的小型土壤熱泵。1952年,美國約出廠1000套熱泵,1954年出廠約2000套熱泵。由於地源熱泵的日趨成熟,有力地促進了淺層地熱能的廣泛應用。
1957年,美國軍用基地住房大量採用熱泵供暖代替燃氣供熱方案,熱泵產量達2萬套,1963年年產量增加到7.6萬套。至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安裝的熱泵機組已達近8萬台。但當時壓縮機質量尚不過關,設備費用高而影響了熱泵供暖技術的推廣,開始處於停頓狀態。
到1964年,熱泵可靠性的問題已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60年代電價持續下降,使得電加熱器的應用不斷增加,限制了熱泵的發展。
2.迅速發展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的出現,又引起人們對地下水源熱泵的關注與興趣,又開始大量安裝與使用地下水源熱泵,熱泵工業進入了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世界各國對熱泵的研究工作都十分重視,諸如國際能源機構和歐洲共同體都制定了大型熱泵發展計劃,熱泵新技術層出不窮,熱泵的用途也在不斷地開拓,並廣泛應用於空調和工業領域,在能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熱泵真正意義的商業應用也只有近20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環保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美國地下水源熱泵系統的應用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能源信息部的調查表明:美國地下水源熱泵的生產量從1994年的5924台上升到1997年的9724台。再如美國,截止到1985年全國共有1.4萬台地源熱泵,而1997年就安裝了4.5萬台,到目前為止已安裝了40萬台,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穩步增長。1998年美國商業建築中地源熱泵系統已佔空調總保有量的19%,其中在新建築中佔30%。目前,每年大約有5萬套地源熱泵在安裝,其中開式系統佔5%。美國熱泵工業已經成立了由美國能源部、環保署、愛迪遜電力研究所及眾多地源熱泵廠家組成的美國地源熱泵協會,該協會在近年中將投入1億美元從事開發、研究和推廣工作。
歐洲一些國家由於採取積極的促進政策(包括財政補貼、減稅、優惠電價和廣告宣傳等),熱泵市場得到快速發展。1997年,歐洲發展基金會重新提出熱泵發展計劃。到2000年,歐洲用於供熱、熱水供應的熱泵總數約為46.7萬台,其中地下水源熱泵約佔11.75%。與美國的熱泵發展有所不同,中、北歐如瑞典、瑞士、奧地利、德國等國家主要利用淺部地熱資源,地下土壤埋盤管的地源熱泵,用於室內地板輻射供暖及提供生活熱水。據1999年的統計,在家用的供熱裝置中地源熱泵所佔比例,瑞士為96%,奧地利為38%,丹麥為27%。
3.發展趨勢
近年來,各國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在快速增長。美國和加拿大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對於土壤源熱泵進行了較深入的試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數據。美國能源部(DOE)、美國環保局(EPA)及愛迪生電器學會(EEI)、國家農業電力合作公司等財團組成一家政府參與的工業設施國際集團,推廣熱泵供暖系統。目前從國外發展趨勢看,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將是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主流和方向。
淺層地熱能是寶貴的新型能源。與風能、太陽能等非人力控制的自然資源相比,淺層地熱能是一種在開采利用時間上,可人為控制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是集熱、礦、水為一體,具有潔凈、廉價、用途廣泛的新能源。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可以降低常規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又可以在發展某些相關產業經濟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作用,具有顯著的商業價值。因此,引起了各國對其開發利用的重視。特別是1973年世界能源危機以來,淺層地熱能的勘查與開發利用正在迅速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4.地下水熱運移數值模擬研究進展
地下水源熱泵運行後,回灌井注入含水層的冷熱能會在對流和熱傳導的作用下向抽水井運移,從而對地下水溫度場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地下水熱運移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數值模擬方法以其高效性、便捷性和靈活性等眾多優勢,逐漸成為研究這一問題的有效工具。鑒於此,本節對國內外地下水熱運移數值模擬研究進展進行回顧,為本專題的後續研究提供基礎和參考。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國外提出了許多描述含水層中熱量運移的數學模型.Mercer等(1985)、Crawford等(1982)以及Mirza等對含水層儲能的一些模擬技術進行了討論。1985年.P.Heijde和Y.Bachmat等統計了當時已有的21個熱運移數學模型,所有這些模型均只考慮對流和熱傳導作用,忽略了自然對流對熱運移的影響,除了兩個是三維水流耦合模型外,其餘均為一維和二維的。Tsang等(1981)和Sykes等(1982)曾先後利用有限差數值模擬方法,對Auburn大學第二期地下含水層儲能野外試驗中水和熱量運移規律進行了模擬研究,模擬結果與試驗觀測結果基本吻合。Buscheck等(1983)利用Aubum大學儲能試驗前兩個周期的資料進行了二維數值模擬,並在模擬過程中考慮了自然對流的影響。Rouve等(1988)應用有限元模擬方法對德國Stuttgart大學的人工含水層季節性儲能試驗進行了二維數值模擬,並對含水層中各填充亞層的滲透性空間組合進行了優化。