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長沙理工大學自動裝置技術題庫

長沙理工大學自動裝置技術題庫

發布時間:2023-03-02 12:24:57

⑴ 長沙理工大學考研電路歷年真題答案!!!

《長沙理工大學考研試題》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rdv4

《長沙理工大學考研試題》2013-2014考題。

⑵ 長沙理工大學期末考試,自動控制原理試卷

2
2-1 設質量-彈簧-摩擦系統如圖2-1所示,途中 為黏性摩擦系數, 為彈簧系數,系統的輸入量為力 ,系統的輸出量為質量 的位移 。試列出系統的輸入輸出微分方程。
解:顯然,系統的摩擦力為 ,彈簧力為 ,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有

移項整理,得系統的微分方程為

2-2 試列寫圖2-2所示機械系統的運動微分方程。
解:由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不計重力時,得

整理得

2-3 求下列函數的拉氏變換。
(1)
(2)
(3)
解:(1)

(2)

(3)

2-4 求下列函數的拉氏反變換
(1)
(2)
(3)
解:(1)

(2)

(3)

2-5 試分別列寫圖2-3中各無源網路的微分方程(設電容 上的電壓為 ,電容 上的電壓為 ,以此類推)。

圖2-3 習題2-5 無源網路示意圖
解:(a)設電容 上電壓為 ,由基爾霍夫定律可寫出迴路方程為

整理得輸入輸出關系的微分方程為

(b)設電容 、 上電壓為 ,由基爾霍夫定律可寫出迴路方程為

整理得輸入輸出關系的微分方程為

(c)設電阻 上電壓為 ,兩電容上電壓為 ,由基爾霍夫定律可寫出迴路方程為
(1)
(2)
(3)
(4)
(2)代入(4)並整理得
(5)
(1)、(2)代入(3)並整理得

兩端取微分,並將(5)代入,整理得輸入輸出關系的微分方程為

2-6 求圖2-4中各無源網路的傳遞函數。
圖2-4 習題2-6示意圖
解:(a)由圖得
(1)
(2)
(2)代入(1),整理得傳遞函數為

(b)由圖得
(1)
(2)

整理得傳遞函數為

(c)由圖得
(1)
(2)
(3)
(4)
整理得傳遞函數為

2-7 求圖2-5中無源網路的傳遞函數。
解:由圖得

整理得

2-8 試簡化圖2-6中所示系統結構圖,並求傳遞函數 和 。
解:(a)
⑴求傳遞函數 ,按下列步驟簡化結構圖:
① 令 ,利用反饋運算簡化如圖2-8a所示

②串聯等效如圖2-8b所示

③根據反饋運算可得傳遞函數

⑵求傳遞函數 ,按下列步驟簡化結構圖:
①令 ,重畫系統結構圖如圖2-8c所示

② 將 輸出端的端子前移,並將反饋運算合並如圖2-8d所示

③ 和 串聯合並,並將單位比較點前移如圖2-8e所示

④串並聯合並如圖2-8f所示

⑤根據反饋和串聯運算,得傳遞函數

(b)求傳遞函數 ,按下列步驟簡化結構圖:
①將 的引出端前移如圖2-8g所示

②合並反饋、串聯如圖2-8h所示

③ 將 的引出端前移如圖2-8i所示

④ 合並反饋及串聯如圖2-8j所示

⑤根據反饋運算得傳遞函數

2-9 試簡化圖2-7中所示系統結構圖,並求傳遞函數 。
解:求傳遞函數 ,按下列步驟簡化結構圖:
① 將 的引出端前移如圖2-9a所示

② 合並反饋及串聯如圖2-9b所示

③ 合並反饋、串聯如圖2-9c所示

④根據反饋運算,得傳遞函數

2-10 根據圖2-6給出的系統結構圖,畫出該系統的信號流圖,並用梅森公式求系統傳遞函數 和 。
解:(a)根據結構圖與信號流圖的對應關系,用節點代替結構圖中信號線上傳遞的信號,用標有傳遞函數的之路代替結構圖中的方框,可以繪出系統對應的信號流圖。如圖2-10a所示。

