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物理實驗的實驗報告
一、實驗名稱:測量紙片下落的速度
二、實驗設計思路:
實驗「測量紙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實驗器材有捲尺、秒錶、紙片,但是採用這些實驗器材總是發現紙片在下落的過程中忽左忽右的飄,下落的路線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課桌或其它的物體而改變路線。我就想找一種東西來代替它,起初想用氣球,但發現更難控制路線,而且氣球太大,放在實驗桌上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後來想這種東西應該還是用紙來做,因為如果採用鐵球等密度較大的東西做實驗的話,由於下落的時間太短無法測量下落時間,或者是測量出來的時間誤差太大。最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想到用小時候玩過的三個紙條組成的「紙錐」來替代原來的紙片。而且下落的時間可以通過秒錶測出(由於實驗室沒有足夠多的捲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這個已知條件,此時下落的時間大約是1.2秒)。
三、實驗目的:
學會測量運動物體的速度。
四、實驗所涉及的科學道理:
測量紙片(改成「紙錐」)下落的速度這個實驗利用的實驗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紙片改成「紙錐」,主要考慮它在下落時由於下部的形狀不同,空氣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據「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伯努利原理),會產生壓力差,導致「紙錐」下落時會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具體旋轉的方向是由安裝時的順序決定的)。
五、實驗操作步驟:
(1)實驗前要測量出同學的身高,作為「紙錐」下落的高度s,記錄在實驗表格。
(2)一位同學把30~50厘米長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頭頂,另一個同學按照這樣的高度自由釋放「紙錐」,同時開始記時,記下「紙錐」落地時所用的時間t,記錄在實驗表格。
(3)重復上述步驟兩次。
(4)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出「紙錐」三次下落的速度,並計算出平均值。
六、實驗裝置或照片:
學生可以自製「紙錐」(剪三個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紙條,把每個紙條對折一次,然後連環套在一起,如圖1所示,把三個「腳」向外抽緊,如圖2所示)
七、實驗所用器材:
「紙錐」一個,30~50厘米長的刻度尺一把,秒錶一隻。
八、實驗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實驗效果:2005年12月14日前後在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初二十二個班級中施教效果很好,解決了原來所用紙片下落不穩、路線不是直線,路程無法測量的缺點,而且實驗器材製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簡單、學生感興趣。後來在鼓樓區其他學校初二物理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的檢驗,各位同行一致反應較好。具有較大的推廣使用價值。
B. 衍射光柵實驗報告,謝謝
衍射光柵實驗報告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原理及衍射光柵實驗結論。具體如下:
1、實驗名稱:
光柵衍射。
2、實驗目的:
(1)進一步掌握調節和使用分光計的方法。
(2)加深對分光計原理的理解。
(3)用透射光柵測定光柵常數。
3、實驗儀器:
分光鏡,平面透射光柵,低壓汞燈(連鎮流器)。
