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①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②將燃著的木條放在c右端的導管口處,若熄滅則氣體已集滿。
③燒杯中的無色液體沿導管進入到集氣瓶中(或形成噴泉)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2)① 濃硫酸溶於水會放出大量熱,使濃鹽酸中的HCl氣體溶解度減小,導致HCl
氣體逸出。
② NH
3 和HCl恰好完全反應,集氣瓶內的氣壓與外界大氣壓相等。(2分)
❸ 小剛和小麗兩位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能發生反應。
(1)Ca(OH) 2 (或氫氧化鈣) (2)CO 2 + Ca(OH) 2 ===CaCO 3 ↓ + H 2 O;驗證CO 2 與Ca(OH) 2 能發生反應 (3)關閉K時,B中的溶液無明顯變化,通入的CO 2 氣體體積遠大於A中溶液的體積,說明CO 2 和NaOH發生了反應。 |
❹ 1.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a--__c__--__b__--d
因為氧氣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會在水面上,把水壓到量筒里,從而測出氧氣的體積。
C
如果b接氧氣瓶,a接病人的話,會把水壓入病人的鼻腔。所以A,B錯。
D速度是可以觀察的:是觀察氣泡出來的速度啊。(類似於掛葡萄糖時的現象)
❺ 據下圖所示裝置用兩種不同操作分別進行實驗,觀察B試管中的現象。 (1)操作1:先夾緊止水夾
(1)開始產生白色絮狀沉澱,然後沉澱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FeSO 4 +2NaOH=Fe(OH) 3 ↓+ Na 2 SO 4 、4Fe(OH) 2 +O 2 +2H 2 O=4Fe(OH) 3 (2)打開止水夾時,試管B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夾緊後B中產生白色絮狀沉澱,一段時間內沉澱不變色;Fe 2+ +2OH - =Fe(OH) 2 ↓ |
❻ 用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下列溶液的導電性實驗,燈泡最亮的是()A.5%蔗糖溶液B.75%乙醇溶液C.20%葡
A.蔗糖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B.乙醇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C.葡萄糖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D.NaCl為強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較大,故D 符合;
則離子濃度最大的是D,所以D導電性最強.
故選D.
❼ 為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甲、乙、丙三個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分別進行了實驗探究.(1)甲同學:點燃紅
(1)因為紅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故集氣瓶中吸入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容積的
;
(2)測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主要是根據物質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氣體造成氣壓減小,減小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故生成物中不能有氣體,用碳代替紅磷,碳燃燒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氣體,瓶內氣壓不變,故不會進入水;
(3)根據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注意事項:裝置的氣密性要好;為了要耗盡瓶中的氧氣,紅磷必須是足量的;氣體的體積受到溫度的影響,要等到裝置冷卻至室溫,再打開了彈簧夾等;因此可知達不到瓶中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裝置漏氣或紅磷量不足或容器未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2)①
;②碳燃燒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氣體,瓶內氣壓不變.③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
❽ 用如右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兩個實驗(已知: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你說的對,如果是兩種溶質,應該是氯化鈣和HCl,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不可能有氫氧化鈣。
❾ 甲、乙兩位同學分別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1)甲同學驗證燃燒的條件。取一小塊白磷放入廣口瓶中,
(1)熱水氧氣(或空氣)能 (2)④③①②③ (2分)錯答不得分。
❿ 小強和小芳兩位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能發生反應.(1)小強
(1)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澱碳酸鈣,所以會出現渾濁現象. (2)利用現象,得出本質:Ca(OH)2+C02=CaCO3↓+H20 (3)A、B中均無明顯變化.由於通入的二氧化碳體積很大,所以當石灰水不變渾濁,則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因為二氧化碳溶解於水時溶解度很小.則二氧化碳已與氫氧化鈉反應,否則B中會出現渾濁現象. (4)二氧化碳和氯化鈣不反應,但碳酸鈉溶液和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澱. 故答為:(1)氫氧化鈣 (2)Ca(OH)2+C02=CaCO3↓+H20 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能反應 (3)如果沒反應,則B中會出現渾濁現象 (4)實驗步驟: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過一會兒;再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鈣溶液 實驗現象:出現渾濁現象.
與用下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實驗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