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道高三化學實驗題
(1)D裝置的作用: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進入C裝置
這是一個定量分析的實驗,通過A中Na2CO3產生的CO2被C中的鹼石灰吸收,測得這里的質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質量,然後計算Na2CO3的純度。所以空氣中含有的少量CO2和H2O蒸汽若也被吸收,會造成測得的CO2質量偏大,即計算的Na2CO3的含量偏大。所以再加裝一個鹼石灰,可以防止空氣中的CO2和H2O對實驗的影響。
分液漏斗中「不能」用鹽酸代替稀硫酸進行實驗。
鹽酸HCl有揮發性,會使得生成的CO2中混有HCl,但是又很難除去,一般會用飽和NaHCO3溶液除去,但是會生成CO2,而導致測得的CO2質量偏大。若不除去,到了C中,HCl也會被鹼石灰吸收,導致測得的CO2質量偏大。
(2)實驗前稱取17.90g樣品,實驗後測得C裝置增重 8.80g,則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29.6%
C的質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質量,而CO2都來自Na2CO3,關系是
Na2CO3 ------ CO2
106g------------44g
17.90x-----------8.80g
解得,x=
此處的數據有問題,建議再查查,可能是你沒把題目打清楚
1、如果只有Na2CO3和其它不生成CO2的雜質混合,是不是CO2的增重,或者原固體樣品的質量錯了。
2、還可能是Na2CO3與NaHCO3的混合物
這樣,解法略改,設NaHCO3質量為x,Na2CO3質量y
則,它們生成的CO2的總和為8.8g
x+y=17.9
x/84+y/106=8.8/44
解得,x=12.6g,y=5.3g
Na2CO3的質量分數=5.3/17.9=29.6%
(3)根據此實驗測得的數據,測定結果有誤差,因為實驗裝置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是:缺少一個驅趕殘留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
這個實驗是定量實驗,所以對數據的測量要求較高,這里有2個缺陷
1是生成的CO2會殘留在裝置中,而沒有被C中的鹼石灰完全吸收,會導致C中增重偏少,即測得的CO2偏少。
2是裝置中原來存在的空氣中的CO2也會對測量的質量帶來影響
所以,這個實驗一般會在整個裝置的前面再加裝一個鼓氣的裝置,而鼓入的空氣則要先經過鹼石灰,就是將裝置中原有的空氣中的CO2先排盡,再反應,最後再鼓氣,將裝置中殘留的CO2都趕入C中被吸收,再測量C的增重就是較准確的CO2的質量了。
㈡ 硫酸亞鐵晶體(FeSO47H2O)俗稱綠礬,加熱至高溫會分解產生水、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某化學興趣小
(2)①據無水硫酸銅白色粉末遇水變藍,二氧化硫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可否認猜想中的2;
②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元素原子的種類個數不變,因每兩個FeSO4分解生成1個Fe2O3後剩餘S、O原子個數比為2:5不等於1:2,故可通過理論分析得出:綠礬分解還生成另一物質SO3,故答案為:每兩個FeSO4分解生成1個Fe2O3後剩餘S、O原子個數比為2:5不等於1:2;
③因三氧化硫溶於水和水反應生成酸,二氧化硫也能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故小紅認為小明不能達到實驗目的,這樣判斷的理由是SO2溶於水能夠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可使紫色石蕊變紅;
④據硫酸根離子的檢驗,瓶中物質應為氯化鋇溶液,
(3)①虛線方框裝置中BaC12溶液的作用是為了檢驗分解產物中是否有SO3氣體生成,若含有該氣體,會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澱,觀察到的觀象為溶液變渾濁;再在D中加入碳酸鈉,產生氣泡,可證明反應產生了SO3;②據質量守恆定律,反應物、生成反應條件可寫出方程式:2FeSO4
高溫 | .
㈢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圖中a、b、c表示止水夾).請按要求填空:(1)利
(1)B裝置為塊狀不溶於水的固體和液體反應製取氣體的裝置,並不用加熱,中學化學中常見的有:H2、CO2、H2S等,故答案為:H2、CO2、H2S等; (2)實驗室製得的氯氣中有雜質氣體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要進行乾燥的氯氣不具備漂白性的驗證試驗,再進行實驗Ⅰ才能得到結論;氯化氫氣體溶於水形成鹽酸,鹽酸也能和碳酸氫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不一定是氯氣與水反應的產物的酸性,故答案為:不合理,沒有事先證明乾燥的氯氣無漂白性;不合理;製取的氯氣中含有HCl氣體,HCl溶於水後能與碳酸氫鈉粉末反應產生氣泡; (3)驗證Cl-和Br-的還原性強弱可根據反應Cl2+2Br-=2Cl-+Br2設計實驗,在A裝置中制備氯氣,生成的氣體通入到裝有溴化鈉溶液的C中,如燒瓶中有黃綠色氣體生成,試管中溶液由無色變為橙色,可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 故答案為:在甲、乙、丙中分別裝入濃鹽酸、二氧化錳、溴化鈉溶液;燒瓶中有黃綠色氣體生成,試管中溶液由無色變為橙色,可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 (4)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與銅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5)濃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於試管丁中,裝置驗證NO2與水的反應,要先關閉a、b,然後用微熱法使試管中氣體逸出,NO2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中, 故答案為:a、b;c;雙手緊握(或微熱)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NO2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氣體的試管倒立於水中,發生反應:4NO2+O2+2H2O=4HNO3 最後剩餘氣體可能為氧氣,也可能是NO氣體,設NO2和O2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0mol, 若剩餘氣體為氧氣,設參加4NO2+O2+2H2O=4HNO3 反應消耗的氧氣為x,則有消耗的NO2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氣為2.8mol,V(NO2)=7.2mol; 混合氣體的總質量為7.2molNO2與2.8molO2的質量之和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爾質量 =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餘氣體為NO氣體,試管9/10充滿水,則剩餘1molNO,根據3NO 2+H 2O=2HNO 3+NO,說明過量的NO 2為3mol,反應4NO 2+O 2+2H 2O=4HNO 3消耗的氣體總體積為7mol,設反應消耗的氧氣為y,則有消耗的NO 2為4y則有5y=7mol,y=1.4mol,即此時氧氣為1.4mol,V(NO 2)=8.6mol; 混合氣體的總質量為8.6molNO 2與1.4molO 2的質量之和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爾質量 =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為:42.08或44.04.