4、實驗原理:
光柵是由一組數目很多的相互平行、等寬、等間距的狹縫(或刻痕)構成的,是單縫的組合體。原制光柵是用金剛石刻刀在精製的平面光學玻璃上平行刻畫而成。光柵上的刻痕起著不透光的作用,兩刻痕之間相當於透光狹縫。
原制光柵價格昂貴,常用的是復制光柵和全息光柵。為刻痕的寬度,為狹縫間寬度,為相鄰兩狹縫上相應兩點之間的距離,稱為光柵常數。它是光柵基本常數之一。光柵常數的倒數為光柵密度,即光柵的單位長度上的條紋數,如某光柵密度為1000條/毫米,即每毫米上刻有1000條刻痕。
5、實驗結論:
光柵光譜具有如下特點:光柵常數d越小,色散率越大;高級數的光譜比低級數的光譜有較大的色散率;衍射角很小時,色散率D可看成常數,此時,Δ與Δ成正比,故光柵光譜稱為勻排光譜。
(2)製作簡易分光裝置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衍射光柵實驗的相關介紹:
一個理想的衍射光柵可以認為由一組等間距的無限長無限窄狹縫組成,狹縫之間的間距為d,稱為光柵常數。當波長為λ的平面波垂直入射於光柵時,每條狹縫上的點都扮演了次波源的角色;從這些次波源發出的光線沿所有方向傳播(即球面波)。
由於狹縫為無限長,可以只考慮與狹縫垂直的平面上的情況,即把狹縫簡化為該平面上的一排點。衍射光柵是光柵的一種。它通過有規律的結構,使入射光的振幅或相位(或兩者同時)受到周期性空間調制。衍射光柵在光學上的最重要應用是作為分光器件,常被用於單色儀和光譜儀上。
則在該平面上沿某一特定方向的光場是由從每條狹縫出射的光相干疊加而成的。在發生干涉時,由於從每條狹縫出射的光的在干涉點的相位都不同,它們之間會部分或全部抵消。
然而,當從相鄰兩條狹縫出射的光線到達干涉點的光程差是光的波長的整數倍時,兩束光線相位相同,就會發生干涉加強現象。
C. 跪求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報告——光學
這是以前我們寫的 你看看可不可以
用透射光柵測定光波波長
08物理 楊貴宏
雲南省紅河學院物理系 雲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這篇文章講述了怎樣利用透射光柵測量光波波長,以及測量時的細節,測量前的實驗准備。
關鍵詞:光柵,主極大,次極大,分光計,單色光,復色光
引言: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陽光,通常我們認為陽光是一種單色光[1](單一波長的光)。其實,籠罩在我們周圍的光線本身是復色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色光組成的光線),他是由不同波長波線的單色光組成的。
廣義的說,具有周期性的空間結構或光學性能(如透射率、折射率)的衍射屏,統稱光柵。光柵的種類很多,有透射光柵和反射光柵,有平面光柵和凹面光柵,有黑白光柵和正弦光柵,有一維光柵,二維光柵和三維光柵,等等。此次實驗所使用的光柵是利用全息照相技術拍攝的全息透射光柵光柵的表面若被污染後不易清洗,使用時應特別注意[2]。
分光計是一種能精確測量角度的光學儀器,常用來測量材料的折射率、色散率、光波波長和進行光譜觀測等。由於該裝置比較精密,控制部件較多而且復雜,所以使用時必須嚴格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進行調整,以便測量出准確的結果。
分光計主要由五個部件組成:三角底座,平行光管、望遠鏡、刻度圓盤和載物台。圖中各調節裝置的名稱及作用見表1。
分光計基本結構示意圖
表1 分光計各調節裝置的名稱和作用
代號 名稱 作用
1 狹縫寬度調節螺絲 調節狹縫寬度,改變入射光寬度
2 狹縫裝置
3 狹縫裝置鎖緊螺絲 松開時,前後拉動狹縫裝置,調節平行光。調好後鎖緊,用來固定狹縫裝置。
4 平行光管 產生平行光
5 載物台 放置光學元件。檯面下方裝有三個細牙螺絲7,用來調整檯面的傾斜度。松開螺絲8可升降、轉動載物台。
6 夾持待測物簧片 夾持載物台上的光學元件
7 載物台調節螺絲(3隻) 調節載物台檯面水平
8 載物台鎖緊螺絲 松開時,載物台可單獨轉動和升降;鎖緊後,可使載物台與讀數游標盤同步轉動
9 望遠鏡 觀測經光學元件作用後的光線
10 目鏡裝置鎖緊螺絲 松開時,目鏡裝置可伸縮和轉動(望遠鏡調焦);鎖緊後,固定目鏡裝置
11 阿貝式自准目鏡裝置 可伸縮和轉動(望遠鏡調焦)
12 目鏡調焦手輪 調節目鏡焦距,使分劃板、叉絲清晰
