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

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

發布時間:2023-02-09 15:24:23

⑴ 裝飾材料及工藝在室內設計和環境設計中的運用

文摘要 隨著「輕裝修,重裝飾」裝飾風格和綠色生態設計理念的流行,軟裝飾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整個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迫切需要系統的理論研究來指導人們的選擇和應用。但是目前國內對軟裝飾材料的系統研究才剛剛起步,相關理論研究還顯得比較散亂,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而且與之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很少,對實際的指導意義不大。 本論文針對目前國內的現狀,對軟裝飾材料做了大量的研究,著重研究了軟裝飾材料在塑造室內藝術氛圍方面的巨大優勢和作用。首先,結合當前國內軟裝飾材料與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闡述了論文研究的意義。其次,根據目前國內學者對軟裝飾材料的研究現狀,嘗試對軟裝飾材料進行了較為合理定義,並論述了其特點;同時結合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和內容,分析了軟裝飾材料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現狀及趨勢。再次,對軟裝飾材料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類;並歸納了軟裝飾材料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各種功能;並結合軟裝飾材料的各種功能著重分析研究了它們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在此基礎上,主要從軟裝飾材料的色彩、圖案、質感等三個方面,歸納了各種常用軟裝飾材料對室內空間和人的視覺、觸覺和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及選用的一般原則。最後,結合當前國內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創新的要求,分析了軟裝飾材料在其中的選擇和運用,突出軟裝飾材料在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民族化設計、個性化設計等方面的優勢,以便更好地實現創新。 本論文通過對軟裝飾材料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歸納總結了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軟裝飾材料選用的一般原則,研究成果能夠指導現實中軟裝飾材料的選用,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為國內軟裝飾材料的系統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

⑵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藝術手法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藝術手法

導語:環境藝術設計是對空間進行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師具有足夠豐富的設計經驗及設計技巧,熟練掌握設計方法,同時還要考慮人們心理上的感受。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圍與透的藝術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的「圍」與「透」

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的「圍」是指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分隔,「透」是指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通透。「圍」與「透」的結合使兩者之間互相滲透、虛實相映,增加空間的意境。對室內空間的處理就如一張中國畫的構圖。內與外的交流、動與靜的統一、實與虛的結合等空間形式都體現出空間「圍」與「透」的運用效果。

二、「圍」與「透」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好處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存在著「圖」與「地」的關系。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圖」指的是傢具的組合,地面上突出的、主要的部分,它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實」相對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地」是指地面上那些不主要的、次要的和不突出的部分,它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相對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對空間的「圍」與「透」設計處理,是對環境內部設計形態的充分展現,是對審美主體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進行探討後作出的處理。

1、大空間可以設計的更加豐富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相對比較大的空間,通常都是通過各種圍隔手段來表現出來的一種隔而不斷的審美意境。像KTV的空間設計,把其中的一部分抬高處理或者做成凹陷的空間形態,例如做成一個中間突出四周凹陷的向心式空間,既形成了一個通透的空間感,又形成了一個圍合的空間設計意境。這樣能夠使人的目光聚集在中心位置,這種高低錯落的層次使空間有虛實、有環境、有重點。

2、小空間可以設計的看上去比較大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透」與傳統的室內設計中的「透「是不同的。傳統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中的「透」是通過門窗把室外庭院的景觀引入到室內,以此來實現室內外景觀相互影響滲透。然而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透」是對室內空間進一步延伸。很多室內的房間建築空間比較小,就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室內設計觀念進行設計,三面都靠著牆,中間開一個小窗,這樣的空間給人的感覺非常狹窄,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來。想要使狹小的空間看起來比較寬敞的話,可以打破這種封閉式的構造,對室內圍合的部分進行適當改造,做成開敞式的空間形態,使小的空間可以與外界環境相融合。再或者是可以把小的窗戶改成玻璃幕牆,將封閉式的隔牆改成透窗等。這樣,給人的空間感就不一樣了。這種虛實結合、似透非透的空間形態,一定會給室內環境空間營造一種空靈通透的視覺效果。

3、環境藝術空間中「圍」與「透」增強含蓄美在傳統的建築設計與周邊環境布局中就講究的是一種含蓄美,利用外界環境來創造新的環境,在室內設計中逐漸讓建築與環境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創造出「圍」與「透」相結合的含蓄之美。