Molson等(1992)利用加拿大Ontario武裝基地潛水含水層儲能試驗數據,對該試驗過程進行了三維有限元模擬,其中考慮了自然對流影響和密度隨溫度的變化,該模型相對比較完整,但是試驗條件比較簡單,且連續性方程不盡完善。Forkeli等(1995)利用二維軸對稱模型和三維有限元模型對人工含水層儲能系統的儲能效果進行了模擬研究,並通過對比模擬確定了效果最佳的人工儲能系統。Travi等(1996)建立了二維非穩定流模型,通過數值計算給出了一個含水層剖面上溫度的變化。Chevalier等(1999)應用隨機游離法對多孔介質含水層儲能進行了模擬研究,發現區域地下水的流動能夠加速所儲熱能向下游含水層中擴散,從而降低所儲熱能的回採率。Nagano(2002)通過實驗室試驗和有限差分數值模擬研究得出,如果儲熱過程中回灌水的溫度較高(>;50℃),含水層中將很可能發生自然對流現象,從而使得利用含水層儲能的熱回收率將受到較大影響。Chounet等(1999)利用混合有限元法對土壤中水流和熱量運移進行模擬,提高了模擬精度,但所用模型是一個剖面的二維模型。
國內對地熱數值模擬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張菊明等(1982)用有限元法模擬了二維地熱運移問題,並給出了有限元程序。李競生等 李競生,王廣才 1989.平頂山八礦熱水補給來源及條件方式.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科研報告. 胡柏耿.1995.地熱田中的傳熱傳質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國內外專家對於專門針對水源熱泵的地下水熱運移也進行了一定的模擬研究。Gringarten等(1975)對地下水均勻流動條件下的含水層熱能採集進行了理論研究。通過對邊界條件的簡化和進行適當的條件假設,建立了對井系統的熱傳遞數學模型,並利用該模型對不同給定條件下的熱突破事件進行了定量評價,為法國的對井采能系統的合理布局設計提供了有效的指導。為了定量評價目標含水層系統中熱量的運移特徵,從而指導采能系統的設計,Wiberg應用有限單元法,對單純的熱傳導和傳導-對流並存兩種不同假設條件下,理想含水層系統中地溫場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對比模擬研究。根據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供暖和製冷負荷要求,Andrews(1978)應用二維有限元模型,定量評價預測了水源熱泵利用對地下溫度場的影響。模擬結果表明,與區域地下水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相比,當區域地下水以一定的速度流動時,冬灌井周圍的溫度降幅相對較小,而影響半徑有所增加,並且溫度擾動帶沿水流方向發生一定的偏移。Rahman(1984)通過對含水層條件進行假設,建立了對井回灌系統的模擬模型,並對不同的回灌量、含水層厚度、初始儲層溫度和井距影響條件分別進行了定量模擬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除回灌量和井對之間的距離外,含水層厚度對熱突破的時間影響比較顯著;而含水層的儲水率和滲透系數對熱突破事件的影響並不顯著。為了確定開采井群和回灌井群之間的合理布局,Paksoy(2000)應用CONFLOW程序,對含水層采能過程中熱鋒面的運移特徵進行了定量模擬研究。通過限定開采井和回灌井的水位變幅,同時確保不出現熱突破,最終確定上述約束條件下開采井群和回灌井群之間的最小距離。Tenma建立了一個理想的對井模型,利用FEHM軟體對不同的開采與回灌量、水井濾管長度與位置和運行周期情況進行定量對比模擬。研究結果表明,前兩個因素是控制模型溫度變化幅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國內,辛長征等(2002)利用美國地質調查局編寫的HST3D程序,對一典型雙井承壓含水層的速度場和溫度場進行了全年運行模擬,由於程序的限制,模擬時採用全年固定流量和固定溫度的辦法。周建偉等(2008)利用基於HST3D的Flowheat程序對武漢市某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進行了模擬,並對布井方式和抽灌組合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張昆峰等(1998)模擬了大口徑井水源熱泵的冬季運行工作情況,結果表明,大口徑井中的井水流動為均勻下降。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1.早期熱泵的應用與起步階段(1949~1966年)
相對於世界熱泵的發展,我國熱泵的研究工作起步約晚20~30年左右。20世紀50年代天津大學熱能研究所呂燦仁教授就開展了我國熱泵的最早研究,1956年呂教授的《熱泵及其在我國應用的前途》一文是我國熱泵研究現存的最早文獻。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在暖通空調中應用發展熱泵,並取得了一大批成果。1960年同濟大學吳沈釔教授發表了《簡介熱泵供暖並建議濟南市試用熱泵供暖》;1963年原華東建築設計院與上海冷氣機廠開始研製熱泵式空調器;1965年上海冰箱廠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制熱量為3720W的CKT-3A熱泵型窗式空調器;1965年天津大學與天津冷氣機廠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台地下水熱泵空調機組;1966年天津大學又與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共同合作,進行干線客車的空氣/空氣熱泵試驗;1965年,由原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徐邦裕教授、吳元煒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根據熱泵理論首次提出應用輔助冷凝器作為恆溫濕空調機組的二次加熱器的新流程,這是世界首創的新流程;重慶建築大學、天津商學院等單位對地下埋盤管的地源熱泵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單位還多次召開全國性的有關熱泵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專題研討會。