13 望遠鏡光軸仰角調節螺絲 調節望遠鏡的俯仰角度
14 望遠鏡光軸水平調節螺絲 調節該螺絲,可使望遠鏡在水平面內轉動
15 望遠鏡支架
16 游標盤 盤上對稱設置兩游標
17 游標 分成30小格,每一小格對應角度 1』
18 望遠鏡微調螺絲 該螺絲位於圖14-1的反面。鎖緊望遠鏡支架制動螺絲 21 後,調節螺絲18,使望遠鏡支架作小幅度轉動
19 度盤 分為360°,最小刻度為半度(30′),小於半度則利用游標讀數
20 目鏡照明電源 打開該電源20,從目鏡中可看到一綠斑及黑十字
21 望遠鏡支架制動螺絲 該螺絲位於圖14-1的反面。鎖緊後,只能用望遠鏡微調螺絲18使望遠鏡支架作小幅度轉動
22 望遠鏡支架與刻度盤鎖緊螺絲 鎖緊後,望遠鏡與刻度盤同步轉動
23 分光計電源插座
24 分光計三角底座 它是整個分光計的底座。底座中心有沿鉛直方向的轉軸套,望遠鏡部件整體、刻度圓盤和游標盤可分別獨立繞該中心軸轉動。平行光管固定在三角底座的一隻腳上
25 平行光管支架
26 游標盤微調螺絲 鎖緊游標盤制動螺絲27後,調節螺絲26可使游標盤作小幅度轉動
27 游標盤制動螺絲 鎖緊後,只能用游標盤微調螺絲26使游標盤作小幅度轉動
28 平行光管光軸水平調節螺絲 調節該螺絲,可使平行光管在水平面內轉動
29 平行光管光軸仰角調節螺絲 調節平行光管的俯仰角
實驗原理:
圖1中給出幾條不同縫數縫間干涉因子的曲線.為了便於比較,縱坐標縮小了 它們有以下特點:
(1)主極強峰值的大小、位置和數目
當 ( )時, , ,但它們的比值 ,這些地方是縫間干涉因子的主極大(多縫衍射圖樣中出現一些新的強度極大和極小,其中那些較強的亮線叫主極大,較弱的亮線叫次極大)。 意味著衍射角滿足下列條件:
(1)
(1)式說明,凡是在衍射角滿足(1)式的方向上出現一個主極大,主極大的強度是單縫在該方向強度的 倍。主極強的位置與縫數N無關。主極強的最大級別|k|<d/λ。
(2)零點的位置、主極強的半形寬度和次極強的數目
當Nβ等於π的整數倍但β不是π整數倍時,sinNβ=0,sinβ≠0,這里是縫間干涉因子的零點。零點在下列位置:
sinθ=(k+m/N)λ/d (2) 其中k=0,±1,±2,…;m=1,…,N-1.
所以每個主極強之間有N-1條暗線(零點),相鄰暗線間有一個次極強,故共有N-2個次極強。
半形寬度公式為: △θ=λ/Nd•cosθk。 (3)
主極強的半形寬度△θ與Nd成反比,Nd越大,△θ越小,這意味著主極強的銳度越大。反映在幕上,就是主極強亮紋越細。
上面我們只分析了縫間干涉因子的特徵,實際的強度分布還要乘上單縫衍射擊因子.在圖1中所示 縫間干涉因子上乘以圖1所示的單縫衍射因子,就得到圖2[(a),(b),(c)]中所示的強度分布.從這里可以看出,乘上單縫衍射因子後得到的實際強度分布中各級說極強的大小不同,特別是剛好遇到單縫衍射因子零點的那幾級主極強消失了,這現象叫做缺級.
在給定了縫的間隔d之後,主極強的位置就定下來了,這時單縫衍射因子並不改變主極強的位置和半形寬度,只改變各級主極強的強度.或者說,單縫衍射因子手作用公在影響強度在各級主極強間的分配.
如圖3所示,設S為位於透鏡L1物方焦面上的細長狹縫光源,G為光柵,光柵上相鄰狹縫兩對應之間的距離d 稱為光柵常量,自L1射出的平行光垂直地照射在光柵G上。透鏡L2將與光柵法線成θ角的衍射光會聚於其像方焦面上的Pθ點,由(1)式的光柵分光原理得
(3)
上式稱為光柵方程.式中θ是衍射角,λ是光波波長,k是光譜級數(k=0、±1、±2…)。衍射亮條紋實際上是光源加狹縫的衍射像,是一條銳細的亮線。當k=0時,在θ=0的方向上,各種波長的亮線重疊在一起,形成明亮的零級像。對於k的其它數值,不同波長的亮線出現在不同的方向上形成光譜,此時各波長的亮線稱為光譜線。而與k 的正、負兩組值相對應的兩組光譜,則對稱地分布在零級像的兩側。因此,若光柵常量d為已知。當測定出某譜線的衍射角θ和光譜級k,則可由(1)式求出該譜線的波長λ;反之,如果波長λ是已知的。則可求出光柵常量d 。
實驗進行步驟:
1.實驗時分光計調節,
(1)粗調。
A,旋轉目鏡手輪,盡量使叉絲和綠十字清晰。
B,調節載物台,使下方的三隻螺釘的外伸部分等高,使載物台平面大致與主軸垂直(目測)。
C,調整望遠鏡光軸俯仰調節螺釘,使望遠鏡光軸盡量調成水平(目測)。
粗調應達到的要求:在載物台上放一個三棱鏡。當三棱鏡的一個光學面與望遠鏡光軸接近垂直時,應可以看到反射回來的十字像,十字像一般與分劃板上的交點並不重合,至此粗調完成。
