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服裝行業,從事服裝設計與開發、服裝生產工藝設計、服裝打板、服裝推板、服裝生產工藝單編寫、樣衣製作、服裝生產管理等工作。
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畢業生可以從事服裝設計師、色彩搭配師、助理服裝設計師、服裝紙樣師、樣衣師、助理服裝紙樣師、服裝跟單員、電腦放碼員、排版員、平面設計、裁床工、QA 、QC、物料跟單員、企業的基層管理幹部等。
本專業就業前景較好,畢業生在服裝行業一般從事服裝設計與開發、服裝生產工藝設計、服裝打板、服裝推板、服裝生產工藝單編寫、樣衣製作、服裝生產管理等工作。
課程:服裝結構設計與製作、服裝設計、服裝CAD、服裝生產管理與營銷、排料與推板、服裝立體裁剪、服裝專業英語、時裝畫技法、時裝畫基礎、服裝配色與圖案設計、專業實訓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2. 制材生產工藝如何設計
對新建或改建制材車間,確定製材生產技術方案,合理規劃生產活動的工作。它使制材生產按照計劃任務書進行生產,使新建或改建的制材車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設計制材車間時,首先應具備以下幾種原始資料:①原木來源,年供應量,運輸方法,材種類別,樹種比例,原木等級,產品規格、數量、用途,技術要求;②設計的車間生產能力和允許變動的范圍;③生產班次和年工作日數;④剩餘物(廢材、鋸屑)的利用途徑;⑤可能提供的設備和機械化程度;⑥對原木准備作業的要求;⑦對廠內外和車間運輸設備的要求等等。制材生產工藝設計主要包括:編制生產大綱、設計計算、制材工藝路線的設計、鋸機設備選擇和每一鋸機位置的確定、運輸設備選擇及制材車間的工藝布置。
生產大綱
年原木供應計劃和產品計劃。生產大綱有兩種類型,其編制方法也不同:①對不限定成材規格的生產大綱,其原料的供應計劃是由計劃任務書中提供的設計依據資料編制,一般只指明原木的樹種、等級、規格(長度和直徑)和年消耗量,按照出材率定額和生產經驗資料,在產品計劃中列出成材的材種和數量。②對於限定成材規格的生產大綱編制,主要根據下鋸計劃來制定。根據下鋸圖的分析,編制產品計劃。
設計計算
主要分:①原木及鋸材平均尺寸的計算,其中包括原木的平均材積、平均長度、平均直徑,鋸材的平均寬度、平均厚度、平均材積。②驗算原木的平均直徑和鋸材的平均寬度。要驗算二者的關系是否合適,看原木明細表中的原木平均直徑是否能完成鋸材明細表所需要的鋸材平均寬度。經過驗算,所要求完成的鋸材平均寬度的原木應有平均直徑與原木實際平均直徑相等或近似相等,說明是合適的;若後者小於前者,則說明這批原木不能完成這批鋸材加工,可將部分原木採用毛板下鋸;若後者大於或等於前者,則部分原木可以採用雙方下鋸。要計算出單方、雙方下鋸原木分配表以及計算出單方、雙方下鋸原木平均直徑和出材率。③確定木材平衡表。按照產品計劃進行鋸割,計算所得的成材、小規格材、截頭、板皮以及鋸口消耗和其他損失,按其所佔材積比例大小列成表。從木材平衡表可以看出木材的利用程度。④計算每班鋸割原木數量。其計算方法是:
制材工藝路線的設計
採用一定設備、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生產的系統性設計。是車間設計的基礎。擬定工藝路線時,首先是按照原木和成材的各項技術要求確定工序。同時按照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組織形式,擬定原木加工的工藝路線,並確定應該採用的設備、下鋸方法以及工藝流程,使加工產品符合生產大綱所規定的各項要求。
鋸機設備選擇
設備的選擇包括確定設備的列別、技術特性,以及計算設備的數量兩個方面。設備的選擇應按工藝流程來進行。設備列別的選擇應當從關鍵的主鋸機開始。選擇主鋸機的列別主要是根據原木的直徑、質量和鋸材的技術要求;同時對機床的外圍尺寸、生產率、鋸路消耗、機床精度、功率消耗、採用設備的合理性和其他工藝特點統一考慮,分析比較,擇優選用。當主機確定之後,可按上述原則選擇其他機床,並且生產能力和主鋸機相協調,形成暢通的生產流水線。在選擇工藝設備的同時,要考慮附屬設備的選擇,如帶鋸跑車以及鋸機的進給裝置、分板器等等。由生產大綱計算出單位時間內加工的原料數量及機床本身的生產能力來計算出各種列別的機床需要量。車間的機床型號和數量經過計算和多因素分析確定之後,可編制出機床明細表(見表)。當設備選定之後,要確定各鋸機的工作位置。
