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裝置藝術國外裝置藝術作品欣賞
以「宇宙宣言」及空間藝術及繁復、精巧的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於世的他,經常在全世界舉辦展覽。戴帆以藝術不斷地觸及我們文化的邊界,正是這些邊界和界限,標示出一種文化的性質。
② 當代著名裝置藝術家有哪些
中文版 | English 網站首頁
關於XYZ
行雲座畫廊
XYZ影像空間
學宜詩畫
展覽
信息
聯系我們
行雲座畫廊
--------------------------------------------------------------------------------
當代裝置藝術家-慶慶
--------------------------------------------------------------------------------
霧里看花
端莊
1953 出生於北京
1972-80 中國傳統醫學專業,北京
1980-86 外國語言文學(英德)專業,北京,奧地利維也納
1983 遷居奧地利,維也納
1994 開始裝置藝術創作,職業自由藝術家
1998 移居回國,北京,職業自由藝術家
個展
1995 慶慶軟雕塑作品展,北京世紀藝苑
1996 慶慶"頭"的雕塑展,維也納前衛工作室
裝置作品"家"首次展出於奧地利現代藝術博物院
1997 慶慶燈光裝置藝術展,奧地利維也納亞非學院
裝置作品 城市之光 -"欲" 北京工作室開放展
"城市之光"大型燈光裝置展,北京賽特購物中心
1998 "城市之光"慶慶裝置作品展,維也納Wort und Bild畫廊
1999 Nomadin der Seele,(流動的靈魂)個展,維也納 AAI- Galerie- Karl Strobe畫廊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0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國當代畫廊,英國倫敦
2002 「慶慶回來了!」慶慶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3 慶慶裝置作品展,今日美術館
2004 《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藝術區
2005 慶慶裝置作品展,東京畫廊,日本
2006 「798的海市蜃樓---神秘的光」慶慶裝置作品展,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大窯爐展場聯展
1996 點與線,書法與裝置雙人展,維也納Atrium ed Art畫廊
1997 直覺,體驗,觀念,三人裝置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der Gross Hallamasch,維也納SUR畫廊
青邁國際裝置藝術節,泰國青邁
1998 偏執,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
維也納森林紡織品藝術節,獲二等獎,奧地利下奧州
活著,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雲峰畫院
1999 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谷Saranrom公園
2000 世界博覽會,德國漢諾威
2001 9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家資料展,日本福崗美術館
"現象藝術展",北京,凡·畫廊
非亞克國際比賽藝術博覽會, 法國, 巴黎
「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Kunstnernes Hus, 挪威
2002 東亞婦女藝術節,韓國, 漢城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 美國,芝加哥
2002 中國藝術博覽會2002,北京
2003 「前景廣闊的三十年」,科學與藝術博覽,中華世紀壇
「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Zagreb,克羅埃西亞
從洛桑到北京——2002年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優秀獎)
2003 《聽女人講男人的故事》,四川重慶
2004 《她們——十名女藝術家聯展》,北京季節畫廊
《夢想。困惑。現代女性特質》女性藝術家作品展,中國婦女活動中心
《貓知道》陳慶慶、袁耀敏作品展,北京紫禁軒畫廊
中法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 民主萬歲>>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 美國,紐約
2005 << 語言的閣樓>> 女性前衛藝術節術的8個案例, 北京,四分之三畫廊
<< 透明的盒子 >>-有限空間的無限延伸
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建外SOHO.
2005 << 無題>>, 平搖國際攝影節, 山西省平搖
<< 理想的書 >>,中國愛爾蘭當代攝影作品展
上海,藝術景畫廊
<<漢字世紀>>, 大型漢字裝置展, 北京世紀壇
<<情劫 >>,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仁藝術中心
<<一界兩端 >>,當代試驗藝術中的設計呈現,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女性之手>>,中.日.韓 三國女藝術家作品展
2006 << 廢墟>> 美國, 維斯康森大學.