(2)細調。
A,使分光計望遠鏡適應平行光(對無窮遠調焦),望遠鏡、準直管主軸均垂直於儀器主軸,準直管發出平行光。
B,使望遠鏡對准準直管,從望遠鏡中觀察被照亮的準直管狹縫的像,使其和叉絲的豎直線重合,固定望遠鏡。參照圖3放置光柵,點亮目鏡叉絲照明燈(移開或關閉夾縫照明燈),左右轉動載物平台,看到反射的「綠十字」,調節b2或b3使「綠十字」和目鏡中的調整叉絲重合。這時光柵面已垂直於入射光。
用汞燈照亮準直管的狹縫,轉動望遠鏡觀察光譜,如果左右兩側的光譜線相對於目鏡中叉絲的水平線高低不等時(如圖3),說明光柵的衍射面和觀察面不一致,這時可調節平台上的螺釘b1使它們一致。最終使 光柵面衍射面應調節到和觀測面度盤平面一致。
2. 測光柵常量d:只要測出第k可級光譜中的波長λ已知的譜線的衍射角 ,就可以根據(3)式求出d值。
(1).調節分光計按(1)步驟
(2).調節光柵位置
(3).用汞燈照亮準直管,轉動望遠鏡到光柵的一側,使叉絲的豎直線對准已知波長的第k級譜線的中心,記錄二游標值。
(4). 將望遠鏡轉向光柵的另一側,使叉絲的豎直線對准已知波長的第k級譜線的中心,記錄二游標值。
(5).重復第4、5步兩次,得到3組數據。
3.光譜級數k由自己確定,由於光柵常量d已測出,因此只要未知波長的第k級譜線的衍射角 ,就可以求出其波長值 。
以知波長可以用汞燈光譜中的綠線( nm),也可以用鈉燈光譜中二黃線 )之一。
3. 測量未知波長
(1). 用汞燈照亮準直管,轉動望遠鏡到光柵的一側,使叉絲的豎直線對准已知波長的第k級譜線的中心,記錄二游標值。
(2).轉動望遠鏡到光柵的一側,使叉絲的豎直線對准以知波長的第k級譜線的中心,記錄兩游標值;將望遠鏡轉向光柵的另一側,同上測量,同一游標的兩次讀熟之差是衍射角 的兩倍。
(3).重復第1、2步兩次,得到3組數據。
實驗數據:見實驗數據記錄表
實驗數據記錄表
表二 測光柵常量d實驗數據
測量次序( )
1
2
3
表三 測量未知波長實驗數據
測量次序( )
1
2
3
實驗結果:
1.測量光柵常量
根據 ,由表二得到 的平均值
= (1)
由光柵原理 ,
因此有
又因為在此實驗中 ,綠光的波線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d的平均值
(nm) (2)
2.測量藍紫光的波長
根據 ,由表三得到 的平均值
= (3)
由於 ,得到
又因為在此實驗中 ,光柵常量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 的平均值
(nm) (4)
參考文獻:
[1],趙凱華.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進清理, 黃曉虹主編. 基礎物理實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楊述武主編,王定興編. 普通物理實驗(光學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D. 分光光度計的校正原理
一、分光光度計:又稱光譜儀(spectrometer),是將成分復雜的光,分解為光譜線的科學儀器。測量范圍一般包括波長范圍為380~780 nm的可見光區和波長范圍為200~380 nm的紫外光區。不同的光源都有其特有的發射光譜,因此可採用不同的發光體作為儀器的光源。鎢燈的發射光譜:鎢燈光源所發出的380~780nm波長的光譜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後,可得到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連續色譜;該色譜可作為可見光分光光度計的光源。
原理:
分光光度計採用一個可以產生多個波長的光源,通過系列分光裝置,從而產生特定波長的光源,光線透過測試的樣品後,部分光線被吸收,計算樣品的吸光值,從而轉化成樣品的濃度。樣品的吸光值與樣品的濃度成正比。
單色光輻射穿過被測物質溶液時,被該物質吸收的量與該物質的濃度和液層的厚度(光路長度)成正比,其關系如下式:
A=-lg(I/I。)=-lgT=kLc
式中 :A 為吸光度;
I。為入射的單色光強度;
I 為透射的單色光強度;
T 為物質的透射率;
k 為摩爾吸收系數;
L 為被分析物質的光程,即比色皿的邊長;