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分別與有關企業結成產學研聯合體,開發出中國品牌的地源熱泵系統,已建成多個示範工程,越來越多的中國用戶開始熟悉熱泵,並對其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國早期熱泵經歷了17年的發展歷程,度過一段漫長的起步發展階段。其特點可歸納為:①對新中國而言,起步較早,起點高,某些研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②由於受當時工業基礎薄弱,能源結構與價格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響,熱泵空調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始終很緩慢;③在學習外國基礎上走創新之路,為我國今後熱泵研究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2.熱泵應用與發展的停滯期(1966~1977年)
這一時期正處於「十年動亂」期間,在此期間熱泵的應用與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該期間沒有一篇有關熱泵方面的學術論文發表和正式出版過有關熱泵的譯作和著作等;國內沒有舉辦過一次有關熱泵的學術研討會,也沒有派人參加過任何一次國際熱泵學術會議,與世隔絕10餘年。只有原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徐邦裕、吳元煒領導的科研小組在1966~1969年期間,堅持了LHR20熱泵機組的研製收尾工作,於1969年通過技術鑒定,這是在「文革」時期全國唯一的一項熱泵科研工作。而後,哈爾濱空調機廠開始小批量生產,首台機組安裝在黑龍江省安達市總機修廠精加工車間,現場實測的運行效果完全達到(20±1)℃,(60±10)%的恆溫恆濕的要求.這是我國第一例以熱泵機組實現的恆溫恆濕工程。
3.熱泵應用發展的復甦與興旺期(1978~1999年)
1978~1988年,我國熱泵應用與發展進入全面復甦階段。在此期間,為了充分了解國外熱泵發展的現狀與進展,大量出版有關著作,國內刊物積極刊登有關熱泵的譯文,對國外熱泵產品進行測試與分析,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同時,一些國外知名熱泵生產廠家開始來中國投資建廠。例如美國開利公司是最早來中國投資的外國公司之一,於1987年率先在上海成立合資企業。
1989~1999年期間,我國熱泵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歷程。在我國應用的熱泵形式開始多樣化,有空氣-空氣熱泵、有空氣-水熱泵、水-空氣熱泵和水-水熱泵等。在此期間國內已有國有、民營、獨資、合資等不少於300家家用空調器廠家,逐步形成我國熱泵空調器的完整工業體系,且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據統計,到1999年全國約有100個項目,2萬台地下水源熱泵在運行。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量生產空氣源熱泵冷熱水機組,90年代中期開發出地下水熱泵冷熱水機組,90年代末又開始出現污水源熱泵系統。土壤耦合熱泵的研究已成為國內暖通空調界的熱門研究課題。國內的研究方向和內容主要集中在地下埋管換熱器,在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1978~1999年,中國製冷學會第二專業委員會主辦過9屆「全國余熱製冷與熱泵技術學術會議」。1988年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辦了「熱泵在我國應用與發展問題專家研討會」。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建築學會暖通空調委員會、中國製冷學會在其主辦的全國暖通空調製冷學術年會上專門增設「熱泵」專題交流。
1988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徐邦裕教授等編寫的《熱泵》教材;機械工業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郁永章教授主編的《熱泵原理與應用》,1997年出版了蔣能照教授主編的《空調用熱泵技術及應用》,1998年出版了鄭祖義博士著的《熱泵技術在空調中的應用》;1994年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鄭祖義著《熱泵空調系統的設計與創新》。1989~1999年,正式發表有關熱泵方面論文270篇,熱泵專利總數161項,而發明專利為77項。這些教材、著作、譯著和論文的出版,專利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熱泵技術在我國的普及與推廣。
4.熱泵技術的飛速發展時期
進入21世紀後,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均GDP的增長,拉動了中國空調市場的發展,促進了熱泵在我國的應用,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熱泵的發展十分迅速,熱泵技術的研究不斷創新。熱泵的應用、研究空前活躍,碩果累累。2000~2003年,專利總數287項,是1989~1999年專利平均數的4.9倍。2000~2003年間發明專利共119項,是1989~1999年發明專利平均數的4.25倍。2000~2003年,熱泵文獻數量劇增,如2003年文獻數是1999年文獻數的5倍。全國各省市幾乎都有應用熱泵技術的工程實例。熱泵技術研究更加活躍,創新性成果累累。在短短的幾年中有3項世界領先的創新性成果問世,包括:同井回灌熱泵系統,土壤蓄冷與土壤耦合熱泵集成系統,供寒冷地區應用的雙級耦合熱泵系統。
5.地源熱泵的應用與研究