運輸設備的選擇
在制材車間,各個工藝環節是利用運輸設備聯系起來的。原木、鋸材成品及半成品、板皮和鋸屑都應當按照工藝路線和機床的生產性能要求,按照規定的速度連續或間斷地運行,以保持生產的均衡性與節奏性。制材車間的運輸設備包括:①原木從楞場進入楞台前的運輸設備。其類型的選擇是根據生產規模、車間結構、原木特點、原木存放方式等多種因素確定。小平車和抱材車通常在產量較小、運輸距離較短的制材車間採用;原木縱向輸送機通常是在產量較大的制材車間,特別是在二層的制材車間採用;原木橫向輸送機多與原木縱向運輸機配合應用,也可以代替原木楞台具有貯存原木的功能,原木不經過轉向,直接把原木送到主鋸上;採用叉車運輸原木靈活性強,特別是鋸割大徑級原木採用較多。②鋸材成品和半成品的縱向運輸設備。其類型選擇根據生產規模、特點、設備與設備之間聯系方式、對機械化程度的要求等因素確定。運輸量大、中間環節裝卸次數較多的情況下,應採用輥筒運輸機;運輸板材或中間環節裝卸次數少及運輸板材、小方材時,多採用皮帶運輸機。③車間內橫向運輸設備,多採用圓環焊接鏈橫向運輸機。④剩餘物的運輸設備。根據剩餘物的大小及形狀特點而採用不同的設備。運輸木片,可採用氣力運輸裝置輸送到集中料倉;小板頭、板條則採用皮帶運輸機;運輸鋸屑多採用氣力運輸機,也有的採用皮帶運輸機或刮板運輸機。
制材車間工藝布置圖
各類鋸機、附屬設備、運輸設備及中間倉庫在制材車間的位置圖。各種鋸機是根據加工程序依次排列的,原料按照加工順序前進,最後形成半成品和成品。工藝布置圖按制材加工特點和產品種類分,有生產不同長度的鋸材、毛料、小規格材及木片等復雜產品的工藝布置圖;生產較長鋸材和木片的工藝布置圖;生產專用材的工藝布置圖。按照主鋸機分,有以帶鋸為主機工藝布置圖;以框鋸為主機工藝布置圖;以圓鋸為主機工藝布置圖;銑鋸機工藝布置圖;銑方機工藝布置圖;混合鋸機工藝布置圖,等等。圖1是以帶鋸為主機的工藝布置圖。這種布置,設備為縱向排列,適於鋸割不同質量、規格的原木。可採用三面、四面、毛板、徑向等下鋸法鋸割普通鋸材、傢具材或專用材,工藝靈活性強。
圖1設計制材車間工藝布置圖時,應遵循如下原則:①保證完成生產任務;②原木成品、半成品按照工藝過程的順序流動,力求直線使流程最短,避免逆流;③合理確定通道及布置工作地,保證生產安全、操作方便;④正確的確定機床之間和機床與牆壁及車間內建築物、通道之間的距離;⑤合理布置中間倉庫的位置和面積;⑥考慮生產發展和必要的靈活性。
圖形標記
進行工藝布置時,畫出的機床的輪廓圖形。其比例一般為1∶100,1∶200或1∶50。機床的輪廓圖畫出機床的最大尺寸。圖2為擬畫的機床外形標記,確切大小應根據機床說明書畫出。機床旁應標出工人工作位置。
圖2
3. 工藝設計的路線擬定
擬訂工藝路線是設計工藝規程最為關鍵的一步,需順序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選擇定位基準精基準的選擇原則
基準重合原則
應盡可能選擇被加工表面的設計基準為精基準,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基準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誤差。
統一基準原則
應盡可能選擇用同一組精基準加工工件上盡可能多的加工表面,以保證各加工表面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例如,加工軸類零件時,一般都採用兩個頂尖孔作為統一精基準來加工軸類零件上的所有外圓表面和端面,這樣可以保證各外圓表面間的同軸度和端面對軸心線的垂直度。
互為基準原則
當工件上兩個加工表面之間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較高時,可以採用兩個加工表面互為基準反復加工的方法。例如,車床主軸前後支承軸頸與主軸錐孔間有嚴格的同軸度要求,常先以主軸錐孔為基準磨主軸前、後支承軸頸表面,然後再以前、後支承軸頸表面為基準磨主軸錐孔,最後達到圖紙上規定的同軸度要求。
自為基準原則
一些表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餘量小而均勻,常以加工表面自身為基準圖示為在導軌磨床上磨床身導軌表面,被加工床身1通過楔鐵2支承在工作台上,縱向移動工作台時,輕壓在被加工導軌面上的百分表指針便給出了被加工導軌面相對於機床導軌的不平行度讀數,根據此讀數操作工人調整工件1底部的4個楔鐵,直至工作台帶動工件縱向移動時百分表指針基本不動為止,然後將工件1夾緊在工作台上進行磨削。
粗基準的選擇原則