c 為物質的濃度;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波長,以及相應的吸收系數是該物質的物理常數。當已知某純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的吸收系數後可用同樣條件將該供試品配成溶液,測定其吸收度,即可由上式計算出供試品中該物質的含量。在可見光區,除某些物質對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質本身並沒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條件下加入顯色試劑或經過處理使其顯色後再測定,故又稱比色分析。由於顯色時影響呈色深淺的因素較多,且常使用單色光純度較差的儀器,故測定時應用標准品或對照品同時操作。
E. 分光光度法測鐵試驗中可以不加醋酸鈉緩沖溶液嗎
加醋酸-醋酸鈉是為了製造一個弱酸性環境,使鐵離子保持離子狀態,一般稱這個為緩沖劑,其pH值一般在4~6之間,超過6就不好了;1,10-菲啰啉,這個基本不用解釋吧,肯定是作為顯色劑了塞,這是國標法里選用的顯色試劑,便宜,又容易配置,一般配製的時候需要加一點冰醋酸使其溶解,這個是最重要的
分光光度法測鐵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一、實驗名稱:物質的吸收光譜——分光光度法測定鐵二、實驗目的: 。初步了解比爾定理所反映的物質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 ,測量溶液在不同波長處的吸光度。 ,繪制吸收曲線。三、實驗原理: ,形成各有特徵的吸收光譜。測量物質對不同波長光的選擇性吸收,可以繪出其吸收程度隨波長變化的關系曲線,稱作吸收曲線或吸收光譜。吸收光譜反映了被測物質的分子特性,可用以鑒別物質。 ,可以進行定量測定。這一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可用光的吸收定律即比爾定律來表述: A=lg(1/T)=lg(I0/I)=εbc式中A為吸光度,T為透光率,I0為入射光的強度,I為物質吸收後的透射光強度,ε為摩爾吸光系數,b為吸光光程,c為溶液中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當實驗在同一條件下進行,入射光、吸光系數和液層厚度不變時,吸光度只隨溶液的濃度變化,從而可以簡單表達為A=KC。 ,它與Fe2+反應,生成穩定的橙紅色絡合物鐵—鄰二氮菲配合物。此反應很靈敏,反應平衡常數lgK穩=,摩爾吸光系數ε為*104。在Ph2-9范圍內,顏色深度與酸度無關而且很穩定。四、實驗用品: U-5100分光光度計、50ml容量瓶4個、50ml燒杯2個、5ml移液管1支、10ml量杯3個、吸球1個、膠頭滴管3支、塑料洗瓶1個、廢液缸1個、鐵標准溶液20μg/ml、鹽酸羥***10%、鄰二氮菲%、醋酸鈉溶液1mol/L 五、實驗步驟及現象: 、2、3、4號,然後用20μg/ml鐵標准溶液潤洗一個燒杯和移液管各3次,用移液管分別取、和20μg/ml的鐵標准溶液於2、3、4號燒杯中。 %鹽酸羥***溶液1ml,%鄰二氮菲2ml,1mol/L醋酸鈉溶液5ml,加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當溶液都加入容量瓶中後,2、3、4號容量瓶中的無色透明溶液均變成橙紅色,且顏色依次加深。 ,以1 號容量瓶中的溶液作參比,將兩個比色皿放到分光光度計上,在波長450nm-540nm之間測定吸光度——數據記錄如下表1,其中,吸收曲線的峰值波長為510nm。 ,以其中一份溶液作參比,將兩個比色皿放到分光光度計上,參比溶液在AUTOZERO欄,另一份溶液放在1號欄,在510nm波長條件下測定吸光度——測得1號欄溶液的吸光度A的值為-,表明兩個比色皿自身的差異造成的吸光度誤差為-。 ,將2、3、4號容量瓶中的溶液分別加到潤洗過的另一個比色皿中, 重復步驟4,在510nm條件下測得其餘3份溶液的比色度——數據記錄如下表2。,根據實驗數據繪制曲線。六、實驗數據: -鄰二氮菲配合物吸收曲線的測定儀器:U-5100分光光度儀參比:1號樣品比色皿:1cm玻璃比色皿表1 據表列數據,以波長λ為橫坐標,吸光度A為縱坐標,繪制吸收曲線從吸收曲線可見,鐵-鄰二氮菲配合物的最
F. 關於紫外分光光度計的原理的實驗報告
你郵箱多少.我發給你.
