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實驗室用硅藻過濾裝置

實驗室用硅藻過濾裝置

發布時間:2023-02-07 15:08:45

① 湖泊中的藍藻能否在海洋中生存

我給你幾篇得了

太湖藍藻爆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水體富營養化。

太湖無錫段的水體富營養化與氣溫、水溫等密切相關,同時還存在著地理特殊性。

上游湖盪水質惡化。近年來太湖上游湖盪保護力度不夠,湖盪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護屏障,這直接導致從太湖西北部進入的污染物總量升高,太湖大部分水域藻類含量處於極高的水平。

湖水溫度高於正常年份。太湖年最高水溫出現在7、8月,年最低水溫出現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歷年最高水溫達38℃,最低水溫0℃,水溫年變幅介於29.5~38.0℃之間,平均變幅為34℃左右,平均水溫為17.1℃,較陸上氣溫高1.3℃,且各月平均水溫均高於氣溫。2006年的冬季是無錫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冬天,整個冬季的日平均氣溫比往年要高2℃多,這導致藍藻沒有被大面積凍死,為2007年的暴發積聚了條件。繼「暖冬」之後,2007年入春以來氣溫繼續走高,為藍藻的瘋長提供了適宜條件。2007年1~4月太湖水體積溫高於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水溫為近25年中最高,且4月25日以後太湖水溫一直超過20℃,整個5月份也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月份。這些都有利於藻類生長。

太湖水位較低。2007年1~4月,連日乾旱導致太湖的水位大幅下降,而太湖水位本來就很低,所以很快就引起泛浮現象,導致太湖底下的臟東西全都浮了上來。太湖始終處於相對較低的水位,4個月平均水位為2.94米,比近25年水體積溫最高的2002年同期還要低13.4厘米,極低的水位使污染物濃度提高,從而進一步導致水質惡化。

東南風的風向集聚效應。梅梁湖是太湖伸向陸地的大湖灣,東南風一吹,幾乎整個外太湖的藍藻都聚集到了這里。曾有專家比喻,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個水體相對靜止的「口袋」,偏南風一吹,便成了整個太湖藍藻的聚集處。其實無錫梅梁湖集中了太湖中江浙滬三地的藍藻,而無錫市位於太湖的取水口就在這里,所以藍藻的爆發對無錫市民飲用水影響極大。

降水量少。降雨偏少弱化了水體本身的凈化能力,致使水質進一步惡化。加上太湖生態清淤工程導致水體無法流動,太湖近乎似水,所以加劇了藍藻的災情。

然而,以上種種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深的現象並非自然形成,藍藻大面積爆發也並非藍藻之過,太湖的污染,罪魁禍首還是人類。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太湖的主要污染物總氮、總磷就嚴重超標,富營養化明顯,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也大大超標。這主要是由農業面源污染、工業點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導致的。

而造成太湖富營養化的首要原因就是農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的地點,在降水或融雪的沖刷作用下,通過地表徑流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並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更多地與農村聯系在一起。我國農村過量和不合理地使用農葯、化肥,小規模畜禽養殖的畜禽糞便,以及未經處理的農業生產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和廢水等,都是造成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此外,這些年來,無錫等地的太湖地區把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電鍍、印染等企業如雨後春筍,分布在這個地區,數以千計的污染企業沿太湖一字排開,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裡。太湖流域內鄉鎮工業相當發達,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上游地區一直未能遏制自己的「GDP情結」,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太湖周遍的污染源整治。

由於高效快速的經濟發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而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毫無例外的排入了太湖。

湖泊本來是很大的自然系統,但長期以來人們不加節制地開發利用它,導致了湖泊系統性問題的出現。人與自然的辯證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報復。人和自然的關系已經嚴重失衡,自然已經開始報復人類的過度使用了。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養生息」。古老的太湖養育了周邊生生不息的兒女,現在該是兒女們舍棄貪婪,讓她休養生息的時候了。