保證零件加工表面相對於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則
被加工零件上如有不加工表面應選不加工面作粗基準,這樣可以保證不加工表面相對於加工表面具有較為精確的相對位置,表面為不加工表面,為保證鏜孔後零件的壁厚均勻,應選表面作粗基準鏜孔、車外圓、車端面。當零件上有幾個不加工表面時,應選擇與加工面相對位置精度要求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準。
合理分配加工餘量的原則
從保證重要表面加工餘量均勻考慮,應選擇重要表面作粗基準。在床身零件中,導軌面是最重要的表面,它不僅精度要求高,而且要求導軌面具有均勻的金相組織和較高的耐磨性。由於在鑄造床身時,導軌面是倒扣在砂箱的最底部澆鑄成型的,導軌面材料質地緻密,砂眼、氣孔相對較少,因此要求加工床身時,導軌面的實際切除量要盡可能地小而均勻,故應選導軌面作粗基準加工床身底面,然後再以加工過的床身底面作精基準加工導軌面,此時從導軌面上去除的加工餘量可較小而均勻。
床身加工粗基準選擇
便於裝夾的原則
為使工件定位穩定,夾緊可靠,要求所選用的粗基準盡可能平整、光潔,不允許有鍛造飛邊、鑄造澆冒口切痕或其它缺陷,並有足夠的支承面積。
粗基準一般不得重復使用的原則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準通常只允許使用一次,這是因為粗基準一般都很粗糙,重復使用同一粗基準所加工的兩組表面之間位置誤差會相當大,因此,粗基一般不得重復使用。
2、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
在選擇加工方法時,首先根據零件主要表面的技術要求和工廠具體條件,先選定它的最終工序方法,然後再逐一選定該表面各有關前導工序的加工方法。同一種表面可以選用各種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但每種加工方法所能獲得的加工質量、加工時間和所花費的費用卻是各不相同的,工程技術人員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具體加工條件(生產類型、設備狀況、工人的技術水平等)選用最適當的加工方法,加工出合乎圖紙要求的機器零件。具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加工表面,一般都不是只通過一次加工就能達到圖紙要求的,對於精密零件的主要表面,往往要通過多次加工才能逐步達到加工質量要求。例如,加工一個精度等級為IT6、表面粗糙度Ra為0.2μm的鋼質外圓表面,其最終工序選用精磨,則其前導工序可分別選為粗車、半精車和粗磨。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案和加工工序選定之後,再選定次要表面的加工方案和加工工序。
3、加工階段的劃分
粗加工階段將零件的加工過程劃分為加工階段的主要目的是:
(1)保證零件加工質量;
(2)有利於及早發現毛坯缺陷並得到及時處理;
(3)有利於合理利用機床設備。
此外,將工件加工劃分為幾個階段,還有利於保護精加工過的表面少受磕碰損壞。
半精加工階段
精加工階段
光整加工階段
工序的集中與分散工序集中原則按工序集中原則組織工藝過程,就是使每個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內容盡量多些,將許多工序組成一個集中工序,最大限度的工序集中,就是在一個工序內完成工件所有表面的加工。傳統的流水線、自動線生產基本是按工序分散原則組織工藝過程的,這種組織方式可以實現高生產率生產,但對產品改型的適應性較差,轉產比較困難。
工序分散原則按工序分散原則組織工藝過程,就是使每個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內容盡量少些,最大限度的工序分散就是每個工序只包括一個簡單工步。
採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按工序集中原則組織工藝過程,生產適應性反而好,轉產相對容易,雖然設備的一次性投資較高,但由於有足夠的柔性,仍然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工序順序的安排機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先加工定位基準面,再加工其它表面.