(1)令 ,求系統傳遞函數
由信號流圖2-10a可見,從源節點 到阱節點 之間,有一條前向通路,其增益為

有三個相互接觸的單獨迴路,其迴路增益分別為
, ,
與 互不接觸

流圖特徵式

由於前向通路與所有單獨迴路都接觸,所以余因子式

根據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統閉環傳遞函數為

(2)令 ,求系統傳遞函數
由信號流圖2-10a可見,從源節點 到阱節點 之間,有兩條前向通路,其增益為

有兩個相互接觸的單獨迴路,其迴路增益分別為

沒有互不接觸的迴路,所以流圖特徵式為

由於前向通路與所有單獨迴路都接觸,所以余因子式

根據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統閉環傳遞函數為

(b)根據結構圖與信號流圖的對應關系,用節點代替結構圖中信號線上傳遞的信號,用標有傳遞函數的之路代替結構圖中的方框,可以繪出系統對應的信號流圖。如圖2-10b所示。

求系統傳遞函數
由信號流圖2-10b可見,從源節點 到阱節點 之間,有一條前向通路,其增益為

有三個相互接觸的單獨迴路,其迴路增益分別為
, ,
與 互不接觸

流圖特徵式為

由於前向通路與所有單獨迴路都接觸,所以余因子式

根據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統閉環傳遞函數為

2-11 根據圖2-7給出的系統結構圖,畫出該系統的信號流圖,並用梅森公式求系統傳遞函數 。
解:根據結構圖與信號流圖的對應關系,用節點代替結構圖中信號線上傳遞的信號,用標有傳遞函數的之路代替結構圖中的方框,可以繪出系統對應的信號流圖。如圖2-11a所示

由信號流圖2-11a可見,從源節點 到阱節點 之間,有一條前向通路,其增益為

有三個相互接觸的單獨迴路,其迴路增益分別為
, ,
沒有互不接觸迴路。因此,流圖特徵式

由於前向通路與所有單獨迴路都接觸,所以余因子式

根據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統閉環傳遞函數為

3
3-1 設某高階系統可用下列一階微分方程近似描述: ,其中 。試證明系統的動態性能指標為 , ,
解:
由系統的微分方程可得其傳遞函數 ,在單位階躍輸入作用下,由於 ,所以有

當 時,顯然有
解之得
由於 為 從 上升到 這個過程所需要得時間,所以有

其中

由上式易解出

則 ,當 時,顯然有

解之得

3-2 已知各系統得脈沖響應,試求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
(1) ;
(2) ;
(3) 。
解:
(1)
(2)

(3)

3-3 已知二階系統的單位階躍響應為 ,試求系統的超調量 ,峰值時間 和調節時間 。
解:


由上式可知,此二階系統的放大系數是10,但放大系數並不影響系統的動態性能指標。
由於標準的二階系統單位階躍響應表達式為
所以有
解上述方程組,得
所以,此系統為欠阻尼二階系統,其動態性能指標如下
超調量
峰值時間
調節時間

3-4 設單位負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試求系統在單位階躍輸入下的動態性能。
解題過程:
由題意可得系統得閉環傳遞函數為

其中 。這是一個比例-微分控制二階系統。
比例-微分控制二階系統的單位階躍響應為

故顯然有

此系統得動態性能指標為
峰值時間
超調量
調節時間

3-5 已知控制系統的單位階躍響應為 ,試確定系統的阻尼比 和自然頻率 。
解:
系統的單位脈沖響應為
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為
自然頻率
阻尼比

3-6 已知系統特徵方程為 ,試用勞斯穩定判據和赫爾維茨穩定判據確定系統的穩定性。
解:
先用勞斯穩定判據來判定系統的穩定性,列出勞斯表如下

顯然,由於表中第一列元素得符號有兩次改變,所以該系統在 右半平面有兩個閉環極點。因此,該系統不穩定。
再用赫爾維茨穩定判據來判定系統的穩定性。顯然,特徵方程的各項系數均為正,則

顯然,此系統不穩定。

3-7 設單位負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試應用勞斯穩定判據確定義為多大值時,特使系統振盪,並求出振盪頻率。
解:
由題得,特徵方程是
列勞斯表

由題意,令 所在行為零得
由 行得
解之得 ,所以振盪角頻率為

3-8 已知單位負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試確定系統穩定時的 值范圍。
解:
由題可知系統的特徵方程為

列勞斯表如下

由勞斯穩定判據可得

解上述方程組可得

3-9系統結構如圖3-1所示, ,定義誤差 ,
(1) 若希望圖a中,系統所有的特徵根位於 平面上 的左側,且阻尼比為0.5,求滿足條件的 的取值范圍。
(2) 求圖a系統的單位斜坡輸入下的穩態誤差。
(3) 為了使穩態誤差為零,讓斜坡輸入先通過一個比例微分環節,如圖b所示,試求出合適的 值。