三、環境藝術中空間「圍」與「透」的表現

1、空間的對比在對「圍」與「透」進行實際的環境設計應用過程中,經常會用到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多種對比,比如對空間的形狀、大小、高低、空間顏色、光線、明亮與否等進行對比。不同的設計空間能夠給人不同的感受,如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對比,面對比較開闊的空間人們的感受也會隨之寬敞起來,而比較狹窄的空間則會帶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當人們把這兩種空間進行對比之後,就會給人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2、空間的分隔在「圍」與「透」的設計中,空間的分隔就是創造「圍」的效果的,室內空間的分隔與室外分割相比,具有更加清晰明確的特點,它基本都是通過利用某些實體物品比如傢具、玻璃或者牆面來實現。利用空間分隔能夠使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分隔使得空間呈現獨立性,就像建築與周圍的環境必須通過相應分隔來區分室內與室外一樣。

3、空間的過渡在「圍」與「透」的設計中,空間的過渡是最重要的設計環節,它能夠對人的'視覺產生一個過渡緩沖的作用,比如在人們從一個空間進入到另外一個空間的時候,適當的空間過渡可以給人們一個心理准備的時間和空間,平緩的過渡過去,使不同空間之間的轉換不會過於突兀。同時,透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這種不同空間的過渡。這種過渡空間的創造,一般是通過利用不同材料和過渡手法來實現,達到不同空間的對比組合,相輔相成。

4、虛空間的應用眾所周知,玻璃具有透光的特點,通過對玻璃的設計應用可以為空間提高亮度,增加光線的進入,而鏡面可以在視覺上起到增大世紀空間的作用,通過利用玻璃、鏡面等,可以輕松實現空間的視覺改變,這就是虛空間的應用。通過虛空間的應用,能夠靈活實現空間的增大和縮小,並且可以將環境與空間有一定分割,增強室內感。

5、空間的流動性室內空間藝術設計需要注重不同空間之間的轉變和結合,使不同空間之間有流動性;室外空間視野更加開闊,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會更容易表現出空間的流動性。比如人們在室外游覽時,會發現時而有開闊的廣場,時而是曲折通幽的小路,此時心理感受會更加強烈。由於室內空間較封閉,視野比較有限,想要實現空間起承轉合不太容易,因此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更加註重對室內空間流動性的設計。

四、結語

總之,在環境設計空間中,「圍」與「透」是相輔相成的。只圍而不透的空間會使人感覺非常壓抑;只透不圍的空間盡管是開放的,卻使人感覺像置身事外一樣,違反了建築的本意。因此,在設計中應該把圍與透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使空間能夠盡量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與審美需求。


;

⑶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是什麼,或者補充一下燈光裝置藝術是什麼?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⑷ 裝置藝術的如何解讀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 」 興起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目前還是非常活躍的一種藝術類別,看看這幾年各地雙年展和巴塞爾的報道,刷爆了各種媒體和社交網路的藝術作品十個里有九個是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作為一個門類,目前自身還在發展和完善。在我看來,由於「空間」、「技術」和 「人們的體驗」是裝置藝術的創作本身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隨著這些概念的不斷延伸,裝置藝術自己也在不斷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學術界至今還比較難給裝置藝術下定義、分流派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其歷史還較短,沒有像繪畫雕塑那樣有明顯的年代推進帶來的流派劃分,二是裝置藝術性質復雜,包羅萬象,自身還在變化。

但是要來說說裝置藝術的幾個發展類型和代表作品,那還是可以一談的。
首先,我要說我這篇回答是基於我自己在美國藝術學院學習Installation Art一課後的感受和自身體會談的,在歐洲學習藝術的朋友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二個,我的理論支持主要來自於兩本書,也是美國學院派比較認可的關於裝置藝術的兩本書:第一本是美國人Claire Bishop寫的《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第二本是MIT和Whitechapel Gallery聯合出版的當代藝術文獻系列的 《Participation》這一本,編者其實也是Bishop。

⑸ 裝置藝術的簡介

裝置藝術始抄於60年代,也稱襲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⑹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獨特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架下的創意組合與放大。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它作為雕塑的一種嶄新的形式,橫空出世。