先加工主要表面,後加工次要表面
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後安排精加工工序
先加工平面,後加工孔
熱處理工序及表面處理工序的安排為改善工件材料切削性能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例如,退火、正火、調質等,應在切削加工之前進行。為消除工件內應力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例如,人工時效、退火等,最好安排在粗加工階段之後進行。為了減少運輸工作量,對於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件也可安排在粗加工之前進行。對於機床床身、立柱等結構較為復雜的鑄件,在粗加工前後都要進行時效處理(人工時效或自然時效),使材料組織穩定,日後不再有較大的變形產生。為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耐蝕性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以及以裝飾為目的而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例如鍍鉻、鍍鋅、發蘭等,一般都安排在工藝過程最後階段進行。
其它工序的安排為保證零件製造質量,防止產生廢品,需在下列場合安排檢驗工序:1)粗加工全部結束之後;2)送往外車間加工的前後;3)工時較長和重要工序的前後;4)最終加工之後。除了安排幾何尺寸檢驗工序之外,有的零件還要安排探傷、密封、稱重、平衡等檢驗工序。零件表層或內腔的毛刺對機器裝配質量影響甚大,切削加工之後,應安排去毛刺工序。零件在進入裝配之前,一般都應安排清洗工序。工件內孔、箱體內腔易存留切屑,研磨、珩磨等光整加工工序之後,微小磨粒易附著在工件表面上,要注意清洗。在用磁力夾緊工件的工序之後,要安排去磁工序,不讓帶有剩磁的工件進入裝配線。
4、機床設備與工藝裝備的選擇
所選機床設備的尺寸規格應與工件的形體尺寸相適應,精度等級應與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適應,電機功率應與本工序加工所需功率相適應,機床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效率應與工件生產類型相適應。工藝裝備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工件的加工精度、生產效率和製造成本,應根據不同情況適當選擇。在中小批生產條件下,應首先考慮選用通用工藝裝備(包括夾具、刀具、量具和輔具);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可根據加工要求設計製造專用工藝裝備。機床設備和工藝裝備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設備投資的當前效益,還要考慮產品改型及轉產的可能性,應使其具有足夠的柔性。
4. 電器控制裝置設計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有哪些
設計方法及步驟
在接到設計任務書後,按原理設計和工藝設計兩方面進行。
1.原理圖設計的步驟
(1)根據要求擬定設計任務。
(2)根據拖動要求設計主電路。在繪制主電路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①每台電動機的控制方式,應根據其容量及拖動負載性質考慮其啟動要求,選擇適當的啟動線路。對於容量小(7.5kw以下)、啟動負載不大的電動機,可採用直接啟動}對於大容量電動機應採用降壓啟動。
②根據運動要求決定轉向控制。
③根據每台電動機的工作制,決定是否需要設置過載保護或過電流控制措施。
④根據拖動負載及工藝要求決定停車時是否需要制動控制,並決定採用何種控制方式。
⑤設置短路保護及其他必要的電氣保護。
⑥考慮其他特殊要求:調速要求、主電路參數測量、信號檢測等。
(3)根據主電路的控制要求設計控制迴路,其設計方法是:
①正確選擇控制電路電壓種類及大小。
②根據每台電動機的啟動、運行、調速、制動及保護要求,依次繪制各控制環節(基本單元控制線路)。
③設置必要的聯鎖(包括同一台電動機各動作之間以及各台電動機之間的動作聯鎖)。
④設置短路保護以及設計任務書中要求的位置保護(如極限位、越位、相對位置保護)、電壓保護、電流保護和各種物理量保護(溫度、壓力、流量等)。