G. 簡易聲控閃光燈的製作實驗報告30一頁
簡易聲控閃光燈的製作實驗報告31頁嗯,這個實驗報告比較貴,因為涉及到彩印和設計,所以說31頁的
H. 關於紫外分光光度計的原理的實驗報告
UV765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操作規程一、開機開機前將樣品室內的乾燥劑取出,確認電源是否連接。打開儀器電源開關,等待儀器自檢通過,自檢過程中禁止打開樣品室。二、使用自檢結束後(7個項目均出現OK字樣),儀器進入主菜單,屏幕顯示如下七個功能項:1.光度測量;2.光譜測量;3.定量測量;4.動力學測量;5.數據處理;6.多波長測定;7.系統狀態設定。儀器經30min熱穩定後,就可以進入正常測量。1.光度測量 測定一定波長下的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在主菜單中選中[光度測量]項後,按[ENTER]鍵進入此功能塊 → 按[GOTO WL]鍵進入波長設置用數字鍵輸入你所需的波長值→ 按[ENTER]鍵確認→ 屏幕提示:請稍等……,儀器自動將波長移動到你所需測定的波長值→ 按[F1]鍵,選擇測定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 → 打開樣品室蓋,將空白溶液和待測樣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位和S1位,關上樣品室蓋→ 按[F3]鍵,儀器自動將比色皿架R位置移動到光路中(即空白溶液),屏幕上顯示Cell=R → 按[AUTO ZERO]鍵,儀器自動對空白溶液調零。屏幕提示:請稍等…… → 按[F2]鍵,比色皿架移動到S1位 (待測樣品),屏幕上顯示Cell=S1 → 按[F4]鍵測量T%或A值 測量完成後1)列印輸出數據,按[START/STOP]鍵2)返回主菜單,按[MODE]鍵2. 光譜測量 波長掃描或光譜掃描,可直接測定一段波長范圍內的光譜圖和峰值谷值數據在主菜單中選中[光譜測量]項後,按[ENTER]鍵進入此功能塊 → 根據需要設定測量模式、掃描范圍、記錄范圍、掃描速度、采樣間隔、掃描次數、顯示模式各參數。按[→]、[←]、[↑]、[↓]方向鍵到達設定行,進行參數的修改,並按[ENTER]鍵確認 → 打開樣品室蓋,將空白溶液和待測樣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位和S1位,關上樣品室蓋→ 按[F3]鍵,儀器自動將比色皿架R位置移動到光路中(即空白溶液),屏幕上顯示Cell=R → 按[F1]鍵進行基線校正。屏幕提示:基線校正…… → 按[F2]鍵,比色皿架移動到S1位 (待測樣品),屏幕上顯示Cell=S1 → 按[START/STOP]鍵開始光譜掃描 → 屏幕顯示掃描圖譜掃描結束後1) 列印結果譜圖,按[F4]鍵2) 直接讀取峰谷值,按[F2]鍵,屏幕顯示「請輸入峰/谷檢測靈敏度」(默認值為3),按[ENTER]鍵確認3) 存儲圖譜,獲取整個波長范圍內的數據,按[F3]鍵,用[→]、[←]方向鍵選擇10個數字和26個字母組成文件名,按[ENTER]鍵確認,按[F4]存儲,按1-8數字鍵確定文件序列號4) 修改譜圖坐標范圍,按[F1]鍵。修改完畢後,按[START/STOP]鍵確認後,譜圖將按新設定坐標被刷新5) 返回上一級菜單,按[MODE]鍵3. 定量測定 建立濃度曲線,直接測定樣品的濃度主菜單中選中[定量測定]項後,按[ENTER]鍵進入此功能塊 → 根據需要設定測量波長、測量單位、測量方法各參數。