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是某學習小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A是點燃的蠟燭,B是與A完全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1)此
(1)此實驗採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巧妙地解決了像的位置不易確定的問題;
(2)實驗時,小組成員應在A側觀察蠟燭A經玻璃板所成的像;
(3)選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4)因為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所以當蠟燭A靠近玻璃板時,要使蠟燭B與A的像重合,必須使蠟燭B靠近玻璃板;
(5)實驗過程中,如果在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無法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放置;
(6)將B蠟燭撤掉,拿一張白紙放在剛才B蠟燭的位置,眼睛在A側透過玻璃可以看到白紙上有A蠟燭的像;但如果眼睛在B側,直接觀察白紙卻無法看到有A的像,這說明這個像是虛像,無法用白紙來承接.
故答案為:(1)像的位置;(2)A;(3)大小;(4)靠近;(5)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放置;
(6)有;眼睛在B側,直接觀察白紙上是否有A的像.
⑵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 1 、關閉K 2 時,利用I、Ⅱ裝置,可進行的實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 2 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的氧氣,所以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熱,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所以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應向燒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 故答案為:紫色石蕊試液. ②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我們可進行如下操作: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說明廣口瓶中的氣體減少了;另外I中還會有氣泡產生,因為從Ⅲ中流入的稀鹽酸與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反應,產生了氣體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中有氣泡產生. |
⑶ 如圖是某學習小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A是點燃的蠟燭,B是與A完全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7分)
(1)像的位置(2)A(3)大小(4)靠近(5)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放置(6)有眼睛在B側,直接觀察白紙上是否有A的像
⑷ 某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裝置,可進行的實驗是______(填字母)
(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裝置收集的氣體的密度應該比內空氣的密度小,可進行的實容驗是鋅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 故填:a. (2)①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②若原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則溶液是紅色的,氣體通入並充分反應後,生成的碳酸鈉溶液仍然顯鹼性,因此溶液顏色始終呈紅色. 故填:A. ③當C中液體大部分排出時,裝置D中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
⑸ 如圖所示是某校初二(1)班物理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你認為杠桿兩端的螺母的作用是
(1)兩端的螺母調節會使杠桿重心作用在支點上,能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產生的影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也便於測量力臂,所以兩端螺母的作用是調節杠桿,使其水平平衡.在使用此杠桿前發現右端低,左端高,說明杠桿的重心偏右,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左、右兩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都要向杠桿上翹的左端調節.所以可以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由表中數據算出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進行比較,發現1組數據F1L1>F2L2,所以有誤,且動力臂的實際值比記錄值小了; (3)分析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者F1L1=F2L2或者 = . (4)根據一次測量便得出結論,不具有普遍性,要使結論具有普遍性,應進行多次實驗,測出多組數據,然後得出結論. 在探究物體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和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的密度的實驗中都是進行多次實驗,測出多組實驗數據,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1)調節杠桿,使其水平平衡;左; (2)1;小;(3)動力×動力臂=阻力×臂(或者F 1L 1=F 2L 2或者 = ); (4)不能只憑一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必須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和論證才能得出結論;②、③.
⑹ 某科研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並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此裝置放於黑暗處一晝夜後,移至適宜自然光
(1)植物具有蒸騰作用,水分以氣體的形式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裝置中兩瓶上的液體一方面是瓶中的葉片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另一方面是瓶中的溶液中也有水分,在陽光的照射下,通過蒸發也可以在瓶內壁凝結成水珠. (2)實驗前要將此裝置放到黑暗片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葉片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3)酒精能溶解葉綠素.這樣處理後,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葉片,除去不透光紙片後,將葉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4)向葉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據澱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檢驗是否產生澱粉.觀察現象之前,用清水沖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顏色去掉碘液顏色的干擾,便於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使實驗現象明顯.實驗現象:葉片見光(未遮蓋)部分,遇碘變藍,說明葉片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澱粉;葉片遮光部分,遇碘不變藍,說明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5)乙組裝置與丙組裝置的區別是丙裡面是清水,乙裡面是氫氧化鈉溶液,由於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沒有此功能,故乙、丙兩裝置內丙裡面有二氧化碳,乙裡面沒有二氧化碳.因此乙、丙兩裝置中的葉片所處的環境,惟一變數是二氧化碳,由於乙葉片所處的環境沒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葉片由於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製造有機物澱粉,因此遇碘不能變藍色.而丙葉片由於環境中有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製造了澱粉,故遇碘變藍色.該對照組證明了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使放出氧氣的過程;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光合作用大於呼吸作用,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通過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三片葉都要進行 呼吸作用,其強度大於或等於光合作用,結果光合作用的產物不能積累,所以實驗中看不到變藍的現象. (7)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同時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公式為:二氧化碳+水 光 |
⑺ 如圖是某生物實驗小組驗證植物某些生理活動的實驗裝置它能用來驗證的是
(1)圖中有澄清的石灰水,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因此本裝置的實驗回目的是可以探究植物進行答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發生場所是在細胞的線粒體中,在線粒體氧化分解有機物食物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能進行.為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影響了呼吸作用的效果;要使該實驗效果明顯,本裝置應放在黑暗無光的環境中. 故答案為:(1)線粒體; (2)光合作用.
⑻ 如圖是某小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為了便於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選填「較明亮」或「較黑
因蠟燭是點燃的,所以適合在較黑暗的環境下才可看清蠟燭的像; 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正反兩面都會通過發生反射現象成像,所以會發現鏡中出現了A蠟燭兩個不重合的像; 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後面B蠟燭,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鏡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同時由於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每個反射面相當於一個平面鏡,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兩個像距離近,測量誤差小,實驗效果好;反之,較厚的玻璃板兩面,都可以成像,會出現了兩個不重合的像,從而影響實驗效果. (1)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2)光屏能接收到實像,但接收不到虛像,因為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光屏上沒有蠟燭的像. (3)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鏡的距離無關,人們感覺到的近大遠小是一種視覺效果,不影響真實的大小.所以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它的像不變. (4)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即垂直於桌面,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就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故答案為:較黑暗;玻璃的兩表面反射所成的像;較薄的平板玻璃;(1)大小;(2)沒有;虛;(3)不變;(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
⑼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活動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假設每步均完全反應,氧化鐵樣品中的雜質不
(1)CO是可燃性氣體,不純點燃會發生爆炸,所以應先讓CO充滿整個裝置,故實驗開始時先加熱A處的酒精燈;實驗結束時,為防止生產的鐵被氧化,要繼續通一會CO,所以要先熄滅D處酒精燈; 故答案為:A;D. (2)B裝置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A裝置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干擾D中的反應;E裝置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D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並收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反應式是:3CO+Fe2O3 高溫 | .
⑽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一組實驗裝置,請分析回答問題:(1)甲、乙、丙這三個實驗裝置能構成幾組對照實驗_
(1)甲與乙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光是變數,可把甲與乙看做一組對照實驗回;甲與丙其他條件都相同,金魚答藻的有無為變數,可把甲與丙看做一組對照實驗;乙與丙不能看做一組對照實驗,因存在兩個變數,一個是金魚藻,一個是光照,故不能看做一組對照實驗. (2)細木條復燃驗證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說明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 (3)碳酸氫鈉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充足加快了光合作用的速度,產生的氧氣增多. 故答案為:(1)2組,甲和丙,不能,有光照和綠色植物兩個不同條件; (2)細木條復燃,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產生了氧氣;增多,碳酸氫鈉鈉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增多.
與如圖是一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