⑤根據拖動要求,設計特殊要求控制環節,如自動抬刀、變速與自動循環、工藝參數測量等控制。
⑥按需要設置應急操作。
(4)根據照明、指示、報警等要求設計輔助電路。
(5)總體檢查、修改、補充及完善。主要內容包括:
①校核各種動作控制是否滿足要求,是否有矛盾或遺漏。
②檢查接觸器、繼電器、主令電器的觸點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超過電器元件允許的數量。
③檢查聯鎖要求能否實現。
④檢查各種保護能否實現。
⑤檢查發生誤操作所引起的後果與防範措施。
(6)進行必要的參數計算。
(7)正確、合理地選擇各電器元件,按規定格式編制元件目錄表。
(8)根據完善後的設計草圖,按GB/T 6988電氣制圖標准繪制電氣原理線路圖,並按GB/T 5094-1985《電氣技術中的項目代號》要求標注器件的項目代號,按GB 4884-1985《絕緣導線的標記》的要求對線路進行統一編號。
2.工藝設計步驟
(1)根據電氣設備的總體配置及電器元件的分布狀況和操作要求劃分電器組件,繪制電氣控制系統的總裝配圖和接線圖。
(2)根據電器元件的型號、外形尺寸、安裝尺寸繪制每一組件的元件布置圖(如電器安裝板、控制面板、電源、放大器等)。
(3)根據元件布置圖及電氣原理編號繪制組件接線圖,統計組件進出線的數量、編號以及各組件之間的連接方式。
(4)繪制並修改工藝設計草圖後,便可按機械、電氣制圖要求繪制工程圖。最後按設計過程和設計結果編寫設計說明書及使用說明書。
5. 化工車間(裝置)工藝設計的程序及設計內容有哪些
工藝設計內容主要有:生產方法的選擇,生產工藝流程設計,工藝計算回,設備選型,車間布置設計以答及管道布置設計,向非工藝專業提供設計條件,設計文件以及概算的編制等。
常用程序有:Aspen、ChemCAD、Pro II等。
6. 礦化裝置的工藝設計和參數確定怎麼寫
工藝設計包括以下內容:
瓷器設計、擺件設計、鐵藝設計、雕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潢與廣告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珠寶設計、服裝設計、圖案設計、數控加工工藝設計等等。
如數控加工工藝設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數控機床的選擇、
加工工序的編排、
工件的裝夾和對刀點的確定、
加工路線的確定、
加工刀具的選擇以及相關切削用量等工藝參數的確定。
工藝設計是指用機械加工的方法改變毛坯的形狀、尺寸、相對位置和性質使其成為合格零件的全過程,加工工藝是工人進行加工的一個依據。
7. 電動執行機構的動作方向及指示與工藝裝置的設計要求不一致
電動執行機構的動作方向及指示與工藝裝置的設計要求不一致,會使工藝裝置的回工況答出現不正常,甚至誘發事故。如電動機正轉打開閥門,反轉關閉閥門;溫度控制器接通,電加熱器通電加溫,反之斷電停止加溫,如果與工藝要求不一致,輕則無法達到預期功能要求,重則會使電氣設備或其他機械設備損壞,還會給智能化系統聯動調校帶來麻煩。
因而,電動執行機構動作方向及指示應與工藝裝置的設計要求保持一致,在手動或點動時已經確認與工藝裝置要求一致。但在聯動試運行時,仍要仔細檢查,確認與工藝裝置要求一致。
8. 工藝工裝設計是什麼課程干什麼的
金屬加工工藝及工裝設計 本書包括鑄造工藝設計、鍛造工藝設計、焊接工藝設計、機械加工工藝設計、機床夾具設計五章,以及附錄部分(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指導、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實例、夾具設計圖例、課程設計選題圖例)。本書從滿足學生需求的角度選擇和安排內容,力求好用(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時,按照設計的步驟,進行到哪一步,相關的資料就在眼前;老師在指導課程設計時,也有足夠的設計題目可供選擇)、夠用(完成課程設計,不需要藉助於許多其他的設計手冊和參考書)、實用(除了供本課程設計參考使用外,還可供其他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參考。學生畢業之後從事機械製造方面的工作,它也是一本經常要用的工具書)。本書採用最新國家標准(包括名詞術語)。本書是機械類學生的輔助教材——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指導書,也可供機械製造工廠的工藝人員參考。