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硬體的模塊化設計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硬體的模塊化設計
隨著人們對於環境監測要求的不斷提高,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以其投資成本低、架設方便、可靠性高的性能優勢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需要實現採集、處理、通信等多個功能,因此硬體上採用模塊化設計可以大大提高網路節點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那麼下面我就來討論一下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硬體的模塊化設計。
1 CC2430晶元簡介
CC2430是一款工作在2.4 GHz免費頻段上,支持IEEE 802.15.4標準的無線收發晶元。該晶元具有很高的集成度,體積小功耗低。單個晶元上整合了ZigBee射頻(RF)前端、內存和微控制器。CC2430擁有1個8位MCU(8051),8 KB的RAM,32 KB、64 KB或128 KB的Flash,還包含模擬數字轉換器(ADC),4個定時器(Timer),AESl28協處理器,看門狗定時器(Watchdog-timer),32.768 kHz晶振的休眠模式定時器,上電復位電路(Power-on-Reset),掉電檢測電(Brown-out-Detection),以及21個可編程I/O介面。
CC2430晶元採用0.18μm CMOS工藝生產,工作時的電流損耗為27 mA;在接收和發射模式下,電流損耗分別為26.7 mA和26.9 mA;休眠時電流為O.5 μA。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轉換到主動模式的超短時間的特性,特別適合那些要求電池壽命非常長的應用。
2 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結構
整個無線感測器網路由若干採集節點、1個匯聚節點、1個中轉器、1個上位機控制中心組成,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無線感測器網路採集節點完成數據採集、預處理和通信工作;匯聚節點負責網路的發起和維護,收集並上傳數據,將中轉器下發的命令通告採集節點;中轉器負責上傳收集到的數據並將控制中心發出的命令信息傳遞給匯聚節點;控制中心負責處理最終上傳數據,並且可以由用戶下達網路的操作命令。
採集節點和匯聚節點由CC2430作為控制核心,採集節點可採集並傳遞數據,匯聚節點負責收集所有採集節點採集到的數據。中轉器採用ARM處理器作為控制核心,和匯聚節點採用串口通信,以GPRS通信方式和上位機控制中心進行交互。上位機控制中心實現人機交互,可以處理、顯示上傳的數據並且可以直接由客戶下達網路動作執行命令。
3 節點模塊化設計
匯聚節點和採集節點在硬體配置上基本相同,採用模塊化設計使得設計通用性更好。
每個節點主要由控制模塊、無線模塊、採集模塊、電源模塊4部分構成。
3.1 控制模塊
控制模塊主要由CC2430及其外圍電路構成,完成對採集數據的處理、存儲以及收發工作,並對電源模塊進行管理。晶元CC2430包括21個可編程I/0口,其中8路A/D介面,可滿足多路感測器的採集、處理需求。CC2430自帶了一個復位介面,外接一個復位按鍵可以實現硬體初始化系統。32 MHz晶振提供系統時鍾,32.768 kHz晶振供系統休眠時使用。
節點選用晶元FM25L256作為存儲設備,這是一款256 Kb鐵電存儲器,其SPI介面頻率高達25 MHz,低功耗運行以及10年的數據保持力保證了節點數據存儲的低成本以及可靠性。
3.2 無線模塊
無線模塊負責節點間數據和命令的傳輸,因此,合理設計無線模塊是節點穩定、高效通信的重要保證。
TI公司提供了一個適用於CC2430的微帶巴倫電路,這個設計把無線電RF引腳差分信號的阻抗轉換為單端50 Ω。由於該電路直接影響節點的通信質量,在使用前必須對其進行模擬驗證。設計中選用ADS模擬軟體進行模擬,採用了版圖和原理圖的聯合模擬方法。模擬電路圖如圖5所示,微帶電路為TI提供的微帶巴倫電路,分立元件均選自村田公司元件庫內的模型,嚴格保證了模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巴倫電路在工作頻段內(2.400~2.4835 GHz)信號傳輸特性高效、穩定。
3.3 採集模塊
採集模塊負責採集數據並調理數據信號。本設計中,監測的是土壤的溫度和濕度數據,採用的感測器是PTWD-3A型土壤溫度感測器以及TDR-3型土壤水分感測器。