我國地源熱泵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首先是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地源熱泵的相關技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如北京工業大學對深層地熱水進行了研究,並設計了若干垂直埋管和水平埋管的土壤源熱泵試驗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水環熱泵空調系統應用基礎的研究與評價,土壤蓄冷與土壤耦合熱泵集成系統的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土壤源熱泵系統中地埋管的熱滲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湖南大學建設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熱泵系統等。另外,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山東建築工程學院、上海同濟大學、天津商學院、重慶建築大學等大學也進行了該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國內數所高等院校開展了土壤源熱泵系統和水源熱泵系統的試驗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目前,我國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研究發展很快,經過近二十幾年的研究和開發,熱泵技術在我國已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地源熱泵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初步建立了各類地下水源熱泵系統的水源井施工技術和技術要求,井群設計和計算方法、水質評價和處理方法及環境評價方法等。
截止到2008年10月底,我國淺層地能應用面積超過1×108m2(《地源熱泵》雜志2009年5月刊)。已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遼寧、四川、湖南、西藏、新疆等地。應用的建築類型包括賓館、住宅、商場、寫字樓、學校、體育場(館)、醫院、展覽館、軍隊營房、別墅和廠房等,應用前景廣闊。
6.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與發展趨勢
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涉及城市能源結構、環境保護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大課題。特別是淺層地下水源熱泵和土壤源熱泵的可再生能量採集系統是解決上述重大課題的關鍵,其能量採集基本不受使用地域和四季氣候的影響。淺層地熱能作為建築物的冷熱源初始採集更具有推廣價值。
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不僅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政府也更加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明確指出:國家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列為科技發展與高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國家財政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資源調查、評價和相關信息系統建設。該法的實施為淺層地熱能的調查、評價和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和保障。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多次召開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經驗交流會、技術研討會,並編制出台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做到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有標准可依。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力度,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國家從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和推廣,財政部、建設部已批准下達3批包括淺層地熱能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推廣項目。各地也相繼出台支持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項目。如2006年5月31日,由北京市發改委聯合市水利局、國土局等9個委辦局聯合發文對採用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實現供暖和製冷項目按每平方米35元的標准進行補貼,對採用地源熱泵系統實現供暖和製冷項目按每平方米50元的標准進行補貼;沈陽市發布的《關於地源熱泵系統建設和應用工作的實施意見》中要求在沈陽市三環內的455km2核心區范圍內,對符合應用地下水熱泵技術的409km2范圍內的建築物,原則上都要採用地下水源熱泵技術規劃研究。
進入21世紀,伴隨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和舒適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能源結構的改變,建築市場的巨大,為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的推廣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在熱泵理論研究、試驗研究、產品開發和工程項目的應用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的工程技術、機械設備、監測和控制系統,但回灌技術中的水質控制和回灌對儲層及用水管的影響評價,堵塞井的處理技術,對井群采灌系統溫度場、化學場和壓力場的模擬計算方法,參數採集方法等尚在研究之中。
3. 上海地鐵車廂誰造的
整理]對有關上海地鐵的一些說法
本人就是設計地鐵車站的,所以對那個有關上海地鐵的帖子非常關注,看來大家都對上海地鐵很關心,提了很多問題和建議,我想這對於我們
