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自己設計了一個磁鐵切割密繞線圈的產電裝置,請問它產生的是否是交流電怎樣進行交流到直流轉化重金~
旋轉的磁場切割導線或線圈產生交變的電場,相對平行移動的產生的是與移動方向相關的電場(單向直流、雙向交流)。通常所說的三相交流電是指以正弦波變換的電場,直流電指固定方向的電場。交流電轉換為直流嘛......有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兩種。半波整流又分:普通半波整流、濾波穩壓半波整流(脈沖波形為矩形),全波整流也是一樣,但全波濾波穩壓全波整流一般用於要求較高的電子電路。
2.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就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進行實驗探究,請你參與.【設計實驗】第一小組同學共同設計了如圖的
【設計實驗】第一小組同學共同設計了如圖的A、B兩套裝置:
(1)實驗A和B的區別在於紅磷的位置,而這一點與氧氣的密度有關,由於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所以紅磷在稍微低的位置更利於反應的進行,也更利於氧氣的消耗,所以實驗設計A更合理.
(2)該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紅磷在裝置內燃燒,發出大量白煙,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熱.在冷卻到室溫後打開止水夾,水進入容器容積的
1 |
5 |
1 |
5 |
1 |
5 |
1 |
5 |
4 |
5 |
3. Ⅰ.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剛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請你和小剛一起探究下列問題.(1)實驗時,廣
Ⅰ(1)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實驗時,廣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紙包住,其目的是防止瓶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對實驗產生干擾.
(2)黑暗條件下,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鈣吸收,故瓶內的氣壓變小,故經過一段時間後,可以看到細玻璃管中的紅墨水將左移,揭去廣口瓶外的黑紙,觀察到廣口瓶中發生的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原因是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Ⅱ(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小剛同學設計並完成如圖2所示的實驗.請你對他的實驗進行分析,然後回答有關問題.
(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有機物)全部轉運和消耗.
(2)光照數小時後,摘下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用酒精脫去葉綠素便於觀察)隔水加熱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逐漸由綠色變為黃白色色.
(3)加碘液後變藍,澱粉遇碘變藍,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澱粉.
(4)為使實驗更具說服力,探究實驗往往設置對照實驗,小剛設計的實驗缺乏對照.
故答案為:
I.(1)光合作用
(2)左移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II.(1)澱粉
(2)酒精
(3)澱粉
(4)無對照實驗
(在第①步驟和第②驟之間:用不透光紙從上下兩面蓋住同一個葉片的一部分)
4. 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剛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請你和小剛一起探究下列問題.(1)實驗時,廣口瓶
(1)分析題干信息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掌握的呼吸作用,實驗時,廣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紙包住,其目的是防止瓶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防止光合作用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2)由於呼吸作用過程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因此細玻璃管中的紅墨水將向左移動;澄清的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CaCO3,因此澄清的石灰水會變渾濁.
故答案應為:
(1)光合
(2)左移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呼吸作用產生了CO2
給你做個參考
一、前言
(一)
設計目的:
通過本課程設計將學過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培養結構設計,計算能力,熟悉一般的機械裝置設計過程。
(二)
傳動方案的分析
