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如圖裝置製取氯氣並以氯氣為原料制備FeCl3固體.(1)連接好裝置後,在加入葯品前應
(1)根據實驗目的須制氯氣,所以連接儀器後,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故答案為: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2)實驗室制備氯氣是利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反應生成二氯化錳、氯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HCl(濃)+MnO2
△ | .
B. 化學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下圖所示裝置,用以探究鹼的有關性質。 (1)打開K 1 關閉K 2 ,從長頸漏斗加入足
(1)CaCO 3 +2HCl =" CaCl" 2 +CO 2 ↑+H 2 O (2)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B中有氣泡冒出,液體沿右側導氣管流入C中,C中溶液變混濁。 (3)關閉K 1 和K 3 ,打開K 2 ,從長頸漏鬥倒入水,水不能順利流入,在長頸漏斗中形成液柱,並保持,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C. 某化學課外小組模擬工業生產製取HNO3,設計下圖所示裝置,其中a為一個可持續鼓入空氣的橡皮球.請回答下
(1)裝置為實驗室制氨氣的實驗裝置,目的是製取氨氣,所以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 △ | .
D. 小軍設計如圖裝置進行製取CO2的實驗探究,經檢驗該裝置氣密性良好.(1)用膠頭滴管滴入稀鹽酸,此時裝置
(1)根據反來應物與生成物源,依據化學式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寫配注等,反應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實驗現象:塊狀固體溶解,並有氣泡產生; 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CO2↑+H2O;塊狀固體溶解,並有氣泡產生; (2)根據用粉末狀碳酸鈣,紅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終也停留在M處,可知: ①粉末狀碳酸鈣比塊狀碳酸鈣反應速度快; ②塊狀碳酸鈣與相同質量的粉末狀碳酸鈣,滴入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相同體積的稀鹽酸,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相同; (3)根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知: 將裝置B的管內紅墨水改為澄清石灰水,可觀察到的現象是:①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②液面先上升,然後恢復到原位置;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為: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液面先上升,然後恢復到原位置;Ca(OH)2+CO2═CaCO3↓+H2O.
E. 將符合如圖裝置設計意圖的序號填入括弧中設計意圖:①說明CO具有還原性.②既說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
由題目中的圖形可知:一氧化碳能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尾氣點燃,說明可燃燒;一氧化碳氧化產物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為二氧化碳;尾氣點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氣.則符合如圖裝置設計意圖的有:①說明CO具有還原性.②既說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說明CO氧化後的產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劇毒的CO對空氣的污染. 故選D.
F. 某興趣小組設計出下圖所示裝置來進行「銅與硝酸反應」實驗,以探究化學實驗的綠色化.(1)實驗前,關閉
(1)因實驗前要檢查裝置氣密性,這是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常見方法,故答案為:檢查裝置氣密性; (2)因銅與濃硝酸反應: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由a向c中加2mL蒸餾水,硝酸進行的稀釋,反應變緩,同時因二氧化氮能與水反應:3NO 2 +2H 2 O=2HNO 3 +NO,c中氣體顏色變淺,故答案為: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反應變緩,氣體顏色變淡; (3)銅與濃硝酸製取硝酸銅時的方程式是: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生成的NO 2 會造成大氣污染,硝酸的利用率為 ; 銅與稀硝酸製取硝酸銅時的方程式是: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生成的NO也會造成大氣污染,硝酸的利用率為 ; 此過程用方程式可表示為:2Cu+O 2 2CuO,CuO+2HNO 3 =Cu(NO 3 ) 2 +H 2 O,從過程可以看出該過程不會產生有毒氣體,環保且沒有多消耗原料,故答案為:丙;耗酸量最少,無污染; (4)根據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的氧化性,利用KMnO 4 與濃鹽酸反應:2KMnO4KMnO 4 +16HCl=2KCl+2MnCl 2 +5Cl 2 ↑+8H 2 O, 再利用產生的氯氣與KBr溶液反應得到溴:Cl 2 +2KBr=2KCl+Br 2 ,所以c中有黃綠色氣體產生,d中溶液變為黃棕色,同時要注意尾氣吸收, 故答案為:KMnO 4 ;KBr溶液(含Br - 的溶液);c中有黃綠色氣體產生,d中溶液變為黃棕色;沒有處理尾氣. |