提高設計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此先謝謝各位了!在這里先要解釋一些問題: 1。地鐵一號線不是德國人設計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但是是在香港地鐵公司的協助下搞得,當時來了不少英國人,不過只待了一陣子(鬼子才不會幫著你畫施工圖呢),當時主導的設計單位是北京城建設計院(當時全國唯一做過地鐵的),參照的設計完全是香港地鐵的翻版,如果有人去過香港旅遊,看看最老的東椿線,是不是很像一號線阿? 2。二號線的設計的確是個敗筆,但是這個敗筆和網上傳的完全不是一碼事,主要的問題是環控制式選擇失誤,造成能耗、造價過高,普通老百姓不可能感覺得到的,其餘所有的標准都比一號線高很多,網上有些帖子說的瑕疵有的誇張了,有很多是施工沒有到位。 3。 三號線完全受到了體制的限制,整個線路所屬的土地是屬於鐵道部的,因此設計由鐵道部的設計單位主導,整個工程在協調鐵路與地方等方面的確有點問題。 4。關於人民廣場,哈哈哈,我可是現在正在施工的M8線人民廣場站的主設計啊,將來大家看到的可是3條線換乘的樞紐站了;現在大家矛盾集中的主要是1、2號線之間換乘不方便,問題出在短的換乘通道太窄了,瞬間客流過於集中,運營部門出於安全考慮,不可不採用所謂的順時針換乘,那麼為什麼會窄呢,主要是客流預測不足(別怪我罵人---我們上海交通研究所的客流預測模型真***不知道在算些什麼),我們做設計的拿著錯誤的資料怎麼可能做出合理的方?!不過這個問題也已經已引起重視了,將來大家會從一個寬大無比的換乘大廳里走過,再也不會有什麼擁擠的情形了,不過如果這塊用地市政府批不下來的話。。。。。當我白說。 1、2號線的換乘我剛才解釋過了,眼下都是應急的臨時措施,遠期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等到那個巨大無比的換乘大廳啟用以後,相信沒人會罵了,呵呵。 5。車輛的問題,這個問題說來話長,1、2號線用的是德國西門子的車,真貴啊!所以到現在8節編組始終也沒有辦法湊足,不過共和新路高架的1號線北延伸段開通後,就要上8節編組了,不然真的要擠爆頭了;3號線(輕軌)新買的是法國阿爾斯通的車輛,說實話質量是比德國人差,所以老出故障(沒辦法,希拉克訪問上海的時候定的)。車輛的問題還真不是一家人家能決定得了的,拿這次M8線的車輛來說吧,M8是楊浦的交通特大幹線,我覺得那條線的特點是: 決大多數人是只上車,不下車,一直到人民廣場!瞎子也知道這條線人會有多少,這么巨大的客流量竟然選用小車型(就和莘閔線的一樣),看以後怎麼打架吧!沒辦法呀,上海從法國引進了一條專門生產小車的生產線,總不能生產出來沒人要把?都是領導定的!我們做設計的堅決反對,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在這里嘆嘆苦經。5號線採用的是啊爾絲通的車,國內製造。5線的最大缺點在於恆溫車廂,在夏天到還好,可以保持在20度,但是到了冬天,恆溫20度的話,板凳是凍屁股的。去年冬天我就被整整凍了一個冬天。 另外,為節約投資,5號線採用設備基本為全國產,所以運營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做運維的人是最了解這個情況)。這里我並非鼓吹「外國的月亮圓」,只是實事求是的說而已。5號線路線設計很怪,到滬閔路東川路口忽然轉向西一路到閔行底的天星路(幾乎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而不直接南下到江川街道的核心繁華地區,並為今後南下延伸奉賢、金山做准備。現在5號線客流稀少,閔行江川路街道的大部分居民搭乘號線並不方便。如此脫離百姓實際需求的工程,怎會不門庭冷落導致虧損?是不是閔行開發區的企業出了部分建設資金?5號線的線路走向是由市區兩級規劃部門和建委決定的,他們的理由是考慮遠期發展閔行區的中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至於是不是有其他內幕,我沒有能力回答。 6。自殺問題。這個問題現在剛剛冒出來,以前還真沒想到過,不過這里要告訴大家,1號線本來就設計有屏蔽門的(主要是考慮節約空調,也起到安全作用),不知什麼緣故就是不安裝,說是太貴(媽的裝修倒搞得那麼豪華,裝這點門居然沒錢),人家廣州深圳都裝了,真丟人,呼籲一下,你們都去造造輿論,強烈要求安裝。 7。說個變態的,4號線(明珠二期)上體場車站原來設計和1號線上體館站有個非常方便的換乘樓梯,站台直接到站台,號稱零換乘,當時還登過報紙,自打4號線出了事情之後,頭頭腦腦的都害怕了,因為這個也是施工風險比較大的,於是決定取消這個換乘樓梯了,讓乘客都從站廳繞著走,我這個氣啊(這個車站也是我主設計的),我還指著這個將來能得個白玉蘭獎什麼的呢,現在算什麼?!可領導決定了我還能怎麼樣?!以後我是不敢和別人說那是我設計的了。4號線的事情大家都很關心,別的不好多說,只有一點請大家放心,線路肯定要修復的,不會廢棄,盡管難度很大;明年六月左右4號線就要試通車了,不過暫時不經過那段地方,4號線和3號線連在一起,作「C」字型運營(原本應該是個圈的,現在就斷了那一處)
共和新路北延伸今年10月通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遠期設計和一號線不用換乘的,可以一直坐到莘庄,但是試運行的時候肯定沒法這樣做,具體的運營安排我也不清楚,根據我的經驗,春節前肯定不適合普通乘客上下班乘坐(票價、時間都會有所控制)。首先,北延伸啟用的話,整個1號線必須採用8節編組,不然肯定擠爆頭,會出大亂子的,原先考慮近期6節,遠期再改造,後來發現不行,所以決定一步到位。其次,3號線的車和1、2號線是通用的,如果有必要當然可以開到1、2號線上去,只不過3號線的車是專門用於室外的,保溫隔熱效果比較好,用到地下浪費了。3號線的站台相對比較簡單,現在在某些站台裝了一些遮風的包廂,我想將來候車的時間短了,可能就沒有什麼感覺了,畢竟地鐵和公交是一樣的東西,可能我說的不一定對哈。3號線在火車站的那根通道的確是失敗,現在這個樣子是沒法改了,不過我們在協助原來的設計單位,考慮一票換乘(就是不用出站再買票進站了)。
地鐵的出入口是有防洪措施的,如果您注意,可以看到出入口地下部分有一套設備寫著「地鐵防洪專用「,一般雨水不會淹進去的(淹進去也不怕),如果有大洪水,地鐵可以抵擋1.2米高的水位(真到那時,全上海都完了);說到地板防滑,這個事情我也很頭痛,我們現在用的玻化石材料在實驗數據和小樣試驗中都是防滑效果不錯的,但是實際使用的情況卻不是很理想,我們正在和冠軍、諾貝爾等材料商協商開發新的品種,不過看來要滿足所有要求有點難度,可能以後會側重於防滑效果,犧牲美觀性了。
動物園附近應當是2號線的西延伸線,一直要到虹橋機場的,現在已經施工的是虹橋臨空園區、威寧路等,問題是碰上了宏觀調控,進度都不敢加快。2號線西延伸你有的好等了,本來只到臨空園區站,現在改成虹橋機場終點站,最近碰到宏觀調控,最樂觀的你要等到08年.