【圖書目錄】-金屬加工工藝及工裝設計1鑄造工藝設計1.1鑄造工藝規程設計的內容和步驟1.2鑄造方法的選擇1.3鑄造工藝圖的繪制1.3.1機械加工餘量的確定1.3.2鑄造孔的最小尺寸、鑄件的最小壁厚、鑄造斜度、鑄造圓角的確定1.3.3鑄造工藝餘量1.3.4鑄造收縮率1.3.5芯和芯頭的設計1.4鑄造毛坯圖1.4.1鑄造毛坯圖的內容1.4.2鑄造毛坯圖例1.5澆注系統的設計1.6冷鐵尺寸和其他參數的確定1.7鑄造工藝圖的慣用符號1.8鑄造工藝設計實例1.8.1支架1.8.2固定鉗身1.8.3車床刀架轉盤1.8.4汽缸套1.8.5C6140車床進給箱2鍛造工藝設計2.1自由鍛工藝規程設計的內容和步驟2.1.1自由鍛件圖的繪制2.1.2確定坯料的質量和尺寸2.1.3鍛造工序方案的擬定2.1.4鍛造設備與工具的選擇2.1.5確定火次、加熱和鍛後冷卻及熱處理規范2.1.6確定鍛件類別和編制工時定額2.1.7填寫工藝卡片2.1.8編制自由鍛造工藝規程實例2.2模鍛件圖2.2.1模鍛件圖繪制時應考慮的問題2.2.2模鍛件圖的繪制規則3焊接工藝設計3.1選擇焊接方法3.2確定坯料的形狀、尺寸和下料方法3.3確定焊接接頭、坡口形式和坡口邊緣的加工方法3.3.1焊接接頭3.3.2坡口形式3.3.3坡口邊緣的加工方法3.4選擇裝配與焊接順序3.5選擇焊接規范3.5.1焊條牌號3.5.2焊條直徑3.5.3焊接電流3.5.4焊接層數3.5.5電弧電壓3.5.6焊接速度3.6焊縫代號及其標注方法4機械加工工藝設計4.1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4.2選擇零件的毛坯、繪制毛坯圖4.2.1選擇毛坯應考慮的因素4.2.2毛坯的製造方法與工藝特點4.2.3確定毛坯的形狀、尺寸及公差4.3擬定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路線4.3.1定位基準的選擇4.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4.3.3零件各表面加工順序的確定4.3.4工序的組合4.4工序設計 4.4.1確定工序餘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4.4.2選擇機床設備及工藝裝備4.4.3確定切削用量4.4.4確定時間定額4.5填寫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片及工序卡片4.6產品工藝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5機床夾具設計5.1調研分析、收集有關資料5.2確定夾具的設計方案、繪制夾具結構草圖5.2.1確定工件的定位方案5.2.2確定夾具的夾緊方案5.2.3確定刀具的導向對刀或導引方式5.2.4確定夾具其他組成部分的結構方案5.2.5確定夾具總體結構、協調各裝置、繪制夾具結構草圖5.3方案審查5.3.1必要的加工精度計算、分析5.4繪制夾具總裝配圖5.4.1夾具的結構工藝性5.4.2夾具裝配圖上的標注5.5繪制夾具零件圖5.6夾具技術經濟效果分析附錄1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指導附錄2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實例附錄3夾具設計圖例附錄4課程設計選題圖例參考文獻
9. 制材產品工藝怎樣設計
依據制材產品要求,並按照原木形狀和材質特點在它長度上和端面上進行設計劃線合理安排鋸口的工作。其目的是科學合理地鋸割原木,有效地完成生產任務和鋸割計劃,提高鋸材質量和綜合出材率,增加經濟效益。產品工藝設計包括長度上截斷設計和端面劃線設計。
原木材長截斷設計
一般用手工劃橫截線完成設計。原則上不允許把原木隨便截斷,只有在下述情況時才能進行截斷設計:①原木的彎曲度超過規定;②原木尖削度大,通過截斷之後能多出主產品;③截斷之後能生產兩種以上的訂制材;④8米長的原木過於妨礙生產或影響規格質量必須截斷的特種材種。截斷時要盡量考慮減少截頭損失、利用原木後備長度、端面缺陷截斷。
制材產品端面工藝設計