PTWD-3A型土壤溫度感測器採用精密鉑電阻作為感應部件,其阻值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為了准確地進行測量,採用四線法測量電阻原理,將電阻信號調理成CC2430晶元A/D通道能采樣的電壓信號。由P354運算放大器、高精度精密貼片電阻以及2.5 V電源構成10 mA恆流源。10 mA的電流環流經感測器電阻R1、R2將電阻信號轉換成為電壓信號,由差分放大器LT1991一倍增益將信號轉換為單端輸出送入CC2430晶元的ADC通道進行采樣。
TDR-3型土壤水分感測器輸出信號即為電壓信號。感測器輸出信號通過P354運算放大器送入CC2430晶元的ADC通道進行采樣。
3.4 電源模塊
電源模塊負責調理電壓、分配能量,分為充電管理模塊、雙電源切換管理模塊、電壓轉換模塊3個模塊。本設計中採用額定電壓12 V、電容量3 Ah的鉛酸電池供電。
作為環境監測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節點需要在野外無人看守的情況下進行工作,能量補給是系統持續工作的重要保證。本設計採用太陽能電池板為節點在野外工作時進行電能的補給,充電管理模塊則是根據日照情況以及電池能量狀態對鉛酸電池進行合理、有效的充電。光電耦合器TLP521-100和場效應管Q共同構成了充電模塊的開關電路,可以由CC2430晶元的I/0口很方便地進行控制。
在太陽能電池板對電池充電時,電池不能對系統進行供電,因此設計中採用了雙電源供電方式,保持“一充一供”的工作狀態,雙電源切換管理模塊負責電源的安全、快速切換。如圖10所示,採用了兩個開關電路對兩塊電源進行切換。
在電源進行切換時,總是先打開處於閑置狀態的電源,再關閉正在為系統供電的電源,因此會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同時有兩個電源對系統供電,這是為了防止系統出現掉電情況。
電源模塊需提供5 V、3.3 V、2.5 V等多組電源以滿足節點各模塊的供能需求。由於系統電源組較多,電壓轉換模塊採用了開關型降壓穩壓器以及低壓差線性穩壓器等多種電壓轉換晶元來對電源進行電壓轉換,同時要確保電源模塊供能的高效性。
結語
節點的設計對整個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至關重要。本設計採用了功能強大的射頻晶元CC2430作為核心管理晶元,能較好地完成數據採集、分析、傳輸等多個功能。硬體的模塊化設計大大加強了節點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在野外無人值守的情況下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可以長期、穩定地進行環境方面的監測。
;⑵ 用電腦怎樣配置無線傳輸設備DTU!!!!!!
首先:硬體上你需要一根232轉485的串口轉換連接線
其次:確認硬體連接後,打開超級終端進行配置串口,見下圖,按照上面的參數配置
每秒位數設置為9600 數據位設置為8 奇偶校驗設置為無 停止位設置為1 數據流控制設置為無
(也可以在網上找一個免費的串口軟體和DUT配置軟體做測試)
最後:你需要了解這個DTU用的是哪款核心通信模塊,了解改模塊的AT命令,通過AT命令的輸入進行配置。
如果還不能立理解,加Q599031742
⑶ 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應用前景
摘 要: 無線電力傳輸是一種傳輸電力的新技術,它將電力通過電磁耦合、射頻微波、激光等載體進行傳輸。這種技術解除了對於導線的依賴,從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廣闊的應用。本文就無線電力傳輸的發展歷史和基本原理做了一些介紹,並對其未來可能的應用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 無線電力傳輸技術 電磁感應 射頻 原理與應用前景
1.引言
自17世紀人類發現如何發電後就用金屬電線來四處傳輸電力。時至今日,供電網、高壓線已遍布全球的角角落落。在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電器給我們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不知不覺各種“理不清”的電源線、數據線帶來的困擾也與日俱增。不過,這些年的科技發展表明,在無線數據傳輸技術日益普及之時,科學家對無線電力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突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無線電力傳輸也不再是幻想——在未來的生活中擺脫那些紛亂的電源線已成為可能。