<< 國際數碼藝術節 >>,奧大利亞
<<米蘭國際藝術博覽會 >>,義大利,米蘭
<< 游園 >>,北京孔畫廊開幕展
<< 內傷>>, 當代藝術展, 北京, 瑪芯樂畫廊
<< 冷能>>, 當代藝術展, 北京, 表畫廊
<< 超驗的中國>> 當代藝術大展, 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
行為藝術
"掃天",1997年12月,泰國曼谷,國際行為藝術節,
"文化魚",1998年夏,奧地利維也納多瑙河畔
"生為女人",1999年春,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椹
"藝術圈",2000年11月,上海原弓美術館
"哭泣",2001年10月,北京芥子園
收藏: 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非洲,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挪威,冰島, 日本,義大利和中國等多件私人收藏
第 [1] [2] [3] 頁 請繼續瀏覽下一頁>>
③ 有沒有關於時間的作品或裝置
「時間」是胡介鳴長久關注的創作母題,作為當今中國數字媒體和錄像裝置的先驅藝術家之一,胡介鳴利用多樣化的創作媒介,在科技的未來性與新媒體的變幻莫測,回溯根植於土地、城市的歷史,在記憶的吉光片羽中,尋索亘古不變的價值、觸動人心的創作本質。自90年代中期的作品便加入媒介裝置。他醉心於研發媒介技術的多樣可能,熱衷於藝術中「媒介」的探索與對「媒介」本身藝術化的思考,形成胡介鳴作品的鮮明特色,並且利用眾多的媒介,持續提出他的辯證與觀點。胡介鳴將水晶廳的空間整體規劃,打造出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多組大型裝置作品,以《輸入輸出: 天堂與人間》以及《水平狀態》為主軸,分別運用數字媒體、架上繪畫和影像裝置,展現胡介鳴關注於時間、空間、歷史、記憶的交替更迭,擅於運用各種創作媒介的多元向度。
④ 「要得說」UAL交互設計專業帶來的成長和改變
韓玉瀅
現倫敦藝術大學交互與信息傳達設計專業碩士
早年就職於邁瑞醫療 用戶體驗設計師
深圳騰訊 交互設計師
本科畢業於深圳大學廣告設計
「要得說」
「要得說」訪談系列通過采訪歷屆優秀學長學姐,跟大家一起分享他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第二期「要得說」訪談,我們邀請來自倫敦藝術大學(2019 QS Art&Design Rank No.2)韓玉瀅小姐姐分享-在UAL學習半年交互設計後的心得體會。
(圖片出自倫敦藝術大學官網)
Y(Yaodee): 先給大家做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
H(韓玉瀅): 我的本科讀的是深圳大學的廣告設計專業,我是在大三的時候開始決定未來的學習方向是交互設計的,之後有在騰訊、邁瑞醫療這些地方進行實習,說起來也算是互聯網交互設計和傳統的實體工業用戶體驗設計的工作都有做過,如果是有想要在做作品集的過程中有實習經歷的同學也可以找我,我們可以聊一聊時間安排還有找什麼樣的實習會對你的申請更有幫助。那最終的申請結果是收到了來自倫敦藝術大學、拉夫堡、愛丁堡、利茲、布魯內爾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的交互設計專業offer,並最終選擇了倫藝的 Interac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於2019年的9月開始就讀。
Y(Yaodee): IDC是一個什麼樣的專業?
H(韓玉瀅) :我讀的專業全稱是Interac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後面簡稱IDC),除了大家熟知的交互設計部分還有一個Communication的部分在裡面, 也就是說它會更加的偏向於以傳達信息作為主要目標的交互設計 。教學的內容包含但 絕不限於大家一聽到交互設計就想到的app和網頁架構設計 。探究什麼是交互設計會是這一年半學習中的主線內容,老師並不會用一句話告訴你交互設計的定義,但會通過課程貫穿系統的交互設計理論、通過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講座來拓寬你對於現在行業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並且通過連續不斷的項目實踐來達到你自我尋找和反思的過程。通過這半年來的學習,我可以很嚴肅(嚴肅臉.jpg)的說這絕對不是一個輕松的專業,反而,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需要你對交互設計這個領域有自己的理解的專業。
通過我目前這段時間的學習來看,交互這個詞本身像是在邀請人們參與到你的作品之中去,成為你作品中的一部分,與「沉浸式」一詞有點類似。但是在體驗結束之後,人們會因為你的作品對某些事物產生新的想法或是在你的引導下進行思考。那作為設計師的你就是通過創造這個話題和這個空間來讓人們產生思考的人。例如下圖是我在倫敦一個藝術展里看到的裝置藝術,在模糊不清的煙霧中是一顆美麗的,正在旋轉的地球,周圍有一個女中音的歌唱家正在配著地球的旋轉歌唱,宛若地球自己的自述曲。藝術家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裝置來和讓人們重新的面對地球的美麗以及它現在所處的危險環境。