反思我的家鄉武漢,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數據表明,武漢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47人,比1990年增加132人。按照這個增長速度,現在武漢的人口密度應該已經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了,這和太湖流域情況相當。武漢的城市化率為82.86%,也是相當高的,流動人口比例也很大。不過與太湖流域不同的是,武漢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武昌,達到每平方公里12020人。而武昌是武漢的教育中心,這里的高校師生佔了人口的一大部分,就全市來看,人口增長最快的人群也是大學生。但這並不能減輕武漢市的污染程度。和我一起在武漢長大的同齡人中,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大有人在;雖然大批工廠都搬到了郊區,但這只能導致郊區的污染程度朝著市區的方向加速演變,對於城區,變化並不大。我也見過綠色的長江水,但卻和太湖的綠色不同,江水下的小魚和蝌蚪都清晰可見;我也喝過苦澀的自來水,加糖也掩蓋不了的苦,但卻是突發事件引起的,不到一天就又好了。而現在我常常在武漢的大小湖泊中看到水華現象,幾乎所有的湖都有,但從未見過有好轉的跡象;常常聽到湖面大面積翻塘的消息,但幾乎年年都有。和江水裡的小魚玩耍,那些快樂的童年時光已經成了永久的記憶,長大後我也再沒有見過江水下的那些魚。也許擁有這樣記憶的人裡面,我和我的同齡人就是最後一代了吧!——真是可悲的事實!作為長江和漢江的兒女,守著千湖之省,百湖之縣,我們也早就該警醒了。

有人懷疑太湖藍藻爆發與環湖的水稻田有關,其實不然。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對區域氣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研究顯示,在同樣的土壤有機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顯降低氮磷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所以,水稻不但不會引發藍藻爆發,反而會限制藍藻的瘋長,應該發揮其顯著的固碳減排降溫效應和大氣的凈化功能。但是,環太湖的傳統種稻觀念需要與時俱進,要在科學規劃稻田布局的基礎上,將「高產更高產」的水稻生產目標更改為「優質安全生產」,切實降低農用化學物質的投入量,進行保護性稻作技術創新,積極開發環境友好的保護性稻作技術,開創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

此外,還有一個早已被人們淡忘的潛在因素——生態系統食物鏈。太湖盛產的魚類有48種,其中以經濟魚類銀魚和白魚聞名。20世紀60年代環湖大堤和閘壩的建設阻隔了太湖和長江間的交通,這讓原本可以游進太湖的鰱魚數量減少。常見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中的鰱魚是一種「食藻魚」,是藍藻天生的「剋星」。鰱魚無法進入太湖,食物鏈上掉下一環,藍藻缺乏生態上的天敵,瘋長只是時間問題。可見,人為的水利工程在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今日的禍根。自然界的萬物存續自有其定律,其中有許多微妙的關聯,是我們人類無法看清的,這正是自然界的偉大之處,也正是我們人類渺小的所在。如果人類已經無所不能了,那麼還要上帝做什麼呢?巴別塔的存在是對所有生物的警示——是自然界創造了你,所以你永遠不會比大自然更強大。

「水華」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的水華僅僅是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華現象是由浮游動物——腰鞭毛蟲引起的。水華發生時,淡水一般呈藍色或綠色。

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氮、磷等營養元素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即木桶的短板。如果氮、磷含量大量增加,即水體富營養化後,植物的生長就解除了限制,繼而大量繁殖。而處於食物鏈最底端的原生植物(以藻類為主的各種浮游植物)繁殖得最快,它們迅速佔有大量資源,從而限制其它植物的生長,成為優勢種群。在淡水中,導致水華的最常見的生物就是藍藻。由於藻類是以光能為能源的,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所以當藻類大量生長時,水體表面的溶解氧呈飽和甚至過飽和狀態;但同時,藍藻也會在水面形成一層膜,阻斷陽光和空氣進入,而且當藻類大量死亡後,由於腐化和降解的過程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導致水體中的溶解氧嚴重不足,呈厭氧狀態,水體嚴重惡臭。此外,為了抑制其它生物生長,藻類會釋放出一種毒素——湖靛,對魚類有毒殺作用,破壞水體中生物的多樣性,導致水體中的生物屍體和殘體增多,有機負荷大大提高,又產生大量的氮和磷,進一步加深了微生物厭氧分解的程度,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淡水富營養化後,水華會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