現在正在施工的有4條線: 1。4號線(明珠線二期),就是出了事情的那條,明年6月左右試通車,c字型運營,具體情況我前面說過,它是在寶山路、虹橋路兩個站和明珠線一期接上的,形成一個圈。 2。6號線,在浦東,幹得熱火朝天呢,外高橋到三林地區,06年通車。 6號線還沒有批下來,不過完成建設量已經很多了,所以大家還是比較樂觀的,應該是06年。9號線應該也沒有問題,只是好幾個節點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地方上的變化又比較多,拖了後腿。 3。8號線(楊浦線),浦西的大部分都開工了,中原小區到浦東環球影城(世博會那裡),也是06年,不過有點危險。覺得最慘的就是浦東三林的,M8本來說好去那裡的,結果一個世博會,改道環球影城了,那邊的要等R4、M5,不知道哪年哪月了 4。9號線(申松線),一期工程松江到宜山路,宜山路那邊還沒有動工,原來說06年的,進度太慢,幾個節點矛盾突出,好多內情一時也說不清楚,大體是這樣:這條線路由港鐵建設有限公司(其實是香港地鐵建設公司和本地合作的)作代理甲方,天津的鐵三院作總體設計,這兩家單位的工作作風都和本地不太合拍,結果工程進度非常緩慢,反復奇多,我一個兄弟就是做七寶站的,光施工圖就出了7遍,那叫頭大啊,現在別的沒什麼,宜山路站還沒有動工呢,以他們的效率,我估計2年內是看不到希望了,9號線應該也沒有問題,只是好幾個節點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地方上的變化又比較多,拖了後腿。
----最主要的是港鐵水土不服。以大陸總包、分包、廠商的實際水平,達不到精確管理的基本素質要求。就港鐵設計的投標商務表格,表與表之間的關聯關系就根本沒幾個人弄得懂。不過有關申松線的情況我前面也介紹過的,主要是由於港鐵建設(建設方)、鐵三院(設計總體)這兩家的工作方式與本地情況不是特別適應,結果在很多環節上配合不好,進展特別慢,也不能全怪人家,本地的工作方式講究靈活處理,絕大部分時候是不按照規則辦事的,否則周期就長得令人難以置信了,但是港鐵和三院都不是這樣的,在很多處事的方法上有沖突 ,另外規劃的搖擺不定也使整項工作難有定論,反正最近剛剛對某些重要節點做出決定,不過天曉得會不會過幾個月又推翻,施工圖已經不曉得出了多少遍了。港鐵和三院是一定要等到政府部門有正式文件才會動手的,但沒有一個人敢拍板,這事情就可能一直拖下去,我們以前常規的做法是造成既定事實,先做,做到一定程度也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了,這種方法效率很高,但是容易留遺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建設速度奇快,但是遺憾頗多。 ----現在的情況是,弱電系統招標什麼時候截止都不明確。市府原來引入港鐵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加強上海地鐵建設的競爭,而是吸引港方的投資。港方的管理水平是高,但現在的問題是建設方的管理水平遠遠高於總包商、系統分包商的實際水平。大陸建設商的實際管理精度跟不上港方的要求。就說港鐵精心設計的那些商務表格吧,確實體現管理水平。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預測能力,根本無法填好這些表格,也會擔上很高的商業風險。但這些表格間的相互關系,7家總包商中,就西門子熟悉些,阿爾卡特可能還湊合,其他幾家都半懂不懂。我跟某些系統分包商解釋了不下5遍,有人還是搞不清楚。天知道就這樣拉上去干,還會鬧出什麼笑話來。
1、現在很多公共設施都喜歡外表流光異彩,並不注重實際的使用效果,地面到處用光亮的大理石就是一例。別說下雨有水會滑,也不說女孩子的小高跟會打滑,就算大老爺們穿個底磨光的皮鞋照樣會溜冰。各大商廈也這樣,以前的地鐵站台走道也這樣。相對1號線延伸幾個站台好一些,用了很多毛糙的花崗石,走起來抓地力比較強,就算底盤高的高速過轉也很平穩不會側滑。 2、1號線北延伸3、4月份出的碰撞事故據說損失了2節車廂,估計2千萬打了水漂。那次事故據說是西門子信號的問題。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政府會出面低調處理,看來其中必有文章。 3、關於站台安全裝置目前主要是屏蔽門和安全門。 安全門與屏蔽門有幾分相似,是地地道道有中國特色的產品,1米多高,也就類似馬路施工用的黃色的那種護欄板,安裝在月台上,地鐵來時可以降入月台下面,平時欄在月台邊緣,隔離月台和隧道,這玩意兒別的沒什麼,就是便宜,據說也 就2-3萬1米,可以防止乘客被意外推入或失足跌入隧道,但並無法防止有人存心翻越跳入。而且對站台的環控(空調節能)、減少噪音、降低灰塵等並沒有什麼貢獻。現在上海也准備上,據說6號線會試點。 屏蔽門,廣州地鐵裝了,是Westinhouse的,Otis旗下的。暴貴!上海的1號線北延伸的馬戲城站已安裝了一套,是上海一家公司與法國法維萊以及深圳方大三方合作的,打的是法維萊品牌,實際真正法國的技術也就是門機和控制電腦,門板門框構件玻璃面板全部都是國內製造的,上海人負責安裝和保修維護,法國人吃肉,深圳人喝湯,上海人只能舔盤子還時時得提防別把盆子給砸碎,真可憐。價格同樣暴貴,這次中國人好歹也賺了點,這么一大堆東西價值也只有總價的20%左右,那個法國的門機控制系統卻要佔了超過70%,暴利!那屏蔽門一個單元也就3米左右,價格卻要12萬人民幣,大小和價值與一部高配置的桑塔納3000相當,也就是說一個站台近百米長,屏蔽門的投資相當於兩面各停1遛新的桑塔納3000。這次馬戲城站裝了80個單元的屏蔽門總價千萬人民幣,厲害吧? 衡山路的那個屏蔽門純粹是國內自己照樣子搭的,樣子有幾分象,可粗糙無比,而且控制方面是在差得太遠,那是幾個國內專家不買老外的帳搞的,做了半吊子又半途而廢,唉,又交了學費。其實如果真要交到了那麼多錢,我們中國的屏蔽門也就研究出來了。可能現在的人比較急躁,喜大好功的緣故吧。別看屏蔽門不大,可技術含量倒也不少,至少要承受200牛的人群擠壓的力,框架用的是30號的H型鋼,看起來輕巧實際整個站台卻要用去數百噸的鋼材,因此安全上還是有保障的。 現在4號線全線14站台都要安裝屏蔽門,總價1億多,也是法維萊的,還是法維萊深圳方大和上海三方做,這次可能國產化的東西可以多一點,也改變不了喝湯和舔盤子的命運,無非湯濃一點,盤子上剩得多一點。 上海這個屏蔽門還真有些暗毛病,就是門開啟的時候,屏蔽門與地鐵車廂之間有30多公分的空隙,小孩或小個子的成人可以被夾入,而不被安全系統所識別,可以想像當列車啟動時被夾在裡面的人會怎樣,象不象搓面條?