(圖片 出 自倫敦皇家藝術館 –生態交互藝術展 )
Y: 這半年來你覺得你有哪些比較明顯的改變嗎
H: 有啊,改變非常多,分成學習和生活兩部分來講講好了:
從學習上來說, 首先我是自己感覺自己的 硬實力 進步了很多,例如英語(這個真的就跟待的環境有關系,一段時間後英語突飛猛進是必然的)。還有 對於交互有了一個更加系統和專業的理解 吧,因為之前的背景其實不是交互設計,在這方面有想要了解的需求的師弟師妹我其實有很多想要推薦的書還有網站給你們。然後就是一些其餘的專業技能了例如怎麼樣更加 科學的做research、發現問題、進行調研、產出設計概念、還有一些軟實力例如像團隊的協作能力啊、溝通能力 。還有更加重要的是自己的 視野和平台變的更高了 ,就像是平常Course Leader很喜歡沒事跟我們討論問題就會討論一些例如AI人工智慧未來到底會怎麼發展、VR/AR的虛擬現實究竟會不會成為現實、人類這個物種在未來應該如何和自然生態共生…這種問題。一開始你會覺得他們怎麼要想這么多有的沒的,但是久而久之就發現其實他們是真的在認真的關注這些問題,尤其是在國內才剛剛興起這些概念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對這方面的問題有了很多的思考和討論了,這個會讓你感覺真的是在 為未來做設計、而且做得事情是有價值的,我覺得這點也為我自己未來的職業願景有了很多的塑造和幫助。
那從生活上來說 ,自己一個人到國外開始獨居、租房、自己做飯、規劃自己的空餘時間,一開始會覺得特別特別爽,終於可以脫離父母的控制掌握自己的人生了的感覺。但是到我發現其實一段時間後給留學生留下的更多是自律吧,就要對自己過的生活負責,像我現在會每天早上起床去樓下健身房健身,然後去買點水果做個中午飯,完成作業,上課,空閑時間見一下朋友。英國的慢節奏生活還是很容易幫你 培養出自律和健康的生活 。
(圖片 出 自本人拍攝 )
Y: 關於交互,可以簡單講講你學習到的核心知識嗎
H: 下面這張圖可以很好的展現我們這學期學習的內容,這學期一共會有兩節主要課程,分別是下面標為了藍色圓圈的Speaker Design 和 Human Central Design。當然,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也會因為表達方式的選擇不可避免的基接觸到Translation Design。
(Map of ARTS andDESIGN- 出自IDC專業教案)
【Speaker Design】 右上角的Speaker Design主要學習的是利用可互動的藝術裝置來探討你想要探討的科技,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們所感興趣的科技,例如有同學會選擇網路虛擬人物、面部識別技術、聲音加密和解碼技術等等,然後我們會對這些技術進行很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最後通過一個作品來進行自己的表達。這像是一個關於自我表達的作品,闡述的是你自己對於這個科技的了解,並且希望將你自己的了解傳達給觀眾,讓他們了解你的想法。
(What is Design?- 出自IDC專業教案)
【Human Central Design】 而左下角的Human Central Design則恰恰相反,你需要首先了解觀眾的想法,他們想要的是什麼不是什麼。下圖的Desire Lin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設計師想要用戶體驗逛花園的樂趣,但是趕時間的人卻只想快速的穿過這里。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觀察和了解人們的想法,然後以他們的需求為中心來為他們進行設計,這里沒有自我的表達,做出來的是真正易用的產品,因此稱為Design而不是Art。需要做的是從需求入手,進行倒推,來得到產出。
(Desire Line - 出自IDC專業教案)
【Critical Thinking】 不管是上面的哪一個課程,Critical Thinking都是一直在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簡而言之它就是告訴你不管是什麼事情都不能直接的接受別人的結論,而是應該接受很多很多的觀點之後,通過你自己的思考得出你的想法。並且需要更多的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你會發現如果一直被強調這一點一段時間後,你的想法真的會發生一些變化,會在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保持更加客觀的觀點。
(What is Design?- 出自IDC專業教案)
Y: 在UAL讀書有什麼最大的感觸