機器一般是由原動機、傳動裝置和工作裝置組成。傳動裝置是用來傳遞原動機的運動和動力、變換其運動形式以滿足工作裝置的需要,是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動裝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機器的工作性能、重量和成本。合理的傳動方案除滿足工作裝置的功能外,還要求結構簡單、製造方便、成本低廉、傳動效率高和使用維護方便。
本設計中原動機為電動機,工作機為皮帶輸送機。傳動方案採用了兩級傳動,第一級傳動為帶傳動,第二級傳動為單級直齒圓柱齒輪減速器。
帶傳動承載能力較低,在傳遞相同轉矩時,結構尺寸較其他形式大,但有過載保護的優點,還可緩和沖擊和振動,故布置在傳動的高速級,以降低傳遞的轉矩,減小帶傳動的結構尺寸。
齒輪傳動的傳動效率高,適用的功率和速度范圍廣,使用壽命較長,是現代機器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機構之一。本設計採用的是單級直齒輪傳動。
減速器的箱體採用水平剖分式結構,用HT200灰鑄鐵鑄造而成。
二、傳動系統的參數設計
原始數據:運輸帶的工作拉力F=0.2 KN;帶速V=2.0m/s;滾筒直徑D=400mm(滾筒效率為0.96)。
工作條件:預定使用壽命8年,工作為二班工作制,載荷輕。
工作環境:室內灰塵較大,環境最高溫度35°。
動力來源:電力,三相交流380/220伏。
1
、電動機選擇
(1)、電動機類型的選擇: Y系列三相非同步電動機
(2)、電動機功率選擇:
①傳動裝置的總效率:
=0.98×0.99 ×0.96×0.99×0.96
②工作機所需的輸入功率:
因為 F=0.2 KN=0.2 KN= 1908N
=FV/1000η
=1908×2/1000×0.96
=3.975KW
③電動機的輸出功率:
=3.975/0.87=4.488KW
使電動機的額定功率P =(1~1.3)P ,由查表得電動機的額定功率P = 5.5KW 。
⑶、確定電動機轉速:
計算滾筒工作轉速:
=(60×v)/(2π×D/2)
=(60×2)/(2π×0.2)
=96r/min
由推薦的傳動比合理范圍,取圓柱齒輪傳動一級減速器傳動比范圍I』 =3~6。取V帶傳動比I』 =2~4,則總傳動比理時范圍為I』 =6~24。故電動機轉速的可選范圍為n』 =(6~24)×96=576~2304r/min
⑷、確定電動機型號
根據以上計算在這個范圍內電動機的同步轉速有1000r/min和1500r/min,綜合考慮電動機和傳動裝置的情況,同時也要降低電動機的重量和成本,最終可確定同步轉速為1500r/min ,根據所需的額定功率及同步轉速確定電動機的型號為Y132S-4 ,滿載轉速 1440r/min 。
其主要性能:額定功率:5.5KW,滿載轉速1440r/min,額定轉矩2.2,質量68kg。
2 、計算總傳動比及分配各級的傳動比
(1)、總傳動比:i =1440/96=15
(2)、分配各級傳動比:
根據指導書,取齒輪i =5(單級減速器i=3~6合理)
=15/5=3
3 、運動參數及動力參數計算
⑴、計算各軸轉速(r/min)
=960r/min
=1440/3=480(r/min)
=480/5=96(r/min)
⑵計算各軸的功率(KW)
電動機的額定功率Pm=5.5KW
所以
P =5.5×0.98×0.99=4.354KW
=4.354×0.99×0.96 =4.138KW
=4.138×0.99×0.99=4.056KW
⑶計算各軸扭矩(N•mm)
TI=9550×PI/nI=9550×4.354/480=86.63N•m
=9550×4.138/96 =411.645N•m
=9550×4.056/96 =403.486N•m
三、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一)齒輪傳動的設計計算
(1)選擇齒輪材料及精度等級
考慮減速器傳遞功率不大,所以齒輪採用軟齒面。小齒輪選用40Cr調質,齒面硬度為240~260HBS。大齒輪選用45#鋼,調質,齒面硬度220HBS;根據指導書選7級精度。齒面精糙度R ≤1.6~3.2μm
(2)確定有關參數和系數如下:
傳動比i
取小齒輪齒數Z =20。則大齒輪齒數:
=5×20=100 ,所以取Z
實際傳動比
i =101/20=5.05
傳動比誤差:(i -i)/I=(5.05-5)/5=1%<2.5% 可用
齒數比: u=i
取模數:m=3 ;齒頂高系數h =1;徑向間隙系數c =0.25;壓力角 =20°;
則 h *m=3,h )m=3.75
h=(2 h )m=6.75,c= c
分度圓直徑:d =×20mm=60mm
d =3×101mm=303mm
由指導書取 φ
齒寬: b=φ =0.9×60mm=54mm
=60mm ,
b
齒頂圓直徑:d )=66,
d
齒根圓直徑:d )=52.5,
d )=295.5
基圓直徑:
d cos =56.38,
d cos =284.73
(3)計算齒輪傳動的中心矩a:
a=m/2(Z )=3/2(20+101)=181.5mm 液壓絞車≈182mm
(二)軸的設計計算
1 、輸入軸的設計計算
⑴、按扭矩初算軸徑
選用45#調質,硬度217~255HBS
根據指導書並查表,取c=110
所以 d≥110 (4.354/480) 1/3mm=22.941mm
d=22.941×(1+5%)mm=24.08mm
∴選d=25mm
⑵、軸的結構設計
①軸上零件的定位,固定和裝配
單級減速器中可將齒輪安排在箱體中央,相對兩軸承對稱分布,齒輪左面由軸肩定位,右面用套筒軸向固定,聯接以平鍵作過渡配合固定,兩軸承分別以軸肩和大筒定位,則採用過渡配合固定
②確定軸各段直徑和長度
Ⅰ段:d =25mm
, L =(1.5~3)d ,所以長度取L
∵h=2c
c=1.5mm
+2h=25+2×2×1.5=31mm
考慮齒輪端面和箱體內壁,軸承端面和箱體內壁應有一定距離。取套筒長為20mm,通過密封蓋軸段長應根據密封蓋的寬度,並考慮聯軸器和箱體外壁應有一定矩離而定,為此,取該段長為55mm,安裝齒輪段長度應比輪轂寬度小2mm,故II段長:
L =(2+20+55)=77mm
III段直徑:
初選用30207型角接觸球軸承,其內徑d為35mm,外徑D為72mm,寬度T為18.25mm.