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會被藻類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藻類會影響景觀,水體還會有難聞的臭味等等。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導致水華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水域沿線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鉀等含量上升。此外,水溫、pH值、光照強度等因素均會影響水華的程度。20~30℃是水華現象發生的適宜溫度范圍。一周內水溫忽然升高大於2℃是水華現象發生的先兆。當營養物質及其他條件適宜時,pH值為8左右可促進水華發生,若發生水華後,即使初始pH值不利於藻類生長,藻類的自適應性使其可通過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調節水體pH值趨向適宜生長的偏鹼性范圍。光照強度越強越有利於藻類的光合作用,進而促進藻類繁殖,大大提高藻類的繁殖速度。在水華現象發生時,水域多呈現乾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潮流緩慢等特徵。

2007年5月6日,太湖開始爆發藍藻,這個無錫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擾的「常客」,這次卻來得更早、更凶。無錫市緊急啟用常熟水利樞紐泵站從長江實施應急調水。16日,梅梁湖水質變黑,22日,小灣里水廠停止供水,25日,貢湖水廠水質尚能滿足供水要求,28日,貢湖水廠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水源惡臭,水質發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標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來水臭味嚴重,29日起,自來水水質粘稠,帶有極強的刺鼻的腥臭味。

此後,無錫市民無法飲用自來水,甚至用來洗臉洗澡都不行,市民只能購買純凈水解決飲水問題。在老一點的城區,市民開始啟用井水救急。日常生活的洗臉、洗澡、刷牙也要強忍著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部分市民離開無錫避臭。

為保證居民飲上純凈可口的自來水,自來水公司不惜成本,每處理一噸水就要耗費6分錢的除藻除臭葯劑,而每天需要處理100多萬噸水,僅此一項,每天就需耗費6萬多元。而且用葯劑很難完全除去臭味,加凈水器、活性碳、強氧化劑都沒有效果。

太湖流域的景觀、漁業、航運產業都將受到沉重打擊,經濟損失巨大。

應急措施

面對突然爆發的太湖藍藻,無錫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一是加大「引江濟太」(引長江水補充太湖水)的供給量,以達到稀釋太湖富營養化水質的狀況,截止6月3日,共引長江水4.3億立方米,其中2.46億立方米引入太湖;二是緊急邀請國內治理藍藻的相關專家會商改善太湖水質的有關對策;三是密切關注自來水水質生化變化情況,以便作出積極應對。此外,連接太湖與無錫市內河的閘口被打通,同時啟用一批被封閉的深水井,作為應急期間市民的生活用水補充。市政府組織人手打撈藍藻,加強監測,盡快凈水、穩定水價。

為緩解太湖藍藻災情,針對降雨量少的情況,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關部門在太湖地區實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取得了明顯的增雨效果。針對市民用水難的情況,政府啟用一批被封閉的深水井,作為應急期間市民的生活用水補充。

5月31日,清華大學教授張曉健和助手來到無錫。專家發現,從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廠7公里長的輸水管線有兩個半小時的流程,若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錳酸鉀氧化劑,在2個多小時的輸水過程中,就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質;再在制水廠投放粉末活性炭,就能去除剩餘的致臭物質,同時分解殘留的氧化劑。經歷了17個小時的反復實驗後,6月1日上午7時40分,制水廠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這一關鍵性突破,為破解無錫市飲水危機帶來了希望。6月1日晚,無錫市開始恢復正常供水,但要等水管中的陳水都流光後才能開始用水。6月3日上午,江蘇省和無錫市兩級衛生部門又對出廠水質和居民家中的水質進行監測比較,自來水出廠水質穩定合格,所有水廠出廠水的感官指標、一般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細菌學指標均符合國家GB5749-85水質標准。市民除飲用和做飯仍依賴純凈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經正常。

治理方法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歷史,時間已經很久了,但太湖水質卻每況愈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對可能發生的人為污染物排放量估計不足。上世紀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變清」的目標,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業廢水只有5.4億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卻增加了5倍,監測數據顯示,當年太湖流域點源污水排放量53.3億立方米。原因之二就是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表現為流域特徵,涉及到水利、環保、建設、農業、漁業、交通等多個部門,必須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太湖涉及兩省一市,環湖城市必須攜起手來共同治理,否則是無法將太湖治理好的。原因之三是藍藻爆發的現狀並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治理好也需要相當長的生態周期。如果要新造自來水廠,那麼選址、取水方案、技術設計、建設等環節,周期也相當長。