你說的那個30工分以上間隙的問題,我5年前就提過了,當時看到設計詳圖我就覺得有問題,不過提也提了,也沒見什麼反應,現在的圖紙我還沒看到過,如果是法維蘭 的,估計應該會注意的,畢竟人家做過很多,有經驗的阿! 其實我覺得屏蔽門復雜就復雜在控制系統上,門機算什麼?說白了就是商場里的自動門,這個東西我咨詢過幾家日本廠家的,雖然不太懂,不過聽了個大概,就這個意思,其他的像什麼門扇拉構造聯結件什麼的都是一錢不值的普通機械,不過人家一做系統整合就不得了了,弄得很神秘的樣子,漫天要價 我看到的是國內自己畫的詳圖,所以說「如果是法維蘭的設計,就應當會注意的」,我還真沒看到過法維蘭的圖紙呢。 --------------------- 很遺憾,這還正是法維萊的原版圖紙,估計是歐洲人馬子比較大鑽不進吧? 在設計上其實也不必太迷信國外公司,他德國的法維萊和法國的法維萊我都有接觸,總的印象並不完全是人文、嚴謹,毛病漏洞也不少。
再說這個法維萊在在歐洲也不是什麼先進的公司,在世界范圍那就其效益來說也就數造列車空調的上海法維萊最好。 不過對於屏蔽門的控制方面,法維萊的確花了很多心思,嚴密,不計成本,每個單獨的門體單元都有一套PLC,單元與單元都用串口連接通訊,最後連到總控電腦系統,結果一個站台80套門,就是80套PLC電腦的網路,和網吧差不多了。 我也覺得屏蔽門沒有理由開這么高的價格,前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講屏蔽門招投標的,事實上根據招投標結果是有可能免費安裝的。 -------------- 安裝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每個站台都不一樣,都需要單獨測量,單獨設計,每個結構件單件製造,這也是成本高,安裝周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估計也很難進行免費安裝。因為這三家公司法國人管技術設計,深圳人管玻璃門體,上海人管安裝,如果安裝免費了,上海人吃什麼啊? 我想問一下,為什麼那個屏蔽門造價這么高? 不就是個自動門嗎? (我外行,隨便問問) ------------------------ 屏蔽門是自動門,但太高級了。打個比方,一個是有線電話,一個是行動電話。屏蔽門安裝要求非常高,對剛性和強度的都有要求。一方面以前沒有經驗,另一方面現在的地鐵隧道結構設計存在局限,很多屏蔽門的結構都需要重新測量,重新設計,重新構建,所以成本很高。如果今後地鐵的設計能從土建就開始話應該可以便宜很多。你所看見的只是屏蔽門最直觀的一部分門體,很多結構和控制你並不能看到,你所能看到的每米也就萬把塊,大頭你都看不到。
還有法維萊我去過了,就不知道為什麼那麼便宜的零件組裝的空調為什麼要40萬一台 還聽說一節車廂要120萬US$ ,為什麼呀,難道暴利是可以接受的嗎?! =================== 這就是品牌, 這個空調打法維萊品牌以前也就20萬左右,因為壟斷沒有競爭對手所以價格也就往全進口產品上去靠了。老實說產品到真是不錯,用的這些零件也不是你所說的便宜零件,那殼體是全不銹鋼的數控加工,手工焊接而成,與羅斯萊斯有一比,然後外面還要化學腐蝕再噴,換熱器都是用加厚的紫銅親水鋁箔為原料,用45%銀焊條焊接加工而成,最新的全銅換熱器不是用鋁箔而是用紫銅箔製成,據說有殺滅空氣中的病毒的特殊功效,再說現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厲害,售價當然也要水漲船高。還有,要看這空調賣誰了,賣給青島南京國產車用價格好說,賣給龐巴迪就對不起,上浮個幾十點。另外,列車空調是鐵道部管的,有一個獨立的封閉體系,不是隨便哪家都能打進去的,所以說有壟斷性。國內能列車空調的也只有法維萊,廣州,石家莊三家,另外兩家規模和品牌都差很多。目前上海地鐵西門子車廂上和莘閔線阿爾斯通車廂上的空調也都是由上海法維萊製造的