H: 在UAL讀書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很多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在我上第一節專業課的時候Course Leader就會說研究生的學習其實就是給你一個很大的平台和所有的資源,來幫助你實現你的想法,不管它聽起來有多瘋狂。我下面會列一些在UAL里可以利用的資源,當然這些肯定不是全部,剩下的就要等我或者是你們自己來探索啦
圖書館 可以到借各種各樣和設計相關的書籍、雜志、DVD、電子書、論文、網課等等資料。
可以認識周圍 各種各樣專業的同學 ,例如動畫、插畫、平面、3d、電影…你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如果你願意的話甚至可以跟他們一起組隊做項目,學校會非常支持。
各種各樣的設備和實驗室,幫助你將你的想法落地 。例如會有很大型的印刷設備、木製品切割實驗室、3d列印實驗室、攝影棚、錄音室、VR/AR實驗室、創意科技實驗室、投影實驗室等等,而且每個實驗室里都有對這個領域非常了解的老師,幫助你了解這些設備,實現你的想法。
(圖片出自倫敦藝術大學官網)
各種各樣的講座、項目、和倫敦的很多藝術館合作,像我接之後要介紹的我們專業和倫敦的V&A藝術館有合作的項目,就是作為參展藝術家將自己的交互設計作品展覽在英國除了大英博物館以外第二大的博物館里。 這樣的經歷不僅可以幫助你了解真正舉辦展覽的過程,當然你的作品放在這些大牛的藝術館里展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學校還會提供更多貼心的服務,例如為英語不是第一語言的學生提供語言課、簽證輔導、生活輔導、甚至細小到心理輔導和社交融入,反正只要你有問題,學校總能找到合適的人幫你解決。
/ 兩個交互作品分享/
H: 在結束之前跟大家分享兩個作品吧,這兩個是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作品,一個是我前面提到的在前段時間去倫敦V&A博物館參加交互裝置藝術展的參展作品《Gazing Through Colour》,還有一個是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一個藝術家FILIPE的作品《Onomaphonic》。我認為這兩個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裝置藝術中應該有的『 能夠讓人在參與中產生快樂的同時收獲知識 『的基本准則。
(Gazing Through Colour- 出自我的個人項目)
Gazing Through Colour 的想法來自於我們發現顏色的存在對於人們來說遠比他們所意識的要重要,顏色是我們通過視覺觀察事物的第一步,我們之所以會喜歡某種顏色,除了對於它在視覺上的喜愛之外,還和我們跟這個顏色的『關聯』有關:它讓你想起了什麼事物,在你的文化背景下這個顏色代表著什麼。但是在機器的視覺中,顏色僅僅只是它所看到的一個像素值,機器對於顏色的偏好僅僅因為其背後數據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在『EYES』的主題下,我們嘗試以顏色作為媒介,去討論人類和機器在視覺上的不同:觀眾需要先通過DIY自由選擇自己喜歡顏色的鏡片拼裝眼鏡,然後通過這幅『有色眼鏡』對嘗試和機器對話,如果機器也同時選擇了你眼鏡上的顏色,那麼它會開始追蹤你,它桌面上也會反映出顯示你們所喜愛的共同的顏色。
(圖片出自 Onomaphonic - FILIPE)
Onomaphonic這個作品對我本人的影響很大,我覺得它在每一個元素的選擇和整體的娛樂性上做到了很完美的程度。它通過讓人們選擇不同的母音字母,擺放在五線譜上,每一個母音本身具有一個發音,再加上五線譜上的旋律,就形成了一首觀眾自己創造的獨一無二的歌曲。觀眾可以戴上耳機享受這個歌曲,也可以選擇把它放給現場的所有人聽。藝術家FILIPE通過了一種極富趣味性的方式讓大家重新的認識了母音和輔音能夠組成一個發音的方式,我認為是一個同時具有教育和參與感體驗感的一個藝術裝置。
/與Yaodee Studio相遇/
H: 每個人都可以對交互設計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對於這個行業的熱情和堅守,最終也會讓我們殊途同歸。我認為Yaodee Studio是國內興起的活力四射充滿未來的平台,集結了各個有趣領域的優秀設計師們,他們不僅是良師,更是益友。他們每個人都對設計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力量。當這些力量疊加在一起,必然能夠幫助大家走的更遠,更加平坦。我一直以來的的職業追求是做有價值的設計,加入Yaodee是一件讓我覺得飲水思源,很有價值的事情,我願意和學生們一起成長。
最後的最後,如果同學們有任何想了解的關於我學習到的交互設計系統的理論、亦或是我們每個階段的項目brief和最終成果、或是想要了解UAL的User Experience、Service Design和Information Design這些其他類似專業、甚至是對未來在倫敦的生活有任何想法或者問題,都可以咨詢我喔。 願你斬獲OFFER,前程似錦。
⑤ 中國著名的裝置藝術家
徐冰 蔡國強
前段時間我們還有這門功課
裝置與藝術
老師就是要我們查這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