G. 利用下圖所示裝置,設計一個簡單的一次性完成的實驗,驗證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強弱。 (1)用導管口
(1)a→c→b→d。(2)CaCO 3 或 Na 2 CO 3 , CH 3 COOH溶液。 (3)NaHCO 3 溶液,吸收揮發出來的乙酸,避免乙酸與苯專酚鈉溶液反屬應。 (4)
H. 水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H2,還含有少量的CO2和H2O蒸氣.如圖所示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以證明水煤氣中含有CO
1.(1)確定裝置順序:由於混合氣在通過NaOH溶液時會帶出少量水分,所以應先除去CO2,再除去H2O,然後使除去CO2和H2O後的氣體通過灼熱的CuO.反應後生成的混合氣體,先通過無水 CuSO4驗證H2O的生成,再通過澄清的石灰水驗證CO2的生成.如果先通過石灰水,由於會帶出少量水分而干擾水的檢驗.所以裝置順序應為:丙、戊、甲、乙、丁.故答案為:丙戊甲乙丁 (2)連接各裝置時要注意,氣體通過洗氣瓶時應由長導管進入,短導管導出.故答案為:長導管、短導管; (3)①CO、H2通過時可分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是說,把CO氧化為CO2,把H2氧化為H2O,以證明水煤氣中含有CO和H2.故答案為:把CO氧化為CO2,把H2氧化為H2O; ②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如果無水硫酸銅變藍,就說明有水生成,也就是說,水煤氣中含有H2.故答案為:證明水的生成,進而證明水煤氣中含有H2 ③為排除水煤氣中原有的二氧化碳氣體,我們可選用丙裝置,其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可吸二氧化碳.故答案為:除去水煤氣中的CO2氣體; ④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變渾濁,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丁來驗證CO2的生成,進而證明水煤氣中有CO.故答案為:證明CO2的生成,進而證明水煤氣中含有CO; ⑤濃硫酸可吸收水分,我們可以用戊裝置吸收水煤氣中的水分,排除干擾.故答案為:除去水煤氣中的水蒸氣.
I. 某同學設計下圖裝置進行鐵和濃H2SO4反應的實驗探究,請回答下列問題.(1)將16克鐵粉放入燒瓶中,由分液
(1)常溫下,鐵在濃硫酸中 發生鈍化現象,在表面形成緻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應進行;加熱條件下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故答案為:鐵在冷的濃硫酸中鈍化; (2)隨著反應的進行,B中酸性KMnO4溶液顏色逐漸變淺(產物中有Mn2+),是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被高錳酸鉀溶液氧化,高錳酸鉀被還原為錳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表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故答案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3)G處有持續穩定的氣泡時,再點燃E處酒精燈,濃硫酸隨著反應進行濃度變稀後和鐵反應生成氫氣,氫氣和空氣混合點燃或加熱時易發生爆炸,應先使氫氣充滿容器後再加入和氧化銅反應,這樣操作的原因是:待反應產生的H2將裝置中的空氣排盡再加熱,防止H2與空氣混合加熱爆炸; 故答案為:待反應產生的H2將裝置中的空氣排盡再加熱,防止H2與空氣混合加熱爆炸; (4)F裝置處是檢驗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的水蒸氣的存在,裝置中的實驗現象為:白色硫酸銅遇到水變藍色,故答案:白色粉末變為藍色; (5)在F裝置後再接一個裝置G,目的是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F中干擾檢驗生成的水蒸氣的存在,G裝置起到能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或與空氣隔離開; A、CaCl2溶液不能起到阻止水蒸氣進入F,故A錯誤; B、Ca(OH)2溶液不能起到阻止水蒸氣進入F,故B錯誤; C、濃硫酸能吸收水蒸氣,能起到阻止水蒸氣進入F,故C錯誤; D、CCl4不溶於水,能能起到阻止水蒸氣進入F,故D錯誤; 故選CD. (6)將amolFe與含bmolH2SO4的濃硫酸共熱過程中,鐵和濃硫酸加熱反應,生成硫酸鐵、二氧化硫和水,鐵和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濃硫酸隨著反應進行濃度減小,變稀後和鐵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氫氣,發生的反應為:Fe+2H2SO4(濃) | |
|
| |
|