很多朋友多提到地鐵車廂為什麼那麼貴, 不就是把個火車車廂改小點嗎?我也說不好為什麼這么貴,一節西門子的車廂要1千多萬人民幣呢!如果說我們唐山生產的車廂只要50萬人民幣的話,一節西門子的車廂可以裝備20列唐山的車輛,足足有3列多6節車的地鐵了。我也坐國北京的地鐵,也沒覺得比上海的要好20倍! 我反正也說不好,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所知道的西門子車廂。國產的車新的時候還行,可跑不了幾天就到處山響,坐在上面顛沛流離,左搖右晃,嘈雜不去說,還脂肪運動,整個就像隨時會散架一樣。而這個西門子車就不一樣了,跑了5年還是那麼平穩,安靜,前端時間國內自己大修了一批最早的西門子車廂,該換該修的一弄,簡直和新的一般無二,實在令人驚嘆不已,要是國產的車,這么幾年下來估計也等不到大修就得直接報廢了,不用拆就散了。德國人設計的零部件的確有時候很笨重,可還就需要那瓷實勁兒,一部能當幾部用。這次1號線北延伸撞壞的那兩部車可真讓人心痛啊。 空調系統,不是空調,而是空調系統,老外強調系統是有道理的,不是光安個冷氣機吹冷風就行的,它主要由帶電加熱的冷氣機,風道,電加熱座椅,座椅下的電加熱器,地板電加熱等組成。夏天,由於風口布置得很多,吹出的風並不是很大,但強調的是安靜,柔和,舒適。站在車廂任何一個位置只感覺涼爽舒適,聽不到風的聲音,只感覺到有風吹過來但無法判斷風從那裡吹來。為了追求送風的舒適,當送風溫度低於設定值時還會自動啟動電加熱系統,達到溫度恆定的效果,這種境界是我們國內設計師想像不出來的。國內的設計比較直接,搞幾個風口用高風速低送風溫度大噪音對著腦袋就狠命吹,如果剛從太陽底下進來可能感覺還比較痛快,可呆久了難免會頭疼肩酸背抽筋。不過國人還是剛從溫飽走來,對舒適度的要求還是比較粗獷的,洋人的設計並不是很對中國人的胃口,在1號線剛運行的時候就友很多乘客反映空調不夠冷,所以在以後車廂的設計上就根據中國的國情特別加強空調的配置。當然這除了設計理念的問題外,還和上海的氣候以及上海地鐵高峰時候乘客人太多有關,高峰時候人多得連水都潑不進更別說鳳吹不到了。 德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天冷,夏季涼爽宜人,所以在德國很少有家庭安裝家用空調,因為夏季最高溫度也只有30度多一點,而且還都是在午後那段時間,早晚很涼爽,不用說空調,連電扇用得也不是很多。他們也許很難想像上海從天亮就30度,中午太陽下面50度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來的持續高溫,所以德國人在空調設計上還是趨於保守,無論是汽車還是火車。
我說論述的空調的新風量,以及送風量,並未談及空調冷量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在站台地下通道、展廳層、站台能感覺到的那種只有在海邊才能感受的大風(不一定是涼風),恐怕安裝屏蔽門以後就再也感覺不到了。關於冷量,安裝屏蔽門肯定可以大幅度減少空調的設計冷量,據測算安裝屏蔽門以後設計的冷量僅為沒有屏蔽門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包括先期的設備投資以及空調運行的費用都可以大大地降低。所以原來沒裝屏蔽門的站台安裝屏蔽門以後,原來的空調設備至少有一般可以作為備用機,電費也可以減少,但不知道這減少的成本會不會讓利給乘客,說不定運營公司僅會告訴我們「會以更優質的服務來回饋廣大乘客」。關於地鐵裡面設置公共廁所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很值得探討一下。 如果我不是設計人員,我猜想也許我也會支持在地鐵里設置公共廁所的--畢竟方便么,但是我是專業的設計人員,我知道在上海這種地質條件下,地下工程的代價有多高,多安置一套廁所的代價有多高,地下造個廁所的費用,地面可以造3個豪華公廁了。所以以前設計時,那麼多的專家討論來討論去最終決定不考慮公廁,現在老百姓呼聲很高,所以我們現在的設計是考慮增加公廁的,但是也盡可能的避免增加造價,情願犧牲一些其他功能。
本身在辛庄往上海火車站方向,早晨7~9.30已經飽和,每天象包粽子一樣,近些天好象又有很多樓盤開,辛庄到漕寶路站明顯無法容納了,原來蓮花路到上海體育館站需要10分鍾,近幾天因人太多無法關門,要用至少20分鍾,地鐵承載已經超飽和了。設計能力是2分鍾一班,最大可以上8節車,那樣的話好很多,關鍵看他們有多少錢買車了,沒錢總歸沒辦法吧?
自從這個星期一南站地下站台開通以後,1號就擠的要死人了!! 我在蓮花路上車,都還有個比較寬松的位子站,結果這周一嚇我了一跳,站台上全是人,由其是漕寶路站,人更多。今天是周三,結果先是空跑了一輛車去前面「救火」,然後第二輛車,也就被塞的滿滿的了。唉,再這樣下去怎麼辦啊,蓮花路站後面又有新樓盤要交房子,再過些天再加上幾千號人搶地鐵,這可叫人怎麼活啊!!!!
亂哄哄的也沒好好整理,各位看官就湊合著看吧。 轉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