=d=35mm,L =T=18.25mm,取L
Ⅳ段直徑:
由手冊得:c=1.5
h=2c=2×1.5=3mm
此段左面的滾動軸承的定位軸肩考慮,應便於軸承的拆卸,應按標准查取由手冊得安裝尺寸h=3.該段直徑應取:d =(35+3×2)=41mm
因此將Ⅳ段設計成階梯形,左段直徑為41mm
+2h=35+2×3=41mm
長度與右面的套筒相同,即L
Ⅴ段直徑:d =50mm. ,長度L =60mm
取L
由上述軸各段長度可算得軸支承跨距L=80mm
Ⅵ段直徑:d =41mm, L
Ⅶ段直徑:d =35mm, L <L3,取L
2 、輸出軸的設計計算
⑴、按扭矩初算軸徑
選用45#調質鋼,硬度(217~255HBS)
根據課本P235頁式(10-2),表(10-2)取c=110
=110× (2.168/76.4) =38.57mm
考慮有鍵槽,將直徑增大5%,則
d=38.57×(1+5%)mm=40.4985mm
∴取d=42mm
⑵、軸的結構設計
①軸的零件定位,固定和裝配
單級減速器中,可以將齒輪安排在箱體中央,相對兩軸承對稱分布,齒輪左面用軸肩定位,右面用套筒軸向定位,周向定位採用鍵和過渡配合,兩軸承分別以軸承肩和套筒定位,周向定位則用過渡配合或過盈配合,軸呈階狀,左軸承從左面裝入,齒輪套筒,右軸承和皮帶輪依次從右面裝入。
②確定軸的各段直徑和長度
初選30211型角接球軸承,其內徑d為55mm,外徑D=100mm,寬度T為22.755mm。考慮齒輪端面和箱體內壁,軸承端面與箱體內壁應有一定矩離,則取套筒長為20mm,則該段長42.755mm,安裝齒輪段長度為輪轂寬度為2mm。
則 d =42mm L = 50mm
L = 55mm
L = 60mm
L = 68mm
L =55mm
L
四、滾動軸承的選擇
1 、計算輸入軸承
選用30207型角接觸球軸承,其內徑d為35mm,外徑D為72mm,寬度T為18.25mm.
2 、計算輸出軸承
選30211型角接球軸承,其內徑d為55mm,外徑D=100mm,寬度T為22.755mm
五、鍵聯接的選擇
1 、輸出軸與帶輪聯接採用平鍵聯接
鍵的類型及其尺寸選擇:
帶輪傳動要求帶輪與軸的對中性好,故選擇C型平鍵聯接。
根據軸徑d =42mm ,L =65mm
查手冊得,選用C型平鍵,得: 卷揚機
裝配圖中22號零件選用GB1096-79系列的鍵12×56
則查得:鍵寬b=12,鍵高h=8,因軸長L =65,故取鍵長L=56
2 、輸出軸與齒輪聯接用平鍵聯接
=60mm,L
查手冊得,選用C型平鍵,得:
裝配圖中 赫格隆36號零件選用GB1096-79系列的鍵18×45
則查得:鍵寬b=18,鍵高h=11,因軸長L =53,故取鍵長L=45
3 、輸入軸與帶輪聯接採用平鍵聯接 =25mm L
查手冊
選A型平鍵,得:
裝配圖中29號零件選用GB1096-79系列的鍵8×50
則查得:鍵寬b=8,鍵高h=7,因軸長L =62,故取鍵長L=50
4 、輸出軸與齒輪聯接用平鍵聯接
=50mm
L
查手冊
選A型平鍵,得:
裝配圖中26號零件選用GB1096-79系列的鍵14×49
則查得:鍵寬b=14,鍵高h=9,因軸長L =60,故取鍵長L=49
六、箱體、箱蓋主要尺寸計算
箱體採用水平剖分式結構,採用HT200灰鑄鐵鑄造而成。箱體主要尺寸計算如下:
七、軸承端蓋
主要尺寸計算
軸承端蓋:HT150 d3=8
n=6 b=10
八、減速器的
減速器的附件的設計
1
、擋圈 :GB886-86
查得:內徑d=55,外徑D=65,擋圈厚H=5,右肩軸直徑D1≥58
2
、油標 :M12:d =6,h=28,a=10,b=6,c=4,D=20,D
3
、角螺塞
M18
×
1.5 :JB/ZQ4450-86
九、
設計參考資料目錄
1、吳宗澤、羅聖國主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解蘭昌等編著.緊密儀器儀表機構設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11
6.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教案1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比較,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過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並利用設計的裝置製取二氧化碳。
3.通過比較,歸納實驗室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4.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型:新授課(學生實驗探究活動課)
教學方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我們前面探究了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今天我們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請同學們把昨天發的探究方案拿出來。
同學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參考信息。
1.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探究方案」中各組實驗操作時具體的裝置:(可用自薦儀器,也可選用桌上給定的某些儀器。註:學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給定有哪些具體儀器。)
每組桌上均有的儀器:玻璃導管、橡皮管、集氣瓶、玻璃片、水槽
每組桌上提供的不同儀器分別為:
第一組:燒杯、過濾漏斗
第二組:燒杯、破試管、銅絲、單孔橡皮塞
第三組:U型管、單孔橡皮塞、鐵架台(帶鐵夾)、橡皮塞
第四組:平底燒瓶、單孔橡皮塞
第五組:錐形瓶、雙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組:試管,單口橡皮賽、鐵架台(帶鐵夾)
第七組:錐形瓶、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
第八組:錐形瓶.單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組:帶支管的燒瓶、橡皮塞
第十組:錐形瓶、單孔橡皮塞
3.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實踐操作──制備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驗證氣體是二氧化碳。
同學交流展示本組實驗裝置,討論實驗成敗原因,並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
比較實驗室製取氧氣和製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歸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同學與小組評價自己所設計和開展實驗的情況,與同學合作進一步完善所設計的試驗。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附: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實踐」報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組 組長 組內成員 探究時間
一、探究時參考信息
1.碳酸鈉(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鹽均能與稀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質信息:(從生活經驗和已有事實推測)
(1)把燃燒的木條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條 ,說明 。
(2)打開汽水瓶蓋可觀察到 ,這個事實說明二氧化碳在水裡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3)向石灰水中吹氣,現象為 ,說明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C(OH)2]反應。
3.銅與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應。
4.在標准狀況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為 1.977 g/L,空氣密度為 1.293 g/L。
二、探究內客
1.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點比較反應速度快慢)
可供選擇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鈣粉末(CaCO3)、碳酸鈉粉末(Na2CO3)、稀鹽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選擇的儀器有:點滴板(或自製點滴板或試管)、膠頭滴管、葯匙。
步驟(可以用圖式表示):
觀察記錄:
結論:
2.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1)從下列給定的儀器(也可以從其他未給出的儀器)中選擇適當儀器,以小組為單位,你們能設計幾組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畫出它們的簡圖。並比較幾組裝置的優缺點,交流這樣設計的理由。