2.無線電力傳輸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被譽為“迎來電力時代的天才”的名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在電氣與無線電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1881年發現了旋轉磁場原理,並用於製造感應電動機;1888年發明多相交流傳輸及配電系統;1889—1890年製成赫茲振盪器;1891年發明高頻變壓器(特斯拉線圈),現仍廣泛用於無線電、電視機及其他電子設備。他曾致力於研究無線傳輸信號及能量的可能性,並在1899年演示了不用導線採用高頻電流的電動機,但由於效率低和對安全方面的擔憂,無線電力傳輸的技術無突破性進展[1]。1901—1905年在紐約附近的長島建造Wardenclyffe塔,是一座復雜的電磁振盪器,設想它將能夠把電力輸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特斯拉利用此塔實現地球與電離層共振。
2001年5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萊特,利用微波無線傳輸電能點亮40m外一個200W的燈泡。其後,2003年在島上建造的10kW試驗型微波輸電裝置,已開始以2.45GHz頻率向接近1km的格朗巴桑村進行點對點無線供電。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許樹源成功研製出“無線電池充電平台”,但其使用時仍然要將產品與充電器接觸。
2006年10月,日本展出了無線電力傳輸系統。此系統輸出端電力為7V、400mA,收發線圈間距為4mm時,輸電效率最大為50%,用於手機快速充電。
2007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助理教授馬林·索爾賈希克研究團隊實現了在短距離內的無線電力傳輸。他們給一個直徑60厘米的線圈通電,6英尺(約1.83米)之外連接在另一個線圈上的60瓦的燈泡被點亮了。這種馬林稱之為“WiTricity”技術的原理是“磁耦合共振”。
2008年9月,北美電力研討會發布的論文顯示,他們已經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雷電實驗室成功地將800W電力用無線的方式傳輸到5m遠的距離。
2009年10月,日本奈良市針對充電式混合動力巴士進行了無線充電實驗。供電線圈埋入充電台的混凝土中,汽車駛上充電台,將車載線圈對准供電線圈就能開始充電。
3.無線電力傳輸的基本原理
3.1電磁感應——短程傳輸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顯示了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與轉化。電磁感應是電磁學中的基本原理,變壓器就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基本原理進行工作的。利用電磁感應進行短程電力傳輸的基本原理如圖1所示,發射線圈L1和接收線圈L2之間利用磁耦合來傳遞能量。若線圈L1中通已交變電流,該電流將在周圍介質中形成一個交變磁場,線圈L2中產生的感應電勢可供電給移動設備或者給電池充電。
3.2電磁耦合共振——中程傳輸
中程無線電力傳輸方式是以電磁波“射頻”或者非輻射性諧振“磁耦合”等形式將電能進行傳輸。它基於電磁共振耦合原理,利用非輻射磁場實現電力高效傳輸。在電子學的理論中,當交變電流通過導體,導體的周圍會形成交變的電磁場,稱為電磁波。在電磁波的頻率低於100khz時,電磁波就會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傳輸,當電磁波頻率高於100khz時,電磁波便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並且經大氣層外緣的電離層反射,形成較遠距離傳輸能力,人們把具有較遠距離傳輸能力的高頻電磁波稱為射頻(即:RF)。將電信息源(模擬或者數字)用高頻電流進行調制(調幅或者調頻),形成射頻信號後,經過天線發射到空中;較遠的距離將射頻信號接收後需要進行反調制,再還原成電信息源,這一過程稱為無線傳輸。中程傳輸是利用電磁波損失小的天線技術,並藉助二極體、非接觸IC卡、無線電子標簽,等等,實現效率較高的無線電力傳輸。
具體來說,整個裝置包含兩個線圈,每一個線圈都是一個自振系統。其中一個是發射裝置,與能量相連,它並不向外發射電磁波,而是利用振盪器產生高頻振盪電流,通過發射線圈向外發射電磁波,在周圍形成一個非輻射磁場,即將電能轉化為磁場。當接收裝置的固有頻率與收到的電磁波頻率相同時,接收電路中產生的振盪電流最強,完成磁場到電能的轉換,從而實現電能的高效傳輸。圖2是一個典型的利用電磁共振來實現無線電力傳輸的系統方案。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其向空間輻射的能量就越大,傳輸效率就越高。
3.3微波/激光——遠程傳輸
理論上講,無線電波的波長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彌散就越小。所以,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形式來實現電能的遠程傳輸,這對於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解決未來能源短缺問題也有著重要意義。1968年,美國工程師彼得格拉提出了空間太陽能發電(Space Solar Power,SSP)的概念。其構想是在地球外層空間建立太能能發電基地,通過微波將電能送回地球。