從生態學的角度考慮,早在藍藻爆發之前的1月份,就有專家提出在太湖養魚來預防和治理藍藻。據測算,花鰱或者白鰱每增長1千克體重就能「消滅」40千克到50千克藍藻。一條50克左右的鰱魚苗在太湖中長到1.5千克左右,就要被捕撈上岸,由此推算,從放流魚苗到捕撈上岸,一條鰱魚一共能吃掉60千克左右的藍藻。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出一種有機污水處理劑,將其均勻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鍾即可使氮、磷及藻類絮凝沉澱,再通過磁分離技術,徹底移出污染物,處理後的水體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准。專家介紹,過去一些水體治理產品只能凝結、沉澱污染物,不能將其移出,時間長了往往會再次爆發污染。而他們研製出的這種有機污水處理劑是以粉煤灰等幾種無毒無害的工業廢料與殼聚糖等材料復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過物理化學改性,製成粉劑或水劑母料的。試驗表明,這種水處理劑與富營養化湖水混凝,先產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鐵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類。這項新成果因為加入了磁分離技術,可實現徹底根治氮、磷及藍藻的目標,彌補過去一些水體治理產品的不足。

針對已爆發的藍藻,有關專家提出向湖中噴灑稀釋的黏土漿,利用黏土對藻類細胞的凝聚吸附作用使藍藻沉入水底,控制其生長蔓延,同時往原水中添加活性碳也可以吸附、沉澱藍藻。

針對去除水體中的藻毒素,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鄧春暉開展了一項名為「磁性納米材料附加銅離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研究證明,銅離子能和藻毒素通過配位作用相結合。而通過將銅離子附加在磁性納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將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納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來,從而實現從水體中分離藻毒素的目的。在實驗室階段,此方法的分離率已達90%以上。

針對防止和緩解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胡歡等三名學生發明的「陸生植物水培治污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思路。此方法利用佛手蔓綠絨和葉喜林芋兩種常見的景觀植物,栽培在重度富營養化的水體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餘營養。

水藻是一種只要有陽光和水便可生長並能轉化為燃料油的生物。科學家開始啟動用水藻轉化燃料油的計劃。從水藻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被轉化成生物柴油,這種生物柴油幾乎可以被當作所有柴油機的燃料。因此,有人想到用爆發的藍藻製造生物燃料油。

藍藻含氮量高達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藍藻可生產4公斤氮,相當於8公斤尿素,加上生產沼氣的收益,綜合利用1立方米藍藻的總收入可達50元。他們已成功將藍藻製成優質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這項成果即將在太湖邊進行中試,一旦項目取得最終成功,可解決太湖周邊40萬畝土地的肥料供應問題。水體富營養化,而周邊農田營養缺乏,這種處理方法本身就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產的不科學不合理的現狀。

後續處理

實時監測藍藻狀況。江蘇省測繪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研發「太湖藍藻水華遙感動態監測預警系統」,通過衛星遙感空間、地理信息技術配合湖面實測采樣等高新技術,建立遙感光譜與藍藻生物量關系模型。系統建成後,將可動態監測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與空間分布變化,通過不間斷的衛星圖片數據輸出,判斷藍藻的生長態勢,進行預報預警,並為湖區周邊新農村建設及時提供水質資料,為農業、漁業生產,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良性管理與技術服務。

治理排污源頭。緊鄰太湖的無錫周鐵鎮,面積不足73平方公里,卻聚集了400多家工業企業,其中,高污染企業就有150多家,多年整治都不見效果。2007年藍藻爆發後,無錫市將在2008年底前關閉全市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的企業。在江蘇宜興,凡是有氮、磷排放的新項目全部被叫停,還有近十家這類老企業,雖然符合以往排放標准,但按照新的環保門檻,也被關停轉產。江蘇將於2008年底前依法關閉2150家小化工企業。