設計的幾組裝置為:(可用裝置圖表示)
(2)用自製儀器或代用品或其他儀器設計的裝置:
(3)實驗操作時實際採用的裝置:
3.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實踐操作──制備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製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
(2)驗滿方法:
4.證氣體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現象為:
5 同學交流展示本組實驗裝置,討論實驗成敗原因,並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
6.比較實驗室製取氧氣和製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歸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教案2一、教學設計思路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築一幢大樓,那麼教師應當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築材料,真正的建築師應該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為此,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教學活動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前,師生利用生活廢品自製教具,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解決大額班實驗儀器不足的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中,讓學生收集、整合實驗室製取O2的有關信息,推理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再結合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製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設計的裝置製取、驗證、驗滿CO2,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探究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後,讓學生利用本節所學知識再設計一套實驗室製取CO2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將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真正使教師成為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
二、教案
課 題 CO2製取的研究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討論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進行CO2製取的探究實驗;
2、通過探究,初步掌握實驗室製取CO2的葯品、原理、裝置和操作;
3、了解CO2的部分物理性質,學會收集、檢驗和驗滿CO2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合作、表達與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增強學生對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於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實踐創新的科學品質。
重點
1、討論和歸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
2、實驗室製取CO2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及收集、檢驗CO2的方法。
難點
根據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製取方法。
教法
對比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儀器葯品
儀器:錐形瓶(或廣口瓶、大試管)、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橡皮塞、集氣瓶、玻璃片、導氣管、注射器、膠頭滴管、火柴等。
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大家從空氣中吸進了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O 2 ,請問:能否以空氣為原料製取O 2 ?為什麼?實驗室製取O 2 的方法有哪些?」
做一次深呼吸。
【回答】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整理舊知,引領思路,獲取新知
【請填表】
【請選擇】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為,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為;收集裝置為。
【問】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裝置適合於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製取氧氣嗎?為什麼?能改嗎?怎樣改?
【問】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過渡
「吸進O 2 ,呼出了CO 2 ,如果需要一定量的CO 2 ,能否以空氣為原料製得?」
【設問】在實驗室如何製取CO 2 呢?(揭開本節課的探究主題: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學生練習、討論、回答。
推理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選擇理想葯品;2、確定合適的實驗裝置;3、驗證氣體。
再做一次深呼吸。
讓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分析、推理、引發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達到輕松突破難點的學習效果。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分組實驗,探究理想葯品
【提供給學生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
【說明】從反應速率,生成的氣體是否易於收集等方面考慮。
【小結】 實驗室製取CO 2 的化學反應
原理: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分組試驗:觀察、記錄。
通過比較,選出實驗室製取CO 2 的理想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
【問】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適合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嗎?
【激勵】相信你能當一個小設計師,根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設計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屏幕顯示】可供設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儀器(也可另選或自製儀器,還可利用代用品)。
【展示學生作品】實驗裝置。請學生說出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選出最佳方案。
【小結】實驗室製取CO 2 的實驗裝置。
1、製取;2、收集。
分析、討論、設計實驗室製取CO 2 的實驗裝置,然後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發生裝置:固液反應不需加熱;收集:向上排空氣法。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同伴間的合作、交流與表達。
使學生對本知識點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
【請你告訴大家】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如何製取CO 2 ?