㈣ 小偉生日,媽媽做了很多菜,小偉發現媽媽將拌了「安多夫」粉的肉類加入食醋腌制時產生大量氣泡,引發了極
【進行實驗1】要驗證碳酸氫鈉的水溶液呈鹼性,可以使用酚酞試液,若酚酞試液變紅,則說明碳酸氫鈉溶液呈鹼性,故填: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取少量碳酸鈉溶液滴入2~3滴無色酚酞試液 | 溶液變紅色 | 猜想正確 | 【進行實驗2】碳酸氫鈉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aHCO 3+HCl═NaCl+H 2O+CO 2↑; 【進行實驗3】碳酸氫鈉受熱能分解生成碳酸鈉和水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試管內有水霧出現,說明生成了水,而碳酸鈉受熱不分解,故沒有現象,故填: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實驗甲 | 加熱,並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2.石灰水變渾濁 | 水 | 實驗乙 | / | 無明顯現象 | / | 【交流與討論2】 (1)碳酸氫鈉受熱能分解生成碳酸鈉和水以及二氧化碳,故填:2NaHCO 3△ | .
㈤ 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先關閉止水夾,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滴入
(1)二氧化碳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所以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二氧化碳中,由於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使錐形瓶中氣體壓強變小,從而使試管中的石灰水進入錐形瓶,氫氧化鈣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或是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所以錐形瓶中的溶液要變渾濁; (2)僅憑(1)中的現象不足以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因為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溶劑為水, 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也會使錐形瓶中壓強變小,且二氧化碳也能夠使石灰水變渾濁,而產生(1)中現象; (3)根據二氧化碳、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同時由於加入的氫氧化鈉是足量的,所以可以判斷在該溶液中溶質一定有氫氧化鈉,可能存在的溶質為碳酸鈉、氫氧化鈣中的一種,丁同學猜想可能含有NaOH、Na2CO3; (1)注意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因為碳酸鈉可以和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故乙同學猜想是錯誤的,原因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 [物質鑒別]:根據氫氧化鈣可以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沉澱以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實驗. 故答案為:(1)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錐形瓶中,錐形瓶中溶液變渾; (2)不能;因為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使石灰水倒吸入試管,碳酸和石灰水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澱; (3)NaOH、Na2CO3; (1)乙同學猜想是錯誤的,原因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 [物質鑒別]: | 化學方程式 | 試劑1:碳酸鈉溶液 | Ca(OH)2+Na2CO3=CaCO3↓+2NaOH | 試劑2:適量二氧化碳 | Ca(OH)2+CO2=CaCO3↓+H2O |
㈥ 為了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已經全部變質,興趣小組中小偉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准確稱取一定質量的變質固體
某興趣小組對氫氧化鈉固體暴露在空氣中的變質情況進行了研究.把一小塊固體氫氧化鈉放在表面皿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發現其固體表面逐漸濕潤,部分熔化成液體後又逐漸形成晶體,最終變成粉末.請回答興趣小組產生的下列問題: (1)實驗室中,氫氧化鈉固體應怎樣保存? 密封保存 . (2)氫氧化鈉固體暴露在空氣中,表面容易變濕,主要原因是什麼? 氫氧化鈉固體吸收水而潮解 . (3)氫氧化鈉固體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最終產物主要是什麼 碳酸鈉 . (4)用酚酞試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檢驗氫氧化鈉變質.為什麼 碳酸鈉溶液也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 (5)除加酸以外,怎樣用其他方法檢驗氫氧化鈉固體已經變質? 取試樣溶於水,加入CaCl2[Ca(NO3)2或BaCl2或Ba(NO3)2或Ba(OH)2或Ca(OH)2等]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 (6)為了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已經全部變質,興趣小組中小薇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准確稱取一定質量的變質固體樣品,放在右圖所示裝置中,然後從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鹽酸,用排水法收集產生的二氧化碳,根據二氧化碳的體積和密度計算變質產物的質量,確定是否全部變質. ①你認為這個方案 不行 (填「行」或「不行」).理由是什麼? 變質產物(含結晶水等)不是純凈的碳酸鈉,同時CO2能溶於水不能用排水法集氣,用排水法收集誤差較大 . ②請你另外設計一個方案,並簡要說明實驗方法和結論. 將試樣溶於水,加入足量CaCl2溶液後過濾,在濾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如果濾液不變色,則氫氧化鈉已經全部變質,如果濾液變紅,則部分變質
㈦ 小偉同學按如圖1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圖中甲、乙、丙是三個電表(電壓表或電流表).閉合開關S後,燈泡L1
 6A | 0.5A | | =12Ω, ③燈L2的電流:I2=I-I1=1.5A-0.5A=1A. 故答案為:(1)電路圖如右圖; (2)甲表示數為1.5A;乙表示數為0.5A;丙表示數為6V; (3)可以計算的物理量為①燈L1的功率P1=3W, ②燈L1的電阻R1=12Ω, ③燈L2的電流I2=1A.
與小偉同學按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如下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傳動裝置分類
發布:2025-09-14 08:19:17
瀏覽:7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