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級科學教案誰有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套教案,共3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下載吧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課程目標
總目標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分目標
1.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及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了解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運用感官和適當的工具,搜集、整理有關的資料和數據,認識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7)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小學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教學進度表
第一周 :教師備課
第二周 :空氣的性質(一) 空氣的性質(二)
第三周 :熱空氣和冷空氣(一) 熱空氣和冷空氣(二)
第四周 :空氣里有什麼(一) 空氣里有什麼(二)
第五周 :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單元評價
第六周 :機動
第七周 :冷熱和溫度(一) 冷熱與溫度(二)
第八周 :熱的傳遞 加熱和冷卻(一)
第九周 :加熱和冷卻(二) 吸熱和散熱(一)
第十周 :吸熱和散熱(二)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一)
第11周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二) 單元評價
第12周 :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傳播
第13周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不同的聲音
第14周 :我們吃什麼 怎樣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第16周 :排序 分類
第17周 :考試 (一)考試 (二)
第18周 :講評 (一) 講評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
(2)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3)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
科學知識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知道氧氣對生命的意義。
(3)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空氣這些性質的應用。
(4)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狀,空氣冷熱不勻時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標准
(1)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願意合作與交流。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用多種方法認識水、固體和液體之後,繼續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課題:1、空氣的性質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方法來收集證據。
科學知識: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學慣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
2. 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作出假設,並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科學知識
1.知道空氣是氣體,具有占據空間、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
2.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細心觀察、注重證據及認真思考的科學態度。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
? 描述空氣能夠被壓縮
? 將瓶中的紙不會濕和瓶中的氣球吹不大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聯系起來
? 將傾斜的天平與空氣有質量聯系起來
? 將壓不到底的針筒與空氣能被壓縮和空氣有彈性聯系起來
? 能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空氣的性質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學生知道空氣的部分性質但沒有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三者聯系起來,未能認識到壓縮空氣有彈性。
層次2:學生知道空氣的性質,並且了解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三者之間的聯系,知道只有壓縮空氣才有彈性,但不了解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層次3:學生知道空氣的性質,並且了解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三者之間的聯系,知道只有壓縮空氣才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探究能力: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方法來認識不易感知的空氣。
層次1:學生不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認識空氣。
層次2:學生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但在實驗過程只能夠不能按實驗設計的步驟實驗。
層次3:學生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能根據實驗設計按步驟實驗。
教學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紙、紅色水、水槽、飲料瓶、氣球、細木棍、空氣充的同樣多顏色相同的氣球兩只、細線、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氣體,我們叫它大氣層,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氣,對於空氣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學生匯報自己搜集到的關於空氣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調查 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1、空氣有這么多的性質,你能證明它的存在嗎?這里有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將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紙會怎樣呢?
2、演示、提問:你觀察到了什麼?你認為杯子里的紙濕了嗎?
學生觀察匯報
3、分組實驗
將玻璃杯垂直取出。
4、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小游戲:比賽吹氣球
1、我想請位同學幫忙做一個游戲:比賽吹氣球。不過他吹的氣球有一些區別。(出示放在礦泉水瓶子中的氣球,並把瓶口封好,另一個就是普通的氣球。)請其他同學來做裁判。
仔細觀察發現,一個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點。
2、請這位同學說一說自己吹氣球的感受。
3、這個現象有說明了什麼呢?與空氣有關嗎?
4、小組討論,匯報
5、師生總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6、利用光碟讓學生直觀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道理。
空氣是有質量的
1、將一個空杯子口朝下壓入水中,再慢慢傾斜。你看到了什麼?這些水泡是怎樣運動的?
2、觀察討論:杯子里的空氣向水面跑。
3、請一位同學,一隻手拿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另一隻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斷將瓶口與瓶底倒置,你會發現什麼現象?
4、匯報:空氣總會跑到水的上方。
5、我們知道水是有質量的,那空氣有嗎?
出示研究表格,設計實驗裝置,畫出設計圖。
6、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7、各組交流。
光碟演示實驗要求。
8、領取實驗器材。(小組分工)
9、進行實驗驗證。
10、各組說明實驗情況以及實驗結論。
11、師生總結:空氣是有質量的。
空氣可以壓縮,壓縮的空氣是有彈性的
1、請兩三位同學用手壓氣墊,說一說是什麼感覺?用塑料袋分組活動。(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學生觀察鬆手時氣墊發生的變化。
3、大家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想法?能證實嗎?提供針筒和橡皮。
4、觀察針管里的空氣開始所佔空間的大小和手壓活塞後的大小,手壓活塞時的感覺,松開手後看到的現象,比較活塞壓下一部分時與壓不動時所佔的空氣、手的感覺及活塞的運動各有什麼不同。
5、學生分組實驗仔細記錄實驗過程,討論得出結論。
觀看光碟錄像。
6、平時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壓縮空氣?
7、學生討論、匯報
8、利用教學光碟補充。 藉助其他物體覺察空氣占據空間
覺察空氣的存在,認識空氣有質量
認識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的應用。
回顧和解釋 1、和馬鈴薯、牛奶等固體、液體相比,空氣有什麼特殊的性質?
2、學生討論,完成表格後匯報。
3、通過活動和不同物體與空氣的對比,你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匯報總結。 歸納概括空氣的性質
教學反思:
課題:2、冷空氣和熱空氣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科學知識:1、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
2、知道地球的形狀、冷熱空氣對流是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用實驗並藉助想像、聯想,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
2.繼續學習藉助其他物體覺察空氣的認識方法。
科學知識
1.知道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氣的冷熱不勻是形成自然風風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類對熱空氣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體會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冷空氣往下沉,熱空氣往上升;冷熱空氣對流形成風。
? 能將風的形成與冷熱空氣的對流聯系起來。
? 藉助其他物體繼續認識空氣。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2. 四年級科學上冊第2單元水裡有什麼實驗
第一課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麵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准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麵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准備】分組材料:食鹽1、沙1、麵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裡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裡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裡呢? (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裡容易溶解,沙在水裡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裡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裡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 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裡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麵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麵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麵粉在水裡的變化,然後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麵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麵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麵粉水中是什麼樣的狀態?
5.討論:麵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採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於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麵粉和水的混合物,並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學後記:
第二課 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像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麵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葯勺、食鹽1、沙1、麵粉1。
【教學過程】
一、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像: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葯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6.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二、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麵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麼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澱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裡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徵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