【動畫】實驗室製取、驗證、驗滿CO 2 。
請用自製儀器製取、驗證、驗滿CO 2 ,並記錄實驗現象。
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1、現象;2、驗證方法;3驗滿方法。
讓學生從探究中獲取成功的喜悅,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鞏固新知,自我檢測,拓展思維
【請讓我來告訴你】1、根據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填代號)
⑴寫出標有編號儀器的名稱:
①;② ;③ ;④ 。
⑵實驗室製取氧氣時,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時,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⑶實驗室用固體氯化銨(NH 4 Cl)與固體氫氧化鈉在加熱的條件下製取氨氣(NH 3 ),化學方程式為NH 4 Cl+NaOH
NaCl+NH 3 ↑+H 2 O,氨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能溶於水形成氨水。根據以上知識推斷:實驗室製取NH 3 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
2、【趣味實驗】雞蛋在醋酸中潛水。
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奧秘嗎?
學生搶答。
觀察,討論。
當堂訓練,及時反饋,檢測學生掌握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真正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談收獲體會
1、本課題研究什麼內容?
2、有哪些收獲?
3、從這些知識中你想到了什麼?
4、運用這些知識你想做點什麼?
【課外探究】
1、小發明:就地取材,選用你家中現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圓珠筆芯等),自製一套製取CO 2 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討論,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試驗。
2、社會實踐:通過社會調查或查閱資料,了解工業製取CO 2 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佔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葯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本節知識的學習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學習元素化合物的基礎上經過討論便可解決。本節學習的重點是能力訓練。學生在前面學習的氧氣、實驗室製法,具備了一些氣體制備的實踐經驗,各項實驗技術也已經具備,此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正是時機。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設計方案、表達交流、實施方案、總結表達等環節完成整個探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並利用設計的裝置製取二氧化碳。
(2)了解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室里製取氧氣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探索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和實驗裝置,讓學生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假設,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和方法,體驗化學實驗的方法的科學性;能進行初步的科學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問題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探究欲。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的選擇,並利用設計裝置製取二氧化碳。
重點突破:通過提問預讓學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題已知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師生共同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演示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大理石與稀鹽酸及稀硫酸的反應確定反應原理,並提醒學生注意不能用濃鹽酸和硫酸;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實驗裝置到課堂展示,讓部分學生到台上演示實驗,教師針對學生演示指出實驗注意事項。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難點突破: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讓學生分析對比兩套裝置,從而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四、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思路:
教材中直接給出了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這樣學生雖能一下子記住所用葯品,但是過後接觸到其它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葯品時可能會混淆,故本人在介紹完教材中所用葯品後又初充介紹為什麼不用濃鹽酸或硫酸代替稀鹽酸製取二氧化碳。而有關發生裝置、收集裝置的選擇則採用探究的方式進行。具體設計如下:
①讓學生列舉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分析學生所舉例子後直截了當介紹實驗室製取CO2的葯品、通過演示實驗探究反應原理,並投影出相關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通過比較演示的方式提醒學生不能用濃鹽酸或硫酸來代替稀鹽酸製取CO2,原因是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使製得的氣體不純,硫酸與碳酸鈣反應後產生的硫酸鈣微溶於水,會阻止硫酸與碳酸鈣進一步發生反應。反應無法徹底進行。也不好用碳酸鈉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從而歸納出實驗室在選擇葯品製取氣體時應注意的事項。由此確立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意識。
②引導學生回憶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兩套裝置,學生討論並思考如下問題:A、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B、確定氣體發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C、收集氣體一般有哪兩種方法?D、確定氣體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通過氧氣和二氧化碳相關性質的比較,了解制備氧氣與二氧化碳時其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的異同。初步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與方法。在教學中本人將相關比較以表格形式列出,用媒體展示,一邊引導學生回憶氧氣製取的裝置一邊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用表格歸納出方法並投影出來。
③投影教材P111有關實驗儀器。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選擇相關儀器進行實驗。
本人在組織課堂的同時依據投影上的注意事項適時提醒學生注意正確操作。如:A、長頸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導管伸入錐形瓶不能過長(
7. 請你根據提供的實驗儀器和葯品參與實驗室氣體制備的研究與實踐,實驗儀器如圖所示(導管、橡皮塞等未畫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於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2)A裝置玻璃導管幾乎伸到試管底部,加入一定稀鹽酸後,導管口可能被液封,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能排出,則收集不到二氧化碳;
AB裝置不能使反應的固體和液體分離,故無法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C裝置用注射器滴加稀鹽酸,可逐滴滴加鹽酸,控制反應的速率,而不是使反應隨時發生隨時停止,注意速度和起止是兩個概念;使用D裝置時,將固體葯品裝在銅網兜中,液體葯品裝在錐形瓶中,需要氣體時將銅網兜伸入液體葯品中,不需要氣體時將銅網兜從液體葯品中拿出,故可使反應隨進隨止;
(3)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鈣,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
(4)氣體發生的選擇依據:發生裝置:依據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進行選擇;
故答案為:(1)
製取氣體 | 反應物的狀態 | 反應條件 | 收集方法和依據 | |
氧氣 | 固體 | 加熱 | 排水法 | O2難溶於水 |
二氧化碳 | 固體和液體 | 常溫 | 向上排空氣 | CO2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於水 |
8. 請問你設計無功補償裝置需要放電線圈和電抗器嗎 我這是做這方面銷售的 有沒有跟你交流交流呢
呵呵
標準是要求都用的,但我見到的低壓電容屏,廠家為了節省成本,絕大版多數都不裝電抗器(那玩意可權貴啦,有上百公斤重,都是論斤賣的)。放電線圈也很少有人用了,有的用指示燈放電,有的乾脆啥也沒有。當然,如果用復合開關,或者可控硅做電容投切開關,不存在放電的問題。
9. 將重物從樓下搬到樓上是很辛苦的.一位同學想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了一個升降裝置,用電動機提供動力將物體
若不考慮摩擦和繩重,假設每個滑輪的重一樣,
(1)省力方面:甲圖方案,物重和動滑輪重由三股繩子承擔;乙圖方案,物重和動滑輪重由五股繩子承擔;可見乙圖更省力;