是制材生產的重要工藝技術措施之一。它包括產品端面標准工藝設計和原木端面劃線設計兩個內容。前者是技術人員根據企業年(季)產品銷售計劃,原木供應計劃,確定用料原則,對各種樹種、徑級、等級的原木,在假設原木斷面上畫出產品品種和下鋸路線,作為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指導意義的下鋸設計。後者是產品端面標准工藝設計的具體實施。即根據標准工藝設計,結合月、日作業計劃,在原木小頭斷面上充分考慮到原木特點,進行下鋸設計,畫出產品品種和下鋸路線。產品端面工藝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①根據原料條件,合理使用各種樹種、徑級、長度、等級的原木,以全面地、均衡地完成各種訂制產品,並獲得最好的經濟效果;②根據國家鋸材標准和有關行業、地方標准進行產品端面工藝設計;③把不同規格、材質的主、副產品合理搭配,實行套裁設計,以節約優質原木,提高木材的使用價值;④盡量採用合理帶鈍棱、一邊擠下鋸、四面下鋸等方法,提高出材率;⑤對具有缺陷的原木,採取缺陷集中或集中剔除的方法以提高產品質量。
產品端面工藝設計的內容
按照標准工藝設計,根據訂製品種和原料條件,在原木端面進行劃線設計,其中包括:①確定第一個鋸口的位置。確定時要考慮如下因素:能減少原木翻轉次數,提高工效;能使產品合理帶鈍棱,以獲得主產品的最大出材率;第一個鋸口面的大小,要嚴格按照產品著鋸面要求來設計,如是對稱下鋸,第一個鋸口面的大小要和相對位置的鋸口面相同;根據原木的形狀和缺陷來確定第一個鋸口的位置,以達到提高出材率和產品質量的目的。②下鋸順序。在翻轉下鋸中,翻轉方式通常採取90°翻轉和180°翻轉。在何種情況下翻轉90°或180°,主要是根據不同原木特點考慮到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出材率、提高效率等各種因素而定。③套裁或專製品種、數量。為全面完成各種訂制產品,實現按需加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應實行套裁生產。一般只有在某種訂制任務太大,用套裁生產無法平衡時,才採取專制的辦法。在套裁設計和專制設計中應考慮:用優良原木套制高級訂制材;利用原木優質區生產高級用材;根據原木材質的優劣決定套裁還是專制材;採用一邊擠的套材設計方案,以鋸出優質邊材;根據原木缺陷決定套裁還是專制材等等。
產品端面設計的手段
端面設計可採用比較簡單的工具來進行人工劃線設計,常用的工具是移動式劃線尺、模板尺和劃線筆等。採用電子計算機控制進行端面設計把劃線設計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它是把下鋸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內,參照熒光屏顯示的下鋸圖和數據對原木進行鋸割。
採用激光對線的辦法在原木上可迅速確定鋸割時的第一個鋸口的位置,在生產中簡單易行。對毛方、毛板進行端面設計可以採用組合激光劃線設計(見圖)。在材料輸送機上設置多圓鋸片,鋸割前,根據已設計好的鋸割方案,由記憶裝置按激光射出的位置,橫向調整板、方材,然後進行鋸割。
10. 威藝的彈簧工藝裝置的設計方法和步驟是怎樣的
設計彈簧工藝裝置時首先要考慮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應結合本廠的情況,分別加工批量的大小,制訂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具體步驟如下:1、閱讀工件圖樣。分析圖樣所提出的技術要求,明確各尺寸間的相互關系,工件在所在機構中的安裝位置和作用。對於產品設計的不合理要求,要與主機廠協商解決,以避免裝置設計所產生的先天性不足。2、確定工藝流程。明確每道工序的加工要求和定位精度,做到工件的定位和測量基準與設計基準一致,所選擇的定位方式要有足夠的定位精度。3、確定合適的夾緊方法。夾緊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應符合夾緊原則,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採用卡緊式。4、繪制裝配圖。繪制總裝圖時應盡量採用1:1的比例,繪圖時先用雙點畫線畫出工件,並將它看作是一個假想的透明體,再依次畫出定位、夾緊、成形等部分,最後畫出夾具體,並在其適當部位畫一「」符號,裝配後在此位置標注裝備編號。總裝圖必須清楚地表示出裝置的工作原理和構造、元件間的相互關系,應標注山裝置的最大輪廓尺寸和各部分的主要尺寸、公差配合和技術要求。在標注零件編號時。標准件可直接標注標准代號,明細表要註明裝備的名稱、編號、序號、零件名稱及數量、材料和熱處理。5、拆繪零件圖。一般先繪制夾具體,再由件號依次繪制零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