現狀

今年(2008)4月初,太湖藍藻又大規模爆發,比2007年又提前了一個月,而且湖水就像綠色油漆一樣,可以寫字;太湖就像大染缸一樣,東西掉下去再撈上來就全都染成綠色了。不可否認,水華的現象不但沒有好轉,而且還更加嚴重了。但由於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備,所以居民生活用水沒有受到影響。

藻水分離工程可望規模化運作。無錫太湖水藻分離站示範工程項目位於太湖梅梁灣北端,是無錫實施藍藻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綜合利用的重點示範工程之一。該項目引進水藻分離集成技術,採用機械方式治理藍藻,工藝成熟,低耗高效,安全實用,日處理能力可達5000噸富藻水。項目實施後,可解決水藻高效快速分離、藻漿脫水、藻渣製取有機肥等三個難題,對藍藻暴發形成的大面積水華可迅速有效應急清除,除藻率達95%以上,並可大量帶走氮磷,減輕水體中營養負荷,改善水質。經過太湖水藻分離站處理的去藻水可直接回送湖體實施再利用,能提高水體透明度,改善水體景觀,為湖泊的生態修復創造條件。

感想

搜集了很多資料,也查閱了一些相關知識,但始終沒有找到針對水體富營養化本身的治理措施。都只能等水華發生以後,再在用水的過程中,去處理去凈化。也就是先污染後治理,而且這種治理也不是根本上的治理。雖然從根本上治理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現在似乎連解決方案也沒有,讓人覺得泄氣,覺得可悲啊!

水體富營養化同時涉及到環境問題的兩個方面,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上述的探究中,已經提及這兩個方面,但很明顯,現在社會上對太湖藍藻爆發的反思,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環境污染,而對生態破壞的重視不夠,對生態環境的現狀也沒有具體的研究分析。但我想,利用生物的或者是生態學的方法來解決太湖藍藻問題才是更快速更有效的。

另外,武漢和太湖流域的狀況十分相似,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我深深地為太湖的故事在武漢重演感到擔憂。

② 硅藻過濾器起什麼作用

在硅藻土過濾法中,硅藻土自身具有很多天然的小孔,濾層中不規則的孔道很長,且密集分布在整個濾餅層,從而能夠吸附容納較多的微細粒子,從而提高過濾的效果。
在密閉不綉鋼容器里,從下到上水平放置不銹鋼過濾圓盤,圓盤的上層為不銹鋼濾網,下層為不銹鋼支撐板,中間為液體收集腔。過濾時,先進行硅藻土預塗,讓盤上形成一層硅藻土塗層,等過濾液體,在泵壓力作用下,通過預塗層而進入收集腔里,顆粒和高分子被截流在預塗層,進入收集腔里的澄清液體,經過軸,流出容器。
再來看硅藻土過濾器的保養方法的介紹。
1、長時間停用的過濾器,一定要把濾器內外清洗干凈,濾芯取下,洗凈烘乾,拿塑料袋封口存放,以防損壞。清洗劑請不要用鹽酸類腐蝕性物質,溫度不能過高防止聚丙烯發生變形。存放時以防污染和撞擊。
2、下來的濾芯若要浸泡在酸鹼洗液里,浸泡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酸鹼液溫度通常在20℃--25℃。建議酸或鹼與水的比例為20%為好。後拿無離子水反復沖洗。蛋白質含量較商的濾液,濾芯好拿酶溶液浸泡清洗效果佳,重新再使用時,使用前必須要先清洗干凈,而後再用蒸氣消毒。
3、濾芯消毒時要注意掌握時間與溫度,聚丙烯在高溫消毒櫃里用121℃為宜,蒸汽消毒在0.1 Mpa蒸汽汽壓力下,以130℃/20分鍾為佳,聚碸與聚四氟乙烯用蒸汽消毒時能夠達到142℃,壓力0.28Mpa,時間在30分鍾上下為宜,倘若溫度過高,時間太長,壓力太大,則將損壞濾芯。