解:(1)閉環傳遞函數為

,代入上式得,

列出勞斯表,

(2) ,系統為I型系統 ∴
(3)

並沒有改變系統的穩定性。

3-10 已知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1) ;
(2)
試求輸入分別為 和 時,系統的穩態誤差。
解:
(1)
由上式可知,該系統是 型系統,且 。
型系統在 信號作用下的穩態誤差分別為: 。根據線性疊加原理有該系統在輸入為 時的穩態誤差為 ,該系統在輸入為 時的穩態誤差為
(2)
由上式可知,該系統是 型系統,且 。
型系統在 信號作用下的穩態誤差分別為: 。根據線性疊加原理有該系統在輸入為 時的穩態誤差為 ,該系統在輸入為 時的穩態誤差為

3-11已知閉環傳遞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誤差定義為 。試證,
(1) 系統在階躍信號輸入下,穩態誤差為零的充分條件為

(2)系統在斜坡信號輸入下,穩態誤差為零的充分條件為

(3)推導系統在斜坡信號輸入下穩態誤差為零的充分條件
(4)求出系統閉環傳遞函數與系統型別之間的關系
解:(1)

滿足終值定理的條件,

即證
(2)

滿足終值定理的條件,

即證
(3) 對於加速度輸入,穩態誤差為零的必要條件為

同理可證
(4)系統型別比閉環函數分子最高次冪大1次。
3-12 已知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1) ;
(2) ;
(3)
試求位置誤差系數 ,速度誤差系數 ,加速度誤差系數 。
解:
(1) 此系統是一個 型系統,且 。故查表可得 , ,
(2) 根據誤差系數的定義式可得

(3) 根據誤差系數的定義式可得

3-13設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輸入信號為
其中 , , , i, , 均為正數,a和b為已知正常數。如果要求閉環系統的穩態誤差 < , 其中 , 試求系統各參數滿足的條件。
解:首先系統必須是穩定的,系統的閉環特徵方程為

式中, ,為系統的開環增益,各參數滿足:
,
即穩定條件為
由於本例是I型系統,其 , ,故在 作用下,其穩態誤差
必有
於是,即能保證系統穩定,又滿足對系統穩態誤差要求的各參數之間的條件為

3-14 設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試用動態誤差系數法求出當輸入信號分別為 時,系統的穩態誤差。
解:
系統的誤差傳遞函數為

所以有
對上式進行拉氏反變換可得
(1)
當 時,顯然有

將上述三式代入(1)式,可得
系統的穩態誤差為

3-15 假設可用傳送函數 描述溫度計的特性,現在用溫度計測量盛在容器內的水溫,需要一分鍾時間才能指出實際水溫的 的數值。如果給容器加熱,使水溫依 的速度線性變化,問溫度計的穩態誤差有多大?
解:
由題意,該一階系統得調整時間 ,但 ,所以 。
系統輸入為 ,可推得
因此可得

的穩態分量為
穩態誤差為
所以,穩態誤差為

3-16如圖3-2所示的控制系統結構圖,誤差 在輸入端定義,擾動輸入 .
(1) 試求 時,系統在擾動輸入下的穩態輸出和穩態誤差。
(2) 若 , 其結果又如何?
(3) 在擾動作用點之前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積分環節 ,對其結果有何影響?
在擾動作用點之後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積分環節 ,對其結果又有何影響?
解:令 , ,
則 代入

令 ,得擾動作用下的輸出表達式:

此時的誤差表達式為:
若在s 右半平面上解析,則有

在擾動輸入下的穩態輸出為

代入 的表達式,可得

(1) 當 時,
(2) 當 時,
可見,開環增益的減小將導致擾動作用下系統穩態輸出的增大,且穩態誤差的絕對值也增大。
(3) 若 加在擾動之前,則


若 加在擾動之後,則

可見在擾動作用點之前的前向通路中加入積分環節,可以消除階躍輸入引起的穩態誤差。

3-17 設隨動系統的微分方程為:

其中, 為系統輸出量, 為系統輸入量, 為電動機機電時間常數, 為電動機電磁時間常數, 為系統開環增益。初始條件全部為零,試討論:
(1) 、 與 之間關系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2) 當 , , 時,可否忽略 的影響?在什麼影響下 的影響可以忽略?
解:(1)對系統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條件下進行拉氏變換,得閉環系統特徵方程