按[→]、[←]、[↑]、[↓]方向鍵到達設定行,進行參數的修改,並按[ENTER]鍵確認 3.1 K系數法 已知斜率k和截距b,測出樣品的吸光度值後待入公式就可算出濃度值在測量方法中選擇K系數法,並按[ENTER]鍵確認 → 按[F2]鍵,將k值和b值輸入,按[ENTER]鍵確認 → 打開樣品室蓋,在當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樣品,關上樣品室蓋 → 按[AUTO ZERO]鍵調零 → 將樣品放入比色皿架中 → 按[START/STOP]鍵進入數據測量界面→ 按[F2]鍵移動比色皿架,使被測樣品處於光路中 → 按[START/STOP]鍵測量 3.2單點標定法 測量一個標准樣品的吸光度與坐標零點建立工作曲線,測定未知樣品濃度在測量方法中選擇單點標定法,並按[ENTER]鍵確認 → 按[F2]鍵修改單點 → 按數字鍵輸入標准樣品的濃度值 → 按[ENTER]鍵 → 打開樣品室蓋,在當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樣品,關上樣品室蓋 → 按[AUTO ZERO]鍵調零 → 將空白樣品換成標准樣品→ 按[START/STOP]鍵測量標樣的吸光度並顯示 → 將樣品放入比色皿架中 → 按[START/STOP]鍵進入樣品測量界面 → 按[F2]鍵移動比色皿架,使被測樣品處於光路中 → 按[START/STOP]鍵測量 3.3多點標定法 測量已知濃度的一系列標准樣品吸光度,建立工作曲線來測定未知濃度在測量方法中選擇多點標定法,並按[ENTER]鍵確認 → 打開樣品室蓋,在當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樣品,關上樣品室蓋 → 按[AUTO ZERO]鍵調零 → 按[F2]鍵重新標定 → 按數字鍵輸入標准樣品數 → 按[ENTER]鍵確認 → 將標准樣品依次放入比色皿架R、S1、S2位……關上樣品室蓋 → 按[F3]移動比色皿架R位到光路 → 按[ENTER]鍵確認 → 按數字鍵輸入標樣濃度值,按[ENTER]鍵確認 → 按[START/STOP]鍵測量標樣的吸光度→ 按[ENTER]鍵確認 → 按[F2]鍵移樣品位S1到光路,同樣的方法測量所有標樣的吸光度 → 按[F1]鍵生成方程曲線,顯示該曲線的斜率k、截距b、相關系數R → 按[MODE]鍵返回定量測量菜單 → 按[START/STOP]鍵進入數據測量菜單 → 放入樣品 →按[F2]鍵移動比色皿架,使被測樣品處於光路中 → 按[START/STOP]鍵測量 6.多波長測定 同時測定幾個波長下的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主菜單中選中[多波長測定]項後,按[ENTER]鍵進入此功能塊 → 按[F3]鍵設定測量波長數目和樣品池個數,按[ENTER]鍵確定 → 按數字鍵輸入相應波長值 → 打開樣品室蓋,將空白溶液和待測樣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S1、S2位……,關上樣品室蓋 → 按[START/STOP]鍵開始測量 測量完成後1)列印輸出數據,按[F4]鍵2)返回主菜單,按[MODE]鍵三、關機將比色皿中的溶液倒盡,然後用蒸餾水或有機溶劑沖洗比色皿至干凈,倒立晾乾。關電源將乾燥劑放入樣品室內,蓋上防塵罩,做好使用登記,得到管理老師認可方可離開。 注意事項:1.開機前將樣品室內的乾燥劑取出,儀器自檢過程中禁止打開樣品室蓋。2.比色皿內溶液以皿高的2/3~4/5為宜,不可過滿以防液體溢出腐蝕儀器。測定時應保持比色皿清潔,池壁上液滴應用擦鏡紙擦乾,切勿用手捏透光面。測定紫外波長時,需選用石英比色皿。3.測定時,禁止將試劑或液體物質放在儀器的表面上,如有溶液溢出或其它原因將樣品槽弄臟,要盡可能及時清理干凈。4.實驗結束後將比色皿中的溶液倒盡,然後用蒸餾水或有機溶劑沖洗比色皿至干凈,倒立晾乾。關電源將乾燥劑放入樣品室內,蓋上防塵罩,做好使用登記,得到管理老師認可方可離開。問題處理:1、如果儀器不能初始化,關機重啟;如不成功,請向管理老師反映。2、如果吸收值異常,依次檢查:波長設置是否正確(重新調整波長,並重新調零)、測量時是否調零(如被誤操作,重新調零)、比色皿是否用錯(測定紫外波段時,要用石英比色皿)、樣品准備是否有誤(如有誤,重新准備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