③ 湖體污泥檢測處理裝置屬於什麼技術領域

1.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包括支撐架(3)和底架(8),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架(3)上、下對稱設置有兩個螺旋孔,檢測蝸桿(1)貫穿於兩個螺旋孔內,檢測蝸桿(1)的下端穿過底架(8),所述支撐架(3)內設有傳動渦輪(2),傳動渦輪(2)與檢測蝸桿(1)齒嚙合,所述傳動渦輪(2)下端連接有帶輪二(7),帶輪二(7)通過皮帶(4)和帶輪一(51)連接,帶輪一(51)通過轉軸固定在電機(5)上,所述支撐架(3)右側設有電機開關(32),電機開關(32)和電機(5)電連接,支撐架(3)上還設有顯示器(31),所述檢測蝸桿(1)的下端還設有探頭(15),所述探頭(15)內設有光感測器(9)和壓力感測器(10),所述光感測器(9)和壓力感測器(10)分別與顯示器(31)電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探頭(15)為柔性透明材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光感測器(9)和顯示器(31)之間設有微處理器一(11),所述光感測器(9)、微處理器一(11)以及顯示器(31)依次電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力感測器(10)和顯示器(31)之間設有微處理器二(12),所述壓力感測器(10)、微處理器二(12)以及顯示器(31)依次電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5)與顯示器(31)之間設有電機控制器(14)和微處理器三(13),所述電機(5)、電機控制器(14)、微處理器三(13)以及顯示器(31)依次電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 支撐架(3)內設有蓄電池(6),所述蓄電池(6)分別與電機(5)、顯示器(31)以及電機開關(32)電連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架(8)上設有多個接觸點。

說明書

一種污泥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檢測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污泥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快速准確測量出各工藝構築物內污泥界面高度,是進行污水處理工藝調控的重要依據。若能快速准確測定構築物內的污泥界面高度,便可以對構築物負荷和排泥量等工藝參數進行快速准確調整。目前,傳統的污泥界面檢測裝置主要有超聲波污泥界面儀和光學污泥界面儀,但是,該類型儀器的檢測精度容易被氣泡、污泥濃度和懸浮物等環境因素干擾,因此存在一定的誤差,且其價格相對昂貴,維護成本也較高。因此,很有必要設計一款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污泥深度檢測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針對污泥檢測設備存在一定的誤差,且價格相對昂貴,維護成本也較高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包括支撐架和底架,所述支撐架上、下對稱設置有兩個螺旋孔,所述檢測蝸桿貫穿於兩個螺旋孔內,檢測蝸桿的下端穿過底架,所述支撐架內設有傳動渦輪,傳動渦輪與檢測蝸桿齒嚙合,所述傳動渦輪下端連接有帶輪二,帶輪二通過皮帶和帶輪一連接,帶輪一通過轉軸固定在電機上,所述支撐架右側設有電機開關,電機開關和電機電連接,支撐架上還設有顯示器,所述檢測蝸桿的下端還設有探頭,所述探頭內設有光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所述光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分別與顯示器電連接。

較佳地,所述探頭為柔性透明材質。

較佳地,所述光感測器和顯示器之間設有微處理器一,所述光感測器、微處理器一以及顯示器(依次電連接。

較佳地,所述壓力感測器和顯示器之間設有微處理器二,所述壓力感測器、微處理器二以及顯示器依次電連接。

較佳地,所述電機與顯示器之間設有電機控制器和微處理器三,所述電機、電機控制器、微處理器三以及顯示器依次電連接。

較佳地,所述支撐架內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分別與電機、顯示器以及電機開關電連接。

較佳地,所述底架上設有多個接觸點。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污泥檢測裝置,包括檢測蝸桿、傳動渦輪、光感測器以及壓力感測器,其中光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設於檢測蝸桿下端的探頭上,傳動渦輪與電機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啟動電機開關,電機帶動傳動渦輪轉動,隨之帶動檢測蝸桿向下轉動,當第一次接觸到污泥時,通過光感測反饋回數據,當達到污泥底面時,壓力感測器反饋回數據,從而可計算出檢測蝸桿從污泥表面運動到底面所用的時間,進一步通過電機控制器反饋到顯示器的電機轉速,從而可以計算出污泥的深度;該設備具有誤差小,價格便宜,而且維護費用較低的優點。

