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你的實際,舉例生活中遇到的機械傳動及常用機構,並說說它們的特點。
自行車:用鏈條傳動,將人力蹬踏的動力,通過小鏈輪-鏈條傳遞到後輪大鏈輪上。特點是,大小鏈輪的距離可以很遠。
機械傳動有多種形式,主要可分為兩類:
1、靠機件間的摩擦力傳遞動力和運動的摩擦傳動,包括帶傳動、繩傳動和摩擦輪傳動等。摩擦傳動容易實現無級變速,大都能適應軸間距較大的傳動場合,過載打滑還能起到緩沖和保護傳動裝置的作用,但這種傳動一般不能用於大功率的場合,也不能保證准確的傳動比。
2、靠主動件與從動件嚙合或藉助中間件嚙合傳遞動力或運動的嚙合傳動,包括齒輪傳動、鏈傳動、螺旋傳動和諧波傳動等。嚙合傳動能夠用於大功率的場合,傳動比准確,但一般要求較高的製造精度和安裝精度。
❷ 風車是怎麼發明的
風車也叫風力機,是一種不需燃料、以風作為能源的動力機械。古代的風車,是從船帆發展起來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樣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軸的四周,風吹時像走馬燈似的繞軸轉動,叫走馬燈式的風車。這種風車因效率較低,已逐步為具有水平轉動軸的木質布蓬風車和其它風車取代,如「立式風車」、「自動旋翼風車」等。
2000多年前,中國、巴比倫、波斯等國就已利用古老的風車提水灌溉、碾磨穀物。12世紀以後,風車在歐洲迅速發展,通過風車(風力發動機)利用風能提水、供暖、製冷、航運、發電等。
公元7世紀在西亞—大概在敘利亞,建造了第一批風車。世界上的這個地區有強風,幾乎總是朝著相同的方向吹,因此就面向盛行風而建造了這些早期風車。它們看上去不像如今所見到的風車,而是有著豎式軸,軸垂直排列著翼,與旋轉木馬裝置上排列著木馬很相似。
12世紀末在西歐出現了第一批風車。有些人認為,在巴勒斯坦參加了十字軍東侵的士兵們回家時帶回了關於風車的信息。但是,西方風車的設計與敘利亞的風車迥然不同,因而它們可能是獨立發明出來的。右圖:典型的地中海風車有著圓形石塔和朝向盛行風安裝的垂直翼板。它們仍用於磨碎穀物。
西方風車的不同之處在於翼板環繞著垂直面而轉動。因為風在歐洲比在西亞較為變化不定,所以風車還另有一個機械裝置,以使翼板面對著風來的方向轉動。左圖:在丹麥聖瑞斯的埃洛島上,現代風車與供電的發電機相連。
風車在如今已很少用於磨碎穀物,但作為發電的一個手段正在獲得新生。「裝有發電渦輪機的農場」是由驅動發電機的大型風車組構成的。
公元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風車,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風車的歷史。
風車
公元644年,一個叫阿布·魯魯亞的製造風車的波斯匠人,因行刺哈里發烏馬爾·伊本·卡圖布而被捕。644年是風車見於文獻的最早年代。有專門的資料提到於兩百餘年後出現在塞斯坦(在伊朗和阿富汗的邊界上)的著名的風車,這種風車是從公元前一世紀才被人們所知的小亞細亞的水平水車演變而來的,它的翼板安在一個垂直的「風轉動軸」上,在一個水平的平面上轉動。
同樣,西方的垂直風車,則是由羅馬人維脫勞維斯所描述的公元前22至公元前21世紀之間的垂直水車演變而來的。這種風車稱為「柱車」,在1180年前後出現於法國,在1191年前後出現於英國。由於翼板無論何時都必須跟風向垂直,包括磨石和傳動裝置的木頭車體就安在一根支承的立柱上,一根長的杠桿從背後把它轉向迎風面。大概是在1270年於坎特伯雷出現的所謂《風車詩》中,有幅關於這種風車的最早插圖。
不久之後從這種西式風車演變出的新式風車,於1300年前出現於法國。新的「塔式風車」由一個固定的塔構成,塔包括磨石和傳動裝置,只有裝著翼板的塔頂能迎風轉動。有時用一根尾桿達到這個目的,有時則是用裝在塔頂里的一根杠桿。中世紀的這種風車插圖甚為罕見,但是在沙弗爾克的一個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有一幅圖畫,其年代為公元1470年。
對一年四季都沒有河流來驅動水車的所有歐洲村鎮來說,風車是一種福音。它也有助於取消手推磨和牛拉磨。但是風車的成本高,因為互相競爭的風車和水車同時使用是不可能經濟的。
❸ 要使沒有任何動力裝置的玩具小車運動有哪些方法
找個像來扇葉一樣的東西(一定要有一源定的彎曲弧度)裝在這個小車上,然後在其底部裝一個傳動裝置
整個情況就像是在車上裝了個風車一樣,風吹動風車樣的扇葉動,但是底部的傳動裝置會使這個運動轉成是車的運動,只要注意方向就可以使小車向前動了
❹ 萬向傳動軸裝置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萬向傳動裝置是用來在工作過程中相對位置不斷改變的兩根軸間傳遞動力內的裝置。其作用是連容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變速器輸出軸和主減速器輸入軸,並保證在兩軸之間的夾角和距離經常變化的情況下,仍能可靠地傳遞動力。
它主要由萬向節、傳動軸和中間支承組成。安裝時必須使傳動軸兩端的萬向節叉處於同一平面。萬向節即萬向接頭,是實現變角度動力傳遞的機件,用於需要改變傳動軸線方向的位置,它是汽車驅動系統的萬向傳動裝置的 「關節」部件。萬向節與傳動軸組合,稱為萬向節傳動裝置。萬向傳動裝置一般由萬向節和傳動軸組成,有時還要有中間支承,主要用於以下一些位置: 1-萬向節;2-傳動軸;3-前傳動軸;4-中間支承。在萬向節配合中,一個零部件(輸出軸)繞自身軸的旋轉是由另一個零部件萬向節(輸入軸)繞其軸的旋轉驅動的。