4.無線電力技術的應用前景
無線電力傳輸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一般應用於特殊的場合,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4.1給一些難以架設線路或危險的地區供應電能
高山、森林、沙漠、海島等地的台站經常遇到架設電力線路困難的問題,而工作在這些地方的邊防哨所、無線電導航台、衛星監控站、天文觀測點等需要生活和工作用電,無線輸電可補充電力不足。此外,無線輸電技術還可以給游牧等分散區村落無變壓器供電和給用於開采放射性礦物、伐木的機器人供電。
4.2解決地面太陽能電站、水電站、風力電站、原子能電站的電能輸送問題
我國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降雨量少、日照充足且存在大片荒蕪土地,南方部分地區水力、風力資源豐富,這些地區有利於建造地面太陽能發電站或水電站、風力電站。可是,這些地區人煙稀少、地形復雜,在崇山峻嶺之中難以架設線路,這時無線輸電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採用無線輸電技術,還可以把核電站建在沙漠、荒島等地。這樣一方面便於埋葬核廢料,另一方面當電站運行發生故障時也可以避免對周圍動植物的大量傷害和耕地的污染。
4.3傳送衛星太陽能電站的電能
所謂衛星太陽能電站,就是用運載火箭或太空梭將太陽能電池板或太陽能聚光鏡等材料發送到赤道上空35800km的地球靜止同步軌道上。在太空的太陽光線沒有地球大氣層的影響,輻射能量十分穩定,是“取之不盡”的潔凈能源。並且一年中有99%的時間是白天,其利用效率比地面上要高出6—15倍[3]。在那裡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把陽光直接轉變為電能,或者用太陽能聚光鏡把陽光匯聚起來作為熱源,像地面熱電廠一樣發電。這樣產生的電能供給微波源或激光器,然後採用無線輸電技術將大功率電磁射束發送至地面,接收到的微波能量經整流器後變成直流電,由變、配電設施供給用戶。
4.4無接點充電插座
隨著無線電力技術的發展,一些小型用電設備已經實現了無線供電。如:電動牙刷、“免電池”無線滑鼠、無線供電“膜片”/“墊”等。無線供電“膜片”/“墊”是一種家用電器無線供電方式,用一片圖書大小的柔軟塑料膜片就可對家電進行無線供電,可為聖誕樹上的LED、裝飾燈、魚缸水中的燈泡、小型電機、手機、MP3、隨身聽、溫度感測器、助聽器、汽車零部件、甚至是植入式醫療器件等供電。
4.5給以微波發動機推進的交通運輸工具供電
現在大部分交通運輸工具燃燒石油產品,其發動機叫做柴油發動機、汽油發動機等。與此類比,以微波作為能源推進的發動機叫做微波發動機。微波是工作頻率在0.3—300GHz的電磁波,不能直接用它來驅動電動機,因為要設計出在如此高的頻率下工作的發動機非常困難。如果思路加以改變,把微波能量轉變為直流電流的整流器,那麼微波就可以直接作為交通工具的能源了。煤、石油、天然氣的存儲量有限,而日消耗量巨大,總有耗盡之日,到那時衛星太陽能電站可望成為能源供給的主幹,通過無線輸電技術就可以直接把微波能量輸給交通運輸工具。
4.6在月球和地球之間架起能量之橋
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地球資源的日益耗盡,太陽系中其他星球的開發利用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夙願。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其上資源豐富,地域遼闊,是首先要開發的星體。未來人類對月球的利用主要是移民和資源獲取。月球的土壤里富含SiO2,是製造太陽能電池的原料。如果先在月球上建立起工廠,然後把太陽能電站直接建在月球上,比起建在地球靜止同步軌道上要容易些,藉助於微波束或激光束把電能發送到地球。
5.結語
隨著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不但使人們未來的生活有望擺脫手機、相機、 筆記本 電腦等移動設備電源線的束縛,享受在機場、車站、酒店多種場所提供的無線電力,而且可用於一些特殊場合,如人體植入儀器如心臟起搏器等的輸電問題、新能源(電動)汽車、低軌道軍用衛星、太陽能衛星發電站等。在世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節能和新的、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是擺在能源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干凈能源。