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驗室可以通過三條途徑來製取氮氣:①加熱條件下用NH3還原CuO製得純凈的N2和活性銅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l)濃氨水易揮發,CaO固體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導致溫度升高,使得氨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進一步減少,以氣體的形式逸出,製得氨氣,題中所給的裝置,適用於制備氣體的發生裝置的是BE,E裝置的優點是能控制反應的速率,而B裝置只能一次性加入葯品,無法控制反應的速率,所以選擇圖中的E裝置,發生的化學反應為:NH3?H2O+CaO═Ca(OH)2+NH3↑,按方法a製取N2中會含有未反應的氨氣,因此,還需要用試劑吸收氨氣,由於氨氣是一種極易溶於水的氣體,所以用排水法收集氮氣,即可除去氮氣中含有的氨氣,所以還需使用的裝置是AD或ACD;
故答案為:E;A、D或A、C、D;
(2)①②反應原理簡單,原料來源多,銅和氧化銅可以循環利用,無有毒物質參加;
故答案為:Cu和CuO可以循環使用,避免了使用有毒物質;
(3)裝置E的氣密性檢查,可以先關閉止水夾,利用分液漏斗加入水後,打開分液漏斗活塞,觀察水是否全部流下,若不能全部流下,說明氣密性完好;E裝置的條件是固體和液體不加熱制備氣體,H2、O2、CO2、C12、SO2、NO2、NO等氣體制備都符合;
故答案為:用止水夾夾緊E中乳膠管,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適量水,打開活塞,若最終液面保持恆定,則證明該裝置不漏氣;H2、O2、CO2、C12、SO2、NO2、NO等;
㈡ 某課外活動小組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選用兩只規格相同的硬質玻璃管,將一隻管注滿水(兩端用橡皮塞封住
(1)實驗前,將注射器活塞前沿從20mL刻度處推至10mL刻度處,然後松開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處,則說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故答案為:良好;
(2)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能使氣體與銅粉充分接觸反應,以便耗盡裝置內的氧氣,使實驗更准確;故答案為:使注射器內的氧氣充分與銅粉反應;
(3)為防止橡膠塞彈出、注射器活塞彈出等,應在具支試管上固定小氣球;故答案為:防止橡膠塞彈出、注射器活塞彈出等;
(4)實驗後測定出的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低於
1 |
5 |
㈢ 例3. (2004年重慶市)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定量測定裝置,其...
答案:(1)C (2)氧化 (3)AC
解析:本題與傳統的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不同,專要求學生在新情景屬下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知識綜合解決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從以前「緊扣教材」到現在「活用教材」的轉變,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改理念。
根據設計的實驗裝置可知,採用雙手握住B容器,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不能觀察到明顯的現象,所以可以利用大氣壓強,通過調整A的高度,觀察A、B中液體是否出現液面差,且保持不變來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通電加熱鐵粉,鐵與B容器內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屬於氧化反應。鐵粉反應後生成了固體,使容器B內壓強減小,這樣大氣壓就將水從A容器壓到B容器,從而測定進入B容器中水的體積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木炭、硫反應雖消耗氧氣,但反應生成的 和 都是氣體,容器B內氣壓變化較小,水不能從A容器壓到B容器,故不能用木炭或硫來代替鐵粉進行實驗。紅磷和銅粉和氧氣反應分別生成 和 都是固體,能使B容器內壓強變小,所以可以用紅磷和銅粉代替鐵粉進行該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