當 均為正值時,且有
即 時 閉環系統穩定。
(2)由於 ,因此只有當
閉環系統才穩定,顯然,對於 , 閉環不穩定。此時若略去 ,
閉環特徵方程為

上式中各項系數為正,從而得到得出閉環系統穩定的錯誤結論。如果
。如果 ,則略去 不會影響閉環穩定性。
對於本例,當 時,不能忽略 對穩定性的影響,否則可以忽略。

5
5-1 設系統閉環穩定,閉環傳遞函數為 ,試根據頻率特性的定義證明,輸入為餘弦函數 時,系統的穩態輸出為

解:
由題目可得
對等式兩邊同時進行拉氏變換可得

由於系統閉環穩定,所以 不存在正實部的極點。假設 可表示為如下表達式

由以上分析可得,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為

對上述閉環傳遞函數作如下分解

對上式等式兩邊進行拉氏反變換可得

由系統穩態輸出的定義可得

利用留數法確定待定的系數

所以可得

5-2 若系統階躍響應為:

試確定系統頻率特性
解:
單位階躍輸入信號的拉氏變換為
系統單位階躍響應的拉氏變換為

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為
將 代入傳遞函數 可得

5-3 設系統結構圖如圖5-1所示,試確定輸入信號

作用下,系統的穩態誤差 。

解:
如圖5-1所示,系統的誤差傳遞函數為

其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分別為

當 時

5-4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

試分析並繪制 和 情況下的概略幅相曲線。
解:
由題可知,系統的頻率特性如下

由於系統 ,所以開環幅相曲線要用虛線補畫 的半徑為無窮大的圓弧
當 時,
當 時,
又由於 ,所以有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始終處於第三象限,如圖5-4a所示;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始終處於第二象限,如圖5-4b所示。

5-5 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

試分別繪制 時系統的概略開環幅相曲線。
解:
由題目可知,系統的頻率特性如下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要用虛線補畫 的半徑為無窮大的圓弧。
若 ,則
若 ,則
由以上分析可知,系統概略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5a所示。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要用虛線補畫 的半徑為無窮大的圓弧。
若 ,則
若 ,則
由以上分析可知,系統概略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5a所示。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要用虛線補畫 的半徑為無窮大的圓弧。
若 ,則
若 ,則
由以上分析可知,系統概略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5a所示。
當 時,開環幅相曲線要用虛線補畫 的半徑為無窮大的圓弧。
若 ,則
若 ,則
由以上分析可知,系統概略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5a所示。

5-6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

試分別計算 和 時,開環頻率特性的幅值 和相位 。
解:
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表達式如下

當 時

此時
當 時

此時

5-7 繪制下列傳遞函數的對數幅頻漸進特性曲線
a.

b.

c.

d.

5-8 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

試繪制 的對數頻率特性曲線,並算出截止頻率 。
解:由題可得


因此
對數頻率特性曲線如圖5-8a所示

又 ,可得 ,即
計算可得

5-9 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為:

a.計算截止頻率 。
b.確定對數幅頻漸進特性曲線的低頻漸進線的斜率。
c.繪制對數幅頻特性曲線。
解:

計算可得
當 時,斜率為 ;
當 時,斜率為 ;
當 時,斜率為 ;
當 時,斜率為 ;
繪制對數幅頻特性曲線,如圖5-9a所示。

5-10 利用奈氏判據分別判斷題5-4,5-5系統的閉環穩定性。
解:
(1) 對於題5-4的系統,分 和 的兩種情況來討論系統的閉環穩定性。
當 時,系統的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4a所示,由圖可知,系統的開環幅相曲線不包圍 ,根據奈奎斯特判據可得
又由系統得開環傳遞函數可知
即 ,閉環系統在 右半平面無極點, 時閉環系統穩定。
當 時,系統的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4b所示,由圖可知,
又由系統得開環傳遞函數可知
即 ,閉環系統在 右半平面有2個極點, 時閉環系統不穩定。
(2) 對於題5-5的系統,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所示,由圖5-5a可知
當 時, ,又由系統得開環傳遞函數可知
即 ,閉環系統在 右半平面無極點, 時閉環系統穩定。
當 時, ,又由系統得開環傳遞函數可知
即 ,閉環系統在 右半平面有2個極點, 時閉環系統不穩定。