裝置藝術源自於雕塑,但是卻也有著不同的地方。裝置藝術在誕生時就使用了與雕塑相同的物質材料和多維度空間。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現成物象置換後互為動因文化意義,這是與雕塑相區別的地方。

在環境藝術設計范疇里,室內裝飾與裝置藝術有一定的區別。室內環境的設計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內裝飾,對室內牆壁、天花、門、窗、傢具等的修飾,而裝置更注重的是對空間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裝置藝術的主題性

《招魂》,作者呂勝中以人形剪紙為元素,“瘋狂地”復制再復制,運用裝置的手段,將自己的思想、個性以一個“招魂”作為主題,用裝置的手段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環境設計中,裝置藝術的主題性,給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它廣泛的主題選擇,涉及了當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種風俗、多種文化等等,這些使它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空間中,設計者都能根據各式各樣的主題變化來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裝置藝術的實用性

一般來說,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正因裝置藝術不是供收藏的藝術,它更具備實用價值,他繽紛的出現形式,同樣也具備了藝術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時,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設計者更能放開自己的創作思維,毫無保留的.實驗自己的創意,在藝術品和實用品之間來一個結合,通過實用的作品給於人們藝術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裝置藝術的迷惑性

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該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在《喪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裝置小把戲”,在宴會場地里,他大膽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蠟燭的裝置,與以往人們常見的喪場不同,這樣的裝置效果削弱了喪場內原本悲傷的氣氛,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緬懷親人的柔情。

在環境設計中,往往出現一些特定氛圍的場所,它特定的內容、涵義、氛圍,都要求設計者在創意上去突破、去創新。裝置藝術的迷惑性,讓它在這樣的一些環境場合中,得到運用。就像燈光、聲效等等這些普通的元素一樣,裝置藝術做為這些環境中的一員,可以在設計者的創意思維下,通過不規則的,刻意性的擺設、鋪裝和放置,改變原本環境物語。裝置藝術變成環境的魔術轉輪。

五、裝置藝術的感受性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

當裝置藝術成為設計,我們可以從作品中體味到不同的思想。一個作品的成與敗,要看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麼,這個作品是否與觀眾形成共鳴。“借實有以喻虛無,使現代象徵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觀眾參與的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而獲得了更奇偉的審美效果”。每個人對於某一事物的感受都會不同,設計者可以運用裝置藝術來引導觀眾在環境中“感同身受”,體會作品,體會作者。

六、裝置藝術的可參與性

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蘋果社區展廳,在展廳內外,設計者搬來數以萬計的蘋果,創作了建築裝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個大眾參與性極強的裝置作品,強調參與者與裝置的存在關系,蘋果作為材料在完成對空間的圍合後又成為信息的載體進入參與者的思想與身體,並且構成話題。在蘋果被吃掉的同時,裝置的視覺效果又回到虛的狀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強調了這一裝置作品的可參與性。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鼓勵參與,加大了人們與環境的互動,讓環境不僅僅是冰冷的環境,讓人們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增減或重新組合。正是因為裝置藝術具備了這樣的一種特徵,所以它在以商業為社會運轉和生存基礎的時代里,頻頻以商業行為的形式出現。在商業空間環境里,有的商家用裝置藝術作為嘩眾取寵的門面裝飾,有的在 商鋪里用激光製造任何形體和圖案,製造相應的室內氣氛,製造空間幻覺。大膽地運用了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總之,環境設計里的裝置藝術有著獨特性、主題性、感受性、可參與性和迷惑性,我們要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去認識它、研究它、運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環境設計的精神需要和物質載體需求,同時,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還承載了作品的靈魂 ,將環境設計作品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裝置藝術的種種特性,在標新立異,不斷變革的環境設計界里,被環境設計師們看中,在環境設計領域,設計師們紛紛拜倒在了裝置藝術的石榴裙下。愈來愈多的設計者用裝置的構置方式來充實和美化空間環境,他們把裝置藝術與環境空間氛圍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讓空間結構更為豐富,獨特,讓環境更富於個性化。

;