(2)費距離方面:甲圖方案,拉力端移動的距離s=3h;乙圖方案,s′=5h;可見乙圖更費距離,需要更多的繩子;
(3)機械效率方面:兩個方案比較,提升相同的重物,做的有用功相同,但乙圖要多提一個動滑輪,多做額外功,做的總功多,所以乙圖的機械效率低,甲圖機械效率高.
10. 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說課稿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說課稿該怎麼准備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說課稿(一)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在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佔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學生學習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葯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 方法 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價知識、化學基礎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就本節課來說,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氧氣知識的鞏固提升,又是對製取氣體知識的構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可以形成初中化學製取氣體的完整知識體系,包括葯品選擇探究等五個方面,這些知識在今後學習相關知識時能夠起到全面的指導作用。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製取方法的學習。
重點突破:(1)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 師生共同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反應原理,(2)學生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相結合,及時反饋矯正。
教學難點:確定實驗室取二氧化碳的葯品。。
難點突破: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選擇的探究過程。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對於氣體的製法與收集較為熟悉,知道氣體的收集方法與氣體的物理性質有關,能生成CO2的反應,想到木炭的燃燒,碳還原氧化銅,碳酸分解,但是沒有關於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來製取的知識。一個班學生的基本情況是:素質參差不齊,中等水平學生較多,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近十來個。 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學一些基礎知識,有關提高部分,可將課後鞏固練習題作為提高題。還要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精心組織,如提問輔導,巡迴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
(1)能說出在實驗室里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建立製取氣體的知識體系能獨立完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操作。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主動獲取知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探索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選擇的探究過程。利用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完成兩個探究實驗。通過設計的裝置的環節提高對裝置的理解和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 教學方法 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法。
2.教學設計思路:
這節課教學著重實現了學生的參與性,因為學生主動學習是獲得知識技能最佳的途徑。另外,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多個探究環節,自然的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很好的保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驗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實現即時反饋目的。
教學分為三個環節,新課引入、講授新課、 反思 提升、布置作業。
一)引入新課。情景引入,在處理大理石製品時出現了意外現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麼氣體?學生通過猜想和驗證、得結論,完成第一個探究過程。然後再思考,這個實驗有什麼利用價值?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然後板書本節的教學目標,介紹重難點,等待學生完成每一部分板書。
二)講授新課。選擇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葯品這個環節上面,我採取讓學生先發散後收斂的 思維訓練 方式。讓他們從已有知識中選擇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過熱烈討論,從中選出最適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一個方法。接下來從幾個相似的葯品中通過分組實驗選擇最適合的一個。然後學生完成板書,實現即時反饋與矯正。反應原理這個環節,由於學生沒有學習復分解反應,教學時直接講授,不做過多展開,使教學突出重點。但是嘗試了教授反應規律交換思想,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方程。製取氣體這個環節,由於已經有氧氣制備的知識儲備,這部分知識以及比較有基礎,簡單的復習氧氣制備氣體裝置後,不對二氧化碳再做知識回顧,讓學生自己提煉知識點,展開選擇和設計,然後通過視頻投影展示學生設計,便於發現問題再次實現反饋及時目的。接下來,教學進入演示階段,請學生代表完成製取和檢驗氣體的操作,檢驗他們的製取氣體的技能。再通過學生對他們的實驗過程問題的評價,及時糾正錯誤,同時也實現了多層面學生的參與性。
三)課堂反思
教師提出問題:上述實驗裝置反應大現在還沒有停止,你對此有什麼認識?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請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決問題,這樣實現了知識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善於對實驗進行反思的學習習慣。
四)作業布置
配套講義。
六、教具准備:
儀器:錐形瓶、平底燒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 導氣管( 彎、直) 、 酒精燈、鐵架台、火柴、小黑板 。
葯品:塊狀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七、教學流程
創設教學情境,組織討論,確定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及反應葯品 →回憶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及裝置,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出示製取二氧化碳的相關儀器,讓學生設計、動手完成二氧化碳的製取。→隨堂小結, 進行練習。→布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實驗室怎樣製取二氧化碳
(一)葯品及反應原理
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裝置的確定
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
(三)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
發生裝置:固體+液體——氣體
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熄滅則滿
檢驗: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盪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說課稿(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今天的課題進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分析。首先我來談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初中化學最為完整的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單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單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這節課則在本書乃至整個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都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製取某種氣體時,對葯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範例,上好本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提升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能力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在前面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具備了一些氣體制備的實踐 經驗 ,各項實驗技術也初步具備。此時,正是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為主體,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良好時機。 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及初三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配合教學大綱,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試劑和方法;