5-11 用勞斯判斷據驗證題5-10的結果。
解:
(1)對於題5-4的系統,由題得閉環系統特徵方程為

列勞斯表

則當 時, ,即第一列各值為正,即閉環系統穩定;
當 時, ,即第一列各值不全為正,即閉環系統不穩定。
(2)對於題5-5的系統,由題得閉環系統特徵方程為
,即
當 時,列勞斯表

第一列各值為正,即閉環系統穩定;
當 時,列勞斯表

第一列各值不全為正,即閉環系統不穩定;
當 時,情況與 相同,即閉環系統不穩定。

5-12 已知三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又知它們的奈奎斯特曲線如圖5-2(a)(b)(c)所示。找出各個傳遞函數分別對應的奈奎斯特曲線,並判斷單位反饋下閉環系統的穩定性
解:三個傳遞函數對應的奈奎斯特曲線分別為
對 式, ,
則 ,故系統穩定;
對 式, ,
則 ,故系統穩定;
對 式, ,
則 ,故系統穩定;

5-13 已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

試根據奈氏判據,確定其閉環穩定條件:
a. 時, 值的范圍;
b. 時, 值的范圍;
c. , 值的范圍。
解:
由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可知,系統的開環曲線圖如圖5-13a所示

由於 ,故想要閉環系統穩定,必有 ,即幅相曲線不包圍點 。
系統的頻率特性表達式如下

、 時,對於開環幅相曲線與實軸的交點有

由上式可得 ,則交點的實軸坐標為

由上式可得
、 時,對於開環幅相曲線與實軸的交點有

由上式可得 ,則交點的實軸坐標為

由上式可得
、對於開環幅相曲線與實軸的交點有

由上式可得 ,則交點的實軸坐標為

由上式可得

5-14 某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要求畫出以下4種情況下的奈奎斯特曲線,並判斷閉環系統的穩定性:
a. ;
b. ;
c. ;
d. 。
解:
a. 當 時, ,
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14a所示, ,
則 ,故在 平面右半平面有2個閉環極點,閉環系統不穩定;
b.當 時,
若 ,則
若 ,則
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14b所示, ,
則 ,故系統不穩定;
c. 當 時,
若 ,則
若 ,則
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14c所示, ,
則 ,故系統不穩定;
d.當 時,
由 可得 ,
故可得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14d所示, ,
則 ,故系統穩定。

5-15 已知反饋控制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如果閉環系統不穩定,閉環傳遞函數會有幾個極點在復數平面的右半平面?
解:

當 時,
當 時,
由於系統不穩定,故可得其開環幅相曲線如圖5-15a所示
由圖可得 ,
則 ,故閉環傳遞函數有2個極點在復數平面的右半平面。

5-16 設控制系統的結構圖如圖5-3所示。
a.求出開環傳遞函數;
b.畫出對數相頻特性曲線;
c.求出臨界開環比例 和截止頻率 ;
d.用奈氏判據判斷該系統是否穩定,如果穩定再分別求出當輸入信號 和 的情況下系統的靜態誤差。

解:
(a)系統開環傳遞函數為
(b)



(c)


系統開環頻率特性為

與實軸的交點

故幅相曲線為

當 時,系統臨界穩定,得
當 時, ,系統穩定

當 時, ,系統不穩定
當 時, ,
當 時,

5-17 已知某最小相位系統的開環對數幅頻特性如圖5-4所示。
a.寫出其開環傳遞函數;
b.畫出其相頻特性草圖,並從圖上求出和標明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c.求出該系統達到臨界穩定時的開環比例系數值 ;
d.在復數平面上畫出其奈奎斯特曲線,並標明點 的位置。
解:
(1)確定系統積分或微分環節的個數。因對數幅頻漸近特性曲線的低頻漸近線的斜率為 ,由圖,低頻漸近斜率為 ,故 ,系統含有2個積分環節。
(2)確定系統傳遞函數結構形式。由於對數幅頻漸近特性曲線為分段折線,其各轉折點對應的頻率為所含一階或二階環節的交接頻率,每個交接頻率處斜率的變化取決於環節的種類。
處,斜率變化 ,對應微分環節;
處,斜率變化 ,對應慣性環節;
處,斜率變化 ,對應慣性環節。
因此,所測系統具有下述傳遞函數