按萬向節在扭轉方向上是否有明顯的彈性可分為剛性萬向節和撓性萬向節。剛性萬向節又可分為不等速萬向節(常用的為十字軸式)、准等速萬向節(如雙聯式萬向節)和等速萬向節(如球籠式萬向節)三種。
❺ 汽車機械式傳動系由哪些裝置組成各起何作用
1)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驅動橋(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所組成。
2)各裝置的作用:
離合器:它可以切斷或接合發動機動力傳遞,起到下述三個作用1)保證汽車平穩起步;2)保證換擋時工作平順;3)防止傳動系過載。
變速器由變速傳動機構和操縱機構所組成。作用:
改變傳動比,擴大驅動輪轉矩和轉速的變化范圍,以適應經常變化的行駛條件,並使發動機在有利(功率較高而耗油率較低)的工況下工作
在發動機旋轉方向不變的前提下,使汽車能倒退行駛
利用空擋,中斷動力傳遞,以使發動機能夠起動、怠速,並便於變速器換擋或進行動力輸出。
萬向傳動裝置由十字軸、萬向節和傳動軸組成。作用:變夾角傳遞動力,即傳遞軸線相交但相互位置經常變化的兩軸之間的動力。
驅動橋:由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等組成。
主減速器的作用:降速增扭;改變動力傳遞方向(動力由縱向傳來,通過主減速器,橫向傳給驅動輪)。
差速器的作用:使左右兩驅動輪產生不同的轉速,便於汽車轉彎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駛。
半軸的作用:在差速器與驅動輪之間傳遞扭短
❻ 設計鼓風機傳動裝置的V帶傳動。請專業人幫忙做下!謝謝!
一、根據功率、小帶輪轉速,查表《普通V帶選型圖》,得知帶型為:A型帶
二、初定內小帶輪外徑容D1
1、查表《V帶輪的基準直徑系列》查得:A帶最小直徑>85
2、根據電機軸的直徑進行結構設計
為了結構緊湊,所以:初定小帶輪外徑D1=100mm
三、計算傳動比ι
ι=n1/n2=1440/554=2.6
四、計算大帶輪外徑D2
D2=D1×ι=100×2.6=260mm
❼ 控制工程理論發展歷史
古代人類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逐漸產生利用自然界動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動裝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難的腦力活動的願望,經過漫長歲月的探索,他們互不相關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動裝置。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亞歷山大里亞城的斯提西比烏斯首先在受水壺中使用了浮子。按迪爾斯(Diels)本世紀初復原的樣品,注入的水是由圓錐形的浮子節制的。而這種節制方式即已含有負反饋的思想 (盡管當時並不明確)。公元前 500年,中國的軍隊中即已用漏壺作為計時的裝置。約在公元120年,著名的科學家張衡(78-139,東漢)又提出了用補償壺解決隨水頭降低計時不準確問題的巧妙方法。在他的「漏水轉渾天儀」中,不僅有浮子,漏箭,還有虹吸管和至少一個補償壺。最有名的中國水鍾「銅壺滴漏」由銅匠杜子盛和洗運行建造於公元1316年(元代延祐三年),並一直連續使用到1900年。另外,我國在公元前350年已經用在結構上與水輪相似的水臼來碾米;在公元前50年用水輪來引水灌溉;在公元前31年在鍛冶場里使用水動風箱等。大大地減輕了人們的勞動。這些自動裝置雖然沒有現在的一些自動控制裝置先進,也沒有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撐,但是這些裝置的發明對自動控制的形成卻起到了先導作用。隨著這些自動控制裝置的不斷的改進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動控制技術,我們把自動控制技術形成時期定在18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人們應用自動控制的方法來代替人工控制各種機械設備,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這個時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發明。1750年,安得魯. 米克爾為風車引入了「扇尾」傳動裝置,使風車自動地面向風。隨後,威廉. 丘比特對自動開合的百葉窗式翼板進行改進,使其能夠自動地調整風車的傳動速度。這種可調整的調節器在1807年取得了專利權。1788年英國機械師J.瓦特發明離心式調速器,瓦特把它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的閉環自動控制系統。瓦特的這項發明開創了近代自動調節裝置應用的新紀元,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後來控制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