除核能、地熱能和潮汐能之外,地球上的所有能源都來自太陽,建造衛星太陽能電站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要將相對地球靜止的同步軌道上的電能輸送的地面,無線輸電技術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長遠來看,該技術具有潛在的廣泛應用前景。但是,每一種無線傳輸方式,都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如電能傳輸效率問題,電力公司如何收費和計費,能量傳輸所產生的電磁波是否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等等。不管怎樣,一旦這項技術能夠普及,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白明俠,黃昭.無線電力傳輸的歷史發展及應用[J].湘南學院學報,2010,31,(5):51-53.
[2]劉永軍.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創造未來空間神話[J].中國電子商情(基礎電子),2008,11:70-75.
⑷ 如何用zvs製作無線電能傳輸裝置
把zvs線圈4x4(5x5頻率低於4x4)盤成蚊香狀,接受線圈多繞,電壓高,而且zvs損耗大有繞多,可以驅動回一個LED。
MSP430(MSP 430數據答手冊)低功耗對的特性產生PWM進行驅動,利用半橋逆變電路轉換成高頻交流,接收端用效率較高的全橋整流電路進行整流。
由單片機AD采樣檢測電流,並由單片機MSP430通過PWM控制電流輸出,採用4個獨立按鍵分別控制PWM波頻率,占空比和工作模式。傳輸距離達到50cm左右時效率為68%。
⑸ 無線充電怎麼把電傳輸過去的呢
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源於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可分為小功率無線充電和大功率無線充電兩種方式。
小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電磁感應式,如對手機充電的Qi方式,但中興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式採用感應式[1]。大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諧振式(大部分電動汽車充電採用此方式)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磁場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基本原理
電磁感應式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目前最為常見的充電解決方案就採用了電磁感應,事實上,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並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
磁場共振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並將其取名為WiTricity。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無線電波式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此種方式只需一個安裝在牆身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的「蚊型」接收器。
⑹ 電路設計:無線電能傳輸系統中的射頻-直流(RF-AC)轉換.具體要求是:輸入是13.56MHZ或8MHZ,輸出是直流
無線電能
傳輸
要求的是
看對
⑺ 如何提高無線電能傳輸的功率傳輸效率
無線傳輸速率涉及很多不定因素包括環境所以注意幾點:
1、無線路由器的功率版設置,開到最大,穿牆模式等權。
2、無線信道設置固定,不要自動切換,避免頻繁切換。
3、路由的安全管理控制,限制最少的客戶端數量,只家人可用就夠了,防止多人蹭網佔用網路。
4、最好客戶端與路由保持無干擾的環境,盡量無槍間隔,物理上減少傳輸損耗。
5、有可能可以更換路由器天線,換成高增益天線。
使用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的注意事項:
1、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用於一埠網路的功率給定,負載電阻可調的情況;
2、一埠網路等效電阻消耗的功率一般不等於埠網路內部消耗的功率,因此當負載獲取最大功率時,電路的傳輸效率並不一定等於50%;
3、計算最大功率問題結合應用戴維寧(也叫戴維南)定理或諾頓定理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