(2)初步學會實驗室製取並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
(4)練習葯品取用、裝置氣密性檢驗和排氣法集氣等實驗基本操作。
2、過程與方法
(1)經過整個探究過程,領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意義;
(2)經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會擬定簡單的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能靈活運用現有儀器自主設計實驗裝置;
(4)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體驗、反思,熟悉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求實、合作、創新的學習品質;
(2)通過最終成功的操控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操作,增加學生親身體驗的快樂感,並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物質的性質、製法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試驗。
2、教學難點:通過探究試驗歸納、 總結 ,正確的選擇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葯品、反應原理、實驗裝置。
當然,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的提問,適當的引導、指導,恰到好處的點撥,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點。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教學宗旨,也是建構主義教學所提倡的教學方法,正是圍繞這個主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將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教師根據目標提問,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教給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教學方法。
2、互動式教學法:
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去猜想,討論、搶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師生間不斷的進行信息交流,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競賽教學法:
根據初中生集體榮譽感強,好勝心強的特點,採用分組競賽的方法,在競賽中,提
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和應用。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使用,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五、學法指導
1、探究學習:
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為何不能使用 其它 葯品,通過研究發生裝置,選擇其它儀器製取二氧化碳,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
2、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獨立完成探究實驗,歸納總結:為什麼稀硫酸和濃鹽酸不能代替稀鹽酸?碳酸鈉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
3、合作學習:
利用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4、歸納學習:
邊實驗邊記錄邊歸納總結,在歸納總結中促進思維的發展,並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下面我來談一下教學過程這一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圍繞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行實驗—分析得出結論—應用結論這一主線展開,具體分為五個步驟:
六、教學過程
1、懸疑
古希臘 教育 家亞里斯多德講過一句 名言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
這節課,我先給學生講了兩個小 故事 :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個州,有一片奇異的澤地:每當獵人牽著狗通過的時候,獵人安然無恙,狗卻死了。當時那裡人們都 傳說 這澤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個著名的屠狗洞,傳說洞中有一個屠狗妖,人進入洞中安然無恙,狗卻死亡。
這兩個故事情節中的懸疑色彩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然後提問:大家知道這妖怪是什麼嗎?大家想不想抓住這妖怪呢?
從而引出課題——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2、溫故
課上展示一組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信息:
三種方法、兩套裝置;檢密、驗滿、檢驗、收集均有回顧,並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事實,獲取二氧化碳的相關信息,進而為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識准備。
這一環節其實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環節,在復習回顧了制氧氣的信息後,對二氧化碳的製取方法、裝置和檢密、驗滿、檢驗、收集的方法進行提問,讓學生類比分析,為以下探究打好基礎。
3、體驗
內容一: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給出濃鹽酸、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等葯品和試管若干,並提出讓學生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利於收集、氣體純凈、操作簡便等方面去選擇原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找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設計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後,就要選擇適宜的裝置。(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說課稿(2)
內容二: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1)給定儀器,學生自我設計實驗裝置
我將幾套常用的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用幻燈片投影,並讓學生回顧利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裝置,然後按指定的圖示進行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設計。並進行檢密、驗滿、檢驗、收集操作。然後小組間再進行交流討論,互動學習,總結評價各自裝置的優缺點和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對實驗操作和儀器的選擇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下面自選儀器組裝實驗創設了良好的鋪墊。
(2)自選儀器,自主設計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 讓學生自己從儀器庫中選擇儀器,並通過查閱書籍、資料,充分發揮 想像力 和創造力,鼓勵他們設計更多的方案,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淋漓盡致的自由揮灑。這個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3)展示分享:
讓每一小組的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並讓各小組間交流各自的實驗狀況,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反思本組設計的缺陷,最後選出最佳設計,並由設計者發言與大家共同分享設計成果,使同學們彼此間互通有無,激發共鳴,共同提升。
極少數學生選擇了單孔塞,多數學生選擇了雙孔塞配合長頸漏斗,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了有孔塑料板,彈簧夾。
(4)歸納總結
在課堂氣氛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問:實驗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需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例如大的方面要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細小方面要考慮節約葯品和對反應的控制等。)從而引導學生回歸主題,及時的把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收獲匯總、凝煉、升華。
剛才我提到主線,懸疑和溫故體現的是提問和分問,體驗這個環節則體現進行實驗、分析得出結論。下面我來談一下應用結論。
4、收獲
請用你認為最適宜的葯品,最理想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並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
集、驗滿、檢驗。因為有了前面的探究,學生們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務,此刻我及時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表揚他們認真參與、大膽操作、積極探究的良好品質,鼓勵他們再接再勵,再創佳績,讓學生在激勵聲中爬的更高,走得更遠。