④ 大多數水中溺死的人的死因是窒息還是驚嚇

1除一般窒息徵象外,熟悉特殊的屍體徵象,並進行鑒別與分析。 1。1口鼻腔蕈形泡沫 溺水時,人產生強烈的呼吸運動,使吸入的溺液、呼吸道的分泌液與肺內的空氣攪拌,混合形成細小均勻的白色泡沫樣液體,附著在口鼻腔,蕈形泡沫是診斷生前入水的重要徵象。如果蕈形泡沫不明顯,應仔細觀察口鼻部周圍的泡沫樣痕跡,輕壓胸部,有蕈形泡沫從口鼻腔涌現,但腐敗屍體不出現。 蕈形泡沫須與有機磷農葯中毒口鼻腔的泡沫鑒別。後者泡沫有農葯氣味,蚊蟲停在上面,可發生中毒死亡。此外,勒死、癲癇、電擊死、急性肺水腫也可出現泡沫,應注意鑒別。 1。2屍體體位 因為男女骨盆形態大小不同,男子重心偏向前方,女子重心偏向後方。男屍面朝水中,呈俯位;女屍面朝上呈仰位。當屍體體位不同,要根據水流、水質及屍體本身的原因綜合分析。如水中腐敗的男屍,腹部脹氣可呈仰位浮在水面。海水浮力大,流速快,屍體體位可能出現異樣情況。 1。3手握泥沙、水草等異物 手握泥沙、水草等異物,是溺水者本能的掙扎,發生痙攣的後果,是一種生理反應,也是診斷生前入水的重要屍體徵象。但泥沙、水草等應與溺死水源一致。 1。4腐敗呈下行性 溺死吸入溺液,其中細菌較多,繁殖快,使腐敗進程增快,腐敗血液從血管向面、頸、胸部蔓延,形成腐敗靜脈網。此徵象對於溺死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應考慮腐敗進程與水中屍體體位的相關性。如男屍呈俯位於水中,面、頸、胸浸泡於水中,氣管及支氣管內有溺液,更容易發生腐敗。 1。5水中捆綁的屍體 雖常見於他殺,也不應主觀臆斷。首先要確定是否為溺死,檢驗中不要馬上解開捆綁物(繩索或鐵絲等),應分析捆綁的方式,繩結的式樣,死者能否自己形成,再結合屍體其他部位有無異常,綜合分析。曾有一具雙手被鐵絲綁在身後的水中屍體,捆綁雙手間距較寬,死者本人也可形成,最後定性為自溺,經調查核實,與結論一致。 2掌握解剖的特殊徵象 2。1水性肺氣腫 兩肺體積明顯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呈淡灰紅色。鏡下見兩肺水腫,其間有氣腫區,肺泡高度擴張,肺泡腔內有淡紅色溺液,肺泡壁變薄,斷裂形成肺氣腫。它是由於吸氣力量大,呼氣力量小,不足以將氣體呼出;其次,溺液、支氣管黏膜分泌的黏液,在呼吸時相互攪拌混合形成泡沫,細小的泡沫像活瓣一樣使吸入的氣體不易排出,是生前溺死的重要徵象。如果在呼吸性細支氣管內發現異物,如水草,泥沙,植物碎片等更有助於診斷。 2。2溺死斑 兩肺表面,尤其是兩肺下葉和葉間的胸膜下可見圓形或不規則,但大小不一散在分布的淡紅色出血斑塊,邊緣分界不明顯。此因肺內壓力增高,肺泡壁血管破裂所致,又稱Paltauf斑。僅見於新鮮溺死屍體,死後時間過長,血紅蛋白浸潤,就不明顯了。 2。3氣管內異物 溺死者氣管內可有泥沙。腐敗屍體氣管黏膜上皮脫落,聚集成暗紅色物質,不要誤認為是泥沙,可將其置於濾紙上,用水緩緩沖洗,可以鑒別。 2。4消化道內溺液 溺水過程中,因為水的壓力,溺液可進入胃內直至小腸。死後入水者,水壓很高時,可能有少量溺液入胃,但很難進入小腸。腐敗後,胃腸溺液滲透至腹腔,難以見到。 2。5心血管的改變 因為溺死時肺部靜脈受阻,右心充血較一般窒息死亡者明顯。當溺液經肺靜脈入左心,引起溶血,血紅蛋白著色力較強,使左心內膜及主動脈瓣紅染。常見於新鮮屍體。腐敗屍體的右心肌及心內膜顏色卻比左心肌及心內膜顏色深,而且與腐敗的嚴重程度有關,腐敗越重,左右心色差越明顯。 2。6顳骨岩部出血 約2/3的溺死者顳骨岩部有出血,乳突小房充滿紅細胞。一般認為由於劇烈的呼吸運動或水的壓力,溺液從咽鼓管或外耳道進入,使錐體受壓發生淤血或出血。