⑺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延異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首先是其——環境場性特徵沒有改變,即不論受何種觀念指向和製作方法影響的裝置藝術作品的有效展示,必須依賴於一定有效的時空場所。不僅如此,具體的作品本體與環境場又是和諧同構的整體。如此,其作品才能得以讓觀者從多視點、多層面予以認知和欣賞。如從徐冰於1993年創作的《文化談判》、吳山專於1993年創作的《想念毛竹》等裝置作品可以看到這一特點。其次,存在與過程的共振性。在一件裝置置中,一定完形形態的存在對整個作品的過程展示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作品的過程展示意義對完形形態的存在意義又具有升華作用。即,裝置置中的實體存在物象與作品的展示過程是有機同構、互為依託與作用的關系。由此,才促成了裝置藝術在靜態與動態上綜合影響觀者的張力作用的形成以及其強力作用的有效釋發。如,中國廣東陳劭雄在1992年創作裝置的題為《耗電72個半小時》的作品,就是將靜態的彩色日光燈等組合成象徵人「死屍」的符號與通電後不斷閃爍光芒的動態形象互相映襯,從而使特定的「死屍」靜態視覺符號更加突出。其動、靜態的有機同構統一,從而得以進一步地刺激和提醒人們應當關注當下的個體或群體的物質生活慾望正在讓人的生命漸漸消逝的深刻的社會、人生等問題。也就是說,當觀賞者在關注該作品時,能較明快、迅速地認知和讀解飽含創作者深刻警寓的——我們的「生命已成屍骸,可時間卻還在流動」(趙冰)的特有藝術文化語境和意義。再次,非永恆性。或稱「暫時性」、「此在性」。裝置藝術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場所、預設的有限時間里進行的。一旦作品展示的時間結束,作品的「此在性」意義就消失了。留下的僅是或關於作品展示存在時的圖像資料記載、或是其文字的描述。如,中國廣東徐坦於1993年11月24日創作的裝置與行為共存的《愛的寓言》,作品就是在特定的時空里存在展示的。最後,多樣性。即是說,盡管當下人們對裝置藝術的認識、把握 驗有相似性,但各不相同的個體在聯系主體自身的多元認識基礎上對裝置藝術的理解,把握又是不盡相同的。因而裝置藝術展現的形態、意識指向等都有所不同,呈多元性形態。如,中國廣東的「大尾象工作組」,是「基本以大型裝置為形式主體」開展創作展示活動的。而北京的「新刻度小組」,又是以「解析」方式進行表現與展示傳達的。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⑻ 裝置藝術特點

裝置藝術特點:
1、裝置藝術的一個關鍵屬性是它與觀眾進行身體互動的能力。雖然所有的藝術媒介都有吸引個人的能力,但大多數並沒有讓他們完全沉浸在互動體驗中。

2、鑒於其互動性,大多數裝置藝術作品都是大規模的。他們巨大的身材使觀眾能夠完全沉浸在每一個比現實更大的環境中。在許多情況下,它甚至允許他們坐著、站著或走過它——這種獨特的能力在更傳統的藝術形式中並不常見。
3、與雕塑、繪畫和類似的作品不同,裝置通常是在特定地點進行規劃的,從畫廊和博物館的房間到戶外空間。鑒於其設計的戰略性和環境的獨特性,特定場所的藝術作品確保了獨一無二的審美和體驗。

⑼ 什麼是裝置藝術

以燈光裝置來藝術為例,它在夜景照源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閱讀全文

與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設計工作室怎麼開 瀏覽:281
自動化高度檢測裝置 瀏覽:11
怎麼建造機械車迷你 瀏覽:649
實驗室制乙酸乙酯裝置改裝 瀏覽:757
儀表盤三個圈是什麼 瀏覽:873
法蘭閥門鏈接需要什麼附件 瀏覽:743
礦山機械企業有哪些 瀏覽:795
別克gl8工具箱圖片 瀏覽:47
梁發記機床怎麼樣 瀏覽:517
銅球閥門是什麼東西 瀏覽:456
crv儀表盤出現扳手還能開多少公里 瀏覽:695
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構區別是什麼意思 瀏覽:134
電信設備租賃費的稅率是多少 瀏覽:159
機器的哪些部位容易造成機械傷害 瀏覽:489
蘑菇發酵隧道設備多少錢 瀏覽:612
北京高壓平板膜片測試設備哪裡有 瀏覽:427
皇冠儀表盤如何調 瀏覽:808
發動機曲軸主軸承潤滑方式為什麼 瀏覽:795
樓道暖氣管子閥門壞了歸誰管 瀏覽:422
現代車儀表燈有多少種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