其中 待定。
(3)低頻漸近線方程為

由給定點 ,得
故所測系統傳遞函數為

5-18設單位反饋控制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試確定相角裕度為 時的參數值。
解:
系統的頻率特性表達式為
設系統的截止頻率為 ,則由相角裕度的定義可得


又由於
由上式得
所以

5-19 若高階系統的時域指標為 , ,試根據經驗公式確定系統的截止頻率和相角裕度的范圍。
解:根據經驗公式,

根據題意有,

可求得

5-20 典型二階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若已知 ,試確定相角裕度 的范圍;若給定 ,試確定系統帶寬 的范圍。
解:由於 且 ,
可解得
而根據題意
又有 ,且
故計算可得:

5-21 設二階系統如圖5-5(a)所示。若分別加入測速反饋校正, (圖5-5(b))和比例-微分校正, (圖5-5(c)),並設 , ,試確定各種情況下相角裕度 的范圍,並加以比較。

解:(a)由題意可知系統開環頻率特性

, ,
設 為截止頻率,當 時,則有



把 代入上式,得:


(b)由題意可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為

其開環頻率特性為

設 為截止頻率,當 時,則有



把 ,設 ,代入上式,得:


(c)由題意可知系統開環傳遞函數為
,其中
其開環頻率特性為


設 為截止頻率,當 時,則有



把 ,設 ,代入上式,得:


5-22 已知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幅相特性曲線如圖5-6所示。當 時,系統幅值裕度 ,穿越頻率 ,試求輸入為 ,幅值裕度為下述值時,系統的穩態誤差。
a.
b.

解:設系統開環傳遞函數為:

開環系統幅頻特性為:

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為:

解得
當 有 ,

則系統開環傳遞函數可寫成

系統與實軸的交點為
當 時, ,
當 時, ,

5-23 設單位反饋系統如圖5-7所示。其中, ; 時,截止頻率 ,若要求 不變,問 與 如何變化才能使系統相角裕度提高至 ?
解:開環系統幅頻特性為:

相頻特性為:

當 時,
,把 代入得:

若要求相角提高 ,即要求 提高 ,設調整後的系統相頻特性為:

調整後的 值為: , 值不做調整。

5-24 已知單位反饋控制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為

試繪制系統的對數頻率特性曲線,並據此確定:
a.求 時的相角裕度;
b.求 時的幅值裕度;
(1)解: 開環系統幅頻特性為:

令 ,當 時,得
開環系統相頻特性為:
,當 時,有

(2) 解:開環系統的頻率特性為:
令其虛部為零,即



5-25 若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試確定使系統穩定的 值。
解:
系統的頻率特性表達式為
由上式可得,系統的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分別為

系統臨界穩定時開環幅相曲線穿過點 ,此時

由上式可得,
顯然,當 時,由奈奎斯特穩定判據可得系統閉環穩定。
故 的取值范圍為

5-26 設單位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試確定閉環系統穩定時,延遲時間 的范圍。
解:
系統的頻率特性表達式為
由上式可得,系統的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分別為

系統臨界穩定時開環幅相曲線穿過點 ,此時

由幅頻特性可得
解之可得 (捨去)
又 即
顯然,當 時,由奈奎斯特穩定判據可得系統閉環穩定。故 的取值范圍為

閱讀全文

與長沙理工大學自動裝置技術題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超除了空調還有什麼製冷好 瀏覽:847
永嘉縣甌北上能閥門廠 瀏覽:814
石油終端安全工具箱連不上其他網路 瀏覽:554
什麼辦法除閥門鐵銹 瀏覽:179
70度的冰櫃用的是什麼製冷劑 瀏覽:424
安全設施設備是什麼意思 瀏覽:222
崑山力盟機械工業公司怎麼樣 瀏覽:480
智能傳送裝置課程設計 瀏覽:72
環球網校如何更改設備 瀏覽:12
西安遠博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35
手持式電動工具原理 瀏覽:725
如圖所示為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實驗裝置 瀏覽:143
閥門手柄斷了要怎麼更換 瀏覽:50
閥門上密封未做是指什麼 瀏覽:657
現代途勝儀表盤燈怎麼關 瀏覽:368
設備使用目的是什麼 瀏覽:693
臨沂電工五金市場 瀏覽:185
美國市場各類五金電鍍顏色分類 瀏覽:101
濰坊美博會美容儀器怎麼走 瀏覽:889
閥門的公稱壓力怎麼確認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