5、延伸
(1)、從現實生活中找一些實驗替代品,自己動手設計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並完成製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實驗,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通過對實驗室製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類比,讓學生找到規律,指導探究其他氣體的製取,從而鍛煉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提升對知識間的聯系和遷移的把握。
七、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一、葯品及反應原理
1、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裝置的確定
1、發生裝置:固體、液體不加熱型
2、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三、檢驗和驗滿
1、檢驗: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盪 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2、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熄滅則已滿。
四、延伸:
實驗室製取氣體
原料:價格便宜、速度適中、利於收集、氣體純凈、操作簡便
裝置:取決於反應物狀態及反應條件
分層練習: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和提升
今天這節課我始終貫穿著提——分——實——分——應這一探究主線,著力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和諧統一,教法和學法和諧統一,傳授知識和智能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
初中化學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說課稿(三)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老君台中學的羅衛東,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粵教版化學第五章第二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研究》。
【課前准備】
1.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和表現欲,喜歡動手動腦,他們的 思維方式 正在由感性思維向 邏輯思維 過渡,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本節課我將主要採取自學引導法和學案導學法,盡管學生平常做實驗的機會不多,但通過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我相信學生完全能夠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既是對氧氣實驗室製法的復習鞏固,又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考慮如何選擇葯品、設計發生裝置和收集常見氣體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 、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
② 、掌握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探索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讓學生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體驗化學實驗方法的科學性。
②、讓學生能進行初步的科學探究活動 。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求實創新、科學合作的品質。 ②、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參與化學實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②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
難點:探究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
5.教學器材
本節課要用到的教學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課本上沒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學儀器和葯品,希望通過四個小組間的對比實驗,使學生對本節課葯品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個教學環節進行:
1.自學探討階段
首先, 由非常可樂飲料振盪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引入新課——
然後展示教學目標,接下來我提出本節課總的自學提綱: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是什麼?讓學生自學課文,並完成學案導學的《第一部分 基礎自學題》。
大約8分鍾後,我讓學生進行自學討論總結,通過與氧氣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的選擇對比,基本確定了本節課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的發生裝置。
2.實驗探討階段
本階段是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時間大約10分鍾。
首先,教師利用簡易裝置做演示實驗,製取一瓶二氧化碳並進行檢驗和驗滿,讓學生基本掌握實驗步驟。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實驗:第一組 用濃鹽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二組 用稀鹽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三組 用稀硫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四組 用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進行反應;要求每組同學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其中小組長做好實驗現象的記錄。
教師在實驗中要巡視並進行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探討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了製取二氧化碳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個步驟,而原料的選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是隨意選擇的。這也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以此達到了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第一次突破。
3.釋疑探討階段
本階段是實驗探討階段的進一步深化過程,分四個探究活動進行,大約需10分鍾。
學生分組實驗活動進行大約10分鍾後,然後教師組織四個小組逐個匯報實驗現象,緊接著讓學生按照學案導學的(第二部分 疑難探討題)部分進行獨立思考後再討論(投影):(1)能否用濃鹽酸和大理石反應?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行不行?(3)能否用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認真填寫實驗 報告 ,確定好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該用稀鹽酸和石灰石。
在確定好製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學生看投影進行分組設計製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要求四個小組利用事先准備好的針管、滴瓶、滴管和飲料瓶等制一個簡單的發生裝置。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實驗過程,每組由一位同學講解並展示製作成果。
接下來,組織學生根據氣體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最後,根據物質的性質確定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方法。
在這個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嘗試用低成本的方法來獲取科學知識,以此深化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第二次突破。
4.綜合探討階段
本階段也是總結階段,大約需10分鍾。
首先組織學生回顧小結,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
接下來組織學生解決學案導學的《第三部分 綜合探討題》,我設計了二個問題,(1)、實驗室選擇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是什麼?(2)、實驗室選擇收集氣體的方法依據是什麼?這也是對自學階段我提出的自學提綱(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是什麼?)教學難點的分步解答,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至此,本節課首尾呼應,教學重點和難點已全部解決,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品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
【板書設計】 大約5分鍾
【拓展應用】
你吃過醋蛋(皮蛋或軟蛋)嗎,你會檢驗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嗎?請同學們利用本節知識做一做並寫出檢驗雞蛋殼主要成分的探究報告。
【教學反思】
一、三維目標的達成
二 實驗器材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