這僅有相對意義。窒息、中毒、猝死者也可發生。 3藉助實驗室檢查 3。1硅藻 上世紀4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用肺、腎、心、骨髓、牙齒的硅藻檢驗鑒別溺死或死後入水;也有學者發現溺死者體內不能檢出硅藻,反而在一些長期生活在富含硅藻灰塵的非溺死者,內臟卻可以檢出硅藻。上世紀70年代,湖南、湖北、遼寧、浙江等省開展「內臟硅藻檢查對判定溺死的研究」,結果顯示:351例溺死屍體內臟檢出硅藻339例,檢出率95?9%,其中肺檢出率96。 8%,肝80。 1%,腎71。 5%;未檢出硅藻12例,佔3。 2%。214例非溺死屍體內臟檢出硅藻12例,為5。 4%。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硅藻檢驗仍是水中屍體死因定性的有效方法,肺尖部血液供應較差,檢出硅藻,更為有效,但必須屍體完整,防止解剖過程中的污染,並採集溺死水源水樣對照。目前,海水中硅藻形態及檢驗,少有人關注。我省是沿海地區,有地埋特點,值得法醫同行共同研究探討。 3。2離子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有學者認為檢驗溺液中的微量元素可鑒別溺死與死後入水。Abodallah在家兔實驗中發現,溺死家兔血中鍶離子含量比生前有明顯提高,死後入水對照組血中鍶離子無明顯變化。因此,可以根據血中鍶離子含量的高低,推斷溺死或死後入水。國內王傑等檢測貴陽地區家兔肺鍶含量,結果顯示溺死較短時間血鍶含量測定可鑒定會溺死,死後24 h內僅可幫助鑒定溺死。 陳玉川等從1986年開始對廣州地區水域調查,水中氟離子含量高出人與動物15倍以上,可作為高氟地區診斷溺死的一種指標。我省淡水與海水中鍶離子含量較高,可作為診斷溺死的一種方法。 4排除乾性溺死 乾性溺死又稱水中休剋死,約占溺死的15%。它可有一般窒息徵象;也有一般窒息徵象不明顯者。這類屍體要結合現場勘驗、案情調查、個人識別等,綜合分析確定死因。 為了探索診斷溺死的新方法,許多學者進行葉綠素A、肺組織水通道蛋白、浮游生物16SrDNA、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的實驗性研究,均表明對診斷溺死有意義,但尚處於實驗階段。除此之外,入水時間的判斷對水中屍體的死因定性與個人識別很有幫助,應該引起法醫同行的高度關注。

閱讀全文

與實驗室用硅藻過濾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條檢測線的設備需要多少錢 瀏覽:62
暖氣片回水閥門是什麼閥 瀏覽:647
儀表盤控制櫃怎麼接線 瀏覽:608
制動傳動裝置的布置形式 瀏覽:519
生化儀器試劑過期怎麼改 瀏覽:315
廣東精藝發五金製品廠 瀏覽:646
神經網路數據訓練工具箱 瀏覽:756
領界儀表顯示模式怎麼設置 瀏覽:530
東莞市有哪些日資五金製品廠 瀏覽:895
管道泵一般用什麼閥門 瀏覽:790
閥門DN150A是什麼意思 瀏覽:974
超聲波液位計sl什麼意思 瀏覽:830
機械三位開關怎麼接線圖 瀏覽:935
彩鍍設備一般多少錢 瀏覽:522
調製冷水面主坯主要用什麼手法 瀏覽:656
家用暖氣閥門開關進戶閥 瀏覽:754
機械設計工作室怎麼開 瀏覽:281
自動化高度檢測裝置 瀏覽:11
怎麼建造機械車迷你 瀏覽:649
實驗室制乙酸乙酯裝置改裝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